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译-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合集下载

翻译文言文狄仁杰

翻译文言文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远,太原人也。

少孤,母教之读书,仁杰聪颖,过目成诵。

弱冠之年,以明经举,累迁监察御史,后转大理寺丞。

仁杰性刚直,不避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屡次上疏,言辞激昂,不畏权势,故而得帝心。

时武则天当朝,政事日非,仁杰屡次上疏,弹劾奸佞,力挽狂澜。

武则天深恶痛绝,欲加害于仁杰,然仁杰深得民心,无人敢动。

一日,武则天召见仁杰,欲试探其忠诚,问曰:“朕欲知卿之忠心,卿可有何言?”仁杰对曰:“臣虽愚昧,然知君臣之礼,忠于国家,忠于君主,此臣之本分也。

”武则天闻言,心中暗喜,遂放仁杰归。

仁杰在朝为官,公正无私,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时有宦官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骄横跋扈,欺压百姓,仁杰多次弹劾,终使二人被诛。

又有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仁杰亦一一查办,为民除害。

狄仁杰在朝为官,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一日,仁杰突患重病,武则天得知,亲临探望,问曰:“卿病可好?”仁杰答曰:“臣虽身患重病,然心系国家,愿陛下能以国家大义为重,选拔贤能,治理国家。

”武则天听后,泪流满面,感叹道:“仁杰忠心耿耿,实为国家之栋梁。


不久,仁杰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武则天闻讯,悲痛不已,亲临祭奠,追赠仁杰为“文正公”,谥号“忠烈”。

仁杰之子狄景晖,亦继承父志,为官清廉,为民造福。

狄仁杰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忠诚正直,为国家民族立下了赫赫功勋。

其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楷模。

后人赞曰:“忠诚正直,刚正不阿,狄仁杰乃我国家之楷模。

”。

文言文狄仁杰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狄仁杰翻译及答案

《狄仁杰传》载:“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父敞,隋末为辽东郡丞。

仁杰幼孤,母徐氏教以经史,稍长,涉猎群书,博通经史,尤善《春秋左氏传》。

及长,举明经,累官至侍御史。

”翻译如下: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

其父狄敞,在隋朝末年担任辽东郡丞。

仁杰自幼丧父,母亲徐氏教他经史,稍长,广泛阅读群书,博通经史,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

成年后,参加明经科考试,累官至侍御史。

狄仁杰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

在武则天时期,狄仁杰担任宰相,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当时,武则天欲废太子李显,立武三思之子武承嗣为太子。

狄仁杰力谏曰:“太子乃先帝所立,且有仁德,不宜废之。

武承嗣虽有才干,但非先帝所命,不宜立为太子。

”武则天不听,狄仁杰遂被贬为地官侍郎。

翻译如下:狄仁杰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

在武则天时期,狄仁杰担任宰相,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当时,武则天欲废太子李显,立武三思之子武承嗣为太子。

狄仁杰力谏曰:“太子乃先帝所立,且有仁德,不宜废之。

武承嗣虽有才干,但非先帝所命,不宜立为太子。

”武则天不听,狄仁杰遂被贬为地官侍郎。

狄仁杰在被贬期间,仍关心国事,多次上书直言,请求武则天收回成命。

武则天知其忠心,遂召回狄仁杰,重新任命他为宰相。

此后,狄仁杰更加尽心尽力,为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翻译如下:狄仁杰在被贬期间,仍关心国事,多次上书直言,请求武则天收回成命。

武则天知其忠心,遂召回狄仁杰,重新任命他为宰相。

此后,狄仁杰更加尽心尽力,为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狄仁杰晚年,因劳累过度,身体多病。

