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 初中生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生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品德形成的阶段(凯尔曼) • 依从阶段: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按照社
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 的行为。
• 认同阶段: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
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 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
心打碎了一盘玻璃杯。
• B、妈妈不在家,另一个孩子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
结果打碎了一只玻璃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发展规律:从他律到自律 –他律:10岁之前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价值标准。
–自律:10岁以后的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
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价值标准。 • 认知矛盾是导致从他律到自律的关键因素,其顺 序是固定不变的。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观点:道德认知集中在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上。道
德判断的成熟先与道德行为的成熟。
• 特点:具有结构的差异性、不变顺序性、结构的整体
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
• 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 –前习俗水平(0—9)
•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 常用的技巧: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作用,
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学生原有态度特点;逐步提
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 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 果影响行为的改变。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三、利用群体约定
四、价值辨析: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价值选择,认清自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1、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_____A : 外化B : 内化C : 行为D : 从众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单选题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_____A : 6 岁B : 7 岁C : 8 岁D : 9 岁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3、填空题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对行为的必要性缺乏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参考答案: 认识与体验4、简答题试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学阶段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的把握。

【参考答案】中学时期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

(1)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

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 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3)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因。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漸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第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为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第十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2013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心理学-第十章-态度和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学习态度的实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态度。

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比较复杂,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理解品德这一定义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虽然品德离不开道德,但是品德与道德也是有区别的。

具体表现为:第一,二者的来源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来源是社会需要;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来源是个体需要。

第二,二者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是对社会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是对个体道德需要与道德要求的关系反映。

第三,二者的表现方式不同。

道德一经确立就会以文字、传统、舆论等形式进行表现,品德则是以个人信念、理想、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等方式进行表现。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价值成分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道德责任感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布鲁姆D.克拉斯沃尔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想象性的道德感C.表象的道德感D.伦理性的道德感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想象性的道德感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B.直觉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理念性的道德感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B.布鲁纳C.科尔伯格D.斯金纳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情感异常D.道德行为不良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章志光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评价成分D.行为成分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技能D.意向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下列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含义的一项是_____。

A : 知、情、信、行B : 知、情、意、行C : 知、情、体、行D : 知、信、意、行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判断题品德等同于道德。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道德与品德的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错误【名师点睛】品德也叫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趋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两者有联系也有差别: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品德不同,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即有赖于个体的存亡。

因此,将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3、单选题科尔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_____。

A : 情景故事法B : 道德两难故事法C : 道德故事法D : 示范榜样法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

4、单选题认同的出发点就是_____。

A : 得到他人认可B : 试图与榜样一致C : 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D : 与他人相接近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因此,答案选 B。

5、单选题爱国主义情感属于_____A : 直觉的道德情感B : 想象的道德情感C : 伦理的道德情感D : 法律的道德情感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_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巩固最新版(二)1、单选题科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_____A : 认知能力的发展B : 学习能力的发展C : 自控能力的发展D : 交往能力的发展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2、单选题品德是一种_____A : 社会现象B : 意识形态C : 道德准则D : 个体心理特征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单选题初中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_____的特点。

A : 稳定性B : 波动性C : 延缓性D : 爆发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初中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

4、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_____A : 外化B : 内化C : 行为D : 从众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5、填空题内化阶段的行为具有一定的____和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 自觉性主动性6、填空题皮亚杰认为,____道德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参考答案: 自律7、简答题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2) 品德发展由动荡 (初中) 向成熟 (高中) 过渡。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8、单选题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_____A : 前习俗水平B : 习俗水平C : 后习俗水平D : 他律水平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9、简答题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有:(1) 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习题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习题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习题1.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B·弗洛伊德·C·班杜拉·D·科尔伯格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b.内化c.执行d.泛化3.积极接受他人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接近他人。

这种现象被称为()。

a、从众B.服从C.认同D.内化4。

以下哪项是肯定性培训?(a)呈现厌恶性刺激;B.消除敏感反应c.消除肌肉紧张d.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件合理的事9.一致性的原因之一是()。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10.()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也就是说,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感11。

