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产业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确定及优化-甘小冬1112060072
重庆产业研究研究报告
重庆产业研究研究报告
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重庆市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内地西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本研究报告主要对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并对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优势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
1. 产业结构:重庆市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均衡,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和金融业等。
2. 优势产业:重庆市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重庆市拥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强的汽车制造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产业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现代服务业也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
3. 发展趋势:未来,重庆市的产业发展将继续发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重庆市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 政策支持:为促进重庆市产业发展,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等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与
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总之,重庆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具备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中心的潜力。
未来,重庆市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产业的扶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万州7+5现代化农业体系内容
万州7+5现代化农业体系内容
万州提出的“7+5”现代化农业体系是一个结合了当地
农业特色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综合框架,具体的内容可能包括:
1. 七大主导产业:
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建设: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水果产业发展:如柑橘、葡萄等经济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与深加工产业链构建。
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蔬菜种植业。
生猪养殖及肉类加工: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形成完整的肉类产品产业链。
茶叶产业:扩大优质茶叶种植面积,提升茶叶品质和品牌影响力。
中药材种植与深加工:发展中药种植基地,打造中草药产业链条。
高效渔业或水产养殖:利用水资源优势,推动健康高效
的渔业发展。
2. 五大特色产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包括智能农业、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田园风光,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型业态。
农村电商与物流配送: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高效物流配送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农机服务、农资供应、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农业服务水平。
以上内容是基于对“7+5”现代化农业体系的一般性理解所进行的推测,具体内容应以万州区官方发布的政策文件为准。
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重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沿江重要的工业城市。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重庆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重庆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那个时期,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业基地,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重庆开始实行“扩大开放、内外联动”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
这一时期,重庆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改变,服务业开始兴起,并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重庆市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两江新区”建设,重庆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了重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与此同时,传统的重工业逐步减少,但依然保持一定规模。
二、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的推动:随着重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集聚效应和城市规模经济效应的释放,吸引了大量服务业和现代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2.政府政策的支持:重庆市政府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和优惠措施,积极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3.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对服务业和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也是重庆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庆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重庆的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综合化的特点。
根据数据统计,在重庆的工业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比较大,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
重庆的重工业仍然占据一定的比重,但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已经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
服务业方面,随着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的推动,餐饮、金融、旅游等行业经济快速增长,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规模不断扩大。
【doc】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O4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成因探析王军(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重庆400047)摘要:本文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试图探讨,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重庆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及趋势,指出需求结构与能力,投资的比例和力度,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动以及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四大成因,并就结构中的矛盾提出对策性建议.关键词:重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支柱产业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4)01—0086—08重庆是中国西部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设立重庆直辖市后,辖40个区县,土地面积8.24万平方公里,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3107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重庆国民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全市人民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实力得到显着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7.3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749.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7元增加到2001年的5655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5倍,年均增长8.5%.而这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增量中的20%来源于产业结构调整.一,重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一)三次产业GDP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生显着变化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和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构成,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根据这一特点,重庆近年来根据"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主旋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按可比价计算,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第一产业GDP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3.3%,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速度相比,除第二产业低0.8个百分点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高于全国O.4和2.7个百分点.由于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44.3%,39.9%和15.8%;8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变为31.4%,37.8%和30.8%;90年代三次产业的平均贡献率有了进一步变化,分别为19.5%,42.3%和38.2%,贡献率的差异致使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按五年计划头一年,2000及2001,2002年J隋况列表,见下页).