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来历
嵊州长乐镇太平村的故事

太平村古称“横店”,和沃基村,坎流村组成一个大村落,东南距长乐镇约2公里。
唐朝建太平乡,民国24年(1935年)后,改“横店”为“太平村”,历史悠久,村边溪流,风景秀丽,古时,文人墨客,留下很多的赞美诗歌。
特别摘录几首:1,柜溪夜咏宋朝王十朋三派清流共一溪,森森柜水绕长堤。
虽然不是桃源景,留作人间作品题。
????王十朋:丁丑年(1157)状元,龙图阁学士。
三派清流:绿溪江,大昆江,和小昆江,会于太平镇,旧称柜溪,又名锦溪,锦水,即太平江。
2,溪山四景---为清风先生赋宋朝王佐春:春日闲游:问客来何事,山中觅旧踪。
白云飞尽处,独倚两三松。
夏:雨余晴爽:雨过山岚秀,云收草色浓。
汲泉烹石鼎,小坐纳凉风。
秋:秋径堆花:溪曲绕山湾,山深人自闲。
草生垂洞口,花落满篱间。
冬:书窗夜话:筑室傍溪头,浑忘宠辱忧。
故人相过访,剪烛醉金瓯。
王佐:戌辰(1148)壮元,户部尚书,宝文阁直学士。
太平村,旧时为嵊州西南的水陆通交要地,剡西古道干路,穿村而过。
东通嵊县,宁波,绍兴,西至东阳,义乌,俗称“官大路”;水路长乐江可达嵊县,上虞等。
大街西门有“重镇雄关”古字,大街北侧店面建筑别具一格,店房隔墙和高檐延伸至街道边,形成100多米的走廊,称为“长檐街”,便于遮风避雨,经营商业。
根据“邢氏家谱”记载,村民,家桑之业,商贾之术,悉绋兼营。
民国时期。
嵊长线,东长线公路通车后,太平失去地势优势,衰落了。
太平村,旧时竹工和瓦工从数众多,占全县首位。
另有绸匠,泥木工,桶匠等,铁,铜,锡匠不缺行,制糖,制鞋,制香,采扎工艺等有数代传人。
太平村被称为“百工之村”。
清代有全县著名的书塾“爱吾庐”,当时求学讲课的人很多。
邢氏宗谱云:此庐极园林台榭之胜,东南名流,觞咏成集,为越中文化中心。
村民皆称为“花园”,今尚存房一所,有“爱吾庐”,清代匾额一块。
民国16年(1927年),因“爱吾庐”,已破落,在旧址新建:“剡西邢氏始祖清风公祠”,规格宏观,工艺精美。
嵊州马氏渊源

浙江嵊州市马氏渊源新编《嵊州市志》的《人口编》中第四章《姓氏》载:2002年,全市有559个姓氏,均为单姓。
人口万人以上的22个,千人以上的68个,百人以上的66个。
按人口数多少排列马姓人口为21044人,是全市第七大姓,其中谷来镇6308人、崇仁镇4029人、鹿山街道(城西)2139人、甘霖镇1902人、剡湖街道(城中)1715人、长乐镇1694人、仙岩镇898人、三界镇456人、浦口街道405人、三江街道(城东)360人、竹溪乡292人、黄泽镇243人、王院乡160人、石璜镇155人、贵门乡125人、金庭镇45人、通源乡44人、下王镇26人、雅璜乡24人、北漳镇12人、里南乡12人。
嵊州的名人马寅初、马晓春、马遵廷、马春祥、马传进、马武奎、马躬耕、马开崧、马逢伯、马昭望、马梅初、马伯乐、马志振等最终渊源系出谷来镇马村。
嵊州市除谷来镇马溪、鹿山街道下马等几个村外的马氏为东阳县迁居而来,其余马姓基本系出谷来镇马村。
★嵊州市的马氏渊源根据清嘉庆《剡北马氏家谱》、光绪和民国《嵊县马氏家谱》以及《横路坑村志》等载:马本赢姓,伯益之后,有赵王之子赵奢,乃为赵将,因功封为‘马服君’,时赵氏名望显赫。
赵奢长子赵括,亦为赵将,善谈兵法,无实战术,纸上谈兵。
赵孝成王六年,赵中秦之反间计,用赵括代廉颇为帅应战,率军四十万众,于山西长平被秦军所围,困而不破,大败,其中箭殉国。
后赵国一蹶不振,于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
赵奢幼子赵牧,牧之子赵兴以长平之战败而亡国为耻,即以祖上封号为姓曰马服兴,其后人省服字,乃有马姓。
马服兴五世孙马何罗迁居陕西省扶风县茂林成欢里,成扶风马氏,堪称望郡。
后马氏一支迁居会稽城南十里卜居,名曰所居之地为马家埠,值五代鼎革,有华公祖因避石晋之乱迁居剡北富顺乡(即今谷来镇一带)城后坂名曰所居之地为马村,为马村始祖。
华公一子名福,字维升,于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授官金华,晚年亦居马村。
福公无子,为承嗣就以上虞县妻姊之子,乃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九世孙虞天佑公之子虞团,字继宗,号湘水,入继为子,改为马姓。
最美华堂村书圣归隐地

