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 ? ? ? 啊!这三生有幸的星期天,就在爸爸对着钱包自惭形秽大义灭亲后,我们全家江郎才尽,一败涂地.
择其中一些句子中的成语,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用错。
? ? ? ? 2、知识点剖析:成语因其言简意赅,运用频繁,而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正确使用成语成为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考查的内容以常见成语为主,侧重考查容易用错的成语。考查的角度有近义成语的辨析,有使用对象、范围、语境的判断,词义准确性的考查,词义感情色彩的分辨等。
? ? ? ? ? ? 评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也说评头品足、品头论足。
? ? ? ? ? ? 道貌岸然:形容神态庄严(现多含讥讽意)。
? ? ? ? ? ?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 ? ? ? (4)张冠李戴(要注意适用对象、范围不同)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 ? ? ? 出门前,我那半老徐娘的妈妈打扮得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都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 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英俊的惨绝人寰, 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东施效颦爱漂亮的表妹打扮得艳光四射, 趾高气扬的穿上新买的鞋子。
? ? ? ? 我们一丘之貉坐着素车白马,很快的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的人多到豺狼当道草木皆兵, 害我们一家骨肉分离。 妻离子散的爸爸鞠躬尽瘁得到处广播, 终于查找到差点认贼作父的我和遇人不淑的表妹, 困兽之斗中,我们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己及人到挤到猴笼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家福。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学习目标】1. 了解并能判断熟语的类型。
2. 分析总结误用成语的主要类型并加以练习。
【导读】 1.读课本76-79页,完成下表。
熟语大家庭概况表主要类别结构(字数上)用法是否严格色彩语义2.判断下列熟语属于哪种类型:①开天辟地、②瑞雪兆丰年、③精卫填海、④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⑤外甥打灯笼——照舅(旧)、⑥刀子嘴、⑦朝思暮想、⑧情人眼里出西施【小结】熟语的特点:【导思】 2010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有17套对成语进行了考查。
如果我们能够明确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类型,在做这些题时不是会事半功倍吗?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分析例子来谈谈成语误用的几种类型吧。
第一组句子:1.几乎所有的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2.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提示:我们是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讨论“是否恰当”的问题,不妨用一种“填空法”,即在句子里把成语的位置先空着,去考虑整个句子的表达需要在这个位置上表述什么意思、什么情感,然后回过头来和成语印证,从而解决“是否恰当”的问题。
)第一个句子成语是褒义的,搭配“大量的垃圾食品厂”不合适。
第二个句子中“弹冠相庆”是指“一人做官,其同党也庆贺有官可做”,是贬义词。
句子要表达的是“全国欢庆”,需要一个褒义词。
明确:第一句的成语“褒词贬用”,第二句的成语“贬词褒用”。
所以,成语运用的第一种错误类型是——褒贬不当。
第二组句子: 1.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2.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3.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优质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本节知识正是民族文化的反映。
二、课标的分析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高考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其中包括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三、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熟语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交流,一旦有了语言交流定会或多或少地使用熟语,但是这只是有限的使用,所以大部分有难度的熟语必须经过看书、读报、查词典积累得出,所以学习本课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熟语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2)能正确区分熟语的具体类型;(3)通过小组讨论正确使用熟语造句并创设情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重点及难点(1)能正确区分熟语的具体类型;(2)通过小组讨论正确使用熟语造句并创设情境;(3)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具:多媒体七、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习题训练法八、教学流程目标展示-----导入新课-------预习反馈------知识梳理------探究与展示(小组展示与教师点评)---------总结与交流--------布置作业九、教学过程(一)学习目标解读课标要求: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而语文素养又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则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高考语文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其中包括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二)导课我们和硕是古老神奇的好地方,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巍然屹立的天山,烟波浩渺的博斯腾湖和一望无际的戈壁绿洲。
语文新人教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语文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语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课题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学难点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关键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课型讲课教学方法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总结练习作业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来源(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语义双层惯用语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熟语的分类和例句3. 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熟语的定义、分类、例句和练习题。
2. 教学素材: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用于解释和应用熟语。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熟语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熟语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用法,通过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熟语进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 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熟语,强调熟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拓展:提供相关的故事、文章或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熟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熟语理解和运用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七、教学延伸:1. 开展熟语竞赛:组织学生进行熟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熟语运用展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熟语编写故事、对话或演讲,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对熟语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领会熟语背后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3. 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4. 熟语与文化背景的关系5. 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探讨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4. 实践活动法: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及其解析。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熟语的定义、分类和案例。
3. 情景道具:准备一些与熟语相关的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五、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与分类。
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与举例。
