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翻译文言文狄仁杰

翻译文言文狄仁杰

狄仁杰,字怀远,太原人也。

少孤,母教之读书,仁杰聪颖,过目成诵。

弱冠之年,以明经举,累迁监察御史,后转大理寺丞。

仁杰性刚直,不避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屡次上疏,言辞激昂,不畏权势,故而得帝心。

时武则天当朝,政事日非,仁杰屡次上疏,弹劾奸佞,力挽狂澜。

武则天深恶痛绝,欲加害于仁杰,然仁杰深得民心,无人敢动。

一日,武则天召见仁杰,欲试探其忠诚,问曰:“朕欲知卿之忠心,卿可有何言?”仁杰对曰:“臣虽愚昧,然知君臣之礼,忠于国家,忠于君主,此臣之本分也。

”武则天闻言,心中暗喜,遂放仁杰归。

仁杰在朝为官,公正无私,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时有宦官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骄横跋扈,欺压百姓,仁杰多次弹劾,终使二人被诛。

又有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仁杰亦一一查办,为民除害。

狄仁杰在朝为官,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一日,仁杰突患重病,武则天得知,亲临探望,问曰:“卿病可好?”仁杰答曰:“臣虽身患重病,然心系国家,愿陛下能以国家大义为重,选拔贤能,治理国家。

”武则天听后,泪流满面,感叹道:“仁杰忠心耿耿,实为国家之栋梁。


不久,仁杰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武则天闻讯,悲痛不已,亲临祭奠,追赠仁杰为“文正公”,谥号“忠烈”。

仁杰之子狄景晖,亦继承父志,为官清廉,为民造福。

狄仁杰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忠诚正直,为国家民族立下了赫赫功勋。

其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楷模。

后人赞曰:“忠诚正直,刚正不阿,狄仁杰乃我国家之楷模。

”。

文言文狄仁杰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狄仁杰翻译及答案

《狄仁杰传》载:“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父敞,隋末为辽东郡丞。

仁杰幼孤,母徐氏教以经史,稍长,涉猎群书,博通经史,尤善《春秋左氏传》。

及长,举明经,累官至侍御史。

”翻译如下: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

其父狄敞,在隋朝末年担任辽东郡丞。

仁杰自幼丧父,母亲徐氏教他经史,稍长,广泛阅读群书,博通经史,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

成年后,参加明经科考试,累官至侍御史。

狄仁杰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

在武则天时期,狄仁杰担任宰相,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当时,武则天欲废太子李显,立武三思之子武承嗣为太子。

狄仁杰力谏曰:“太子乃先帝所立,且有仁德,不宜废之。

武承嗣虽有才干,但非先帝所命,不宜立为太子。

”武则天不听,狄仁杰遂被贬为地官侍郎。

翻译如下:狄仁杰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

在武则天时期,狄仁杰担任宰相,为官清廉,政绩卓著。

当时,武则天欲废太子李显,立武三思之子武承嗣为太子。

狄仁杰力谏曰:“太子乃先帝所立,且有仁德,不宜废之。

武承嗣虽有才干,但非先帝所命,不宜立为太子。

”武则天不听,狄仁杰遂被贬为地官侍郎。

狄仁杰在被贬期间,仍关心国事,多次上书直言,请求武则天收回成命。

武则天知其忠心,遂召回狄仁杰,重新任命他为宰相。

此后,狄仁杰更加尽心尽力,为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翻译如下:狄仁杰在被贬期间,仍关心国事,多次上书直言,请求武则天收回成命。

武则天知其忠心,遂召回狄仁杰,重新任命他为宰相。

此后,狄仁杰更加尽心尽力,为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狄仁杰晚年,因劳累过度,身体多病。

然而,他依然坚持工作,直至去世。

其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

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司徒,谥号“文正”。

翻译如下:狄仁杰晚年,因劳累过度,身体多病。

然而,他依然坚持工作,直至去世。

其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

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司徒,谥号“文正”。

狄仁杰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深受百姓爱戴。

狄仁杰_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_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字怀英,河内人。

