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合集下载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读完之后,我对实践理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在书中对实践理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实践理性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他认为,实践理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人类自由和道德的基础。

通过实践理性,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从而在行动中遵循道德法则。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实践理性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激励我去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书中对道德法则的阐述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是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是任何理性存在者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道德法则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并激励我去遵循道德法则,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探讨了道德情感和幸福的问题。

他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认同。

同时,他也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幸福并不等同于快乐或满足欲望。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幸福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并激励我去追求真正的幸福,即通过遵循道德法则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最后,我认为阅读《实践理性批判》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考之旅。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实践理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上的不足之处。

它激励我去成为一个更有道德意识的人,并努力践行道德法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以启迪自己的思维和心灵。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康德。

虽然显而易见地,道德在康德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但在实践中却常常有一种无奈。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定律简直就是变本加厉地应验着。

坏消息常常越离谱越能吸引眼球,越糟糕越有热度,于是坏消息便天然地带有幸存者偏差的加成,这更加深了公众的焦虑。

曾经“扶不扶”的讨论和医闹事件的频发都是具现的案例。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道德的信任不免会动摇。

这时读康德的思想,让我对道德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人人都清楚法律是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行为红线,但是生活实践中,遵守社会公德才是人的基本要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生活中人人喊打的“小三”实际上没有触犯严格的法律,但是却会受到社会公德的谴责。

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是在遵守道德的法则,这就是实践理性。

人在生活,人在活动,人从事的一切,都是实践;人的生活,人的活动,又都是由人本身的思维指导,这就是理性。

无论一个人想要做什么,他都有自由去做,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受到道德的支配。

而康德的理论对我启发最大的一点在于,他解释了一个在实践中古往今来难以挣脱的矛盾宿命。

一谈到道德,面对着现实的一地鸡毛时,人们却常常有种《堂吉诃德》、《白痴》那样的无奈。

因为书中的道德面对现实中的男盗女娼,就好像堂吉诃德面对风车、梅什金面对娜斯塔霞般的无力。

这总是让人唏嘘不已。

如何让如书中所说的“laudaturetalget”这种情况不再发生,仅靠个人对道德律的敬重及不朽和上帝这两个悬设是不够的。

“他受到赞扬,却死于冷漠”的悲哀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他所处的环境的殇痛。

人不是康德般有理性的人,也不是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认为的非理性的人,而是趋利的。

正如任何时代都可能有汉奸,因为利益驱动之下,这只是个概率问题。

或许只有能够让人意识到遵守道德法则对其有利反之而对其不利,这才能在此岸而不是彼岸建立上帝之国。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心得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心得

自从阅读了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我对理性、道德、自由等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该书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出发,对实践理性的本质、来源、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使我对理性与道德的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实践理性批判》的读书心得。

一、实践理性的本质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实践理性是一种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的理性。

它不是用来认识事物的,而是用来指导人们行动的。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道德、自由、尊严等价值问题,而不是事物的性质、原因和目的。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具有以下特点:1. 自律性:实践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制约,而是由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所支配。

这种自律性使得实践理性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2. 规范性:实践理性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要求人们遵循道德法则,追求道德善。

3. 先验性:实践理性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而是先于经验存在的。

它是人类理性的基本形式,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道德法则的来源康德认为,道德法则不是来自于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道德法则具有以下特点:1. 无条件性:道德法则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 必然性:道德法则是必然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

3. 义务性:道德法则要求人们履行义务,而非追求功利。

康德提出,道德法则的来源是“纯粹实践理性”。

这种理性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独立于经验,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纯粹实践理性通过“先验统觉”这一概念,使道德法则成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准则。

三、道德法则的实践康德认为,道德法则的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律:人们应当遵循道德法则,不受外界诱惑和压力的影响。

2. 自由:人们应当自由地选择道德行为,而不是被迫。

3. 尊严: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道德权利,维护他人的尊严。

4. 义务:人们应当履行道德义务,关爱他人,实现道德善。

四、道德与理性的关系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强调了道德与理性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道德是理性的最高表现,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石。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伊曼努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无疑是一部在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首次出版于1781年的这部巨著,作为康德哲学三部曲的开篇,为我们揭示了理性与认识之间的复杂关系,并深入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康德在这本书中明确提出了理性批判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批判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它包含了一套完整而有据的方案,旨在使形而上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它强调了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试图通过批判的方式为形而上学找到一条通往科学的道路。

