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盘点
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学常识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重点字词1.重点字草率.(shuài)生疏.(shū)商酌.(zhuó)恳.切(kěn)譬.如(pì)朦胧..(méng lóng)累赘.(zhuì)拖沓.(tà)颠沛..流离(diān pèi)2.多音字shuài(草率)tiáo(调解)率调lǜ(效率)diào(调动)3.形近字率率领疏疏远酌商酌卒兵卒蔬蔬菜醉喝醉譬譬如帖妥帖悔后悔壁墙壁贴粘贴诲教诲耻耻辱朦朦胧扭别扭职职责蒙蒙人纽纽扣联联合檬柠檬钮按钮4.重点词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天坛:这里指北京市的天坛公园。
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沾溉:浸润浇灌。
搀和:掺杂混合。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5.相关成语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已欲而立人,已欲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三、重点句子⒈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第四单元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
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难点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但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知识小窗1.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开明少年》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整体感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二部分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七年级语文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全解一、背景与主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修养和作风,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和缅怀之情。
二、人物形象叶圣陶先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他具有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品质和风范。
作者通过几件小事的记叙,如茶水招待、听差送客、稿费退还、校对稿件等,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叶圣陶先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始终坚持“待人厚,律己严”的原则,深受作者的敬重和缅怀。
三、写作手法1.回忆性叙述:本文采用回忆性叙述的方式,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形象。
这种叙述方式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度。
2.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如“他讲完一段,轻轻说一声‘完了’,不拘泥于形式”、“我知道他这是讥刺我,于是回答说:‘我不是来要饭的,也不是来要菜的,是来要用的。
’”等,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文章更生动有趣,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
3.侧面烘托: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来衬托叶圣陶先生的品质和修养,进一步突出了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四、情感表达1.敬重之情: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敬重之情。
作者认为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种敬重之情贯穿全文。
2.缅怀之情:作者在文中还表达了对叶圣陶先生的缅怀之情。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表达了对这位已故友人的怀念之情。
五、启示与思考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严谨自律、待人宽厚地做人处事。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与身边朋友的交往,从他们的言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细节,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当你跟人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人物及作品简介1.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人称“杂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三.预习检查:字音词义见课件四.整体感知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1):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9):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第2课时一.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作者张中行和他文中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两人有多年的交情,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与怀念。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德,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语言平易质朴,但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表现人物时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品德。
【过程与方法】1.归纳阅读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
2.通过略读和精读,掌握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德:待人厚、律己严,做人、作文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德。
2.难点:学习本文采用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句话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而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做的。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人物与写作背景。
(1)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七下语文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思考探究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 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 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 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 说说。
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 质朴。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 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 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 日常说话一般。
真题演练
(2019·山东德州)文章第⑪、⑬段记叙语言有何特点?
⑪……李医生虽然有家传正骨复位治疗的技艺,但他觉得 太耗力气,不如工厂的工作整洁体面有保障。后来工厂倒闭, 李医生下岗,他开始钻研家传的技艺医治伤者……
⑬医生家的作息很规律,每天准点吃饭,中午和晚饭后有 两次散步,下午四点一般要去菜街子买些小菜。吃饭是大事, 医生夫人总说,早上起来,必然把早点煮了吃了,才能安心干 别的事情,一天忙活三顿饭,感觉这三顿饭准备好,吃完,再 收拾洗净,一天的时光,居然就过去了……
(中考·贵州安顺)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作用?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 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 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 (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总之,我觉得, 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 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 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一些春天》
【参考答案】 语言平实朴素,却富有张力,言简义丰。
积累拓展
四、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 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 些修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③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记叙文,记述了XXX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并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作者认为XXX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例如,XXX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作者在文章中用“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来形容得知XXX先生逝世时的心情,这是因为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XXX先生主张“写话”,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例如:“我第一次见到XXX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这段话简短明了,用词通俗易懂,给人以亲切感。
