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案《江南》

古诗教案《江南》
古诗教案《江南》

课时集体备课

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侯丽娜执教: 2014年月日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介绍“江南” :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不同的 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3、课件出示江南的一些风景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 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其中,流传最广, 影响最大的当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4.板书:忆江南 5、课件出示本词。(齐读本词) 6.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 (i寺人回忆.追忆江南) 7.了解"词"与"词牌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 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 颗明珠。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 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 同的"词牌S "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二.初读釋义,感知促情 1.学生自由练读(4-6)f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读准〃谙”; ◎熟悉,精通:~练。~悉。~晓。~达。深~医道。 ◎熟记,背诵:~记。~诵。一贤便 "蓝":在这里用来形容江水深绿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古诗《江南》教案(最新整理)

《江南》教案 霍邱县三流乡曹墩学校魏应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山水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本课8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课文,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小黑板。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句子,了解课文的意思。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习“江、南、鱼、叶”,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1、看图导入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老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并注音。指名读,齐读课题。)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 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分散了识字的难度。用学生互相提醒写字注意点的方式,把识记字形的任务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并受到了“我是小老师”的暗示,产生 学习汉字的自信心。) 2、在我国的长江以南,有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鱼米之乡。青青的小河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一到夏天,那就更美了。你们瞧,(出示图)这儿就是美丽的江南。

多美的地方呀!这儿有什么?(鱼、荷花、采莲的姑娘)(荷花就是荷花、荷叶就是荷叶、姑娘采的是莲蓬)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做好阅读学习课文的准备。)2、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准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在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读一遍拼音,这一层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获得对古诗初步的感知,主要目的在于扫清阅读障碍。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4、指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 5、说说你最喜欢读那些句子? 6、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写了江南的什么? 3、学习生字 1、老师把文中的生字挑出来,你们会读吗? 2、开火车读生字,去拼音读生字,听音找字。我的修改:检查重点词语的认读情况。出示:江南何田田(小)鱼(游)戏 3、说说你记住了哪个字? 4、指导书写:江鱼叶 (1)“江”是左右两部分,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个工。(组词语) (2)“叶”要注意右边的部分。(组词) (3)“鱼”上面是刀子头,田像鱼身,一像鱼尾。 5、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学习生字“可西”,指导书写。

(完整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相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 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 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 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但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南春教学设计

《江南春》教学设计 合肥市吴小郢小学王宏芬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1. 、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2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1 景。3名学生)请学生说。、(2—2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春意盎然姹紫嫣红、生齐读。4、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3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江南美景。,学生齐读,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4、板书课题:江南春(生书空)5、解题:生: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1、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字可以对照生字表,注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5首详解(1)《江南》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江南》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今天读的这首《江南》,是汉代的乐府诗。你知道什么叫乐府诗吗?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就得先明白什么叫做乐府。乐府这个东西啊,是汉朝的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一个官府机构,在这里上班的人,就是掌管音乐。他们不但要把文人们写的给皇上朝廷歌功颂德拍马屁的诗歌配上音乐演唱,还要到民间老百姓那里去采集百姓创作的民谣、民歌。后来,乐府里的这些歌词等就被叫做乐府诗了,也简称为乐府。 咱们这首《江南》,就是描写江南人采莲的诗歌。它的作者很可能就是采摘莲子的哪个女子,她们采摘了很多的莲子,所以很开心,很高兴,所以唱出来的歌也是很轻快的。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江南可以采莲的时候,莲塘里的莲叶长得是多么的茂盛啊!“何”就是“多么”的意思。“田田”是“莲叶长出水面,茂盛的样子”。在这么茂盛的莲叶下面,还有什么东西吗? 鱼戏莲叶间。还有鱼儿在莲叶之间自由自在地快乐地嬉戏。这些鱼儿们玩得很开心: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儿们一会儿在莲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儿在西面嬉戏,一会儿到了南面嬉戏,一会儿又到了北边嬉戏。

鱼儿们玩得很开心,采莲的人看着也很开心,也很快乐。 【拓展】 莲花: 又叫荷花、芙蕖、菡萏(hàndàn)、藕花、水宫仙子、红蕖等。荷花在传说中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叫玉姬的侍女变成的。据说玉姬看见人间的人们成双成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

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偷溜出了天宫,来到杭州的西湖边。美丽的西湖让玉姬流连忘返,喜欢上了这里。她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了也舍不得离开。这件事被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很愤怒,就用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美丽的花儿。而且,这种花虽然生在淤泥里,长出来之后却非常干净,非常美丽,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后来,人们用她来表示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低调中显现出了高雅。荷花也成了花中品德高尚的花。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准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相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 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 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 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 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 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但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 (),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很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 子,沙暖睡鸳鸯