在书中,康德详细阐述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定义、对象、出发点以及批判的范畴。

他通过对认识的探讨,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而经验又受到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的。

这种对认识局限性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也让我更加谦虚地面对知识和真理。

康德在书中还指出了先验原理论和先验方法论的重要性。

先验原理论主要关注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先验方法论则关注认识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康德试图为我们提供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认识方法,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

此外,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自由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仍然具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自由和选择的全新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总的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和思想启示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同时,康德在书中所展示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理性批判》读书笔记1提起西方哲学上的两大重要人物,一个是柏拉图,另一个就是康德。

虽然说康德思想很多都陷入绝对性,被同时代和后世所批判,尤其是黑格尔的修正,和叔本华的“另辟蹊径”但康德哲学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根基。

先简单介绍一下伊曼努尔·康德的生平,生于1724年4月22日的东普鲁士哥尼斯堡,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

在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

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

他终身未娶。

1804年2月12日去世。

康德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使被不同时代人们所称道的。

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读了《实践理性批判》之后,我深深地相信,读他的书尚应在固定时间下潜心研读方可,更何况写书者。

我选取《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出版)的118-144,作为读书笔记的读本。

先说明康德对《实践理性批判》的预设。

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将意志自律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个先天综合命题的解决,延伸到《实践理性批判》中,引向自由意志的自己立法,确定了自由意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按照康德后来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的说法,实践理性批判应当阐明的只是纯粹实践理性,并为此而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

如果它在这一点上成功了,那么它就不需要批判这个纯粹能力本身。

“因为如果理性作为纯粹理性现实地是实践的,那么它就通过这个事实而证明了它及其概念的实在性,而反对它存在的可能性的一切玄想就都是白费力气了。

”在泛论中,《实践理性批判》中对道德律的论证主要是在“辩证论”中提出的。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
判》
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读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范亚峰(感谢作者惠寄)
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上的灿烂星空,示我们以宇宙的无垠,让我们体会自身的渺小,感悟现象界的短暂;仰望苍穹,造物主的博大启示物如的了义,引领我们接近天地的大光明,证会生命的真谛,吾人乃以造化所赐的智的直觉体证心灵中的道德律,躬自践行,以意志的自主从自然走向自由。

由此,头上的星空不仅仅启迪知识的惊奇,更是物如之体的示相,她灵运世界之网,妙演宇宙创生,以宇宙之造化昭示神谕、开启诫命。

万象为宾客,宇宙的寥廓与神的光引导吾人心中的灵明,接近崇高,走向神圣。

在参天地之化育中,乃能顿悟:体相不二,物我一如!心、神、及宇宙,是三无差别!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吾人道德之根基立于何处?是基于功利的算计、权智的机巧,还是大本大原的体悟?!是基于关于幸福的成本收益,还是本乎德性圆成的愿望?道德是大本大原之呈现,发乎吾人之本心,是宇宙与神启示于人的绝对律令。

普遍立法、意志自由、人是目的,我们之为善去恶本乎生命的理性,根于性智的证会而非量智即理智的推演。

人类因思辨理性而获得知识,培根一语“知识就是力量”唤起人们戡天役物的自信而至于狂妄,康德老人告诫道:现象界是妄非真,而德性就是力量,实践理性的自主所导向的德性的圆成才是生命的超越之路,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大自由。

为此,让我们时时仰望苍穹,铭记康德老人的诫命:头之上灿烂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开始读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在走迷宫。

康德的文字和思想就像迷宫里弯弯绕绕的小路,每个概念都像是一个隐藏着秘密的小房间。

比如说“实践理性”这个概念,我一开始觉得它好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做事要有理性呗,但康德可没这么简单。

他的“实践理性”像是一种超级强大的内在力量,一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道德律令。

这道德律令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社会习俗或者别人强加给你的规则,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像本能一样的东西。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康德关于道德的观点。

他觉得真正的道德行为是那种纯粹出于义务感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或者避免什么惩罚。

这可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很多行为不太一样呢。

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做好事,可能心里会想着别人会夸我呀,或者以后别人也会这样对我之类的。

