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6.1.1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数的认识》(人教)
《数的认识》教学模式介绍: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
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
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讲什么——为何讲——怎么讲——讲怎样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复习。
教学开始,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课本主题图引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多处实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在展示与交流中加深对数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的意义,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讲什么1、教学内容(1)概念原理: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2)思想方法:数形结合;(3)能力素养:数学化、符号化、。
2、内容解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并且在生活中已经对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本课是《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数与代数部分的起始课,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相对完整的数的概念。
二、为何讲1、教学目标:(1)使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经历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学习过程,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有关知识。
(3)通过自主整理与复习,再次体会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目标解析:(1)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数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东阿县第二实验小学刘乐乐教学目标:1、通过系统的整理,进一步理解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初步尝试列提纲以及框架图来整理与复习内容。
3、使学生经历形成知识网的复习整理过程,渗透联系的思想,感受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的意义,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沟通各类数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同学们想一想数学课总是和数打交道,数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中也离不开住数。
请看大屏幕。
老师带了几组生活中的数。
李丽吃了一个西瓜的1/4。
王平作大豆种子发芽实验。
发芽率为98%。
小倩买了2支铅笔。
用了1.6元。
我国新疆地区最低气温达到负40摄氏度。
二、激活知识,梳理建构(一)独立思考1、在这些信息中,你找到了哪些熟悉的数?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你在数轴上表示这些数。
3、把这些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4、你还可以把小数和分数继续分类吗?(二)合作学习出示合作要求1. 根据数的特点找到数之间的联系,并用树形图的形式进行整理。
2. 先小组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工合作,汇报时要说清整理的理由。
3. 如果不能够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部分数进行整理。
(三)交流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分类结果。
分数1/4表示什么?是把单位一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
等3/4表示什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熟悉的数呢?让学生思考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以及与1的关系。
小数小数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并举例,0.1 0.02 0.003无限小数还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循环。
整数负数和正数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整数正数分数负数小数同学们对自己学过的知识有条理的分类整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运用知识,查缺补漏1、学生日记填数2、提升题当a为哪些整数时,可以得到下面的答案?(1)在a/3中,当a为()时,a/3可以表示自然数的单位。
数的认识——二年级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案:关于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认识数和数的大小关系。
2.理解数的进位与退位。
3.对数学词语的理解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1.认识数和数的大小关系。
2.理解数的进位与退位。
三、教学难点:对数学词语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学生操作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出示一些卡片,卡片上面有数字并有不同的颜色。
要求学生从小到大排列这些数字,并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2.数的认识教师让学生们说出一些数,让学生们认识数字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些数字的卡片,让学生们看,让学生们认识数字的样子和代表的数值。
3.数的大小关系教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根据数字的大小关系排列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们比较数字的大小,并举例说明。
4.进位与退位教师出示一个两位数例如43,让学生们将43中的个位数换成9,十位数换成3。
加一,得到结果44。
教师引导学生们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两位数。
5.数学词语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让学生们说出一些数学词语。
例如:加、减、乘、除、比较、等于等。
教师出示一些相关示意图和卡片,根据不同的示意图来进行相应的计算。
6.练习教师出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相应的操作。
例如:32+24=56;56-32=24。
教师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引导。
7.合并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对课程内容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后记:在这节课中,我通过引导和讲解,让学生们了解数字的概念和数字的大小关系,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并且通过练习巩固了知识点。
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数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数
教学内容:认识数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掌握1-10的认识和书写。
教学重点:认识1-10的数字,能够正确书写1-10。
教学难点:认识数字的排列顺序和书写规范。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1-10,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用数字卡片1-10示范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跟着说出每个数字。
二、讲解
1. 老师向学生介绍每个数字的名称和书写方式,让学生观察认识。
