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影)月亮美吗?(不美),或许是

近些天来的雾霾,给皎洁的月光蒙上了灰朦,然而在930年前的承天寺,苏轼

与大家不同的是遇到了一轮明月,正是那轮明月带给了苏轼不同寻常的夜晚,

成就了千古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读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苏轼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游承天寺?他在承天寺都看到

了什么美景?承天寺夜里的景色很美吗?)

师:大家看到题目就提出了直观的问题,主要是:

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走进作品,诵读,玩味,解解这个迷。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思考并作出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教学预设:

方案一:引导体会作者的“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去承天寺是为了欣赏月亮)板书:清闲遇月

师:好了,同学们谁先来解这个谜?

生:我觉得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晚上睡不着,而后又被外面的月光所吸引,所以打算观赏月亮,才想起邀请自己的朋友张怀民到承天寺去的。

师: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判断,读一读?

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捕捉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的深入。

1. “解衣欲睡”学生读得缓慢。

师:刚才老师听到你读这四个字时读得很是缓慢?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

生:因为作者似乎不想睡觉,所以很不情愿的要休息了。

师:苏轼那时是不是无事可做呢,看一段资料?

(推荐资料: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也就是作者写此文的四年前,苏轼被诬陷用诗诽谤朝廷,这场文字狱,将苏轼抓进乌台,被捕入狱后获释出狱,总算保得一命,被贬至黄州做了一个无实权的团练副使的小官,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行动还受到监禁。)

师: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

生:恩,是很清闲。

师:清闲的苏轼,这里我们就就得用稍缓的语调来读出此句来了,大家一起试试:元丰六年……,读

生:读。

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的朗读重音放在“欣然”一词上。

师:这位同学刚才尝试用重音强调的方法,突出了作者夜游的原因,大家注意到了吗?

引导:他重读了哪个词?

生:欣然。

师:这位同学,说说重读“欣然”,你意在强调什么?

生:“欣然”写出了作者看到月光入户时的喜悦心情。

师:带给作者喜悦的竟然是入户的月亮,或许就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想到,所以说这应该是一份不期而至的喜悦,所以我们当然要好好的朗读表现一下。我们模仿这位同学的方法,一起试试。(头微微的摇,身子别晃,眉往上翘,会心的,愉悦的,起行)

教师引导朗读。

教师小结:短短的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初冬夜晚,清闲的苏轼被入户的月光所吸引,欣然起行,干什么去呢?

板书:清闲遇月。

我们接着解谜。

方案二:引导赏析作者与朋友漫步的悠“闲”,以及朋友相知之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去承天寺夜游为了寻找张怀民一同赏月)板书:悠闲寻友

生:我觉得作者还有可能是看到了月光,想要和自己的朋友一同分享这轮月亮,要与朋友一同赏月,所以选择去承天寺夜游的。

师:结合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考虑到没有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的朋友,所以想到了在承天寺中的张怀民,因此就去了承天寺。

师:不错,(投影)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个过程是不是如同我们读出来那么简单呢?大家思考句中红颜色的字,看看能不能推想模拟当时作者的思考过程?我想这可能会给我们朗读这几句带来启发。思考之后,与自己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师:谁来说说或者读一读试试。

生说:念,是考虑的意思,说明作者有一个思考的过程,遂,是于是的意思,说明作者很果断,就是要去那里找张怀民。

师:思考的过程用朗读来表现,那语速应该怎样?

生:缓慢一些。

师:应该轻些,还是重些?

生:稍重些。试试。

学生朗读。

师:这句话还没说完,还有到承天寺的过程呢?再来说说对“亦”和“相与”和“步”三个字的理解。老师给一段资料,请大家结合资料思考一下。

投影资料(张怀民,字梦得。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初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而此时已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生:亦是也的意思,这里看到张怀民也同样没有休息,张怀民也是被贬的,两个人同命相怜,从文章中“相与”和“步”两个词可以看出两人交谈时,是“步”于庭中,“步”在古语中的意思其中两个意思:一,举足两次为一步,二、徐行,也就是慢慢走,大家觉得应该是哪个意思?

生:应该是慢慢走的意思。

师顺势拉一名学生,与学生一同表现当时两人漫步徐行的情景。

师:同学们,可以用个词来形容我们刚才的状态吗?

生:悠闲(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由动作推想朗读: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教师板书:悠闲寻友

教师小结:这里,苏轼寻得同命之人,相与步于承天寺夜游。

方案三:引导体会赏月时的陶醉以及赏月时的意外之乐。板书:安闲赏月。

引导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作者夜游承天寺主要的还是去赏月的,作者将月色描写的那样美好。你看这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把月光写的如此澄澈,如此美好,如果不是更喜欢月亮,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