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好的诗歌,读来总是朗朗上口,意蕴无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仅仅这一句,超越了是个本身,成为传世的经典,然而,好的句子是脱离不了整首诗歌的意境,只有真正领悟了全诗的真谛,才能从新的高度诠释好词好句。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全诗无论从结构,文字,还是内容、意境,皆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其美的不可方物,其美的动人心弦,各种美交互缠绵,令人如痴如醉。
一.绘画美。
同是一幅秋色图,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气豪迈不同,《蒹葭》则是从细节中渲染了秋的萧瑟。
青仓色的天空下映衬一片灰白的芦苇地,盛夏的葱郁繁茂已不复存在,剩下的是被白霜冻得失去生气的景象,其色苍苍,其景荒凉。
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
诗人摇着一叶扁舟,在芦苇从中寻寻觅觅,尽管芦苇挡住了去路,尽管水流让小船难以控制,但他急切的划着,因为,透过氤氲的水汽,他能看到,伊人的身影在小河的那边若影若现。
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二.音乐美。
一幅优美的画面,需要配上应景的声音才能愈发显出意境。
细细品读间,仿佛一阵声音由远及近,由弱变强。
流水碰撞的潺潺声,萧瑟的秋风拂过,芦苇摇曳的疏落声,诗人奋力划动的船桨撞上逆向的水流,哗哗作响,焦躁而急切,偶尔依稀分辨出诗人浓重的喘息,也许还能听到南飞的大雁苍凉的叫着,而这种种声音,使得原本凄清朦胧的画面带上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的张力。
这是诗中赋予我们想象的声音,而诗外的我们,每每读起,段落之间,凸显出了强烈的韵律感。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国风·秦风·蒹葭》源自于诗经,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1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蒹葭赏析(5篇)

蒹葭赏析(5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境,到达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齐,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蒹葭赏析第4篇:《诗》:“蒹葭苍苍。
”《尔雅》释:“葭,一名苇,即芦也。
茅之未成者一名蒹,似萑而细,高数尺。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
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
春苗、夜露,朔其前。
江湖摇落,要其后也。
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
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
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
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
【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
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义涉冬矣。
蒹葭赏析第5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诗中的美表现在描写秋景的细腻和情感的深刻,以及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坚定和热烈。
诗人通过描写苍苍的蒹葭、白露为霜的景象,营造出凄清落寞的氛围,与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相呼应,表现出一种凄美的美感。
同时,诗中对“伊人”的追求也表现出一种纯粹而高尚的美。
]
诗人通过描绘道路的艰难曲折和遥远,来衬托青年男子对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这种手法可以更加深刻地表现男子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
重章叠句的形式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同时,重复的句子和词语也可以强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经秦风蒹葭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
全诗洋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和执着追求的爱恋之情。
主人公面对苍苍芦荡、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寻觅。
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伊人”始终让人隔河企望,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赏析,欢迎阅读。
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这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出自《诗经·秦风》。
原为周王室附庸,其地在今甘肃天水一带。
秦襄公封为诸侯后,领地扩大到西周王畿和豳地,即今陕西及甘肃东部。
《蒹葭》是《秦风》中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描写一个青年对意中人的思恋追求。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鲜明的样子。
伊人:那个人,指诗人所追求的人。
方:通“旁”,旁边。
“在水一方”就是指在水的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求,接近。
阻:险阻。
这两句诗是说:我逆流而上去追求心爱的姑娘,无奈道路艰险又漫长。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
凄凄:通“萋萋”,茂盛的样子。
:晒干。
湄:水草交接处,岸边。
跻:升高。
坻(音持):水中小片陆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与上文的“苍苍”、“凄凄”相同。
已: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小沙洲。
【赏析】秦人尚武,《秦风》亦多粗犷质朴,而《蒹葭》一诗,其意境之优美、神韵之飘逸、意蕴之深刻,都堪称为《诗经》中的抒情杰作。
诗歌一开始便渲染了一种极为凄清优美的境界——深秋清晨,秋水茫茫,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剔透。
以此作为起兴,对于诗中所叙之事、所抒之情都起到极佳的烘托作用。
在这样一片景致中出现的少女必是一位纯洁孤傲、气质非凡的美人,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虽然追寻女子的道路艰险而又漫长,但诗人却执著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毫不退缩。
由于这首诗的情和景融合得十分完美,使诗歌在感情上形成了一种整体的意蕴,它似乎脱离了追求爱情的具体行迹,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象征着人类生命旅程中的苦苦追寻。
苍茫孤傲的意境和执著坚定的心绪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唤起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此诗“最得风人情致”,正是就此诗意境空远、寄托遥深、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
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经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蒹葭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蒹葭作者: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①蒹葭(jianjia):芦苇。
苍苍:茂盛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
丛: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凄凄:茂盛样子。
(6)晞(XT);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小沙洲。
(10)采采:茂盛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小沙洲。
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为了自己心爱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境界,一种指向理想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是对凡夫俗子超越,是向尽善尽美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篇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导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
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貌。
《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
”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
伊:是、这人、那个彼。
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
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
从:就。
阻:难。
4、游:水游。
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
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
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诗经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也是一篇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下面是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欢迎查看阅读。
诗经蒹葭原文及赏析【原作】蒹葭——《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jiānjiā):此处即指芦苇蒹。
蒹荻,像芦苇。
葭,芦苇。
苍苍:深青色*。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思念的。
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ugra一ve;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
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
宛,仿佛,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
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采,同“彩”。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s&igra一ve;):水边。
右:迂回,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
沚(zhǐ):水中的沙滩。
【古诗今译】河畔的芦苇碧绿苍翠,深秋的露水凝结成了冰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佳人,就在河的那边。
我要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的芦苇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晒干。
我那深深思念的佳人,就在河睡的岸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好像就在河中的小岛上。
河畔的芦苇繁茂清亮,清晨露水依然没有消失。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意境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
《蒹葭》原文、诗意及赏析

