葛浩文

合集下载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有人嘉奖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

有人指出,大家把葛浩文捧得太高,他恰巧拿得一手好牌。

众说纷纭,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译文,看看这位声名卓著的翻译家如何处理语义的不对等。

是否处理得当,是否也有所偏差和失误。

以下是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变》中的一个片段,讲的是一个女学生把乒乓球打进了老师嘴里之后大家的反应。

例1)围观者愣了片刻,接着便哈哈大笑,那位姓马的女老师本来就是个红脸皮,这一笑,脸皮红成了鸡冠子。

We were stunned, but only for a moment. Then we burst out laughing. A teacher by the name of Ma, whose face was red to begin with, turned the color of a rooster’s coxcomb.分析:1.葛浩文把“围观者”译成“我们”,这是很有问题的。

因为“我们”很明显把“我”也囊括在内,据葛浩文译本来看,就是说我们都笑了。

然而作者原意并非如此。

莫言在后文就提到,“只有我没笑”。

再者,围观者们这样的围观的形象也被忽略了。

语义对等的话,应当翻译为“onlookers”或是“spectators”。

2.“burst out laughing”这个英文固定搭配恰当描绘了围观者爆笑的动态。

3.“姓马”是个有趣的点。

这“马”和“鸡”一起,都是和这个女老师有关联的动物形象,虽说没有直接联系,但足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但在中译英的过程中,出现了语义的不对等。

葛浩文在翻译时把“马”这个出现在姓名中的动物意象给删去了。

责任也不全在译者,况且这样的要求也近乎吹毛求疵了。

翻译家葛浩文ppt课件

翻译家葛浩文ppt课件

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 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 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当数莫言, 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很多评论家认为,莫言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
他说:“我忠实的在为两部分读者服务,这一信念推动我兴 致勃勃的将中国作品译成易读、易懂、易找到销路的英文书” 。中国作品众多,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找到销路,能够被英语读 者接受,选择这样的书是一个难点。另外,由于译者的工作就 是将其他人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翻译的内容必 须与原文的内容一致,忠实就成了译者的首要任务。
•萧红 《呼兰河传》《生死场》《商市街》《染布匠的女儿》《萧红短篇小说选集》
•苏童 《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米》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
•杨绛《干校六记》
•姜戎《狼图腾》
•巴金《第四病室》
•贾平凹《浮躁》
2020/4/28
萧红
萧红,民国时期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 兰区,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
小组成员:钱雨薇、徐可、熊诗琦
2020/4/28
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 主要翻译作品 人物评价
2020/4/28
生平简介
1939年,葛浩文出生于美国。上学期间葛浩文成绩不好,特别是亚洲历史这一门; 1961年,葛浩文参军,被派到美国当通讯官,并在台湾学习中文,在台北退伍后 进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习; 回国后入旧金山州立大学读研究生,毕业教了一年书之后进入印第安纳大学读博士; 在葛浩文的翻译之路上,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他翻译的第一本中国小说。 2011年,在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举行的首届“萧红文学奖”上,凭《萧红传》获得萧 红研究奖。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摘要:葛浩文( 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 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

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葛浩文先生编写(或与人合编)了一些中国文学选集,这些书籍也成为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学习者、研究者的重要文献。

葛浩文丰硕的翻译成果经常会使人忽略或忘记他也是一位学者。

在印第安纳大学做博士论文时,他选择自己非常喜欢的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经他整理后作为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出版,题名《萧红评传》。

这部专著为萧红研究者和学者们提供了非常详实和权威的文献资料和史料。

作为现当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者,葛浩文还发表了一些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例如评论过黄春明笔下的乡村,鲁迅的读者接受情况,李昂作品中性描写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食人主义等。

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

鉴于上述事实,本文对翻译家葛浩文及其译作的研究进行大致的梳理和评述,对学者们的关注内容进行一下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就国外关于葛浩文及其译作的最新文献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

一、国外研究正如葛浩文在采访中谈到的那样,译者在海外并不受关注,尽管译者对于文学传播和交流具有关键的作用,然而译者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即便是海外的翻译研究也是大多关注翻译理论家,而非译者。

