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气制异丁醇的催化剂开题报告

合成气制异丁醇的催化剂开题报告
合成气制异丁醇的催化剂开题报告

合成气制异丁醇的催化剂研究

摘要

由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是煤炭资源洁净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低碳混合醇不仅是优质的动力燃料,而且可以作为清洁汽油添加剂取代MTBE。由煤制合成气的工艺已经成熟,开展低碳混合醇的研究对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洁净能源以及减少环境污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近年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将合成气制混合醇催化剂分为四类,分别为改性甲醇催化剂、改性费托(FT)催化剂、钼基催化剂和锆基催化剂这几类。其改性金属包括碱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以及贵金属。并根据最新的进展情况提出本课题合成气制异丁醇的研究方案,从工业甲醇合成催化剂出发,对其进行改性。同时提出催化剂表征方法,以更加深入的对催化剂进行研究。

关键字:合成气催化剂异丁醇

Abstract

The synthesis of higher alcohols from CO hydrogen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outes for effectively utilizing coal resource.The higher alcohols are excellent fuels,and they can also be used as clean gasoline additives to replace MTBE.Since it is mature to produce syngas from coal,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synthesis of higher alcohols for developing clean fuels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s.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s the kinds of catalyst researched recent in the synthesis of mixed alcohol from the syngas.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modified methanol catalysts, modified Fischer-Tropsch (FT) catalyst, molybdenum-based catalysts, and zirconium-based catalysts .

To synthesis the isobutanol from syngas,we propose a feasible program ,that is starting from the modified industrial methanol synthesis catalys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progress made in this project. Catalyst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also proposed to conduct more in-depth study on the study.

Keyword: syngas Catalyst isobutanol

目录

1引言 (4)

1.1课题背景 (4)

1.2文献综述 (4)

1.2.1改性甲醇催化剂 (5)

1.2.2改性F-T合成催化剂 (7)

1.2.3钼基催化剂 (8)

1.2.4 ZrO2基催化剂 (10)

2实验方案 (13)

2.1 实验目的 (13)

2.2研究方法及步骤 (13)

2.2.1实验方法: (13)

2.2.2实验步骤: (13)

2.3实验方案 (13)

2.4试剂及仪器 (14)

2.4.1试剂 (14)

2.4.2仪器 (14)

2.5实验反应装置和流程说明 (14)

2.6产物分析方法及计算 (15)

2.7催化剂表征手段: (15)

3实验安排 (17)

4参考文献 (18)

1引言

1.1课题背景

合成气是主要含有H2、CO,可以通过煤炭、天然气页岩气或者秸秆等生物资源制取,原料来源较广,根据制取方法的不同可含有不同比例的CO2、CH4、N2等。由合成气制优质能源如甲醇、汽油、柴油、优质蜡、醇、烯及其它化学品。而由合成气制取低碳(C1-C6)混合醇早在20世纪初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自70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以及各国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混合醇的制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成气转化在C1化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混合醇的众多产物中,异丁醇不仅可以作为优质动力能源,而且可以以其高辛烷值、防爆抗震性能优越等指标用以取代对人类健康存在威胁的MTBE,同时还可制备附加值较高的精细化学品。

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提高,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如1998年大概平均为13美元/桶,2000年大约为29美元,桶,2006年4月国际油价已突破70美元/桶,而专家认为煤液化的燃料油成本约为25美元/桶,因此目前发展合成气制低碳醇产业展示出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发展煤炭液化是我国保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缓解环境恶化,优化能源结构,解决石油短缺,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另据世界能源组织估计,全球能源消费到2030 年时将从2006 年472×1015 Btu(1 Btu = 1055J)增长到678×1015 Btu,而且这些能源多数来自化石燃料,特别是煤和石油。据统计,世界石油消费将从2006 年的每天85.0 百万桶原油增加到2030 年每天106.6 百万桶[1]。由此可见,开展合成气制异丁醇的研究对于制备洁净能源以及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义。

1.2文献综述

国内外有关个合成气制取混合醇的研究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关于这方面的文献综述也比较多[2-7]。. 由合成气制异丁醇的催化剂主要集中在对以下几类催化剂的:改性甲醇催化剂、改性费托(FT)催化剂、钼基催化剂和锆基催化剂这几类。其改性金属包括碱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以及贵金属。但是,以上各类催化剂均存在总醇选择性不够高、高碳醇选择性低及稳定性差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发展新催化剂, 使其具有更高的总醇选择性, 尤其异丁醇选择性和稳定性是混合醇合成的研究重点。除对催化剂组分的改性外,还可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反应器的进行改进。

1.2.1改性甲醇催化剂

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包括高压和低压两类, 分别由意大利Snam公司和德国Lugi公司开发, 用来主要合成甲醇和异丁醇。

改性高温甲醇合成催化剂

该体系主要以碱金属改性高温甲醇合成催化剂Zn/Cr氧化物制得,反应条件较为苛刻:温度400-460℃,压力12-16 MPa,产物主要为甲醇、乙醇、正丙醇和异丁醇,其中甲醇和异丁醇占主导。

William S. Epling[8-15]通过碱金属及贵金属改性,对Zn/Cr高温甲醇合成催化剂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了Zn/Cr比、碱金属的种类(K、Cs)及添加量、Pd助剂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ZnO是该体系的活性组分,尖晶石结构的Zn/Cr催化剂上ZnO在催化剂的表面富集,尖晶石结构提供了大的比表面积;对于Zn/Cr催化剂体系,Cs比K有更好的促进作用;Pd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总醇的时空产率及产物中异丁醇/甲醇的比例。以 5.0%Cs,5.9%Pd改性的Zn/Cr(1:1)作催化剂,在440℃,1500 psig,H2/CO=1的条件下,异丁醇的时空产率达142 g/Kg?h,CH3OH/i-C4H9OH的摩尔比可达1.0。

在国内,山西煤化所牛玉琴课题组[17-19]也研究了研究了Zn/Cr比、工艺条件改性剂等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同时对超临界相与气相合成低碳醇进行了对比,在7.5MPa,1700h-1,400℃反应条件下,气相反应产物中C2+OH/CH3OH约为0.5,而超临界为1.7,反应产物中乙醇和丙醇的比例增加,。

其他研究者则进行了复合床合成异丁醇的优化研究工作。Alessandra Beretta 等[20]进行了Cs改性的Cu/ZnO/Cr2O3和Cs改性ZnO/Cr2O3复合床合成异丁醇的研究,在8.0 MPa, 405℃, H2/CO=1, GHSV 7900L(STP) h-1 kgcat-1, 原料无CO2的条件下,相较于催化剂单独存在时异丁醇的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二甲基支链醇则有选择性的生成,甲醇/二甲基含氧有机物比值接近于1。Maria M. Burcham[21]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将第二段床层的催化剂改成CS改性的Cu/ZnO/Cr2O3,优化后异丁醇的时空产率由之前实验最大产率的138.8g/kg.h. cat增加到202 g/kgcat.h。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22]。

改性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

该体系由碱金属改性Cu基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制得,相较于高温甲醇合成催化剂,反应条件较为温和:温度270-300℃,压力6-8 MPa,产物以甲醇和异丁醇为主。对于低温甲醇合成Cu/ZnO/Al2O3催化剂,Cu/ZnO是双功能催化剂,Cu是主要的活性中心,起活化解离吸附H2的作用,ZnO促进了Cu的分散,同时起到抗硫中毒,延长催化剂寿命等作用,Al2O3是结构助剂,起分散活性组分防止活性组分烧结等作用。对于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碱金属的种类和添加量对于催化性能都有明显影响。Numan[23]等的研究表明对于Cu/ZnO催化剂,Cs的

担载量为0.4 mo1%时,产物中醇收率最大,而Smith[24]等发现含0.5 wt%的K2CO3的Cu/ZnO和Cu/ZnO/ Al2O3催化剂效果较好。与高温甲醇合成催化剂改进的工艺相比,产物中的甲醇含量较高,醇产物的平均碳数减少,生成烃类和醚类副产物较多。

在高压固定床反应器中,对于CuO-ZnO- Al2O3催化剂,用不同的改性剂(K、Fe、Mo 和Th等)改性后后,用于合成甲醇和高级醇有着更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Gupta, J.J. Spivey[25]等开发了用于合成气制高级醇的电子沉积型Cu-ZnO 和Mn-Cu-ZnO纳米线/管催化剂,并对其CO加氢制高级醇的性能进行了考察。该催化剂是用纳米多孔的聚碳酸膜作为模板,以便前体金属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电子沉积,形成纳米线和纳米管的形式。在不同的静电条件下,使用不同量的Zn(NO3)2、Cu(NO3)2、Mn(NO3)2和NH4NO3进行电子沉积。在270 ℃、1~2 MPa、n(H2)/n(CO)=2/1和空速10000~33000scc /(h gcat)下,研究CO 和H2反应生成醇,C3-C4醇选择性最大10.2%。此外,甲烷、CO2和甲醇也是主要的产物。将Mn添加到Cu-ZnO催化剂,可以降低甲烷的生成,进而提高高级醇的选择性。

VahidMahdavi[26-27]研究了沉淀过程中PH值、老化温度及时间、干燥及焙烧温度等条件对Cu/Co/Al/Zn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发现以上条件对催化剂的影响程度为:焙烧条件>沉淀温度>老化条件>沉淀过程中PH值>干燥温度>老化时间。在285℃、4 MPa、H2/CO=1、3410 h-1下,产物中醇的选择性以及C2+OH的比例分别为65%和38%。

朱秋锋[28]用机械混合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CaO改性CuZnAlZr氧化物催化剂,根据实验结果作者认为: CaO改性对CuZnAlZr催化剂的织构性质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改性后的催化剂表面碱性增强,使得生成的甲醇物种更容易缩合生成更高级的醇, 提高了C2+醇选择性和收率。在350℃,P=6.0 MPa, GHSV=6000 mL?h-1?