但康德说,这种就不算真正的道德行为。

就好比你扶老奶奶过马路,如果是因为想着能在品德课上被老师表扬,那在康德眼里,这就不是纯粹的善。

这就像给我脑袋上来了一棒槌,让我重新思考道德的本质。

我以前觉得只要做了好事就是有道德的,没想到康德这么严格,要求动机必须纯粹。

再说说他的一些论证方式吧,那真的是像一个严谨的建筑师在建造大厦。

每一个观点都是一块精心雕琢的砖头,他用逻辑的水泥把这些砖头严丝合缝地垒起来。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他从一些很简单的前提假设开始,一步一步地推导出那些让人惊叹的结论。

不过这魔术可不好学,我得跟着他的思路走好几遍才能勉强跟上。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吐槽。

康德啊康德,你就不能说得简单直白点嘛!干嘛老是用那些又长又复杂的句子,就像故意给读者设置障碍一样。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一团乱麻,得停下来好好捋一捋。

但是呢,当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他的思想之后,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像爬上了一座很陡峭的山峰,虽然过程很艰难,但站在山顶看到风景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值了。

《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然而,我也认为康德在结构和语言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结构上,康德的论述较为严谨,可能导致一些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晦涩难懂。在语言上,康德的一些哲学概念和论述可能过于抽象,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道德行为的四个基本原则:人格尊严原则、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和正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人格尊严原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爱护,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年龄或社会地位如何。自由原则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提醒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审慎考虑自己的选择。平等原则则要求我们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公平无私,不偏不倚。正义原则则是指我们应该按照公正的标准来分配资源和权益。
然而,我也认为康德在某些方面的探讨略显晦涩难懂。例如,康德的一些哲学概念和论述,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这使得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于理论化,可能导致读者的阅读体验受到影响。
第五篇范文:《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在阅读《实践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独特处理,这些特点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康德的写作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论述严谨、逻辑性强,通过对实践理性的批判性思考,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讨道德行为的本质。康德的写作风格既具有学术性,又不失通俗易懂,使得这部作品既有深度,又具有广泛的阅读价值。
其次,康德在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让我印象深刻。虽然这部作品主要以论述为主,但康德提出的各种观点和理论,都可以看作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化身。这些角色让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启发了我对道德哲学的思考。
第三篇范文:《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在阅读《实践理性批判》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作者康德对道德哲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索。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主题、情节、角色和作者意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闯进了一个到处都是高深规则的迷宫。

康德提出的那些概念,什么纯粹实践理性啊,道德律啊,就像是迷宫里一个个神秘的指示牌。

先说说这个道德律吧。

按照康德的说法,道德律是那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就像宇宙里不变的定律一样。

我一开始想,这可有点太“轴”了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有这么绝对的事情呢?比如说,有时候为了一个好的结果,可能得稍微违背一下常规的道德做法,就像善意的谎言。

但是康德可不同意这种想法,他觉得道德律就像一个超级严格的裁判,不管任何情况,都得遵守。

这就好比你在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套不能更改的规则,哪怕这个规则有时候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

不过呢,慢慢地我也能理解一点他的想法了。

如果道德是可以随便根据情况改变的话,那不是就乱套了吗?就像交通规则,如果今天说为了方便可以随便闯红灯,那马路上肯定会变得一团糟。

再来说说纯粹实践理性。

这玩意儿就更抽象了。

我感觉康德是想在我们内心深处找到一种真正能指导我们行为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外界的诱惑或者欲望。

就好比我们内心有一个小天使,它知道什么是真正正确的事情,而不是被那些花花绿绿的利益牵着走。

可是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欲望打败了。

就像看到美味的蛋糕,我们的食欲(欲望的一种)就会让我们忘掉减肥这个理性的目标。

康德就像是在提醒我们,要听从内心那个纯粹理性的声音,不要总是被欲望控制。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常常有一种感觉,康德就像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建筑师。

他精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道德大厦,每一块砖(概念)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他不容许有任何一块松动或者错位的砖,因为那样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大厦的崩塌。