3. 实践:设计情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熟语。
2. 探讨:分组讨论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熟语的文化意义。
第三课时:1. 讲解:介绍熟语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与方法。
2.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新熟语。
3. 展示: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1. 测试:进行熟语知识小测试,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2.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熟语在实际交流中的重要性。
3.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熟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第五课时:1. 复习:回顾前四节课所学熟语。
2. 实践:设计情景剧,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表演。
3. 评价: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总结熟语在表演中的作用。
六、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熟语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并理解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熟语,包括其含义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口语交流和写作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十个熟语的含义和用法。
2.2 教学难点:熟语的运用和实际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熟语相关资料、案例、教学课件等。
4.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熟语,了解其大致含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2 讲解熟语讲解每个熟语的含义、用法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熟语的内涵。
5.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境中恰当使用熟语。
5.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5 课堂小结5.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熟语进行口语交流或写作,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作业,实时了解学生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熟语运用竞赛或测试,评估学生对十个熟语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7.1 文化拓展介绍熟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7.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熟语收集活动,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熟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八、课程反馈8.1 学生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8.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资源9.1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中华熟语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9.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相关熟语的讲解视频、案例和练习题,丰富教学手段。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明晰熟语的概念,了解熟语的类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误用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1、分析误用实例。
2、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谚语“山西文化数二定(平定、定襄),二定数平定”。
二、明晰概念熟语,指语言中的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
特点: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形式的多样性1、结构的固定性请同学举例子说明2、意义的整体性教师示例:“以貂裘换酒相待”(《新三国演义》第53集)。
原因:望文生义3、形式的多样性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成语三、细化分类1、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它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请同学举例)2、俗语是日常生活中常运用的语言。
(请同学举例)3、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请同学举具有地方特色的谚语实例)4、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请同学举例)5、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请同学举例)6、成语是长期使用的固定词组。
四、误用例说影视剧核战争的阴云再次被他(毛泽东)那翻云覆雨的巨手拨散了。
(字幕)《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第38集报刊1、腾空而起的礼花和不绝于耳的爆响声交相辉映。
(2011年2月4日《人民日报》《快乐记忆:年画与窗花》)2、他对来自敌对阵营的关羽视若己出、礼敬有加,后人只知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却忽略了曹孟德的英雄相惜、刻意袒护。
(2011年6月19日《辽沈晚报》《曹操弃植保江山》)文学作品在“杏仁饼”走向市场之后,购买者一日比一日多,从海外回来探亲访友的华侨,临走了,也要千方百计多买几盒带到海外与亲友们分享,真是大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华文化熟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领悟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熟语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熟语的用法和含义3. 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实践活动法: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熟语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熟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熟语的分类和常见用法,举例说明。
3. 案例分析: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引导学生领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分享心得。
5. 实践活动:设计场景,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巩固所学。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2. 语言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运用熟语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理解与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对熟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及运用。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 熟语教材或资料2. PPT或教学课件3. 讨论话题或场景设计4. 实践活动道具或工具5. 评价量表或评分标准七、教学环境1. 教室:提供足够空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或教学课件。
3. 桌椅:摆放成小组讨论的形式。
4. 教学道具:用于实践活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熟语的概念、分类和常见用法。
2. 第二课时:分析熟语背后的故事和智慧。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熟语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熟语进行交流。
5.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复习巩固所学。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熟语。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文熟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2 引导学生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熟语的定义与分类2.2 常见熟语的解析与运用2.3 熟语与文化内涵2.4 熟语游戏与activities2.5 熟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熟语的解析。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熟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熟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3.4 游戏教学法:通过熟语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4.1 熟语资料库:收集常见的熟语及其解析。
4.2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3 熟语游戏道具:准备相应的游戏道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介绍熟语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兴趣。
