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 (自动保存的)

合集下载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理解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准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设计:一、介绍长征,激情导入。

1.介绍作者。

你理解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3.介绍背景学生汇报交流。

二、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

1.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全班同学有节奏的齐读这首诗。

3.读完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4.汇报交流。

(1).全诗共八行,每行有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是一首七言律诗。

押an韵。

小结:四句诗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中有很多优美词句,如: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

(解释词语:“等闲”: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持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诗中还出现了三处地方名,如:五岭,雾蒙和岷山。

(“五岭”:指五座山岭。

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小结:看样子,我们的同学都很聪明,个个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

三、细读诗句,情感升华。

1.出示《七律长征》,请同学们默读诗句,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知道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哪些地方描写了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七律 长征资料

七律 长征资料

《七律长征》资料《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不费一兵一卒就将敌人要地拿下,使将士们的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摇摇欲坠,且伤亡惨重,血肉横飞,不禁使将士们心里感到阵阵寒意。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登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后,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便个个笑逐颜开。

[2]作品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 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 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 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泸定桥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 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 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 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 根,铺上木板,就是桥 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 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 掉了,只剩下铁链。向 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 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 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 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 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 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 山,西门正对着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 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 工事.
遵义会议 突破四道 封锁线 巧渡金沙江
七 律 ·长 征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 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 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 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 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 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浪急
悬崖高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横跨
千里皑 皑白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5__七律·长征

25__七律·长征

等闲
1.寻常;平常。 2. 轻易;随便。 3. 无端;平白。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 烧若等闲。 ——于谦 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 骨若等闲。——许光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上的一切艰难困苦, 万水千山只等闲。 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 为平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不仅如实地写出了红军 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千难 万险,更揭示出共产党人 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 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主 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小结: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红军长征 的光辉战斗 历程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 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 的革命英雄主义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充分 显示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和 战斗力 。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 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重重大山里倒下了多少红军战士啊! 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开始时有86000余人, 到了遵义会议时只剩下了37000余人,短 短四个月就损失了近50000余人。这就意 味着平均每天都会有比我们班还多的人 失去生命。1935年10月,陕北会师时, 只剩下了不足7000人了。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1. 长律长征古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bai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du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zhi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dao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一种回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答,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 七律长征的全文和注释全文:七律·长征近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难:艰难险阻。

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七律-长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七律·长征毛泽东〔近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25 七律· 长征
时代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 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 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 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 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 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 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 候写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è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
诗人 领袖 父亲 人民眼中的 主席
《开国大典》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七律,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
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 联。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 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 长缨(yīng)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又是划时 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风格继承了古代豪放派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全文

《七律·长征》是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红军长征期间所创作的一首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革命精神。

小编在这里帮大家整理了《七律·长征》的全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长征》全诗七律·长征作者: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的创作特点一首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地理,而且是著名的,大的地理。

毛泽东运酣畅之笔,负载了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还写过其他一些诗词,比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十六字令三首》等,但都是写一景一地,而《七律·长征》却有多景多地,场景之大,气吞山河。

这首诗的地理书写,把长征经过的所有地方都涵盖了。

五岭,概括了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乌蒙概括了云南、贵州等地,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又涵盖了四川。

毛泽东主席为什么写金沙水,不是金沙江?明明夺的是泸定桥,写的却是大渡桥;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系……“他要突出的,就是大的地理概念。

用一套大的地理概念将长征的路线说明了,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每个地理背后都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有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都被毛泽东浓缩在这些地理中,轻描淡写,这正好应了那句“只等闲”,展现了毛泽东主席一笑而过的大气。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长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过五岭长征初期,红军向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前进。

他们手上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地图。

当时的五岭,是一片破碎的山地,其间大小山岭不计其数,一般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较高的达2000米。

