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通用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以及其相对应的比例关系。
2.能够通过比例关系将平面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掌握计算放大缩小比例和面积比例的方法。
教学重点:1.放大缩小的概念及其比例关系。
2.计算放大缩小比例和面积比例的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放大缩小的比例关系。
2.如何掌握计算放大缩小比例和面积比例的方法。
教学准备:1.平面图形的放大缩小练习题2.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与讲解(15分钟)1.教师先从平时学习中所掌握的视觉记忆出发,先回忆一下几何图像的形状和部分面积。
2.教师介绍什么是平面图形的缩放,什么是放大。
3.教师通过图示讲解了平面图形缩放的例子。
比如说,将一个三角形放大一倍,就是将三角形的边长和角的大小都放大两倍。
而三角形的面积就会变成四倍。
二、练习与演示(25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练习,通过给出的样本练习其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图显示或者给出两个固定图形,通过箭头的标志方法表示两固定图形的放缩比。
2.教师现场演示用计算器或手工计算放缩比,并利用颜色圈画的方法或者其他类似方法计算由放大和缩小引起的面积变化。
三、扩展作业与检验(20分钟)1.教师针对学生知识的基础和程度,赠送学生适当难度的作业。
并提到测试情况,学生情况以及那些问题需要讲解。
2.检查学生所做练习,查看是否存在问题,及时纠正。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让学生理解到了平面图形的放大缩小的发生,以及其带来的比例变换,对学生数学的实际操作及计算能力都进行了提升。
同时教师需要更加认真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技巧。
四、拓展与改进1.教师可以加强对图像比例变换的阐述,在口语和画图方面都要注意,以便让学生易于理解。
2.在教学时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同学的交流,分享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教学的不同意见,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
3.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例如魔方拼图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乐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设计与教案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设计与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主题是图形放大与缩小。
具体内容包括: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应用场景、方法分析、实例演示等。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和应用场景。
(2)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
(3)能够利用图形放大与缩小技巧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处理。
(4)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方法和应用场景。
(2)实践训练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熟练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图形放大与缩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与教案1.教学内容1.1.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定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或硬件技术,对图片、图形进行大小的调整,从而使得图形显示更加清晰、明亮,或更适合特定的应用场景。
1.2.应用场景1.图像编辑:在图像编辑中,通常需要对图像进行放大或缩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地图绘制:地图绘制中需要对地图进行放大或缩小。
3.工程设计:在工程设计中,需要对构件进行放大或缩小,以便更好地进行设计。
4.电子产品设计:在电子产品设计中,需要对电路图进行放大或缩小。
1.3 方法分析图形放大的方法:(1)插值法:对原始图像进行采样,得到目标图像的所需像素点数,再使用插值算法计算出目标像素点的灰度值。
(2)保持像素值法:将原始图像像素逐一复制到目标图像的对应位置上。
图形缩小的方法:(1)平均值法:对原始图像进行采样,得到目标图像的所需像素点数,然后将相邻像素点按一定规律合并,得到一个新的像素点。
(2)最近邻插值法:根据算法得到目标像素点位置,然后在原图像中找到最接近的像素点作为目标像素点。
(3)双线性插值法:利用目标像素点周围的上下左右四个像素点的灰度值计算出目标像素点的灰度值。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教案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 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测量和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3. 能够正确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计算比例尺。
教学重点: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 比例尺的使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目标:讲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示例演示。
教学步骤:1) 引入- 显示一个原始图形和一个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询问学生是否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 给学生展示放大和缩小的范例并阐述。
3)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和缩小对图形的改变以及如何计算相应的比例和面积。
4) 帮助学生确定放大和缩小的比例,并让他们选择正确的工具,测量和记录每个图形的大小。
5) 让学生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6) 结论- 讨论我们如何计算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介绍计算面积的公式以及如何正确地应用。
2. 比例尺的使用目标: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教学方法:示范和帮助学生使用度量工具和比例尺。
教学步骤:1) 引入- 讨论比例尺的简单概念,包括如何读取和理解比例尺。
2) 展示比例尺的设计和使用,并给学生发放一张比例尺图便于学生理解。
3) 带领学生进行度量工具练习和应用。
例如: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并记录,确认读数的准确性。
4) 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绘制缩放后的图形。
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5) 探讨和解决使用比例尺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放大和缩小,计算比例尺,测量图形大小和绘制图形。
2. 定期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确定是否需要再安排课外辅导。
教学反思:教师需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知道何时以及如何使用比例尺和度量工具。
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练习题目和模拟考试,在课堂内外进行跟进,并确保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都得到审慎评估和确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3.能够计算图形的倍数。
4.能够进行图形的变换。
二、教学内容:1.让学生看一张图片,然后讨论图片的大小和形状。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教导学生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4.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5.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1.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2.了解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3.能够计算图形的倍数。
四、教学难点:1.如何计算图形的倍数。
2.掌握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
2.演示法。
3.情境模拟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看一张图片,然后讨论图片的大小和形状。
让学生发现画面大小的不同对于人的知觉产生的影响。
2.讲解环节:首先,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放大和缩小。
教师可以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同桌的身材,比较他们的大小,他们对于一个发球和回球的比赛,手头的乒乓球大小的不同是否有影响。
然后讲述放大和缩小的概念。
其次,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对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可拆卸的小卡片,让学生进行搭建。
教师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小卡片,并且进行尺寸的比较。
教师应该重点讲解计算放大和缩小的倍数的方法。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练习的题目最好覆盖面广一些,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教师应该随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方法。
最后,教师需要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3.活动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他们可以在组内一起思考如何计算图形的倍数,如何放大和缩小图形。
演示法: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模型或图片,然后示范如何进行放大和缩小。
然后让学生分别进行操作。
情境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然后让学生模拟这个场景,体验放大和缩小的效应。
4.总结环节:教师应该向学生总结本次课学习到的内容并帮助他们巩固相关知识和技能。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和变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其他变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识和简单的变换,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
2.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制作一张地图,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到地图上,引发学生对图形的缩小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变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如将一张图片放大或缩小,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4)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种变换,能够将一个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并能够运用这一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图形的性质和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采用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练习题和作业。