5.2 讲解:讲解常见熟语的解析和运用,让学生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熟语的理解和感悟。
5.4 游戏环节:设计熟语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
5.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熟语。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延伸:6.1 熟语采集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熟语,并进行归类和解析。
6.2 熟语故事会:让学生编写含有熟语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以此加深对熟语的理解和运用。
6.3 熟语与文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深入了解熟语背后的历史文化。
七、教学评估:7.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第一章:熟语的定义与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熟悉熟语的分类及常见类型1.2 教学内容熟语的定义与特点熟语的分类:成语、谚语、俗语、典故、对联等1.3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熟语的概念讲解熟语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分析熟语的结构、意义及使用场合展示不同类型的熟语:成语、谚语、俗语、典故、对联等,让学生进行区分与识记1.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常见的熟语,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给定的句子中是否包含熟语,并解释其意义第二章:成语的学习与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进行表达2.2 教学内容成语的定义与特点成语的来源与结构成语的学习与应用方法2.3 教学活动讲解成语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结构、意义及使用场合介绍成语的来源与结构: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成语的起源与发展学习成语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练习等方式掌握成语的使用技巧2.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常见的成语,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给定的成语进行造句或写作第三章:谚语与俗语的学习与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谚语与俗语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谚语与俗语进行表达3.2 教学内容谚语与俗语的定义与特点谚语与俗语的来源与分类谚语与俗语的学习与应用方法3.3 教学活动讲解谚语与俗语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谚语与俗语的结构、意义及使用场合介绍谚语与俗语的来源与分类: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谚语与俗语的起源与发展学习谚语与俗语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练习等方式掌握谚语与俗语的使用技巧3.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常见的谚语与俗语,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给定的谚语与俗语进行造句或写作第四章:典故的学习与传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典故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传承典故的文化价值4.2 教学内容典故的定义与特点典故的来源与分类典故的学习与传承方法4.3 教学活动讲解典故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典故的结构、意义及文化背景介绍典故的来源与分类: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典故的起源与发展学习典故的学习与传承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掌握典故的文化价值,并思考如何传承与发展典故文化4.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阅读经典的典故,进行理解与分析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给定的典故进行写作或讨论第五章:对联的学习与创作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定义与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创作对联5.2 教学内容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学习与创作方法5.3 教学活动讲解对联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结构、意义及使用场合介绍对联的起源与发展:通过故事、例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学习对联的学习与创作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例句、练习等方式掌握对联的创作技巧5.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常见的对联,进行分类整理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给定的对联进行创作或写作第六章:熟语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熟语进行日常交流使学生通过熟语的使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6.2 教学内容熟语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场景不同类型熟语的适用情境讲解熟语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场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在不同场合如何运用熟语分析不同类型熟语的适用情境:让学生掌握各类熟语的用法和适用情境6.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熟语进行日常交流,记录使用过程中的体会设计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熟语进行表达第七章: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运用熟语提升文学作品的韵味和表现力7.2 教学内容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熟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运用案例7.3 教学活动讲解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熟语如何为文学作品增色添彩分析熟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运用案例: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熟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技巧7.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收集含有熟语的文学作品,分析熟语在其中的作用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熟语创作一段文学作品第八章:熟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与文化传承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熟语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熟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和价值8.3 教学活动讲解熟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熟语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分析熟语在中华文化中的代表性和价值: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熟语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8.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研究某个熟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熟语表达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神第九章:熟语的误用与避免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熟语的误用现象使学生能够避免在表达中出现熟语误用9.2 教学内容熟语误用的常见类型避免熟语误用的方法9.3 教学活动讲解熟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引导学生了解和识别熟语误用的错误分享避免熟语误用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熟语的技巧9.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找出文章或对话中的熟语误用,并进行纠正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避免熟语误用第十章: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技巧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熟语的学习策略与技巧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和积累熟语10.2 教学内容熟语学习的方法与技巧熟语积累的策略与建议10.3 教学活动讲解熟语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分类记忆、联想记忆等分享熟语积累的策略与建议:让学生了解如何在生活中积累和运用熟语10.4 作业与练习让学生根据学习策略与技巧,制定个人熟语学习计划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与技巧进行熟语学习和运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熟语的定义与分类:理解熟语的概念及其分类是学习熟语的基础。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按熟语类型积累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熟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熟语,激发学生学习熟语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提高解题准确率。