(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日趋合理化1.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重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经过1978年--1983年的连续走高之后,于1984年起呈连续下降收稿日期:2003—05—04作者简介:t~(]978--),男,重庆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干事,校报编辑.86?表一重庆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合计\197824.8l30.8Ol1.7l67.32198345.2344.7221.29ll1.24198874.40lO3.o561.66239.1l1993l4o.64236.7l172.44549.791998298.67585.38545.21l429.262O0o283.0o657.5l648.831589.3420ol293.03727.66729.O8l7.49.8020o23l5.78826.45827.87l9r71.1O注:1978年价格指数为100,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514.7,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405.5趋势,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83年的4o.7%降至2001年的16.7%(见表二).虽然比重下降幅度较大,但第一产业总产值仍有较快增长,由1978年的24.8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293.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5.3%除此之外,农产品供给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农村的多种经营成效显着,从过去单一的"以粮为纲"向多种经济全面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进一步改善了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下降,牧业和渔业的比重上升.2001年,农业,牧业,林业和渔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5.4%,38.3%,2.8%,3.5%.与1978年相比,农业和林业比重分别下降23.1和2.2个百分点,而牧业和渔业则分别上升22.3和3.0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比重不断上升,使得全市农业生产结构日趋丰富与合理,并不断向国际化靠拢.(见次页表三)表二主要年份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36.845.817.4198340.740.219.1198831.143.125.8199325.643.031.4●199820.941.038.12O0ol7.841.340.920oll6.741.541.82002l6.O41.942.187?表三主要年份第一产业内部各行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产值比重农林牧渔l9r7878.55.0l6.00.5198072.14.423.00.5198565.56.427.11.0l99062.73.832.01.5l99558.13.835.92.2l99856.34.036.63.120o056.42.637.53.52.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工业门类日益齐全,规模不断壮大重庆第二产业GDP由1978年的30.8亿元增至2001年的727.7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5.8%降至2001年的41.5%,变动幅度不大.其中工业由41.5%降至32.5%,建筑业由4.3%上升到9%.尽管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规模仍迅速扩大,1978年全市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8037个,1997年发展到9185个,销售收入增长l3.4倍,固定资产净值由1978年的47.5亿元,扩大到1997年的603.3亿元,增长l1.7倍,实现利税增长2.9l倍.从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看,1998年比1978年全市净增国内生产总值1362亿元.其中,工业净增453亿元,占33.3%,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长,略低于第三产业的增长;建筑业净增101.6亿元,占7.5%.1998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l0.8倍,工业增长l6.2倍,到1998年工业增长分别比农业,建筑业高54.2百分点,4.5倍.随着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走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左右.工业经济的发展,从速度到效益都对产业结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重庆一度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使相当部分军工企业实现了军转民,重庆现已基本实现了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等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庆工业在西南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轻重工业结构比由1978年的47.2:52.8演变为2001年的40.4:59.6.这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使提供机器设备和各种制造机械的重工业得以快速增长,大量军工企业向重工业转型,加之近年来一大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轻工业被"关,停,并,转"所致.2001年与1978年相比较,一些主要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至2001年底,摩托车年产量达253.5万辆,汽车年产量24.4万辆,比1978年增长l51.5倍;钢(材)铁产量达359.7万吨,比1978年增长0.9倍;水泥增长l4.7倍;硫酸增长4.1倍;盐酸增长1倍;塑料增长2.4倍.(详细数据见表八)3.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新型产业日趋成熟,结构日益丰富到2001年,重庆第三产业GDP由1978年的l1.7l亿元上升为729.08亿元.据统计,1978年以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其中,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13.3%,明显快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00年,第三产业比重由此占到GDP的40.9%,与第二产业相差仅为0.4个百分点.到2001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l6.7:41.6:41.7,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占到GDP的42.1%,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入世后经济的国际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继续扩大.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其中尤以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2001年实现GDP分别为167.8亿元,114.6亿元,73.4亿元,比1978年分别净增RR?135.5亿元,72.6亿元,79.2亿元,所占GDP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4.4%,1.1%,1.8%上升到2001年的9.6%,6.5%,4.2%.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01年,交通邮电业国内生产总值为109.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3%.一个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等门类齐全,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立体运输,邮电通讯网络初步形成.由于我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以房地产,教育文化事业也成为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不断拉动内需和经济的增长.2001年,房地产业实现GDP60.5亿元,占全市GDP的3.4%;教育文化事业实现GDP62.5亿元,占到全市GDP的3.6%;科研技术服务产业实现GDP40.1亿元,占到全市GDP的2.3%;文化体育与福利事业实现GDP27.9亿元,占到全市GDP的1.6%(见表四).总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也呈现日益丰富的局面,由此促进三次产业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演变.重庆市的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迈进,使旧体制下长期存在的住房难,行路难,市场供应全面匮乏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表四主要年份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在GDP中的比重,,,~业教育文艺与年(%\,1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邮电业房地产业广播电视业19784.41.11.84.31.32.O19834.81.22.15.61.21.819887.51.34.53.91.72.719938.93.35.64.71.42.519989.75.65.25.52.63.O20oO9.76.44.36.23.33.220o19.66.54.26.33.43.6二,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原因探析(一)需求结构与能力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导因素需求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对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重庆是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与广大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为主的版块结构.1998年全市总人1:3为3059.6万,其中农村人1:3为2445.6万,城市人口为614万人,城市化水平20%.2000年末,总人口为3091万,其中农村人口为2430.2万,城市人1:3为660.8万,城市化水平21.4%,远低于世界水平(发展中国家平均已达40%以上,发达国家水平已愈80%,世界平均水平为47%).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形成了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和城市化滞后局面,人均收入偏低导致工业化,城市化资金需求不足,农业积累能力差,居民的需求层次较低,供需矛盾突出,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等因素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此阶段的市场需求结构与能力制约着产业结构的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不可能超过第二产业.到1998年,第三产业仍比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2.9个百分点(即38.1%:41.O%).另一方面,重庆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市域之外广大腹地要求其发挥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加之重庆市近年尤其是直辖以来投资环境的改善,国外资金的引进,对外贸易的扩大,国际分工的参与以及GDP总量的不断增长等因素,为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裕的资金和可能性,使产业需求的结构与能力得以改善提高.