《蒹葭》原文、诗意及赏析【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意】:芦苇深深正茂盛,白露点点凝成霜。
心上佳人在何方?就在水的另一旁。
逆流而上找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找寻她,好像在那水中央。
芦苇片片正茂盛,白露点点还未干。
心上佳人在何方?就在水的另一方。
逆流而上找寻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流而下找寻她,好像在那岛中间。
芦苇丛丛正茂盛,白露点点还未干。
心上佳人在何方?就在水的另一畔。
逆流而上找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流而下找寻她,好像在那水中滩。
【点评】: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恋情人的恋歌。
深秋的早晨,诗人望着那芦苇霜花的景象临水怀人,反复追寻着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抒发着眷恋爱慕和惆怅失意的情怀。
诗歌以赋法写成。
每章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它既是对眼前景物的客观再现,同时这种深秋时节的萧瑟、空旷、冷落的景象,也是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凄婉心境。
接下的两句点出诗人所思念的对象,然而他的意中人却好像是在虚无缥缈之中,可望而不可即。
最后四句诗人展开了反复追寻、苦苦求索的描写,透露出了诗人那眷恋企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失望惆怅的意绪。
全诗意在抒情,却无一“情”字,而是采用了以景衬情和叙事言情的手法,达到了曲婉动人的抒情效果,同时也创造出了凄婉而朦胧的意境。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句数相等,字数相同,给人以整齐的形式美感。
三章的诗意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变化,就是一些字词的变换,这样不仅避免了单调呆板,也造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逐层深化了情感的内蕴。
《蒹葭》赏析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作者介绍朝代:先秦二、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三、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蒹葭》

·
(一)导入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 ,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 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 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边。
“芦苇”
,皆生于水
【译文参考】
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好人
儿,伫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 又太长。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我心中那好 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 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我心中那好 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 险如弯绳。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起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
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让我们感受到了诗的音乐美。
音乐美: 节奏、音调、声情 韵脚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āng) 第二章:萋、晞、跻、坻; (ī) 第三章:已、涘、、沚 (ì ) 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重章叠唱 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 余音袅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藏身小岛水中心。 3
蒹葭_ _ ,白露_ _。所谓伊人,在水__ ,溯洄从之,道阻且_。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_。 蒹葭_ _,白露_ _。所谓伊人,在水之_ 。溯洄从之,道阻且_。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_。 蒹葭_ _,白露_ _。所谓伊人,在水之_ 。溯洄从之,道阻且_。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_。
蒹葭翻译及赏析

蒹葭翻译及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1河边芦苇密又繁,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译文2大片的芦苇密又繁,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高又陡。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注释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为:凝结成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s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
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赏析第1篇
《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梦想,是自我魂牵梦绕的意中人,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说,目标是一种指向。
到达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
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
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
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
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到达的。
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梦想。
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为了自我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能够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梦想的超越。
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
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我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到达尽善尽美的境界。
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
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我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到达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梦想冲刺。
蒹葭赏析第2篇
这首《蒹葭》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构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很多人对它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前四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寥寥十六字就勾画出了深秋时间一个形单影孤的女子独站在江中小洲的画面,但这首诗是否就是真如此刻人们所想是一首感情诗呢?
《蒹葭》
可是从前《蒹葭》被认为是一首政治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巩固他的国家(作者不详《毛诗序》、郑玄《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
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
也许这两种解释是正确的,可是由于没有任何证据存留下,所以无法证实《蒹葭》的真正意思了。
蒹葭赏析第3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完美感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境。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到达的种种追求,都能够在那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那里的“伊人”,能够是贤才、友人、情人,能够是功业、梦想、前途,甚至能够是福地、圣境、仙界;那里的“河水”,能够是高山、深堑,能够是宗法、礼教,也能够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感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必须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此刻水边,一会又出此刻水之洲。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境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
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经过对眼前真景的描述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境,到达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齐,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蒹葭赏析第4篇
《诗》“蒹葭苍苍。
”《尔雅》释“葭,一名苇,即芦也。
茅之未成者一名蒹,似萑而细,高数尺。
蒹葭,伤贤人之失志者。
暂时花发,叶已沉波,申上秋风摧折。
春苗、夜露,朔其前。
江湖摇落,要其后也。
北方风气早寒,故蒹葭望秋先零。
南方地气多暖,故在江湖者后落。
秋风摧折如彼,而远托江湖者,亦复蹉跎于岁晚乎。
末二句,隐然有自伤意。
【顾注】此咏秋日蒹葭,而兼及四时。
苗早言春,露多言夏,后落义涉冬矣。
蒹葭赏析第5篇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被古今人誉为“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是“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
《蒹葭》是一首情诗,它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清晨,芦苇上的露水还未曾干,有位恋者在蒹葭露白的曲水之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她)思念的人――伊人。
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仿佛置身于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首诗,我认为重点是透过诗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的主题,从而增加内涵量。
我们明白,诗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诗歌所包蕴的极为丰富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