XXX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给我们启示,我们应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简洁明了,避免累赘的表达。
我们可以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例如,可以尝试用更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删减掉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让文章更加精炼。
五、课外阅读XXX的《怀念圣陶先生》,思考其中叙述的内容和XXX先生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在文章中,描写了XXX先生看稿十分认真,不仅纠正笔误、整理词句,还要仔细处理标点符号的细节。
此外,他为了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他还向XXX先生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并为其女儿的文章题诗,展现了他真诚待人的品质。
此外,文章还描述了他与XXX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景。
总的来说,XXX先生注重文风的简洁,强调用语的简练。
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还应该注重字的删减,使语言更加简洁。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原文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之后,总想写点什么,一则说说自己的心情,二则作为纪念。
可是一拖延就三个月过去了。
依理,或依礼,都应该尽早拿起笔来。
写什么呢?这有困难。
一是他业绩多,成就大,写不胜写;二是遗体告别仪式印了《叶圣陶同志生平》的文本,一生事业已经简明扼要地说了;三是著作等身,为人,以及文学、教育、语文等方面,足以沾溉后人的,都明摆着,用不着再费辞。
但纪念文是还要写。
为了不重复,打算沿着两条线选取题材: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时候他还没以字行,用叶绍钧的名字。
我的印象,比如与鲁迅、郁达夫相比,鲁迅笔下多锋芒,郁达夫有才任情,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
《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
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汉魏以后不出三个大圈圈:儒、道、释。
搀合的情况很复杂,如有的人是儒而兼道,或阳儒阴道;有的人儒而兼释,或半儒半释;有的人达则为儒,穷则修道;等等。
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今天在教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一课时,我尽力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观念和为人师表的品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这位文学大家的魅力。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很感兴趣,但在理解他的教育观念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语言,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核心观点。
-对于叶圣陶先生教育观念的难点,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在生字词的难点方面,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填空、造句、口语表达等,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词汇。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值得学习的榜样?”(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本节课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叶圣陶先生的生平简介,特别是他在文学和教育领域的贡献;学习课文中涉及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描写、记叙、议论等;通过分析课文,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念和为人师表的品质;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同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叶圣陶先生作品的品读,感悟其文学价值,增强审美情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他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叶圣陶先生在实际教育中的点滴事迹,以及他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五、教学。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对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和贡献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但可能问题设置得不够巧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以后,我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让导入环节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强化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使同学们能够:
1.提升文学素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培养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从课文中提炼关键信息,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贡献;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教育理念和为人师表的品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叶圣陶先生教育理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学会尊敬师长,传承优秀的教育传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强化文化自信,认识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对教育事业的尊重和热爱;
4.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师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魅力。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齐读。
4.精读课文赏读叶圣陶先生的言行片段,这是本节
课的重点。但是因为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让我这部分
内容变得有些赶。另外,因为对学生学情的错误估计,
导致学生缺乏思考和准确表达。但是我都尽量去鼓励他
们发言。
四、精读文景仰叶老先生(10 分钟)
1、任务:默读课文(3-9 自然段),找出文中描
写先生的言行的句子并分析 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 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
13 课,本课的重难点是:1.重点:赏读文中描写叶老
教材分析 言与行的文字,感受叶老的宽厚与律己。
2.难点:赏读文中描写叶老言与行的文字,感受叶
老的宽厚与律己,从而达到内化学生心灵的目的。
(1)忆先生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
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
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
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
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我整堂课前松后紧,后面
的内容上的紧巴巴的。
3.接着我出示任务:同桌合作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
句,感受在作者的笔下,叶圣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方
法:略读这篇文章,尽量在五分钟内读完。”要求学生
浏览课文并回答问题。在这个环节,我稍做了点修改:
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朗读。分为男生读,女生读,全班
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三穗县第三中学肖汉忠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2. 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 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
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商酌 (zhuó) 恳切 (kěn)譬如(pì rú ) 朦胧 (lóng) 累赘( zhuì ) 拖沓 (tà)妥帖(tuǒtiē) 诲人不倦 (huì juàn) 不耻下问 (chǐ)鞠躬尽瘁 (jūgōng jìn cuì)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2.根据下面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 轻率,不慎重,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草率)(2)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耻下问)(3) 商量斟酌。
(商酌)(4) 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5) 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颠沛流离)(6)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不简洁。
(拖沓)3.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沙市实验中学周丽【教学目标】1、略读,了解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精读,感知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深沉怀念和深挚敬意。
【教学创意】以课文标题为切入点,全课主要分三个板块:抓“二三事”,了解叶老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抓“叶圣陶”,从细节描写中感知叶圣陶其人;抓“先生”,感受作者多叶老的敬仰之情。
既落实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略读”,又在归纳事件、认识人物中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生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的技巧。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你来读课文标题,会重读哪个词?叶圣陶何许人也?请看屏幕: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