因此,葛浩文在海外的研究和关注度并不高。

但是在 20XX年,由俄克拉荷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办期刊《今日中国文学》,作为海外中国文学传播和研究的重要平台,将葛浩文作为“特邀学者”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其人其事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其人其事
他才试探地说“ 会中文算不算 ? 【 ”] 读于长滩一所不知名的公立学院 、 旧金山州立大学 、 印第安那 再三追问之下 , 大学 , 分获学士 、 士 、 硕 博士 学位 。可能是 由于 大学 时荒废学 韩愈 曾说 :师者 , 以传道 、 “ 所 受业 、 解惑也 。 ( ” 韩愈 ・ 师说 )
湾 , 起了通讯 官。但是 , 做 环境的改变好像并 未给他带来多 少 究 生 。
实质变化 , 因为在那里他依然故我 , 无所事 事。不过有人却认
后来 , 受到鼓励 的葛浩 文虽 然连续 “ 申请 了 2 所学 校” 5 ,
为 ,这个 清 闲的 职 务 刚 好 让他 有 充 足 的 时 间 研 究 中 国文 但是 , 以往的“ 良” 录无疑成 了人们拒绝他 的绝佳理 由。 “ 其 不 记
化”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科也认为 , 【; 2 这段时间 “ 在台湾 的经 最后 , 只有“ 于识 才” 旧金 山州 立大学 同意 录取 了他。在 善 的
历使他有充足的时间研究中国文化” J 【。而且连他 自己也承 那里 , 首次 接触到萧军 、 的名字 ”“ 3 3 他“ 萧红 ,读了第一本 中国小
局势确实堪与如今 的伊 拉 克相 比 , 至有 过之 无不及 。原 因 学位 。这次他选择 了印第 安那 大学 , 甚 师从 柳亚子先 生的儿子
在于“ 16 年起 , 国决定进行一 场 由美 国派 出一 支 ‘ 种 柳无忌教授 , 从 91 美 特 如饥似渴 地 “ 钻研 中 国古 典小说 、 元杂 剧及鲁迅 部 队’但主要 由美 国出钱 、 , 出武器、 出顾 问利用越南人来 打越 和左翼作家的作品 , 既读英译 本 , 也读原文” J _。 8
( 鲁东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 部 , 山东 烟 台 242 ) 605

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概念是“等效”和“对等”,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求保持目标语言与源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

在功能对等的指导下,翻译应该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尽可能遵循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境要求,以实现对原文意义的准确传达和目标语言文化的最佳接受。

葛浩文的《变》是一部描写生活变迁的小说,其中涉及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即在源语言中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词汇。

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有效处理这些文化负载词,成为翻译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通过对《变》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实际翻译中的运用,丰富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应用。

本研究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和对《变》中文化负载词的分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在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实际效果。

2. 探索葛浩文在译本中对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式,以及其翻译策略背后的思考和取舍。

3. 挖掘中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4. 为今后在类似研究领域的学者和翻译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实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升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水平。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功能对等理论背景下葛浩文的《变》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对于加深我们对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浅谈葛浩文的翻译观--以莫言的《讲故事的人》英译文为例

浅谈葛浩文的翻译观--以莫言的《讲故事的人》英译文为例

浅谈葛浩文的翻译观--以莫言的《讲故事的人》英译文为例吴箭枢【摘要】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翻译家,有着深厚的中英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优秀审美能力。

他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文章以其对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①英译文②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

认为他的翻译观包括:1.翻译既忠实,又背叛,翻译是在忠实和创新两者间的折中;2.翻译是一种改写,好的译作读起来如原始创作般流畅;3.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读者因素至关重要。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5页(P64-67,103)【关键词】葛浩文;翻译观;莫言【作者】吴箭枢【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学者和翻译家。

他以翻译华语文学闻名,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

在30多年笔耕不辍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萧红、莫言、陈若曦、白先勇等20多位大家的40多部作品。

他的译作获得广泛赞誉,颇受西方读者的欢迎,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作为其英文译者,功不可没。

文章拟分析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讲故事的人》的英译文,探讨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揭示其翻译观及其给译者带来的启示。

1939年,葛浩文出生于美国加州长滩,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服役期间开始学习汉语。

1971年毕业于旧金山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学习期间,首次接触到了萧军、萧红的名字。

之后他又进入印第安纳大学深造,于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

他师从柳亚子先生的儿子柳无忌教授,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国古典小说、元杂剧及鲁迅和左翼作家的作品,打下了深厚的汉语功底。

他的博士论文《萧红评传》在华人界颇有影响。

葛浩文取得了惊人的翻译成就。

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

莫言英译者葛浩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伪忠实”

翻译时应考虑目 标语言的文化背 景和读者接受度
建议译者在翻译 过程中与原作者 进行充分的沟通 和交流
建议译者在翻译 过程中注重文化 差异的体现和表 达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深入了解源语 文化和目标语 文化,提高文 化敏感度
0 1
注重翻译技巧, 如直译、意译、 归化、异化等, 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翻 译策略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 2
加强语言能力, 提高源语和目 标语的语言水 平
0 3
学习跨文化交 际理论,了解 跨文化交际中 的障碍和挑战, 提高跨文化交 际能力
0 4
尊重原著与作者意图
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原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意图
保持原著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避免过度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原著的改动,以保持原著的完整性 对于原著中的某些特殊表达方式,可以尝试采用脚注、注释等方式进行解释,以帮助读 者理解
1991年,葛浩文首次接触到 莫言的作品《红高粱》
2000年,葛浩文翻译的《红 高粱》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也受
到了广泛关注
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的背景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汉学家, 精通中文和英文
葛浩文与莫言的合作始于 1990年代,当时莫言的作 品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修辞手法进行改变,导致原文的修辞效果丧失。
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进行简化或忽略,导致原文的文化内涵丧失。 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进行改变,导致原文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不准 确。
04
忠实与伪忠实的争议与影响
学术界的争议
学术界对葛浩文翻译的争议 和评价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