g-1, V(H2)/V(CO)=1的条件下,CO最高转化率42.6%,C2+醇时空产率175.3g?kg-1?h-1,异丁醇在混合醇中占15.9%

E. Heracleousa[29]进行了K改性的Cu-Zn-Al, Cu-X-Al and Cu-Zn-X (X = Cr,Mn)催化剂研究,在P=40bar, W/F = 0.74 g s/cm3, H2/CO = 2,T=320℃,CO转化率21.5%,醇收率0.45g/gcat h,C2+OH选择性10.8%甲醇75.8%(C mol%)

最近RuiXu[30]又进行了在超临界介质中,用0.5 wt% K修饰的Cu/ZnO/Al2O3合成气制混合醇的催化剂活性的研究。通过引入己烷作为超临界介质,合成气的转化率,甲醇产率,混合醇(特别是乙醇)的选择性都有很大的提高. 合成气压力p=4.5MPa, GHSV=3000 L.h-1.gcat-1, V(H2)/V(CO)=2.0,300 ℃,介质压力18Mpa,CO的转化率60.2%,总醇选择性65.5%,但丁醇的时空产率仅有8.3g/Kg.h. 超临界介质的出现促进了CO和H2的转化率,抑制了副反应CO2、CH4的生成,增

加了醇(尤其是甲醇和乙醇)的产率。

1.2.2改性F-T合成催化剂

法国石油研究所(IFP)采用碱金属促进的Cu-Co-M-A催化剂体系(M=Cr、Fe、V、Mn等,A=碱金属),开发了IFP合成醇工艺。与改进的甲醇合成催化剂相比,IFP催化剂要求的反应温度(280℃)和反应压力(6.0MPa)均较低,原料气的CO/H2比也较低,产物中醇的选择性较高,其中C2+OH占30.55%。IFP催化剂上CO 加氢得到的主要是正构醇,异构醇含量很低,产物分布符合A-S-F方程。山西煤化所也对Cu-Co催化剂展开了研究,探讨了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表征研究了催化剂的活性相及可能的反应机理,当催化剂组成Cu/Co=0.4,在H2/CO=2,300℃,6 MPa,6000 h-1的条件下,总醇的时空产率为0.195 ml/ml.h,选择性53.8%,C2+OH/总醇=54%。F-T合成催化剂的改进,主要是以过渡金属及碱金属为主,但由于合成过程涉及链增长过程,产物分布受A-S-F方程的制约,对提高单一产品的选择性不利。

近年来Spivey[31]小组制备了Cu-Co合金纳米颗粒及Co-Cu核壳结构纳米颗粒作为模型催化剂用于混合醇的合成. 研究表明, Cu-Co合金纳米颗粒比Co-Cu 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具有更高的醇选择性. 采用非负载型纳米颗粒作为模型催化剂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载体的影响, 有利于研究活性中心结构及活性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 该小组还借助原位红外(in situ IR)研究了CO在Cu-Co或Co表面的吸附状态(桥式吸附、线型吸附)和吸附位点(还原态Co、氧化态Co)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而Goodwin[32]小组则采用稳态同位素瞬变动力学分析(SSIKA)研究了Cu-Co/ZnO催化剂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反应机理.他们认为, Cu覆盖Co表面, 选择性抑制烃的生成, 而醇的生成不受影响是Cu-Co/ZnO具有较高醇选择性的原因. 但同时他们也提出,只有Cu, Co和ZnO三种组分共存时方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

一些研究者还研究了其他F-T 合成组元(例如Fe、Ni )改性的催化剂体系。Sibillia等发现将Fe 添加到Cu / ZnO甲醇合成催化剂上,可使烃的选择性明显改善。Uchiyama等报道,加入了Cu 和Na 的NiO-TiO2催化剂,总醇中C2+醇的质量分数约为50%。Razzzghi等研究了FeCu/SiO2催化剂上的CO 加氢性能,并发现其催化活性较低,且醇选择性约为22%。Rotting 也报道了FeCu基催化剂上的醇合成,但产物主要是醇和烃的混合物。Kienenmann等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FeCuMoV催化剂,获得的总醇产率为0.1 g/(mL?h),总醇选择性为60%,接近于CuCo基IFP 催化剂。不幸的是,在这些催化剂上也观察到了严重的甲烷化作用[3]。

张鸿斌小组[60-61]研究发现, 多壁碳纳米管和过渡金属(Co, Ni)改性的碳纳米管能显著提高醇的选择性. 碳纳米管负载的改性FT型催化剂和钼基催化剂均表

现出比非碳管负载的催化剂优异的性能. 研究者认为, 碳管的加入并不改变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但碳管与活性组分相互作用改变了活性金属的化学状态, 使得有利于醇生成的活性中心或活性位点增加, 同时氢的活化能力增加, 导致催化剂上醇选择性显著提高. 在5.0 MPa,350℃,V CO:V H2:V N2=45:45:10,GHSV=3600 ml/g.h的反应条件下,Co1Mo1K0.3-10%CNT催化剂上总醇的时空产率为241.5 mg/g.h,其中C2+OH/CH3OH=1.39。对于碳纳米管负载催化剂的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33]小组将铑负载在碳管内部, 由于碳管的限域效应, 负载在碳管内部的铑催化剂上乙醇选择性明显高于负载在碳管外部的. 这种限域效应可能很大程度上源于碳管内外壁电子状态的不同, 计算表明碳管内部处于缺电子状态。

冉宏峰[35]进行了Cu/Fe 组成对CuFe基低碳醇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的影响,在Cu/Fe=7/3,在此比例下总醇和C2+OH 选择性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95% 和73.02%;同时其CO 转化率和醇时空产率在4.0 MPa、260 ℃、V H2/ V CO=2.0及6000 h-1条件下,分别为43.55%,0.17 g /(mL?h),丁醇在总醇中占12.02%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35]也在Cu-Co基催化剂体系上,由助剂Mn和La、Zr进行改性在6.0Mpa,280℃, H2/CO = 2 , 4 L /g. h的条件下进行.,获得了53 % 的醇选择性和147g / K g ca t/h 的混合醇产率,内含33%的高级醇。又采用共浸渍法制备了一种改性FT 合成新型Co-La-Zr /AC 催化剂。最近他们研制出了新一代活性炭担载的Co基催化剂,并考察了在以K 和Zr为助剂的催化剂上F-T 合成生成高碳混合醇的性能[36]。士丽敏[37]也利用超声辅助的反相共沉淀法制备了合成气选择转化制低碳醇用稀土La 助剂改性的CuCo基催化剂在实验条件下4.0 MPa、300 ℃、n(H2)/ n(CO)=1.6及GHSV=10588mL/(g.h-1),CO转化率22.9%,总醇收率103.2 9 /Kgcat.h,丁醇在总醇中占6.6%,C2+OH/总醇1.01。Yanyong Liu[38]进行了Cs和Ni改性的Cu/CeO2。Surisetty[39]用钾改性的硫化Co (4.5 wt%)-Rh (1.5 wt%)-Mo(15 wt %)负载在多壁纳米管(MWCNTs)和活性炭(AC)的合成混合醇及催化剂失活的进行了研究。

1.2.3钼基催化剂

包括氧化钼、硫化钼和碳化钼基几类, 最早由美国Dow公司提出, 针对碱/碱金属改性的硫化钼基催化剂, 主要合成产物为C1~C5直链正构醇

MoS2基催化剂

硫化钼催化剂具有极好的抗硫性和高的水-气变换反应活性,被认为是有前景的混合醇合成(MAS)催化剂。Dow化学公司和联碳公司首先开发了用于混合醇合成的ADM 催化剂。这些催化剂需要在相当高的反应温度(270~330 ℃)和10~28 MPa的操作压力(H2/CO 摩尔比为1~2)下进行。用ADM 催化剂的产品混合物是由70%~80%醇和15%~30%甲烷构成。体积催化剂总醇产率

可以达到0.3 g/(mL?h),但在总醇产品中的甲醇含量大于50%。对于Cs 掺杂的MoS2催化剂,有一系列研究报道,需要平衡与Cs 和MoS2有关的碱性和氢化作用,来提高C2~C4醇的产率而抑制烃类的生成。因此,为得到优异的催化性能,必须将适量的Cs添加到MoS2催化剂上。国内北京大学、山西煤化所等也进行了MoS2基催化剂的研究。经K、Ni改性的?-Mo2C作催化剂,在H/CO=1,300℃,8 MPa,2000 h-1的条件下,总醇的时空产率达324.2 g/L?h,C2+OH/CH3OH=2.8。经3d过渡金属改性后可不同程度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C2+醇选择性。这主要是由于过渡金属具有较强的加氢能力,和链传播能力。文献报道的改性过渡金属主要包括贵金属(如Ru、Rh、Pd等)和F -T 组元(Fe、Co、Ni)。相对于贵金属,F-T 组元具有明显的工业应用优势,由于其在F-T 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加氢能力和增链能力,Fe、Co、Ni 作为ADM 低碳醇助剂很早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Co/ADM 催化剂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Lee 等观察发现,Co 加入到KMoS2/C 催化剂上,当Co/Mo (原子比)为0.5 时,总醇时空收率从69.1 mL/ (kg?h)提高到198.5 mL/(kg?h)。Iranmahboob[41]等声称,在黏土为载体Co 改性的KMoS2催化剂上,290-320℃,H2/CO=1.1, GHSVavg=1800 h-1, 13 .79MPa 最大单位质量催化剂的乙醇收率约为130 mg /(g ?h)。最大含氧有机产物收率0.32 kg/kg cat/h[3]。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最近的研究表明[40],Ni对于碱金属改性MoS2(ADM)催化剂具有极为优异的改性作用,其明显特征在于可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尤其是C2+醇选择性。Ni 这种改性作用主要是由于ADM催化剂体系中表面硫物种和碱金属的存在具有了毒化和抑制加氢活性位的作用。在这种独特的化学环境中,Ni 发挥了CO 插入,形成高级醇的能力。实验发现, 这种新型Ni改性的MoS2催化剂显示出极高的总醇收率和生成C2+醇的选择性(其分别在0.40 g /(mL?h)和0.16g /(mL?h)以上)。在9.5 MPa、320 ℃、V H2/ V CO= 2 和GHSV=6 000 h-1条件下,CO的转化率和醇的选择性分别为17.8%和81.72%。