2. 老师让学生用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书写每个数字,并大声说出数字名称。
3. 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10,并请学生认真观察并记住每个数字的书写形状和顺序。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在练习册上正确书写数字1-10,并注意书写规范。
2. 老师给学生出示一组乱序的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按照顺序排列。
3. 老师逐个出示数字,让学生跟读数字名称并模仿书写。
四、巩固
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字书写比赛,看哪组书写的数字最整齐准确。
五、结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认识数字1-10的问题,并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学生在认识数字1-10的过程中,需多加练习,熟练书写数字的同时也要注意书写规范。
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字的认识和书写。
《数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数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数的认识》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一百,对计算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5、培养学生合作才能。
二、重难点在数数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主题图1、师:同学们一定看过动画片《喜洋洋于灰太郎》,灰太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抓羊,一天,灰太狼正在草地上寻找目的,这时他发现草地上来了一群羊,你能帮灰太狼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羊吗?这时又一群羊被吸引来了,如今草场上一共有多少只羊呢?正在灰太狼快乐的时候,草地上又来了一大群羊,这下可把灰太狼急坏了,他不知道草地上能有多少只羊,同学们你们能帮灰太狼估计一下一共有多少只羊吗?2、引出课题师:同学们估计结果各不一样,哪位同学估的较准确呢?那么我们要想知道羊的准确数量,我们需要怎么办?〔数一数〕。
今天我们通过对100以内的数认识的学习看是否能找到数羊的方法。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二〕操作、交流,学习数100以内各数1.操作数数。
〔1〕师: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大捆小棒,下面4人小组合作数小棒,数之前听清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学习要求:组内先确定怎样数,再对组内成员进展分工,然后组员分工合作,最后派代表汇报你们数的方法。
〔2〕四人小组数数活动师: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是怎么数的?2.交流数法。
〔1〕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数数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中数的最快的方法是把10根小棒捆成一小捆,一共捆成十小捆,总共是100根小棒,让我们再来经历一下他们数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数字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数字认识
主题:数字认识
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认识数字0-9,并能正确读写这些数字;
2. 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
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字进行计数和量化。
教学内容:
1. 数字0-9的认识;
2. 数字的大小比较;
3. 使用数字进行计数和量化。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数字标识(如墙上的数字标牌、时钟上的数字等),引导他们认识数字;
2.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出数字,并说出这个数字代表的意义。
二、授课(15分钟)
1. 讲解数字0-9的读写和基本概念;
2.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或手写数字,让学生逐个读出这些数字,并在小黑板上写出来;
3. 带领学生进行数字大小的比较,引导他们认识数字的顺序。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进行数字的排序练习,如将数字卡片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2. 设计游戏或活动,让学生使用数字进行计数和量化,如统计教室中的桌子数量、同学人数等。
四、总结(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数字的重要性和运用;
2.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如何使用数字呢?
五、作业布置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数字认识和运用;
2. 教师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周围的数字,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数字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数字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数》
小班数学优秀教案《认识数》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1~10的数码及其数值。
2. 能够熟练地读出1~10的数码。
3. 能够齐唱1~10的数歌。
二、教学内容:1. 课前热身活动教师指出教室中的物品,让学生来数一数。
2. 课堂展示教师用卡片或小球等工具,展示1~10的数码及其数量,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听说来认识数。
3. 课堂活动(1)数码阅读:教师将1~10的数码写在黑板上,然后一个学生来读出一个数码,其他学生齐唱该数码的读音。
(2)数歌齐唱:教师教学生唱数歌,并请学生一起齐唱,加深对数字的印象。
(3)数码数量配对:教师将1~10的数字分别写在黑板上,并分别摆放相应数量的小球或其他物品,学生分组参与,每组派出一名学生前往黑板前将数字与数量进行配对。
(4)数码叫换游戏: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以“1,2,3,4,5,6,7,8,9,10”的顺序依次叫喊,若出现两名学生同时叫一个数字,则需要重头再来。
三、教学重难点:1. 记忆并熟练掌握1~10的数字及其读音。
2. 理解数字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白板、卡片、小球等。
五、教学方法:游戏化教学法、竞赛式教学法。
六、教学流程:1. 课前热身活动(5分钟)2. 课堂展示(10分钟)3. 课堂活动(30分钟)4. 总结与点评(5分钟)七、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能够认识1~10的数字及其数量,并且能够熟练掌握数字的读音。
2. 学习态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回答问题,乐于参与活动。
3.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对数字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教师必备数的认识教案设计分享
教师必备-数的认识教案设计分享在数学教育中,数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它涉及到学生对数的概念、性质、应用等方面的理解。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要掌握数的认识的关键点,以便能够教授学生正确的数学知识。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数的认识教案设计分享,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数的认识的教育要领。
一、数的概念数是人们在数学运算和计算中所用的符号和表示可以计算数量大小的工具。
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我们所使用的货币、日期、时间等都是由数字组成的。
了解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步。