葛浩文翻译观试析——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台湾和内地的作品,台湾作家白先勇、朱天心,大陆作家苏童、莫言等众多知名作家的英译本均出自他之手。

此次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其瑞典语的译者陈安娜就指出,不能忘了一个美国翻译家葛浩文。

近年来,我国翻译界对葛浩文也日渐关注,涌现出不少相关文章。

不少学者认为葛浩文的翻译“不忠实于原作”甚至给其贴上“连译带改”的标签。

在葛浩文所译的中国作品里,莫言的作品是他译得最多的,目前已经出版的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等9部作品,另有作品《蛙》即将出版。

本文将以葛浩文所译的《生死疲劳》为例,分析他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

选择《生死疲劳》作为研究对象,很大程度上源于这部小说独特的地位,当诺贝尔奖诺奖组委会邀请莫言为全世界大学生推荐一部他的作品时,莫言推荐了《生死疲劳》,称“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一、忠实是基本原则葛浩文在翻译某些作品如《狼图腾》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在处理某些词句时进行了变通,因此有学者据此认为葛浩文对原著不够忠实。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失公正的。

恰恰相反,“忠实”是葛浩文一直秉承的原则。

他提出,译者“必须尊重原著”,他们“最大的导师就是文本”。

在《狼图腾》英文版首发仪式上葛浩文把作家比作鱼,译者是虾,是配角。

他曾批评金恩(Evan King)在英译老舍《骆驼祥子》时将悲剧结局改为喜剧,认为这种改写与失真是很危险的。

他也同样批评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体与风格失真,认为翻译家不能牺牲原著独到的文体。

在他接受的历次访谈中,他多次提到他是很忠实于原文的。

葛浩文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翻译严谨的态度。

为了不偏离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中遇到的疑问,他都会尽力与作家联系进行沟通。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葛浩文英译莫言的《变》有人嘉奖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葛浩文功不可没。

有人指出,大家把葛浩文捧得太高,他恰巧拿得一手好牌。

众说纷纭,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译文,看看这位声名卓著的翻译家如何处理语义的不对等。

是否处理得当,是否也有所偏差和失误。

以下是葛浩文翻译的莫言《变》中的一个片段,讲的是一个女学生把乒乓球打进了老师嘴里之后大家的反应。

例1)围观者愣了片刻,接着便哈哈大笑,那位姓马的女老师本来就是个红脸皮,这一笑,脸皮红成了鸡冠子。

We were stunned, but only for a moment. Then we burst out laughing. A teacher by the name of Ma, whose face was red to begin with, turned the color of a rooster’s coxcomb.分析:1.葛浩文把“围观者”译成“我们”,这是很有问题的。

因为“我们”很明显把“我”也囊括在内,据葛浩文译本来看,就是说我们都笑了。

然而作者原意并非如此。

莫言在后文就提到,“只有我没笑”。

再者,围观者们这样的围观的形象也被忽略了。

语义对等的话,应当翻译为“onlookers”或是“spectators”。

2.“burst out laughing”这个英文固定搭配恰当描绘了围观者爆笑的动态。

3.“姓马”是个有趣的点。

这“马”和“鸡”一起,都是和这个女老师有关联的动物形象,虽说没有直接联系,但足以引发读者的联想。

但在中译英的过程中,出现了语义的不对等。

葛浩文在翻译时把“马”这个出现在姓名中的动物意象给删去了。

责任也不全在译者,况且这样的要求也近乎吹毛求疵了。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与葛浩文都是一位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们在翻译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本文将从两人的翻译思路、翻译目的、语言风格、文化转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翻译思路林纾在翻译中更注重译文的语言形式和保留原文的特色,较少涉及文化的转化。

他认为翻译应该是忠实于原文,并通过语言的表达使读者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和风格。

这种思路表现在林纾的翻译作品中,比如《书剑恩仇录》的翻译,他保留了原文中一些语言和表达方式,并添加了注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而在《红楼梦》的翻译中,林纾注重译文的语言形式,力图使译文保持原文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葛浩文则更注重翻译思路的转化,他会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对原文进行加工和转化,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体验。

比如,他在翻译《恶意》一书中,对原文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改变,采用了更加流畅、简洁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更能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二、翻译目的林纾的翻译目的在于让读者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想,他认为翻译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

