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0933502a417866fb94a8e30.png)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探索,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风俗、民间艺术等文化,关心家乡发展。
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四、我们的社区生活——10: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
(中、高) 五、我们的国家——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高))”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三年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区生活这两个主题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风俗,体会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的祝愿。
本课包括“风俗就在我身边”、“奇妙的节日风俗”和“风俗的演变”三部分。
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生动活泼例子引领,让学生参加活动,在实践中感悟风俗。
分为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f6d174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e6.png)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案例,展示了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让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家乡的风俗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化和深入化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尊重他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各地的风俗文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地的风俗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翻阅教材,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传承和弘扬家乡风俗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风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家乡风俗的认识。
7.课后作业:布置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送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送教材问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e8902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2.png)
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统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材问题参考答案第1单元教材问题参考答案P3:在学习和生活中,哪些原因会让你们成为好朋友呢?答: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相似的经历,性格相近等都可能让我们成为好朋友。
P5:你愿意跟玲玲、凯凯、雅丽和张猛成为好朋友吗,为什么?你能给他们提一些建议吗?答:我不愿意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因为玲玲瞧不起人,凯凯不愿意分享,雅丽不尊重人,张猛爱欺负人。
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和同学相处时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尊重他人,懂得分享,互帮互助,不欺负同学。
P17:你有帮助自己说话算数的妙招吗?答:请家长、朋友监督自己;树立目标意识,制订计划并按计划执行;把有关诚信的名言写下来贴在书桌上时刻提醒自己。
P19:这个冲突为什么会发生呢?在校园中引发冲突的原因还有什么?答:1.不遵守上下楼梯的规则;2.上下楼梯速度太快,不小心仔细;3.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
在校园中引发冲突的原因还有:观点不同;利益冲突;相互误会、不理解、不宽容等。
P20:三种解决矛盾的方法分别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你觉得哪种做法既能避免冲突,又不让自己受委屈呢?答:忍受的结果是:一味地委屈自己。
指责的结果是:可能引发冲突。
真诚劝告的结果是:既避免冲突,又不委屈自己。
真诚劝告的做法既能避免冲突,又不让自己受委屈。
P27:你有什么好方法帮被欺负者摆脱烦恼呢?答:可以帮助被欺负者分析被欺负的原因,对症下药,鼓励他勇敢面对,让他认识到害怕报复的想法是错误的;可以告诉老师,通知家长,如果欺负者不听劝告,可以报警。
第2单元教材问题参考答案P31:你知道网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答:对所购商品的详细描述、产品检验报告、商家的信誉、商品评价等信息要进行了解和比较。
要保留促销活动细则、聊天记录和物流记录等,作为消费维权的证据。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0b36c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90.png)
“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课后作业
搜集各地风俗习惯。
板书设计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反思
家乡风俗丰富多彩,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做发现家乡风俗的有心人,不断去挖掘我们身边的风俗,感受风俗的奇妙。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还发生了演变,我们来一起探索风俗的奥秘!
部编版
《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目标
1.通过“成长风俗我寻找”课前调查活动,了解我们身边的民风民俗,并感受风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在资料收集、交流讨论、视频观看等多种形式中了解“十二生肖”风俗、爱幼风俗、尊老风俗等,并体会这些风俗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3.通过调查探究,了解到不同地区端午节的不同庆祝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到各地风俗的差异。
3.小结: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每个地方的风俗是独特的,但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我们应当保留良好的风俗习惯,舍弃掉一些不好的风俗活动。对于传统风俗,更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时代的发展,对其做出一些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了身边的风俗,了解了风俗中蕴含着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伴随我成长的风俗,伴随你成长的风俗还有哪些?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
孩子出生后,一般是由孩子的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主要有红鸡蛋等。听爷爷奶奶说,我们这里小孩子满月时都要剃胎发,所以,我满月的那天,爷爷和奶奶亲自动手给我剃了胎发。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ffa20e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1.png)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题研究2.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目标3.学会对家乡文化俗的客观评价。
重点难点了解家乡文化俗以及这些俗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对家乡文化俗的客观评价。
我们当地的风俗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四年级下册1.了解家乡文化俗以及这些俗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视频——生门想一想,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引入课题——《我们当地的风俗》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风俗就在我身边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糊口亲昵相关。
听听他\她们怎么说……XXX听爸爸妈妈说,在我出生后,他们煮了很多鸡蛋,并把鸡蛋都染成红色送给了亲朋好友。
这叫作“报喜”。
解读: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来岁吃你的红鸡蛋。
”后一个“红鸡蛋”是孩子降生的报喜标志。
也是一种起宣告作用的物体。
向亲友分发用颜料染红的鸡蛋,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一种表达喜庆的方式。
看图片,听解读,学知识学糊口动观看视频交流分享俗引入课题了解地方独特风俗及表达的意义设计意图了解地方风XXX听爷爷奶奶说,我们这里小孩满月时都要剃胎发,所以我满月的那天,爷爷和奶奶亲自动手给我剃了胎发。
