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出不一般的热情,并冲破重重阻力和阻碍,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要常立志,立长志。
2、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前提,所以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要结合现实生活和历史上事业获得成功的人物案例,对孩子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努力锻造其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刚强的品格,要求学生力争去做好每一件事。
3、“角色”要适当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每个成员都在有意无意地扮演着某种角色,但家长千万不能溺爱孩子,让他扮演
“一家之主”的角色,因为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自私自利、任性胡闹或者变得依赖性强,遇事缺乏主见,因此家长必须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
4、教育要得法
家长对孩子应该关怀爱护,但绝不是娇溺爱;应该严格要求,但绝不是冷漠无情,一旦看到孩子出现问题,就一定要及时调查了解,分析原因和耐心教育。
5、让孩子处理自己的事情
在家里,孩子最好有自己的桌子、椅子、小柜子等,以利于他们能够从小养成自己处理自己用品的习惯,因为孩子在处理这些事情时,会不知不觉就会养成独立的个性。
6、培养行为习惯要从细节入手
细节体现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特别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小小的细节如果父母不重视,那长大后可能会后患无穷。
让孩子变得很明白事理,养成了不打人,不说脏话,不欺小的好习惯,与玩伴和同学都相处得很好。
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法
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法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是每个人应该培养和拥有的重要素质。
它们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品质和形象,还能够影响他人,塑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呢?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态度和品德往往受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只有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道德和品德上保持坚定和不动摇。
要注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
良好的品德需要通过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来培养和提升。
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反思自己是否符合道德和伦理的要求,以及是否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
同时,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德。
要注重与人为善和关爱他人。
一个人的品德往往能够通过与人为善和关爱他人来体现。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关怀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德。
只有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要注重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的培养。
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对于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学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平和、豁达的心态,以及乐观向上的情绪。
通过培养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保持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要注重学习和提升自己。
良好的态度和品德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来实现。
我们应该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品德。
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是每个人应该培养和拥有的重要素质。
我们应该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和关爱他人、培养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学习和提升自己等方面入手,努力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良好态度和品德。
【教资】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树立良好的榜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
态度和品德的培养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和约定,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够其
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就会受到来自 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 群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主体对于某种行为本身的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时,由于某种
权威的命令或现实的压力,仍然遵从这种行为要求的现象。 在依从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2.认同 认同是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
教学实训 思考并讨论自己小时候接受的 思想品德教育。
THANK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
一致的分化。其原因在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行为比较简单,不善于掩蔽自己的行 为,所想、所说、所作比较一致,但这种一致性的水平是比较低的。年龄较大的 儿童,行为比较复杂,逐渐学会掩蔽自己的行为,致使言行不一致。
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 (2)社会风气 (3)学校教育 (4)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影响小学生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
1.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家庭结构、心理氛围,家长对学生的教养方式,家长的心理素质、 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等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2)社会风气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引言: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举止,还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
因此,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一、理解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含义良好的态度是指积极、乐观、真诚、友善的心态。
它能够使人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加积极乐观,保持平和的心态。
良好的品德则是指诚实、守信、正直、宽容等美德。
它能够使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高尚的品质,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培养良好的态度1.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要学会从困难中寻找机会和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断努力去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2.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是培养良好态度的关键。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并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提升自己。
同时,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3.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的交往是培养良好态度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善于沟通和倾听。
通过与他人的良好互动,我们可以培养出友善、包容和乐于助人的态度。
三、培养良好的品德1.树立诚实守信的原则诚实守信是品德的基石。
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真实、坦诚的态度,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只有树立起诚实守信的原则,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2.培养正直和公正的品质正直和公正是品德的核心。
我们应该坚守正义,不做欺诈、不义之事,公正地对待他人。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不歧视。
3.培养宽容和谦逊的态度宽容和谦逊是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学会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不轻易发怒,不傲慢自大。
通过宽容和谦逊,我们可以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良好态度和品德对个人的影响1.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