然而,葛浩文则注重翻译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他会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需要对原文进行改变,使得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

比如,在翻译商务文献时,他会把翻译的目的放在实用性上,尽可能地使译文贴近实际商务交流的需求,同时也保证原文思想的精髓能够被传达出来。

三、语言风格林纾的语言风格更加传统和古典,他注重译文的语言形式,力求使译文保持原文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这种风格表现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而葛浩文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他会对原文进行改变和加工,以便更好地为读者阐明原文的思想,并使得译文更符合读者的口味和需要。

他的语言风格更加自由、流畅,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感。

比如,在翻译《恶意》等现代文学作品时,他会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以便更好地让读者理解原著思想并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文化转化林纾在文化转化方面较少涉及,他认为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思想,不应该过于涉及文化会难免出现文化的误传。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和葛浩文都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各有自己的翻译策略和风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的翻译策略以忠实于原文为主要特点。

他注重概念的准确表达,力求将原文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他倾向于保留原作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尽可能不对原文进行太多的改动。

在译文中,他通常使用较直译的方法表达意思,避免太多的文化转换。

这种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文较为贴近原文,但也可能导致一些原文中的文化元素难以传达到读者。

而与之相反,葛浩文的翻译策略则更加注重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和文化理解。

他常常对原文进行重组和改写,以适应不同的受众需求和中文表达习惯。

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注解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他倾向于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以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文化氛围。

这种翻译策略使得他的译文更加流畅自然,但也可能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理解。

林纾和葛浩文在对待文学作品翻译时有所不同。

林纾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原貌的保持。

他会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力求准确地呈现原作的风格和特色。

他的译文通常较忠实地反映了原作的语言和形式。

而葛浩文则更倾向于将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使得译文更贴切地反映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也与其所翻译的文体有关。

林纾擅长翻译科技类、宗教哲学类等书籍,他的翻译策略注重概念的准确传达。

他通常会使用较直译的方法,以保持原作的学术和专业性。

而葛浩文则擅长翻译文学作品,他的翻译策略更注重文学的感觉和艺术性。

他会注重语言的韵律和美感,通过意译和改写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文学价值。

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林纾注重忠实于原文,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特色;葛浩文更注重个人风格和文化理解的融入,使译文更流畅和贴切。

他们的翻译策略与所翻译的文体有关,也与个人的喜好和理解有关。

葛浩文《蛙》英译本翻译赏析

葛浩文《蛙》英译本翻译赏析

葛浩文《蛙》英译本翻译赏析摘要:《蛙》是作家莫言创作于21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小说以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

其英文版由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完成。

葛浩文被人们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他的翻译理念和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无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葛浩文;莫言;《蛙》英译本;文学翻译;一、译关于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

1939年2月出生在美国加州,20世纪60年代参军入伍并在台湾学习汉语,回国后赴旧金山州立大学攻读中文硕士,主要研究现当代中国文学。

其博士论文围绕萧红的文学作品展开,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他着手翻译了相关中文作品,由此发现自己对翻译的兴趣并走上译介中文作品的道路。

葛浩文谦虚地认为,翻译可能是自己在世界上唯一做得好的事。

“我天生就爱翻译,翻译是我的爱好。

对我而言,翻译就像空气一样,没有翻译,我就不能生活。

”得益于他高水平的译作,许多中国作家登上了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先后荣获曼氏亚洲文学奖,莫言喜得诺贝尔文学奖、纽曼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葛浩文本人则获得过两次美国教育协会(NEA)奖金,一次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奖和几乎所有的翻译奖项。

(一)译者的翻译理念1.关于翻译理念就其根本而言,涉及的就是翻译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动机,翻译选择,翻译立场,都与翻译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

许钧在《翻译论》中指出: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前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H. A. Giles)和葛浩文(James Legge)都是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著名翻译家,他们分别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文。

这两位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他们的翻译策略对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林纾和葛浩文的翻译作品为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来看林纾的翻译策略。

林纾是一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他擅长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

林纾的翻译作品以《古文观止》和《易经译例》最为著名。

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他善于运用词汇和语序的变化,以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这种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使得林纾的翻译作品颇受好评,被誉为“中国文学翻译界的奠基石”。

我们来看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是一位十九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和学者,他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系统的翻译和研究。

葛浩文的主要作品有《中国经典》和《论语》英译本。

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涵义的理解和传达。

他通过添加注释和解释,使得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葛浩文在翻译作品中对原文进行了较多的改动,以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种注重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使得葛浩文的翻译作品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纾和葛浩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林纾注重对原文的忠实传达,葛浩文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各有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加以重视和借鉴。

