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答案 A地 B地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湿润
地处大陆西部,常年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 气候成因 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和 带控制,冬季受西风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带影响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考点一
【图解考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影响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 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 点应注意“三抓”: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 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4.(2010· 海南地理,1)2010年夏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冰岛位于 ( )。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真题重组集训
A.极地高压带 C.西风带 解析
B.副极地低压带 D.副热带高压带
由图可读出冰岛位于60°N~66.5°N之间,该纬
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 B.② )。
(3)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 ,那么①②③ 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 B.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基础自主梳理
核心考点探究
技能专项提升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A (1)乙地降水少的原因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B.地处背风侧 C.位于大陆东岸 D.受西风影响 C (2)丙地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3)丁地气候的成因是( A) A.海陆热力差异 B西风影响 C.信风影响 D.风带季节移动
D
▲ ▲ ▲AE温带源自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E 热带沙漠气候 C B D G
回归沙漠带上 的“绿洲”?
A
理想地球表面
世界轮廓简图
季风环流(冬季风)
东北季风
西北季风
1月南移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特征:
寒冷干燥
阿留申低压
1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季风环流(夏季风)
7月北移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副高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特征:
高温多雨 东南信风
夏威夷高压
7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A 甲 乙 1 2
赤道
B
3 4
1. 2. 3. 4.
图中A、B分别代表的月份是:A 月,B 月(1月或7月)。 图中甲、乙分别代表的气压中心名称 : 。 图中①~④数字代表的季风名称分别为 。 图中①③的成因是什么?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这是
因为这里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 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 东侧,这里东西距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 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 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这里雨水稀少, 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探究学习
4、“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绘制全球环流图
5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6、小结三圈环流,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Leabharlann 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1、 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2、绘制近地面风向示意图
自主学习探究
1、“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假设的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区间的冷热差异,画出“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
师生互动探究、
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图2-32)
假设的条件与前提是“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
课题
2-3大气环境第三课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导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教学 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复习
下图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
1)判定半球,2)1----7代表的气压放带和风带的名称。
7、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图2-23)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地球表面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在地球的大气系统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是气象学中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是全球最主要的低压系统之一。
它通常向北半球和南半球移动,这是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年中的变化所引起的。
在北半球夏季,赤道低压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赤道低压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是全球最主要的高压系统之一。
它通常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极地高压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极地高压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2.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副热带地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压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增强并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减弱并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副极地地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低压系统。
它的位置和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在北半球夏季,副极地低压带减弱并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压带增强并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3.极地东风带和西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极地东风带位于极地附近,是由极地高压系统和副极地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它通常随着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极地东风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而在北半球冬季,极地东风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高温少雨。
西风带位于副热带地区,是由副热带高压系统和副极地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它通常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向南或向北移动。
在北半球夏季,西风带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高温多雨;而在北半球冬季,西风带向南移动,使得北半球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4.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信风带是由副热带高压系统和赤道低压系统所形成的。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006 冷却
低
高 冷却
高
低 受热
1000 低
1002
1004 高
1006 冷却
气体受热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地面则为低压;气体冷却下 沉,地面则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 异,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
精品课件
小结: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归纳:
地表受 大气垂 水平方向上出 大气水 热不均 直运动 现气压差异 平运动
3、山谷风
白
天
谷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风 增温慢 (冷源)
3、山谷风
探究巴山夜雨的成因?
夜
晚
山
降温快 (冷源)
风 降温慢 (热源)
降温快 (冷源)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用所学的知 识能解释吗(?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那么
风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水平气压剃度力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精品课件
(三)案例分析 1、城市风
上升气流
郊区
市区
郊区
冷
热
冷
2、海陆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 (相对为热源)
白
海风
天
海洋升温慢
海 (相对为冷源)
风
2、海陆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 (冷源)
陆风
夜
海洋降温慢
晚
(热源)
陆
风
请海根风据你所轻学轻知地识吹,寻海找浪“你军轻港轻之地夜摇”…中… 错误歌词……
赤道低压带
精品课件
单圈环流
60N 30N 0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考虑地球自转)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春分日-夏至日
移动规律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夏至日-秋分日
90°
60°
30°
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夏至日-秋分日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移动规律
冬至日-春分日
23.5ºN
23.5ºS
0º
66.5ºN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 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地转 偏向力
高低纬间 热量差异
单圈闭合环流
小结:
这个单圈环流能不能维持下去?
不能,
地球时刻不停的在做自转和公转运动,物体的运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考虑地球自转
假设前提: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引起因素:
2、三圈环流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赤道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盛
行
西风东南源自信风盛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极 地 东 风
气压带分布规律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分布规律 风总是由高压带吹向低压带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极地东风与信风带方向一致,西风带与它们方向相反。 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南风,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
2 -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青岛的市民说,青岛一 般白天感到空气潮 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
海陆风
白天陆地升温快 (相对为热源)
海风
海洋升温慢 (相对为冷源)
海陆风
夜晚陆地降温快 (冷源)
陆风
海洋降温慢 (热源)
唐·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 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怎样形成的?