解读:民间保存胎发,主要为了辟邪压惊,需要用红布或红纸包好,然后缝缀在孩子枕头里或衣服内,或者放在褥子下面,或者挂于家堂高处,或者送入家庙。
你说我说:说一说:伴随你成长的风俗还有哪些?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祝愿?示例:看图片,听解读,学知识小组交流认识了解地方独特风俗及表达的意义学会观察了解糊口中的风俗惯及所寄托的祝愿,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能力及惯了解认识中国十二生肖的故事感知中国传统俗及技艺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71e6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d.png)
4.1《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和体验当地风俗,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法治观念: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树立遵守法律法规的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健全人格:在探究和分享当地风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 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当地风俗中的积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优秀风俗文化的责任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当地风俗,探究其形成原因和影响,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和传承优秀风俗文化的意识。
本课共分为三个部分:“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与传统文化”和“家乡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其中,“家乡的风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但社会阅历有限,对一些风俗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形成原因可能不太了解。
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风俗逐渐被淡化或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可能不高。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地风俗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重点1.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及其形成原因。
2. 探究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3. 理解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五、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风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 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和传承家乡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3. 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来导入新课。
游戏内容是让学生们猜一猜一些行为或习惯是属于哪个地方的风俗,从而引发他们对风俗的好奇心。
在游戏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们分享自己知道的家乡风俗,让他们初步感受风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的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22714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5.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的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一份关于“我们当地的风俗”的道德与法治说课稿。
本说课稿将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准备以及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主题为“我们当地的风俗”,属于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中的第三个主题。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对于不同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观念也可能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因此,本课的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及其文化内涵,理解不同风俗背后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尊重和理解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及其文化内涵,理解不同风俗背后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激趣导入:通过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探究不同风俗背后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的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8b8bf5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8.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单元《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第二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风俗习惯,通过比较和交流,深入了解这些风俗的历史、文化和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风俗习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这种认知往往是零散的、表面的。
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风俗习惯,帮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对生活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农事活动等。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调查、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历史、文化和意义。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农事活动等,并能够深入了解这些风俗的历史、文化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对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五、教法与学法1. 教法: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积极观察、调查、交流,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风俗习惯的历史、文化和意义。
同时,学生还需要积极思考、归纳和总结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当地的风俗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学习:通过讲解、演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农事活动等,并深入了解这些风俗的历史、文化和意义。
3. 实践探究:学生通过观察、调查、交流等方式,探究自己生活中的各种风俗习惯,形成探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新教材】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新教材】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7dc1bc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2.png)
新教材】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二)讲授新知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我们当地的风俗。
你们知道什么是风俗吗?
生:(各种回答)
师:风俗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特殊风格的社会惯和文化传统。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呢?
三)小组探究
师:现在,我将你们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代表,到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查找关于我们家乡的风俗,然后回到教室与组员分享。
四)游戏体验
师: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叫“猜谜语”。
我会念出一些与我们家乡风俗相关的谜语,你们看能不能猜出来。
五)总结归纳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我们当地的风俗,你们都学到了什么呢?