同时,人均GDP不断增加,到1998年上升到4684元,2000年人均GDP突破5000元,达到5157元,2001年达到5654元(见表五.一般来说,人均年收入在251X)--5000元之间,居民对物资品的需求仍然大于对服务的需求).在2001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1个百分点,2002年超过0.89?2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13益多样化,社会对需求收入弹性低的商品(如农产品)需求量变化较小;对工业品需求量的变化较大;而对需求收入弹性高,知识含量高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变化最大.农村家庭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72.9%降为2001年的54.1%,城市居民家庭由61.9%降为38.7%(见表六).消费需求变动促使着产业分化和市场细分深化,使产业内部的产业链环和专业性市场13趋形成,进而引起产业分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表五主要年份GDP和人均GDP增长情况比较表六主要年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年份GDP('[L元)人均GDP(元),197867.3257197975.82871983ll1.24071988239.18361993549.81859l9981429.346841589.35157200ll749.85654农村居民家庭城市居民家庭年份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197874.0197872.961.9198366.961.3198860.549.9l99361.349.5l99861.344.553.640.42o0l54.138.7(二)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因素投资的比例和力度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原因.1978年,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为5.6:77.4:17.0.从8O年代中后期开始,重庆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发生了新的变化,"七五"时期为1.9:59.3:38.8;"八五"时期为2.1:49.2.48.7;"九五"时期为0.8:36.7:62.5.以2001年为例,在该年所完成的802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4.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l44.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622.4亿元,分别占4.3%,18.1%,77.6%.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和水电气供应行业分别占投资总额的10.3%和5.5%.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占23.5%和25.8%.在2001年所完成的328.3亿基本建设投资中,第一产业为6.3亿元,第二产业为55.7亿元(工业为53.3亿元,建筑业为2.4亿元),第三产业为263.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为122.5亿元,占37.3%;交通运输业为116.4亿元,占35.5%).一,二,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为1.9:17.0:81.1.由此可见,重庆在逐年增加投资总量的同时,调整投资结构.国家向农业的投资在"七五和"八五"时期比重逐年上升,"九五"时期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和规模成倍增长.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制造业中重型制造业投资比重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下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渐加大.重点加强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邮电通讯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使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得以缓解,对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决定作用.(三)从业人员结构与素质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动因长期以来,我市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1978年,全市共有从业人员1199.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925万人,第二产业148.8万人,第三产业126万人.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77.1%,12.4%,10.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低,形成重庆城市化程度低,工业发展滞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的局面.为了减轻城市压力,强化农业积累,政府采取一系列超经济的强制措施,诸如"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等政策来限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流动,致使第一产业人VI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991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历史最高峰为1131万人,过剩劳动力非常明显.同时,计划经济时期重复建设等造成的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及劳动力"统包统分"所90?形成的人员在第二产业中大量沉积,成为制约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业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和劳动者素质低下,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近几年来,这种现象日益突出,全市一,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从业人员增长与GDP增长的比率)已连续或间断性出现负数.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从1992--2001年已连续10年减少.可以说,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一,二产业新增就业岗位不仅极为有限,而且还将逐渐减少.而1978年以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持续增长,就业弹性系数逐年走高.到2001年止,第三产业净增加的从业人员已达361.5万人,超过全市从业人员净增人数的三分之二.目前,不仅新增劳动力到第三产业从业呈增长态势,而且从一,二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已在第三产业活动.到20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共1697万,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924.8万人,284.7万人和487.5万人,第一产业与1978年相比略有下降,第二产业增加从业人员136万,第三产业增加从业人员361.5万.增长速度不同,使从业人员在产业间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77.1%,12.4%,10.5%调整为2001年的54.5%,16.8%,28.7%(见表七).第一产业减少22.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分别增加4.4个百分点和18.2个百分点.从农业就业结构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有较大幅度下降,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大量增加,比重呈上升趋势.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直接推动了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使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为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带来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表七重庆近年来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9659.520.320.2199759.220.020.8199858.518.523.0l99958.116.725.22O0056.116.327.620o154.516.828.7除从业人员数量发生变化之外,其素质也发生了显着变化.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劳动者生产效率显着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978年的263元增加到2001年的3168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421元增加到25522元,年均增长一9.2%,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由1090元增加到14976元,年均增长5.3%,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最快,这就决定了第二产业比重在经历了一个时期的上升之后,必然出现下降的过程,由于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同,带来三次产业发展势头的差异.(四)支柱产业的变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支撑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结合现有的优势产业和资源条件,以比较优势,带动能力强弱及市场前景等因素为标准,先后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机电,建材和食品建成支柱产业.重庆直辖后,又根据新形势,对原有的六大支柱产业作了重大调整,将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冶金作为支柱产业,机电,建材和食品则由支柱产业调整为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行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量,数量见表八)91?表八主要年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汽车摩托车钢铁水泥硫酸盐酸塑料原煤机床布\产(万辆)(万辆)(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万吨)(台)(亿米)年份\量19780.16191.696.112.81.881.4142934962.119800.230.27243.3129.1l5.92.31.5l52042962.419850.8947.2267.6262.8l5.14.13.8208656672.9l99o2.1838.2345.9351.925.24.15.22333l8943.01995l1.4220.1407.9820.648.86.7l1.63l0540824.7199612.4178.5.2780.651.47.710.9217022905.0l997l6.1l81.9398.0977.452.25.69.4293ll6o75.31998l5.7l26.9439.5l173.659.54.37.525747854.0一200l24.4253.5359.7l5l1.265.83.74.8l1552.21.