最美华堂村书圣归隐地最美华堂村书圣归隐地华堂古村⽹络配图浙江绍兴嵊州是越剧故乡,这⾥的古戏台多,民间戏班⼦多。
古戏台⼤都和古村落联系在⼀起。
嵊州的古村落也不少,华堂村就是其中最⼤的古村落。
华堂位于嵊州市⾦庭镇卧猊⼭麓,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后裔的聚居地,⾄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
晋永和⼗⼀年(公元355年)的某天,王羲之离开会稽经曹娥江循着剡溪⽔流的⽅向,找到了这⽚适合隐居的⾦庭⼭⽔,从此便没有离开。
书圣离世后,四⼦操之在此繁衍⽣息,形成了⼀个庞⼤的王⽒家族(另⼀种说法是王羲之第26世孙王弘基始率族⼈聚居此地,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王⽒宗谱》记载,王⽒⼦孙多擅书画,家家户户都会将书画悬于厅堂,供⼈品赏,⼈称画堂村。
后因其屋舍精丽,⼭⽔清妙,“画堂”易名为“华堂”。
明正德年间,村落已经发展到⼀定规模。
王⽒⼦孙以华堂村为聚居中⼼,周围岩头、⼩坑、观下、济渡等⼗余村都有王⽒后代。
华堂村到清代发展成为“剡东第⼀⼤村”。
现在该村居住着5700多名村民,其中80%以上是王⽒后⼈。
华堂村处于卧龙⼭脉、毓秀⼭和平溪江环抱之中,与溪流、群⼭构成和谐的空间环境。
华堂村根据⼭⽔的⾛势,从东⾄西设置了前街和后街,作为主要的商业街道。
另有上横街、下横街两条村道与前、后街相互垂直,构成“井”字格局。
这四条主要街道贯穿东西和南北,长逾1200⽶,卵⽯铺路,光滑⿊亮。
以前⽼街上店肆林⽴,百杂齐全,每到赶集的⽇⼦,更是全村沸腾,热闹⾮凡。
现在⽼街静寂了下来,但两侧楼上住⼈、楼下开店的⽊结构商铺依然还在,并且还有三三两两的商家做着买卖。
“井”字中⼼为市⼼街,有⼀个⼤戏台,建于明代,结构牢固,形式美观。
每逢年节,村⾥请来的越剧班⼦还在这个古戏台上表演。
华堂古村中有⼀条贯通全村的神秘⽔渠,堪称华堂先民对江⽔利⽤的杰作。
渠⽔⾮常清澈,在村中蜿蜒穿⾏,时⽽沿墙⽽⾛,时⽽隐⼊村民家中,使古村灵动⽽富于⽣机。
以前村⾥有规定,早上7时之前是不准洗⾐服的,因为⼤家都要挑⽔喝。
三个故事与嵊州文化的解读

三个故事与嵊州文化的解读展开全文一方水土有一方文化,一方水土有一方故事。
嵊州和其它地区一样流传着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诉说着一方水土的内在涵养、风俗习惯和人文个性,有的已成了本区域的特殊文化符号。
今天,我从众多的嵊州民间故事中选取三则有代表性故事,试图通过它们来解读嵊州特有的文化品性。
所谓代表性,是指这三则故事在时间上有其久远性,流传范围上有其广泛性。
这三则故事是《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鹿胎草的故事》和《梁山伯与祝英台》。
三则民间故事概述一,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简称《刘阮》)这则故事最早记录于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内,故事全文如下: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
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
攀援藤葛,乃得至上。
各啖数枚,而饥止体充。
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
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
”便共没水,逆流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
”晨肇既不识之,缘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
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
其家铜瓦屋。
南壁及东壁下各有一大床,皆施绛罗帐,帐角悬铃,金银交错,床头各有十侍婢,敕云:“刘阮二郎,经涉山岨,向虽得琼实,犹尚虚弊,可速作食。
”食胡麻饭、山羊脯、牛肉,甚甘美。
食毕行酒,有一群女来,各持五三桃子,笑而言:“贺汝婿来。
”酒酣作乐,刘阮欣怖交并。
至暮,令各就一帐宿,女往就之,言声清婉,令人忘忧。
至十日后欲求还去,女云:“君已来是,宿福所牵,何复欲还邪?”遂停半年。
气候草木是春时,百鸟啼鸣,更怀悲思,求归甚苦。
女曰:“罪牵君,当可如何?”遂呼前来女子,有三四十人,集会奏乐,共送刘阮,指示还路。
既出,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
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
嵊州市行政村规模调整情况

嵊州市行政村规模调整情况2007年9月起,我市开展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对除谷来、下王以外的其他19个乡镇和开发委下属的行政村进行了规模调整。
全市行政村从原先1077个(外加非行政建制的6个茶场)调整为465个。
一、甘霖镇:由原先154个行政村调整为72个行政村。
1.上蔡村:由原上蔡、朝日山、里塘底3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458户、1138人口,总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上蔡村。
2.上路西村:由原上路西、陈家2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741户,1978人口,总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上路西村。
3.楼下村:由原张钱、楼下、湖前3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458户,1182人口,总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楼下村。
4.下沙地村:由原下沙地、宅根、水路坂3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354户,918人口,总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下沙地村。
5.东张村:由原东张、黄泥山、新建庄、沙田坂4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575户,1565人口,总区域面积2.1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东张村。
6.上塘头村:由原上塘头、下塘头、淡溪湾、宋家4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667户,1741人口,总区域面积1.98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上塘头村。
7.西叶家村:由原叶家、西王2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540户,1410人口,总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叶家村。
8.孔村:由原孔村、渭沙、花桥3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698户,1833人口,总区域面积1.9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孔村。
9.后史村:由原后史、郑家、冯家潭3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357户,939人口,总区域面积3.1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后史村。
10.苍岩村:由原苍岩一村、苍岩二村、苍岩三村、苍岩四村4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1370户,3734人口,总区域面积5.1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苍岩四村。
11.殿前村:由原殿前、高童、杨家屋3个村合并组成。
共计797户,2193人口,总区域面积6.25平方公里,村民委员会驻原殿前村。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甘霖镇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甘霖镇小坑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小坑村座落在小坑边,所称为小坑村浙溪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很早从前是宝溪,自从张裴两面家迁居到处(张家从宁海迁居,裴家从海宁迁居)改为为溪口,年限不详,于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溪口有重复名,更名为浙溪村。
施家岙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为施山“ ”居地,因其地处山岙,故名施家岙。
石宕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石宕村原是开石宕合作社,1958年演变为村级,以“石宕”命名求杓湾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据传,求杓村扁长,形似木杓,故而得名求杓湾长安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南宋末几年,当时长安称小麻坑,有位名叫王平章的人在朝中当宰相,皇帝问他哪里人,王平章不好意思说出口,皇帝说,难道你是小长安人,这样小麻坑就更名为长安。
湖前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原本村有一个湖(原长乐江村后)故取名为湖前上沙地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宋朝期间因战乱河南氏弟史逃难来这里定居因是经商的后代故名为上殿村,后土层因沙得名更名为上殿村张钱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据老人言,谈来源,在多年前张家先住在姓张,钱家住的都是姓钱人家,泽过一段时间后,二个自然村进行了合并,故取名为张钱村石岱山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此地有四岭即,石道地焦湾岭,富家岭,秀屋岭油麻岭,象四方一个台,为石岱山村下路西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据传说原本在马路南有条溪(北面没有溪)下路溪,上路溪的说法,由于地质的变动演变成后来的下路西石溪坂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此地一个田坂,故名为石溪坂苍岩三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据有关资料悉,在宋末元初有一俞姓祖先定居苍岩,由名山多彩而设名乌岩,后又设名苍岩民国期间实行保甲制度,中南继立苍岩镇三村,解放后定名三村外坪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传说上代是以绍兴来的,看此风水地好,故登落基,(近50年历史)故名外坪村娄盛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明末清即就有溪村,并镇前叫楼下因博济有娄下,故而改名叫楼盛村下岙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南北都是本村山,村庄地处徒长山岙故称下岙杨柳湾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据记载300年前上代太公逃荒至杨柳树棚山湾,进行开荒种地,被命名扬柳湾后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以前后王村,1981年地名普查中改为后村黄泥岗村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一上黄泥岗从西挑头到处故称是黄泥山,平头顶更是黄泥,故称黄泥岗。
胡村行