MO2C催化剂

过渡金属碳化物是一类在金属晶格中加入碳的金属衍生化合物。它们具有高熔点和高硬度、高热和机械稳定性以及优异加氢催化性能的物化性质,类似于Rh、Pt和其他贵金属。因此金属碳化物可用作贵金属催化剂有潜力的替代品。与金属硫化物相比,金属碳化物具有优异的氢气吸收、活性和转移能力,因而它们在CO加氢反应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Griboval-constant 等在CO 加氢领域的研究表明,碳化钼主要产物为轻质烃、CO 和少量醇。而当将其改性后,CO 加氢活性明显增加。Lee 等对碱金属改性碳化钼的研究中发现,在没有钾助剂时主要生成C1 ~ C5烷烃,其中甲烷是主要产物,而钾改性后低碳混合醇尤其是C2 ~ C7高级醇的选择性明显提高。Leclercq和Woo 等也清楚地表明,钨和钼碳

化物主要生成轻烯烃,而醇的生成则与渗碳的程度有关[3]。研究发现,K2CO3改性的Mo2C 催化剂,极大提高了C1~C7线性醇的选择性。孙予罕[43]课题组研究发现K2CO3促进?-M02C对CO合成低碳混合醇有较高的活性和C2+醇的选择性,认为Co、Mo问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Co3Mo3C有利于低碳混合醇的生成。在H/CO=1,300℃,8 MPa,2000 h-1的反应条件下,K/Co/?-Mo2C(Co/Mo=l/8)催化剂上总醇的时空产率为161.2 g/L?h,其中C2+OH/CH3OH=1.71掺杂La后总醇时空收率有所提高。向明林[42,44]等继K 改性β-Mo2C 催化剂研究后,又制备了系列K 改性的α-MoC模型催化剂。制备系列K改性的β-Mo2C催化剂并对其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进行了考察。K改性使β-Mo2C催化剂的CO加氢选择性发生显著变化。β-Mo2C催化剂CO加氢的产物主要为C1~C4烷烃,经K改性后β-Mo2C催化剂上产物主要为C1~C5低碳醇,其中高级醇(C2+OH)选择性可达到33. 78%。通过对碱金属质量分数的考察发现,当K/Mo (原子比)为0. 2时, H/CO=1,300℃,8 MPa,2000 h-1的总醇选择性达到最大值,低碳醇的时空收率达到0. 12 g/ (mL?h- 1 ),丁醇占总醇的3.09%

王宁[43]研究了一系列K 改性的Fe-Mo碳化物催化剂。其产物中具有较高的低碳混合醇的选择性。K助剂与碳化物主体之间的电子作用导致其CO加氢产物选择性发生显著变化,这可能与该催化剂表面“K-Fe-Mo-C”新相的生成有关。在该催化剂中存在的Mo4+对应于醇的生成,而Mo2+则对应于烃类的生成。H2/CO=2,340℃,8 MPa,4000 h-1,CO转化率86.92%,醇收率0.23g/mL.h。总醇选择性41.47%,总醇中C2+OH占79.04%

Xianguo Li[45]研究了K-Co-Mo2C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加入K后总醇时空产率及C2+OH/甲醇有一最大值,提高空速增加了醇的选择性和时空产率,但降低了C2+OH在总醇中的比例。而季春林[46]采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含碳的K-Co-Mo-C 催化剂, 研究者认为适量的残留碳增加了催化剂中活性相的分散度, 提高了合成醇的收率和选择性, 但过量的碳导致烃的选择性增加而醇的选择性下降, 在3-6Mpa,310-360℃,GHSV0.2-1.0mol/g.h的范围内,醇收率63.0-245.0g/Kg.h,C2+OH/甲醇最大3.0。

1.2.4ZrO2基催化剂

二氧化锆因具有热稳定性、机械强度高、表面酸碱性、还原性和氧化性等物理化学性能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在催化领域中被广泛用作催化剂载体、催化剂活性组分,它的研究和应用己涉及多类催化反应。何代平[47-49]对ZrO2基催化剂上合成低碳醇和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MnO x.ZrO2(n(Mn):n(zr)=1)催化剂具有较佳的CO加氢生成异丁醇的性能。加入适量的K和Pd改性,异丁醇的产率显著提高。通过筛选,组成为 1.5%Pd—1%K/MnOx-ZrO2的催化剂性能最好。该催化剂在400℃、8.0 MPa、10000 h-I条件下,异丁醇的时空产率

达50.5 g/kg.h。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影响很大,提高压力可显著地增加异丁醇的收率。

M. Josefina Pérez-Zurita[50]研究了用PdCl2和Pd(NO3)2作为前驱体负载在ZnO, Zr(OH)4和ZrO2上,作者认为,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依赖于前驱体盐类以及载体的酸碱性.研究发现Pd(NO3)2/ZnO有较高的甲醇选择性。C4含氧有机物最大选择性3.0%。

蔡亚宁[51-53]等以2.0%K2O改性的ZrO2作催化剂由合成气合成甲醇和异丁酵,在420℃,10 MPa,5000 h-1空速的反应条件下,产物中异丁醇的质量分数占15.13%,时空收率仅为3.99 ml/(L.h),他认为四方相的ZrO2是合成异丁醇的活性相。王军威[62-63]等采用超临界干燥法制各ZrO2作催化剂,以2.0%K2O改性,在420℃、10MPa、5000 h-1反应条件下,含氧产物中异丁醇的组成为16.3l%(mass),时空产率为8.90 ml/(L.h)。为进一步提高异丁醇的时空产率,蔡亚宁等考察了Mn改性的Zr-K催化剂合成甲醇、异丁醇的活性与醇的选择性,考察了组成、焙烧温度、制备方法和工艺条件对Zr-Mn-K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他还采用稀土助剂改性Zr-Mn-K催化剂,发现Pr6O11,Sm2O3可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分散催化剂粒子,使颗粒细化,稳定ZrO2四方晶相。在420℃、10 MPa、5000 h-1。反应条件下异丁醇时空收率可分别达到11.5,9.8 ml/(L.h),但总醇的选择性降低,由Zr-Mn-K催化剂的90.8%分别降为42.1%和60.1%。同时又研究了超临界条件下Zr-Mn-K合成甲醇异丁醇的性能,反应温度360~410℃、合成气压力7.5MPa、GHSV1700 h 及介质压力2.08 MPa的实验条件下。异丁醇含量较高(为23%~32%)。同时对其他催化剂,如Cu-Cr、Cu-Zn-Cr,Zn-Cr、Cu-Al-Cr在超临界条件下甲醇和异丁醇合成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赵宁[54]等研究了F-T组分对Cu/Mn/ ZrO2催化剂的改性作用,发现Ni有利于支链醇的生成,Co对碳链增长的能力强于Ni,主要生成直链低碳混合醇,Fe 的加入使碳氢化合物的选择性大大提高。8MPa,340℃,5000h-1,CO最大转化率70.04%,产物醇中,甲醇占大部分,异丁醇在混合醇中最大含量14.62%(w%)。同时研究了焙烧温度对合成低碳醇用Cu/Mn/Ni/ZrO2催化剂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液相产物中主要是甲醇和异丁醇,异丁醇在液相高级醇(C2+OH)中是主要的产物.同时也研究了不同合成醇催化剂的复合的床,研究了复合催化剂床对合成低碳醇反应行为的影响。采用复合床层技术可以提高反应产物中低碳醇的选择性, 但是烃类的转化率增加, 液收减小。

Xu[55]等研究了Fe的添加方式对CuMnZrO2催化剂的影响,发现以共沉淀法加入的Fe有利于提高Cu的分散度,形成甲醇及支链醇,Fe作结构助剂;浸渍法加入的Fe可形成Fe-Cu相,有利于直链醇的生成。8Mpa,290-310℃,GHSV=8000 h-1,H2/CO=2,醇最大收率0.45g/ml.h,C2+OH在总醇中只占25.2%

Keim[56]等开发的Zr-Mn-Zn-Li-Pd(30.5 wt%Zr,15.4 wt%Mn、8.6 wt%Zn、1.5wt%Li、0.2wt%Pd)催化剂,在反应温度400℃、压力25.0MPa、空速20000 h-1、H2/CO=l的条件下,异丁醇的时空收率高达740 g/(L.h)。又开发了像ZrO2/In2O3/Cu/ZnO/K2O和ZrO2/MnO/Pd/K2O催化剂,液相中,420℃,25MPa 条件下合成异丁醇的选择性22%,时空产率446g/l.h。随后Falter 对这类催化剂进行了改善,用碱金属,Pd修饰的ZrO2/ZnO/MnO研究了不同的合成方法对合成异丁醇的影响,如溶胶凝胶合成。

焦桂萍[57-58]制备了Co2La2Zr/AC催化剂并考察了不同温度还原的催化剂的CO 加氢催化性能.在3.0MPa , 495 K, H2/ CO= 2 和GHSV = 500 h - 1条件下, CO 的转化率和醇的选择性分别为59.1 %和42.0 % , 其中C6~C18的高碳醇在总醇中占到50.4 %。助剂K和Zr改性的活性炭担载的Co基催化剂,在同样的反应条件下, 15%Co-0.01%K-2%Zr/AC催化剂上CO 转化率和醇选择性分别为28.0% 和34.3%, 液相产物中醇占60.9%, 其中C6~C18高碳醇占液相产物的20.6%。

最近Victor Abdelsayed[59]对Rh基La,Zr烧绿石合成混醇的进行了研究,遗憾的是在所有的催化剂中观察到了严重的甲烷化现象。H2/CO= 2,T =280℃,P=2.0MPa,WHSV (cc/h/gcat) =15,000h-1,甲烷选择性达到50%以上,醇的选择性在30%左右。

2实验方案

2.1实验目的

通过对工业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的改性,找出一种性能优越经济耐用的改性金属成份,定出其较为合适的催化剂配比,并进行催化剂制备工艺对反应的影响的研究,并优化工艺条件。预期CO转化率达到70%,混合醇选择性达到85%,其中C2+OH占总醇的70%以上,异丁醇在C2+OH达到50%以上

