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测试及答案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
![诗歌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答案及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10e0ffcd15abe23482f4db6.png)
参考答案【例1】(1)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词句注释]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
唐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
月:一作“雪”。
朔:北方。
边:边境。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
骄虏:指唐朝时入侵的吐蕃军队。
⑷莫遣:不要让。
沙场:战场。
[白话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作品鉴赏]这首《军城早秋》,一方面显示了严武作为镇守一方主将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位统兵主将的词章文采,能文善武,杜甫称其为“出群”之才。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
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
“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
“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
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
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高考语文试卷_边塞诗
![高考语文试卷_边塞诗](https://img.taocdn.com/s3/m/0a578312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f.png)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塞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雄浑壮阔、豪放洒脱的风格,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卒的艰辛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忠诚和对生命的热爱。
以下是一首边塞诗,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甲】塞上曲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乙】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小题1】(6分)请简要分析《塞上曲》中“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句诗的意境。
【小题2】(6分)请结合诗句,分析《塞上曲》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的表现手法。
【小题3】(6分)请简要比较《塞上曲》和《塞下曲》两首诗在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二、古诗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河东平阳人也。
其父单于,有宠于汉武帝。
霍去病少而善骑射,年十八,为侍中。
去病从上幸雍,上欲以霍去病为将,乃以匈奴降者口问去病。
去病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遂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
后数岁,元狩二年,以卫青为将军,出上谷;去病为轻车将军,出代;公孙贺为骑将军,出云中;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雁门,杀略数千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雁门;去病为将军,出代;李广为将军,出右北平: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代,杀略千余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定襄;去病为将军,出代;郭昌为将军,出西河;赵信为将军,出北地:匈奴皆败走。
其明年,匈奴入朝那,杀略数百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云中;去病为将军,出代:匈奴悉走单于庭。
其明年,匈奴入朔方,杀略数百人。
上乃以卫青为将军,出朔方;去病为将军,出右北平:匈奴皆走,单于以众归北方。
【小题4】(6分)请翻译下列句子。
(1)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2)匈奴悉走单于庭。
【小题5】(6分)请简要分析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句话体现的品质。
边塞诗答案
![边塞诗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25e88abceb19e8b9f6ba05.png)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答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
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
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答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
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
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4、鉴赏《塞上听吹笛》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析。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见问题探究(1)),后两句是虚景(见问题探究(2))。
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回答问题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以分析。
(解析:诗的前两句从景物描写入手,情景交融。
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写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在湖的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
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作者抓住边塞典型的景物,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
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
唐宋诗歌鉴赏第二单元边塞诗习题及答案
![唐宋诗歌鉴赏第二单元边塞诗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c69d4869eae009581becdc.png)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练习题】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参考答案:1、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
《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1)这这首诗歌的首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诗句,请简要叙述。
(3分)答:。
参考答案:描写了一幅苍茫而又清澄的画面。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趁着月色,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朗照,洒下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2)这首诗歌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
参考答案:联想(想象、虚写)三四句虚写景,由将士所听之曲《梅花落》想到故乡盛开的梅花,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同答后面的问题。
(6分)古从军行①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②风沙暗,公主琵琶③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劫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生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④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完整版)魏肖肖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5a066c6a910ef12d2bf9e71c.png)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三、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1、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
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四、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北京边塞诗习题集
![北京边塞诗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b4e8203aa1c7aa00b42acb88.png)
边塞诗(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1.(2017秋•东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三、四句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呈现出一片紫色,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C.“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D.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联中,黄金台运用了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高台重金招揽天下士的典故。
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其一)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C.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同样是描绘边塞,本诗与下面同题作品相比,在内容、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雁门太守行唐张祜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①踏沙人似鬼。
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
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
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②虎竹③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
【注释】①趚趚:sù象声词。
轻步行走声。
②鱼金:指紫金鱼袋。
《边塞诗歌》练习(答案)
![《边塞诗歌》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cc4a3628ea81c759f57829.png)
《边塞诗歌四首》练习姓名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 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2.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 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 “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 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 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3-4题。
【甲】使至塞上(王维)【乙】从军行(王昌龄)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乙诗中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渲染西北边疆你过得空旷凄凉、艰苦险恶,衬托出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4.从内容上看,两首都是边塞诗,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使至塞上》表达了诗人对受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而《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现了守边将士立誓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5.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都抒发了边塞生活的寂寞孤独之感。