它们能够使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专业、负责、认真的态度,从而提升个人的职业素养,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doc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能力成分2.()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B.道德C.态度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5.—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6.爱国主义情感属于()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B.想像的C.行为的D.伦理的7.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0A. 0—5岁B. 6-8岁C. 8〜10岁D. 10—12岁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2的态度和行为()oA.与他人基木相同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D.与他人相接近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0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D.内化性和意志性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A.遵从B.接受C.认同D.内化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A.习俗水平B.前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权威水平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D.同伴群体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A.依从B.认同C.同化D.内化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形象的道德情感15.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oA.道德认识B.道德信念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16.人们在具有了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条件下,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其()-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动机D.道德知识17.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A. ''好孩子'取向阶段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12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
第12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1、法学院男生张继波,还是在他10岁时父母就离异了。
他随母生活,家中就他母子二人。
继波热情而有孝心,平时看到妈妈内外忙碌,就总是抢着帮妈妈做事。
但他特别粗心,在家里举胳膊抬腿,不是打翻了壶就是碰掉了碗,做作业也是草草率率的。
妈妈说了无数次,可他就是改不了,他妈妈遇事只好不许他动手,为此,他妈找到了他的心理老师,老师就有意的训练他。
“我的眼镜忘了拿了,请你帮我拿,可别碰坏了,那是一幅很贵的眼镜啊!”继波小心翼翼地把眼镜拿来,没有碰坏。
“我口渴极了,请帮我倒杯水,倒满点,可别撒了!”于是,一杯满满的水轻轻地放在老师面前,一点也没有撒。
每当这时,老师就鼓励他:“我看你妈说得不对,其实你很仔细,今后做什么事都要这样。
”后来,老师又让他衣服破了自己补,参加学校美术社学画画,就这样,他终于进步了,变得非常细心和耐心。
结合上述案例,请回答;(1)为什么张继波在妈妈的帮助下改不掉缺点,而在老师的帮助下就能改掉呢?(2)老师的做法符合什么品德心理学原理?【答案】【解析】(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秉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
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张继波的问题是一个道德行为养成问题,而非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问题。
由他“热情而有孝心,平时看到妈妈内外忙碌,就总是抢着帮妈妈做事”就可以看出他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都是比较好的,只不过由于他“特别粗心”而使行为养成上有问题。
第06章 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答:1。说服教育。教师经常应用言语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法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责任。教师可以用集体谈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在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八.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结构发展的顺序关系密切。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的发展表现了较高的水平。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几乎都处于第一阶段。美国10岁儿童基本都处于前三个阶段,少数达到第四个阶段。到了16岁,处于低阶段的人逐渐减少。第二,关于逻辑思维水平同道德发展水平的关系,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分别是达到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虽然认知的发展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不等于认知发展水平越高。道德发展水平也就高。第三,柯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进行的纵向研究表明。岁儿童的年龄的增长,他们都是按六个阶段的顺序依次向前发展。�
七.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上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想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阶段过程化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划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的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表现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又称“服从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亚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单向理解规则,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这一阶段又叫“单纯的个人规则道德发展阶段”2。权威阶段(5—8岁)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正由向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度,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一,以“平等”的观念为主的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既部刻板的运用和服从社会普遍赞同的规则,而是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从作为一种具体行为的准则转变为一种更理性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互惠观,并以形式上的公正向实质性的公正观发展,形成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
品德
小明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他平时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不管班里的谁有困难无论是老师还是 同学,他总是要先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主动帮助他们。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对数学课不感兴趣, 经常在课上做小动作或者是睡觉,这使得数学老师很不高兴。今天又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数学老 师一着急就说了这么一句话:“你这孩子,真是品德有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 能够区分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 述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发展理论。 4 理解并识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
品德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5 了解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 掌握小学生品德形成(改变)的条件。
品德
学习任务一 辨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与品德的联系
(1) 两者的实质相同,即都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 状态。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
品德
(2) 两者的形成方式一样,都是习得的结果。
(3) 两者的构成成分相同,即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 方面构成。
艺术
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 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
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 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反对:偷药将会受到
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 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反对:他可能入狱,
定的准则。
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 妻子也许在他出狱前死
第六章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问题:1、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个孩子的问题更严重?为什么?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一个名叫约翰的男孩在他自己房间里,有人叫他 去吃饭,他便走向餐厅。在餐厅门背后有一把椅 子,椅子上放着一个托盘,盘子里有15只杯子。 约翰不知道门背后放着东西,他推开门,门撞到 了托盘,15只杯子全都撞碎了。
意向
外
倾向
显 行
偏好
为
问:“ 你们这一代知识分 子一九四九年为何没有离 开内地?”
