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一、考点解读生态系统部分对知识点的考察侧重于对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关系、生态系统功能等知识、能量流动的内涵及其相关图解的考察。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侧重于全球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考察近年的高考试题在题目内容上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多,比如酸雨、赤潮、富营养化、臭氧空洞、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等。

还有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也有考察。

因此,本专题是高考的热点!二、重点难点易错点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属于异养型生物。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应注意以下几点:⑴生产者不仅指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还包括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

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

⑵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型动物,如鞭毛虫,土壤线虫等也属于分解者。

⑶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动物、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

2、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食物链是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捕食链。

分析食物链时应注意:⑴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参与构成任何食物链,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

⑵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它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

中间的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⑶每条食物链的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

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中,不占营养级。

必修三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必修三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多样性与稳定性等知识。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介绍了生态系统的 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 物网。 (2)对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名词概念多, 是本章的难点,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循环往复的运动,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 统一性。

1.线索指导 (1)以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实体为主线,串联 出结构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 功能,从而达到对稳定性机制的全面理解。 (2)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这一原理为主线, 分析各种结构成分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 信息传递中的功能。


2.重点关注 (1)生态系统的结构 根据实例,从组成成分入手,在分析其相
互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 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源头、途径、传
递效率及有关的生理过程,分析能量流动和

(3)信息传递 在理解信息概念的基础上,认识信息的种
类和意义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4)稳定性 注意理解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原因,
再进一步分析稳定性的分类、大小、破坏和 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 作用。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概念、类型,重点分析了生态系统 稳定性的原因。
新课改自主命题在本章呈现以下特点: 1.这两年高考都涉及本章内容,多数以 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广东单科卷中也出现 非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且比重较大。 2.高考中多从实例导入,分析各种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等。如2009、2008年广 东和山东以选择题形式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进行了考查。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第五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 境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① 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较小。
恢复力强
恢复力弱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②、生物个体小,繁殖快。能以休眠方式渡 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6、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 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 虫吃光,而没加网罩的草地反而长得较好。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食物链被破坏 D.缺水干旱 7、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 A.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缺水干旱 C.自动调节能力 D.食物链被破坏
丁 甲 乙 丙 甲 乙

甲 乙 丁
丙 甲

乙 丁 丙
A
B
C
D
6、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 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 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 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 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 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负反馈调节 兔与植物的关系
兔的数量增加 兔吃大量植物 兔因饥饿死亡
兔吃少量植物 植物减少
兔的食物增加
植物增加
结果: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的变化,使 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 范围:生物群落内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正反馈
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 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 一系列的变化,反过 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 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恢复力强
恢复力较弱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PT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PPT

