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课例信息表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云雾的形成原因。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庐山的地理位置:介绍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2.2 庐山的气候特点:讲解庐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云雾天气。
2.3 云雾的形成原因:解释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到冷空气时会凝结成雾,庐山的云雾是由于地形抬升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庐山的云雾景观。
3.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引出云雾的形成原因。
3.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庐山的云雾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庐山云雾的特点。
3.4 案例分析:分享庐山云雾的实例,让学生学会描述和分析自然现象。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庐山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云雾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观察和描述身边自然现象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图片素材:收集庐山云雾的图片,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关注。
5.2 视频资料:寻找庐山云雾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播放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
5.3 科普读物: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庐山云雾的科普读物,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观察庐山云雾:让学生观察庐山云雾的图片或视频,描述云雾的形状、颜色和动态。
6.2 分析庐山云雾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庐山云雾形成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6.3 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欣赏和表达感受。
第七章:课堂讨论7.1 庐山云雾的气候变化:讨论庐山云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现象的影响。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在读、画活动中,体验文本韵味!———14、《庐山的云雾》反思性说课稿《庐山的云雾》的说课分九个部分,分别是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堂重建。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一、说学习内容:《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个特点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奇幻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全文共4个自然段,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
本文所写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来谈谈学生的情况——二、说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这一册课文中,学生初步接触”总分”这种构段方式。
由于他们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不多,对新课文感情朗读的整体把握能力还不够,大多数学生不注意感情朗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用惯常的“唱读”读法,声软而长,没有抑扬,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有所感悟后指导多次感情朗读,继续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习惯。
另外,身为城区的学生没有见过山间的云雾,他们少出远门,没游览过庐山,不知庐山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三、说学习目标: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庐山的云雾

庐山的云雾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小学语文3.课题:庐山的云雾4.课时:15.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①预习生字词等②查询百度网站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图片、视频和有关知识资料教师课前准备:①查询百度网站收集的有关庐山云雾的图片、课件、古今诗文以及有关知识资源。
二、教学目标1.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欣赏课件、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三、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词语意思及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以及练习写作四、教材分析《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从课题看就能看出其视角锁定在庐山的云雾上。
课文以优美明快的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
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出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
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三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
但对于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还有一定难度。
因此,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在欣赏庐山云雾的图片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感悟文章语言富于变化的特点和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并且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在读中内化语言,积累背诵。
五、教学方法:上课之前我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庐山云雾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一些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下3《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课案