年十四,举明经,累迁大理寺丞。

仁杰明察秋毫,决狱如神,百姓称之曰“青天”。

时武后临朝,朝政日非,仁杰屡进直言,屡遭贬谪。

一日,仁杰上书曰:“陛下,今朝政不修,奸佞当道,百姓困苦,国事日非。

臣虽不才,愿竭尽全力,辅佐陛下,还我大唐盛世。

”武后览书,大怒,贬仁杰为地州司马。

仁杰至地州,虽居卑位,仍心系国家,日夜操劳,体察民情。

地州百姓感激仁杰,皆称其为“狄青天”。

仁杰闻之,笑曰:“青天何足道哉?吾之所为,不过尽忠报国耳。

”时地州有盗贼为患,仁杰亲临前线,调查研究,终将盗贼捉拿归案。

武后闻之,叹曰:“狄仁杰果然不凡,吾之贬谪,实为错失良才。

”不久,武后召仁杰回京,任为宰相。

仁杰居相位,清廉自守,励精图治,荐贤授能,使朝政逐渐清明。

武后深信仁杰,委以重任,朝中百官,皆敬重之。

一日,武后问仁杰:“朕欲立太子,众说纷纭,不知何人可为?”仁杰对曰:“陛下,立储之事,关乎国家社稷,臣不敢妄言。

然据臣观察,李显、李旦皆贤良,陛下可择其一,以定国本。

”武后从之,立李显为太子。

仁杰又进言:“陛下,李显虽贤,然年幼无知,恐难担当重任。

臣愿辅佐太子,以保国家安定。

”武后应允。

李显即位,是为中宗。

中宗感激仁杰,封其为梁国公。

仁杰虽位极人臣,仍谦逊有礼,关心百姓,体恤民情。

百姓皆称仁杰为“忠臣良相”。

中宗崩,睿宗即位。

睿宗年幼,国事多由武后干预。

仁杰劝睿宗亲政,睿宗不听。

仁杰忧心忡忡,乃上书睿宗:“陛下,国家安危,系于一人。

陛下若不能亲政,何谈国家兴旺?臣愿为陛下出谋划策,以保国家长治久安。

”睿宗见仁杰忠心耿耿,遂听从其言,亲政。

仁杰辅佐睿宗,竭尽全力,使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仁杰晚年,体弱多病,但仍关心国事。

一日,仁杰病重,武后亲自探望,泪曰:“狄相,朕知你忠心耿耿,然国家重任,不能一日无你。

朕愿为你求医问药,以保你安康。

”仁杰答曰:“陛下,臣死而无憾。

但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仁杰不久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二_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二_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曰:“臣闻忠臣之事君,如子之事父,如臣之事君,必竭其忠诚,致其尽瘁。

是以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仁杰又曰:“夫君子之立朝,当以公心为本,以诚信为基。

是以古人云:‘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太宗皇帝问仁杰曰:“卿以为何如为君?”仁杰对曰:“为君者,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法为度,以信为诚,以勇为武,以俭为德,以谦为道。

如此,则天下太平矣。

”高宗皇帝谓仁杰曰:“朕欲立太子,未知所立,卿以为如何?”仁杰对曰:“太子者,国之储君,宜以德行为先。

陛下宜察其孝敬、仁爱、诚信、勤勉,以定其位。

”武后皇帝尝问仁杰曰:“朕欲修《周书》,何人可当此任?”仁杰对曰:“臣以为郭子仪、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皆可当此任。

然郭子仪忠贞,李靖智勇,房玄龄文采,杜如晦忠诚,各有所长,陛下宜择其宜者。

”仁杰尝奉使出使吐蕃,吐蕃王慕仁杰之名,欲以女妻之。

仁杰辞曰:“臣受国恩,忠义自守,不敢以私害公。

愿陛下赐臣铁券,使臣得保国家,不负陛下。

”帝乃赐仁杰铁券,封其为吐蕃使。

仁杰为相,清正廉洁,不附权贵,不徇私情。

时武后欲立己子李显为太子,仁杰力谏不可。

后问仁杰:“卿何故谏吾?”仁杰对曰:“太子,国之储君,宜以德行为先。

今陛下欲立私子,恐非国家之福。

”后感悟,遂罢立太子之议。

仁杰尝上疏言事,疏曰:“陛下宜亲贤臣,远小人,省徭役,薄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

如此,则国家长治久安矣。

”帝览疏,深以为然,遂从其议。

狄仁杰之忠诚,可谓古今独步。

其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勋。

后世称颂其德,谓为“唐室之良相”。

然仁杰之忠诚,非独为国家,亦为百姓。

其一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曰:狄仁杰言:“吾闻忠臣事君,如子事父,如臣事君,必竭其忠诚,致其尽瘁。

故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仁杰又言:“君子立朝,当以公心为本,以诚信为基。

故古人云:‘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太宗皇帝问仁杰:“卿以为何如为君?”仁杰对曰:“为君者,当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法为度,以信为诚,以勇为武,以俭。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原文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原文

狄仁杰使岐州,遇数百背军士卒夜纵剽掠,昼潜山谷。

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

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

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

”遂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欲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

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

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止司刑使,停斩决。

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奏成复毁,意不能定。

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

”表奏,特敕配流丰州。

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

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

仁杰率皆不应。

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

”光辅质之,仁杰不屈。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

”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

”相待如初。

仁杰尝为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

高宗诏诛之。

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狄仁杰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然其忠贞不渝,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