2.2研究方法及步骤

2.2.1实验方法:

采用单因子实验,考察不同碱金属及过渡金属改性后的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对合成异丁醇的影响。

主要考察碱金属过渡金属种类及用量、催化剂制备方法,制备过程条件以及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空速对反应的影响,找出生产异丁醇最佳的活性金属成分以及最佳的配比,在此固定成分下考察最佳的工艺条件,并重复进行试验。

2.2.2实验步骤:

催化剂的制备采用共沉淀法,将称量好的药品置于烧杯中,溶解完全,剧烈搅拌下并流与氨水进行共沉淀,控制过程PH在9-10之间,沉淀温度60℃,沉淀后继续搅拌0.5小时,沉淀老化10h,后过滤洗涤至中性,在110℃下干燥10h,再在450℃下焙烧3小时。将0.5g催化剂置于反应评价装置中,在H2氛围下还原程序升温还原2 h后,降至反应温度,切换成原料气进行反应,反应条件为:280℃,4MP H

/CO=2 空速6000h-1

2

2.3实验方案

方案一:碱金属改性的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

原因:综合对改性甲醇合成催化剂,F-T、Mo基和Zr基催化剂改性的效果来看,各种改性后的催化剂对醇的选择性要么是醇的选择性比较低,要么反应条件非常苛刻,而对于已经工业化的低温甲醇合成催化剂,将其改性制异丁醇,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工业应用优势

方案二:分子筛载体负载活性金属组分

原因:由于分子筛具有择形催化作用,控制好分子筛的孔径,同时找到一种适合

的活性则分将其负载在分子筛的孔道内,无疑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异丁醇的选择性2.4试剂及仪器

2.4.1试剂

原料:Fe(NO3)3Co(NO3)2·6H2O ZrO(NO3)2·6H2O NH3·H2O Cu(NO3)2 Al(NO3)3 Zn(NO3)2Ca(NO3)2Mg(NO3)2K2CO3(C3H7O)3Al

原料气:H2 CO CH4色谱用气:H2 N2

2.4.2仪器

实验仪器:pH计分析天平烧杯滤纸若干玻璃棒恒温磁力搅拌器真空泵布氏漏斗干燥箱马弗炉固定床反应器冷却器分相器气体背压阀质量流量计储液罐气相色谱稳压罐管线

分析仪器:气相色谱仪GC900C

2.5实验反应装置和流程说明

本实验催化剂评价装置如下图所示

图催化剂评价装置图

2.6产物分析方法及计算

气体产物中的CO, CO 2和CH 4以及液体产物中水的含量使用TDX-01 柱分析, TCD (热导检测器)检测器,H 2为载气,载气流速28mL/min ,气化室温度100℃,柱箱80℃,检测器100℃,桥流100mA; 而气体产物中烃的含量和液体产物中醇的分布使用FFAP ,30m 0.250.25mm m μ??采用程序升温,60℃维持2min ,10℃/min 升至250℃,恒温10min ;汽化室温度为250℃;FID 检测器;载气为高纯氮气,柱内载气流量1.0mL/min ;进样量1μL 。

本实验采用面积校正归一法定量分析产物组成。归一法是把样品中各个组分的峰面积乘以各自的相对校正因子并求和,此和值相当于所有组分的总质量。样品中某组分i 的百分含量可用下式计算:

1122%100i i n n

A f pt A f A f A f =?++ 式中12f f f n 、、

为各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12n A A A 、、为各组分的峰面积。如果操作条件稳定,也可以用峰高归一法定量。当试样中各组分都能流出色谱柱且在检测器上均有相应,各组分的相对校正影子已知时,可用此法定量。

实验采用碳守恒计算:

Conv=Σ(f ×Ci)/Fco ×100%

S ∑ig =∑(Fig ×Cig )

∑ Fig ×Cig +∑(Fil ×Cil )

S ∑il =∑(Fil ×Cil )∑ Fig ×Cig +∑(Fil ×Cil )

Di=STY ∑STYi

Conv .:CO 的转化率;Fi :单位时间内产物i 的生成量,mol /h ;

Ci :产物i 分子中的C 原子个数;

Fco :原料气中CO 的流速,mol /h ;

Fi :i 组分的流速,mol /h ;

Di :产物i 在含氧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

STYi :产物i 的时空产率,g /Kg. 2.7催化剂表征手段:

1催化剂比表面和孔分布的测定吸附仪:BET 比表面 BJH 孔径分布 2催化剂晶相结构和晶粒大小分析: XRD

3载体形貌及颗粒度分析:TEM

4催化剂表面碱位:TPD-CO2 5程序升温还原(H2-TPR)

6活性组分价态:XPS

7金属组成:ICP

3实验安排

2013.3~2013.6:文献检索,阅读相关文献,熟悉整个实验流程,掌握各种活性组分对合成气制异丁醇所产生的影响。

2013.6~2013.9:搭建实验装置,采用固定床反应釜;确定实验分析方法,用填充柱分析原料气以及尾气成分,毛细管柱分析液相产物组成;设计实验思路,采用单因子实验;初步确定反应的条件范围。

2013.10~2014.6:大量重复实验操作,采用单因子实验,考察不同活性组分对合成气质异丁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合适的成分,同时定出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比例,考察实验催化剂制备方法以及工艺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2014.6~2014.8:实验数据处理,通过以上实验获得的数据,整理出CO的转化率,异丁醇选择性,总醇及一定醇的时空产率。再在实验基础上考察合成异丁醇的机理。

2014.8~2015.1:继续未完成的实验处理部分;整理结论及书写毕业报告。

4参考文献

[1]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 International EnergyOutlook[J/OL]. US Department of Energy:Washington D C,2009,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36572.html,/oiaf/ieo/index.html.

[2]肖康,鲍正洪.合成气制混合醇双功能催化研究进展[J].催化学报.2013, 34(1):116-129

[3]王俐.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催化剂研究新进展[J].化学工业.2011,29(7):25-29

[4]潘慧合成气制乙醇铑基催化剂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 2010 ,29:157-161

[5]Kegong Fang. A short review of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process for mixed alcoholssynthesis via syngas[J].Catalysis Today 147 (2009): 133–138

[6]Kai A.N,Recent developments in isobutanol synthesis from synthesis gas[J].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186 (1999) :407–431

[7]VeluSubramani.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to Search for an Efficient CatalyticProcess for the Conversion of Syngas to Ethanol[J].Energy & Fuels 2008, 22:814–839

[8]P. ChaumetteEvolution of Alcohol Synthesis Catalysts under

Syngas[J].Ind. Eng. Chem. Res. 1994,33:1460-1467

[9] William S. Epling.React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Study of Higher AlcoholSynthesis CatalystsI: K-Promoted Commercial Zn/Cr Spinel[J].JOURNAL OF CATALYSIS 169:438–446 (1997)

[10] William S. Epling.React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Study of Higher AlcoholSynthesis CatalystsII: Cs-Promoted Commercial

Zn/CrSpinel[J].JOURNAL OF CATALYSIS 172:13–23 (1997)

[11] William S. Epling.React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Study of Higher AlcoholSynthesis CatalystsVII: Cs- and Pd-Promoted 1 : 1 Zn/Cr Spinel[J].JOURNAL OF CATALYSIS 175:175–184 (1998)

[12]David M. Minahan,William S. Epling.React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Study of Higher AlcoholSynthesis CatalystsIX:Pd- and Alkali-Promoted Zn/Cr-Based Spinels Containing Excess ZnO[J].JOURNAL OF CATALYSIS 179:241–257 (1998)

[13] Gar B. Hoflund,William S. Epling.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study of

a 1 wt% K-promoted ZnO,higher alcohol synthesis catalyst[J].Journal of 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Related Phenomena 95 (1998) :289–297

[14] William S. Epling. Higher alcohol synthesis reaction study VI: effect of Crreplacement by Mn on the performance of Cs- andCs, Pd-promoted Zn/Cr spinel catalysts[J].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183 (1999): 335-343 [15] William S. Epling.Reaction and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study of higher-alcohol synthesiscatalysts XII: K-and Pd-promoted

Zn/Cr/Mnspinel[J].Catalysis Today 52 (1999): 99-109

[16] M. Gupta, J.J. Spivey,Electrodeposited Cu-ZnO and Mn-Cu-ZnO nanowire/tube catalysts for higheralcohols from syngas[J].Catalysis Today 147 (2009) 126–132

[17] 姜涛牛玉琴超临界相CO加氢合成甲醇、异丁醇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9,27(2)116-120

[18]姜涛,牛玉琴.超临界相合成气制甲醇一异丁醇工艺奈件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1999,24:21-24

[19]姜涛,牛玉琴.超临界相由合成气合成低碳醇的研究[J].催化学报,2000,21(3):319-322

[20] Alessandra Beretta.Production of Methanol and Isobutyl Alcohol

Mixtures overDouble-Bed Cesium-Promoted Cu/ZnO/Cr

2O

3

and

ZnO/Cr

2O

3

Catalysts[J].Ind. Eng. Chem. Res. 1996, 35: 1534-1542

[21] Maria M. Burcham.Higher Alcohol Synthesis over Double Bed

Cs-Cu/ZnO/Cr

2O

3

Catalysts: Optimizing the Yields of 2-Methyl-1-propanol

(Isobutanol) [J].Ind. Eng. Chem. Res. 1998, 37: 4657-4668

[22]赵宁.复合床合成低碳醇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9,27(3)209-233

[23]Nunan J.G,Bogdan C.E,Klier K.Higher alcohol and oxygenate synthesis Overcesium-doped copper/zinc oxide catalysts[J].J.Catal,1989,1 16:195-221

[24]Smith K.J,Anderson R.B.A chain growth scheme for the higher alcohols synthesis[J].Catal,1984,85:428—436

[25] M. Gupta, J.J. Spivey.Electrodeposited Cu-ZnO and Mn-Cu-ZnO nanowire/tube catalysts for higheralcohols from syngas[J]. Catalysis Today 147 (2009) :126–132