葛浩文的汉语学习与文学翻译

葛浩文的汉语学习与文学翻译

葛浩文的汉语学习与文学翻译一、前言关于美籍汉学家葛浩文,中国学者最初是从他的几部文学专著知晓他的。

葛浩文对中国新文学和以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独特观点为他在中国文学界赢得了赞誉。

上世界八十年代,他的专著陆续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之后传到大陆,其中一些评论曾开启了人们对东北作家群作品的重新理解和定位。

而今人们对葛浩文的印象更多地是从翻译家这个身份形成。

因为自从研究并翻译了萧红的系列作品,葛浩文就把研究重心从文学评论转移到中国文学翻译上来。

他翻译作品数量之多,使之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史上第一人。

但中国大陆翻译界对葛浩文的研究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尤其是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作为获奖作品译者的他无疑更迅速更广泛地得到人们的注重。

提到翻译家葛浩文,在学者界有很多标签贴在他身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夏志清)、“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生婆’”(JohnUpdike)、“中国二十几位作家近五十部小说的译者”、“协助中国作家获得英仕曼亚洲文学的第一功臣”。

毫无疑问,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葛浩文是当前贡献最大的翻译家,没有之一。

对他翻译思想的研究,大陆学者主要是通过葛浩文的一些文章和专访获悉,其中2002年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TheWritingLife”1被引用频率最高,另外相关葛浩文的专访,如季进的“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2,舒晋瑜的“十问葛浩文(汉学家)”3是也注重率极大的两篇。

通过这些文章和访谈,葛浩文阐释了自己在翻译和文学方面的基本立场和看法。

在2014年11月的这次采访中,葛浩通过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从更深层次理解翻译和文学,其中也也透露出很多新内容和新观点。

TranslationReview的一期刊登了学者JonathanStalling对葛浩文在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访谈。

在采访中,葛浩文凭借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深刻理解,阐释了中英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如何处理小说翻译中的复杂结构、异化与同化、汉语音体(thesoundregisters)转换、译者责任实现等问题。

葛浩文翻译观探究

葛浩文翻译观探究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葛浩文翻译观的深入探讨,认为他的观点对当代翻译思想具 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他的“忠实、通顺、透明”标准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 效的指导原则,使译者能够在尊重原作和保留原作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创作出符 合目标语言规范和读者需求的译作。
其次,他对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划分以及对翻译结果的要求,为翻译研究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方面,葛浩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翻译了大量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品,包括莫言、余华、阿城等著名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英译本在 国外受到了广泛的和好评,为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葛浩文还通过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学讲座、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等方式, 积极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葛浩文文学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翻译为中 西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让西方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 其次,他的翻译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发展,让更多西方读者认识到中国文学 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最后,他的翻译研究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 后来的翻译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葛浩文的翻译观不仅为中国的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翻译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的观点强调了翻译的忠实性、 通顺性和透明性,指导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艺术风格和思想 感情。他强调翻译的独立性和创新性,鼓励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 作,使译作具有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独立性。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 质和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葛浩文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他的灵活翻译 模式和独特的选材标准使得中国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被国外读者理解和接受。通 过他的翻译,世界各地的读者得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瑰宝,领略中国文 学的魅力和内涵。因此,葛浩文的翻译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发展,也增 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葛浩文简介——精选推荐

葛浩文简介——精选推荐

葛浩文编辑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

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刘震云、虹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等二十多位名家的五十多部作品。

中文名葛浩文外文名Howard Goldblatt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939年职业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主要成就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获得萧红研究奖。

目录1人物履历2主要翻译作品3关于莫言4人物言论5社会评价1人物履历编辑葛浩文年轻时不爱读书,成天贪玩,喝酒、跳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做过”。

他在南加州长滩一所不怎么样的公立学院念书,可能是学校里最差的学生,差点毕不了业。

日后让他觉得可笑的是,他这个差生基本上每门课都蒙混过关,惟独一门“亚洲历史”一点也学不下去。

第一堂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这位未来的汉学家就想:“学什么中文?!我连英文都还没学好呢!”毕业后,身无一技,找不到事做,只好当兵。

那是1961年,越南局势日趋紧张,谁都明白在这个时候参军有多愚蠢。

22岁的愣小伙子进了海军学校,绝大多数同伍被都派到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上,他却给派到台湾当了一名通讯官。