这让我觉得既敬佩又有点小头疼。

敬佩的是他的这种严谨和执着,头疼的是理解起来真的不容易。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杰作,这部作品在哲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我深入阅读这部作品时,康德对于道德哲学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深入剖析让我深感震撼。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明确提出了道德行为的最高原则,即“绝对命令”。

这一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无条件性和普遍性,它要求我们在行动时抛开个人的欲望和利益,只遵循那些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

这种道德哲学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康德在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

纯粹实践理性是指完全摆脱感性欲望和经验的束缚,仅通过理性来指导道德行为。

这种理性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只关注道德行为本身的正当性和普遍性。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我们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自由。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康德对于道德哲学的严谨和深刻。

他对于道德行为的分析和批判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康德的思想让我明白,道德行为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的情感和利益,更是出于对于普遍法则的尊重和遵守。

此外,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道德法则和道德命令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道德法则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任何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利益影响。

这种道德法则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它要求我们在行动时始终遵循这些法则,以实现真正的道德自由。

总的来说,《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哲学著作。

康德对于道德哲学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道德自由。

我相信,康德的思想将继续在哲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励更多的人去探索和实践真正的道德行为。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在这部作品中,康德提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理论,标志着现代哲学的转折点。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康德哲学思想的深邃和严谨,对其观点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书中明确了认识的范围,将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考、推理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康德认为,感性认识受到时空的限制,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则受到“三大批判”的约束,即范畴、原理和先验概念。

这些批判使得理性认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避免陷入矛盾和悖论。

其次,康德对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道德律令”观念。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必须遵循普遍性原则,即一个人的行为准则若能成为普遍法则,则该行为是道德的。

这一观点体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理性至上”原则,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自主性和理性基础。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人类普遍性”的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的道德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康德在书中对美学和目的论进行了阐述。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共同感”的,即人们在欣赏美的事物时,会产生共同的愉悦感。

这种共同感使得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

而在目的论方面,康德提出了“目的论判断”的概念,认为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的。

这种目的论观念在自然界的有机体和人类社会的制度中都得到了体现。

读完《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康德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和限制,为后世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康德的道德哲学、美学和目的论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评判事物以及行为准则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范文《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对人类理性的探讨,揭示了认知世界的边界和限制。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也探索了知识的范围和限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理性只能处理经验的事物,而对于超越经验的事物,如上帝、灵魂等问题,理性是无法回答的。

这种限制使我们意识到,理性虽然强大,但也有其边界,不能无限扩展。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我订立限制”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依靠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借助于经验。

理性和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告诉我要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康德还就知识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提出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并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层面,而无法触及本体层面。

这种观点使我明白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知来获得表象,而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最后,康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普遍的原则。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私利,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道德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道德的高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理性和知识的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也被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观点所深深触动。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人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实践的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的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实践的理性批判读书笔记求一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读书笔记康德哲学思想初探—《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及笔记摘要本文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阅读与思考,尽量在浩瀚如烟海的哲学长河中得到著名的康德的思想的冰山一角,并以此指导我自己的人生成长。

关键词认识逻辑宇宙知识正文康德的生命几乎横跨了整个18世纪。

在他成年岁月中发生了西方世界里最重要的变化,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我们。

我们现在认识到的世界,便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成形的。

他的哲学其实就是在回应新的现代性概念。

他的思想生活反映了当时文化、政治与科学的最重要发展,他的观点是对于当时的文化气氛的反思。

英法的哲学、科学、文学、政治与风俗,形成了他日常交谈的主题。

即使像美国独立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这些比较遥远的事件,对康德也有明显的影响。

我们必须在这整个世界背景下去了解他的哲学。

康德属于哥尼斯堡的特殊知识氛围的一部分,他与哈曼、希佩尔、赫尔德、赫兹等“哥尼斯堡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生活如何交织在一起,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被引导。

而康德的批判哲学必须在这个背景中去了解。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

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

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

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但就是这位智慧而孤独的人类灵魂,构建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远的哲学体系之一。

以1781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和1817年黑格尔《哲学全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短短几十年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承前启后,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以至于后世的研究者把这一阶段成为“思想体系时代”。

康德的哲学体系,简单的说就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大致分别对应于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3)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3)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著作,该书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巨著之一。

本书对理性的本性和限度进行探讨,揭示了理性批判的方式和范畴,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局限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理性与认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探讨了理性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他认为理性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