纬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中
南 纬
信 西
风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 地 东 风
极地高压带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热 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热力因素: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 带 动力因素: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 气压带
(3)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66°34´N
23°26´N
0° 23°26´S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移动原因: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 移动规律: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66°34´S
海陆风
小结
请用鼠标点 标窗口右侧 的○进行选 择操作。
高
D G D
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垂直运动
低
G D G
A
冷却
B
受热
C
冷却
地面
大气水平运动
同一水平面 产生气压差异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
(2011·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下图 为“某月沿18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 “某月”可能是 ( A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该月份甲地盛行 (
D)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011·江苏)下图1为北非简图,图2为甲、乙两地 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风带
分布
极地东风带 (2个)
中纬西风带 (2个)
低纬信风带 (2个)
极地高压与副极地 低压之间
副极地低压与副热 带高压之间
副热带高压与赤道 低压之间
风向
属性
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北半球:西南风 南半球:西北风
干冷 温湿
北半球:东北风 干热 南半球:东南风
第三步: “地球公转使其移”。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 形成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如下 图所示: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形成、分布与移动
考点1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一步:“冷热不均使其动”。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 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所 示:
第二步: “地球自转使其偏”。 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 “特征
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_降__水__:__甲_地__降__水_ 多, _主_要__在__冬__半_年__;__乙__地__全_年__降__水__少__。_气__温__:__乙__地___ _全_年__高__于__甲_地__;__乙__地__年_较__差__大__于__甲_地__。_。试从气 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图中季风C和季风B,主要由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是 B ,这类季风在 东亚地区 (地区)最为典型。
(
二)三圈环流的形成(考虑地球自转,假设地表均一)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高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盛行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启发:南半球的三圈环流是什么模式?
(三)六风七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 风
赤 道 低气 压 带
东
南
信
2、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1002
风向平行等压线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3、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摩
擦力的影响(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hPa)
1000
风向
1005
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1010 1015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总结:大气的水平运动
理想状况:
气压梯度力——风向垂直等压线(高压到低压)
高空: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平行等压线(北半球向右、 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斜穿等压线(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小结: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三 圈 环 流
教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压带的定义、分布和特点。
2. 让学生理解风带的定义、分布和特点。
3. 让学生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移动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全球气压带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风带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3. 采用互动提问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形成原因及移动规律。
2. 教学素材: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和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全球气压带的定义、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全球气压带的移动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的动态变化。
4. 知识拓展:介绍风带的定义、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6. 总结与复习: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小组汇报: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七、实践操作1. 模型制作:让学生制作地球仪模型,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八、课堂小测1. 设计一份关于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小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 学生答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小测。
3. 答案讲解:讲解小测的答案,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九、课堂反思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2.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季风环流的类型:
1月
高气压
F
低气压
7月
印度低压
0°
夏威夷高压
低压
高气压
类型 东亚 季风
南亚 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风向
亚洲高压 西北风
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
亚洲高压 东北风
南印度洋 西南风
性质 成因
寒冷干燥 海陆热力 温暖湿润 性质差异
干燥 湿润
①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何特点? 2.七个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有何差异? (热力成因和动力成因) 3.高低气压和不同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1.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
风向: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极地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赤道低压
2.气压带形成原因:热力成因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3.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遇冷、多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遇热、少雨
信风带、东风带:气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遇热、少雨 西风带:气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遇冷、多雨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低低气压带 极低高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地球上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大气运 动的主要形式)
2、作用:
(1)调节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分 布。 (2)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90N极地高压带赤道 Nhomakorabea压带总结: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等压线
风向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 同作用下的风(北半球)
高 空 风 的 形 成
(百帕)
1000 1002 1004气
压 1006 梯 度 1008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 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风向
北半球
1010
2.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①方向: 与空气运动方向(风向)相反, 3.地面摩擦力: 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②影响: 减小风速 近 地 面 风 的 形 成 水平气压 梯度力 三种力共同作用下,风向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并且摩 擦力越大,夹角越大。
风向
(百帕) 1000
1005
地面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压定律: 1010
(北半球)
大 气 作 水 平 运 动 所 受 作 用 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 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赤道上空的风) 二力平衡, 风向平行 于等压线 (高空风) 三种力共 同作用下, 风向与等 压线成一 夹角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使北半球风 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
(近地面 风)
A
C
A 气旋和反气旋
C 热力环流
B风
D 大气环流
4、下列有关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
A、各地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近地面附近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5、下图为北半球理想等压线图,图中的风向箭头代号正 确的是( )
( 1) 用箭头表示 O 点处的风向,海平面上的摩擦因素可 略去不计。 (2)试写出(1)题的解答理由。 (1)根据物理学中的大气压与水的沸点关系。水的沸点是 由气压决定的,沸点相同的地点气压相等,沸点高的地方 气压高。因此A、B两点气压相等且为高压,D、C两点气压 相等且为低压。由于不考虑摩擦力,答案如图所示。 (2)如不考虑摩擦力,即可以认为O点空气做平行于等压线 的匀速运动。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D
)
A.元旦前后向高纬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北半球夏季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大致南移
D.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c c
3、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 都是东风。 B、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 成的。 C、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4、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双选) A.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B.地球自转偏向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5、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AB)
( B)
6、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
A.赤道低气压带 C.副热带低气压带
)
B.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7、有关副热带高压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布于南北纬40°附近 B.是动力作用形成的
B
)
C.是高纬环流的组成部分之一
D.其两侧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8、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正确叙述是(
到冷重气流之上
C
成因
副极地 低气压带
极地 高气 压带
A
D、暖轻气流爬升
D
少雨 多雨
少雨
多雨
※不同气压带控制下对气候产生怎样的 影响?