然而,他依然坚持工作,直至去世。

其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

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司徒,谥号“文正”。

翻译如下:狄仁杰晚年,因劳累过度,身体多病。

然而,他依然坚持工作,直至去世。

其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

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司徒,谥号“文正”。

狄仁杰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深受百姓爱戴。

《狄仁杰 字怀英》翻译注释

《狄仁杰 字怀英》翻译注释

《狄仁杰,字怀英》翻译注释狄仁杰,字怀英,并州(bīng zhōu古州名。

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

其地约当今河北保定和山西太原、大同一带地区。

)太原人。

为(wéi 做)儿.(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定语后置句。

中心语:门人;定语:被害。

正确语序:有被害门人者。

),吏就.(靠近,走近,趋向。

这里译为:前往)诘.(责备,质问),众争辨对(辨论,答对),仁杰\诵书不置.(舍弃),吏让.(责怪)之,答曰:“黄卷(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蘗(bò)汁染之防蠹,故称书为黄卷)中方.(正)与圣贤对.(对答),何暇(哪里有闲暇)与吏语耶?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句意: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调任)\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出使)岐州,遇\背(背弃)军(军队)(的)士卒(士兵和步卒)数(shù 几)百人,夜\纵.(放纵,随心所欲)剽掠(剽=掠:抢劫,掠夺),昼\潜山谷,州县擒(拿)捕(拘)系狱(囚禁于牢狱。

系:拘囚)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者,不辑.(使……安定)之,当.(应当)为.(成为)患。

”乃.(于是,就)明.(使明白,清楚。

这里译为:张贴)榜(于)要路(重要的道路),许.(答应)以陈首(自己供认所犯的罪行。

也可译为“自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于是)颁.(颁布法令)示.(告示)天下,宥.(宽恕,饶恕)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于)王室(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越王贞(李贞)\于.(在)汝南举兵(起兵),不克.(战胜,成功),士庶坐死者(士:士人。

庶:百姓。

坐死:因连坐而获死罪。

定语后置句。

中心语:士庶;定语:坐死。

正确语序:坐死士庶。

)六百余人,(财产)没官(mò 没收入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掌管行刑的官使)\相次(相继)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事职,相当于“代理”官职。

逐字翻译狄仁杰字怀英

逐字翻译狄仁杰字怀英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

父知逊,夔州长史。

仁杰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以明经举,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祖父狄孝绪,担任贞观年间的中尚书左臣。

父亲狄知逊,做夔州长史。

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有个门客被人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争辩对答,狄仁杰读书不止,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官吏说话呢?”考取明经科,担任汴州判佐。

授汴州判佐。

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

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

”后来又被推荐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杰的父母在河阳,狄仁杰前往并州时,登上太行山,向南望见一片白云孤飞,对身边的人说:“我父母居住的地方,就在它的下面。

”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远望伫立了很长时间,云彩飘走了,他才离开。

仁杰孝顺父母,友爱亲朋超出常人。

在并州时,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按规定他应该出使边远的地方。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狄仁杰对他说:“您的母亲有重病,您却要出使远方,怎么能让您的母亲为远在万里之外的您担忧呢?”狄仁杰就到了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一整年里审判了长期积压不决的案件涉及的人多达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喊冤申诉的。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伐昭陵柏树获罪,狄仁杰上奏认为应该被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高宗下诏立即杀了他。

狄仁杰又上奏说罪不应该死,皇帝恼怒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柏树,这是让我做不孝顺的人,一定要杀了他。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原文及译文赏析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

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

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

则天赠文昌左相。

中宗朝,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

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布法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让:谦让B.宥其同类宥:饶恕C.恐乖陛下存恤之意乖:违背D.愿矜其诖误矜:怜悯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2分)()①颁示天下,宥其同类②时狄仁杰哀其诖误③止司刑使,停斩决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A.①④⑥B.③④⑤C.②③⑤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狄仁杰小时候就表现不凡,出言不俗;在歧州时做事,被高宗称赞“识国家大体”。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翻译:狄仁杰,字怀英,出生在并州的太原。

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中有人被杀害,官吏前来调查,众人纷纷争辩,狄仁杰却埋头读书,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阅读书籍,与圣贤对话,哪有时间与你交谈?”后来,他通过明经考试,被调任汴州参军。