1.一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余生思考这一小节共有几句。
2.一生读第一小节。
3.生试着加一加: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的高峰,有的幽谷,有的瀑布,有的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4.理解交流“变幻无常”、“神秘”的意思,并试着读出这两个词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部分词语。
3.理清课文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4.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整体感知庐山云雾的多,云雾给庐山增添的神秘色彩。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庐山云雾的多,云雾给庐山增添的神秘色彩。
教学难点
感知云雾给庐山增添的神秘色彩。
1.练写生字、新词,要求会默写。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1.看老师板书,齐读。
2.交流对庐山的了解。
3.齐读课题。
1.带着要求,生自读课文。
2.生读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字音、字形、字义、词义。
3.生描红生字。
4.生逐节朗读课文,思考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5.生思考交流:
(3)“变幻无常”是什么意思?“神秘”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4)在众多的景色中,作者重点讲的是什么?指说。
(5)是啊,高峰上有云雾,幽谷里有云雾,有瀑布的地方有云雾,有溪流的地方也有云雾,庐山的每个地方都有云雾。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能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吗?自由读后指读。
5.思考交流:在众多的景色中,作者重点讲的是什么?
6.体会云雾的无处不在,体会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试着读出这些意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公开课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边读边思,体会第2、3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课件运用及教法与学法
课件
导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温故互查。
1、提问:说一说:《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描绘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2、自主汇报。
二、设问导学。
1、导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庐山的云雾》,深入领会庐山云雾的特点。
(3)这段话按_________的顺序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的独特姿态。
A.山腰B.山峰C.山谷D.山头
(4)读这段话,我们的眼前能出现几幅具体的画面?
(5)分组汇报,教师引导生试着背诵。
2、默读第二自然段,完成“自学解疑”的第二题,二人小组交流。
(1)用“______”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本段中哪些词能够体现“瞬息”的意思?哪些词能体现“万变”的意思?圈起来。
转眼间九天银河
明明是四蹄生风的白马
还没等你一座冰山
教
后
记
3、设问?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是用什么方法写庐山云雾的特点的?(总分的顺序),教师总结。
(二)精练。
1、读词语。并背诵。
教师讲解。
1、再次欣赏视频《庐山的云雾》,随范文朗读,
(生自由汇报)
生用“流连忘返”造句。
3、生自由汇报
2、学生独立完成两导两练上的题目。
晋庙铺教学区2017—2018第二学期导学案
导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五、拓展延伸。
1、庐山这样美,如果是导游,你将怎样为游客介绍庐山?
庐山的云雾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庐山的云雾学科领域:地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其云雾的形成原因。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观察、分析庐山云雾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庐山云雾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庐山的云雾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自然景观。
询问学生对庐山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其云雾的形成原因。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观察分析学生观察庐山云雾的图片,分析云雾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庐山云雾的观赏价值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介绍庐山的云雾景观。
2. 调查身边的人们对庐山云雾的了解程度,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庐山云雾景观的欣赏能力及环保意识的提高。
3. 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过程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庐山云雾视频:为学生播放庐山云雾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与神秘。
2. 云雾形成原因实验:教师演示云雾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湿度、温度等气象因素对云雾形成的影响。
3. 庐山云雾图片展: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庐山云雾图片,分享云雾的美丽瞬间。
4. 云雾观察日记:学生分组进行云雾观察,记录云雾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庐山云雾旅游资源讨论:学生探讨庐山云雾的旅游价值,提出保护云雾景观的建议。
《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能力。
(3)通过观察云雾图片,让学生掌握云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庐山云雾的奥秘。
(2)运用观察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观的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我国名山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庐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2)云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1)云雾的形成原因。
(2)如何描绘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庐山云雾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庐山的历史、文化、地理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庐山的基本概况。
(2)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云雾现象,思考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庐山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庐山?(2)展示庐山云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云雾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概况。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4. 欣赏与评价(1)展示庐山云雾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评价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庐山的地理位置、基本概况以及云雾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1. 观察并描绘一幅自己喜欢的云雾景象,可用文字或绘画表达。
2. 调查生活中其他常见的云雾现象,了解其形成原因。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庐山其他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瀑布、溶洞、寺庙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其他名山的云雾景观,了解其特点和形成原因。
七、课堂互动:1. 提问:同学们还了解哪些名山的云雾景观?它们有哪些特点?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了解。
《庐山的云雾》教学教案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庐山云雾的能力;(3)引导学生欣赏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庐山云雾的奇特景象;(2)采用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庐山云雾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2)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现庐山云雾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PPT等;2. 教材:有关庐山云雾的资料和范文;3. 学生分组:按照四人一组进行分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庐山云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简要介绍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有关庐山云雾的资料,了解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庐山云雾的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2)通过PPT展示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庐山云雾的短文;(2)要求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现庐山云雾的美丽。
5. 分享与评价:(1)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总结庐山云雾的特点和美丽景色;1. 学生对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观察和描述庐山云雾的能力;3. 学生欣赏庐山云雾美丽景色的能力;4. 学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5.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庐山的云雾》教案 一

《庐山的云雾》教案一一,导入: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啊,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让作者忘记了回去呢?(庐山)二、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庐山都有什么景色?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是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景。
庐山的云雾有两大特点?你最喜欢她的什么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请大家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引导理解、朗读。
(先后教学课文的2、3自然段)三、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1、指名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能想象还可能有哪些形态吗?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5、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姿态?(渗透观察习惯的培养)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这么美的文字想不想把它变为我们自己的?看谁的方法巧,先把它们记住。
(可引导学生以画助记)7、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诵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1,指名读第三小节,想一想:这小节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庐山的云雾》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的能力;(3)通过观察云雾,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庐山的云雾景观;(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亲身体验庐山的云雾变化;(3)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庐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云雾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3)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表达等方式,提升对庐山云雾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云雾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的讲解;(2)学生户外观察的的组织与指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庐山云雾的图片、视频等资料;(2)准备户外观察的场地和工具;(3)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 学生准备:(1)查阅有关庐山和云雾的资料,了解基本知识;(2)准备户外观察所需的衣物和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庐山云雾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2)简介庐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讲解云雾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3)引导学生思考庐山云雾的美学价值。
3. 户外观察:(1)组织学生户外观察庐山的云雾变化;(2)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庐山云雾的奇妙;(3)学生在观察中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1)组织学生交流户外观察的收获;(2)引导学生从科学、艺术等多角度欣赏庐山云雾;(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科学探索的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庐山云雾的画作品,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感悟;2. 写一篇关于庐山云雾的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3.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庐山云雾的看法,汇总并进行分析。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