其为人正直,公正无私,深得百姓爱戴。

然其一生,亦充满传奇色彩,堪称唐代之贤臣。

原文如下:狄仁杰,字怀英,太原并州人也。

幼时,家中有仆人被害,官吏前来审问,众人争辩,仁杰则专心诵书,不予理会。

官吏责备之,仁杰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由此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文言文《狄仁杰传》原文+详细翻译、补充注释

文言文《狄仁杰传》原文+详细翻译、补充注释

庚申,太后欲造大像,使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

狄仁杰上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

奏~。

)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①,制过宫阙。

功(工作,此指营建寺院的工作)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副① (书)用什么,怎么:~为生。

①为什么:既经说定,~变卦?)求!"寺院)盈衢(四通八达的大路:通~。

),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1.室有难,起兵救援靖乱。

2.为王室尽力。

)之师!"[ zīyī]1.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诗·郑风·缁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毛传:“緇,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2.泛指黑色衣服。

《列子·说符》:“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诗·郑风》篇名。

《诗序》谓系赞美郑武公父子之诗;一说为赞美武公好贤之诗。

《礼记·缁衣》:“子曰:‘好贤如《緇衣》,恶恶如《巷伯》。

’”郑玄注:“《緇衣》《巷伯》皆《诗》篇名也……此衣緇衣者贤者也。

”唐陆贽《张延赏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继《緇衣》之美。

”4.僧尼的服装。

唐韦应物《秋景诣琅琊精舍》诗:“悟言緇衣子,萧洒中林行。

”宋彭乘《续墨客挥犀·香山寺猴》:“多羣猴,至相呼沿掛簷楹之上……又常污僧緇衣。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勘破三春景不长,緇衣顿改昔年妆。

”郭沫若《孔雀胆》第四幕:“桥上走出一位以黑纱蒙面的僧人,身着缁衣,手敲金钟,口念‘南无阿弥陀佛’。

”5.引申指佛教。

唐沉亚之《送洪逊师序》:“自佛行中国已来,国人为緇衣之学多,几与儒等。

”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緇衣之心,尚餘此耳。

狄仁杰传的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传的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卒于武则天天授三年,享年七十一岁。

仁杰幼而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律令。

弱冠之年,登进士第,累官至大理寺卿。

仁杰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深得民心。

其在大理寺任职期间,审理案件,公平无私,民无冤抑。

时值武则天当朝,政事繁多,仁杰辅佐武后,屡献良策,深得信任。

一日,武则天命仁杰审理一桩重大案件。

案犯为一名贵族,罪行重大,众人皆以为必死无疑。

仁杰审理此案,不避权贵,严查证据,终使罪犯伏法。

此事传至武则天耳中,武后大悦,谓仁杰曰:“卿之审理,公正无私,朕甚嘉之。

”仁杰在朝为官,不畏权势,敢于直言。

时有一宦官,骄横跋扈,横行不法。

仁杰闻之,遂上疏弹劾,言其罪行。

武后览疏,怒曰:“朕岂不知此宦官之恶?然朕用之已久,不忍加罪。

”仁杰对曰:“陛下若不忍加罪,则当罢免其职,以绝其恶。

”武后深以为然,遂罢免此宦官之职。

仁杰不仅政绩卓著,而且文学造诣亦深。

其所作诗文,清新脱俗,韵味悠长。

时有名士柳宗元,亦对仁杰之文赞不绝口。

狄仁杰晚年,武后虽重用之,然亦有所猜忌。

一日,武后密召仁杰,谓曰:“朕欲立太子,然不知立何人为宜。

”仁杰对曰:“陛下宜立长子,以安天下。

”武后默然。

又问:“卿有何良策,可使国家长治久安?”仁杰对曰:“陛下宜广开言路,任贤使能,以收民心。

”武后深以为然,遂采纳仁杰之策。

天授三年,狄仁杰因病辞官,归乡养病。

武后闻之,深为惋惜,遣使慰问。

仁杰病重,知命不久矣,遂上疏武后,荐举贤能,以辅佐朝政。

疏曰:“臣今病重,恐不久于世。

陛下宜广求贤才,以继国家大业。

”武后览疏,泪如雨下,深为仁杰之忠诚所感动。

狄仁杰病逝后,武后辍朝三日,追赠其为司徒,谥曰“文惠”。

仁杰之子狄景晖,亦官至侍中。

狄氏一门,为唐室名门,仁杰之德,后世传颂。

狄仁杰者,才德兼备,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生平事迹,载于史册,流芳百世,堪为后世楷模。

《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

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賜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

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选文有删节)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

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

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

《旧唐书·屈突通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屈突通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屈突通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屈突通,雍州长安人。