6.《使至塞上》中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并不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壮美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0.古人宴饮常奏“丝竹”,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别宴情景却独具异域风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cf7e60771711cc7931b71673.png)
边塞诗鉴赏一、边塞诗:描写有关边塞生活的人、事、景的诗歌。
边塞诗抒发的思想感情:1、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2、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边塞诗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节,唐代常以汉代唐;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
因此鉴赏时要考虑用典及环境描写等手法的作用。
二、边塞诗鉴赏训练:1. 塞下曲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3.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
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⑴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分别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即芦笛。
⑴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什么感受?⑵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2b6bc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6c.png)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边塞诗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种以反映唐、宋年间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边塞诗的意象主要与战争有关,包括器物、地点、人、事、物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借事言志、直抒胸臆等。
边塞诗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以下为边塞诗的鉴赏训练:1.塞下XXX北风凋白草,XXX。
夜后XXX,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首联描写的是北方边塞的环境,包括北风、白草、XXX 等,营造了一种荒凉、寒冷的氛围。
这种环境的描写,不仅为诗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表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和艰苦,凸显了边塞士兵的英勇和不屈精神。
是唐代长安城的外城。
⑤百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官职,指率领百人的军官。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从军的青年,他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从军。
诗中“烽火照西京”、“铁骑绕龙城”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面,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
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更加强调了他的忠诚和正义感。
改写: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年轻人从军的故事,他在经历了战争的种种磨难后,依然坚定地选择了从军。
诗中生动描绘了战争的场面,表现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同时,诗人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更加突显了他的忠诚和正义感。
删除注释。
2.XXX XXX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不畏牺牲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诗中“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XXX”表达了诗人为了祖国的荣誉和尊严,不惜付出生命的决心和勇气。
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表现出诗人对于战争牺牲者的怀念和缅怀之情。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4488f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d.png)
边塞诗鉴赏试题分析及答案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边疆风光、抒发将士戍边情怀为主要特点。
以下是边塞诗鉴赏试题的分析及答案示例:一、填空题1. 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包括唐代的_______、_______等。
答案:高适、岑参2.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的_______。
答案:《出塞》3.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烽火、狼烟、戍楼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边塞诗?()A. 《从军行》B. 《塞下曲》C. 《春望》答案:C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句诗描绘的是什么景象?()A. 江南水乡B. 边塞风光C. 宫廷生活答案:B三、简答题1. 请简述边塞诗的特点。
答案: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以边疆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辽阔的边疆景象;其次,它表达了将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思念;再次,边塞诗中常常蕴含着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最后,边塞诗的语言风格通常雄浑、悲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 分析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情感表达。
答案:《凉州词》通过对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的辽阔和壮美。
诗中的“一片孤城万仞山”表达了戍边将士孤独坚守的情感,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反映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
四、赏析题阅读王昌龄的《出塞》,并回答问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 请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以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为背景,营造出一种跨越时空的辽阔意境。
通过“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对戍边将士长期征战、远离家乡的同情。
2. 诗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有何象征意义?答案:“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他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飞将军”。
在诗中,李广象征着英勇的将领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表达了只要有勇将镇守,敌人就无法越过边疆的坚定信念。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02f43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7.png)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i、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而谷5)浑出的)、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
”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三、【边塞诗特点】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
【古诗出塞】出塞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赏析
![【古诗出塞】出塞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376bbd27d3240c8547ef1e.png)
【古诗出塞】出塞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赏析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①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②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思考与练习](1)解释词语:但使:(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4.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参考答案:(1)只要(2)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
(3)希望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4)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韵译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a323c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e.png)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五、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祖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
②三边:泛指边疆。
危旌:高挂的旗帜。
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
“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古典诗歌鉴赏之边塞诗鉴赏专项练习及解答
![古典诗歌鉴赏之边塞诗鉴赏专项练习及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99565a1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e.png)
古典诗歌鉴赏之边塞诗鉴赏专项练习及解答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__________________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战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_________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含解析)边塞征戍题材](https://img.taocdn.com/s3/m/f07f235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06.png)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边塞征戍题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分兵远戍辽。
雪迷经塞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武官名。
这里用来代指武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用铺陈手法对守边战士艰苦不同寻常的戍边生活给以了生动形象的描写。
B.颔联写军事行动开始是在大雪迷漫的夜晚,一直持续到寒风凛冽的早晨结束。
C.颈联下句写守边战士骑着的烈马还没驯服好,这说明军事行动来得异常突然。
D.本诗虽然没用想象,没用面面俱到的描写,但塑造的守边战士形象十分鲜明。
2.结合对全诗的理解,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回中①作温庭筠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②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①回中:回中道。