教师应该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的概念,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等基本概念。
可以利用一些例子,即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数字进行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概念。
二、数的性质数的性质是指数字在数学计算中所遵循的特定规则。
学生应该理解数的性质,并能够在数学计算时运用这些规则。
例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的基本性质。
教师可以用一些图形、音乐、游戏等有趣的形式来教授数的性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数的应用了解数的概念和数的性质之后,学生还应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面积、周长、体积等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的知识,尤其是在课堂设计中注重实际应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数的应用的认识和能力。
在教授数学的过程中,数的认识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
教师要注重数的教学和方法的理解,采用适当的教学资料,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数的认识。
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际应用,加强数学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解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的性质和应用。
最终,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学科的成绩,更广泛地应用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数的认识》教材分析对数字的理解主要是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正分数)、百分比、负数等(即有理数)。
在对数的理解上,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数的含义,树立正确的数概念;数的概念是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
数字概念的掌握标志着学生理解了数字的本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理解数字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对相关数字信息做出合理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数字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形成数字直觉,培养数字意识和符号意识。
数的意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和数之间的关系数的应用1.数的意义● 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从现实世界中提取数字的过程。
小学将首先学习自然数(包括0),然后逐渐扩展到分数(正分数)和小数(非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最后只学习负数。
这些数字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生活的需要和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他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意从现实世界的数字中提取数字的过程。
例如,虽然学习自然数“1”似乎很简单,但也应该鼓励学生体验上述抽象过程。
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一种东西,一个太阳,一本书,一个房间,一个人,一组人,一粒米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感觉到,虽然这些东西有很多不同,但它们的数量是相同的。
对数量的抽象可以用“1”来表示。
●注重使学生体会数的丰富意义。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几种: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启示。
比如:对于0的认识,学生开始学习时接触的是其基数的意义,即“0表示没有”;随着测量的学习,学生将认识“表示开始”;随着数的增大,学生将认识到表示数时,虽然0在某个数位还是表示没有,但0是不能去掉的,起着“占位”的作用;随着负数的引入,学生将认识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虽然,以上认识在本质上也许就是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但对于学生而言认识这种本质并不是简单的,这里的意义更多是数学意义在具体情境和学生理解层面的丰富性。
数认识的教案教学思路
本文将围绕数认识的教学思路进行探讨,重点讲述如何使学生建立对数字的认知以及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认识的教学内容涵盖数字序数、加减、乘除、分数、小数等方面,这些都是数基础的核心内容。
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数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一、数字认知的培养1、数字的认识与比较数的认识与比较是数认识中最基础的概念,需要在课程初期进行渗透,让学生对数字建立起初步的认知,养成对数字的敏感性。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讲出自己生日或者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来使他们认识到数字的存在和意义。
在让学生对数字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数的比较来让他们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对于比较数字的大小,我们可以采用大小关系比较图,例如“数筛子”或“数字拼盘”,让学生根据数字大小放入相应的位置,通过观察容器内数字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学会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数字的识别与记忆数字识别与记忆是培养学生数认识技能的重要手段。
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渐识别数字,将数字形象化,减少数字概念的抽象性。
例如,我们可以运用数字卡片游戏或闯迷宫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轻松识别出数字,而这些数字形象化和有趣的游戏将促进他们对数字的记忆。
二、数学思维的培养1、数学思维的激发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组物体的数量,要求他们预测下一组物体数量,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推理来提高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要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索性的学习获得答案,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2、数学技巧的教授数学技巧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方法的探究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模型,掌握各种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把数学技巧教法变得生动易懂,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技巧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尽可能多提供类似智力题的题目,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熟练掌握解题方法。
《11-20各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11-20各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思路《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此,我从知识技能和发展*领域两个方面确定以下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