(隋)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得隐藏马二万余匹。

文帝盛怒,将斩太仆卿慕容悉达及诸监官千五百人,通谏曰:“人命至重,死不再生,陛下至仁至圣,子育群下,岂容以畜产之故,而戮千有余人?愚臣狂狷,辄以死请。

”帝寤,曰:“朕之不明,以至于是。

感卿此意,良用恻然。

今从所请,以旌谏诤。

”悉达等竟以减死论。

由是渐见委信,擢为右武候车骑将军。

奉公正直,虽亲戚犯法,无所纵舍。

时通弟盖为长安令,亦以严整知名。

时秦、陇盗贼蜂起,以通为关内讨捕大使。

有安定人刘迦论举兵反,有众十余万。

通发关中兵击之,师临安定,初不与战,军中以通为怯,通乃扬声旋师而潜入上上郡。

迦论不之觉,遂进兵南寇,去通七十里而舍,分兵掠诸城邑。

通候其无备,简精甲夜袭之,贼众大溃,斩迦论并首级万余,于上郡南山筑为京观,虏男女数万口而还。

炀帝幸江都,令通镇长安。

义兵起,代王遣通进屯河东。

既而义师济河,大破通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大惧,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河东,将自武关趋蓝田以赴长安。

军至潼关,为刘文静所遏,不得进,相持月余。

通又令显和夜袭文静,显和军溃,悉虏其众,或说通归降,通泣曰:“吾蒙国重恩,历事两主,受人厚禄,安可逃难?有死而已!”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通闻京师平,乃留显和镇潼关,率兵东下,将趋洛阳。

通适进路,而显和降于刘文静。

遣副将窦琮、段志玄等率精骑与显和追之,遂擒通送于长安。

高祖谓曰:“何相见晚耶?”通泣对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以愧相王。

”高祖曰:“隋室忠臣也。

”命释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为太宗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

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

”寻以本官判陕东道行台仆射,复从太宗讨王世充。

世充平,通功为第一,寻拜陕东大行台右仆射,镇于洛阳。

数岁,征拜刑部尚书,通自以不习文法,固辞之,转工部尚书。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原文狄仁杰,字怀英,太原并州人。

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为吏诬,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

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荐授并州法曹参军。

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

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

仁杰谓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兰仁基请代行。

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语曰:吾等可少愧矣!则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

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廷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

数日,授侍御史。

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

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

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

本立抵罪。

由是朝廷肃然。

使岐州亡卒数百剽行人道不通官捕系盗党穷讯而余曹纷纷不能制。

仁杰曰:是其技穷,且为患。

乃明开首元格,出系者,禀而纵之,使相晓,皆自缚归。

帝叹其达权宜。

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

始居母丧,有白鹊驯扰之祥。

中宗即位,追赠司空。

【参考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还是小孩时,门人有人被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争辩对答,狄仁杰不停读书,没有放在心上,官吏责怪他,他回答说:我正在给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你这个俗吏说话呢?考取明经科,任职汴州参军。

(狄仁杰)被衙役诬陷,黜陟使阎立本召他来问询,认为他的才能出众,道歉说:孔子称道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五五王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

以门廕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

狄仁杰曰:“君之才,当自光大,毋恤于初。

”厚为礼。

寻擢监察御史,迁累中丞。

长安中,为司刑少卿。

张昌宗引妖人迎占,言计不轨。

宋璟请穷治其奸,武后以昌宗尝自归,不许。

彦范谏曰:“昌宗谬横恩,苞祸心,亻意测天命,皇神降怒,自擿其咎。

推原厥情,盖防事暴之日得引首以免,未败则候时为逆。

此凶诡之臣,营惑圣心。

既自归露,而尚与妖人祈福禳解,则果于必成,初无悔意。

今而宥之,诚恐昌宗自谓应运,天下浩然从之。

父在,子称尊为逆子;君在,臣图位为逆臣。

逆而不诛,社稷惧亡。

请付三司考治。

”不纳。

时内史李峤等屡奏:“往为酷吏破家者,请皆宥雪。

”依违未从。

彦范复上言:“自文明后得罪,惟扬、豫、博三州不免,它可悉赦。

”疏十上,卒见听。

尝曰:“大理,人命所县,不可便辞诡合以自免。

”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

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禁兵。

时中宗每北门起居,因得谒陈秘计。

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李多祚、杨元琰、薛思行等千骑五百人讨贼。

令湛、多祚就东宫迎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噪,时武后处迎仙宫之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