6、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营养功能划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它应属于( 分,它应属于( D ) A.生产者 生产者 B.分解者 分解者 C.消费者 消费者 D.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
问题探讨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 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 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外, 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外, 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 有一只母鸡和15kg玉米。为了有较长的时 玉米。 有一只母鸡和 玉米 间等待救援,你将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间等待救援,你将采取下列哪种方法? 方法1:先吃鸡,再吃玉米。 方法 :先吃鸡,再吃玉米。 方法2:先吃玉米, 方法 :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 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请把下面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 关系表示出来
田鼠 农作物 第一营养级 昆虫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蛇 猫头鹰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食物链的组成:生产者+消费者 食物链的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请同学们注意: 请同学们注意: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 起点总是生产者,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 动物所食的动物。 动物所食的动物。 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2. 每一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 , 处在第几位即为第几 营养级。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营养级。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各种生物所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各种生物所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同种生物, 4. 同种生物 , 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 一定是不同的 消费者级别+ 营养级别) 一定是不同的。(消费者级别+1=营养级别)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北极苔原、沙漠、农田、人造林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分越多→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大,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例如:热带雨林、海洋等生态系统。
2.恢复力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
原状的能力。 提醒:可理解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它已超过了 自
(2)特点:恢复的时间与速度,由破坏或干扰程度大小决 定。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P109: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 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这种综合调控能力有哪三种表现?
①结构稳定:指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在种类和数量上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
②功能稳定: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 输出基本相等。
③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在动态的 变化过程中。
但有例外,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弱 (如热带雨林);也有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 弱的(如北极苔原、人工生态系统)。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P111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 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 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课本P112-113练习:
一、基础题:
1.(1)√ (2) × (3) √
2.答案: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1、8);人 的作用突出的生态系统有(6、7、9、11);陆地生态系 统中抵抗力稳定性较强的是(1、2),较弱的是(3、5、 6、7、11、12);水域生态系统在遭到严重破坏后,恢 复较快的是(4、9),恢复较慢的是(8、10)。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 小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 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 增强 (填“增强”“不变”
或“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 分解者 (填“生产
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 不能 (填
解析: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其代谢产物并 非都可作为生产者的肥料,故 A 错误;生产者的代谢产物并非都 可作为人的食物,如人吃蔬菜、水果时并不是把所有的都吃了, 故 B 错误;人的有机排出物可作为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及其代 谢产物有的可以作为消费者的饲料,故 C 正确、D 错误。
8.下列关于各生物成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C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所以可以没有分解者 D.从理论上讲,可以没有消费者,但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 般都含有消费者
“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解析:(1)图中涉及鹰的食物链有 4 条:植物→兔→鹰、植物 →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鹰占第三和第 四营养级;兔和人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同时还有竞争关系(它们 都以植物为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身上,因此为寄生关系。(2)寄 生在鼠身上的跳蚤一般不会导致鼠的死亡,而鼬捕食会直接影响鼠 的数量,因此鼬的影响更大;大量捕杀鼬使鼬的数量大量减少,从 而使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故种内斗争增强。(3)蘑菇分解植物 的残体,因此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植 物利用的是光能。
解析: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以及动物的排遗物会 堆积如山,生态系统会崩溃。
9.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D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①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必备成分②生产者:主要成分(基石)③消费者:最活跃的成分④分解者:物质循环中的关键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能量来源:太阳能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各个营养级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利用③被分解者利用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4、碳循环: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呼吸)作用③化学燃料的燃烧作用5、项目能量流动(有机)物质循环(无机)形式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以化学元素形式流动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全球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往复循环,重复利用)联系①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②............................物质是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8、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信息的传递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遇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联系①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②二者似同时存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2、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13、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直接价值:药用、工业原料、美学、科研价值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腐生动物 如蚯蚓、白蚁、蜣螂 (屎克螂)
如果没有了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会怎样?
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产者:凡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1)绿色植物;(2)自养型细菌:硝化细菌。
3、消费者:属异养型生物 (1)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举例 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
除此,还有哪些是异养型生物?
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到 哪里去了? 被细菌、真菌等分解了。
归类:腐生生物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分解者
归还无机环境
(联系无机界 和有机界的
腐生细菌 如枯草杆菌
必备成分) 举例 腐生真菌 如霉菌、蘑菇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 的统一整体。
二、分类
农田生态系统
1.人工生态系统
(人的作用十分突出)
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2.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产氧气最多)
淡水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
动物
寄生的微生物 和植物,如菟 丝子
营腐生生活 的细菌和真 菌
腐生生活的 动物,如蚯 蚓、蜣螂等
地位
生态系统的 基石
生态系统 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 关键 成分
制造有机物,
储存 能量,为
加快生态系统 中 物质循环 , 分解有机

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知识点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有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2.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如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东原生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类别:物质:无机物(水、无机盐、CO2等),非生物的有机物能量:光能、热能、化学能、非生物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一)生态系统的2)作用:为生物部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组成成分生物部分:生物群落生产者:自养生物,光能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化能自养型:铁细菌、硫细菌,硝化细胞等作用: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CO2+H2O→C6H12O6),将光能或无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地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异养型生物,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外)、寄生菌(细菌、真菌等)、寄生植物等。