即通过《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学生应该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知道这些数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了解各数的意义;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掌握数位顺序;能读会写11-20各数,能按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数数,了解数序。
2、发展*目标。
即通过《11-20各数的认识》的学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如数感,《数学课程标准》从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等六个方面加以概述的。
为此,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
新课引入时,老师手上抓了一把铅笔,先让学生猜一猜共有多少支?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
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在小组里商量,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大家想办法一眼就看出有几支铅笔,以及在学习应用时,让学生把生活情景图上看到的事物写一写、说一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11~20各数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1-20各数,会正确、数数、读数、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2.数学思考:结合11-20各数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4.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设计【最新7篇】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设计【最新7篇】以内数的认识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具体结构如下: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从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100以内数的认识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来认识的。
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与20以内数的认识又有所不同。
因为它基本上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十进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可以说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一)数的认识1、例1(数数)因此,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数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主要是在这一单元完成的)。
为此,我们安排了例1,并且不再单独编排例题(实验教材中的例2)教学拐弯数,而是重视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
同时,在教学10个十是100的同时,强调了99添1是100,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100。
这样做,既可以使实际教学的过程更为顺畅,也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支持下充分体会“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理解数的本质。
这里还有一点儿细节上的改变。
(1)如数数中出现的都是汉字的数,没有出现阿拉伯数字。
这是因为还没有教学认读100以内的数,不要求学生能够认读,从而理顺了例题之间的关系。
例2中也是这样处理的。
(2)以20为基础,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如花生、方木块、小棒),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0里有10个10,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
2、例2例2教学数的组成,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加强了学生的认识。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认识11至20这十个数字,并掌握它们的正确拼写和读音。
2. 学习这些数字的用法,如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操作。
3. 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和数字逻辑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2. 学习如何在口算中运用这些数字。
3. 掌握把数字用拼音或汉字写出来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1)介绍学习内容老师面向学生介绍本课要学习的数字11至20,告诉学生这是很重要的数数字,它们不仅有比1至10更大的数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
(2)数字卡片观察老师拿出数字11至20的卡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可以一起数数,也可以自己分别翻看每个数字的卡片并说出数字名称。
2. 认识数字11至20(1)数字还原老师把数字卡片打乱,并让学生把它们正确地排成顺序。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关系。
老师将数字的拼图给学生,由学生亲自拼装数字,这样有助于学生从形状上加深对数字的理解。
(3)数字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数字11至20的汉字和拼音,让学生一起朗读,并注意发音和写法。
3. 数字运用(1)加减法练习老师在黑板上出题,让学生口算11至20中的数字进行加减。
比如“15+3=?”,“18-7=?”等等。
(2)数字串口算老师提出一串数字,让学生计算这些数字的和或差。
比如“12,16,18,20,19”这串数字的和是多少?4. 数字口语表达老师出示一张图片或实物,要求学生用句子介绍这个事物,其中要涉及到数字11至20。
例如:“这个橙色的树上有15个果子。
”(2)团队编故事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编写一个故事,其中要涉及到数字11至20。
每个小组用口语把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四、教学总结通过对数字11至20的认识和运用的学习,学生对这些数字的特点和用法已有初步的了解。
在学习中,老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数的认识》教案
《数的认识》教案2.用大括号等形式梳理,把学过的数进行分类。
学生作品:(1)借助数线,进一步理解数的相关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任意写出几个数,并在直线上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交流。
(2)借助面积图,沟通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这幅图,同学们,你们能看明白吗?学生汇报交流。
观察图可以知道:分子、分母同时乘10,分数大小不变;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只改变小数的计数单位,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里是一致的;右边这幅图,黄色部分的面积也可以用30%这个百分数来表示……这几个数都可以用相同大小的面积图来表示,它们大小相等,只是表示的形式不一样而已。
(3)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小数通常表示具体的数量;分数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关系;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4)结合生活实际,深化对“0”的认识。
提问:作品中提到了0是整数,同时0也属于自然数,其实0还有很多作用,谁来说说?0可以表示“起点”,可以表示“分界”,可以表示“没有”,可以用来“占位”。
3.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把知识结成网。
学生作品:(1)回顾数位顺序表,重温十进制计数法等相关知识。
(2)借助数位顺序表,分析整数、小数、分数比大小的联系。