台湾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他毫无概念。

在台湾服役,清闲得很,“什么正经鸟事儿都没干”。

但他终于被调到日本,上了一艘驱逐舰。

下一个目的地,无疑是越南。

越南经历可以说是葛浩文的成人礼。

他猛醒过来,不能就这么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于是申请返回台湾。

葛浩文讲起这个决定了他一生的选择时,借用莫言小说题目开玩笑说,留恋台湾是因为当地女人的“丰乳肥臀”留住了他。

翻译家葛浩文课件

翻译家葛浩文课件
•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纽约客》杂志上写道:“在美国,中国当代小说翻译差不 多成了一个人的天下,这个人就是葛浩文。”
谢 谢 观 看
孔夫子门前念《三字经》,关云长面前耍大刀。(莫言) This is like reciting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at the door of Confuciou, or engaging in swordplay in front of the warrior Guan Yu.
葛浩文遇到萧红,充满了偶然性。有关他的经历,学界已 不 陌生,越战时期应征入伍的葛浩文被派驻台湾,回国后因为 有 了汉语的基础就入学继续了汉语和中国文学的学习,在印第 安 纳大学东亚语言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时,于图书馆偶然遇到了 《呼兰河传》,并立即被萧红的才情所吸引,从此开始了追踪, 不仅完成了关于萧红的博士论文(A Literary Biography of Hsiao Hung,1976年以Hsiao Hung出版,中文版为《萧红评传》), 随 后开始了对萧红作品的翻译,并扩展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 翻 译。
突。我就书中的文字和文化背景所提的问题,姜戎都一一认 真作答。”葛浩文的翻译正是出于对原文主旨和意义的忠实。
理论二:变、易
• 事实上,翻译不可能完全的对等,即使要表
现的忠实,却没有那个翻译能够与原文完全一致。
• 翻译就像读诗,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接触的人 受到的教育不同,都会影响到对诗的理解,对诗的感悟和解释也必 然不同。不同的人会把自己的经历和知识融合进去,有赞成、有反 对、也有延伸。翻译的过程必然涉及到变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 异,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加以改变是必然的。
• 《狼图腾》英译本体现了葛浩文教授一贯的高 标准。为了准确翻译书中众多的蒙语词汇,他专 门找到一位内蒙古大学的学生来帮忙。

从操纵理论看葛浩文英译本《河岸》

从操纵理论看葛浩文英译本《河岸》

从操纵理论看葛浩文英译本《河岸》葛浩文英译本《河岸》的操纵理论是一种以文学译介为基础的译论理论,它旨在通过对原文的操纵,在译文中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葛浩文英译本《河岸》采用了这种操纵理论,以营造出一种英译文本的艺术效果。

他在译文中加入了许多英语的表达习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他在译文中使用了“rippling”和“glistening”等词语,以更好地表达河流的柔和美丽。

此外,他还使用了“twilight”和“dusk”等词语,以更好地描述夕阳的美丽景象。

在此基础上,葛浩文英译本《河岸》更加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2. 葛浩文英译本《河岸》的翻译风格葛浩文英译本《河岸》的翻译风格以简洁、流畅、准确为主。

他着力保持原文的意境,并尽可能地把原文的节奏和语调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文的美感。

此外,他还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把握原文的语义,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葛浩文英译本《河岸》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它把中国古老的文学作品以英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英语世界的人们也可以欣赏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葛浩文的译文把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英语世界的人们。

此外,葛浩文的译文还能够帮助英语世界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葛浩文英译本《河岸》的语言特点是清晰而精炼,语言表达简洁明快,节奏流畅,充满着深厚的文学艺术性。

他将原文中的抒情色彩和深刻的意象完美地译出,使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他还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手段,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葛浩文英译本《河岸》的翻译策略主要是根据操纵理论,结合原文的意境和语言特点,运用多种翻译技巧,把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艺术特质传达给读者。

首先,葛浩文采用了重新组织的翻译策略,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语言特点,如在翻译原文中的“河边的柳树”时,葛浩文用“河岸上的柳树”来表达,以增强读者的感受。

葛浩文对大漠祭译本的解读和感悟

葛浩文对大漠祭译本的解读和感悟

葛浩文对大漠祭译本的解读和感悟嘿,朋友!您知道葛浩文吗?这位可是翻译界的大咖!他对《大漠祭》译本那可是有着一番独特的见解和深深的感悟。

《大漠祭》这本小说,就像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

而葛浩文呢,就像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深入这片沙漠,去挖掘其中的宝藏。

葛浩文解读《大漠祭》,那可不是随随便便的浏览。

他像是在精心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色,每一段情节,都被他反复揣摩。

他仿佛能听到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诉说,能感受到那大漠中的风沙和人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说,书中对大漠风光的描写,那粗粝的质感,那雄浑的气势,葛浩文是怎么把握的呢?他得像个熟练的舞者,精准地跟上每一个节奏,才能把那种独特的韵味传递给其他读者。

再想想,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就像一团乱麻。

可葛浩文却能一点点地理清,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动机都剖析得明明白白。

这难道不厉害吗?他对语言的处理,更是妙不可言。

原著中的方言、土语,就像一颗颗独特的珍珠。

葛浩文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让全世界的读者都能欣赏到它的光彩。

您说,这得多难啊!但葛浩文做到了,他让《大漠祭》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出了别样的光芒。