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真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作者眼中的叶圣陶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从张中行老先生的介绍中,知晓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感知叶先生的德行。
二、二三事师:浏览全篇,用笔勾画,文章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屏幕)修改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主张写话重视简洁力求完美师:你们用了什么方法从文中快速地找出了这些事?(屏幕)“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小结: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略读的技巧之一:勾画文中提示性的、评价性的、过渡性的语句或者关键性的词语。
师:作者惜墨如金,用字极为简洁。
按照我们现在的用于习惯,你认为文章标题二三()事中间可以填哪个词?小结:同学们补充的词有件、类、面,这篇文章教我们:写一个人,可以从两三个方面来选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与教学反思
漂市一中钱少锋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1.积累词语。
2.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相关情况。
3.品味文章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高贵品质。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燕园三老”之一。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读书》1990年第一期。
有删改。
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理解词语修润:修改润色。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商酌: 商量斟酌。
朦胧:不清楚,模糊。
文中指一种美学境界。
累赘:不必要,麻烦。
拖沓:不爽快,不简洁。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因生活困窘而到处奔波流浪。
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
流离:离散、流落。
新课导入张中行和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著名的语文学家。
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去深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格。
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反思
张中行先生的,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字观,平易,简洁,好像在情感上没有可以深挖之处,但是,细细读,不写情感,却处处留露真情,特别是开头段的‘‘双层的悲哀’’,让人读后眼含泪花。最后一节,‘‘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标点符号的停顿又蕴含了无尽的缅怀之情。
三、语言还需精炼一些。
上课时的语言不够精炼,还需练习。
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反思
之前我们学校用的一直都是苏教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我第一次讲。这堂课基本能够完成基本教学目标,课堂预设合理,生成也不错,主要的亮点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趣’味横生。
虽然这篇语言平易,但是,在设计的时候,我仅仅抓住‘趣’做足使整堂课主线明确,不散乱。从开始导入时的情景激趣,到目标引趣,识人入趣,字词知趣,这些设计巧妙的化解了学生对作家作品字词等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本,了解本。最后的小结存趣环节,又对整堂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课堂不仅有情趣,还有理趣;不仅有知识的获得,还有能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
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
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
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
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
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
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
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
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
放手让张中行编。
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
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
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
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
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
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
的认可的。
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5.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
不同意恢复。
”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
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6.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
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
人告别时的真
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7.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
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
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
的人而伤感。
8. 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简洁。
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9.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10.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和把握作者情感五借助法。
内容上,点明了作者
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
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
赞扬与敬佩之情。
11.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记叙。
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的品德过人之
处时,作者并非通过空乏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
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记叙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和“律己严”两方面过人的品
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老者形象和独特而可贵的精神
风貌。
课后思考探究
一、(1)“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用“单一的儒”来评价叶圣陶先生,为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定下基调。
(2)“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作为段首
中心句,本句概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影响之广,引出了叶圣陶先生给吕
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及和“我”商量修改文章事宜的事例。
(3)“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
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4)“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
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先举叶圣陶先生对文章
要求简洁的事例,在段尾用此议论作结,显得自然。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
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先在段首用议论句表明叶圣陶先生在语
文方面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品德,然后用事例加以佐证。
点拨:此题旨在让同
学们理清本文思路,应抓住各段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
二、“双层的悲哀”指旧年将逝,叶圣陶先生去世。
文中有许多含义丰富的类似
的句子,如“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
了信,也很悲伤”一句中用了两个“悲伤”,其含义不一样,前面一个“悲伤”
是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是指“我”为这
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三、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
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
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语言虽简明又不失其深致。
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
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都以一句话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