杨绛: “很奇怪, 现在的 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 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杨绛(1911-2016 )
二、品德的概念及心理成分 •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
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 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认同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 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 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 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 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试论述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
试论述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方法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培养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至关重要。
下面是几种主要的方法来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 角色建模: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最好通过身边的榜样来培养。
家庭成员、老师、领导等都可以成为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榜样。
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人们可以受到启发和激励,并从中学习到正确的态度和品德。
2. 教育与培训:教育是塑造人们态度和品德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
教育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公平正义等良好的品德。
3. 社会参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培养良好态度和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人们可以培养出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和社会的态度。
此外,参与社会活动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和领导才能。
4. 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个人的态度和品德培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人们应该定期进行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通过反思和提升,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态度和品德。
5. 奖惩机制:奖惩机制在培养良好态度和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奖状、奖金等,可以激励人们保持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而惩罚可以是口头警告、罚款、限制行动等,可以促使人们改正不良的态度和品德。
综上所述,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通过身边的榜样、教育与培训、社会参与、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以及奖惩机制等,人们可以逐步培养出积极向上、正直诚实、关爱他人等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请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有效方法
请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的有效方
法
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态度和品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下
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榜样教育:教师和家长要成为学生的良好榜样,行为和言语都要符
合社会的伦理和道德标准。
学生会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从而建立起自
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讲述故事和案例教育:通过讲述真实的生活案例、历史事件等,引
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品德和态度是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从而激发
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的积极性。
3.互动合作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尊重、信任和关心。
通过团队合作和间接教育,人际关系会得到协调和改善。
4.奖励和惩罚: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的行为需要得到肯定与鼓励,
过错和错误行为需要受到批评与纠正。
5.课程设置教育: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和行为,学生将会与更多的模式和价值观接触。
例如,社会活动、社会实践、音乐、美术课程等都能够在品德教育中起到强大的作用。
十二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
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重点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能力成分2.(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A.能力 B.道德 C.态度 D.情绪3.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8.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9.与遵从相比,认同更深人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10.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A.遵从 B.接受 C.认同 D.内化11.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1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13.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1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像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18.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19.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20.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7态度和品德8
• 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 教育心理学在态度与品德中的作用 •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态度与品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 态度与品德教育的挑战与展望
01
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态度的定义与构成
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 念、情境)的认知和情感倾向, 它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 行为反应。
深入实践研究
建议对态度与品德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总 结优秀教育经验,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多有益的参 考。
关注个体差异
建议在德育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 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提高德育 教育的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态度与品德教育将更加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 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体系。
科技手段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德育教育将更加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 实、人工智能等,以创新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对态度与品德教育研究的建议
1 2 3
加强跨学科研究
建议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 态度与品德教育进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内 在机制和影响因素。
对事物的积极情感。
行为强化
通过奖励、鼓励等方式,强化学 生的积极行为,促使学生形成良
好的态度习惯。
品德教育的策略
榜样示范
通过优秀人物、先进事迹等榜样示范,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情境教育
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 中体验和感悟品德的重要性。
价值引导
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的道德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 生品德的培养,使得学生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缺乏正确的价 值观引导。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人生态度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人生态度:今天,我想与您分享一篇关于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的文章。
在这个时候,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和教学将积极乐观的心态和人生态度传达给学生至关重要。
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我们的老师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与人生态度。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身处于探索、学习新知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自身思考和认知能力有所增强。
因此,我们认为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他们可以学到许多社会实践经验和技能,像如何遵守纪律、细心观察并倾听别人等。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们需要给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应该基于教育和学生发展的理论。
研究表明,压力和焦虑是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文化风格的主要来源。