爱国情感属于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12.道德是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行事时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1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行为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他人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接近他人14。

与合规性相比,认同感更深。

它不受外部压力的控制,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a、意识、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和意志1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l6.态度与能力都是内部倾向,二者()。

a、相同的B.不同的C.有时相同的D.基本相同的17。

以下道德感受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a、职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D.责任感18。

关于态度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错误的说法()。

a、两者的覆盖范围不同。

二者的价值内化程度不同,也不同于C。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

二者的结构不同19.()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12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12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第12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1、法学院男生张继波,还是在他10岁时父母就离异了。

他随母生活,家中就他母子二人。

继波热情而有孝心,平时看到妈妈内外忙碌,就总是抢着帮妈妈做事。

但他特别粗心,在家里举胳膊抬腿,不是打翻了壶就是碰掉了碗,做作业也是草草率率的。

妈妈说了无数次,可他就是改不了,他妈妈遇事只好不许他动手,为此,他妈找到了他的心理老师,老师就有意的训练他。

“我的眼镜忘了拿了,请你帮我拿,可别碰坏了,那是一幅很贵的眼镜啊!”继波小心翼翼地把眼镜拿来,没有碰坏。

“我口渴极了,请帮我倒杯水,倒满点,可别撒了!”于是,一杯满满的水轻轻地放在老师面前,一点也没有撒。

每当这时,老师就鼓励他:“我看你妈说得不对,其实你很仔细,今后做什么事都要这样。

”后来,老师又让他衣服破了自己补,参加学校美术社学画画,就这样,他终于进步了,变得非常细心和耐心。

结合上述案例,请回答;(1)为什么张继波在妈妈的帮助下改不掉缺点,而在老师的帮助下就能改掉呢?(2)老师的做法符合什么品德心理学原理?【答案】【解析】(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秉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

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张继波的问题是一个道德行为养成问题,而非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问题。

由他“热情而有孝心,平时看到妈妈内外忙碌,就总是抢着帮妈妈做事”就可以看出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都是比较好的,只不过由于他“特别粗心”而使行为养成上有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预测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考点预测最新版(二)1、单选题儿童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_____。

A : 前道德阶段B : 他律道德阶段C : 自律道德阶段D : 合作道德阶段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8~11、12 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2、多选题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_____A : 道德认识B : 道德行为C : 道德情感D : 道德意志E : 德育内容参考答案: ABCD本题解释:【答案】ABC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3、填空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____与内化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 认同4、填空题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____。

参考答案: 内化5、简答题简述道德判断与评价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答案要点】 (1) 从他律到自律; (2) 从效果到动机; (3) 从律他到律己; (4) 从片面到全面;(5) 从笼统到具体。

6、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学生过错行为的是_____A : 调皮搗蛋B : 恶作剧C : 考试作弊D : 未经允许拿他人东西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

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区分。

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

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属于过错行为。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则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A
8
(二)态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态度包括以下的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可以分别考察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 以同时考察这三个成分。
态度中的行为倾向成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两个成分,这一点
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5 三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6
社会法制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 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 范是可以改变的。
2、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 德培养的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 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A
6
前面我们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学习。 本章将要讨论_____的学习。 根据统计,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 称为_____,而加涅则称为______。 本章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明___与___的性质 及其关系,然后介绍几种有关品德发展与品 德学习的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最后根据班杜 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说明态度和品德学习的 过程和条件。
2
避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力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 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 断行为的好坏。
3 二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4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 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 是不能改变的。
1、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涉及的范畴有别 找一到两节关于品德的经文。5分钟时间。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从小到大,通过各种经历和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下面将从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是塑造我们态度和品德的重要环节之一。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其中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师生互动,传授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家庭教育则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做事。

通过教育的渗透,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环境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也有着重要影响。

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等。

社会环境是多元化的,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品德。

家庭环境是我们成长的起点,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准则。

学习环境则通过学校和同学的交往,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品德观念。

经历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困难,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坚韧和毅力。

同时,我们的成功和成就也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经历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