后闻变而起,见中宗曰:“乃汝耶?竖子诛,可还宫。

”彦范进曰:“太子今不可以归!往天皇弃群臣,以爱子托陛下。

今久居东宫,群臣思天皇之德,不血刃,清内难,此天意人事归李氏。

臣等谨奉天意,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

”后乃卧,不复言。

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

上书戒帝曰:《诗》以《关雎》为始,言后妃者人伦之本,治乱之端也。

故舜之兴以皇、英,而周之兴以任、姒。

桀奔南巢,祸阶末嬉;鲁桓灭国,惑始齐姜。

伏见陛下临朝视政,皇后必施帷殿上,预闻政事。

臣愚谓古王者谋及妇人,皆破国亡身,倾辀继路。

且以阴乘阳,违天也;以妇凌夫,违人也。

违天不祥,违人不义。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刘肃

狄仁杰传文言文翻译刘肃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少孤贫,好学不倦。

弱冠之年,便以文章知名于世。

咸亨初,应举及第,授大理寺丞。

仁杰才识过人,深得当时名士裴炎、宋璟等之赏识,声名远播。

仁杰为官,公正无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位之日,屡破奇案,惩恶扬善,百姓安居乐业。

当时,武则天当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仁杰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力挽狂澜,为国家百姓谋福祉。

一日,有百姓来告,称其家中古井忽现奇观,井中涌现出一尊佛像。

仁杰闻之,立即派人前往调查。

经过一番勘查,发现井中所现佛像,实为当年被奸臣陷害而遭流放的僧人静渊。

静渊被流放后,心怀愤懑,苦修佛法,终于感动天地,使得佛像重现人间。

仁杰深知此事非同小可,遂上奏武则天,请求追查当年陷害静渊的奸臣。

武则天闻言,下令严查。

在仁杰的追查下,真相大白,当年陷害静渊的奸臣被绳之以法。

仁杰因此事名声大噪,成为武则天心目中的得力助手。

又一日,有盗贼潜入皇宫,盗走了一颗珍贵的宝石。

武则天下令全国搜捕盗贼,却毫无音讯。

仁杰受命负责此案,经过一番调查,发现盗贼竟是一名江湖侠士。

侠士盗取宝石,是为了救其好友。

仁杰深知侠士为义气所驱使,便放过了他,并将宝石归还给了皇宫。

仁杰为官,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品德高尚。

他关心百姓疾苦,爱护部下,深受朝野上下尊敬。

然而,命运多舛,仁杰在位不久,便因奸臣陷害,被贬为地方官。

在地方任职期间,仁杰仍然不忘为国家百姓谋福祉。

他推行新政,减轻赋税,治理水患,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武则天幡然醒悟,重新起用仁杰,任命他为宰相。

仁杰在相位,力挽狂澜,为国家百姓鞠躬尽瘁。

他坚决反对武则天滥杀无辜,为无数冤屈之人昭雪。

然而,仁杰终究未能改变武则天的暴政,最终在悲愤交加中辞世。

狄仁杰的一生,可谓传奇。

他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为国家和百姓立下了赫赫功勋。

后世之人,无不敬仰他的英名。

刘肃有云:“仁杰之才,非同寻常;仁杰之德,世无其匹。

”狄仁杰,真乃一代英杰也!。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少孤,母教以孝。

年十七,举明经,累迁监察御史。

仁杰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为武后所器重,累擢为宰相。

仁杰在相位,清正廉明,政事修举,百姓乐业,国势日盛。

太宗闻其名,召见之,谓曰:“卿材器甚伟,朕欲用卿为相,如何?”仁杰对曰:“臣才薄德浅,不足以当此重任。

”太宗曰:“朕知卿才器,卿勿谦。

”仁杰曰:“臣若得此重任,愿竭尽所能,以报陛下。

”太宗大喜,遂拜仁杰为相。

仁杰在相位,勤于国事,竭诚尽智,无所顾忌。

时武后欲以太子李贤为储君,仁杰力谏,曰:“太子贤明,宜为储君。

”武后不听。

仁杰又曰:“太子贤明,陛下何疑?”武后曰:“朕欲传位于太子,恐生变故。

”仁杰曰:“陛下传位太子,是顺天应人,何变故之有?”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又言:“陛下宜早立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武后曰:“太子既立,何须再立?”仁杰曰:“太子既立,天下人心已定,陛下何忧?”武后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仁杰曰:“臣不敢逆陛下之意,然臣实为太子之事忧虑,愿陛下三思。

”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又曰:“陛下宜早立太子,以定国本。

”武后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仁杰曰:“臣不敢逆陛下之意,然臣实为太子之事忧虑,愿陛下三思。

”武后终不听,太子李贤不得立。

仁杰在相位,忠诚为国,勤政爱民,国势日盛。

武后知其忠心,遂赐予铁券,免其三死。

仁杰感激涕零,曰:“臣愿竭尽所能,以报陛下。

”武后曰:“朕知卿忠心,卿勿忧。

”仁杰遂竭尽所能,为国家尽力。

译文: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

幼年丧父,母亲教他孝顺。

十七岁时,参加明经考试,连续升迁至监察御史。

狄仁杰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连续提拔为宰相。

狄仁杰在相位上,清廉正直,政事修举,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日益强盛。

唐太宗听说他的名声,召见他,对他说:“你的才能非常出众,我想用你为相,怎么样?”狄仁杰回答说:“我才能浅薄,德行不高,不足以承担这个重任。

”唐太宗说:“我知道你的才能,你不要谦虚。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旧唐书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旧唐书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父孝孙,仕隋为将作少监。