因为这个现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使用一些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方式,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去。
在课堂上,教师们要与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并引导他们去用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又打破“我非常需要任何人批评我”这个思维惯性,从而去接纳和了解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反馈。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故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如何认真学习。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处理问题的能力,从容面对失败和挫折,以及积极参加班级和校园里的各种活动。
因为一旦学生拥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态度,他们就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压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们要明确目标和方向,打造有意义的教育课程,让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不断地体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品德能力和社交技能。
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加重要的服务,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走出自己的路,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感谢您对本文的耐心阅读,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我们的教育实践。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
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素质。
它们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一些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要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自我反思和反省,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消极态度。
比如,我们可能经常抱怨、埋怨他人、责备他人等。
要改变这些消极的态度,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要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我们需要注重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耐心、坚持和毅力等品质。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素质,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要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提高自己的情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与他人和睦相处,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和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要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公德心。
通过承担责任和尽职尽责,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来培养自己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和建设和谐社会。
要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正直和诚信。
通过坚持正直和诚实的原则,我们可以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和信誉。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承诺来培养自己的诚信和道德品质。
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品德和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 第二版 学习情境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一、前习俗水平(5—10岁) 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判断的三水平六阶段
三个水平
六个阶段
对偷药故事的可能反映
教育启示
二、习俗水平(11—15岁)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奖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学、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态度与品德的联系
(1) 两者的实质相同,即都是一种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 两者的形成方式一样,都是习得的结果。
(3) 两者的构成成分相同,即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学习任务一 辨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态度和品德的区别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2
能够区分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
述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两种道德发展理论。
4
理解并识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学习目标
5
了解小学生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6
掌握小学生品德形成(改变)的条件。
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方法
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常用方法一、培养学生良好态度的几个方法哎呀,这个话题真是让人头大,但又不得不聊!大家都知道,学生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就像你买菜时选菜一样,选对了,做出来的菜好吃,选错了,真的是心累。
那我们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呢?方法其实挺多的,咱们一块儿唠唠。
做学生的榜样。
别光嘴巴上说得好听,自己得有点儿拿得出手的“身手”。
你让学生每天按时起床,早读早自习,你自己晚上熬到十一二点还在桌子前拼命改作业?这个样子学生就会觉得“哎呦,原来做事情要这么拼啊!”你走得稳,他们自然也就跟着走了。
你不以身作则,指望学生自己去做,得,连你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要求他们?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你想啊,如果学生每天进教室就看到的是满墙的负能量,老师一句话都不愿意说,所有人都愁眉苦脸,大家能不沉浸在低气压中吗?所以呀,课堂氛围特别重要!我们要多说一些鼓励的话,给学生一个“呀,做得不错!”的感觉。
哪怕他们今天只比昨天进步了半分,也该夸夸他们。
就像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如果有人支持你,你是不是能更有动力做下去?学生也一样,只要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态度自然会变得积极。
就是多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
你想啊,谁不喜欢自己做决定呢?你给学生一点选择权,哪怕就是让他们选一个项目做,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生的态度自然不一样。
大家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嘛,所谓“爱屋及乌”,你喜欢的东西,你做得才会更有劲儿。
反之,如果啥都给学生规定死了,那就跟逼着学生吃不喜欢的菜一样,心情早就变了。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话说回来,态度不错了,品德还得跟上。
光有积极的态度可不行,品德差,那一切都白搭。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言传身教。
常听见一句话,“教书先教人,育人先育心。
”如果你想学生品德好,那你自己得做好榜样。
你言语中多加点儿正能量,做事上不做让人反感的事,学生自然也会受你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师,公交车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一样,大家都站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还有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一起享受美好的时光,燃烧青春挥洒汗水,成就我们稚嫩的梦想与追求。
我们也许抱怨,也许开心,也许无所谓。
但是在我们这些情绪背后,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努力的拼搏,挥洒着超出我们几倍的汗水来浇灌我们,他们无怨无悔,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师长。
如今有太多太多除去学习的其他事情烦扰着我们,比如今天昨天去网吧被老师看到了,《穿越火线》装备打折了,《地下城与勇士》装备被别人盗了等等。
这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经常打扰我们,致使我们来到学校的本意被扭曲,学习的热情不高,只是想着快点下课,好赶紧把我们的消息告诉我们的好朋友。
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的一遍一遍的问大家,这个知识点大家会了吗?这道题以后碰到会做了吗?我这么讲大家能不能听懂等等,那种殷切关怀的眼神,几乎略带一些沙哑的嗓音,因为经常用粉笔而干燥的手部皮肤,这些都是牺牲,都是无私的奉献,说老师是红烛在我看来真的一点不过分,老师他们燃烧的是生命啊!而我们的父母,他们或是顶着烈日炎炎在工作,或是在办公室里手忙脚乱的在赶稿子,或是正在为某件事情而担忧,但是他们心甘情愿,他们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应该的,他们只是希望我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足够了。
他们不求回报,他们想的也很简单,孩子,我们只是想让你有在社会上安身立足的能力,自己活的好就行不用管我们。
说出的这些也许连父母和老师给予我们的万分之一都不到,但是这些足以我们这些在学校的学生为之努力学习。
对待一个人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见到老师问声好那么简单,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只有这样才算是尊敬老师,没有让老师的辛苦白费。
而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就要用孝敬来对待了,在家里我们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已经在外很辛苦的父母不要太疲劳,我们要让父母看到希望,让父母感到有曙光有未来。
在此,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同学有父母亲洗过脚的吗?假如没有,请为你的父母洗一次脚,感受一下含辛茹苦为了我们奔走劳顿多年的证据。
在即将结束之际,学生以学习为生,要以学习为主,只有努力去学习了,才算对得起老师,才算对得起家长,才算真正的尊敬与孝顺。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勾勒出美好的明天的同时,也写出来,老师,父母,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