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②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4.《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李白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①,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②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注】①虎竹:兵符,分铜虎符和竹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诗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边塞诗鉴赏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788d404b35eefdc9d3330b.png)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诗的鉴赏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后人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
后来,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然大观,边塞诗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国的一朵奇葩。
当然,我们寻常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可归为这一类。
要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
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A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例1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例2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边塞诗从军行三首练习题
![边塞诗从军行三首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5dc67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7.png)
边塞诗《从军行三首》练习题一、选择题A. 王之涣B. 王昌龄C. 高适D. 岑参2. 《从军行三首》中,下列诗句出自哪一首?A.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B.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D.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A. 边塞B. 大漠C. 长云D. 碧水二、填空题1. 《从军行三首》中,“______,不教胡马度阴山。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边疆安全的关切。
2. “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
”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的决心。
3. “______,红旗半卷出辕门。
”形象地描绘了军队出征的壮丽场景。
三、连线题A. 《从军行》B. 《从军行其一》C. 《从军行其二》D. 《从军行其三》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从军行三首》中的边塞风光。
2. 诗中表达了哪些边塞将士的情感?3. 请举例说明《从军行三首》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五、判断题1. 《从军行三首》中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体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2. 《从军行三首》主要描绘了边塞的自然风光,没有涉及战争场面。
()3. 《从军行三首》中的“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展现了边塞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六、解释题1. 解释《从军行三首》中“玉门关”的象征意义。
2. 请解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楼兰”的含义。
3. 解释“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中“穷秋”一词的意境。
1. 分析《从军行三首》中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2. 请分析《从军行三首》中诗人对战争的态度。
3. 分析《从军行三首》中诗人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边塞将士的忠诚与坚定。
八、翻译题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边塞诗选择题
![边塞诗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0f5fa97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b.png)
边塞诗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100分)1. 以下哪句边塞诗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场景?()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不包括()A. 明月B. 鸳鸯C. 烽火3.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思乡之情B. 对战争的厌恶C. 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的“飞将”指的是()A. 卫青B. 霍去病C. 李广5. 岑参的边塞诗多以()为特色。
A. 雄伟壮丽的景色描写B. 细腻的思乡之情C. 对和平的渴望6. 下列边塞诗中,哪一首是高适所作?()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 燕歌行C. 碛中作7.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句诗批判的是()A. 战士的懦弱B. 将领的腐败C. 战争的残酷8. 边塞诗的创作背景大多与()有关。
A. 对外贸易B. 边疆战争C. 民族迁徙9.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体现了边塞生活的()A. 艰苦B. 浪漫C. 悠闲10. 以下哪句边塞诗体现了对征夫思妇的同情?()A.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C.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1. 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 国力强盛,开疆拓土B. 文人向往边疆的美景C. 民族交流融合12.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出自()之手。
A. 李贺B. 李商隐C. 李白13. 边塞诗中“烽火”这个意象常常代表()A. 战争的信号B. 希望的曙光C. 思乡的情绪14.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A. 建功立业B. 归隐田园C. 游山玩水15. 以下边塞诗中,哪一首在景色描写上最为奇特?()A. 塞下曲六首·其一B. 使至塞上C.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6.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测试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边塞诗练习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①早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②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③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补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储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①更喜欢本诗。
②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③“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④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比较鉴赏,写出为什么)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答:①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
②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
③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
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1)诗中“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棉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①(结构上)“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②(内容上)“无定河边骨”和“深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③(情感上)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
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3)就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①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②对闺中人的哀怜与同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
①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
②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
③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
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
④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冷嗖嗖。
⑤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
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思乡之情蓄势。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
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①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
②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
③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答: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答:①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
②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①“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②高度戒备,不事张扬,表现战事的紧张状态。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
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
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①这首词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②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
③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
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答: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
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2).“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这句诗内涵十分丰厚。
(1)、自幼立志报国建功立业;(2)、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3)、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4)、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诗歌用白描手法,四句诗只叙事,无议论,却在典型事件中自然流露情感。
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
②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征人已经血洒疆场,一面是着亲人深情厚意的寒衣,具有动人的力量。
③表达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以及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