汽车(摩托车)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从70年代起步到9o年代逐步形成规模.1997年重庆有汽车,摩托车制造厂l4家,改装厂l2家,各类零部件生产厂4O0多家,从业人员23.5万人,固定资产值84亿元.1995年汽车工业总产值190亿元,销售收入2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1/3,利税占全市工业2/3.1979---1998年汽车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5.6%,1991--1998年增长高达28.1%,1998年产量占全国9.7%,2001年产量占全国10.4%,使重庆成为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摩托车产量在1995年历史高点(220万辆)的基础上呈下降趋势,96到98年均下降15.7%.摩托车总量虽有所下降,但1991--1998年摩托车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仍高达16.2%.1998年摩托车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3.1%,2001年摩托车产量达历史之最,为253.5万辆,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5.4%,使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目前,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已培育出嘉陵,建设,隆鑫,长安,庆铃,力帆,红岩等全国知名品牌.经济型轿车,轻型车,重型车等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最低规模,初步形成经济型轿车为重点,摩托车,轻型车,重型车,微型车和各类专用改装车协调发展,关联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大批量和主要产品系列化的生产格局.由于该产业为技术含量高的母体工业,因此,有力的带动了冶金,化工,仪器仪表,塑料,包装及其它工业的发展,使工业经济格局更趋多样化.2.化工(医药)工业传统工业的化工(医药)工业在近年也有了长足发展,1995年化学工业全口径总产值占全市工业10.4%.1998年化工总产值达110.3亿元,占全市现价GDP14.4%.其中,1979---1998年硫酸产值平均增长8.0%,盐酸增长4.3%,塑料增长8.8%.其间,盐酸,塑料在1991--1998年间增幅明显减缓,而在1996--1998年间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设立重庆直辖市后,区域调整又给重庆化学工业增添了资源优势.万县,涪陵两市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卤盐资源,川东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产量27.27%.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将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结构.把资源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使得重庆的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材料,汽车用化工材料和化肥,农药,农膜等行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此外,重庆还是全国重要的化学原料药基地之一,化学原料药优势突出,24大类品种产量占全国产量4.6%;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中成药生产潜力巨大.3.冶金工业92?重庆矿产资源丰富,近年冶金工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之一.1978—1998年钢(材)铁产值年均增长幅度达4.3%,1991—1998年为3.1%,1996_-1998年为2.1%.重庆钢铁集团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后,到2000年,已形成180万吨钢,120万吨钢材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国最大的铝材加工企业——西南铝加工厂,已形成26万吨综合生产能力,铝制品加工工业已成为重庆冶金工业的新增长点.重庆冶金工业1998年总产值达7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9.5%,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作出了贡献.除上述行业取得较大发展之外,近年水泥行业发展较快,1978--1998年均产值增幅13.3%,1991—1998年均增幅为16.3%,1996--1998年均增幅高达22.6%,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由于近年来基础建设不断加速所致.另外,化学纤维,化学农药,发电量,内燃机等增长较快.而机床,布,原煤等行业产值最近几年下降较快.由于各行业增长幅度的差异,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的主体地位在得到巩固的同时,各行业内部结构El趋合理.综上所述,重庆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导致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导致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导致投资结构变化,投资结构变化导致产业效益的差异,产业效益的差异导致从业人员结构变动,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未来发展趋势说,重庆第一产业比重仍将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继续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世界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重庆大工业基地和大城市大农村的二级格局来进行抉择,并应在各部门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_)an快投资结构调整.强化基础设施及基础产业等"瓶颈"领域的建设,加大优势产业投资力度,使"瓶颈"制约状况大为缓解,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三)要以合理的经济规模为目标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加快城镇化进程.(四)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缓解资金,资源供给矛盾和就业压力.这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战略选择(五)选择有较好技术储备的自有品牌重点培育,重视知识经济中适合本市已启动的行业和产品,可将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不是后备产业.发现经济中的新因素,注重在三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选择和培植新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并适当规划建设商贸新区,文化娱乐产业新区.参考文献[1]重庆市统计局.1998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重庆市统计局.1999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3]重庆市统计局.2002年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陈绍友.发展乡村旅游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A].重庆师院[J],2003,(1).[5]方辉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破五大障碍[A].理论前沿[J],2002,(7).[6]耿春潍,张凤.重庆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点[A].上海综合经济[J],1997,(6)。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一、第三产业核心优势
1、重庆市服务业拥有优势
重庆市服务业拥有优势,营业额占GDP比重最大,其占比高达42.9%。
此外,其服务业发展更加专业化和细分化,集聚主导了各领域发展,比如,重庆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在新文创、游戏、会展等新兴产业方面也
有重要作用;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各项技术服务业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重庆市物流业发展迅速,是重庆市交通运输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重庆市科技创新发展突出
重庆市经济发展平稳健康,其科技创新发展突出。
重庆市各项创新活
动积极展开,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根据重庆
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规模达到8.78亿元,
其中新产品开发费投入5.91亿元,专利申请量全国第六,其中发明专利
排名第五
三、未来发展趋势。
品牌建设年度工作计划
万洲电气品牌建设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深度品牌建设一、品牌建设的目的:对于建设万洲品牌,我们首先应当明确建设目的,企业建设品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大的产品销售竞争力(1)可以使得产品售价较高,获利较高。
(2)以高获利从而带来更大的产品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主导地位。
(3)适合开展更大弹性对抗竞争者的活动,如功能的改善、低价、战术促销(4)增强客户认知感,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稳定市场占有率(5)提高企业凝聚力二、品牌建设的目标:品牌建设的挑战在于制定一整套的品牌含义。
当客户可以识别品牌的6个层面时,就可以称之为深度品牌,否则就只是一个肤浅品牌。
其6个层面为:1.属性:品牌首先使消费者认知某种属性。
价格、品质、质量……2.利益:品牌不止意味着一整套属性。
消费者不是在买属性而是利益。
属性需转化成功能性或情感性利益。
3.价值:品牌代表了生产者价值。
行销人员必须分辨出对这些价值感兴趣的目标消费群体。
4.文化:品牌也代表着一种文化。
国家、厂商、地域或品类,或自身。
5.个性:如果品牌是一个人、动物、物体,品牌就反映一种可联想的个性。
6.地位:品牌暗示着购买和使用品牌的消费者身份和类型三、品牌建设年度实施计划:万洲电气品牌建设委员会在2011年度的品牌建设将分为9个步骤进行,具体实施计划如下:1、形成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及可操作的价值观(文化)确认长期的基本策略:由品牌建设委员会确立企业品牌长远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企业文化。
在3月中旬召开品牌建设委员会会议,会议从万洲品牌的核心价值、核心使命着手,例如康明斯“康明斯发动机、世界级动力”,使人自然联想到康明斯品牌的内涵,故万洲品牌应当建立长期的品牌核心价值及使命。
以汽车品牌吉利为例,吉利最初的品牌诉求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吉利的品牌诉求也随之频频改变。
先是对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接着对市场范围进行了扩展,“造全世界老百姓都买得起的好车”;最后又迈向更高的境界,打出了“世界先进,中国领先”的旗号。
重庆万州工业园区【最新资料】
重庆市万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万州工业园区是2002年12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是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重点联系和帮扶的光彩事业园区及市级电子产业园区,是万州区委区政府为破解产业空虚而着力打造的招商引资发展大工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是贯彻重庆对万州提出的“135”目标,把万州建设建成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二大城市、渝东北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的主战场。