个人的经历可以是学习、工作、旅行等,而集体的经历可以是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工作等。

这些经历都会对我们的态度和品德有所影响。

自我意识是形成态度和品德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我意识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反思和自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逐渐改进。

同时,自我意识也包括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的确定。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念后,我们会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教育、环境、经历和自我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态度和品德。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态度和品德,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2详解

第八章品德的形成2详解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2.联系:
个人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 论和道德影响下发展起 来的。个人的品德及其 行为表现体现了社会道 德的内容。 许多人的个人品德构成也 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貌 和风气。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品德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 前习俗道德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 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 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 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具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 二是过渡阶段;三是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 段。
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 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 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 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 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 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 后,被抓起来了。 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 是应将他释放?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 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因为他们尚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 把外部环境看作是自我的延伸,仅按自己 的想像去执行规则。 他们在游戏中只是个人独立活动,没有合 作,也没有规则。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 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不同于能力,它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情绪或情感体验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 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 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 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 德发展的水平。
(一)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道德两难故事法 海因茨的妻子患了绝症,生命垂危。医生认 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位药剂师最 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海因茨到处向人借钱, 一共借到1000元。海因茨无奈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坚决不同 意。海因茨走投无路,不得已撬开药店的门,为 妻子偷来了药。
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道德认识——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指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1)道德认识(知道) (2)道德观念(认同) (3)道德信念(坚信)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道德信 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和支配作用。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前道德判断阶段(5、6岁以前):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有一个名叫亨利的男孩,一天,他妈妈外出了, 他想从橱柜里拿些果酱吃。他站在一把椅子上, 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够不着, 当他试着去取果酱时,碰倒了一只杯子,杯子落 在地上摔碎了。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倾向
显 行
偏好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0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2、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P161A.初一年段 B.初二年段 C.初三年段 D.小学六年级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B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4、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 A 】P154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5、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这种道德判断属于【 C 】P157A.无道德阶段 B.他律道德阶段 c.自律道德阶段 D.前道德水平6、依据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的研究,儿童能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的年龄是处于【 B 】P157A.10岁以前 B.10岁以后 C.15岁以后 D.15岁以前7、心理学上把“人们对某一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跟随他人行动”称为【 A 】P162A.从众 B.认同 C.内化 D.顺从8、小学生在电影中看到雷锋雨中送大嫂时,深受感动,此时的道德情感属于【 B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想象的道德情感9、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D 】P155A.情绪 B.直觉的道德情感C.想象的道德情感 D.伦理的道德情感10、学生在做好事时想起了雷锋同志,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 B 】P155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道德情感11、儿童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沦中的哪一阶段【 C 】A.自我中心阶段 B.公正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权威阶段12、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等,属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 D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1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1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B 】P153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动机成分15、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是【 D 】 P164A.个体智力水平下降 B.道德认识水平下滑C.态度定势变化 D.认知失调1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C 】P154A.道德动机 B.道德行为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17、只有到了哪一阶段,稳定的态度和品德才形成【 A 】P163A.内化 B.解冻 C.依从 D.认旧18、研究表明,能达到柯尔伯格后习俗水平的人数是【 C 】P160A.没有 B.多数人 C.少数人 D.所有人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P159A.“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0、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处于【 B 】P158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2l、老师说服学生时,对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最好【 B 】P165A.不要提供证据 B.提供正反证据C.提供正面证据 1).提供反面证据2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以下品德形成的哪个阶段【 D 】P163 A.认识 B.依从 C.认同 D.内化23、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C 】A.道德信念 B.道德意志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24、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C 】P162A.依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25、一个人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D 】P153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26、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D 】P154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27、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B 】P153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28、态度的构成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因素是【 B 】P153A.认知因素 B.情感因素 C.意向因素 D.情境因素29、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B 】P153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30、“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_____A : 外化B : 内化C : 行为D : 从众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2、填空题 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道德行为3、单选题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_____。

A : 初二年级B : 初三年级C : 高一年级D : 高二年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随年龄增长,总的趋势是向稳定性发展,多变性减少。

