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合集下载

简述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法

简述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法

简述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法
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以下是几种有效的培养方法:
1. 教育引导法: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学习一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课堂讨论等方式来教育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输赢和荣誉,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

2. 榜样示范法:以他人的高尚行为和品质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教育者可以以自己的的言行来示范正确的品德和态度,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

3. 实践锻炼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品德和态度。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奉献和爱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4. 赞赏激励法: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赞扬和鼓励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例如,教育者可以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进步得到了认可和肯定,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5. 伦理教育法:通过伦理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或活动,让学生学习道德理论、了解道德规范,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方式。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培养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方法,教育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和引导。

2015陕西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5陕西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2015陕西特岗教师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2.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情感成分【答案】B。

解析: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答案】D。

解析:根据认同的概念,选D。

4.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答案】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

5.“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答案】B。

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答案】A。

解析: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答案】ABCDE。

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2.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答案】AC。

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3.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答案】ACE。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价值澄清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1.选择
自由地选择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2.赞赏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按这一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 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 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 论。该理论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人的社会行 为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 学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曼达尔镇。他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 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2.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3.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 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 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 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 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 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 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A
8
(二)态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态度包括以下的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可以分别考察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 以同时考察这三个成分。
态度中的行为倾向成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两个成分,这一点
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5 三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6
社会法制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 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 范是可以改变的。
2、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 德培养的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 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A
6
前面我们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学习。 本章将要讨论_____的学习。 根据统计,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 称为_____,而加涅则称为______。 本章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明___与___的性质 及其关系,然后介绍几种有关品德发展与品 德学习的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最后根据班杜 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说明态度和品德学习的 过程和条件。
2
避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力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 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 断行为的好坏。
3 二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4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 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 是不能改变的。
1、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涉及的范畴有别 找一到两节关于品德的经文。5分钟时间。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一、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1、呈现证据注意点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

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说服注意点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2、呈现榜样注意点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有一个名叫亨利的男孩,一天,他妈妈外出了, 他想从橱柜里拿些果酱吃。他站在一把椅子上, 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够不着, 当他试着去取果酱时,碰倒了一只杯子,杯子落 在地上摔碎了。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倾向
显 行
偏好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试论述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

试论述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

试论述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培养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

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方法来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 角色建模: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最好通过身边的榜样来培养。

家庭成员、老师、领导等都可以成为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榜样。

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人们可以受到启发和激励,并从中学习到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2.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塑造人们态度和品德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

教育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公平正义等良好的品德。

3. 社会参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培养良好态度和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人们可以培养出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此外,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和领导才能。

4. 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个人的态度和品德培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人们应该定期进行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通过反思和提升,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5. 奖惩机制:奖惩机制在培养良好态度和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奖状、奖金等,可以激励人们保持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而惩罚可以是口头警告、罚款、限制行动等,可以促使人们改正不良的态度和品德。

综上所述,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身边的榜样、教育与培训、社会参与、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以及奖惩机制等,人们可以逐步培养出积极向上、正直诚实、关爱他人等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1 、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的⾏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2 、实质:态度是⼀种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为的选择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的3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为成分(⼆)品德1 、定义:使社会道德在个⼈⾝上的体现,使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为规范⾏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理特征和倾向.2 、实质:反映了⼈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认识与⾏为的统⼀.3 、⼼理结构: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部分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1 、相同点(实质、结构)2 、区别:范围不同:态度⼤;品德⼩.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中学⽣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理论⽪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律道德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三⽔平六阶段(⼆)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律性,⾔⾏⼀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过程依从认同内化(⼆)条件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式、社会风⽓、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有效的说服树⽴良好的榜样利⽤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复习要点】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1、依从:这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练习题】1、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答案:D2、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的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

A.模仿B.从众C.服从D.感染答案:B3、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

(依从、认同、内化)4、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依从,认同,内化)5、依从包括____和____两种。