红军在五岭里左冲右突,迂回转战两个月。

而红军选择往五岭进军,很大程度还因为它远离了各省军阀的势力。

跨乌蒙看到红军在黔西落脚,国民党军马上集中了十几万人,由蒋介石嫡系将领顾祝同统一指挥前来围攻。

为避开强敌,任弼时、贺龙率部进入纵跨云贵两省的乌蒙山区。

这里平均海拔2080米,最高峰4200米,山高谷深,人烟稀少,气候恶劣。

由于红二、六军团此前长期在湘西转战擅长爬山,在这里与敌周旋自如,国民党军却疲惫不堪且总追不上。

经过乌蒙山中一个月的“转圈”,红二、六军团又以隐蔽奔袭的方式在敌夹缝中跳出包围圈。

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抵进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毛泽东:七律·长征

毛泽东:七律·长征

【导语】《七律·长征》是⽑泽东的诗篇之⼀,是⼀⾸中国⾰命的不朽史诗,⾰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泽东的艺术风格和⾼昂⽓概。

它是中国⾰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 ⼤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千⾥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 千⼭万⽔化区区⼩事不⾜道来。

五座⼤⼭蜿蜒荡起细⼩的波浪, ⾼峻的乌蒙⼭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沙江的⽔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的千⾥⽩雪, 三军将⼠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 长征如此伟⼤复杂的题⽬,⽑主席以⼀⾸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神的故事。

诗⼈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关》、《⼗六字令三⾸》、《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这些诗都是写⼀景⼀地,并以此来表达⼼情,着重在于侧写。

⽽这⾸《长征》,从题⽬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从正⾯挺⾝⽽出,运酣畅之笔朝四⾯⼋⽅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七律担当了⼆万五千⾥,担当了⼀个庞⼤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常⽣活中频频使⽤的⼀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主席毕⾝提倡的⼀个主题——继续⾰命的主题。

那就是“⼀万年太久,只争朝⼣”,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平时代改⾰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长征”的⼀个⼝号:党中央号召全国⼈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它的意义是重⼤的。

犹如诗⼈⽑泽东在夺取江⼭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长征只迈开了第⼀步,同志们任重⽽道远。

打了江⼭还要建设江⼭,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且在中国⼈的传统⽂化中,长征也⽐喻⼀个⼈应⼀⽣奋⽃,⾃强不息,冲锋不⽌,直到⽣命的尽头。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命英雄主义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是⽆忧考分享的⽑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七律·长征》 【原⽂】 红军不怕远征难,⾦沙⑶⽔拍云崖⑷暖⑸。

万⽔千⼭⑹只等闲⑺,⼤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⒁千⾥雪。

乌蒙⒂磅礴⒃⾛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 ⼀九四九年四⽉⼆⼗⽇,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的千⾥长江上,分三路强⾏渡江。

⼆⼗三⽇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的⽇⼦,⽑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⑴七律:七⾔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种,每篇⼀般为⼋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字押平声韵,⾸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⑵长征:⼀九三四年⼗⽉间,中央红军主⼒从中央⾰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经过福建、江西、⼴东、湖南、⼴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肃、陕西等⼗⼀省,击溃了敌⼈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然界的⽆数艰险,⾏军⼆万五千⾥,终于在⼀九三五年⼗⽉到达陕北⾰命根据地。

⑶⾦沙:指⾦沙江,是长江上游的⼀段。

⑷云崖:⾼耸⼊云的⼭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样。

⑹万⽔千⼭:这⾥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数,⽔⽆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

⑻⼤渡:指⼤渡河。

⑼铁索:⼤渡河上泸定桥,它是⽤⼗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东、⼴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庾、骑⽥、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东、⼴西四省之间。

25七律长征(修改版)

25七律长征(修改版)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形容山绵延不断。
意思:绵延不断的五岭,在
红军眼里,不过是微波细浪 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 在红军看来也只是小泥丸在 脚下滚动。
乌蒙磅礴走泥丸。
形容山巍峨高大。


承 五岭逶迤腾细浪, 接 形容绵延不断 “ 千 乌蒙磅礴走泥丸。 山”
形容巍峨高大
对偶
五岭逶迤 征
学-检查预习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12 月26 日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
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书法家。
学-检查预习
导← →学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 ng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 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中哪两句概括了 全诗?它们体现了红军 怎样的精神?
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革 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七律· 长征》赞颂了中国工农 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 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 斯诺的笔下,长征 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
颈联
这两句诗概括了长征途中经历 的两件大事,是什么?