作用:为生产者提供CO2,传播花粉和种子,促进物质循环分级: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地位:不是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分解者:分类:腐生异养生物(能以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腐生微生物腐生细菌,如枯草杆菌腐生真菌:食用菌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秃鹫等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把物质返还无机环境,地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1. 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类型: 捕食链:草→害虫→食虫鸟→鹰 碎食链:植物碎片→碎食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森林中90%生产者如此)寄生链:狗→跳蚤→细菌→噬菌体腐生链:腐殖质腐生动物(蚯蚓)→次级消费者→…注意: ① 食物链(捕食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② 其起点是生产者,如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③ 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构成营养级④食物链的长度最多不过5个营养级⑤箭头方向:由被吃者→捕食者(3)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其他营养级比消费等级高一级如:生产者 → 初级消费者 → 次级消费者 → 三级消费者第1营养级 第2… 第3… 第4…2.食物网: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2020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年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某自然保护区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
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物种
解析:选 C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保护区内的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
了生态系统。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光合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①在食物网中,当一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对另一种 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 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②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 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 少。
|探究演练| 3.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 a、鱼 b 为两种小型 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土著鱼的数量减少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选 A 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B 项错误;引 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 a、b 的数量都下降,短 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锐 减后再急升最后近于稳定,A 项正确,C、D 项错误。
生物同 化类型
异养型
地位
物质 循环 中的 关键 成分
2. 牢 记 生 态 系 统 组 成 成 分 的 三 类 “ 不 一 定 ” 和 两 类 “ 一 定”
(1)三类“不一定” 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 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末归纳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比较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这三 大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大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总是在完成接收信息、处理信息、 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总是在完成接收信息、处理信息、 利用信息,从而实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下表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利用信息,从而实现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下表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 特点 范围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总是双向 的 生物之间、 生物之间、生物与 环境之间
2.生态系统的功能 2.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各种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递而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的范围 3.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1)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2)生态系统的大小依据不同需要而划分, (2)生态系统的大小依据不同需要而划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 生态系统的大小依据不同需要而划分 系统是生物圈,最小的可小到一个小的生态瓶。 系统是生物圈,最小的可小到一个小的生态瓶。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均具有维持自我稳定的能力,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均具有维持自我稳定的能力,其稳定性包括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大小与该 系统生物的种类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系统生物的种类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当外来干扰超 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甚至消失。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

必修三第五章丨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养级。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抵抗力就越强。

(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会有其它生物来代替。

)◎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减少或增多。

②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

四、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能量流动的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二、能量流动的过程1、一般研究能量流动都以种群为单位。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太阳能,三个去向---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次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

2、特点:(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一般营养级不超过5个);当次级消费者食用生产者超过最大传递量(20%)时,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制作同煤一中张海波李晓琴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目标导引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生物学中的问题。

方法目标:掌握食物链的书写的方法。

德育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问题导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品的民间谚语和成语,在其中一些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比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来源于古代故事的一句成语,其中蕴涵的生物学知识你知道吗?【问题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中包含生态系统的哪些成分?你认为生态系统中还应有哪些成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课前自悟:课中醒悟:课后感悟:【问题二】请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以及这三种生物的营养级别和消费者级别。

你认为在书写食物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课前自悟:课中醒悟:课后感悟:【问题三】如果黄雀被人们大量捕杀,你认为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如何变化?课前自悟:课中醒悟:课后感悟:分层导练【课堂基础训练】1、在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 )A 、生态系统B 、种群C 、生物群落D 、食物网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 、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 .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⑤ 【课后拓展训练】1、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 A 、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生产者和消费者 C 、生产者和分解者 D 、生产者和人2、下图表示除分解者外有5个物种(U 、V 、W 、X 、Y )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箭头表示捕食关系。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构造1.概念:在肯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2.生态系统的构造——组成成分: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原来源。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带。

3、生态系统的构造——养分构造(1)食物链(捕食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养分级;终点是最高养分级。

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③养分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养分级级别-1。

(2) 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相互穿插连接成的简单养分构造。

②形成缘由: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养分级,某一个养分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3)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渠道。