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66°34´N
原因: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 动而移动;
23°26´N
0°
就北半球来说,夏季 23°26´S 北移,冬季南移;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 风带同时移动。
气压带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是受热不均引起的(热力原因) 二、是气流被迫上升和下降引起的(动力原因) 你认为: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 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各属于哪一类?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和季节性移动 ① ② ③
【练习】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B.乙点位于30°N D.②盛行西南风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 布正确的是( C )
A.a
B.b
C.c
D. d
【练习】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 移动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90N
60N 30N 0
----单圈环流
(2)考虑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90°N
60°N
中纬环流
30°N
低纬环流
低纬上空
0°
(2)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冬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 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
东北信 风带,它是______ 低纬 环流的组成部分。 (2)图中B处是_______
西北 风,气流来自_________ 副热带高 气压带。 (3)C所处的风带,吹_____ 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C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地区冷而重的D气流后向上爬升 副极地低 气压带,它是______ 动力 因素形成的。 (4)A处是_________ (5)由图可看出,有一个气压带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移动,它是___ D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6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4 东北信风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威夷
亚速 尔高
高压 压
南 半
气压带基本上呈 势
带
球
状,因为 海洋 面积占绝对优
海平面气压图.swf
2、海陆分布影响大气环流(风带)---季风环流
①概念
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 变的现象。
②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主要原因)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亚洲季风
读图思考完成下表。
南亚
东亚
分布 季节
赤道
低气压带
赤道
高气压带
南极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
单圈环流
想一想:
现实中,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是否存在?
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表均匀,地转偏向力
低纬环流立体图
返回
炎 热 干 燥
成
云
致 雨
东北信风 (干燥) 30°N 副热带高压 (动力)
赤道低压 (冷热不均)
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地表均匀,地转偏向力
( )AB
2、在南北纬30°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原因是 ( )C
A.空气在这一带大量收缩下沉 B.近地面气压较低,使高空空气下沉补充 C.由赤道上空流来的空气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 聚积产生下沉气流 D.空气受热膨胀,产生上升气流
3、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下图几种热力环流形式中,正确的是( C)
A
B
C
D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探究问题:地球的大气到底是怎样有规律 的运动的?
2、作用 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
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若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北极
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 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思考:南半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极地高压带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思考:
副热带 高气压 带和副 极地低 气压带 是否为 热力因 素所致?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亚速尔 高压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切断
1.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气压带)的影响
位 置
影响气 压分布 的因素
时 间
被切断的气 压带
气压中心的变化
亚欧大陆
太平 洋
大西 洋
北
海陆 热力
1月
副极地低 压带
蒙古—西伯 阿留申低 冰岛
利亚高压(冷) 压
低压
半 性质
球
的差 异7月副Fra bibliotek带高 压带印度低压 (热)
( B)
4、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处在远日点时,全球气压带、风 带正向北移 D.元旦前后向南移动
二❖二、、北北半半球球冬冬、夏夏季气季压气中压心中心
❖ 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高 600N
低 300N
60° 30° 0° 30°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1月) 实际中的气压是不是也呈带状分布?
冰岛
冰岛
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低压
蒙古—西伯 利亚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
夏季(7月)
实际中的气压是不是也呈带状分布?
夏威夷
印度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压
单圈环流
地球自转
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近地面形成 七个气压带和六条风带)
地球公转 直射点的回归移动 随 直 射 点 的 移
动而移动(影
响大陆西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球海陆分布
季风环流
断裂
(影响大陆东岸,典型 区:东亚、南亚)
呈块 状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我国东部、日本、
我国西南
朝鲜半岛
1月(冬季) 7月(夏季) 1月(冬季) 7月(夏季)
风向 东北风 西南风 西北风 东南风
性质
冬:寒冷干燥,风力强劲
夏:温暖湿润,多降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
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的差异
热带沙 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
地表物质均匀 高低纬冷热不均 地球不动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北半球) 就全球而言:1月南移,7月北移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巩固练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双选) A.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 B.地球自转偏向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盛行
西
风
气压带的成因
热力因素 动力因素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盛
行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盛行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干、冷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研究一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