提问:整数、小数、分数比大小都是怎么比较的?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整数、小数、分数比大小的方法不完全相同,但是都是比较计数单位及计数单位的个数。
(3)借助数位顺序表,体会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数的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100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数的认识教案设计要点
数的认识-教案设计要点数的认识是数学学科中的基础,是任何一个数学学科的入门课程。
教师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概念,能正确朗读0-10之间的数字;2.能用小学数学的知识掌握数量的大小和排列顺序;3.通过操作和操作的体验养成数学思维,逐步习得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知数字及其大小;2.认知数的加减运算规律;3.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1.0-10之间的数字朗读;0-10之间数字大小的比较;2.数字的数量排列数量对应关系;3.数字的加减运算,用物质直观体验和数形结合的方式表达加减运算。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数字概念和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
2.游戏法:设计有趣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数字、加减运算。
3.体验法:选取与数字相关的实物,直观地体验数字的大小和数量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1.导入以幼儿园的老师举行“0-10之间数字猜谜”小活动,引导孩子们了解0-10之间的数字。
2.讲授教师利用幼儿园的教学视频或PPT等多媒体平台讲解数字概念和数字大小比较方法,比如在幼儿园的视频中,有一个小故事描述动物之间相互比较大小。
3.游戏教师设计适合幼儿的乐趣活动,如“数字抓迷藏”、“找数字”等等。
这些游戏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数字的兴趣,拓宽孩子们的数字认知能力,并在游戏中掌握新的数学知识。
4.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摆、移等方面直观的体验直观的认知数字和数量的大小,挖掘孩子们对数字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放一些数学知识相关的视频,如引导孩子们认识“1、2、3”,怎样数数,怎样把数字排列等知识。
5.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如认能0-10之间的数字,了解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简单的加减运算等。
六、教学反思1.数字基础知识要讲清楚。
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字概念、数字大小比较方法,数量排列对应关系等基础知识结合起来。
2.引导学生掌握数字和数量概念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数量排列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5篇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帮农民伯伯数出玉米有多少个,学会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在数辣椒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结合100以内数的组成,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二)、学习内容:1、信息窗一,数玉米和辣椒的个数,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数位的顺序。
信息窗二,摘石榴小玉和小玲谁摘的多,数的大小比较。
信息窗三,爸爸妈妈摘南瓜,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2、开发性学习包:制作100以内的数字卡片。
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体验一个一个地数数的过程,熟悉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师说要求,学生找一找。
例如:找出个位上是5的数。
找出100以内的单数:1、3、、5、7、9……理解相邻数的含义,并能快速找出来。
3、拓展性资源包:体验:动手制作一个计数器(三)实施途径(整合课程资源)1、学科单元内整合:第二单元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其中第一课时读书、写数及组成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讲授过程中,利用小棒数一数,借助计数器读数写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因此把第二课时中的比较数的大小放在第一课时中研究。
2、学科间整合:与传统文化中的春节习俗进行整合,利用春节收到的压岁钱的金额,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再与第五单元的人民币进行整合,充分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也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本节课与学校课程算数课程进行整合,利用数字卡片,了解100以内数的知识。
4、体验式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计数器,在制作的过程中了解数位顺序,理解满十进1的原则,突破数数过程中拐弯数的难点。
5、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8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通用5篇)《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使学生知道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并能熟练地口算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10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道理。
三、教学用具:课件、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红花”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9,18,12,20……)。
3、揭示课题。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二)探索新知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小棒有多少根呢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
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两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
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
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
20里面有几个十?老师说出(1115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认数教案小学数学
认数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名称:认识数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认识数教学对象:小学生教学目标:1.认识数的概念,理解数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够正确读取和书写0-9的数字。
3.能够按照自然数的顺序排列数字。
4.能够正确比较大小和数量。
5.培养学生对于数的敏感性和兴趣,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数的概念和作用。
2.正确书写和读取数字。
3.数的大小和数量的比较。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或数字标志牌2.相应的练习材料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知1.教师拿出一些数字卡片或标志牌,向学生展示,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提问:你们平时看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要学习它们?3.引导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和作用:数是用来计算、比较和描述事物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Step 2:认识数字1.教师逐个出示数字卡片或标志牌,并要求学生准确书写和读取对应的数字。