教学步骤一、感知与理解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定义: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中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
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辞海》)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
常见熟语的基本类型: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格言。
熟语的特征:结构上的稳固性;意义上的整体性;各自有特殊形式。
二、梳理与归纳阅读书本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三、探究与展示1.成语定义: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
特点:从形式上看,主要采用“四字格”的形式;从内容上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等的特征。
例子:举例: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开天辟地、精卫填海、一鼓作气、卧薪尝胆、沉鱼落雁、息事宁人。
2歇后语定义: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也叫引注语。
个别的只说前一部分。
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分类和举例:谐音性歇后语: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掸(胆)子。
湿水棉花——无法谈(弹)。
喻意性歇后语: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得自家人,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新人教版选修《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2篇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看挂图,猜成语”,通过挂图向学生展示一幅与“马”有关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猜猜那个成语适合它。
师:在古代,人和马是息息相关的,古时候行军打仗离不开马,交通运输更离不马,人们不仅需要马,而且喜欢马,例如许多将军都以有一匹千里马、良驹而为荣,同学们是否还能够说出其它带“马”的成语呢?(二)课堂活动1.让学生讨论与“马”有关的成语。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出现那么多跟“马”有关的词语,正体现了人们对“马”情有独钟。
其实,在这些有关“马”的成语中,隐藏着许多的典故和故事,谁能试着讲讲有关“马”成语的故事?2.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说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并向同学们介绍这个成语的故事及寓意。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一个成语的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收到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
(三)知识拓展20XX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发生大地震,用成语来表达下列情景:(分组讨论)1、形容地震强烈、巨大的成语:地动山摇、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天摧地塌、天翻地覆、震天动地2、形容地震之后的景象的成语:触目惊心、惨不忍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千疮百孔3、汶川大地震,当时人们的心情可用成语:惊慌失措、黯然销魂、战战兢兢、百感交集、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惊慌失色、大惊失色4、形容发生地震后形势的紧迫的成语:千钧一发迫在眉睫间不容发生死攸关近在咫尺刻不容缓十万火急险象环生一触即发急如星火剑拔弩张5、现场抢救的人们的表现: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舍生忘死、舍己为人6、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表现:感人肺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戮力同心、齐心协力、(四)阅读文本,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特点类型结构用法语体或感情色彩语义成语固定、四字严格书面语双层惯用语固定、三字灵活口语、多贬义双层歇后语固定、两部分灵活口语双层谚语固定灵活口语比喻义少、多表面义2、总结概括熟语的特点(学生根据熟语不同类型归纳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3、各自有特殊的形式五、课堂巩固1、判断下列熟语属于那一类型(1)、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朝思暮想、世外桃源(2)、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比喻使人暗中吃亏)、刀子嘴,豆腐心、跳龙门(3)、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多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 ——熟语 精品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教学重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请大家猜猜课本中几幅图的题目,并鉴赏使用成语的妙处。
(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二、课堂活动讨论和“马”有关的成语。
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感情色彩”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
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
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
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
相关知识补充(1)跟马有关的成语。
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
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
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
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
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
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并理解一系列中华文化的熟语,提高学生对中文词汇的运用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例句和练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熟语的定义、分类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理解熟语的含义和正确运用熟语。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教学PPT、黑板、粉笔。
3.2 教学资源:相关中文熟语书籍、网络资源。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中的智慧,进而引入熟语的主题。
4.2 讲解熟语讲解熟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举例说明熟语的使用场景和意义。
4.3 举例分析通过具体例句,分析熟语的用法和含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熟语。
4.4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熟语进行句子编写,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五个常见的中华熟语,并简要说明其含义和使用场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中的熟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熟语,提高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熟语的练习题型,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教学拓展6.1 文化讲解介绍熟语在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熟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系。
6.2 熟语游戏设计一个熟语游戏,如“猜谜语”、“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熟语,提高学习兴趣。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熟语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7.2 问答环节设置问答环节,让学生提出在学习熟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八、评价与反馈8.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熟语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中华文化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智慧之花——熟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二、重点、难点1、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认识2、理解熟语的内涵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传承文化的载体。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就通过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来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课堂活动一:看图猜熟语(课件展示)(二)熟语概念及类型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