《江南的冬景》公开课教案

《江南的冬景》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修辞、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2.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投影学习目标(见上) 二、导入新课与作者介绍: 1.导入新课 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最美?(学生答)作家郁达夫,他选择了大家难发现美 的季节——冬季,并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这 节课就让我们借用大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2.投影作者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煮茗 (míng)蛰居 (zh é)曝背 (p ù) 亘古 (g èn)赭色 (zh ě) 乌桕 (ji )ù 丰腴 (y ú)正月( zhēng)槎桠 (ch á y ā) 泊船 (b ó)中间 (jiān)搁下 (g ē) 湖泊 (p ō)间或 (ji n)à搁不住 (g é) 月晕 (y ùn)剥削 (b ō)文件夹 (ji ā) 晕头转向 (y ūn)剥花生 (b āo)夹衣 (ji )á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 3 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回答 1、作者写了江南冬天的哪几个场景? 2、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学生对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一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 暖的阳光。

古诗三首忆江南教案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介绍“江南”:关于“江南”究竟在什么地方,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指长江中下游,长江的南岸;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指的是苏州与杭州一带。 3、课件出示江南的一些风景图。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其中,流传最 广,影响最大的当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4、板书:忆江南 5、课件出示本词。(齐读本词) 6、解题:“忆”是什么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 (诗人回忆、追忆江南) 7、了解“词”与“词牌”。与前两首诗比较一下, 这首词有什么不同?(词与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两 颗明珠。词兴起于晚唐,繁荣于宋朝,它的句式有长有短, 能比较灵活地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情感。词有不 同的“词牌”,“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1.学生自由练读(4~6),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读准“谙”; ◎熟悉,精通:~练。~悉。~晓。~达。深~医道。 ◎熟记,背诵:~记。~诵。一览便~。 “蓝”:在这里用来形容江水深绿的景象。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 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江南?

《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三点水和草字头。 3、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自读中感悟“田田”、“戏”及诗句意思,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悟“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意,体会荷塘的美景和采莲的欢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莲叶、莲蓬、小鱼图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看图揭题 1、教师配乐出示江南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游。你们想不想去? 生:想。 边播放音乐边出示图片 师:好,那我们出发吧,我们乘着小船,在小河里行驶着,看,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古桥、绿树和房屋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岸边小草青青,杨柳依依,尤其到了夏天,满池盛开的荷花更是吸引了许多的游人,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水乡——江南。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首古诗——江南。 教师板书江南,带学生读两遍。 师:江南是我国长江以南的地方,是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教师配乐朗诵《江南》 师:同学们,你们听老师朗诵一下《江南》,看看《江南》这首诗是不是跟江南的景一样的美。 2、学生自读,点名朗读,教师正音。 3、识记生字 师:同学们,你们在读诗的过程中,是不是遇到了许多陌生的字宝宝? 生:是。 师:那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跟他们交个朋友吧。 ①利用偏旁识记生字“江”和“莲” 请同学观察江的偏旁,教师总结:江是三点水,表示与水有关,江河湖海都有三点水。 出示图片长江。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 生:长江。 师:长江里有—— 生:江水。 带读长江,江水。 相同方法识记生字“莲”,草字头。 ②看图彩字法,识记生字“采”“鱼”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教科上册《江南春》(教案)

《江南春》教案 一、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教科版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是人表达的感情。 4.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屏,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过渡: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在同学们的记忆中又有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1《古诗三首 忆江南》 (2)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来描绘。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在张志和的笔下,春天是那不须归的斜风细雨:在韦庄的笔下,春天是那碧于天的春水;在韩愈的笔下,春天是那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在苏轼的笔下,春天是那竹外的三两枝桃花;在叶绍翁的笔下,春天是那一支出墙的红杏;在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二、读词,探得风雅无穷意 (一)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第一遍,读准字音,读正确;第二遍,读通顺;第三遍,边读边看注解,想想白居易忆的是江南的什么? 2、指读,指正读音。(注意“谙”字。) 3、齐读。 4、诗人为什么忆江南呢?江南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呢?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第一、忆江南之美景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指名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这两句有点特别。请大家好好读,边读关注这两点,第一,字数;第二,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词语。这样字数相等,相应位置词语对应的写作方法,叫对偶,古诗词中的对偶也叫对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注意这两句的节奏。 (2)师生对接,练读对偶句,体会语言的节奏感。

2017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江南》 教材分析 《江南》这首诗选自《汉乐府》,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文采莲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荷花图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古诗。本课的识字教学力求在优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力求通过鲜明的插图,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想读、愿读、会读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江、南”等8个生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认识部首“氵、、艹”,学习新笔画“亅、”。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部首“氵、、艹”,学习新笔画“亅、”。 【教学难点】 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江南水乡采莲图,学生欣赏后说感受。 导语:瞧,亭亭玉立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鱼儿在湖水中欢快地游玩,采莲人正划着小船采摘莲子。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图景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江南》。 3.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认识“氵”这一偏旁。 4.学生学习“江”和“南”的读音。 5.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6.引导学生学习贴在图旁的生字词。 (1)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草字头) (2)看图说说:莲叶间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莲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欣赏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让我们来读一读描写这幅美景的古诗,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江南春》 教案

《江南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中感悟,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