赏析:狄仁杰自幼聪慧,读书不倦,即使面对官吏的责备,也能保持镇定,专心致志地读书。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同时,他的回答也彰显了他的机智与从容,不因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原文: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翻译:狄仁杰出使岐州,途中遇到数百名逃兵,他们在夜晚纵火抢劫,白天则隐藏在山谷中。

州县官员抓捕了数十名逃兵,关押在狱中。

狄仁杰说:“这些人走投无路,如果不加以安抚,必将成为祸患。

”于是,他在要道上张榜,承诺只要他们自首,就予以宽恕。

高宗皇帝很高兴地说:“狄仁杰能识破国家大局。

”赏析:狄仁杰在面对逃兵问题时,能够冷静分析,从国家大局出发,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他的举措既体现了他的智慧,也彰显了他的仁爱之心。

高宗皇帝对他的赞赏,也表明了他在朝中的地位与声望。

原文: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翻译:武则天图谋篡位,越王贞在汝南起兵,未能成功,导致士庶死伤六百余人,官府没收了五千余户的财产。

司刑使相继到来,逼迫执行死刑。

当时,狄仁杰担任检校刺史,对他们的遭遇感到惋惜,阻止司刑使执行死刑,上奏皇帝,请求宽恕:“我想上奏,似乎在为叛逆之人辩护;但知道而不说,又恐怕违背陛下体恤之意。

狄仁杰传的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传的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于武则天天授三年,享年七十一岁。

仁杰幼而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律令。

弱冠之年,登进士第,累官至大理寺卿。

仁杰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深得民心。

其在大理寺任职期间,审理案件,公平无私,民无冤抑。

时值武则天当朝,政事繁多,仁杰辅佐武后,屡献良策,深得信任。

一日,武则天命仁杰审理一桩重大案件。

案犯为一名贵族,罪行重大,众人皆以为必死无疑。

仁杰审理此案,不避权贵,严查证据,终使罪犯伏法。

此事传至武则天耳中,武后大悦,谓仁杰曰:“卿之审理,公正无私,朕甚嘉之。

”仁杰在朝为官,不畏权势,敢于直言。

时有一宦官,骄横跋扈,横行不法。

仁杰闻之,遂上疏弹劾,言其罪行。

武后览疏,怒曰:“朕岂不知此宦官之恶?然朕用之已久,不忍加罪。

”仁杰对曰:“陛下若不忍加罪,则当罢免其职,以绝其恶。

”武后深以为然,遂罢免此宦官之职。

仁杰不仅政绩卓著,而且文学造诣亦深。

其所作诗文,清新脱俗,韵味悠长。

时有名士柳宗元,亦对仁杰之文赞不绝口。

狄仁杰晚年,武后虽重用之,然亦有所猜忌。

一日,武后密召仁杰,谓曰:“朕欲立太子,然不知立何人为宜。

”仁杰对曰:“陛下宜立长子,以安天下。

”武后默然。

又问:“卿有何良策,可使国家长治久安?”仁杰对曰:“陛下宜广开言路,任贤使能,以收民心。

”武后深以为然,遂采纳仁杰之策。

天授三年,狄仁杰因病辞官,归乡养病。

武后闻之,深为惋惜,遣使慰问。

仁杰病重,知命不久矣,遂上疏武后,荐举贤能,以辅佐朝政。

疏曰:“臣今病重,恐不久于世。

陛下宜广求贤才,以继国家大业。

”武后览疏,泪如雨下,深为仁杰之忠诚所感动。

狄仁杰病逝后,武后辍朝三日,追赠其为司徒,谥曰“文惠”。

仁杰之子狄景晖,亦官至侍中。

狄氏一门,为唐室名门,仁杰之德,后世传颂。

狄仁杰者,才德兼备,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生平事迹,载于史册,流芳百世,堪为后世楷模。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少孤,母教以孝。