仁杰年十七,举明经,授并州法曹。

仁杰性刚毅,有节操,常以天下为己任。

属高宗朝,迁侍御史,以弹劾不避权贵,迁宁州司马。

仁杰以宁州荒僻,民多逃亡,乃上疏曰:“宁州地接吐蕃,边陲之地,久无宁日。

今朝廷虽设州县,而官吏贪虐,民不聊生。

臣愿以微躯,为国家守此边疆,虽死无恨。

”高宗览疏,深加叹异,遂以仁杰为宁州刺史。

仁杰到任,励精图治,兴利除弊。

先是,宁州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仁杰乃广开屯田,招徕流民,使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

又选贤能之士,为州县官,以惠养百姓。

于是,宁州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政通人和。

俄而,吐蕃大举进犯,仁杰率兵抵御。

仁杰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士气大振。

吐蕃兵败,不敢再犯。

仁杰以功迁洛州刺史。

仁杰在洛州,治绩尤著。

时太宗子李治为太子,仁杰常以太子事为已任。

太子乳母长孙氏,性贪婪,与左庶子李义府交通,私受金帛,事发,仁杰劾奏其罪。

太子乳母惧,乃请仁杰曰:“吾儿素无过,何至为此?”仁杰曰:“吾为朝廷,岂以私恩废公法!”太子乳母无奈,只得认罪。

仁杰以刚直敢言,常忤权贵。

时李义府为宰相,专权跋扈,仁杰屡次弹劾其罪。

李义府怀恨在心,遂构陷仁杰,诬其谋反。

高宗大怒,下仁杰于狱。

仁杰在狱中,备受酷刑,终不屈节。

高宗闻之,始悟李义府之奸,遂赦仁杰,复其官职。

仁杰出狱后,感慨万分,上疏曰:“臣以微躯,蒙陛下厚恩,得以尽忠报国。

然臣以言获罪,实为朝廷之不幸。

愿陛下以臣为戒,严惩奸臣,以安社稷。

”高宗览疏,深为感动,遂擢仁杰为宰相。

仁杰为相,以公心办事,勤于政事。

时李义府虽已贬谪,然其党羽尚在朝中。

仁杰屡次弹劾其党羽,使得朝政清明。

仁杰在相位,勤勉谨慎,深得朝野称颂。

仁杰晚年,因病告老还乡。

归途中,遇盗贼,被劫持。

仁杰对盗贼说:“吾为朝廷大臣,虽遭不幸,然吾忠心耿耿,愿以命相托。

”盗贼感其言,放仁杰归。

仁杰归家后,不久病逝。

朝廷闻之,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司徒,谥曰“文惠”。

狄仁杰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狄仁杰文言文原文及注释

狄仁杰文言文原文及注释狄仁杰文言文原文:忽然,一名客人匆匆走进酒楼,来到狄仁杰的桌前。

他的面容十分慌张,额头上还有汗珠。

狄仁杰立即示意他坐下,关切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来人大声说道:“大人,有人在城外发现了一个被杀害的尸体!这具尸体身上还钉着一个字条,上面写着‘尔等品尝此人厉害!’。

”狄仁杰眉头一皱,他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即站起身来,并下令召集手下的侦探。

他们急忙离开酒楼,朝着城外的案发地赶去。

注释:1. 狄仁杰(Dí Rénjié):唐代宰相,因其善于侦破案件而闻名。

2. 汉字注音为(Hūrán)。

在此上下文中,表示动作突然发生。

3. 酒楼(jiǔlóu):指供应酒菜的楼阁式建筑,常用于聚会和宴请。

4. 面容(miànróng):指人的面部表情和特征。

5. 匆匆(cōngcōng):形容行事匆忙,急急忙忙的样子。

6. 先生(xiānshēng):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7. 桌前(zhuō qián):即“桌前”,指某人或某物所在的桌子的前方或边上。