25:七律.长征

2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提供者:钟华香
背 诗 诗
景 歌 意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 命根据地出发,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 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取得长征的胜利。当时毛主席回首长征 路途中的感人场面,心中无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写山)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写水)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 (总结全诗)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 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 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觉,可在红军眼 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 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 踩在脚下的小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 湍急的流水排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 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 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 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 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 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 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 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

七律·长征古诗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解析与赏析。

首先看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就像一个超酷的开场白。

红军战士那是相当勇敢啊,根本就不把这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当回事儿。

“远征难”,这三个字就概括了长征一路上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什么缺衣少食啊,敌人围追堵截啊,恶劣的自然环境啊等等。

但是红军就像一群超级英雄,觉得这些都不过是小意思,“只等闲”,就这么轻松地看待。

再瞧“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么绵延不断,弯弯曲曲的,多雄伟啊,可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的小细浪一样。

乌蒙山那也是气势磅礴的,可红军走起来就像脚下滚动的小泥丸。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看到特别高大上的东西,红军却能把它看成是小玩意儿,这种夸张的手法特别厉害,把红军的那种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一个游戏高手,面对超级大BOSS,却觉得就像打小怪兽一样轻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的水浪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那场面肯定很壮观,可为什么是“暖”呢?可能是红军战士渡过金沙江后心里高兴啊,觉得胜利在望,心里暖乎乎的。

而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呢,只剩下铁索横在那里,下面是湍急的河水,这得多危险啊,“寒”字一方面是说环境的寒冷,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时战斗的紧张和残酷,战士们从这铁索上过去的时候,那可真是生死考验呢。

最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岷山的千里积雪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冷得要命,路还难走。

但是红军战士们更高兴了,为啥呢?因为长征就要胜利啦,翻过这座山,三大主力红军就要会师了。

“尽开颜”,大家都笑逐颜开的,就像经过了一场超级马拉松比赛,终于要跑到终点了,那种兴奋和喜悦,都写在脸上了。

这首诗把红军长征的整个历程用这么几句诗就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让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精神。

长征七言律诗

长征七言律诗

长征七言律诗原文: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及注释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这是一首记叙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

它不仅以精炼之笔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斗历程,而且用革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

《七律长征》赏析范文《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其中最经典的一句是“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经典赏析范文:《七律·长征》,欢迎大家阅读!▼▼目录▼▼●《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

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

●《七律·长征》词句注释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七律长征诗词

七律长征诗词

七律长征诗词《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七律长征诗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4)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5)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6)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7)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8)大渡:指大渡河。

(9)三军:就是整个红军。

(10)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11)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12)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3)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14)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15)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6)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17)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译文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蜿蜒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细浪的细流,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它们如小泥丸一般。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完美版(通用版)全集精品模板