园区围绕万州区委区政府“1113”工程计划和工业发展“521”工程计划,按照“一区三园”五大组团布局,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面积10平方公里,包括天子园、五桥园、盐化园、联合坝光电园、高峰拓展区。
为进一步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产业集聚,着力培育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特色产业,推进园区招商引资工作,至2012年园区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市级首批千亿级园区,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期限为 2008-2012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一)发展现状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园区已规划完成30平方公里,开发1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8平方公里,完成工业投资88亿元,基本形成盐气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机械电子五大产业发展格局,主要行业有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
已形成1500吨多晶硅、100万吨联碱、160万吨真空制盐、500吨单晶硅拉棒切片、25万锭紧密纺、500万套照明灯具、300万吨干法水泥、10万吨啤酒、1万辆专用车、电子产品代工等特色产品产能。
现有入园企业65户,投资额过亿元的企业有 10 户,主要有大全新能源、三峡纺织、重庆宜化、华歌生物、兰花太阳能、科华水泥等;建成投产企业超过50户,2008年园区投产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02.5亿元,其中产值超过30亿元的1户,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户;园区08年财政收入3.0亿元,解决就业20000人,实现了主要产出指标连年翻番。
重庆产业现状
重庆产业开展现状一、重庆市产业开展现状〔一〕总体概况1.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初具雏形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总量不断增大,GDP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
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到达5097亿元,在全国排第24位,在西部地区位列第6位,是1997年的3.7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025元,在西部地区仅次于内蒙古〔32214元〕、新疆〔19893元〕、陕西〔18246元〕,位列第四。
2021年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比全国水平9%高出5.3个百分点,在西部12个省市中居第3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5位。
全市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天然气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生物医药和局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产业集群,以金融、商贸物流、研发效劳等为代表的生产、生活性效劳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构成了结构不断优化、门类更加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开展迅速随着经济的开展,重庆市的从业人员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在1907-2021年间,农林牧副渔的从业人员比重降低了12.2个百分点,总量从989万降到747万;第二产业从1997年的18.3%上升到2021年的20.6%,第三产业从1997年的24.1%上升到2021年的34.0%,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
1020304050607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图3 重庆市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1997-2021〕全市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997年以来,第三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60%以上,第二产业在18-35%之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小于3%。
2021年,全市三次产业固定投资比为2.2:35.52:62.27,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征。
合川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对策的思考
合川产业结构状况及其调整对策的思考【摘要】合川作为重要的产业基地,其产业结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合川的产业结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调整对策,包括振兴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等方面。
通过对现状的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合川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合川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合川,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振兴,培育,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合川是重庆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合川的产业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特色产业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合川的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和转型的压力。
传统产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环保压力大等问题,新兴产业发展受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合川需要采取有效的调整对策,振兴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加现代化、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本文将对合川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对策,以期为合川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合川作为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其产业结构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合川的产业结构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合川传统产业占比过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强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合川产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难题,亟需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如何有效调整合川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是当前合川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对合川产业结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调整对策,对于带动合川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探讨如何振兴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等方面的对策,为合川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和建议。
万州市城市规划情况
万州市城市规划情况--------------------------------------------------------------------------作者: 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____万州城市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07-4-25 11:07:07一、城市现状(一)概况万州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沿岸十大港口城市之一。
万州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距今近1800年,历来是川东、渝东、鄂西和陕南的物资集散地。
1928年设市,1993年成立地级万县市,1998年更名为重庆市万州区。
现下辖11个街道办事处、41个镇乡,幅员面积3457km2。
2006年总人口171.6万人,城镇化率47.2%。
其中主城区人口59.5万人,建成区面积41km2。
城市规划区面积约330km2,范围包括主城及5个近郊组团。
主城区为“多中心、组团式”布局,被长江、苎溪河划分为龙宝、天城、五桥三个片区。
城区依山就势,主要分布在175至350m高程范围,沿江至山呈坡台地分布,属典型山地城市,兼具山城和江城特色。
简言之即“二水分流,三岸对望,群山环城”。
(二)城市建设情况过去十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思想,围绕“五年打基础、十年构框架、二十年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目标,负重自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大移民、重庆大开放、万州大发展的历史契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不断修正和完善城乡发展战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统筹兼顾,协调并进,努力推进大城市、小城镇、农民新村协调并进,万州城乡建设发生了较大变化。
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
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一、引言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发展迅猛,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本文将对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二、重庆市产业基本情况重庆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金融、科技、工业、商贸和物流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重庆市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主多支,支撑结构合理,内外联动互促"的特点。
1. 主导产业:重庆市主导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医药健康、现代服务业等。
汽车制造业是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拥有一大批汽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
重庆汽车工业基地是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
电子信息业是另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重庆市拥有许多知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如联想、华为等。