[26]VahidMahdavi a.Synthesis of higher alcohols from syngas

overCu-Co2O3/ZnO,Al2O3 catalyst[J].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81 (2005): 259–265

[27]VahidMahdavi. Synthesis of C1-C6 alcohols over copper/cobalt catalysts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preparative procedures on

the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CuCo

2O

3

/ZnO,Al

2

O

3

catalyst[J].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7 (2006): 542–549

[28]朱秋峰.CaO改性对CuZnAlZr催化剂在合成气制低碳醇中性能的影响[J].物理化学学报.2012, 28(6): 1461-1466

[29] E. Heracleous. Investigation of K-promoted Cu-Zn-Al, Cu-X-Al and Cu-Zn-X (X = Cr,Mn) catalysts for carbon monoxide hydrogenation to higher alcohols[J].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455 (2013) :145– 154 [30]RuiXu. Mixed alcohol synthesis over a K promotedCu/ZnO/Al2O3 catalyst in supercritical hexanes[J].Ind. Eng. Chem,2013,

[31]Mayank Gupta.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Dry Syngas to Ethanol andHigher Alcohols on Cu-Based Catalysts[J]. catalysis,2011, 1:641–656

[32]Xunhua Moa, Yu-Tung Tsai.Effect of component interaction on the activity of Co/CuZnO for CO hydrogenation[J] .Journal of Catalysis 285 (2012): 208–215

[33] 周树田,潘秀莲.微乳法制备的负载型铑催化剂粒子大小对CO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6,27(6):474~478

[35] 储伟,KIENNEMANNA.改良铜钻催化剂体系上由合成气制混合醇的研究[J].分子催化 .1994,8(3):219 -224

[36] 焦桂萍,丁云杰.还原温度对Co

2La

2

Zr/ AC催化剂合成气制高碳混合醇性能

的影响[J].催化学报,2009,30(2):92-94

[37]士丽敏,储伟

La促进CuCo催化剂上合成气转化制低碳醇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2,40(4):436-440

[38]Yanyong Liu, Kazuhisa Murata.Mixed alcohols synthesis from syngas over Cs-and Ni-modified Cu/CeO2 catalysts[J].Fuel 2013,104: 62–69 [39]VenkateswaraRaoSurisetty.Deactivation Studies of Alkali-Promoted Trimetallic Co-Rh-Mo Sulfide Catalystsfor Higher Alcohols Synthesis from Synthesis Gas,Energy Fuels 2011, 25: 580–590

[40]李德宝.Ni/K2CO3/MoS2 低碳醇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电子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2006, 22(9): 1132~1136

[41]JamshidIranmahboob.The influence of clay on K2CO3/Co–MoS2 catalyst in the production of higher alcohol fuel[J].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2,79:71-75

[42] 向明林,李德宝.K改性β2Mo

2

C催化剂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6,34(3):200-204

铑基催化剂在合成气制

铑基催化剂在合成气制 乙醇方向进展 引言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石油资源的短缺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种窘境,而乙醇作为一种优质的清洁能源,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替代能。而传统意识上乙醇是由有机物经过发酵制得的,这种由生物发酵制得的乙醇浓度低,产量低,不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研究如何利用合成气制得乙醇是乙醇工业化生产的重点研究领域。铑基催化剂的应用是乙醇工业化生产的一大发现。 关键词:合成气乙醇铑催化剂 正文: 乙醇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传统能源替代品,它可以提供与汽油相当的化学能,但却排放更少的温室气体和其它环境污染物。同时,乙醇同样可以作为合成多种化工原料、燃油和聚合物的原料,人们还发现乙醇可以在燃料电池中作为可再生的氢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化石燃料资源的日趋减少以及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能源问题已经处于核心地位。然而,由于石油主要集中在全球的少数地区,而且储量日益减少,所以近年来开发可替代石油的绿色能源技术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找到替代能源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发展。 目前,乙醇生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生物质发酵,即由糖类淀粉等作为原料经细菌发酵制得;二是由石油裂解得到的乙烯与水直接水合制得。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很好的解决能源危机,第一种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一些生物质不能完全代谢生成乙醇,且成本和能耗非常高,在后期的提纯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而第二种方法是利用是石油裂化后产生的乙烯为原料,也不能大规模生产,成本也比较高,原料来自化石能源,不适合用于解决能源问题。因此,寻找一条新的低能耗、高效率的合成路线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国内正在研究利用气化方式将生物质转换成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物),然后催化制成乙醇的路线,铑基催化剂正是被用于合成气催化制乙醇的过程中。其化学方程式是: 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乙醇是一个强放热并且容易进行的反应,由于受多种因素(如催化剂的组成、操作条件等)的影响,上述反应总伴随有副反应发生,导致产生甲烷、C2~C5 的烷烃和烯烃、甲酮、乙醛、酯类以及乙酸等多种产物。其中,在CO的氢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甲烷化反应,该反应也是一个强放热反应,同时消耗大量的H2,另外还有水煤气的置换反应都伴随着乙醇制备过程发生。其反应方程式是:

Ag在碱性介质中作氧还原催化剂综述

Ag在碱性介质中作氧还原催化剂综述 本文较为全面地归纳了氧还原反应中使用的各种银基催化剂:纯银、碳载银、银合金、银-过渡金属氧化物。论述了催化剂的机理、优缺点。此外,简要阐述了银基催化剂的一些合成方法,并介绍了催化剂的形貌、PH值、成分对氧还原反应的影响,最后对银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小结并指出今后可能应用的领域,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在碱性介质中的ORR机理 在碱性溶液中,Yeager认为ORR主要有4e和2e两种反应途径: (1) 直接4e 反应途径 O2+2H2O+4e→4OH-ψ°=0.401 V a (2) 2e-2e 逐步反应途径 O2+H2O+2e→ HO2-+OH-ψ°=-0.065 V b HO2-+H2O+2e→3OH-ψ°=0.867 V c 中间产物HO2-或可发生歧化反应 2HO2-→2OH-+O2 d 反应b, c合起来即是反应a, 因此这种反应途径又可叫做准4e反应途径或连续4e反应途径,其中, 反应c被认为是速控步骤. 如果ORR按2e-2e逐步反应途径进行, 则将主要面临两个问题: (1) 若反应c没有进行,则阴极反应的转移电子数减半, 能量密度降低; 而且电池的输出电压、功率性能也相应下降, (2)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的HO2-容易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d, 从而降低催化剂活性。所以, 能直接催化氧还原按反应a的途径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 考虑到燃料电池的实用化, 催化材料也应具有在碱性溶液中寿命长和制作成本低、储量丰富等特点, 而在上述的催化材料中,银是少数同时具有上述三项优点的催化材料之一。但是,

Ag 的这种4e反应途径与Pt还是有区别的,已有研究表明Ag在催化还原氧的过程中有过氧化氢产物, 在卤素离子的影响下, 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除此之外, Ag不仅具有良好的耐碱性, 而且在碱性电解质中随着OH-升高(0.1~11.1 mol/L)反而能提升Ag的催化活性。比如: ORR还原产物为OH-而基本不生成HO2-, 当在较高浓度碱性电解质中Ag电极催化ORR的性能要优于Pt的催化性能, 且Ag的质量密度约为Pt的一半, 则同样的载量, Ag的比表面积将大于Pt, 有利于增大表观总电流。 1.PH值的影响 之前的研究表明,对于像Pt和Ag这样的金属,ORR的速率决定步骤是: O2a + e- O2- ; ψ°=0.562±0.03V e 在Ag(111)表面,此步骤e的电势值在PH=0至13之间并不随PH值增大而改变,体现出PH 的独立性,导致e步骤的反应过电势η值只从PH=0的1.53V减小到PH=14的0.7V。在e步骤后,ORR发生的是直接生成OH-或者生成中间产物HO2-。我们可通过Tafel曲线来揭示这个现象:基于催化剂为Pt的过电势,Tafel曲线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区域:在低过电势区域中,曲线斜率为-60mV/dec,表现出-30mV/PH单元的依赖性;而在高过电势区域中,曲线斜率为-120mV/dec,并无PH值的依赖性。在低过电势区域,Tafel斜率-60mV/dec,是由ORR 中间产物的而引起的氧化物中间物覆盖在Pt催化剂表面,呈现出的是Temkin吸附等温线。在高电势区域,Tafel斜率为-120mV/dec,吸附主要由Langmur吸附等温线控制,在此电位之下,主要的氧化物都都消失。类似Pt,碱性电解质中,在Ag的表面发生ORR同样是4e 过程,反应顺序一样,Tafel曲线也同样具有两个明显的斜率区域,因此,基于实验数据,有利地证明Ag作为催化剂的机理和Pt类似。但不同的是在Pt催化剂中,Pt在低的过电势时呈现出强的PH值依赖性,而Ag却没有PH的依赖性。所以,当PH值升高时,更有利于许多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遥操作机器人的时延控制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遥操作机器人的时延控制 日期:2012年1月13日

一、课题研究背景 1.1、遥操作机器人系统概述 遥操作机器人系统由操作者、主端机器人子系统、通信环节、从端机器人子系统和工作环境组成。操作者指令通过主端机器人、通信环节和从端机器人作用于环境,对环境的感知信息则经过上述环节返回到主端操作者,使主端操作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效完成操作任务。遥操作系统能将人所在的主端的命令和行为传到并作用在远端,实现对远端环境的期望的操作和控制,从而极大地提高操作者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节俭成本,更高效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实现多方协调作业等[1]。 最早的遥操作系统用于地面平台对太空设备的控制上[2],由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及信号收发处理方面等的局限性,遥操作系统往往存在比较大的时延。这些时延会给系统的知觉感受和操作性能带来极大影响[3],于是在原有遥操作系统上,就逐步增加了力反馈信号。然而,这虽然提高了遥操作系统的操作性能,但是由于时延的存在,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影响。因此,控制器的设计除了要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外,还要克服时延的影响。 1.2、遥操作机器人的研究意义 遥操作不同于遥控,它在人控制远方机器人的同时,又必须得到机器人在“知觉”上的反馈。实现机器人在“知觉”上反馈的办法,就是使用临场感技术。临场感技术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各种传感器将远地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信息(包括视觉、力觉、触觉、听觉、运动觉等)实时地反馈到本地操作者(人)处,生成和远地环境一致的虚拟环境,使操作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实现对机器人带感觉的控制,完成作业任务[4]。事实上,在应用了临场感技术的遥操作机器人系统中,对于操作者来说,意味着他将“沉浸”在远地环境中。这样,遥操作机器人系统就可以代替人类完成远程环境和危险环境下的任务,保护人类的安全。在空间探索中,它可以完成卫星修理,空间站维护,月球、火星等行星的勘探等任务;在海洋开发中,它可以完成海洋资源调查,深海打捞,水下电缆修理,海洋钻井平台维护,海底考古等任务;在军事领域,它可以完成战场调查、防化、扫雷、救护等任务;在民用领域,它可以完成核电站维修、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科学实验等任务。总之,遥操作机器人的应用使人摆脱了传统操作者的角色,