《七律长征》完美版(通用版)全集精品模板

03
完美版呈现方式探讨
文字排版设计
字体选择
选用清晰易读的字体,确保文字在各种设备 上都能清晰显示。
字号与行距
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阅读习惯,合理设置字 号和行距,提高阅读舒适度。
文字排版布局
采用合适的对齐方式和排版布局,使页面整 体美观且易于阅读。
图片素材选择与运用
01
02
03
图片质量
选择高清、高质量的图片 素材,确保图片清晰度和 色彩饱满度。
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者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通过 反复推敲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完美的七律诗形式,使作品 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表达的锤炼
在语言表达上,作者进行了反复的锤炼和打磨。通过不断 的修改和调整,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精炼、生动,富有诗意 。
创作心得体会分享
1Hale Waihona Puke 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深刻体会到深入挖 掘历史事件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事件 的深入了解和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历 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为创作提供更加丰 富的素材和灵感。
时代背景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深入了解了长征 时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和革命精 神,通过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激发了创作灵感。
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历史细节的考证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历史细节的考证问题。为了确 保作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历史研究和 考证工作,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01
继续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
我们要继续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让更多的
人了解和认识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02
不断弘扬长征精神
我们要不断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为中

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精选27篇)

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精选27篇)

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精选27篇)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1草履铿锵越险滩,苍凉冷月浸心寒。