8. 示意(shìyì):用动作或表情暗示或引导对方做某事。

9. 关切(guānqiē):形容对人或事物关心、关怀的样子。

10. 询问(xúnwèn):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他人征询信息。

11. 事情(shìqing):指具体的事件或情况。

在此上下文中,指发生了什么事情。

12. 城外(chéng wài):城市的外部环境或范围。

13. 尸体(shītǐ):指人或动物的死后遗留下来的肉体。

14. 钉着(dīngzhe):指将某物固定在另一物体上。

15. 字条(zì tiáo):指用来传递信息的纸条或木片。

16. 品尝(pǐncháng):品尝食物,尝试或体验某事物的味道或特质。

17. 厉害(lìhài):形容某人、某事物或某行为具有强大或有力的特质或影响力。

文言文《狄仁杰传·旧唐书》

文言文《狄仁杰传·旧唐书》
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狄仁杰在仪风年间担任太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达了积压案件达 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 时武卫太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 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秋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频杀之。”高宗变了脸色, 说:"权善才欣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 左左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封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左右大臣都示意狄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抗圣意,自 古以来都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鲋时代,的确很 难办;但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现在碰上像尧舜一 样的贤君,我不担心被像比干一样被诛杀。 昔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过去有盗贼偷了太庙的 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争辩,最终小偷没有被斩首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况且,明君可以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 今陛下不纳臣言,暝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如今陛下不米納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
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像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 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 法既无常,则万何所措其手足? 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 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 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 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

狄仁杰故事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故事文言文翻译

唐之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

其为人刚直,才识超群,历官显赫,威震四方。

仁杰少孤,事母至孝,母病,尝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故得母心欢悦。

年二十,举明经,累迁侍御史,以刚直闻于朝。

一日,唐高宗李治驾幸东都洛阳,有盗贼横行,百姓苦之。

仁杰闻之,遂上疏曰:“臣闻王者以民为本,贼盗横行,民不聊生,实为朝廷之耻。

愿陛下速遣臣往洛阳,安抚百姓,捕拿盗贼,以安社稷。

”高宗览疏,深以为然,遂命仁杰为洛阳令。

仁杰至洛阳,即命属官严查盗贼。

一日,有老妪哭诉于府门,言其子被贼所害。

仁杰命人查访,果有盗贼踪迹。

仁杰乃密令手下,佯装失物,引贼至府,一一擒获。

盗贼皆伏法,洛阳百姓皆大悦。

时有一巨盗,名唤李元芳,横行乡里,无人能制。

仁杰闻之,欲亲自擒之。

乃易服潜入李元芳府中,与其同席而坐,饮酒作乐。

李元芳不知仁杰真实身份,与之交谈甚欢。

酒酣耳热之际,仁杰突然起身,大声曰:“吾乃狄仁杰也,今特来擒尔!”李元芳大惊,欲逃,已被仁杰擒住。

洛阳百姓闻之,皆曰:“狄令果然神勇,吾等幸甚!”仁杰在洛阳任职数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一日,有使者自京师来,言高宗有疾,召仁杰还京。

仁杰临行,洛阳百姓纷纷前来送别,依依不舍。

仁杰辞曰:“吾虽去,但心系洛阳,愿百姓安好,吾自当尽心尽力。

”仁杰还京,高宗见其,喜曰:“朕闻洛阳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皆因狄爱卿之故也。

”遂赐仁杰金帛,以示嘉奖。

仁杰不受,曰:“臣之所得,非陛下所赐,乃百姓之福也。

”后仁杰屡经风波,然始终刚正不阿,忠心耿耿。

至武则天时,封为文昌右相,位列三公。

仁杰虽居高位,仍谦逊有礼,深得朝野敬仰。

狄仁杰之才识,非同寻常。

其治世之能,犹如砥柱中流,扶危济困,救民于水火。

故世称狄仁杰为“神探”,以其智慧与勇气,解民于倒悬,实为我国历史上之杰出人物。

(注:以上故事为后人根据狄仁杰生平事迹所编撰,部分情节可能有所夸大或虚构。

)。

《旧唐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旧唐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旧唐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旧唐书·元衡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元衡进士登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

后为华原县令。

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

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

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

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①员外郎。

一岁,迁左司郎中。

时以详整称重。

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

王叔文等使其党以权利诱元衡,元衡拒之。

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

监察御史刘禹锡,叔文之党也,求充仪仗判官。

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

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

宪宗即位,复拜御史中丞。

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

初,浙西节度李锜请入觐,乃拜为右仆射,令入朝。

既而又称疾,请至岁暮。

上问宰臣,郑絪请如锜奏。

元衡曰:“不可。

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

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

”上以为然,遽追之。

锜果计穷而反。

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节度使。

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

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充剑南西川节度使。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②极一时之选。

时王承宗遣使奏事,请赦吴元济。

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元衡叱之。

承宗因飞章诋元衡,咎怨颇结。

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

又有匿树阴突出者,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

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

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③,未知死者谁也。

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

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

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

狄仁杰断狱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断狱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字怀远,河内人。