2.强调每个数字的特点和读法,并与学生一起大声朗读和模仿。
3.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顺序和大小,引导他们进行数字的排序练习。
Step 3:比较大小1.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来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给学生提问:哪个数字更大?哪个数字更小?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大小符号“<”和“>”,并进行大于和小于的比较练习。
Step 4:数量比较1.教师使用实际物品(如果子、玩具等),让学生将不同数量的物品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用数字表示不同物品的数量,并进行数量比较练习。
Step 5:巩固练习1.分发相关的练习材料,让学生按要求进行书写、读取、排序和比较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鼓励。
Step 6:总结反思1.通过回顾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的数概念、数字的读写、大小和数量的比较等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数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3.结束教学,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对数的敏感性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数的认识》教材分析数的认识主要是认识整数、小数、分数(正分数)、百分数、负数等(即有理数)。
数的认识要注意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数概念是数学概念最重要的部分,数概念的掌握标志着学生理解了数的本质,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要使学生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能对相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的简单现象,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数的直觉,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数的意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和数之间的关系数的应用1.数的意义●要注重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小学阶段将首先学习自然数(包括0),然后逐渐扩充到分数(正分数)和小数(非负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最后简单学习有关负数。
这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为生活的需要,都是人类生活实践的总结。
因此,对它们的学习要关注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中应重视提示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
例如,对于自然数“1”的学习,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也应鼓励学生经历上述的抽象过程。
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量为1个的事物,1个太阳、1本书、1个房间、1个人、1群人、1粒米等,使学生感受到虽然这些事物有很多不同,但它们的数量相同,把数量抽象出来可以用“1”表示。
●注重使学生体会数的丰富意义。
弗赖登塔尔指出:“数的概念的形成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几种:计数的数、数量的数、度量的数和计算的数”,这对我们的教学有重要的启示。
比如:对于0的认识,学生开始学习时接触的是其基数的意义,即“0表示没有”;随着测量的学习,学生将认识“表示开始”;随着数的增大,学生将认识到表示数时,虽然0在某个数位还是表示没有,但0是不能去掉的,起着“占位”的作用;随着负数的引入,学生将认识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虽然,以上认识在本质上也许就是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但对于学生而言认识这种本质并不是简单的,这里的意义更多是数学意义在具体情境和学生理解层面的丰富性。
再如:分数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重大飞跃。
思考题:分数在小学阶段共安排了几次学习,分数的意义可以分几个基本维度来理解?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学习要经历显性的两个阶段,而对其分数意义的不断加深理解却伴随着三到六年级。
(小学阶段分数意义的教学需要经历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要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第二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般在三年级各套教材都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
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定位是使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体会“不够分”从而产生新数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平均分”活动借助多种图,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数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第三阶段:分数的再认识。
一般在五年级,各套教材安排了“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对于分数的理解将得到极大地扩充,主要表现在:分数产生背景的扩充,不仅仅是通过分物活动,在测量中也可以产生分数;对于“整体”的认识扩充,既可以把一个物体看成整体,也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整体;对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扩充为集合与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分数单位,体会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积;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既是除法运算的结果,本身也是一个“动作”过程,如3/4可以看作是3÷4。
第四阶段:分数的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的运算和解决问题中将加深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
特别是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分数是一个数,可以进行各种运算;同时,进一步理解分数本身的“动作”过程。
第五阶段:比的学习。
比的学习沟通了小学阶段三个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即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
(学生理解分数意义的基本维度)(两个基本维度和四个具体方面)史宁中教授谈到“分数的教学含义”时提出:“就整个小学数学来说,分数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作为有理数出现的一种数,它能和其他的数一样参与运算;另一个是以比的形式出现的数。
而后者是小学分数教学的重点。
因此,最重要的分数应该是真分数,它代表一个事物或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其本质在于它的无量纲性”。
基于此,提出理解分数意义的两个基本维度,即“比的维度”和“数的维度”。
“比”指的是部分与整体或一部分与另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数”指的是以有理数形式出现的分数,此时的分数表现的是一个结果。
在两条基本维度之下,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完成对分数丰富性的认识,即比率、度量、动作和商。
“比率”是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对比率维度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通分、约分等相关知识。