然而,理性的运作也有其固有的限度,主观的认知方式难以超越这些限度。

康德通过理性批判的方式,揭示了人类认识的三个重要要素:感性、概念和判断。

感性是我们获得经验的方式,概念是我们对经验进行抽象和归类的工具,而判断则是我们通过概念建立起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的认知能力。

然而,康德指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条件的限制。

我们只能通过感性来感知世界,但感性又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我们只能通过这些结构和形式来理解感性给予我们的材料。

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总是受到主观的限制,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探讨了纯粹理性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他认为,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但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我们可以追求一种可能的普遍真理。

纯粹理性通过概念的运用和逻辑的推理,试图探究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本质。

然而,康德也指出了纯粹理性的局限性。

纯粹理性过于依赖于概念和概念的运用,使得我们的认知局限于概念所能描述的范围。

我们无法通过纯粹理性来得知事物的存在是否真实,只能通过实践和经验来验证我们的理性思考。

此外,康德还指出了理性的自相矛盾性。

理性追求普遍真理,但同时也存在自相矛盾的概念和判断。

这表明人类理性的本质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我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完美。

启示与思考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事物的真相。

这对于我们对待知识的谦虚和谨慎态度提出了重要的要求。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实践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重要著作,对于现代哲学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在阅读完本书后,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于现代科学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主要探讨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道德原则。

他提出认识应该基于理性和经验,并且认为理性是人类思考和判断的基本来源。

他通过对理性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指出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并不能被人类彻底理解,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经验去探索事物的表面现象。

康德的道德理论是通过自律和普遍性原则来决定人类行为的准则。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而不应该只根据个人的欲望和动机行事。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人类的责任感和自律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实践理性批判》,我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世界的本质。

这让我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同时,康德的道德理论也让我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加强调了理性和自律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阅读《实践理性批判》是一次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它拓宽了我的思维,并为我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提供了更多的参考。

通过对康德的思想的深入理解,我对于人类认识能力和道德原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我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读书心得体会】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心底的道德律¬——康德都说黑格尔的甚至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的方法,我想说康德的书反问是引起头晕的最好的方法。

这几天连续作战至今天上午终于读完了,读完此后是一种征服喜悦这晦涩著作的喜悦,即便没什么怎么搞清楚,只是浮光掠影粗略的第一次阅读;不过读完后的那个晕眩和浑身摘了筋似的疲惫让我这个最近特能吃的人根本没有食欲吃好看午饭,胃在举竿反抗着。

不过版本我还想说两句话,虽然我下楼只能读翻译过来的著作,也没有读过更早的关先生的娘子译著,至少在我看来这个韩先生的译著不太好懂。

苗力田先生曾认为翻译工作绝非等闲,感慨“教康德老人说话不易”,我还想说“读康德老人说的汉语”又有一种不易,只恨自己没有掌握好人家的语言能看原著了。

据说邓晓芒先生译得据传还不错,打算买一说实话比较着读。

我常常认为中国哲学中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尤其是读到《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的那一段,感觉“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大丈夫之气由内而生。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做人要走得直,行得正,要诚以待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显的正义凛然,邪恶宵小不敢正视!!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我也领会到了同样的感动。

他拒绝建立粗野经验主义质料上的任何以道德准则为普遍法则的于做法,批判这种做法将带来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冲突矛盾。

康德永远把人因当作目的,德行永远是尊守法则而不是别的准则或幸福追求,从而树立了主体的和道德意向。

康德认为思辨理性象继母一样仅仅供给我们达到我们理性的出发点必需的能力,认为只有素质教育在纯粹实践理性当中才能为上帝和灵魂的实在性成为可能,而这两个公设使德行和幸福在实践理性的必然目的至善当中得到统一。

结语中康德提出指称了那为后代人不断引用的一句:“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颁行”。

在《实批》中康德批判了不够纯粹的普及教育理性,如此一来主张职责的重要性,确立了道德悖论的尊严,同时把人提高到令人眩晕的呼吸困难高度,为其理论赋予了永恒的崇高价值!无疑,《实批》中康德的论证是绵密的,康德讲到的道德辩证法价值是崇高的、严格的。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都说黑格尔的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的方法,我想说康德的书是引起头晕的最好的方法。