其性聪敏,才识过人,尤善断狱。

唐高宗时,擢为大理寺丞,屡破奇案,声名远播。

一日,有盗犯入宫,窃得珍宝无数,潜逃匿迹。

官府悬赏捉拿,终无音信。

狄仁杰受命调查此案,深入调查,不辞劳苦。

狄仁杰首先查访皇宫内外,询问宫人、太监等,得知盗犯曾于某夜潜入宫殿,行动迅速,如鬼魅一般。

狄仁杰于是推断,盗犯必定是身怀绝技之人,非寻常盗贼可比。

狄仁杰遂派遣手下四处探访,寻访江湖异人。

不久,有探子回报,得知有一名江湖侠士,擅长轻功,曾与盗犯有过一面之缘。

狄仁杰闻言,立即派手下前往邀请。

江湖侠士来到大理寺,狄仁杰亲自接待。

狄仁杰与他一番交谈,发现此侠士果然身怀绝技,且为人正直。

狄仁杰遂请他协助破案。

狄仁杰与侠士商议,决定设下陷阱,诱捕盗犯。

他们选择在皇宫后院的一处僻静之地,布置机关,准备捉拿盗犯。

一切准备就绪,狄仁杰与侠士暗中观察,只见一黑影夜夜出现,正是盗犯。

狄仁杰与侠士联手,趁盗犯不备,将其擒获。

盗犯被捕后,狄仁杰严加审讯。

盗犯起初拒不招供,但在狄仁杰的严词拷问下,终于吐露实情。

原来,盗犯名叫赵三,曾与一女子私奔,女子被其父亲追杀,赵三为报仇,深夜潜入皇宫盗取宝物。

狄仁杰得知真相,心中感慨万分。

他深知,赵三虽犯下罪行,但其背后也有情由。

于是,狄仁杰向高宗奏请,从轻发落赵三。

高宗准奏,赵三被贬为庶民,流放边疆。

狄仁杰亲自送赵三上路,嘱托他改过自新,赵三感激涕零,誓言永不复犯。

狄仁杰断狱之事,传遍天下,人皆称其为“神探”。

自此,狄仁杰名声大噪,屡破奇案,为朝廷平反冤狱,深受百姓爱戴。

狄仁杰断狱之才,非同小可。

他善于观察,机智过人,善于推理,且敢于直言,不畏权贵。

在狄仁杰的笔下,那些错综复杂的案件,皆得以迎刃而解。

他的一生,犹如一部传奇,为后人传颂。

狄仁杰断狱,不仅彰显了他的智慧与勇气,更体现了他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他的一生,为我国古代司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旧唐书韦贯之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韦贯之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韦贯之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

少举进士。

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

上书举季弟?自代,时议不以为私。

转右补阙,而? 代为御史。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

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

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

”改为秘书丞。

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

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 乘以为乱。

此非它,速于扑灭也。

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

终之,蔡平,镇乃服。

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

亦不从。

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

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

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

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

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

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译文: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

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

德宗末年,人有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狄仁杰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儿童时,门人有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皆接对,唯仁杰坚坐读书。

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不能接对,何暇偶俗吏,而见责耶! ”后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

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

仁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岂独无愧耶?”由是相待如初。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

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

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

”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免、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

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

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賜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杯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

”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初,中宗在房陵,而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

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

既已,奏曰:“太子还宫,人无知者,物议安审是非?”则天以为然,乃复置中宗于龙门,具礼迎归,人情感悦。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选文有删节)
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

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

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

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以明经科中举,他担任汴州判佐。

狄仁杰崇孝重友,无人能比。

在并州时,和他同为法曹的郑崇质,母亲老而多病,轮到他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出差时,仁杰对他说:你母亲病重,而你却要出远门,怎么能让亲人对远在万里之外的你担心呢!”于是上报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出差。

当时蔺仁基和州司马李孝廉关系不和睦,经常闹矛盾,于是对李孝廉说:“(看看人家狄仁杰),我们不感到羞愧吗?”两人因此和好如初。

狄仁杰在仪凤年间担任大理丞,一年之内审理判决了积压案件达17000件,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

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不慎砍伐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而获罪,仁杰上奏,认为他的罪过应当免去其官职。

高宗下诏命令立即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过不当处死。

高宗气得变了脸色,说:“权善才砍了昭陵的柏树,是让我背上不孝的罪名,必须处死他。

”左右群臣都示意仁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以为并非如此。

如果处在桀纣时代,的确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

我今天有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

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定罪时并没有将盗贼砍头示众。

况且,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

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

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流放、处死等刑罚,都有其等级次序,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
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把手脚安放到何处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说:如果盗取长陵一捧泥土,陛下如何治他的罪?,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奉命处死权善才,使陛下背上无道的恶名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渐渐消解,权善才因之免于一死。

当初,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都有匡复李氏天下正直慷慨之言,武则天却没有复辟的想法。

只有狄仁杰每次私下上奏回应,没有不把母亲和儿子之亲情作为谈论之话题的,武则天也渐渐省悟,最终召回中宗,又立为储君。

不久,狄仁杰上奏说:“太子回宫,没有知道的人,众人(对是否恢复李唐江山)议论纷纷哪能明白对错呢?”武则天认为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在龙门安置中宗,准备好礼节迎接归来,大家都感到非常开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