3.教学用具:直尺、三角板、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房子、汽车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讨论这些图形之间的放大与缩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一种变换,并介绍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利用教学用具实际操作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反馈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和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问题,如设计一张房间的平面图,并将其放大或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6)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6)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并且能够运用相应的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知和基本的几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知道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能够运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导入、小组合作、操作实践、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操作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例和操作过程。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图形卡片、计算器等。
3.教学环境:布置好教室,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如将一个正方形放大或缩小,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和解答,巩固所学的内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师小结: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3、练一练。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和缩小。
2、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相成相应的操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形成相应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一、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认识图形的放大(1)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放大的过程,学生观察。
(2)提问:观察这前、后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放大。
(板书:图形的放大)2、认识图形的缩小(1)教师同样在电脑上演示把一幅画缩小,学生观察。
(2)提问:这次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像这样就是图形的缩小。
(板书:缩小)3、揭题:那么在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二、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规律(例1)1、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1)出示第一幅画的长与宽(长8厘米,宽5厘米),第二幅画的长与宽(长16厘米,宽10厘米)。
(2)提问:这是放大前、后两幅图,仔细观察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宥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
(3)教师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同时板书: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4)追问: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进一步突出:是放大后的边长与放大前相应边长的比)(5)教师指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那么它的相应的边长的比都应该是相同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及原理;2.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3.能够运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概念介绍;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讲解;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实际问题解决。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放大镜、拉尺等工具;2.讲台上准备黑板、彩色粉笔;3.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放大镜放大一枚硬币,向学生介绍图形的放大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放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个相似的三角形,分别标出两个三角形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关系,带领学生总结出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规律。
3. 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包括直接量比法、相似比例求解法等。
并举例说明各种方法的应用情景和步骤。
4. 练习与讲评(3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纸上进行计算。
然后逐组让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问。
5. 拓展与运用(2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举一些实际问题,如建筑物的放大设计、地图的缩小绘制等,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并对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展开,通过概念讲解、方法讲解、练习与讲评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和讨论问题,课堂氛围活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练习环节,由于时间安排较紧,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的时间较短,有些学生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
下次教学中,应适当延长练习环节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上台演示,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解题机会,加深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方法的掌握程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3篇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数学教案一等奖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工具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5分钟)出示写有“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小纸卡。
提问:纸卡上写的是什么?(因为纸卡上的字为小五号字,所以学生跃跃欲试后会有些失望,因为看不清。
)把纸卡放到展台上,调整缩放键,逐渐调大。
提问:纸卡上到底写的是什么?为什么纸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5分钟)1.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2)提问:上面物体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将预置在电脑中的一幅图片,通过拉动鼠标的方式,分别得到放大和缩小的图片。
2.操作探究,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4。
(2)小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动手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画图。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交流画法。
(5)引导观察发现。
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从内角、边长、周长方面观察)②深化小结:每个图形各边的长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内角不变。
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
3.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缩小的含义。
(1)提问: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长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缩小,各个图形发生了什么变化?(猜一猜)(2)学生动手画一画。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图形放大与缩小后形状不变的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地图的放大与缩小,照片的放大与缩小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组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以正方形为例,让学生观察一组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引导学生发现:放大或缩小后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原图形的边长成正比例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计算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或者让学生设计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案。