这几天连续作战至今天上午终于读完了,读完后是一种征服这晦涩著作的喜悦,即便没怎么搞清楚,只是浮光掠影粗略的第一次阅读;不过读完后的那个晕眩和浑身抽了筋似的疲惫让我这个最近特能吃的人根本没有食欲吃好午饭,胃在举竿反抗着。

不过版本我还想说两句,虽然我只能读翻译过来的著作,也没有读过更早的关先生的译著,至少在我看来这个韩先生的译著实在不太好懂。

苗力田先生曾认为翻译工作绝非等闲,感慨“教康德老人说话不易”,我还想说“读康德老人说的汉语”又有一种不易,只恨自己没有掌握好人家的语言能看原著了。

据说邓晓芒先生译得还不错,打算买一本来比较着读。

我常常认为中国哲学中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尤其是读到《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的那一段,感觉“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大丈夫之气由内而生。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做人要走得直,行得正,要诚以待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显的正义凛然,邪恶宵小不敢正视!!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我也领会到了同样的感动。

他拒绝建立于经验主义质料上的任何以道德准则为普遍法则的粗野做法,批判这种做法将带来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矛盾。

康德永远把人当作目的,德行永远是尊守法则而不是别的准则或幸福追求,从而树立了主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向。

康德认为思辨理性象继母一样仅仅供给我们达到我们的目的必需的能力,认为只有在纯粹实践理性当中才能为上帝和灵魂的实在性成为可能,而这两个公设使德行和幸福在实践理性的必然目的至善当中得到统一。

结语中康德提出了那为后代人不断引用的一句:“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在《实批》中康德批判了不够纯粹的实践理性,由此主张职责的重要性,确立了道德法则的尊严,同时把人提高到令人眩晕的高度,为其理论赋予了永恒的崇高价值!无疑,《实批》中康德的论证是绵密的,康德讲到的道德价值是崇高的、严格的。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实践论》是法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清晰的逻辑展现了康德对实践理性的独特见解。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实践理性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康德在《实践论》中提出了实践理性的概念,他认为实践理性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活动。

这种理性不同于理论理性,它更加关注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对问题、做出决策以及实现目标。

康德认为实践理性是人类行为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和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康德在《实践论》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更是人们内在的自觉和选择。

人们在实践中需要遵循道德规范,这不仅是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更是为了每个人自身的成长和完善。

康德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道德与实践的内在联系,使我对道德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康德还在《实践论》中对自由意志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行为的基础,是人们在实践中做出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自由意志不仅是人类行为的动力,更是人们实现自身价值和目标的基础。

康德的这一观点使我对自由意志的本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了自由意志对于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实践论》,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实践理性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论》让我对实践理性、道德和自由意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些概念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更加注重实践理性的运用,遵循道德规范,发挥自由意志的作用,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行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读后感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都说黑格尔的书是引起头痛的最好的方法,我想说康德的书是引起头晕的最好的方法。

这几天连续作战至今天上午终于读完了,读完后是一种征服这晦涩著作的喜悦,即便没怎么搞清楚,只是浮光掠影粗略的第一次阅读;不过读完后的那个晕眩和浑身抽了筋似的疲惫让我这个最近特能吃的人根本没有食欲吃好午饭,胃在举竿反抗着。

不过版本我还想说两句,虽然我只能读翻译过来的著作,也没有读过更早的关先生的译著,至少在我看来这个韩先生的译著实在不太好懂。

苗力田先生曾认为翻译工作绝非等闲,感慨“教康德老人说话不易”,我还想说“读康德老人说的汉语”又有一种不易,只恨自己没有掌握好人家的语言能看原著了。

据说邓晓芒先生译得还不错,打算买一本来比较着读。

我常常认为中国哲学中有一种精神让人振奋,尤其是读到《孟子》的“我善养浩然之气”的那一段,感觉“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浩然大丈夫之气由内而生。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做人要走得直,行得正,要诚以待人!!时间长了!自然就会显的正义凛然,邪恶宵小不敢正视!!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我也领会到了同样的感动。

他拒绝建立于经验主义质料上的任何以道德准则为普遍法则的粗野做法,批判这种做法将带来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矛盾。