他的感悟,那更是珍贵无比。

就好像他在这片大漠中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他看到了大漠中人们顽强的生命力,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无奈,看到了那些被风沙掩埋的梦想。

这难道不像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吗?有时候充满希望,有时候又被现实打击。

但我们依然要像大漠中的人们一样,坚强地走下去。

葛浩文对《大漠祭》的解读和感悟,不仅仅是对一本书的诠释,更是架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让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透过这本书,看到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大漠世界,感受到其中的温暖与力量。

这不就是翻译的魅力所在吗?把一种文化的精髓,用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它的美。

朋友,您是不是也对葛浩文的工作充满了敬佩?是不是也想去读一读《大漠祭》,感受一下那份来自大漠的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交流文化 译者如何处理翻译问题,如 何应付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 如何达到两种语言,重要的是两 种文化的交流是个问题。翻译涉 及到将一个社会群体的思想用另 一个社会群体的语言来表达,这 就涉及到一个文化解码,重新编 码、编码的过程。
例1:“知青的蒙古包还未发下来,陈阵被 安排在毕利格老人家里,分配当了羊 倌。”“Yurts had not yet been assigned to the Beijing students, the so-called educated youth, so Chen had been sent to live with Old Man Bilgee and his family, and given duties as a shepherd.”
葛浩文译文精选
原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言小说《酒国》)
葛译:Anybody who doesn t drink doesn t deserve to be called a man……
原文:……喝道:“兔崽子,你敢骂老子?老子毙了 你!”(莫言《酒国》) 葛译:……and roared,“You bastard, 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re talking to? You re dead meat!”
葛浩文译莫言作品一览
1993:Red Sorghum (《红高粱家族》) 1995:The Garlic Ballads (《天堂蒜苔之歌》) 1996: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 (《丰乳肥臀》) 2001:The Republic of Wine (《酒国》) 2001: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师傅 越来越幽默》) 2006: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生死 疲劳》)
这回他“学乖了”,不再吊儿郎当。一到台北,就请了一位 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人学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个老师起 的名字。 葛浩文发现自己颇有学习语言的天分。在台北呆到退伍,没 有马上回国,而是进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继续用功,直到得 知父亲患了癌症,才结束在台湾的“留学”生涯。 回国后,他又一次面临就业困惑。有一天, 遇到一个大学时的老师,问他:你会什么?他 沮丧地回答:什么都不会。老师说:那你总会 点什么吧。葛浩文便说:会中文算不算?这位 识才的老师当即建议他读研究生,以中国研究 为专业。 申请了25所学校,只有一家录取——旧金 山州立大学。葛浩文在那里首次接触到萧军、 萧红的名字。他听导师说起,东北有个“二 萧”,两人的爱情故事很曲折。他找来一本萧 军的《八月的乡村》,看过觉得不错。这是他 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
《狼图腾》英译本体现了葛 浩文教授一贯的高标准,为了 准确翻译书中众多的蒙语词汇, 他专门找到一位内蒙古大学的 学生来帮忙。在回答《中国日 报》电子邮件采访时,葛教授 表示,《狼图腾》一书“有点 粗糙的叙述正适合书中简朴而 时有暴力的环境,故事叙述者 和老首领bilgee之间复杂而多变 的关系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文化 的冲突。我就书中的文字和文 化背景所提的问题,姜戎都一 一认真作答。”葛浩文的翻译 态度严谨,正是出于对原文主 旨和意义的忠实。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七日
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 文,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出生于 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 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 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英 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 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 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葛浩文的翻译清单包括萧红、陈若 曦、白先勇、李昂、张洁、杨绛、 冯骥才、古华、贾平凹、李锐、刘 恒、苏童、老鬼、王朔、莫言、虹 影、阿来、朱天文、朱天心、姜戎 等二十多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
萧红——这个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女作家在十 几年的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作 品,但是在当时很少有人关注她的作品。于是 《呼兰河传》成为了葛浩文翻译的第一本中文小 说。 2011年6月3日,在纪念萧红诞辰100周年举行 的首届“萧红文学奖”上,葛浩文的《萧红传》 获得萧红研究奖。
葛浩文三十多年来共翻译中文作品 四十余部,其中包括萧红的《萧红小说 选》《商市街》《呼兰河传》《生死 场》,李锐的《旧址》,贾平凹的《浮 躁》,刘衡的《黑的雪》,王朔的《玩 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苏 童的《米》,王和的《玫瑰玫瑰我爱 你》,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愤怒的 蒜薹》《丰乳肥臀》《酒国》《师傅越 来越幽默》等。他的翻译对于中国文学、 文化在国外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 作用,其中贾平凹的《浮躁》借助他的 翻译于1989年获美孚飞马文学奖,他与夫 人林丽君合译的《荒人手记》于1999年 获美国翻译协会年度奖。