2. 支撑产业:重庆市的支撑产业主要包括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纺织、食品等。
这些产业在重庆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如钢铁产业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重庆市拥有多家大型钢铁企业。
装备制造业是重庆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涵盖了机床、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多个领域。
3. 新兴产业:重庆市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绿色产业成为重庆市发展的重点方向。
重庆市积极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和投资。
三、重庆市产业发展趋势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庆市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附加值。
重庆市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重庆市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2. 开放型经济发展:重庆市将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推动重庆市的商品和服务出口。
重庆市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外贸水平,增加对外贸易额。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重庆产业结构概况根据05年的重庆统计年鉴中的投入产出表可得02年重庆19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可看出在重庆市总产值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41.86%和14.00%。
符合重庆重工业城市的特点。
由于重庆地理位置及条件的影响,农业所在比重不大,仅有8.73%。
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较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分别为7.71%和3.87%。
而住宿与餐饮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在比重较小,分别为1.55%、0.17%。
金融业所占比重仅仅是接近百分之二,说明重庆的融资条件并不理想,对于吸引外来的投资是个不小的障碍。
代表高新技术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所占比重也只有百分之一点四,说明重庆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组合和相互联系,具体来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四大产业。
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重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产业.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
2007年末,全市农业人口2413.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4.61%。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378.29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99.28万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
农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9%。
200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加9.5%。
万州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申报表
万州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项目申报表
附件2
项目申报承诺书
在此次申报的项目,我单
位对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郑重承诺如下:
一、本次项目所提供的所有材料内容真实、合法、准确、完整,对因申报材料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不完整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承担责任,并全额退还政策补助资金;
二、项目申报和实施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文件及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和相应的财务制度;
三、本项目责任单位近三年无涉税违法行为,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拖欠民工工资的行为;
四、以上如有不实之处,愿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特此承诺
单位(盖章):
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
单位财务负责人(签字):。
211162621_重庆市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及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1]:“要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把脱贫攻坚战打好打赢,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于2019年9月制定了《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目的就在于筑牢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基石,全面促进乡村振兴。
重庆市大足区农业资源丰富,土地富含锌、硒、锶,有着长期的农业产业发展优势。
在20世纪,大足区农业产业发展良好,农业“三绝”(水厢小麦、双千田、再生稻)曾一度成为周边区县学习的榜样。
但近年来,大足农业发展已渐渐滞后,农业产业发展成为了大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短板。
全面推进大足区乡村振兴,其工作重点在于推进大足区农业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按照区委加快农业发展步伐的要求,我们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
本文在获取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旨在积极寻求大足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破解路径。
1现状大足区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紧扣全区“一园三片七链”产业布局[即加快大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大安现代农业园区(铁山、高升、三驱)、美丽乡村宜居示范园(拾万、石马、金山)、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棠香、宝顶、龙岗)三大功能板块]。
通过科技推广、样板示范、项目实施、全面动员,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1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1)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在种植品种上,由传统的粮油水果向品种引进上变化,种植品种逐渐丰富多样化;在种植方式上,由传统的人工种植向机械种植转变,依靠现代化工具利用滴灌、大棚技术丰富种植方式。
2)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调减大田作物,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新发展芳香产业、耐贮存的水果、烘干花椒等,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集约化发展。
重庆万州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分析
重庆万州蔬菜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分析作者:邹瑞昌王远全王爱民冉瑞碧王险峰杜纪艳来源:《长江蔬菜·技术版》2016年第07期2013年,为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壮大,重庆市万州区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性意见》,将家庭农场纳入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物质装备改善等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项目中,扶持改善了许多农场的生产经营条件。
在政策的扶持和自身努力经营下,家庭农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万州区已发展家庭农场996个,常年在农场耕种经营的劳动力4 706人,经营耕地总面积达到4 402.2 hm2,经营总收入达2.6亿元。
万州区蔬菜家庭农场受“农场热潮”的影响也在蓬勃兴起,涌现出一批机械化程度较高、科技水平较好、生产经营较规范、土地产出率较高的示范家庭农场,万州明刚家庭农场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笔者分析了明刚家庭农场的经营特点,以期为万州区其他蔬菜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农场情况重庆市万州区明刚家庭农场创建于2012年,位于万州区李河镇福世村,面积20 010 m2,由农场主骆明刚及其妻子、儿子、儿媳、父亲、姐姐6人经营。
农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及自身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家庭经营、规模适度、精耕细作、批零兼营,2013年农场被评为万州区级示范家庭农场。
近年来农场的产量、产值、效益都在稳定增长,2015年农场生产蔬菜135 t,产值50万元,利润37万元,人均收入6.2万元。
2 经营特点2.1 规模适度,经营风险低明刚家庭农场蔬菜生产面积20 010 m2,这与该家庭6个劳动力的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是介于传统散户菜农和雇工制农业企业之间的一种“适度规模化”。
这种“适度”的规模经营,相比传统家庭生产更加强调规模化和科技化,具有一定的规模效益,且生命力更强。
同时,规模“不过度”恰好匹配这个家庭的经营管理能力,因而相比几百上千亩的“大规模”企业,其又具有生产成本小、经营风险低的优势。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
的地位体现 了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 济结构 , 在很 大程度上
反映 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 优化是指推 动产业 结构高 度化和 合理化 发展 的 过 程 。高度 化是指产 业结构 由较低水准 向较高 水准 发展的过 程, 可用 第二 、 三产业的比重 、 资本知识技术 密集型产业 的比重
三次 产业结构 比例是反 映产业 结构合 理化 的最基 本的指
标, 同时三 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 了产业结构高度化 水平 。从
结构 优 化 的视 角 对 成 渝 两 市 的 产 业 结 构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分 别 从
三 次产业结构 、 第二 产 业 及 工 业 结 构 、 第 三 产 业 结 构 三 个 方 面 分析 了 两 市产 业 结 构 的 趋 同 性和 专业 化 , 最后 得 出 结论 。
第 一 产 业 l 3 . 4 9 . 9 1 0 - 3 9 . 9 9 - 3 8 . 6 8 . 4 地 区生 第 二 产 业 4 5 产 总 值 1 4 7 . 9 5 0 . 7 5 2 . 8 5 2 . 8 5 5 . O 5 5 - 4
.