生:(各种回答)
师:我们的家乡有着独特的风俗和民间艺术,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好好保护和传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5c085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f.png)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教材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儿童的生活逻辑为编排线索,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根本宗旨,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为线索,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和发现。
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共八个单元,涵盖道德、法律、心理、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风俗习惯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但同时,他们对于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意义等方面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探究,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传承文化的情感态度,增强对家乡风俗习惯的认识和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和意义。
2.难点: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了解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访问、讨论等活动,了解风俗习惯的形成原因和意义。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 我们当地的风俗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2ffcd1683d049649a665884.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当地的风俗》(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是在前三年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区生活这两个主题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风俗,体会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的祝愿。
本课包括“风俗就在我身边”、“奇妙的节日风俗”和“风俗的演变”三部分。
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生动活泼例子引领,让学生参加活动,在实践中感悟风俗。
学情分析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
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他们有的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还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淡漠。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
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根据新课标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与特点,结合学情,我设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风俗的历史意义。
2.知道不同的风俗有着不同的含义。
3.在活动中理解风俗的意义,知道风俗的演变,知道要保护传统的风俗。
4.树立保护传统的意识。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重点: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风俗的历史意义。
知道不同的风俗有着不同的含义。
10《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10《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70b82b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9.png)
10《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本地区的部分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2 掌握部分本地区的着装礼仪、饮食习惯及相关习俗。
2. 能力目标:2.1 能够观察和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特点。
2.2 能够尝试模仿本地区的着装礼仪,理解文化多样性。
3. 情感目标:3.1 积极向上地了解、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
3.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我们当地的风俗》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主要内容有:1.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我们的着装礼仪、饮食习惯及相关习俗。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了解本地区的部分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学生能够掌握部分本地区的着装礼仪、饮食习惯及相关习俗。
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教师可提前将节日习俗或礼仪知识做slide或漫画等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先了解,再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材阅读法: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听教师解释节日的含义,习俗的来源和讲究。
3.听讲法:请学生端正坐姿,认真听教师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着装礼仪和饮食习俗等内容。
4.模仿法:请学生针对不同节日,模仿当地的着装礼仪和器具用法,以达到参与和实践的目的。
5.朗诵法:请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节日、习俗或文化的诵读和朗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我们当地的风俗,那么我现在找几位同学来说一下大家所在的地方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
2. 学习教材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阅读本节课的内容,听老师解释不同的节日由来和文化内涵,如春节春贴、年夜饭、穿新衣;端午节龙舟比赛、粽子和五色丝线;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等等。
3. 着装礼仪和用具模仿请老师示范对不同节日的着装礼仪进行模仿和仿制节日用品,如春节红包、窗花、灯笼;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与系五色丝线;中秋节赏月等。
鼓励学生讲解和分享一些自己的习惯和经验。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时《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时《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ec4b8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c.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时《我们当地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时,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部分。
本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教材通过介绍家乡的风俗,让学生认识到风俗是一种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家乡的风俗习惯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家乡的风俗,提高对家乡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知道风俗是一种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
2.难点:让学生认识到风俗是一种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风俗。
2.调查法: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家乡风俗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乡的风俗习惯,准备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风俗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自己准备的关于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家乡的风俗。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家乡的风俗习惯,如节日习俗、婚丧习俗等。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309ce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a.png)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今天, 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们当地的风俗》。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
这一单元主要从家乡的习俗和风俗出发, 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 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 通过对传统风俗和艺术的了解, 教会学生保护传统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习俗、传说故事等, 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了解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 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
3.提高学生自主探素研究、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了解家乡民风民俗的来历以及民俗活动。
教学难点: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分析:中国是具有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古国, 有做立于世的璀璨文化, 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 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 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 使得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
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 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
因此, 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 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 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三、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 启发式和讲授式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法、游戏法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亲身实践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 同学们, 你们喜不喜欢放假?生: 喜欢!师:那除了寒暑假, 我们一般还会在什么情况放假?生: (各种回答)师: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时候, 我们也会放假。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e4d18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0.png)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一、教材信息•书名:道德与法治下册•出版社:部编版•年级:四年级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风俗习惯的意义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增进自身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学习并理解当地风俗习惯的特点和意义。
•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当地风俗习惯的介绍•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一些自己所熟悉的当地风俗习惯,例如春节、端午节等。
•学生通过回忆和分享,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2. 风俗习惯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风俗习惯背后的意义和作用,如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等。
•帮助学生认识到风俗习惯对社会生活、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3. 通过绘图活动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分发绘图纸和彩色笔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当地风俗习惯的了解,绘制相关图像。
•学生进行绘图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表达风俗习惯特点。
•学生完成绘图后,展示并互相欣赏。