康德永远把人当作目的,德行永远是尊守法则而不是别的准则或幸福追求,从而树立了主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向。

康德认为思辨理性象继母一样仅仅供给我们达到我们的目的必需的能力,认为只有在纯粹实践理性当中才能为上帝和灵魂的实在性成为可能,而这两个公设使德行和幸福在实践理性的必然目的至善当中得到统一。

结语中康德提出了那为后代人不断引用的一句:“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

在《实批》中康德批判了不够纯粹的实践理性,由此主张职责的重要性,确立了道德法则的尊严,同时把人提高到令人眩晕的高度,为其理论赋予了永恒的崇高价值!
无疑,《实批》中康德的论证是绵密的,康德讲到的道德价值是崇高的、严格的。

我认为一个好的解读者和理论工作者是对某种理论有坚定的信徒。

我不知我应该相信谁?经验主义的功利论我是不信服的,所以我没有“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的感慨,只是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论是我比较赞赏的理论,可能它和中国的“知性尽性”和“内圣外王”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亚氏理论和康德的道德哲学之间有无通约的可能?康德把幸福看作是彼岸
世界的,或者要求修行德性或者要求遵从法则,在亚氏和康德那里没有所谓公共伦理和私人道德的区分,因此我也不认为把亚氏德性论看作是私人的,而把康德的道德哲学看作是公共的这种划分方法。

这并不能沟通而者之间一些基本观点如不同的幸福的理论。

我突然想到麦金太尔的《伦理学简史》当中以极小篇幅谈论康德得让人不解之处,或许麦金太尔是为了自己的理论建构有意避开了强势的康德?或许我们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一个普遍客观的道德?人们可以对道德有着自我的个性化的理解?这不是一种两张皮人格吗?这种人格可能吗?可以吗?而我们常常感到困境的道德问题恰恰在于道德客观性受到质疑,道德普遍性的论证受到阻碍的状况不是吗??需要一个普遍的道德,这在我们看来难道不是一个必需的理论和实践前提吗?接受康德衣钵的罗尔斯的正义思想刚好不是在说明现代制度理论中的一个最大成就吗?而罗尔斯是在以“组织良好的社会”中道德主体对两个规则的遵守来确证康德理论的可行性。

但他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冷淡”中寻求“最大最小值”原则来选取合理性的思路是否堵死了人们的求善、求完善和幸福的可能?
后现代理论认为今天的道德是“化为乌有的(现代性的)道德”,“只是审美的快感”,它“没有标准,怎么都行”。

再有今天经济理性当道的社会中,把一切行为以经济价值来衡量,把道德行为的判断诉诸于仅仅是根据其结果的考量,可
见道德标准的混乱,对道德的冷漠及其价值的降格到了何种地步。

在这样的时代重温康德别有一番感动,他的理论是多么振聋发聩的呐喊啊!我想这恰好也是使康德哲学具有经久生命力的一个原因吧~~
康德把宝藏深埋在晦涩而又浩瀚的理论体系之中,哪能仅一两次的阅读来理解老人家的本意?虽如此我还是记此小文,以便带着这些疑问去重读,从而能够获得相比之下的更大的理解的喜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

伊曼努尔•康德,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

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

康德的星云说发表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发表以后,人们才想起了康德的星云说。

康德的哲学显然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他的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之后许多哲学家对三大批判进行延伸反思拓展,现代哲学许多方面还是围绕着三大批判做文章的。

中国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就专门写过《对三大批判的批判》,成为哲学方面的畅销书。

康德的哲学是关于什么呢?哲学就是:
“在这种广泛的意义上,哲学所从事的事业,可以归结为以下一些问题:
(1) 我能够认识什么?
(2) 我应该做什么?
(3) 我能够期望什么?
(4) 人是什么?…….
从本质上说,所有这些可以归结为人类学,因为前三个问题都从属于最后一个问题。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这个观点和上面的四个问题本质一样。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埃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

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遗体放在那里就像一个木乃伊。

而且他的遗体也确实像一个木乃伊那样被展览: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

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

死后的康德很快就从哲学的影子变成了人类思想天空里的一颗巨星,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奠基人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将康德与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和奥古斯汀(354-430)并列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肖若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