胡村行文/郑卫东“胡村溪山回环,人家分四处,倪家山,陆家奥,荷花塘,大桥头。
叫倪家山陆家奥,想是往昔住过这两姓的人,可是现在都不知道了。
我家住在大桥头,门前一条石弹大路,里通覆卮山群村到奉化,外通三界章镇到绍兴,田畈并不宽,但人家迤逦散开,就见得平旷阳气。
”“胡村到三界镇十里,要渡过一条江水,靠这边渡头有个大丰茶栈,茶时开秤,秋天收场,专收里山人家的茶叶,配搭了重新拣过做过,分出等级,装箱运到上海卖给洋行。
我父亲也在那里帮鉴别茶叶,且把自己向山户收来的卖给茶栈。
我小时常奉母亲之命去茶栈问父亲要钱,又渡江到街上籴米回家。
”自前几年看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感于胡兰成对家乡精妙回忆,勾起自己的乡愁,每次回乡一直想去胡村看看。
我的家乡沈湖村也属三界镇。
嵊州市三界镇位于嵊州市北部,剡溪下游,距市区19公里,东傍下王镇,南临仙岩镇,西与绍兴县王坛镇毗邻,北与上虞市章镇镇接壤,因地处绍兴、上虞、嵊州三县(市)交界而得名。
早在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剡县北乡及上虞县南乡(今三界)置始宁县,故治在今浙江嵊州市三界镇。
三国两晋南北朝均属会稽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始宁县。
始宁县当时有四个邻县:东连余姚,南邻剡县,西界会稽,北接上虞。
始宁与剡县的分界为曹娥江两岸的嶀山和嵊山。
孔烨所著《会稽记》里提到:“始宁县西南有嶀山,剡县有嵊山。
” 嶀山是一座名山,在今嵊州市城北15公里,高749米,周数十里。
《水经注》云:“嶀山与嵊山接壤处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吹畦风馨,触岫延尝,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镜,事备谢康乐《山居记》(《山居赋》)”。
王元琳即王珣,谢康乐即谢灵云。
而《山居赋》里也明确写着:“嶀、嵊与分界。
”这条分界线的东段,在今日覆卮山、动石山、禹山、车骑山一线,即十八都江以北地区。
西段为石门山、岭头山、五石岗为界。
如今三界镇,尚有一条始宁古街,一条窄窄的市声嘈杂但又弥漫历史气息的南北长街。
库村古村落介绍景点

库村古村落介绍景点
库村是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该村落是浙江省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其古朴精致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而著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包括:
1. 前堂:前堂是库村的重要景观之一,是村民缔造的民主集会场所,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证明牌所在地。
2. 后堂:后堂是库村的另一个重要景观,是村民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重要的社会交流场所。
3. 前寺:前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内部有许多佛像和经文,是游客们前来参拜的场所。
4. 后寺:后寺是库村的另一个重要寺庙,也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典雅精致,吸引了众多游客。
5. 库氏宗祠:库氏宗祠是库村最为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库氏家族的祖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6. 库氏博物馆:库氏博物馆是库村的另一个特色景点,展示了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是了解库村历史和文化的好地方。
7. 小桥流水:库村有许多小桥流水,风景如画,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或者划船,享受慢节奏的生活。
总之,库村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的古村落,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村墟稽古西山古村

重,承托其上单檐歇山顶,施八角藻井。正 殿 面 阔 三 间 ,明 间 五 架 抬 梁 ,前 檐 柱 与 金柱间施月梁拉接,月梁上立栌斗、 雀 替 、猫 梁 穿 枋 稳 固 其 上 檩 枋 ,后 带 单 步 七 檩 用 四 柱,牛腿承托撩檐枋出 檐 。 左 右 看 楼 各 面 阔 四 间 ,楼 层 地 面 外 挑 ,各单体水泥铺地 条 石 压 口 ,天 井 卵 石铺砌。
《史 记·萧 相 国 世 家》:“ 汉 五 年 ,既
杀 项 羽 ,定 天 下 ,论 功 行 封 。群 臣 争 功 , 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 ,封 为 酂 侯 。 ”萧 何 不 是 凡 夫 俗 子 ,自 有 过 人 之 处 。 时 值 秦 朝 末 年 ,天 下 大 乱 ,群 雄 蜂 起 ,萧 何 断 定 秦 朝 必 亡 ,必 有 雄 才 大 略之人再行 统治天下。为此,他避开世 尘纷扰,匿身于当时这座杂草丛 生 的 高 台 之 上 ,默默地为新朝撰制律条。后来 萧 何参加了刘邦 领 导 的 农 民 起 义 军 ,并 像 他预料的那样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汉 朝 。萧何做了丞相,并向刘邦献出他为 新朝撰制的治世律条。萧何死后 ,曹 参 继 任 丞 相 ,一 切 公 务 悉 照 旧 章 ,照 例 而 行 ,清 静 治 民 ,乐 在 其 中 。 曹 参 位 相 3 年 ,极 力 主 张 清 静 无 为 不 扰 民 ,遵照萧 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 稳 定 、经 济 发 展 ,人 民 生 活 日 渐 提 高 ,故 建萧王庙以纪念。
料。大王庙古称玄坛庙,地处西山村村西
里尚有新昌乡主庙”。在唐代,西山附近已 约 300米的山腹,坐东北朝西南。庙一门
有村落。此处地势适宜设筑关隘。
进 入 ,殿 阔 三 间 ,青 瓦 屋 盖 ,天 井 植 广 玉
嵊州经济开发区三界新区概况