____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____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服从,从众,服从)6、____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一、前习俗水平(5—10岁)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二、习俗水平(11—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学、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与品德的联系
(1) 两者的实质相同,即都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 两者的形成方式一样,都是习得的结果。
(3) 两者的构成成分相同,即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学习任务一 辨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
能够区分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
述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发展理论。
4
理解并识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5
了解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
掌握小学生品德形成(改变)的条件。

心理学知识指导: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心理学知识指导: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第⼀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的⾏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理解:(1)态度是⼀种内部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的学⽣有排斥、回避的⾏为,便并不⼀定转化为外在的⾏为);(2)态度不同于能⼒,虽然⼆者都是内部倾向。

如爱护公物的⾏为不是由能⼒决定的,则是由态度决定的。

(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的。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为成分。

⼀般情况下,上述三种成分是⼀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致。

⼆、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定的社会道德⾏为规范⾏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既有联系⼜有区别的概念:1、道德的特征:(1)道德是⼈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定社会为了调整⼈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的⾏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

(2)道德的社会共同性(3)阶级性(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的特征:(1)形成的后天性(2)内容的社会性(3)表现的⾏为性(4)结构的稳定性(5)抉择的⾃觉性。

3、品德和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为三个⽅⾯。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者实质相同,结构也是⼀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为三个⽅⾯构成的。

&考&试⼤$区别:(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其中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如我们常说某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品德不良。

(2)价值的内化程序不同。

态度的内化⽔平由低到⾼: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其中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性格的⼀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一说服言语说服学生改变自己的态度是教师常用的方式之一。

但说服也是有技巧的,如: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研究表明,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即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提供正反两方面论据比较容易改变态度。

教师要想说服低年级学生,主要应提供正面论据。

如果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学生不产生相反的观点,则只提出正面的观点和材料有助于学生形成肯定的态度。

如果再提出反面的观点和材料则会引起学生对反面材料的兴趣,不利于形成积极的态度。

而如果学生本来就有反面的观点,则教师应该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和材料,并用充分的论据证明反面的观点和材料是错误的。

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教师的说服,有些是以理服人而有些是以情动人,研究表明说服内容的情感因素对态度的改变容易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影响往往不能持久。

而说服内容的荔枝因素则容易产生长期的说服效果。

另外学生成熟度的制约也会影响说服的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富于情感色彩和引人入胜的说服内容容易发生影响;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应该充分说理,逻辑性强些才好.教师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的说服会引起学生的恐惧情绪,这种情绪有助于学生改变一些比较简单的态度,但不利于改变比较复杂的态度,这时候应给予学生明确的指示,就能最有效的改变学生的态度。

逐步提高要求这是说当学生本人的态度与教师的说服的差距小时,他的态度容易改变。

所以当教师提出一个目标时,应将总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先向学生提出要求较低的目标,达到此目标后再提出更高一些的目标,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态度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促进学生态度的改变。

反之则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二、利用群体规定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做的实验显示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会有助于学生态度的改变.因为经成员讨论的规定,使成员承担了执行的责任,这样的规定对学生会产生约束力。

这种约束力随学生觉察到群体内意见一致程度的提高而增强。

所以,如果教师期望有效地改变学生的态度,使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规定的办法,肯定是有益的。

简述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法

简述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法

简述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法
良好态度和品德是一个人行为和思维的基础,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可以参考下述方法:
1. 设定目标:为了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不断追
踪和调整计划。

确保目标是具体、可衡量和可实现的,同时也要与个人的价值观和愿景相符。

2. 学习和实践:通过读书、观察、参加课程或培训等方式学习有关态度和品德的知识和实践方法。

同时,要不断实践和反思,并寻找改进的机会。

3. 建立积极的习惯:培养积极的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面的思维方式和
态度。

例如,培养每天起床时先喝一杯水的习惯,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和积极心态。

4. 与他人互动:与他人互动可以帮助人们学习有关态度和品德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与同事、朋友和家人交流,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并从中获得启示。