城 市
2 0 02正 2 01 1正
产 业 构 建 筑业 1 0 成( %) 6 1 0 . 4 9 . 9 8 . 7 7 . 5 7 . 5 7 . 7
第 三 产 业 4 9 . 8 4 8 . 9 4 7 . 7 4 6 . 5 4 9 . 6 5 0 . 2 5 0 . 1
【 摘要 】成都 、 重庆作 为我 国西部 地 区最 大的 两个城市 , 在
国 家西 部 大 开发 战略 中发 挥 着示 范作 用 。 两市 在 产 业 结 构 上 既
重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重点及布局
重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重点及布局一、产业发展重点依托相对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加工转化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业等。
主要包括:能源工业、矿电联营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加工业、丝麻纺织加工业、天然气化工及盐气化工、建材工业、林浆纸产业、现代装备制造、环保产业及机械加工业等九大特色工业产业;优质柑橘、优质草食牲畜、优质榨菜、现代中药材、优质烟叶、优质油菜、优质水产、优质香料产业等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打造新三峡为世界级内河旅游精品,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三峡库区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内河航运业和现代物流业,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大力推动劳务输出、形成劳务经济、劳务产业等。
(一)加快培植三峡库区九大特色工业产业三峡库区主城区及江津、渝北、巴南、长寿等原有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县要继续加快发展,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辐射带动三峡库区产业。
重点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环保产业,择优发展光电、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和三峡库区工业增长极。
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突出抓好具有相对优势的资源加工转化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培育九大特色工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与西部同步实现工业化。
1、能源工业。
利用三峡库区较为丰富的水力、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核工业基础,结合三峡库区构建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大力发展能源工业。
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大中型水电、大型火电、天然气发电、核电、农村小水电。
2010年前开工建设彭水电站等7个大中型水电站,建设珞璜电厂三期等7个大型火电站。
远期规划建设重庆(忠县)天然气发电厂、长江重庆朱杨溪水利枢纽工程和重庆(涪陵)核电厂。
实施22个区县农村小水电工程。
2、矿电联营产业。
发挥三峡库区丰富的铝土矿、锰矿等矿资源优势和便利的能源,矿电联营,发展下游加工产品。
重点新建30万吨/年氧化铝,扩建10万吨/年电解铝项目,做大做强铝产业链。
3、绿色食品加工业。
万州三峡库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万州三峡库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万州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重庆市万州区,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的所在地。
自三峡大坝建成以来,万州三峡库区得益于丰富的水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水利发电为主的综合发展模式。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来分析万州三峡库区的发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万州三峡库区的现状。
自三峡大坝建成后,这里的水力发电产量大大增加,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电发电基地之一。
另外,三峡库区还具备良好的航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这为当地的航运和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由于库区地势平坦,土地利用率相对较高,农业也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以水稻和油菜为主的农产品种植盛产。
万州三峡库区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如旅游、物流等产业。
然而,万州三峡库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库区的水位不断上升,导致原本的居民和农田被淹没,这对当地居民和农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导致了库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质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解决和改善。
从未来趋势来看,万州三峡库区将继续以水利发电为主导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电发电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库区也将加大环保力度,保护水源地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将成为重要任务。
此外,库区的旅游业有巨大潜力,三峡大坝的建设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因此,未来库区还将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未来,万州三峡库区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库区的交通网络仍然相对不够完善,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状况。
另外,库区需要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确保库区的发展惠及全体居民。
总之,万州三峡库区目前依靠水利发电为主导产业,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在未来,库区将继续加大水利发电的开发,同时注重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重庆市九大主城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汇总表
房地产业
会展业: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城星级酒店群、会展城商务总部。
总部经济:空港新城总部大楼、渝鲁总部研发基地、中渝国际都会、海航西南总部。
总部经济:空港新城总部大楼、渝鲁总部研发基地、中渝国际都会、海航西南总部.
物流业:重庆航空物流基地、重庆印刷物流中心、重庆邮政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庆荣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移动通信物流基地、重庆嘉里物流中心、重庆中百仓储农产品加工及配送中心。
风电配套装备
环保设备产业
环保机械装备
2、电子信息产业:
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生产基地
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全国物联网示范基地
电子产品制造业
3、现代服务业:
新兴商贸中心
重庆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金融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
4、都市旅游业:
生态旅游休闲产业
历史文化旅游产业
都市乡村旅游产业
5、现代都市农业
九龙坡区
总体定位:高新产业集聚区,内陆开放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示范窗口.