嵊州经济开发区三界新区概况
一、三界镇镇域概况
三界镇位于嵊州市北部,距市区19公里,东傍下王镇,南临仙岩镇,西与绍兴县王坛镇毗邻,北与上虞市章镇镇接壤。
上三高速、新老104国道、曹娥江穿镇而过,三界设有上三高速互通立交,驱车半小时到达绍兴,1小时到达慈溪、杭州,3小时到达上海,是“浙江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地区之一,素有“嵊州北大门”之称,是绍兴市级中心镇,被纳入嵊州市“一城两翼”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翼。
全镇总面积155.7平方公里,人口61435人,是省级文明镇和全国环境生态镇。
在工业方面,机械链轮、厨具电器、精制茶叶是三界的三大产业。
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6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
二、嵊州经济开发区三界新区概况
1.地块位置
位于新104国道东西两侧,上三高速出口边,距绍嘉跨海大桥半小时,地理位置优越。
2.土地面积
总规划面积3万亩,其中一期红线图内面积为7851亩,5.16平方公里。
3.土地价格
现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为17万元左右/亩。
4.土地进展情况
目前土地处于上报审批阶段,到2010年10月底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好,预计2011年8月份就可以开始对外供地。
5.我们的服务
企业进区后,我们做到三通一平,即水、电、路负责通到厂门口,地块按要求搞好平整。
在审批相关手续时,我们
全程配合做好有关报批工作。
2。
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来历

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来历嵊州市三界镇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在这个小镇上,有许多古老而有趣的村庄,每个村庄都有其特殊的名字与来历。
本文将为您介绍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的来历,带您一窥当地的历史文化。
一、XXX村XXX村是三界镇最古老的村庄之一,其村名的来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
相传在数百年前,这个村庄周围密布着茂密的竹林。
当时的居民以种植竹子为生,因此村庄被命名为XXX村,象征着竹子的繁盛与村庄居民的生活富足。
二、XXX村XXX村是三界镇的一个小山村,其名字的起源与村中的一座山有关。
这座山形如一只卧狗,因此被称为“狗山”。
为了纪念这座山,人们将此村命名为XXX村,以表达对这座山的喜爱和景色的赞美。
三、XXX村XXX村位于三界镇的西部,其名字的来源与当地的一口井有关。
传说这口井的水源十分神奇,即使在炎热的夏天,水源也不曾干涸。
因此,这个村庄被命名为XXX村,寓意着水源丰盛、村民幸福安康。
四、XXX村XXX村地处三界镇的东南部,它的名字来自于当地一位古代英雄的名字。
据称,这位英雄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XXX。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这个村庄被命名为XXX 村,象征着英雄的永存和村民的勇敢品质。
五、XXX村XXX村是一个位于三界镇北部的村庄,其名字与当地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有关。
传闻在古代,这位人物在当地推广农业种植技术,使整个村庄的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
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个村庄被命名为XXX村,寓意着农业的兴旺和村民的幸福生活。
六、XXX村XXX村位于三界镇的中部地区,它的名字与当地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有关。
这位文化人物是当地的一位著名诗人,他以其深情的诗歌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为了纪念他的文学成就,这个村庄被命名为XXX 村,象征着文化的繁荣与村庄居民的艺术追求。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的来历。
这些名字不仅代表了当地的地理特征、传说故事、历史人物,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来历

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来历上龚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庄坐落在上首,以姓龚为主所以得名上龚村。
龙山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于明朝末年,有一条断尾巴龙降于村后山顶,山顶有口井,称为龙井,该山故名龙山,村名改为龙塘山下,现更名龙山村。
后董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因前有大董村,故名后董村。
大山下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是地形的座落,村东面是溪和田地,三面靠山,其中北面是座大山。
村朝南坐北在山脚下,取名大山下村。
荷明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宋朝金兵反中原,原籍从安徽安定郡逃难至浙江胡村,三面环山,东面作逃出之路,地处属四明山脚。
范洋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在宋末年间,由一姓范与一姓杨的两户人家落户现在的范洋,“范洋”由“范杨”演变而来。
石塔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庄在小山坡突兀处,形如石塔,故名。
朱孟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很久以前有姓朱、孟的两先辈来此建立山庄,后便称朱孟至今。
寺后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很早有一寺庙“桐松寺”,守寺人在此定居蕃衍,后逐渐形成一小村落,俗称“寺背后”。
大水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200多年前,李岙李氏分居来此,因村东有一条在车骑山发源的水坑,故成大水坑。
八郑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约在700年前,山阳长岭姓郑的人入赘到此,生下八子,发展成族,故称八郑。
外岗山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据《杜氏宗谱》记载,祖先于宋末由陕西迁此定居,地处丘陵山岗,故名外岗山。
花里头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清咸丰年间,四周皆是果园,冬去春来,百花齐放,人们犹如处在花丛中,故称花里头。
李宅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很久以前东阳义乌李宅人出来打猎安居,以姓氏命名,故称李宅。
黄岸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黄岸在明朝年间,有姓黄居民居住,所为黄岸,在清朝太平天国以后,有河南荣阳地区迁居黄岸村。
翔联村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始祖百四自嵊邑剡北诸乌山分迁于大董炮乌村豪塘而居。
到仕六祖又于隔山另卜一宅,后经侄孙婿翰林积峰章公送匾,题额曰“祥隆堂”。
遂以名匾者名其地云,已有六百余年之久,村中有一方塘,先祖以吉祥雅名为“翔凤塘”。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仙岩镇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仙岩镇白岩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系有一个白岩畈而得名,根据传说,村北的田畈多岩石,岩积雪径久不化,世人称作白岩畈。
经子孙繁衍,形成两个村落,在上者为上白岩,下者为下白岩。
1981年普查时被认为“下”字可省掉,改为白岩。
东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祖先鲍氏从天台迁徒到剡溪东岸定居,定名鲍村经子孙繁衍,住宅扩建到剡溪之西,居西者定名为西鲍,鲍村也就改称东鲍。
大地坪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村座落在山顶的平地上,故称大地坪。
施家爿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相传祖先姓童。
从天台迁居里坂,常带着中饭到这里砍柴,把饭蒲袋褂在一个野丝瓜棚上,从晨到午,虽是隆冬,饭仍很热,引以为奇,就以此定居,定名“丝瓜棚”后演变为近音字“施家爿”。
西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先祖鲍氏从天台迁徒到剡溪之西,居东者就叫东鲍,居西者就名为西鲍。
谢岩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旧属游谢乡,据传系晋朝名士谢灵运游息之地。
《嵊县志》载:“谢灵运放弹丸,以落处为词,今有石曰弹丸”,谢岩之名由此而来。
上王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约300多年前有个姓王的祖先,从新昌分居此地,开设木屐店,后来三个儿子各按地势高低分居于上、中、下三村,居上者叫上王舍。
王舍岗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村基处于嶀大山,以南畔多岗,大多数人又姓王,故名王舍岗。
张岙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据传说,祖先为繁衍生息,来处看看土地肥沃,就择地定居,取名“张岙”。
“张”当地方言是看看的意思。
后来因地处山麓,就把“沃”改成“岙”。
中王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约300多年前有个姓王的祖先,从新昌分居此地,开设木屐店。
后来三个儿子各按地势高低分居于上、中、下三村,居中者叫中王舍。
下王舍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约300多年前有个姓王的祖先,从新昌分居此地,开设木屐店。
后来三个儿子各按地势高低分居于上、中、下三村,居下者叫下王舍。
石坑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村南有一条坑,坑边都是险峻的岩壁,故名石坑。
舜皇山村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相传舜曾到过此地,故称舜皇山。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石璜篇.doc