5. 接受反馈:接受反馈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态度和品德表现,并找到改进的机会。

例如,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可以了解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并制定改进计划。

6. 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例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问题、支持慈善组织等,都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个人的
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引言: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举止,还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

因此,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理解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含义良好的态度是指积极、乐观、真诚、友善的心态。

它能够使人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加积极乐观,保持平和的心态。

良好的品德则是指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等美德。

它能够使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高尚的品质,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培养良好的态度1.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要学会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和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断努力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2.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是培养良好态度的关键。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并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提升自己。

同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的交往是培养良好态度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善于沟通和倾听。

通过与他人的良好互动,我们可以培养出友善、包容和乐于助人的态度。

三、培养良好的品德1.树立诚实守信的原则诚实守信是品德的基石。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真实、坦诚的态度,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只有树立起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2.培养正直和公正的品质正直和公正是品德的核心。

我们应该坚守正义,不做欺诈、不义之事,公正地对待他人。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不歧视。

3.培养宽容和谦逊的态度宽容和谦逊是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学会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不轻易发怒,不傲慢自大。

通过宽容和谦逊,我们可以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良好态度和品德对个人的影响1.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

它们能够使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专业、负责、认真的态度,从而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运用教育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天津二十一中吴春燕现代教育已经从重知识转变为重能力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更进一步确定了着眼于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而作为一名优秀人才最为重要的就是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结合目前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思考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我通过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优秀的道德品质不会自发的形成,它需要经过精心地培养和灌输,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根据教育目标——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自然这种教育就如一般的教学一样,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活动的规律。

(一).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这种情感应包括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同志间的阶级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等等,这些情感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就需从情感产生的三种形式入手。

1.直觉的情绪体验。

学生产生某种道德情感有些时候是由于某种情境的感知而产生的。

因为是直觉的,所以是由于一瞬间对情境的感知而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而这种体验所涉及的道德标准往往不十分清楚,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的把握机会,对情境加以分析,在思想上进行引导,使学生对情境产生正确的感知,从而形成积极向上正确的情绪,作为道德行为的定向。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学生常常会通过想象,通过形象而发生作用产生一种情感。

例如,从岳飞、文天祥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从雷锋、周总理这些英雄领袖身上,使我们产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爱人民的情感。

通过这些形象体现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使人更好的理解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形象起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的作用。

基于具体的道德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这一作用,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就应在日常教学中多渗透这种形象的教育。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 部状态。 态度的三个基本特征: 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 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 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形成的
(二)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 价意义的观念或信念。 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 绪或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行为成分:指行为的准备或行动的预备倾向。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 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心理学家一般赞同用价值内化来描述态 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 凯尔曼的价值内化三阶段论: (一)遵从 (二)认同 (三)内化
二、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醒悟阶段 引起醒悟的方法 1、消除疑惧 2、引发需要 (二)转变阶段 (三)巩固与稳定阶段
品德的两个基本特征: 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 以道德观念为基础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三、态度与品德的相互关系 区别: 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 道德判断是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无道德规则阶段(6岁前) 他律道德阶段(6-10岁) 自律阶段(10岁以后)
二、道德价值观辨析论 (一)价值观辨析理论的产生 (二)价值观辨析理论与方法 (三)对态度和品德教育的启示 三、强化与社会学习 (一)强化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及观察学习过程 2、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榜样与示范)。 3、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教育心理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复习要点】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1、呈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

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

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

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2、呈现榜样注意点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三、利用群体约定
四、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奖励的类型
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2、给予奖励注意点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

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3、惩罚的方式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

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练习题】
1、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2、____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观察学习)
3、班杜拉认为,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榜样)
4、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

(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惩罚有两种:一是____,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____,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

(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相关推荐:2015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及练习: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更多教师招聘的信息可访问中公园丁俱乐部师说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