激昂号角心犹奋,威武单衣血未干。

百战炮声萦悦耳,千军马啸跨征鞍。

红旗插到陕甘地,雄壮英姿天下观。

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2红军创举写宏篇,革命长征意志坚。

草地冰山庭步过,枪林弹雨战场穿。

桥横大渡奇兵出,浪涌金沙妙计旋。

突破重围星火燎,党旗插遍映红天。

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3(一)饮断炊绝万里征,踏平脚下六盘峰。

十八勇士夺泸定,千百英雄攻乌蒙。

铁骨丹心凝壮志,满腔热血写忠诚。

重关险阻无人惧,陕北会师亮晏灯。

(二)万里征途路不平,风霜雨雪昼难停。

湘江横渡出奇策,赤水迂回巧布兵。

遵义转折迎曙光,吴起胜利盼光明。

红军壮举山河震,一曲高歌举世惊。

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4苏区失利反思深,遵义功推掌舵人。

百战奇谋终化险,挥鞭策马伴诗吟。

* *高擎赤帜为工农,四海英豪尽向风。

三是箴言犹在耳,延河宝塔焕新容。

* *雪峰草地几重关,回首征途创业难。

接力兴邦旗不倒,奏功英烈尽开颜。

注:“三是”指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

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5挥手洒泪别亲人依依难舍离故乡父子牵手倾肺腑夫妻相拥诉衷肠一双双深情的眼睛饱含牵挂的泪光那与田野里的鸟儿一起飞扬的战旗呢那奔驰在乡间山路上清脆的马蹄声响呢那打谷场上练兵时生龙活虎般的身影呢那军民一起欢庆胜利的笑脸呢多少父母妻儿啊在漫漫长夜里盼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月圆而亲人却只能在梦中相见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6起义建军历艰险长征突围排万难遵义重选毛委员奇谋伟略巧用兵四渡赤水斗敌顽金沙铁索洒热血雪山草地忍饥寒会师延安开新元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7久夏的烈火怎能被厚雪覆盖漫天的风雪焉能把壮士的雄心浇熄二万五千里的距离岂能阻挡英雄前进的铁蹄踏遍雪山草地只为把燎原的火种传递红军用一双双草鞋来寻觅正义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土地红军用十万之众的牺牲撰写着一个个惊世骇俗的传奇在二十世纪的《史记》里满满填写着煜煜生辉的两个字那就是:真理五次围剿不过是一两个面包而已谈笑间就被英雄吞进了肚里敌军重重飞弹雨泸定桥上尽英雄红军用几百个日夜兼程的跋涉把敌人彻底的踩在无法言表的颤抖里涛涛金沙江没有沉默巍巍乌蒙山不会忘记五岭逶迤又怎样大渡桥横又如何千山万水红军只当泥丸跨过去前无古人的丰功伟绩只有红军才能写下这一无法超越的传奇擦干历史的血迹80年后的今天我提起这支不会写诗的笔用我满腔的敬爱写下红军您们的壮举永远不会被下一代忘记踏着新世纪的辙痕追寻着红军长征的足记我们还将勇敢的走下去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8五千年文明沧海桑田越腾宛如英雄长征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人要有气节,有追求就有壮丽人生物竞天择万紫千红一人,一个世界一生,一次长征唯有将自己融入人民的海洋方有波澜壮阔的万里汹涌将一滴水升腾为一缕清梦方有旭日东升的漫天彩红祖辈的基因在我的身上创新发展愚公的梦想牵动着子子孙孙的无穷融入滚滚洪流向着未来——长征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9当日寇的铁蹄疯狂践踏东北罪恶的魔爪又向华北伸进妄图侵吞我中华大好河山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发表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抗战的《八一宣言》而反动派却倾巢而出层层围剿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红军高举抗日的旗帜带着对苏区人民的无限眷恋告别红色根据地举行空前的战略大转移在雁阵惊寒时节的血色黄昏信步迈出革命的摇篮跨过于都河踏上悲壮而艰难的远征之途描绘人类历史最壮烈的画卷二挥手洒泪别亲人依依难舍离故乡父子牵手倾肺腑夫妻相拥诉衷肠一双双深情的眼睛饱含牵挂的泪光那与田野里的鸟儿一起飞扬的战旗呢那奔驰在乡间山路上清脆的马蹄声响呢那打谷场上练兵时生龙活虎般的身影呢那军民一起欢庆胜利的笑脸呢多少父母妻儿啊在漫漫长夜里盼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月圆而亲人却只能在梦中相见三雪皑皑,野茫茫风啸马嘶,挽手并肩血染的战旗,闪闪的红星辉映着刚毅的面庞在长途跋涉的险境里红军将士不知要走的路有多长不知要爬过的山有多高不知要渡过的河流有多深路遥遥,越走越险恶大雪山鸟兽绝迹水草地荒无人烟缺衣,少药,无粮野菜,草根,树皮全部吃光生命的禁区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崎岖的路途浸染了多少炽热的血汗疲惫的身心,一点一点被耗尽但,那高昂的头颅与手臂为了战友的前进却顽强指示安全的方向而自己却永远沉睡于茫茫的荒凉野甸永远化作《七根火柴》与《金色的鱼钩》放射耀眼的光芒四从遵义城头闪烁的灯光到四渡赤水趟起的浪花从乌蒙山间的迂回周旋到金沙江畔调虎离山从泸定桥头的烈火硝烟到吴起镇会师欢呼的声浪是用兵如神的毛泽东力挽狂澜,才使红军在波峰浪谷上敏捷跳跃在枪林弹雨中呼啸前行在激流漩涡里劈波斩浪飞度万水千山让奇迹发生在娄山关血色残阳里腊子口的百丈绝壁上平型关遍野的浴血拼杀中听,激昂的军号与冲锋的呐喊如黄河怒涛般轰鸣五风萧萧,旗飘飘长江,黄河日夜奔腾浪滔滔大渡河上环环相扣的铁索是血与火淬炼的傲骨脊梁天安门前歌潮,花海飘舞的红旗,翩翔的白鸽是对红军忠勇的民族之魂永远绵亘不尽的思悼丰功伟绩人人颂红军英名代代传她将融入川流不息的江河凝固成挺拔坚韧的高山六长征——是宣言书她向一切反动势力和侵略者庄严宣告:为了民族的命运和尊严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坚定不移地英勇抗战长征——是宣传队她一路走来彰显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任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播种机每一名红军战士就是一颗革命的火种用鲜血和生命把熊熊的燎原烈火点燃长征——是穿越时空的中国革命的伟大诗史是用无数将士的理想与信念先烈的热血和生命筑就的永恒的丰碑她将永远耸立于华夏天地之间矗立在炎黄子孙的心中七律长征的朗诵稿子篇10一九三四敌猖狂,五次“围剿”掠井冈。

七律长征(自动保存的)

七律长征(自动保存的)