合成气制异丁醇的催化剂开题报告

合成气制异丁醇的催化剂研究 摘要 由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是煤炭资源洁净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低碳混合醇不仅是优质的动力燃料,而且可以作为清洁汽油添加剂取代MTBE。由煤制合成气的工艺已经成熟,开展低碳混合醇的研究对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洁净能源以及减少环境污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近年来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将合成气制混合醇催化剂分为四类,分别为改性甲醇催化剂、改性费托(FT)催化剂、钼基催化剂和锆基催化剂这几类。其改性金属包括碱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以及贵金属。并根据最新的进展情况提出本课题合成气制异丁醇的研究方案,从工业甲醇合成催化剂出发,对其进行改性。同时提出催化剂表征方法,以更加深入的对催化剂进行研究。 关键字:合成气催化剂异丁醇

Abstract The synthesis of higher alcohols from CO hydrogen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outes for effectively utilizing coal resource.The higher alcohols are excellent fuels,and they can also be used as clean gasoline additives to replace MTBE.Since it is mature to produce syngas from coal,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synthesis of higher alcohols for developing clean fuels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 pollutions.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s the kinds of catalyst researched recent in the synthesis of mixed alcohol from the syngas.and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modified methanol catalysts, modified Fischer-Tropsch (FT) catalyst, molybdenum-based catalysts, and zirconium-based catalysts . To synthesis the isobutanol from syngas,we propose a feasible program ,that is starting from the modified industrial methanol synthesis catalys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progress made in this project. Catalyst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also proposed to conduct more in-depth study on the study. Keyword: syngas Catalyst isobutanol

氧化锆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 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Material Chemistry 材料化学前沿, 2015, 3(4), 61-67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36572.html,/journal/amc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36572.html,/10.12677/amc.2015.34007 文章引用: 汪广进, 刘海, 龚春丽, 程凡, 文胜, 郑根稳. 氧化锆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进展[J]. 材 Study Progress on the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Zirconia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Guangjin Wang, Hai Liu, Chunli Gong, Fan Cheng, Sheng Wen *, Genwen Zhe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ogan Hubei Received: Nov. 12th , 2015; accepted: Dec. 26th , 2015; published: Dec. 29th ,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4163657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non-platinum catalysts for the renewable energy is urgent. Due to the excellent chemicaland electrochemical, zirconia is attracting abroad atten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novel non-platinum catalysts.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atus of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such as magnetron sputtering and dip-coating for zirconia, and summarizes the study progress of the non-stoichiometry zirconia, transition metal/non-transition metal doped zirconia, partially oxi-dized zirconium carbonitrides and pyrolyzed zirconium base chelates. At last, this paper also looks ahead at the development of zirconia based non-pltinum catalysts. Keywords Non-Platinum Metal Catalysts, Zirconia, Preparation Metho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氧化锆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 研究进展 汪广进,刘 海,龚春丽,程 凡,文 胜*,郑根稳 湖北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湖北 孝感 *通讯作者。

催化剂制备方法大全

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介 1、催化剂制备常规方法 (1)浸渍法 a过量浸渍法 b等量浸渍法(多次浸渍以防止竞争吸附) (2)沉淀法(制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注意加料顺序:正加法或倒加法,沉淀剂加到盐溶液为正,反之为倒加) a单组分沉淀法 b多组分共沉淀法 c均匀沉淀法(沉淀剂:尿素) d超均匀沉淀法 (NH4HCO3和NH4OH组成的缓冲溶液pH=9) e浸渍沉淀法 浸渍沉淀法是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发展起来的,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单元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此法,可以用来制备比浸渍法分布更加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f导晶沉淀法 本法是借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的快速有效方法。举例:以廉价易得的水玻璃为原料的高硅酸钠型分子筛,包括丝

光沸石、Y型、X型分子筛。 (3)共混合法 混合法是将一定比例的各组分配成浆料后成型干燥,再经活化处理即可。如合成气制甲醇用的催化剂就是将氧化锌和氧化铬放在一起混合均匀(适当加入铬酐的水溶液和少许石墨)然后送入压片机制成圆柱形,在100 o C烘2h即可。 (4)热分解法 硝酸盐、碳酸盐、甲酸盐、草酸盐或乙酸盐。 (5)沥滤法 制备骨架金属催化剂的方法,Raney 镍、铜、钴、铁等。 (6)热熔融法 合成氨催化剂Fe-K2O-Al2O3;用磁铁矿Fe3O4、KNO3和Al2O3高温熔融而得。 (7)电解法 用于甲醇氧化脱氢制甲醛的银催化剂,通常用电解法制备。该法以纯银为阳极和阴极,硝酸银为电解液,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电解,银粒在阴极析出,经洗涤、干燥和活化后即可使用。

工业机器人开题报告

工业机器人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广泛采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而且可以保障人身安全,改善劳动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消耗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因此,研究和设计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推广机器人的应用是有现实意义的。由于工业机器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能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70年代起,常与数字控制机床结合在一起,成为柔性制造单元或柔性制造系统的组部分。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机械手和操作机的基础上,采用伺服机构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研制出有通用性的独立的工业用自动操作装置,并将其称为工业机器人;60年代初,美国研制成功两种工业机器人,并很快地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196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用21台工业机器人组成了焊接轿车车身的自动生产线。此后,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研制和应用工业机器人。我国工业机器人起步于7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开发期和90年代的适用化期。 我国工业机器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我国已生产出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弧焊、点焊、码垛、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工业机器人。一批国产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国内诸多企业的生产线上;一批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人才也涌现出来。一些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已掌握了工业机器人操作机的优化设计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控制、驱动系统的硬件设计技术;机器人软件的设计和编程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弧焊、点焊及大型机器人自动生产线与周边配套设备的开发和制备技术等。某些关键技术已达到或接

合成气制液体燃料

碳一化学 ----合成气制液体燃料 学院:化学与化工 专业:化工1201班 姓名:张小琴 学号:1215010105 时间:2015.10.8

合成气制液体燃料工艺描述 煤间接液化 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在高温下与氧气和水蒸气反应,使煤炭全部气化、转化成合成气,然后再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为液体燃料的工艺技术。间接液化首先将原料煤与氧气、水蒸汽反应将煤全部气化,制得的粗煤气经变换、脱硫、脱碳制成洁净的合成气(CO+H2),合成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合成反应生成烃类,烃类经进一步加工可以生产汽油、柴油和LPG等产品。在煤炭液化的加工过程中,煤炭中含有的硫等有害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燃烧后转化成灰分)均可脱除,硫还可以硫磺的形态得到回收,而液体产品品质较一般油产品更优质。 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发展 煤间接液化中的合成技术是由德国科学家Frans Fischer和Hans Tropsch 于1923首先发现的并以他们名字的第一字母即F-T命名的,简称F-T合成或费-托合成。依靠间接液化技术,不但可以从煤炭中提炼汽油、柴油、煤油等普通石油制品,而且还可以提炼出航空燃油、润滑油等高品质石油制品以及烯烃、石蜡等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 自从Fischer和Tropsch发现在碱化的铁催化剂上可生成烃类化合物以来,费-托合成技术就伴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波动以及政治因素而盛衰不定。费-托合成率先在德国开始工业化应用,1934年鲁尔化学公司建成了第一座间接液化生产装置,产量为7万吨/年,到1944年,德国共有9个工厂共 57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在同一时期,日本、法国、中国也有6套装置建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东大油田的发现使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陷入低潮,但南非是例外。南非因其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而遭到世界各国的石油禁运,促使南非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供应问题。考虑到南非的煤炭质量较差,不适宜进行直接液化,经过反复论证和方案比较,最终选择了使用煤炭间接液化的方法生产石油和石油制品。SASOL I厂于1955年开工生产,主要生产燃料和化学品。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促使SASOL建设两座更大的煤基费-托装置,设计目标是生产燃料。当工厂在1980和1982年建成投产的时候,原油的价格已经超过了30美元/桶。此时SASOL的三座工厂的综合产能已经大约为760万吨/年。由于 SASOL 生产规模较大,尽管经历了原油价格的波动但仍保持赢利。南非不仅打破了石油禁运,而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将煤炭液化费-托合成技术工业化的国家。1992 和1993年,又有两座基于天然气的费-托合成工厂建成,分别是南非 Mossgass100万吨/年和壳牌在马来西亚Bintulu 的50万吨/年的工厂。 F-T合成的主要化学反应 F-T合成的主反应: 生成烷烃:nCO+(2n+1)H2 = C n H2n+2+nH2O 生成烯烃:nCO+(2n)H2 = C n H2n+nH2O 另外还有一些副反应,如: 生成甲烷:CO+3H2 = CH4+H2O 生成甲醇:CO+2H2 = CH3OH 生成乙醇:2CO+4H2 = C2H5OH+ H2O