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一)成语1、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也有五字、六字、七字等成语。
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
2、成语的来源①. 神话寓言故事的缩写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②. 历史事件的概括如:望梅止渴、三顾茅庐、指鹿为马③.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摘引的:如:游目骋怀、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山流水。
④. 从神话或其它传说中来的:如: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活动2成语接龙:(1)1)向隅而()不成()泪俱()里巴()欢马叫2)毛遂自()贤举()者为()出无()落孙山3)老生常()虎色()本加()兵秣()到成功4)好景不()歌当()笑不()天独()颜无耻5)洁身自()事多()杵成()锋相()症下药(二)惯用语:“打个比方”特点: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
背黑锅:比喻代人受过穿小鞋:比喻使人暗中吃亏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务,也比喻用某种口实抬高价码特点:1.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但比歇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动宾关系较多)为常见的代表。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2.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步骤:一、引子讲解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
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活动讲解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
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
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
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
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曾发国
教学设计背景:
熟语是高考考试大纲一直要求的考点之一,而且也是历年来都要考的一个必考点,基于此,我认为成语必须要特别重视,这是我在成语教学中设计的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的构成及区别。
3.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熟语。
施教策略:抓住不同成语特征积累成语。
难点:能结合语境分析运用熟语。
施教策略:让学生在做题讨论中训练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丰富而有韵味的语言就是其中之一,熟语更是这个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熟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内涵丰富。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包罗万象的熟语世界,领略一下她的风采。
(看图猜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
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成语”是重点。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76页到第77页“优化方案:成语”一部分,了解成语的概念、特点、来源、解题技巧及课堂训练。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来源:
(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望梅止渴、洛阳纸贵、三顾茅庐、指鹿为马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狐假虎威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游目骋怀、醉翁之意不在酒、高山流水、千山万水
3、成语使用技巧
(1)切忌望文生义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首,最先,最早;当,面对;冲,要冲,交通要道。
而例句中把它理解为“居首要位置,起关键作用”的意思。
(2)注意对象错位
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南腔北调:形容口音不纯,掺杂方音。
用于写“口音”而不用于“生活画卷”,不能把诉诸听觉的变成诉诸视觉的,对象用错。
(3)注意意义的约定俗成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
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褒义词。
而例句中“歹徒”“一生恶贯满盈”怎能“死得其所”,只能是“死有余辜”。
4、针对性牛刀小试(09年全国卷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深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
【分析】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
比喻正当壮年。
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
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
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三、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请同学们阅读优化方案第77页“熟语的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部分,了解它们的概念、特点,分别举出例子。
惯用语——打个比方。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歇后语——猜个谜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
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谚语——说句俗话。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四、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
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
但它们也有自己的个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熟语的特点,请同学们阅读“熟语也有个性”部分,并讨论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
(1)定型性程度方面。
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 来源方面。
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4) 语言风格方面。
两者都言简意赅。
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
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
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语惯用语成语惯用语
置若罔闻当耳边风阿谀奉承拍马屁
梁上君子三只手夸夸其谈耍嘴皮儿
五、课堂活动: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中国汉语
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B.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
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C.同学们,考人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
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海!
D.等我赶到赛场,乒乓球赛已经结束,遇见小李,我忙打听战绩,他说:“我们几个本来就
是‘马尾巴串豆腐’,碰到强手,当然是‘孔夫子搬家’了!”
答案:D [解析] [A项望文生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是说好像外面来的人都是人才。
B 项张冠李戴,“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C项褒贬误用,“推波助澜”是指“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D项“马尾巴串豆腐”是歇后语指“别提了”或“串不起来”。
]
2、请你搜集与虎有关的熟语,为你的朋友写一段祝福语。
要求:至少使用三个与虎有关的熟语。
祝愿虎头虎脑的你在虎年里虎虎生威,克服马马虎虎的毛病,把一切困难都当作纸老虎,以龙腾虎跃的气概深入龙潭虎穴,对清华、北大虎视眈眈,在高考后能到虎踞龙盘的南京、北京圆你的大学之梦。
六、结语
熟语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为你的文章增辉添彩,为你的高考加分。
希望大家勤动手,多积累,做一个语文学习的用心人。
七、布置作业:
今年是兔年,请你搜集与兔有关的熟语,为你的朋友写一段祝福语。
要求:至少使用三个与兔有关的熟语
八、教学后记:针对学生们做题来看,熟语的教学还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一般会出现两
个问题:一、平时很少读记熟语,储备不够,做起题来不知熟语的意思,只能跟着感觉走。
二、有一部分同学也很用功,背了很多熟语,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却还是判断错。
我认为,
熟语浩如烟海,仅凭死记硬背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准备在熟语教学的第二课时提出一“积”一“抓”一“析”,即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抓特征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熟语,另一方面通过做题让学生学会把熟语放到语境中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