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图形放大与缩小知识的能力。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尧帝公园)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1、(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人物的脸面)提问:“你有什么想法?”(生:太小了)“怎么办?”(放大)2、(出示放大后的第二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这下怎样?”(生:太大了)“怎么办?”(缩小)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横向缩)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缩)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改变原有的形状,可是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揭示课题: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只改变画面的大小,却不改变画面形状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教学目标•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内容1. 图形的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从点、线、面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图形是由不同的点、线、面组成的,并具有一定的特征和属性。
2.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接着,要让学生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即在坐标系中,通过改变比例系数来改变图形的大小。
这里要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系数的变化与图形大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其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
3.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通过示范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两种方法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解决放大与缩小的应用问题,提高其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课堂授课法在讲解图形基本概念和放大缩小原理时,采用课堂授课法,重点突出,注重讲解方法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相对容易理解。
2. 实验教学法在放大缩小的方法部分,通过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用线性尺等工具进行图形放大缩小的操作,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理解图形的基本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示例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本概念,阐述几何图形的由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利用视频和案例,让学生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属性。
2.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示意图讲解放大和缩小的几何原理,让学生理解比例系数与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关系;–介绍放大和缩小的两种方法(倍数比法和长度比法),布置练习题,督促学生独立解题,以达到掌握放大和缩小的准确方法和技能的目的。
3.实际操作中能够正确地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利用线性尺工具,对具体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的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放大缩小的步骤,注重思维的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提升;–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锻炼操作技能,巩固知识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举例:若一个正方形边长为2cm,放大后的边长为4cm,学生需理解放大比例为2:1。
(3)运用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地图、照片等实际场景的能力。
举例:根据地图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调整照片尺寸,使之符合相框大小。
(3)空间观念的培养:部分学生对图形在空间中的变化缺乏直观感受,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培养。
举例:通过折叠、剪裁等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4)解决实际问题时,分析比例尺的应用: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使用比例尺。
举例:在制作比例尺地图时,如何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确定图形在图纸上的大小。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计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部分学生容易混淆,特别是在面积的计算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认识这一概念。
其次,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会导致小组整体成果不够完善。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2.教学难点
(1)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学生容易混淆放大与缩小的比例计算,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
举例:放大2倍的图形,其面积实际上是原来的4倍,而非2倍。
(2)运用数对表示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位置变化:对于数对的概念和运用,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什么是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学生能够使用比例尺进行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3.学生应用知识,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及应用2.教学难点:如何使用比例尺进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知识点讲解(30分钟):说明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讲解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2.练习(30分钟):请学生根据比例尺进行平面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并填写练习册。
3.拓展(20分钟):设计拓展问题,让学生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在实际问题中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4.总结(10分钟):总结今天所学知识,让学生巩固掌握。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重点讲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步骤和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3.练习法: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手段1.PPT演示2.教学练习册3.拓展问题设计六、教学评估1.练习册检查2.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比例尺进行图形放大或缩小七、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用PPT演示或者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入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解释什么是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讲解(30分钟)1.讲解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2.展示使用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图形的范例。
3.指导学生在练习册上进行相应的题目练习。
3.练习(30分钟)1.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比例尺进行平面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检查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并给与必要的纠正和指导。
4.拓展(20分钟)设计拓展问题或讨论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更加实际和具体的应用方法。
如: 小明要制作一个可以摆放在自己房间内的星空模型,大小需要统一。
如果小明手上有以下两个不同尺寸的星空模型,请问小明应该如何将这两个模型进行放缩得到适合自己房间的大小和尺寸呢?5.总结(10分钟)1.总结今天所学知识点和方法,巩固学生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3.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读懂题意,并能根据题意准确地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看一组照片!
师:观察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照片有大有小。
)
师:现在我告诉大家,图片A是照片的原版。
其余四张哪几张与A比较像呢?为什么呢?
二、合作探索
师:把下面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度的比为2∶1。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检查。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做的呢?
生1: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
原来的长方形长6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放大2倍后,长12个单位,宽6个单位。
生2: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
放大后,两条直角边分别长6个单位、10个单位。
教师展示下面画法。
师:观察上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生2: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面积是原来的4倍。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
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师:按1∶3的比画出图形①缩小后的图形。
师: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向老师提出吗?
生: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请大家互相商量一下应该怎样画。
交流讨论,明确画法。
学生画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师: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三、自主练习
1.将下面两幅图分别缩小,使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为1∶2。
2.
(1)按2:1的比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2)将画出的图形按怎样的比缩小又可得到原图形呢?(答案:1∶2)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形A按2:1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2.先按4:1把下面三角形放大,再把放大后的图形按1:2缩小。
参考答案:
1.D
2.
板书设计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