《庐山的云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激发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介绍。
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描述。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庐山的自然风光。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庐山云雾的特点。
提问学生对庐山云雾的了解和看法。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兴趣和参与度。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庐山云雾的形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能力。
2.2 教学内容: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空气湿度和温度对云雾形成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解释庐山云雾的形成原因。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空气湿度和温度对云雾形成的影响。
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模拟云雾的形成过程。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庐山云雾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记录学生实验或观察的结果和分析。
第三章:庐山云雾的变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庐山云雾的变化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庐山云雾的变化特点和规律。
云雾对庐山景观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庐山云雾的变化。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云雾的变化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云雾对庐山景观的影响。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庐山云雾变化特点的理解程度。
记录学生观察和记录的结果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情况。
第四章:庐山云雾的文化意义让学生了解庐山云雾在文化中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知能力。
4.2 教学内容:庐山云雾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和影响。
庐山云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4.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展示庐山云雾的文化表现。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庐山云雾在文化中的意义。
学生进行创作,如写作、绘画等,表达自己对庐山云雾的感悟。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庐山云雾文化意义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和参与度。
庐山的云雾教案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教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云雾的形成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庐山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云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3. 庐山云雾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云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教学难点:云雾形成的原因及庐山云雾的观赏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云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庐山云雾图片,分析云雾的特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庐山云雾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庐山云雾的经典案例,体会云雾的美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庐山云雾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云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3.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庐山云雾图片,分析云雾的特点。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庐山云雾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
5. 案例分析:分析庐山云雾的经典案例,体会云雾的美感。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庐山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云雾形成原因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发展:通过观察、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描述、分析和欣赏自然现象方面的能力提升。
3. 情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大自然和环境保护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庐山云雾的图片,用于导入和观察分析。
2. 视频资料:庐山云雾的视频,用于更直观地展示云雾的美丽。
3. 教材:有关庐山云雾的科普资料,用于引导学生学习。
4. 网络资源:有关庐山云雾的更多资讯,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讲解云雾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上会中心小学语文备课教案庐山的云雾

上会中心小学语文备课教案——庐山的云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庐山的云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掌握课文中庐山云雾的特点及其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
(3)学会通过描绘方法表现云雾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庐山的云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及其变化。
(3)通过描绘方法表现云雾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运用想象和联想,表现云雾的变化无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庐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庐山的印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游览庐山的经历,激发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庐山的云雾》,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庐山云雾的特点及其变化。
3.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练习:1. 朗读和背诵课文《庐山的云雾》。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1)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2)课文中描述了庐山云雾的哪些变化?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庐山的云雾》。
(2)预习下一课《黄山奇松》。
(3)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用描绘方法表现其特点。
2. 拓展作业:邀请家长带领学生游览附近的自然景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将游览经历分享到班级群。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片断)

《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片断)《庐山的云雾》教学案例(片断)【教学实录】师: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云雾。
它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生:(边读课文边画。
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的不同,所展现的云雾也有所不同。
)师:(教师巡视,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黑板上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都在绘画。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生1:我画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雾。
这些云雾就好像一条条的玉带,系在了山腰间。
生2: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
这些山顶上的云雾好像一顶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顶白色的小绒帽,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3: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同学们,他们画的好吗?生1:他们画得都很好,看着他们的画,我仿佛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位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生2:老师,我觉得半山腰的云雾还要再画上面一些,那样充分地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
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
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庐山的云雾》教学教案

《庐山的云雾》教学教案《庐山的云雾》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2-——4自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
3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难点: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的第一自然段。
今天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的怎么样?(课件出示):庐山的景色( )。
那里有( ),有( ),有( ),有( ),尤其是( ),更给它( )。
师:这一段先总写了作者对庐山总的感受。
庐山的云雾有哪些特点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庐山的云雾。
(课件出示)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请大家看课文。
二、精读课文,入境悟情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
师:指名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1)中心句是哪一句,用——画出。
(2)这段话写出了云雾的什么特点?生:中心句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云雾的特点是什么?生:云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
师:作者为了介绍云雾千姿百态,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用———画出来。
师: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读一读,好吗?师:作者介绍了哪些位置的云雾,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生:山头上的云雾,像白色的绒帽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山谷中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师:为什么云雾有时像绒帽,有时像玉带,有时像大海,有时像天幕?生:因为云雾的位置不同,所以形态也不同。
师:作者在写这几处云雾时,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生:打比方。
师:打比方就是把( )比作( )。
课件出示:把( )比作( )把( )比作( )把( )比作( )把( )比作( )指名回答。
师:除了打比方外,还用了什么方法?生:拟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因为只有人才会戴帽子,系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