年十七,举明经,累迁监察御史。

仁杰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为武后所器重,累擢为宰相。

仁杰在相位,清正廉明,政事修举,百姓乐业,国势日盛。

太宗闻其名,召见之,谓曰:“卿材器甚伟,朕欲用卿为相,如何?”仁杰对曰:“臣才薄德浅,不足以当此重任。

”太宗曰:“朕知卿才器,卿勿谦。

”仁杰曰:“臣若得此重任,愿竭尽所能,以报陛下。

”太宗大喜,遂拜仁杰为相。

仁杰在相位,勤于国事,竭诚尽智,无所顾忌。

时武后欲以太子李贤为储君,仁杰力谏,曰:“太子贤明,宜为储君。

”武后不听。

仁杰又曰:“太子贤明,陛下何疑?”武后曰:“朕欲传位于太子,恐生变故。

”仁杰曰:“陛下传位太子,是顺天应人,何变故之有?”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又言:“陛下宜早立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武后曰:“太子既立,何须再立?”仁杰曰:“太子既立,天下人心已定,陛下何忧?”武后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仁杰曰:“臣不敢逆陛下之意,然臣实为太子之事忧虑,愿陛下三思。

”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又曰:“陛下宜早立太子,以定国本。

”武后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仁杰曰:“臣不敢逆陛下之意,然臣实为太子之事忧虑,愿陛下三思。

”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在相位,忠诚为国,勤政爱民,国势日盛。

武后知其忠心,遂赐予铁券,免其三死。

仁杰感激涕零,曰:“臣愿竭尽所能,以报陛下。

”武后曰:“朕知卿忠心,卿勿忧。

”仁杰遂竭尽所能,为国家尽力。

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

幼年丧父,母亲教他孝顺。

十七岁时,参加明经考试,连续升迁至监察御史。

狄仁杰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连续提拔为宰相。

狄仁杰在相位上,清廉正直,政事修举,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盛。

唐太宗听说他的名声,召见他,对他说:“你的才能非常出众,我想用你为相,怎么样?”狄仁杰回答说:“我才能浅薄,德行不高,不足以承担这个重任。

”唐太宗说:“我知道你的才能,你不要谦虚。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旧唐书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旧唐书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父孝孙,仕隋为将作少监。

仁杰年十七,举明经,授并州法曹。

仁杰性刚毅,有节操,常以天下为己任。

属高宗朝,迁侍御史,以弹劾不避权贵,迁宁州司马。

仁杰以宁州荒僻,民多逃亡,乃上疏曰:“宁州地接吐蕃,边陲之地,久无宁日。

今朝廷虽设州县,而官吏贪虐,民不聊生。

臣愿以微躯,为国家守此边疆,虽死无恨。

”高宗览疏,深加叹异,遂以仁杰为宁州刺史。

仁杰到任,励精图治,兴利除弊。

先是,宁州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仁杰乃广开屯田,招徕流民,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又选贤能之士,为州县官,以惠养百姓。