察边想象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美景。 师:春天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呢?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解读诗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师:从题目中,你能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主要内容吗? 生回答: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春天风景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气氛。同时,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习新诗做好了铺垫。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诗词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幻灯片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江、南、莲、采、东、西、南、北、鱼等9个生字,认识偏旁艹和氵,读准前后鼻音,会写可、西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诗歌的停顿。 3.初步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江、南、莲、采、东、西、南、北、鱼等9个生字,认识偏旁艹和氵,读准前后鼻音,会写可、西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诗歌的停顿。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古诗,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课前谈话】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江南在哪吗?(江南啊就是指长江以南地区,咱们浙江省就属于江南)。其实呀我们生活的地方浦江就属于江南。 你都去过江南的哪些美的地方?看到过哪些美景呢? 哇,你们去过江南的这么多地方呀!老师也去过这些地方,我把它带来了,你们看看。(视频) 你觉得我们江南怎么样?(很美)是啊,江南多么美呀,难怪许多古代的诗人都喜欢写诗来赞美咱们江南的美景。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与江南有关的诗歌,题目就叫——江南(板书)。可以上课了吗?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新课 1.读正确江南 一起读读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歌(生齐读:江南)。江南这两个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 谁也能像他一样,响亮、正确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 2.认识三点水 江字里面有我们今天要新学的偏旁——三点水(出示卡)你知道为什么江字是三点水呢?是呀,江和水有关,所以它的偏旁是三点水。你能给江找找朋友,组组词吗? 板块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自由大声读,读准字音 读准了题目,我们赶紧随着诗人到江南水乡的荷花池去走一走,看一看吧!请小朋友打开课文,捧起语文书,自己大声地读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圈一圈,开始吧。(生读课文。) 2.同桌互读 师:一年级小朋友还有一样本领很重要,要学会同桌互相读,就是同桌两个小朋友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同桌读对了,你表扬表扬他,如果读错了就帮帮他。同桌开始读吧。 3.随机识字认识“莲” (1)读准莲 师:刚才小朋友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过了诗,读着诗你看到了什么呢? 师:荷叶是吗?(贴画)荷叶还有一个名字叫莲(出示字卡),这是我们今天要认的生字,请你读一读。(读准了三拼音,为你点赞!) 你读,你读,你读。 (2)学习草字头 读准了莲字,你再看莲子里面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个新偏旁——草字头。(出示:卡) (3)给莲找朋友 师:你能给莲找找朋友吗?莲花(贴画)——莲花谢了之后结成的果实叫什么?——莲蓬(贴画)——你知道莲蓬结的果实叫什么?(词卡:莲子) 4.字理识字“采”

部编版江南春精品教案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 古诗三首江南春-人教部编版 江南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江南春》。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4.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感知诗歌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分享诗词积累。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同学们都会背了吗?(指名背诵。)上节课,我还给大家布置了一些课外积累的作业,大家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积累吗?可以是描写黄河的诗词,也可以是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大家在分享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学生分享积累的诗词。) 2.自然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欣赏了黄河的磅礴气势,那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豪迈的。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的两首诗风格则迥然不同,我们来看看这首《江南春》。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 1.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诗题:江南春,学生讨论题意。(江南的春天。) (2)简介作者。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以七绝最为出色。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描绘看到的图片。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词语。)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如果让大家只用几个词语来描绘春天,大家肯定会觉得不够全面、不够客观。那么,诗人杜牧是怎样用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生动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请大家自由诵读全诗,感受诗中的春景。 3.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由诵读研讨,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过渡: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且读出感情。 (3)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4.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意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大家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有什么高招吗?(学生讨论:抓住重点字词、查工具书、了解相关背景等。)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大家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懂全诗。实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勾画诗中描写的景物,标注难点。 (2)四人一组,交流学习。 学习前两句诗——晴景,写今。 ①交流对词语的理解,集体订正。 [千里]这里的“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绿映红]绿叶映着红花,这里用颜色指代景物,给人丰富的联想。如绿叶衬红花,桃红映柳绿。[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风]酒旗迎风招展。 ②说说这两句诗是从哪些感官来写景物的。 明确:听觉——莺啼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触觉——风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忆江南》古诗三首

《忆江南》古诗三首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庭枕上看潮头。何日复重游! 忆江南- 其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日复相逢! 意思都很好理解的。注意第二首诗中“山寺月中寻桂子”是引用了一个传说,传说中秋节晚上可以在宁静的寺院里听到月亮上桂花飘落的声音。第三首诗中“吴宫”指苏州,“吴娃”指苏州的美女。这诗是说苏州的酒好,美女和舞蹈更美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迟早会再次相逢。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以推断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 这三首词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必须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

《忆江南》教学设计

忆江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一一《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 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一一《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怙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 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岀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 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

《江南春》教学设计

《江南春》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江南春》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作者在描绘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春光的同时,也慨叹南朝的覆亡,寄托了讽喻之意。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1.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 2.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江南春。

(师)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如《忆江南》《泊船瓜洲》等。 3.(师)“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4.(师)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 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啼莺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庙楼台烟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