天然气制备合成气

天然气制备合成气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环境友好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环境友好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制合成气是间接利用天然气的重要步骤,也是天然气制氢的基础,充分了解天然气制合成气 的工艺与催化剂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天然气的利用将有很大帮助。天然气中甲烷含量一般大于90%,其余为小量的乙烷、丙烷等气态烷烃,有些还含有少量氮和硫化物。其他含甲烷等气态烃的气体,如炼厂气、焦炉气、油田气和煤层气等均可用来制造合成气。 目前工业上有天然气制合成气的技术主要有蒸汽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本文主要对蒸汽转化法进行具体的描述,并具体介绍此工艺的发展趋势。 蒸气转化法 蒸气转化法是目前天然气制备合成气的主要途径。蒸汽转化法是在催化剂存在及高温条件下,使甲烷等烃类与水蒸气反应,生成CO H 、2等混合气,其主反应为: 2243H CO O H CH +=+,mol /206298KJ H =?Θ 该反应是强吸热的,需要外界供热。因为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而甲烷在烷烃中热力学最稳定,其他烃类较易反应,因此在讨论天然气转化过程时,只需考虑甲烷与水蒸气的反应。 甲烷水蒸气转化反应和化学平衡 甲烷水蒸气转化过程的主要反应有: 2243H CO O H CH +?+,mol /206298KJ H =?Θ 222442H CO O H CH +?+,mol /165298KJ H =?Θ 222H CO O H CO +?+,mol /9.74298KJ H =?Θ 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主要是析碳反应,它们是: 242H C CH +?,mol /9.74298KJ H =?Θ 22CO C CO +?,mol /5.172-298KJ H =?Θ O H C H CO 22+?+,mol /4.131-298KJ H =?Θ

合成气的生产

第五章合成气的生产 5.2由天然气制合成气 5.2.1概述 1.水蒸气转化法在高温和催化剂存在下,烷烃与水蒸气反应生产合成气的方法称为水蒸气转化法。当以天然气为原料时,又称甲烷蒸汽转化法,是目前工业生产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2.部分氧化法部分氧化法是指用氧气(或空气)将烷烃部分氧化制备合成气的方法。反应式表示为, 部分氧化法多用于以石脑油或重油为原料的合成气生产。 3. 自热式催化转化部分氧化法(ATR工艺) CH4的部分氧化和蒸汽转化组合在一个反应器进行。反应器上部为无催化剂的燃烧段,CH4的不完全燃烧,放出热量。 反应器下部为含催化剂的转化段,利用燃烧段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吸热的水蒸气转化反应。 催化剂为:颗粒状镍催化剂,以含氧化锰和氧化铝的尖晶石为载体,具有很高的活性和耐高温性能,可采用较高空速进行反应。 4.甲烷-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法(Sparg工艺) 催化剂上易结炭:改进镍基转化催化剂、开发新型抗积炭催化剂和优化反应条件等。

调节原料混合气的CO2/CH4H2O/CH4之比,转化后合成气中H2/CO在1.8—2.7之间变动 5.2.2天然气蒸汽转化的基本原理 一、主要反应 天然气中所含的多碳烃类与水蒸气发生类似反应 在—定条件下,转化过程可能发生成碳反应 二、催化剂和工艺条件: 1.催化剂 催化剂的基本条件:高活性、高强度、抗析碳。 活性组分:镍是目前天然气蒸汽转化催化剂的唯一活性组分。在制备好的催化剂中,镍以NiO形式存在,含量一般为10%一30%(质量)。 助催化剂:抑制熔结过程,使催化剂有较稳定的高活性,延长使用寿命并提

高抗硫抗析碳能力。金属氧化物,如Cr2O3、A12O3、MgO、TiO等。助催化剂用量一般为镍含量的10%(质量)以下。 载体:使镍的晶粒尽量分散,较大比表面。催化剂的载体是熔点在2000℃以上的金属氧化物,它们能耐高温,且有很强的机械强度。常用的载体有A12O3、MgO、CaO、K2O等。 2.工艺条件 甲烷蒸汽转化过程中控制的主要工艺条件是温度、压力、水碳比、空气加入量等。同时还要考虑到炉型、原料、炉管材料、催化剂等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参数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对本工序的影响,也要考虑对压缩、合成等工序的影响,合理的工艺条件最终应在总能耗和投资上体现出来。 (1)温度:甲烷蒸汽转化为可逆吸热反应。从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考虑,提高温度对转化反应有利,可以降低残余甲烷含量。但温度的升高,受催化剂耐热程度和炉管材质等条件的限制。HK40材料制成的合金钢管,炉壁最高温度不超过930℃,所以炉管出口气体温度应维持在830℃以下。 (2)压力:甲烷蒸汽转化反应是摩尔数增加的反应。从化学平衡来看,增加压力对反应不利。目前工业生产都采用加压操作。 A加压下转化可以大大地节省动力:甲烷转化后气体体积增加4—5倍,从节省动力的角度看是有利的。与常压相比,操作压力采用 1.06lMPa,可节省动力约38%;当在6.0MPa下操作时,甚至可以省去原料气压缩机。 B加压操作可以提高后部工序的设备生产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能量消耗减少的程度也逐渐下降。

轮腿机器人开题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六轮腿移动机器人的仿生机构研究 2013年12 月 2 日

1.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移动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内、外传感器反馈信息感知环境及自身状态, 实现在有障碍物的环境中自主运动, 从而完成一定功能或任务的机器人系统[1]。目前已广泛运用于野外考察、地震救灾、环境检测、娱乐生活等诸多行业,在安全、军事、生活以及科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其中轮式机器人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具有移动速度快、转向性能好、行走效率高等特点。但同时适应地形和避障的能力差。足式机器人对地形的适应能力较好,可以跨越障碍物、台阶等,但运动间歇大,速度慢。随着移动机器人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范围的扩展,未来会在更多复杂且未知的环境中工作。仅仅依靠轮式或者足式的移动机器人已无法完全适应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为了配合对移动机器人性能要求的逐渐提高,相继问世了许多混合式的移动机构,其中轮腿式移动机器人就融合了轮式移动机器人和腿式移动机器人的特点。既可以保证在平坦地面的移动效率又具有了良好的跨越障碍的能力[2]。 但当轮腿式移动机器人采用足式的方式行走时目前在技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然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多足昆虫则可以通过它们长期进化得到的复杂且精妙的肢体结构和灵活的的运动方式,容易地通过了各种复杂的自然地形,甚至能在光滑的表面上倒立行走。因此,将多足昆虫的行为学研究成果,融入到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与控制中,开发具有卓越移动能力的轮腿式仿生移动机器人,对于足式移动机器人和轮腿式移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 本文从仿生的角度出发,对轮腿机器人进行结构设计,使其可以在跨越障碍物、沟壑、楼梯等不规则地形保持机体平稳和运动的效率。主要的问题在于解决腿部结构,使其可以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更低的能量消耗。结合轮式和足式的优点,根据不同的环境变换轮式运动和足式运动两种运动方式,达到良好的运动灵活性和较高的移动速度的统一,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 为了能够保持机器人的稳定移动,这就要求机器人足数越多越好。当机器人在选择腿式不行和轮子转动时需要进行轮腿的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腿部需要

Fe-NC氧还原电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Fe-N/C氧还原电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电化学氧还原反应在燃料电池和金属-空气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储存和转换系统中扮演着重要作用。缓慢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需要催化剂。到目前为止,铂贵金属是活性最高的氧还原催化剂。 然而,昂贵的价格,对甲醇和CO敏感和稳定性差阻碍其大规模广泛应用。为突破这个瓶颈,很多研究工作致力于探索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在已发现的不含贵金属的催化剂中,过渡金属和氮掺杂的碳材料(M-N/C)被认为 是特别有前途的氧还原催化剂,因为它们的元素丰度高、低成本、低环境影响和较高的活性。 本论文主要主要是针对铁和氮共掺杂碳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具体内容如下:选择两端含吡啶氮的有机分子btcpb作为配体与铁(Ⅱ)配位,形成类似配位聚合物的配合物,在不需要外加碳载体的情况下,煅烧得到自支撑Fe-N/C催化剂。结果表明,700℃煅烧的催化剂(Fe-N/C-700)活性最好。 碱性条件下,半波电势840 mV,高于商业铂-碳催化剂;酸性条件下,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均可比与商业Pt/C催化剂。同时,该催化剂在碱性和酸性溶液中都显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甲醇耐受性能。除此之外,该材料充当锌-空电池的空气阴极,在5 mA cm-2电流密度时,电池的容量达到727 mA hg-1。 持续放电110 h,也没有明显电压损失,表明该材料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报道了 Fe3C纳米颗粒修饰,金属铁和氮掺杂碳的复合物的简单高效大规模制备, 以铁-邻菲罗琳配合物和二氰二胺为前驱物,高温煅烧。800 ℃条件下得到的催化剂显示出极好的氧还原活性,碱性溶液中的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高达0.99和 0.86 V,远高于商业铂-碳。

天然气制备合成气

天然气制备合成气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环境友好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环境友好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制合成气是间接利用天然气的重要步骤,也是天然气制氢的基础,充分了解天然气制合成气的工艺与催化剂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天然气的利用将有很大帮助。天然气中甲烷含量一般大于90%,其余为小量的乙烷、丙烷等气态烷烃,有些还含有少量氮和硫化物。其他含甲烷等气态烃的气体,如炼厂气、焦炉气、油田气和煤层气等均可用来制造合成气。 目前工业上有天然气制合成气的技术主要有蒸汽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本文主要对蒸汽转化法进行具体的描述,并具体介绍此工艺的发展趋势。 蒸气转化法 蒸气转化法是目前天然气制备合成气的主要途径。蒸汽转化法是在催化剂存在及高温条件下,使甲烷等烃类与水蒸气反应,生成 H2、CO等混合气,其主反应为: CH4 + 出0 =C0+3战,人H% =206KJ/mol 该反应是强吸热的,需要外界供热。因为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 90%以上,而甲烷在烷烃中热力学最稳定,其他烃类较易反应,因此在讨论天然气转化过程时,只需考虑甲烷与水蒸气的反应。 甲烷水蒸气转化反应和化学平衡 甲烷水蒸气转化过程的主要反应有: CH4 +日2。= CO+3H2,A^29^206KJ/mol CH4+2H2O= CO2+4H2,AH % =165KJ/mol CO + H 2O u CO2+ H2,△H % = 74.9KJ / mol 可能发生的副反应主要是析碳反应,它们是: CH4=C+2H2,也Hd98 =74.9KJ/mol 2CO U C+CO2,心Hd98 =-172.5KJ/mol CO + H2U C + H2O,心H 色98 =-131.4KJ /mol