这里的一段译文是原文中所没有,大部分美国读者对内蒙古草原还是非 常陌生的,因此在这里葛浩文先生用两句话简单介绍了一下额仑草原的地理 位置(以北京、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些读者比较熟悉的地理位置为参照)以及历 史上内蒙古游牧民族与关内汉人的政治冲突。这些信息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内 蒙古在中国的地理位置、游牧民与农耕民的历史冲突,方便读者阅读,并为 后文的故事发展打下了基础。
日前,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能够让用汉语创作 的作家得到挑剔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青睐,莫言作品的 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 功不可没。在莫言得奖之前,他就已经把好几位中国作家 送上国际文学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 的译本,先后获得曼氏亚洲文学奖。在中国当代小说推荐 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例1中的“知青”一词指从1950年开 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 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 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 等教育。译文中译者在students一词后加了 补充,“所谓的知识青年”较为准确的传 递出了“知青”一词的内涵。
例2:“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民 族也一样。” People say you can tell what a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中国的一句俗语, person will grow up to beat the age of three 是指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行为表现就可以推测出他 and what he’ll look like in old age at seven. 长大以后大致的性格和前途,这里的“三岁”和 “七岁”都只是虚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岁 The same holds true for a race of people.”
2.变、易 事实上,翻译不可能完全的对等, 即使要表现的忠实,却没有哪个翻译 能够达到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就像 读诗,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生活环境 不同,接触的人,受到的教育不同, 都会影响到对诗的理解,对诗的感悟 和解释也必然不同,不同的人会把自 己的经历和知识融合进去,有赞成、 有反对、有的是延伸。翻译的过程必 然涉及到变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 异,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加以改变是必 然的。
葛浩文年轻时不爱读书,成天贪玩,喝酒、跳 舞,“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做过”。他在南加州长 滩一所不怎么样的公立学院念书,可能是学校里最 差的学生,差点毕不了业。日后让他觉得可笑的是, 他这个差生基本上每门课都蒙混过关,惟独一门 “亚洲历史”一点也学不下去。第一堂课,老师刚 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这位未来的汉学家就想: “学什么中文?!我连英文都还没学好呢!” 毕业后,身无一技,找不到事做,只好当兵。 那是1961年,越南局势日趋紧张,谁都明白在这个 时候参军有多愚蠢。22岁的愣小伙子进了海军学校, 绝大多数同伍被都派到太平洋舰队的驱逐舰上,他 却给派到台湾当了一名通讯官。台湾是个什么地方, 在哪里,他毫无概念。 在台湾服役,清闲得很,“什么正经鸟事儿都没干”。 但他终于被调到日本,上了一艘驱逐舰。下一个目的地, 无疑是越南。 越南经历可以说是葛浩文的成人礼。他猛醒过来,不 能就这么断送了年轻的生命,于是申请返回台湾。葛浩文 讲起这个决定了他一生的选择时,借用莫言小说题目开玩 笑说,留恋台湾是因为当地女人的“丰乳肥臀”留住了他。
美国格林奈尔大学(Grinnell 在莫言获奖后,德国汉学家顾彬 College)中国语言文学终身教授冯进 认为,在中国有许多更好的作家,他 介绍,目前在美国大学教授中国现当 们不那么著名,是因为他们作品没有 代文学,用的课本都是葛浩文翻译的。 被翻译成英文,也没有葛浩文这样的 美国学生觉得莫言作品中的人物“疯 译者。 狂”神奇,情节魔幻炫目,比起鲁迅 正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从事汉英、 的沉郁、巴金的直白、郁达夫的感伤, 英汉翻译的人来说,最有效、最直接的 或丁玲早期作品的“小资”,《红高 途径是向翻译大师“拜师学艺”—— 粱》更能调动他们的想象,激发他们 认真对照原作比读翻译大师的翻译作 的热情。美国当代大学生能够和莫言 品。就汉英翻译而言,当今最好的老师 作品发生共鸣,是因为葛浩文的翻译 莫过于葛浩文。(孙会军语) 贴近美国人的审美情趣,引人入胜。
和七岁。葛浩文先生翻译这句话用的是直译的方 式,呈现出其中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读者通 过上下文的信息可以推断、猜测出其中的喻义。 这样翻译既可以把俗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生动 形象的介绍给读者,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 可以给读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增强小说的故 事性和趣味性。
例3:“两年前陈阵从北京到达这个边境牧场 插队的时候,正是十一月下旬,额仑草原早已 是一片白雪皑皑。”“Two years…The Olonbulag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 Great Xing’an mountain range, directly north of Beijing; it shares a border with Outer Mongolia. Historically, it was the southern passage between Manchuria and the Mongolian steppes, and, as such, the site of battles between a host of peoples and nomad tribes, as well as a territory in which the potential struggles for dominance by nomads and farmers was ever pres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