嵊州各村村名的由来--- 石璜篇石璜篇:寺根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嵊县志》记载,晋天福四年由姚氏(姚圣姑)舍宅为寺,赐额“资国”即为资国寺,明代改为大明寺,后又改为大仁寺。
村在寺院旁边,故名大仁寺根,简称寺根。
又说村南有座圣姑桥,西有深坑,曾以跨坑的大树根当桥,故称树根,后易“树”为“寺”,姓张为主。
新塘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据传约 400 多年前,先祖从嵊县城关西门乘竹筏迁此定居,深夜上岸,天气晴朗,繁星明亮,定名星塘。
后在村前掘了一口大塘,遂演变为新塘,村民以姓周为主。
下方山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传说古时这里是十里方圆的方山市,现村东的龙头庵原是通市的码头。
南宋时金兵入侵,随着战争烽火和沧桑演变成废墟。
据此村《张氏宗谱》记载,约 320 年前范村八世孙张念陆(系翰林学士)来方山下畈隐居,复成村落,取名为下方山村,村名姓张为主。
新沃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据传 200 多年前,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先祖见此地无积雪,认为这是地灵,日后必出人杰,就从寺根分迁至此,造新屋定居,定名为新屋,后演变为新沃,村民以姓张为主。
张家山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据《张氏宗谱》记载,清朝嘉庆年间,先祖姓张,从范村迁此于山脚下居住,故名张家山至今,以姓张为主。
丁家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南宋 1278 年,先祖由新昌南洲迁剡西金星山麓,越三代,又迁至蔡墅旁聚居,以姓氏定名为丁家。
上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村民姓夏和相为主,以姓氏命名为夏相,因村子较长,中间有空的相隔,故分为两个村,在上方称为夏相上村,后简称上村。
下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村民姓夏和相为主,以姓氏命名为夏相,因村子较长,中间有空的相隔,故分为两个村,在下方称为夏相下村,后简称下村。
相家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500 多年前,相氏先祖从山东省清泉府迁居于此,以姓氏命名为相家。
张范村浙江省嵊州市石璜镇据传, 480 多年前,先祖姓张迁此定居,故名张家;1981 年地名普查时,由于大队更名,且因村民多数姓张、姓范,故改名为张范村。
嵊州钱氏祖先记事

嵊州钱氏祖先记事嵊州钱氏祖先记事嵊州钱氏共同的祖先是唐末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国王钱镠,谥武肃。
吴越国位于今浙江全境及江苏的苏州(含今上海等地)和福建的福州。
地域虽小,但有国时间最长,先后达72年,历三世五王。
这五王是钱镠及其七子元瓘、元瓘的六子宏佑、七子宏倧、九子宏俶。
因“宏”为避宋高祖讳才去宏,单名俶。
去过杭州的人,知道在杭州宝石山上有座造型特异的保俶塔。
该塔是钱俶的舅舅吴延爽因钱俶纳土归宋去汴京觐见宋太宗,为保俶平安而建,初名应天塔,改名保俶塔。
近年在杭州南屏山重建的雷峰塔是钱俶妃子黄氏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八月钱俶進京前建成,初名黄妃塔。
在南屏山下,旧有雷姓人家居于塔旁,因世俗之见,叫成雷峰塔了。
塔在南屏山上,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波光,相映成趣,故名“雷峰夕照”,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建造时,原定13级高1000尺,用来藏佛螺发髻和八万四千卷经,后因财力不足,改7级,又因信风水家言,只造5级。
底层高约12米,以上每层约8米。
传说中有7级,实属误传。
俶有九子,第八子惟演与当时杨亿、刘子仪齐名。
官居右屯卫将军、赠太师令、兼中师令。
著有《金坡遗事》、《秦王供奉录》、《家王故事》、《典懿集》、《册府元龟》等一千多卷。
钱氏的《庆系谱》(前面还有武肃王制定的《大宗谱》80代)是惟演开始编纂的,尊武肃王为第一世祖,所以各地钱氏宗谱都从武肃王为第一世算起。
钱氏在嵊已有800多年历史,达28000多人,为嵊州姓氏中的第5位,分布在21个乡镇街道,居住长乐镇的占一半还多,成了嵊州一大望族。
嵊州钱氏多是惟演后裔,唯北漳钱氏是武肃王的第二个儿子元玑的子嗣。
现在很多年轻人及在外地工作多年的嵊州钱氏后裔已不知自己的祖先和支派,特简略叙述于下。
剡源钱氏星罗棋布剡源钱氏始迁祖钱奎,是惟演的长子暧的孙子。
暧于宋真宗时特赐進士及第,官至兵部郎中太常卿,配妻郭氏,是宋仁宗郭皇后的妹妹,生七子,第六子景绚,宋神宗元年(1068年)拜左藏库史,未几卒于官廨,只生一子名奎。
始宁县(今三界镇)的地域及废后归属