初中生在活动中,容易被“诱因”引起的欲望所驱使,道德动机简单,情境性动机、情绪性动机、兴奋性动机突出,动机容易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化水平提高,理智性动机发展,兴趣趋向稳定,道德动机向稳定性发展。

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4、单选题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_____时期的特征。

A : 前习俗水平B : 习俗水平C : 后习俗水平D : 道德成规前期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5、单选题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4 ‐8 岁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属于下列哪个阶段?_____A : 他律向自律过渡阶段B : 他律阶段C : 前道德阶段D : 自律阶段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 (2~8 岁) :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单选题] 1、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A 伦理的道德情感B 想象的道德情感C 直觉的道德情感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单选题] 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单选题] 3、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A 道德认识B 道德信念C 道德情感D 道德意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

[单选题] 4、()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 能力B 性格C 态度D 气质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态度是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单选题] 5、“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道德意志是道德意识的内容之一。

它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人们坚持某种道德义务并决心践行它的时候,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使人们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地做出行为抉择,并努力保持自己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单选题] 6、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 知识经验B 观念和信念C 道德认识D 道德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单选题] 7、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 品德B 态度C 意向D 技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态度。

[单选题] 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B.态度的评价C.态度的情感D.态度的意向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A.与他人基本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8.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B.观念和信念C.道德认识D.道德观9.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倾向成分D.认知与情感成分10.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 )。

A.事业感B.自尊感C.集体主义情感D.义务感11.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 )。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C.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D.二者的结构不同1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B.柯尔伯格C.加涅D.皮亚杰13.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17.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B.缺乏良好的情感C.道德意志薄弱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18.“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动机D.道德意志19.一个集体中多数的道德情感可以形成道德气氛,成为一种心理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主要表明道德情感的( )功能。

A.选择功能B.鉴别功能C.动力功能D.陶冶功能20.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 )。

A.分化性B.半成熟性C.成熟性D.动荡性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

A.群体个数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D.人的心理特点E.群体的性别比例2.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B.集体主义C.义务感D.责任感E.事业感3.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

A.知B.情C.意D.行E.态度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态度定势E.同伴群体5.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6.道德行为包括( )。

A.道德行为技能B.道德行为习惯C.道德行为认知D.道德行为情感E.道德行为体验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___,________。

6.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________。

7.态度是通过________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8.____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9.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________,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10.根据研究,________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11.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________,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12.依从阶段的行为主要受控于外在压力,而不是________。

1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而获得的。

14.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5.________即将各种价值观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四、名词解释1.态度2.内化3.态度定势4.替代强化五、简答题1.应当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2.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4.简述个人道德价值观经历的三阶段七过程。

六、论述题1.论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

2.论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参考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从众行为主要是跟随他人的现象,因此选A。

2.A[解析]由态度认知的定义可知。

3.D[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4.D[解析]态度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5.D[解析]品德是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D[解析]根据大纲162页认同的概念,选D。

14.B[解析]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是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15.C[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16.A[解析]由此定义可知是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17.C[解析]不能抗拒诱惑显然是意志薄弱。

18.B[解析]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19.D[解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陶冶功能。

20.C[解析]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

二、多项选择题1.ABCDE[解析]群体的特点与个体的特点对个体从众都有影响。

2.ABCDE[解析]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3.ABD[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4.ACE[解析]道德认知和态度定势是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5.AC[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6.AB[解析]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7.ABCDE[解析]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

三、填空题1.情感成分、行为成分2.道德认识3.依从、认同、内化4.道德行为5.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6.意向或意图7.学习、个体与环境8.伦理道德9.认识与体验10.初二年级11.模仿12.内在的需要13.观察、模仿14.榜样15.性格化五、简答题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2.(1)认知失调。

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3.(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4)价值辨析。

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4.(1)选择阶段:包括①自由选择;②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③充分考虑各种选择之后再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包括①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②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阶段:包括①按自己的选择行事;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六、论述题1.[答案要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答案要点]: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转自:<a href='/jszg/'>育路教师资格考试网</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