重庆市中心城区
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产业、中介服务业
南岸区
“开放高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弹子石中央商务区、茶园新区
五大支柱产业:
1、现代装备制造业:
机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交通设备制造业
特种汽车生产基地
摩托车整车及汽摩零部件生产基地
船舶及重型装备制造业
东港船舶产业园
特种船舶生产线
新能源装备产业
核电辅助配套装备产业基地
支撑产业:
1、房地产
2、专业服务业: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营销策划等领域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法律诉讼、财务审计、规划设计、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等领域为支撑的智慧型专业服务业集群。
重庆市万州区粮食生产现状及稳定发展对策
重庆市万州区粮食生产现状及稳定发展对策王宜明;吴红燕;朱美蓉【摘要】耕地的刚性减少,对粮食生产安全问题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地处三峡地带的重庆市万州区表现更为突出。
文章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生产潜力和制约因素等的分析,提出通过强化科技支撑、科学增加基础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提高单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供给等对策措施。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年(卷),期】2012(006)006【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安全;重庆市万州区【作者】王宜明;吴红燕;朱美蓉【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7.1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万州区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粮食供需呈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保障了万州区粮食供给安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万州区农产品达到了最丰富的时期,但自1999年后,粮食生产出现回落的趋势。
2003年,万州区粮食播种面积从1999年的130640hm2降到了114000hm2,并且粮食产量极不稳定,最高年(1999年)为56.56万t,最低年(2001年)为40.45万t。
2003年后,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在撂荒地复耕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区镇农业部门的努力,万州区粮食种植面积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单产有较大的提高,2011年万州区粮食总产达到52万t。
目前,万州区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如果减产趋势持续或恢复缓慢,必将危及全区粮食安全。
一旦粮食供求形势逆转,不仅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将影响万州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要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技术支撑,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1 万州区粮食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生产现状粮食是万州区农业的支柱,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万州区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万州区产业结构分析和主导产业确定及优化
万州2010年经济发展概况
2010年实现万州生产总值500.13亿元,经济总量列重庆市第4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87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3.73亿元,增长25.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2.53亿元,增长16.4%。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去年的7.7:51.2:41.1调整为6.8:54.7:38.5,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地区经济增长平稳快速。
一、万州区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农业
2010年万州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8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其中,种植业26.42亿元,增长5.9%;畜牧业18.1亿元,增长7.9%。
表1 201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产量比上年±% 粮食(吨) 517889 1.5
油料(吨) 15287 9.7
鲜蛋(吨) 9435 4.0
牛奶(吨) 8812 0.9
生猪出栏(万头) 85.52 0.4
牛出栏(万头) 1.25 4.5
羊出栏(万只) 2.67 15.0
肉类总产量(万吨) 7.36 2.5 #猪肉(万吨) 6.28 1.2
(二)工业
工业是万州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
2010年,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40.6%。
其中,重点企业总产值228.94亿元,增长29.7%;大中型企业总产值251.79亿元,增长22.0%。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5.14亿元,
同比增长25.6%,工业经济总量列全市第3位。
表2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指标绝对额(万元)比上年±%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52244 40.6
#重点企业2289395 29.7 #大中型企业2517887 22.0 国有及国有控股1167965 32.5
股份制经济2617798 41.6 #轻工业1254510 35.9 重工业2497734 43.1
表3 2010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绝对额比上年±% 原盐(万吨)142.3 1.9 发电量(万度)60502 -3.2 味精(吨)67590 32.5
饮料酒(千升)72836 16.7 碳酸钠(万吨)86.84 -0.5 水泥(万吨)212.2 19.5 纱(吨)68590 11.0 榨菜(吨)95778 46.1
五大特色产业实现总产值316.61亿元, 比上年增长45.3%,其中,盐气化工产业总产值120.62亿元,增长30.2%;纺织服装产业总产值35.42亿元,增长80.1%;食品药品产业总产值51.59亿元,增长31.2%;机械电子产业总产值92.06亿元,增长66.6%;新型材料产业总产值16.92亿元,增长52.9%。
(三)第三产业
(1)交通邮电旅游业
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3734万吨,完成全社会客运量15074万人次。
万州机场新开通厦门、西安航线,年旅客吞吐量达20万人次。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5511辆。
2010年末全区公路里程达到5154公里。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4771万元。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3.5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5.41万户。
国际互联网用户13.04万户,增长22.2%。
全年旅游业接待游客815.9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86亿元。
(2)教育科技
万州区共有学校266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4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6所,普通中学60所,小学186所。
全年在校生28.14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3.87万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4.41万人,普通中学10.49万人,小学9.36万人。
全区有幼儿园177所,在园幼儿2.99万人。
完成科技投入57600万元,申报实施国家级、
市级重点科技项目37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24项。
当年申报专利269件,当年授权专利145件。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
(3)商饮服务业
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市场体系更趋完善。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4亿元。
分城乡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3.25亿元;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9亿元。
分行业看,批发贸易业零售额35.6亿元,;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2.6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1.5亿元。
(4)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6亿元。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支出71.45亿元。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2.66亿元。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05亿元。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69.2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7.33亿元。
本外币贷款余额215.12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6.81亿元,增长86.5%。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1.93亿元。
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2.58亿元。
证券成交量309.76亿元,证券年末累计开户数7.23万户,。
(5)外贸业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050万美元,其中,出口8038万美元。
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40个,到位资金9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446万美元,增长11.0%。
实际利用内资49.96亿元,增长44.3%。
对口支援无偿援助资金到位1亿元。
(6)人口和人民生活
2010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73.32万人。
常住人口为1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为7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24649人,人口出生率为1.42‰;
死亡人口20875人,人口死亡率1.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8‰。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3元,增长1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32元,增长19.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542元,增长17.7%。
三、主导产业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万州区主导产业。
现分别从三大产业中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业进行特尔斐分析法分析。
评价因素:f
1=种植业f
2
=畜牧业f
3
=盐气化工产f
4
=机械电子产业 f
5
=消费
品零售业f
6
=保险业
因素打分值:
f1f2f3f4f5 f6分值 1.5 1 3 2 2 1 所以:f3 >f 5=f4>f1>f2=f 6 ,
f1f2f3f4f5 f6 f10.1 7 3 3 0.1
f2 3 9 5 5 1
f30.2 0.3 0.1 0.1 0.6
f40.1 0.2 3 1 0.3
f50.2 0.2 3 1 0.4
f6 3 1 9 5 5
总值 6.5 1.83114.114.1 2.4
权重0.090.020.440.20.20.05
评价因素的年产值分别如下:
f1f2f3f4f5 f6
总值26.42亿18.1亿120.62亿92.06亿100.4亿11.39亿通过计算,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
权重0.09 0.02 0.44 0.2 0.2 0.05
产值26.4218.1120.6292.06100.411.39
评定结果 2.3778 0.362 53.0728 18.412 20.08 0.5695
所以,盐气化工业为万州区主导产业
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
为实现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健康协调发展。
万州区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盐气化工产业为先导、装备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但仍处于资源高度消耗,集约度不明显,第三产业发展较弱的通病。
优化建议:
第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利用资源。
第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引进以及自身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
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的总类,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会计、知识产权、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