始宁县的地域及废后归属始宁县置于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县南乡立,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撤,历时460年。
撤后与上虞县一起并入会稽县。
后上虞县复立,又归上虞县。
至唐初,其界域分属剡、上虞、会稽三县,一千多年来,仅管这三县的县界小有变动,但始宁县归属三县的情况依旧如故。
对这个问题,学者多有疏忽,认为始宁县本分上虞县南乡,废后也自然重归上虞县了。
这种想当然,造成了谢灵运研究中的诸多乱象,尤其致《山居赋》不知所指。
故厘清始宁县废后的归属问题,对考证谢灵运《山居赋》和归隐始宁墅期间创作的诗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始宁县和馀姚、剡、山阴、上虞县接壤,有关县属地域和边界资料,先从南朝齐郦道元《水经注》说起:江水北径嵊山。
山下有亭,亭带山临江,松岭森蔚,沙渚平静。
浦阳江又东北径始宁县山之成功峤。
峤壁立临江,欹路峻狭,不得并行,行者牵木稍进,不敢俯视。
峤北有浦,浦口有庙,庙甚灵验,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窃,必为蛇虎所伤。
北则山,与嵊山接,二山虽曰异县,而峰岭相连。
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
是以王元琳谓之神明境,事备谢康乐《山居记》。
浦阳江自山东北迳太康湖,车骑将军谢玄旧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
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
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
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
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冢堕水,甓有隐起字云筮吉龟凶。
八百年落江中。
谢灵运取甓诣京,咸传观焉。
乃如龟繇,故知冢已八百年矣。
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周嘉上书始分之。
旧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晋中兴之初,治今处。
这段文字,记述了始宁县南山和剡县的交界,及至县治的地理和人文景观。
所谓浦阳江即上虞江,或曰曹娥江。
嶀浦以南名剡江。
浦阳江在诸暨县,盖因南北朝前,于地理不明,以为上虞江西流至萧山县东与浦阳江合,注于钱塘江,故上虞江也称浦阳江。
揭秘嵊州10大姓氏来历!你可能就是名门望族之后...

揭秘嵊州10大姓氏来历!你可能就是名门望族之后...嵊州,属江浙鱼米之乡,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经济殷实,文化昌盛,历来是大族聚居之地。
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559个姓氏,均为单姓。
人口万人以上的22个,千人以上的90个,百人以上的156个。
那么嵊州的十大姓氏又是哪些呢?张张姓为嵊州的第一大姓,但究竟是哪一支张氏的先祖最早来嵊州大地繁衍生息已经无从考证。
据小编查阅资料发现,从现存的嵊州各支张氏宗谱来看,有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南宋魏国公张浚之后,张浚在嵊州的后裔可分三派。
南宋魏国公张浚一、是其长子张栻的后裔,主要有:①长乐镇雅张张氏:根据宗谱记载,其始祖为唐朝元和状元张又新,出任会稽郡守迁居绵竹,传十世至张旸,任剡县县令,居宦磡头,卒于任所,其子张奎自宦墈头迁居剡西雅张②三界清水塘派:根据宗谱记载,张栻之孙,束三公讳锡,字易金。
宋承奉郎,迁居绍兴府山阴县之余贵庄(今马山镇桑余村)。
其子万二公讳赟,字惇美,在宋端平年间,抛弃官职(宣义郎),在家读书赋诗、游山玩水。
一次偶尔间经过今友谊陈村之后岩山,见此地众山迥绕,林木茂盛,环境幽雅,顿生流连之心,遂将全家迁来后岩落业。
③剡湖街道南山塘派:据沙园记载,始祖魏国公张浚,护驾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杭州,其曾孙张辕又迁居嵊州城中,再传五世至张永旭转迁南山塘,永旭生六子,其第三子张溋再徙居沙园。
二、是其次子张杓的后裔,主要有:①三界茶园头、浦口上林、仙岩岙底、崇仁新官桥、应桂岩、裘岩一系张氏。
本支张杓后裔,自张杓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临安后,以此为基繁衍生息。
张杓生三子,张琜(球)(1157—1230)吏部尚书,张珍(1169—?)兵部左侍郎,张玖(1163—?)刑部尚书。
张珍和张玖迁湖州。
张玖之孙张祉分居嵊邑五都上林,祉长子后两世,有张勤自上林分居剡西珏芝。
后三世有张霞自五都上林分居下家岙(岙底)。
②剡西雅堂派,今甘霖镇马塘村。
其远系先祖为汉朝张良、唐朝张九皋。
宋魏国公张浚次子张杓的孙子张坚为台州府尹而宦居黄岩。
新老三界的由来【中国民间故事】

新⽼三界的由来【中国民间故事】 津浦铁路从明光南下过⾦张⼩站后,⼀路向西南⽅拐去,过了谢岭后才开始渐渐取直通向滁州。
铁路怎么会在这⾥拐了个⼤弯⼦、绕了七、⼋⾥路?相传这与晚清头品顶戴封疆⼤⾂吴棠紧密相关。
怎么说?且听从头道来。
古时候,⼀对凤凰从凤落集向南飞,落于⼀个叫吴郢的⼩⼭村。
这村早年只有⼗⼏户⼈家,后不断扩⼤为集镇,到了元末已发展成为200余户的⼤镇,因地处滁县、定远、盱眙三县交界处,元末开始在这⾥设镇,取名"三界市"。
清同治初年,三界⼈、封疆⼤⾂吴棠,附⽚奏准,建有⼟城,逐渐繁荣。
清末设有芝⽣书院,六合举⼈汪达钧称三界为"万⼭丛中⼩桃园"。
这就是⽼三界。
民国21年(1932年)设置嘉⼭县后,⽼三界为县治所在地。
1937年底,⽇军侵占县城⽼三界,焚烧房屋,街市逐渐凋敝荒凉。
三⾔两语说完了⽼三界千年变迁史,⾔归正传。
话说清光绪34年由吕海为暂办⼤⾂,修筑津浦铁路,后改由邮政部尚书徐世昌兼任。
在修筑明光⾄滁州段时,原计划路以⽼三界。
三界吴⽒家族知道后极⼒阻⽌,因铁路正好从吴家祖坟地经过。
封疆⼤⾂吴棠的"勤惠公祠"建于此,祠⾥还有慈禧太后亲⾃撰写的祭⽂匾⼀块。
吴家⼈说破了吴家风⽔是⼩事,动了祠堂⾥的匾额于⼤清江⼭不利才是⼤事,迫使⼯程停了下来。
修路清官将此事向上反映,徐世昌得报后下分⽣⽓,⼀个亡故⼤⾂的祠堂和坟地就能阻⽌国家修铁路吗?但⼀打听后,⽅知此已故⼤⾂⾮⼀般⼈可⽐,他⽣前是皇太后慈禧⼼中的⼤红⼈。
道光年间,慈禧的⽗亲惠徵携雏挈眷,在徽州候缺,就受过吴棠的赠济,后来吴棠出任清河县知县,惠徵过世。
运灵柩的丧船到了清河县,吴棠家⼈因粗⼼错把300两银⼦送给了慈禧,慈禧感动得泪流满⾯,当时就发誓,有朝⼀⽇得势⼀定厚报吴棠恩德。
到了咸丰时,慈禧果然得宠,仇家告御状欲整吴棠,不但没有告倒,因有皇太后护着,反⽽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从⼀个七品县令,逐步升到头品总督。
华堂村旅游景点介绍