于是,宁州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俄而,吐蕃大举进犯,仁杰率兵抵御。

仁杰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士气大振。

吐蕃兵败,不敢再犯。

仁杰以功迁洛州刺史。

仁杰在洛州,治绩尤著。

时太宗子李治为太子,仁杰常以太子事为已任。

太子乳母长孙氏,性贪婪,与左庶子李义府交通,私受金帛,事发,仁杰劾奏其罪。

太子乳母惧,乃请仁杰曰:“吾儿素无过,何至为此?”仁杰曰:“吾为朝廷,岂以私恩废公法!”太子乳母无奈,只得认罪。

仁杰以刚直敢言,常忤权贵。

时李义府为宰相,专权跋扈,仁杰屡次弹劾其罪。

李义府怀恨在心,遂构陷仁杰,诬其谋反。

高宗大怒,下仁杰于狱。

仁杰在狱中,备受酷刑,终不屈节。

高宗闻之,始悟李义府之奸,遂赦仁杰,复其官职。

仁杰出狱后,感慨万分,上疏曰:“臣以微躯,蒙陛下厚恩,得以尽忠报国。

然臣以言获罪,实为朝廷之不幸。

愿陛下以臣为戒,严惩奸臣,以安社稷。

”高宗览疏,深为感动,遂擢仁杰为宰相。

仁杰为相,以公心办事,勤于政事。

时李义府虽已贬谪,然其党羽尚在朝中。

仁杰屡次弹劾其党羽,使得朝政清明。

仁杰在相位,勤勉谨慎,深得朝野称颂。

仁杰晚年,因病告老还乡。

归途中,遇盗贼,被劫持。

仁杰对盗贼说:“吾为朝廷大臣,虽遭不幸,然吾忠心耿耿,愿以命相托。

”盗贼感其言,放仁杰归。

仁杰归家后,不久病逝。

朝廷闻之,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司徒,谥曰“文惠”。

狄仁杰字怀英

狄仁杰字怀英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

狄仁杰出使到岐州,遇到几百个逃兵,他们夜间四处抢掠,白天藏在山谷里,州县擒拿拘捕在监狱里的有几十人。

狄仁杰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人,不缉拿他们,会成为祸患。

”于是在大路上张贴榜文,答应他们自首。

高宗高兴地说:“仁杰识得国家大体。

”于是颁布诏令,告知天下,饶恕他们的同类。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对王室不利,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

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

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执行死刑。

当时狄仁杰代理刺史,同情那些受连累的人,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的决定,派人飞骑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

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

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

”奏表上奏以后,(朝廷派人)拿着诏书(来到汝南把那些人)发配到丰州。

这些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人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

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凭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横征暴敛,毫无节制。

狄仁杰一概不听。

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

《新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新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新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

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

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

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

数日,授侍御史。

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

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

陛下惜有罪,亏威成,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本立抵罪。

由是朝廷肃然。

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

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

仁杰曰:“是其计穷,且为患。

”乃明开首原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

帝叹其达权宜。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

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有删改)译文: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

文言文《狄仁杰传·旧唐书》

文言文《狄仁杰传·旧唐书》
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狄仁杰在仪风年间担任太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达了积压案件达 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 时武卫太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 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秋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频杀之。”高宗变了脸色, 说:"权善才欣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 左左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封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左右大臣都示意狄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抗圣意,自 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鲋时代,的确很 难办;但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现在碰上像尧舜一 样的贤君,我不担心被像比干一样被诛杀。 昔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过去有盗贼偷了太庙的 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争辩,最终小偷没有被斩首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况且,明君可以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 今陛下不纳臣言,暝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如今陛下不米納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像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 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 法既无常,则万何所措其手足? 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 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 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 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注释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注释

【注释】1. 字怀英:狄仁杰的字,怀英表示他胸怀宽广,英明睿智。

2. 并州太原人:狄仁杰的籍贯,并州为古地名,太原为其下辖的一个郡。

3. 为儿时:指狄仁杰年幼时。

4. 门人有被害者:指狄仁杰家中有人被害。

5. 吏就诘:官吏前来审问。

6. 众争辨对:众人纷纷辩解。

7. 诵书不置:专心致志地读书,不问世事。

8. 吏让之:官吏责备他。

9. 黄卷中方与圣贤对:在黄卷中与圣贤对话,表示专心读书。

10. 举明经:通过明经考试,明经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

11. 调汴州参军:被调任汴州参军,汴州为古地名,参军为官职。

12. 为吏诬诉:被官吏诬告。

13. 黜陟使阎立本召讯:被黜陟使阎立本召回审问,黜陟使为官职,阎立本为其姓名。

14. 异其才: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

15. 谢曰:回答道。

16. 仲尼称观过知仁:孔子曾说观察过错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仁德。

17. 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你真可以称为沧海遗珠了。

18.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推荐任命为并州法曹参军,法曹为官职。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望之久,云移乃得去。

”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之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