氧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

氧还原催化剂研究进展 摘要 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对研究,人们对氧电极反应取得了很多原子、分子水平上的认识,但是对氧还原的高超电势的起源、催化剂的氧还原活性与结构的内在关系等问题,?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氧还原反应是一个涉及4电子转移、多步骤的复杂反应,人们在研究中并没有仔细考究常用于研究纳米电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活性的薄膜旋转圆盘电极技术是否切实可靠。 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是近年来低温燃料电池最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燃料电池用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提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降低催化剂制备成本、催化剂制备工艺和新型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设计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对非贵金属氧还原催化剂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氧还原反应;电化学性能 Abstract However, no consensus on ORR mechanism and key factors which

limits ORR ki'netics has been reached so far.This is probably due to, on one hand, ORR is a reaction involves 4 electron, multiple step complex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misunderstanding exists on using thin film rotating disk electrode method, the key technique used for evaluating nanocatalysts activity for ORR. In recent years,non-precious metal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have gained particular interest for fuel cell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non-precious metal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with focus on the effort to improve the activity and durability of the catalysts,to decrease cost of the catalysts,and to develop novel non-precious metal catalysts. The urgent problems and future research focuses for non-precious metal oxygen reduction catalysts a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fuel cells;non-precious metal catalysts;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一、绪论 1.1氧还原电催化研究背景

工作报告之机器人设计开题报告

机器人设计开题报告 【篇一:搬运机器人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4-dof搬运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专业名称飞行器动力工程 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填表日期2013 年 10月 28 日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常用于搬运、喷漆、焊接和装配工作。工业现场 的很多重体力劳动必将由机器代替,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搬运机器人是可以进行自动 化搬运作业的工业机器人。最早的搬运机器人出现在1960年的美国,versatran和unimate两种机器人首次用于搬运作业。搬运作业是 指用一种设备握持工件,是指从一个加工位置移到另一个加工位置。搬运机器人可安装不同的末端执行器以完成各种不同形状和状态的 工件搬运工作,大大减轻了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目前世界上使用 的搬运机器人逾10万台,被广泛应用于机床上下料、冲压机自动化 生产线、自动装配流水线、码垛搬运、集装箱等的自动搬运。部分 发达国家已制定出人工搬运的最大限度,超过限度的必须由搬运机 器人来完成。搬运机器人是近代自动控制领域出现的一项高新技术,涉及到了力学,机械学,电器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 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已成为现代机械制 造生产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编程完成 各种预期的任务,在自身结构和性能上有了人和机器的各自优势, 尤其体现出了人工智能和适应性。 应用搬运机器人进行工作,这是直接减少人力的一个侧面,同时由 于应用搬运机械人可以连续的工作,这是减少人力的另一个侧面。 因此,在自动化机床的综合加工自动线上,目前几乎都有搬运机械手,以减少人力和更准确的控制生产的节拍,便于有节奏的进行工 作生产。

机器人开题报告记录

机器人开题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2

3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智能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 一.设计目的及意义 随着计算机、网络、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机器 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太空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移动机器人的发 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智能移动机器人,无人自主车等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应用的阶段,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能力,动态避障策略,壁障时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地面智能机器人路径规划,是行驶在复杂动态自然环境中的全自主机器人系统的重要 环节,而地面智能机器人全地域全自主技术的研究,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移动机器人是一类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和自身状态,实现在有障碍物的环境中面向目 标自主运动,从而完成一定功能的机器人系统。理想的自主移动机器人可以不需人的干预在各 种环境中自主完成规定任务,具有较高的智能水平,但目前全自主的移动机器人还大多处于实 验阶段,进入实用的多为自主移动机器人,通过人的干预在特定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而遥控 机器人则完全离不开人的干预。 智能移动机器人是一类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和自身状态,实现在有障碍物的环境中 面向目标自主运动,从而完成一定功能的机器人系统。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综合了路径规划、 导航定位、路径跟踪与运动控制等技术。涉及包括距离探测、视频采集、温湿度以及声光等多 种外部传感器,作为移动机器人的输入信息。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主要是完成移动机器人的 运动平台,提供一种移动机器人的控制方式。性能良好的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是移动机器 人运行的基础,能够服务于移动机器人研究的通用开发平台。 随着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业军事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有关移动机器人的理论 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新的技术学科——机器人学,已经逐渐形成,并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机器人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现代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 能等多门学科.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其中专业性比较强 的有机器人动力学和运动学、机器人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机器人的传感技术、机器人的编程 语言、机器人的智能和任务规划等。其中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是实现机器人航迹控制的关键。 运动控制是移动机器人的执行机构,对机器人的平稳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新的智能控 制算法的不断涌现,移动机器人正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就对运动控制系统性能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设计实现智能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能够熟悉移动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的开发,掌握 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特性,为后续的移动机器人的功能扩展搭建一个可行、稳定的平台,而 这个平台则可以成为多种机器人开发的公共基础平台。实现智能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开发具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将为以后的移动机器人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移动机器人的研究始于60年代末期斯坦福研究院(sri )的nils nilssen 和charles roesn 等人,在1966年至1972年中研制出了自主移动机器人shakey 。 70年代末,移动机器人研究又出现了新的高潮,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设计和制造 机器人的浪潮席卷全世界。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公司,如美国通用电气、日本本田、索尼等开始 研制移动机器人平台,这些促进了移动机器人学多种研究方向的出现。例如,轮式移动机器人 的代表作有:smart robots 公司推出的新型基于linux 的移动机器人sr4;美国 activmedia boties 公司用于教学的p3-dx 轮式移动机器人;卡内基梅隆研发的nomad 移动机器人;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闻名遐迩的火星登陆车“勇气号”等。 我国的机器人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已在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各 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七五“期间,完成了示教再现工业机器声成套技术。为了跟踪国 外搞技术,80年代国家高技术计划中安排了智能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包括水下无缆机器人高功 能装配机器人和多种特种机器人。进行了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机构、控制、人工智能、机器 视觉,高性能传感器及新材料的应用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其中,轮式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也 硕果累累。

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第五章合成气的生产过程 5.1 概述 合成气是指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和气,英文缩写是Syngas。其H2/ CO (摩尔比)由1/2 到3/1。合成气在化学工业中有着重要作用。 5.1.1 合成气的生产方法 (1) 以煤为原料的生产方法:有间歇和连续两种操作方式。煤制合成气中H2/ CO 比值较低,适于合成有机化合物。 (2)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方法:主要有转化法和部分氧化法。目前工业上多采用水蒸气转化法( steam reforming ),该法制得的合成气中H2/ CO 比值理论上是3,有利于用来制造合成氨或氢气。 (3) 以重油或渣油为原料的生产方法:主要采用部分氧化法( partial oxidation )。 5.1.2.1 工业化的主要产品 (1) 合成氨 (2) 合成甲醇 (3) 合成醋酸 (4) 烯烃的氢甲酰化产品 (5) 合成天然气、汽油和柴油 5.1.2.2 合成气应用新途径 (1) 直接合成乙烯等低碳烯烃 (2) 合成气经甲醇再转化为烃类 (3) 甲醇同系化制乙烯 (4) 合成低碳醇 (5) 合成乙二醇 (6) 合成气与烯烃衍生物羰基化产物

5.2由煤制合成气 以煤或焦炭为原料,以氧气(空气、富氧或纯氧) 、水蒸气等为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 通过化学反应把煤或焦炭中的可燃部分转化为气体的过程, 其有效成分包括一氧化碳、氢气 和甲烷等。 5.2.1.1煤气化的基本反应 煤气化过程的主要反应有: 原反应也是重要的气化反应。气化生成的混合气称为水煤气。总过程为强吸热的。 提高反应温度对煤气化有利 ,但不利于甲烷的生成。 当温度高于900C 时,CH 4和CO 2 的平衡浓度接近于零。低压有利于 CO 和H 2生成,反之,增大压力有利于 CH 4生成。 5.2.1.2煤气化的反应条件 (1) 温度 一般操作温度在1100 C 以上。 (2) 压力 一般为2.5?3.2MPa 。 (3) 水蒸气和氧气的比例 H 2O/O 2比值要视采用的煤气化生产方法来定。 5.2.2煤气化的生产方法及主要设备 气化过程按操作方式来分, 有间歇式和连续式。目前最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按反应器分类, 分为固定床(移动床)、流化床、气流床和熔融床。至今熔融床还处于中试阶段,而固定床 (移动床)、流化床和气流床是工业化或建立示范装置的方法。 5.2.2.1固定床间歇式气化制水煤气法 该法的操作育式为燃烧2制气分阶段进行,在实厢生产中,为了防止空气在高温下接 触水煤气而发生爆炸,同时保证煤吒质量?一个工作睛环由以下六个阶段粗成’ P 吹区 亠 恚寬吹净 亠一】忠上唏瓯 亠T 吹制耳 亠 二次上吹帛帆 亠 空耳吹浄d (空气自下而上M 蒸汽目下而上) (黄汽自上而下)〔轰汽自下而上H 自下而上川 屮f I 5.2.2.2固定床连续式气化制水煤气法 此法由德国鲁奇公司开发。目前鲁奇炉已发展到 MarkV 型,炉径5m ,每台炉煤气(标 准状态)的生产能力达 100000m3/h 。鲁奇法制的水煤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而一 氧化碳含量 较低,在 C1 化工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适合于做城市煤气 。 C +丄0之QCO 2丄 o+q =co 3 C + H.OttCO+H. C + 2H a O?CC 2+2H a c+cq SCO c+込 ? CH 4 上眼-12%J7翻加 入弧-40弘7 F 用刃 第 90 3V/^/ 劈 Y72&J 皿J 此反应为强吸热过程。碳与二氧化碳的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