华堂村旅游景点介绍
景点地址
华堂村景点介绍
华堂村位于嵊州市区以东,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嫡传后裔王氏的聚居之地,古时曾是新昌、宁波等地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
村子的西面曾是华堂村的出入主道,即“官路”。
两座造型雄伟的更楼依旧耸立。
村内的前街和后街道路两边店铺林立,不少店铺依旧保持了旧时的风貌。
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氏祠堂,建于明正德年间,至今保留完好。
祠堂表里各有两眼古池彼此对峙,祠内的古池风光最佳,雕栏石桥、古池亭阁、浮萍游鱼,古意盎然。
祠堂内还有孝节殿、七间开大殿等建筑可参不雅。
华堂村美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嵊州市三界镇各村村名来历上龚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庄坐落在上首,以姓龚为主所以得名上龚村。
龙山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于明朝末年,有一条断尾巴龙降于村后山顶,山顶有口井,称为龙井,该山故名龙山,村名改为龙塘山下,现更名龙山村。
后董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因前有大董村,故名后董村。
大山下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是地形的座落,村东面是溪和田地,三面靠山,其中北面是座大山。
村朝南坐北在山脚下,取名大山下村。
荷明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宋朝金兵反中原,原籍从安定郡逃难至村,三面环山,东面作逃出之路,地处属四明山脚。
洋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在宋末年间,由一姓与一姓的两户人家落户现在的洋,“洋”由“”演变而来。
石塔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庄在小山坡突兀处,形如石塔,故名。
朱孟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很久以前有姓朱、孟的两先辈来此建立山庄,后便称朱孟至今。
寺后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很早有一寺庙“桐松寺”,守寺人在此定居蕃衍,后逐渐形成一小村落,俗称“寺背后”。
大水坑省嵊州市三界镇200多年前,岙氏分居来此,因村东有一条在车骑山发源的水坑,故成大水坑。
八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约在700年前,山阳长岭姓的人入赘到此,生下八子,发展成族,故称八。
外岗山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杜氏宗谱》记载,祖先于宋末由迁此定居,地处丘陵山岗,故名外岗山。
花里头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清咸丰年间,四周皆是果园,冬去春来,百花齐放,人们犹如处在花丛中,故称花里头。
宅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很久以前东阳义乌宅人出来打猎安居,以姓氏命名,故称宅。
黄岸村省嵊州市三界镇黄岸在明朝年间,有姓黄居民居住,所为黄岸,在清朝太平天国以后,有荣阳地区迁居黄岸村。
翔联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始祖百四自嵊邑剡北诸乌山分迁于大董炮乌村豪塘而居。
到仕六祖又于隔山另卜一宅,后经侄婿翰林积峰章公送匾,题额曰“祥隆堂”。
遂以名匾者名其地云,已有六百余年之久,村中有一方塘,先祖以吉祥雅名为“翔凤塘”。
杜家山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杜氏祖先随宋高宗南渡,途经此地,见山明水秀,建宅定居,取名杜家山。
塘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从前村边是一片山林,有一口碧水清清的塘,名曰碧塘。
村亦名碧塘,后姓的迁此定居,子繁衍,便将碧塘改为塘。
大湾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地处三面环山,前有一条大坑,这样便形成一个很大的湾,故被人们称为“大湾”。
袁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早期在毛岙弄,由于被长毛的杀害,后移至回山,朝前有姓袁的祖先居住此村,故得名袁岙村。
毛坪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地形象一只猫,故取名毛坪山。
下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山下之岙称为“下岙”。
西谢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说,这里原是个山庄,从前住有姓谢的母女两人。
富盛姓的人来此打猎,后入赘谢家,因从西方来,故称西谢。
大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曾有一寺庙,寺庙旁有一姓夏的住户。
后因寺和尚被官兵杀绝,姓夏住户绝代,留下姓夏屋基地,祖先原居住在楼家塘里面,因老虎时常出现,搬迁于姓夏屋基地居住,由于地理位置四周环山,位于岙里面,后改为大岙村,村东有嶀浦至大岙公路,村西与县交界。
西坂庵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从前这里有个西坂庵,以庵名为村名,位于嵊州市城北面20公里外的黄土丘陵地,落在庵园山脚,村东有嶀浦至杜家山的公路,村南有前岩水库渠道。
长新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在原东岳庙基周围,原称长兴地,后来荒芜了,称长荒地,后改名为长新村。
溪头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因村东面有条由东向北的溪江,故名溪头村。
泉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因村基象畚箕,所以取名畚箕湾,后因村里挖口井。
泉水长流不息,便将村名改为泉岙。
两溪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位于城北面18公里处,坐落在里岙山南麓有两条溪汇合于村西,溪流环绕村东、南、西三方。
村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拓基建村的祖先姓,现村民亦多姓,村民姓氏命名,故名村。
黄荆山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村后有一座山,风水较好,是块灵地,因遍山生长着荆刺,就美其名曰“皇荆山”。
后来人们根据山的土质是黄泥,写成黄荆山,村以山为名。
剡岭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北有条嵊州市和县的分界岭,名曰剡岭,故名。
前岩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以前岩水库得名。
西后村省嵊州市三界镇西后原系两个小村组成,均处山坡。
面住户姓苏,称西苏;山后面住户姓,称后。
人民公社化时,两村联合,各取一字,故名西后。
长一村省嵊州市三界镇解放前本村原属长桥堡,地处村堡西首。
解放后,根据地理位置,故称长桥一村。
后改为长一村。
长二村省嵊州市三界镇自有长桥堡,本村属堡中最高处,设阁牌埠等,处鹿台,建一“留耕祠堂”,为长桥堡宗祠。
后改称“高山祠堂”。
本村由此得名。
三联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很久以前本村前面有一大江,江上架一长桥,东连上虞,西连嵊县,故称长桥村。
外庄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因村子在长桥村外,原系田庄,后发展成村,故称外庄。
寺下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庄山顶有一“广爱寺”,故称寺下。
舒斗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历史上传说本村的地形似孩子的肚兜,故称舒家斗(兜)。
大爿地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从前这里是水泊中的一爿大荒地,后开垦定居成村,取名为大爿地。
王先湾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南宋时小康王逃难途经此地,故名“歇湾”。