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注释】1. 亲在河阳:狄仁杰的亲人住在河阳。

2. 登太行山:狄仁杰登上太行山。

3. 反顾见白云孤飞:回头看,只见白云孤独地飞舞。

4. 谓左右曰:对左右的人说。

5. 吾亲舍其下:我的亲人住在那里。

6. 瞻望之久:长时间地眺望。

7. 云移乃得去:云彩移动后才能离开。

8. 同府参军郑崇质:同一府的参军郑崇质。

9. 母老且疾:母亲年老且生病。

10. 当使绝域:应当被派往偏远的地方。

11. 君可贻亲万里之忧乎:你能否给亲人留下万里的忧虑?12. 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前往长史蔺仁基那里。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注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注

及长,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其在官,勤勉尽责,屡有政绩,深得民心。

后因事调至并州,为法曹,时郑崇质亦同府法曹,其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见状,心生怜悯,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遂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蔺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闻仁杰请代崇质行,遂谓仁杰曰:“吾等独无愧耶?”仁杰闻言,从容答曰:“公等各有其职,吾以私情请代,非公等之过。

然吾心忧母病,不忍使之远行,愿公等体察。

”蔺仁基闻言,心生愧意,遂应允仁杰之请。

仁杰代崇质行,至绝域之地,尽心尽力,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归朝后,仁杰因事被贬,然其清廉正直之名,传遍朝野。

后武则天当朝,知仁杰之贤,遂起用之,令其为相。

仁杰为相,不畏权贵,直言进谏,屡次救民于水火。

时武则天欲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曰:“汝南叛乱,一越王耳,岂敢轻元帅?但今百姓疾苦,征敛无度,吾不忍见之。

”光辅闻言,惭愧不已,遂罢征敛。

狄仁杰之为人,清廉正直,仁爱宽厚,深得民心。

其一生为国为民,竭尽全力,虽历尽艰辛,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今将其文言文翻译如下: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少时,门人有被害者,吏诘之,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及长,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其为官,勤勉尽责,深得民心。

后为并州法曹。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大唐新语 狄仁杰》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大唐新语 狄仁杰》原文及翻译

《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

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

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

则天赠文昌左相。

中宗朝,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

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

③著纲:颁布法令。

译文: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

《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

《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

《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

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

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

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

则天赠文昌左相。

中宗朝,赠司空。

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狄仁杰故事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故事文言文翻译

唐之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其为人刚直,才识超群,历官显赫,威震四方。

仁杰少孤,事母至孝,母病,尝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故得母心欢悦。

年二十,举明经,累迁侍御史,以刚直闻于朝。

一日,唐高宗李治驾幸东都洛阳,有盗贼横行,百姓苦之。

仁杰闻之,遂上疏曰:“臣闻王者以民为本,贼盗横行,民不聊生,实为朝廷之耻。

愿陛下速遣臣往洛阳,安抚百姓,捕拿盗贼,以安社稷。

”高宗览疏,深以为然,遂命仁杰为洛阳令。

仁杰至洛阳,即命属官严查盗贼。

一日,有老妪哭诉于府门,言其子被贼所害。

仁杰命人查访,果有盗贼踪迹。

仁杰乃密令手下,佯装失物,引贼至府,一一擒获。

盗贼皆伏法,洛阳百姓皆大悦。

时有一巨盗,名唤李元芳,横行乡里,无人能制。

仁杰闻之,欲亲自擒之。

乃易服潜入李元芳府中,与其同席而坐,饮酒作乐。

李元芳不知仁杰真实身份,与之交谈甚欢。

酒酣耳热之际,仁杰突然起身,大声曰:“吾乃狄仁杰也,今特来擒尔!”李元芳大惊,欲逃,已被仁杰擒住。

洛阳百姓闻之,皆曰:“狄令果然神勇,吾等幸甚!”仁杰在洛阳任职数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一日,有使者自京师来,言高宗有疾,召仁杰还京。

仁杰临行,洛阳百姓纷纷前来送别,依依不舍。

仁杰辞曰:“吾虽去,但心系洛阳,愿百姓安好,吾自当尽心尽力。

”仁杰还京,高宗见其,喜曰:“朕闻洛阳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皆因狄爱卿之故也。