“度量”指的是可以将分数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积。
“运作”主要指的是将对分数的认识转化为一个运算的过程。
“商”主要是指分数转化为除法后运算的结果,它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由“过程”凝聚到“对象”,即分数也是一个数,也可以和其他数一样进行运算。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
据一项调查表明“大数和百分数以相当高的比例出现在经济、科技、政治、生活的新闻及广告中”,而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较大的数值信息,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教学中应安排有关大数的感受的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
2.数的表示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数的表示不仅仅是数的读写,虽然这一点是基本的,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数背后的道理。
比如,自然数的计数法是十进位值制。
对于它的学习,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年级,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年级的具体要求。
教师要认识到这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会十进位值制的意义,学生可以借助实物(如手),直观模型(如小棒、方块、计数器、数轴)等来加深理解,特别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操作“直观模型”来加以体会。
对于10及10以内数的学习,学生是逐一计数的,这里应用了“一一对应”思想(教材图片)。
到了20及2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将正式开始由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教材图片)。
到了100及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了除了要进一步扩充对数位的学习,学习“10个十是100”,还将进一步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到了万及万以内数的认识,学生要进一步学习新的数位,学习千和万,并且体会到这些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教材图片)。
到了多位数的学习,学生将“个级”扩充到“万级”“亿级”……这样学生将完整地学习表示所有自然数的方法。
以上,我们勾勒出教材中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学习路线:逐一计数——按群计数——初步体会位值和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类比进行“数级”的扩充,再次体会位值和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3.数和数之间关系●数的大小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有关数的大小关系主要包括:数的相等、大于、小于的意义及符号表示,大小比较的方法,大小比较的应用以及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有关大小比较的方法,教学中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再适时引入比较大小的“常规方法”。
比如,对于自然数的学习,在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不少教材都没明确地给出“常规方法”,即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数就大;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大的数就大。
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方法,有的学生会选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有的学生会选择数数的方法。
●对于数的学习,还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它,体会这些数与其他数之间的关系。
比如,对于7这个数,学生可以理解7比10少3,7比3多4,7是一个奇数,7是一个质数等。
二、《数的认识》案例分析十以内数的认识【课题】《认识1——5》第一课时【教材】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认识1——5”是小学生数概念学习的起点。
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大都能数1、2、3、4、5,但要形成数的概念比较难。
比如:要使学生理解数1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所有数量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数1来表示,是很不容易的,教材体现了弗莱格——罗素的自然数定义,即自然数表示有限集的数量特征。
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有限集有相同的数量特征。
每一个自然数正是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一类有限集的共同的数量特征。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观察包含了1-5个元素的有限集,然后运用同一性抽象,找出的它们的共同点,逐步建立自然数1-5的概念。
教材从编排上有这样的几个层次:1.分类(构建集合):将观察到的动物进行分类;2.建立图像模型:用小棒表示相应集合中对应元素,引导学生从物体数量的角度观察事物,进而形成关于自然数的表象;3.建立符号模型:用数刻画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4.自然数的应用:用数表达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多少。
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舍去了现实对象的其他属性,让学生仅仅关注物体数量的多少,感知自然数基数的含义,初步建立起关于自然数的概念,这实质上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渗透了分类思想、对应思想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学目标】1.了解5以内数字表示的数的含义,能陈述数表示一类物体的个数。
2.会读5以内各数,能按物数数、按数取物,会用实物或图形等方式表示物体的个数。
3.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1-5各数之间的联系,体会数的顺序,初步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片段1】认识数“1”老师请小朋友观察图形,逐步能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图上画了些什么。
比如:“一只梅花鹿,一只小鸟……”。
老师指出,一只梅花鹿或一只小鸟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并随手贴出一根小棒。
再问学生,一根小棒还可以表示什么?让学生知道:一根小棒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一个东西”,凡是一个东西都可以用一根小棒来表示。
告诉学生,一根小棒所表示的数,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点评】这一环节,通过“实物图片——小棒——符号”,逐步去掉现实对象的其他无关属性,使学生经历将数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并体会所有数量是1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初步渗透1和一个实物的对应关系。
【教学片段2】巩固和拓展练习一1.老师拿出5个同样大小的小方木块,请学生数完后从5块中拿出一块。
2.老师把这5块木块按2、3块分成两堆,请学生到讲台前,分别拿出两堆中的一堆,并说出拿的一堆是几块。
让学生感知,都是一堆,但是每一堆里的木块有多在少。
3.老师请大家举起准备的5根一捆的小木棍,并把各自的一捆小木棍放在桌子上数一数,分一分。
分完后说说分几堆,再请学生把分的“堆”收在一起。
【点评】老师的高明之处在地使学生认识1的同时,渗透了“1和多”的辩证思想:多中有1,1中有多;也渗透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1根和1捆的关系,1捆可以分成几小堆,几小堆可以合成1大堆。
老师采用的渗透方法巧妙、自然,符合一年级儿童的接受能力,也使课上得有深度。
【教学片段3】巩固和拓展练习二(说话练习)师:谁能说说自己的学习用品中哪些可以用数1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