4. 风俗习惯的比较和交流•邀请学生按照小组分工,选择不同的风俗习惯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不同风俗习惯的特点和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5. 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当地风俗习惯的共同点和特点,归纳出风俗习惯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进一步加深对风俗习惯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
•视觉教学法:通过绘图等视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风俗习惯。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1.导入: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引发学生对风俗习惯的思考和兴趣。
2.导入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当地风俗习惯的分享和讨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e69cf1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1.png)
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家乡的风俗习惯,并学会尊重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探究和系统的整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传承。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故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发现: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家乡的风俗习惯,并思考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汇报交流:邀请学生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和探讨,总结和归纳家乡的风俗习惯。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观看家乡的风俗习惯视频或表演,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风俗习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3课时)说课稿及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3课时)说课稿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934535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d7.png)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3课时)说课稿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的主题。
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教材通过介绍各地的风俗,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的理解程度和认知能力还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活动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各异,对于某些风俗习惯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为课堂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地域文化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态度,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难点: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地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
2.探究:让学生分组和讨论自己所在地或了解的风俗习惯,分享结果。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各地风俗习惯的起源和意义,理解文化差异。
4.总结:教师总结各地风俗习惯的特点,强调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5.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种风俗习惯,下节课分享。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1.标题:我们当地的风俗2.重点内容:各地风俗习惯的名称和特点3.教学目标: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享内容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创新优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bc4883f19e8b8f67d1cb913.png)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探索,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风俗、民间艺术等文化,关心家乡发展。
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本课对应课程标准“四、我们的社区生活——10: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
(中、高) 五、我们的国家——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高))”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前三年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区生活这两个主题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风俗,体会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的祝愿。
本课包括“风俗就在我身边”、“奇妙的节日风俗”和“风俗的演变”三部分。
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生动活泼例子引领,让学生参加活动,在实践中感悟风俗。
分为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知识:了解风俗及本地的节日风俗,感受风俗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
能力与方法:1.能体会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的祝愿和表达的多样情感;2.关注风俗的演变,并学会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尊老爱幼。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风俗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的祝愿;2.难点:关注风俗的演变,并学会理性对待风俗的演变。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当地的风俗有所接触,但认识不够深入。
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3.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收集案例资料;学生课前查找关于各种风俗的资料。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教案2课时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教案2课时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5c7d58fd0a79563d1e7286.png)
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教案2课时第一课时说课一、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是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我们的社区生活”中的第10条“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而编写的。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话题分别是“风俗就在我身边”“奇妙的节日风俗”和“风俗的演变”。
第一课时主要涉及第一板块“风俗就在我身边”,这一板块教材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感受伴随其成长的风俗并了解其背后的含义;第二部分了解独特的“十二生肖”风俗;第三部分认识尊老敬老的风俗。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些常见的风俗及其意义,但是这种认识还是比较粗浅的。
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我对学生进行了关于“风俗”的调查,提问了两个问题:(1)你知道哪些风俗?(2)你知道这些风俗寄托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和情感吗?参与调查的学生都能说出身边的一些风俗;但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一部分学生能简单地说出一些自己的猜测和想法,另一部分学生表示对此不清楚也不感兴趣。
风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很多风俗也蕴含了中华传统美德,是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通过本课,引导学生感受风俗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体会这些风俗里蕴含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体会与自己成长相关的风俗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十二生肖”风俗。
(教学难点)3.了解本地的尊老敬老风俗,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
(教学难点)四、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活动一:成长习俗,我知道首先,由抓周的视频导入,引出话题:伴随我们成长的风俗有哪些?指名交流后揭示课题《风俗就在我身边》。
(板书:风俗就在我身边)随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风俗寄托了长辈们哪些美好的愿望?学生讨论交流后,师明确:这些与我们成长有关的风俗都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愿望。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30a627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5.png)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和老师们,我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我们当地的风俗》。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当地的传统风俗,领略其中蕴含的美好祝愿。
本课程分为“风俗就在我身边”、“奇妙的节日风俗”和“风俗的演变”三部分,通过生动活泼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感悟风俗文化。
在学情分析中,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些学生养成了不良惯,如依赖家长、自私自利、不珍惜劳动成果等。
因此,本课程旨在通过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和喜爱传统节日。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风俗的含义,理解风俗的意义和演变,并树立保护传统的意识。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结合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和情景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独立思考。
同时,我也将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我将重点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风俗,知道不同风俗的历史意义和含义。
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风俗的意义和演变,并树立保护传统的意识。
综上所述,本课程旨在通过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喜爱传统节日,树立保护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
同时,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感悟风俗文化。
生:我家奶奶亲自下厨为爷爷煮了一碗长寿面,因为面条越长表示长寿绵延。
我们让爷爷戴上生日帽、吹蜡烛、切蛋糕庆祝生日。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为老人祝寿的场面吗?请分享一下你们周围尊老爱老的风俗。
生:每年九九重阳节,我们村子凡是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会被邀请到村活动广场,大家一起庆祝节日。
我们一起聚餐,特别邀请名家演员前来助兴演出,最后给每位老人赠送一份纪念品。
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地的节日风俗,比如黑龙江的饮水节、广西的三月三歌节、西藏的藏历新年和福建的孝顺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优质说课
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探索,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风俗、民间艺术等文化,关心家乡发展。
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四、我们的社区生活——10: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
(中、高) 五、我们的国家——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中、高))”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三年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区生活这两个主题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风俗,体会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的祝愿。
本课包括“风俗就在我身边”、“奇妙的节日风俗”和“风俗的演变”三部分。
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生动活泼例子引领,让学生参加活动,在实践中感悟风俗。
分为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