湖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湖多,河埠多,故称“家埠头”。
水甲岙省嵊州市三界镇本村三面环山,气候、环境极佳,适宜桃、、桔等水果种植,历史名称“水果岙”,后演变为水夹岙村。
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岙原是唐朝世民后代,唐皇世民姓,居住山岙,所以称为岙。
里钓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300多年以前是一片涂滩,随着人类的迁移,朱氏大姓,简称里家埔,后与钓渔潭村合并,取名里钓村。
桥墩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村址原是清潭田畈,散居少数人家,南宋初,省氏兄弟来此落户,因姓,故称村,属嵊县。
后以二十二都江为界,村大都划给上虞县,因村址处在桥的上游,称为桥等,“等”谐音“墩”故名桥墩。
大金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明朝时上虞清潭村方氏子沿袭,因溪东南方有一座大湾山,而山北有一处历史形成的平旷田畈,故迁其中一子定居此畈,得名大坂,另有氏被己族因犯族规而被驱逐至金家岙,后子沿袭,发展得名金村。
新中国建立以后合并大金大队后改称大金村。
白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址处于剡溪江边,溪滩上黄沙甚多,在日月光下,犹如堆堆白沙,故名白沙。
马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嶀浦庙神的坐骑大白马。
趁夜阑人静,常渡河至东对岸的董家门前畈吃麦作崇,寻欢作乐,后人就把此地称作马岙,村名也由此而来。
大毛湾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村址处于茅草丛生是山上,故称大茅湾,后为书写方便,改车大毛湾。
仁聚里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约在三四百年前,有个名叫吴仁八的从棠头溪迁来此地创业,后发展成村,为纪念这位祖宗,故取名仁聚里,意为由仁八祖开发而聚居的村子。
招士湾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过去村旁山湾枣树成林。
故名枣树湾。
乾隆年间,村里人丞盼多出有识之士,乃以“枣树”的谐音改为“招士”,故名招士湾村。
家湾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氏祖先,从皋埠迁居于此,后渐成村落,地处山湾,故名家湾。
南二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以序数命名。
北街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三界镇所属地划分为南、北两街,因在街之北端,故名北街。
家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宋朝年间,金兵入侵,一位姓商人从来经商,后定居在这里,并取名家,一直用至今。
王家书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600多年前,有县城三角道地枉费原礼先生来此教书,落户此岙,故称王教书岙,后演变成为王家书岙。
茶农队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家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于200多年前斗门巴桥姓的人流入落户成村,故称家。
叠石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于1675年,从上虞冯家浦石靳头迁入。
村四面环山,村前有两颗大石重叠,故取名叠石。
戬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氏宗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渔溪坑人宗善来此打猎定居,后发展成村,村北有座牮石桥,又地处山岙,牮戬同音,为示吉祥,故称戬岙。
盛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在1000年前,居民多姓盛,村位于山岙,故名盛岙。
宋朝时金兵入侵,人绝村废,后来有姓祝的人迁来定居,村名仍沿袭。
小家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在200多年前,先由家姓的迁此定居成村,因从家分迁来的故名小家。
木家桥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此地原是莫家田庄,建村已有200余年,溪中建有莫家桥,“莫”谐音“木”后改称木家桥。
傅山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300年前,有姓傅的人迁住于此,将村东的来龙山改称傅家山,村以山为名,后简称傅山。
良种场省嵊州市三界镇任家弄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祖先姓任,从原三塘公社花田村迁移过来,故以姓氏命名。
上潜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清末民初,一钱姓财主用银两购得两大块无名土地,因地处山岙,两块土地又有上下之分,因此地当时习惯加姓曰“上钱岙”,后财主因故,改姓“潜”,所以大伙又改“钱”为“潜”称上潜岙。
下市头村省嵊州市三界镇相传三界设始宁县时有城隍庙下有关帝庙时,因下市头村有一定的店铺,有一定的市头。
故称下市头村。
南一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以序数命名。
南街三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以序数命名。
南四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以序数命名。
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氏宗谱》记载:始祖念世原系晋溪人,因触忤官吏,被发配辽东。
期满返回故乡,途经于此落户,渐成村庄,因地处山岙,故名为岙。
茶园头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世代以种植茶叶为生,故改名为茶园头村。
树岭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古时村边有一条岭,岭边有一排柳树,因此称树岭村。
清水塘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此地原是一片芦苇,有口水塘,面广水清。
后有姓兄弟两人在此看鸭为生,建屋居住,后逐渐繁衍成村,乃取名为清水塘。
南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王氏宗谱》记载:宋朝时,画(“华”)堂村有个姓王的人来此定居,因地处绿溪之南的山岙,故称南岙。
祝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南宋末年,建平县丞祝弥明公避难隐居在此,故名祝岙。
永丰村省嵊州市三界镇以前,老百姓以耕旧种地为生,希望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盼望种粮种地永获丰收,故取村名为永丰村。
大王村省嵊州市三界镇该村最早的时候叫村,因为村里住的人都姓,后姓人氏逐渐衰落,到后来,南岙村有一姓王人家的大儿子迁住该村,此后王姓人氏逐渐人丁兴旺,故将原村名改叫大王村,并一直延叫至今。
箬岭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传,约在宋朝年间,南岙王氏在此安家,后逐渐发展成村。
因村旁的山岭毛竹茂盛,春夏之际竹箬遍地,故名箬岭。
塘岙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王氏家谱》记载:从前有姓唐者在此山定居,故名唐岙。
后因唐家无嗣,招王姓继之,现姓王者多,唐岙名仍沿袭。
唐、塘同音,后改成塘岙。
独山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王氏宗谱》宋朝时有南岙人王钦六分居到此,因村址地势高峻,山岩陡峭,茂林修竹,景色独具一格,故名独山。
外大山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王氏家谱》记载:宋朝时有南岙王氏迁此定居,因地处嶀大山上,故名外大山。
方山村省嵊州市三界镇据《方氏宗谱》记载:祖先姓方,从上于清潭迁此居住,地处山谷,故名方山。
柿树湾村省嵊州市鹿山街道办事处据传,250多年前,先祖从大洋迁此定居。
那时山湾里有一株大柿树,故名柿树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