(4) 简单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力量越强。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淌1. 能量流淌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源头: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形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过程:自身呼吸作用2. 能量流淌的过程:第一养分级的能量流淌:消费者的能量流淌输入 转化 传递 散失3.能量流淌的特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淌——由于捕食关系不能逆转,能量只能从第一养分级流向其次养分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1. 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4)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3、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一个来源(上一营养级),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一般来讲生态系统的营养剂不超过4—5个)。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6. 物质循环:6.1 这里讲的物质是指C、H、O、N、P、S等基本元素的循环6.2 循环是指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循环6.3 特点:全球性和反复循环6.4 炭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6.5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中6.6 碳在生物间的传递途径:食物链6.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学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复习学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夯实基础】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概念把握: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理解:生态系统并不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简单相加,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地整体。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全部记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作用: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提供必需的生存资源。

2、生产者:①例子: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藻类植物(如绿藻、红藻、硅藻、海带)、光合细菌、蓝藻以及硝化细菌等。

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也一定是生产者。

②作用: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③地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建立得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

3、消费者:①例子:包括绝大多数的动物,菟丝子以及很多的微生物(如:麻风杆菌、结核杆菌,所有的病毒)。

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营寄生性生活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②作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③地位:理论上可以没有。

4、分解者:①例子:所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如:蚯蚓、蜣螂、乳酸菌、酵母菌以及大型的食用菌蘑菇、木耳等。

分解者也是异养型生物。

②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

③地位:必不可少的成分,如果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崩溃。

★请画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关系图:(同时还要掌握判断方法)(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也形成的联系,称之为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理解、无需记)2、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

★食物网这里常考的题目类型:①数食物链的条数;②确定某些生物所处的营养级;③判断生物间的关系;④分析当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对其它生物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生态系统的类型:
荒漠生态系统 J 冻原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温度、无机盐等
(1)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光能自养、化能自养一硝化细菌)
生物成分
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级: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营养级, 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 所有生物的总和
◎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
◎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
◎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 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
无删
分解者+
有机物
无机环境
呼吸柞用弟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光合作用
生产者
消费者
有机物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Y 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
L 城市生态系统
于第四营养级。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抵抗力就越强。

(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
会有其它生物来代替。


◎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
評吸件用
①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
减少或增多。

②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

四、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过程
1、一般研究能量流动都以种群为单位。

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沿食物链、食
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太阳能,三个去向---主要
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次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
育(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

[2Ci. (an- a :弭•器
肚■丹松丸甘"蛊见.也■
得蛊戯吐如專方一 A
/i *这哲博冥岭氏■竟仝圧誕
2、特点:
(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
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
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般营养级不超过5个);当次级消费者食
A.毎一^翹
B. JflZLffW
C.迫坨嗣!I ]).沿药口霁割
I和果-牛已冊劇於字堆
用生产者超过最大传递量(20%时,生态系统会被破坏。

① 能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则能量越少。

② 数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数量越少。

也有反例;例如: 松毛虫成灾的松树林,食物链:树
虫 鸟
――
③ 生物量(重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营养级越高,则生物量越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能量流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 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 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农田生态系统中,
必须清除杂早、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 碳循环
1、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 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 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的循环形式是 CO 2
2、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
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 2 3、 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二、 过程:
◎大气中CO 2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
1、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新能源
2、 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1

M

用大气中COj
化石燃料
分解者
◎生物富集作用:指有毒物质如农药,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的过程,
则富集作用越强。

◎ N”氮元素的循环
N a—~► HH3, NH4氨盐甌曲_ NQ硝酸盐
t 固氮作用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
2、联系:
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①两者冋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
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

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信息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4、营养信息:食物的数量、种类等。

如食物链、食物网。

三、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般来说,营养级越高,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

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
复力稳定性越弱(如:森林);抵抗力稳定性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如:草原)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
协调
例如: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再比如避免
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五、制作生态瓶时应注意:
1、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
2、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间要构成营养关系,数量比例要合理;
3、生态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留出一定的空间,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4、生态瓶要密圭寸;
5、生态瓶要放在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
6、研究结束前不要再随意移动生态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