”遂赐仁杰金帛,以示嘉奖。

仁杰不受,曰:“臣之所得,非陛下所赐,乃百姓之福也。

”后仁杰屡经风波,然始终刚正不阿,忠心耿耿。

至武则天时,封为文昌右相,位列三公。

仁杰虽居高位,仍谦逊有礼,深得朝野敬仰。

狄仁杰之才识,非同寻常。

其治世之能,犹如砥柱中流,扶危济困,救民于水火。

故世称狄仁杰为“神探”,以其智慧与勇气,解民于倒悬,实为我国历史上之杰出人物。

(注:以上故事为后人根据狄仁杰生平事迹所编撰,部分情节可能有所夸大或虚构。

)。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原文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原文

狄仁杰使岐州,遇数百背军士卒夜纵剽掠,昼潜山谷。

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遂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欲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斩决。

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

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不屈。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仁杰尝为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

高宗诏诛之。

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狄仁杰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然其忠贞不渝,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其为人正直,公正无私,深得百姓爱戴。

然其一生,亦充满传奇色彩,堪称唐代之贤臣。

原文如下:狄仁杰,字怀英,太原并州人也。

幼时,家中有仆人被害,官吏前来审问,众人争辩,仁杰则专心诵书,不予理会。

官吏责备之,仁杰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由此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刘肃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刘肃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少孤贫,好学不倦。

弱冠之年,便以文章知名于世。

咸亨初,应举及第,授大理寺丞。

仁杰才识过人,深得当时名士裴炎、宋璟等之赏识,声名远播。

仁杰为官,公正无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位之日,屡破奇案,惩恶扬善,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武则天当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仁杰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力挽狂澜,为国家百姓谋福祉。

一日,有百姓来告,称其家中古井忽现奇观,井中涌现出一尊佛像。

仁杰闻之,立即派人前往调查。

经过一番勘查,发现井中所现佛像,实为当年被奸臣陷害而遭流放的僧人静渊。

静渊被流放后,心怀愤懑,苦修佛法,终于感动天地,使得佛像重现人间。

仁杰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上奏武则天,请求追查当年陷害静渊的奸臣。

武则天闻言,下令严查。

在仁杰的追查下,真相大白,当年陷害静渊的奸臣被绳之以法。

仁杰因此事名声大噪,成为武则天心目中的得力助手。

又一日,有盗贼潜入皇宫,盗走了一颗珍贵的宝石。

武则天下令全国搜捕盗贼,却毫无音讯。

仁杰受命负责此案,经过一番调查,发现盗贼竟是一名江湖侠士。

侠士盗取宝石,是为了救其好友。

仁杰深知侠士为义气所驱使,便放过了他,并将宝石归还给了皇宫。

仁杰为官,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品德高尚。

他关心百姓疾苦,爱护部下,深受朝野上下尊敬。

然而,命运多舛,仁杰在位不久,便因奸臣陷害,被贬为地方官。

在地方任职期间,仁杰仍然不忘为国家百姓谋福祉。

他推行新政,减轻赋税,治理水患,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武则天幡然醒悟,重新起用仁杰,任命他为宰相。

仁杰在相位,力挽狂澜,为国家百姓鞠躬尽瘁。

他坚决反对武则天滥杀无辜,为无数冤屈之人昭雪。

然而,仁杰终究未能改变武则天的暴政,最终在悲愤交加中辞世。

狄仁杰的一生,可谓传奇。

他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为国家和百姓立下了赫赫功勋。

后世之人,无不敬仰他的英名。

刘肃有云:“仁杰之才,非同寻常;仁杰之德,世无其匹。

”狄仁杰,真乃一代英杰也!。

《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

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賜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

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选文有删节)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

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

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

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賜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

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选文有删节)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

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

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

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

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

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
两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

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

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

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

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

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

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
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

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

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

当初,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则天却没有复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杰每次私下上奏回应,没有不把母亲和儿子之亲情作为谈论之话题的,武则天也渐渐省悟,
最终召回中宗,又立为储君。

不久,狄仁杰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知道的人,众人(对是否恢复李唐江山)议论纷纷哪能明白对错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