25七律长征一、按提示填空。

1、《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长征经过了_个省,翻越_____________ 座大山,跨过—______ 条大河,行程约___ 。

长征从年月开始,到年月结束。

3、“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中上下对仗工整,其中________ 对的是_ ; _______________ 对的是_ ,________ 对的是_______ 。

最后两句中一寒一暖反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二、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四、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七律长征一、按提示填空。

1、《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和_________精神。

2、长征经过了__个省,翻越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

长征从___年_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

3、“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中上下对仗工整,其中___对的是___;___对的是___,_____对的是____。

最后两句中一寒一暖反映了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

二、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_______5、天若有情天亦老,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尽:A完;B达到极端;C全部用上;D用力完成;E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闲:A没有事情,没有活动; B不在使用中;C闲空儿;D与正事无关的。

4、万水千山只等闲。

()5、爸爸忙里偷()闲,为我编了蝈蝈笼子。

()6、老师们在办公室里闲谈着,正巧,校长进来了。

()7、家搬了以后,有了一间闲房,正巧给我做书房。

()四、判断下列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什么季节。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六、阅读下面的文段,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找出诗中押韵的几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韵脚是_____________。

(2)“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1、本文的作者是_____。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的精神,这首诗中流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描绘的是________的情景,把_____只当作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八、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磅礴——云崖——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7.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4分)8.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5分)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4分)⑴⑵10.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九、按原文填空并作答。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诗中的“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和“千”的意思是山无数、水无数“万水千山”指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2)作者从“万水千山”中选写的“山”有五岭山、乌蒙山、岷山,“水“有金沙江、大渡河。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是指弯弯曲曲、盘旋的样子;”磅礴“是指气势雄伟。

2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句话告诉我们长征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难关是岷山“尽开颜”是全都喜笑颜开的意思。

“尽开颜”这个词语表达了红军战士历尽艰难险阻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4、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写于 1935 年 10 月。

诗中第 1 句,写了长征的艰难及红军战士的态度。

诗中最后一句是总结全诗的句子,是写长征即将结束,红军战士笑逐颜开。

六、请按一年四季的正确顺序排列下列诗句的序号:__B、C、A、D___________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几年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26开国大典一、填空:1.开国大典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首都____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__,有____,有____,估计总数____。

会场在____。

主席台设在____。

2.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描述了、、和等四个场面,重点描写了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课文内容我知道。

1、填入人名:⑴_____宣布开国大典典礼开始。

⑵_____亲自按动升起第一面国旗的按钮。

⑶_____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⑷_____任检阅司令员。

⑸_____任阅兵总指挥。

2、填入表明时间的词语:⑴___年___月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⑵_____起,就有群众队伍儒场了。

⑶到了_____,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

⑷__________,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3.完成填空: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___和。

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__ _、_ __、_ _。

当__ _部队经过时,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_ __,飞过天空。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________。

“波浪”只的是________。

句中运用了______的手法。

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______的____。

2、“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域、西域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的手法,充分展现了____和____。

四、选择题。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句中的“直3奔”能表达()①人们强烈的感情。

②人走的速度快。

③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句中的“一齐”说明了()①人们怀着深厚的情感。

②人们自觉性很高。

③会场的严肃性。

3、《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____和____写得很清楚。

①过程②场景③时间④人物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课文是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的。

先讲庆典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仪式,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了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了群众游行。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表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

3.课文按照__________顺序叙述,先讲_________的情况,然后讲__________,接着讲的盛况,最后讲_______________。

4.课文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1________2升国旗3_________4__________。

5._______年______月__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________举行典礼。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_____________》,新中国的国旗是_______________。

7.这__________的宣告,这__________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_________,传到________,是全国人民的心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的理解和体会。

(1)“人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从“直奔”这个词语,我能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个句子写的是群众在____________时的表现,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里的“两股红流”指___________,“光明”既指____________;更是指_________________。

(4)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54门礼炮”代表_____________,“28响”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练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4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