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莫泊桑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贫穷中的人才马克。
吐温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那是一个位于密西西比河支流苏鲁特河畔的小城镇。
马克·吐温本名为山姆兰古霍克莱孟西,他的家庭是一个贫穷的律师家庭,4岁时,搬至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汉尼堡,在这里渡过他的童年生活与少年时代。
5岁时,进入学校就读,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便辍学到报社去实习当排字工人,藉以贴补家用。
15岁时,创设了一家《西部综合报》的周刊,哥哥当总编辑,山姆当排字工,弟弟则实习排字。
17岁时,马克·吐温初期的小品文,刊登在地方新闻上。
21岁时,转到印刷厂工作,而遇见了一个名叫马克芬雷的人,深受他的一些古老习惯以及思想的影响。
22岁时,马克·吐温又认识了领航员霍雷斯毕克史比,并接受了做领航员的实习训练。
23岁时,他的弟弟因汽船爆炸而死亡,山姆得到了正式领航员的资格。
3年后,南北战争开始,密西西比河的航行中断,他失去了领航员的职务,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在南军中混了两星期便逃出。
随他的哥哥到西部去,做了一年淘金梦,到处寻觅金矿,结果却失败了。
偶然成名27岁成为公报社的记者,并开始使用马克·吐温的笔名发表文章。
29岁时,迁居旧金山,成为旧金山晨报的记者。
30岁时,偶然写了一篇青蛙赌博的故事《坎拉贝斯城有名的跳蛙》(1870)、而出名。
此后马克·吐温开始专心于写作事业,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目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莫扎特:天才的音乐家
生平简介1756年1月27日,小莫扎特生在奥地利一个名叫萨尔茨堡的小城镇。
小莫扎特生长在一个气氛愉快、环境较舒适的音乐家的家庭里,他自幼所表现出的音乐天赋,让音乐家的父亲也叹为观止。
小莫扎特4岁开始学弹琴,6岁开始在欧洲各地演出。
长期的旅行生活,大大开阔了小莫扎特的眼界,也使他的音乐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他7岁在巴黎创作了几首奏鸣曲,8岁在英国创作了3部交响乐,11岁为萨尔斯堡大学生的汇演写了部小歌剧,12岁为维也纳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
13岁时的小莫扎特,带着当时具有世界第一流演出水平的米兰歌剧院聘请他创作的歌剧《米达利达特,黑海王》的剧本,就踌躇满志地踏上了赴意大利旅行演出的征途。
14岁时的莫扎特就登上了米兰歌剧院的指挥台,指挥鼎鼎有名的意大利乐队演奏自己的歌剧。
莫扎特的一生都是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中度过的。
历史业绩莫扎特是一个全能的作曲家,几乎在所有的音乐形式上,他都留下了不朽之作。
他创作了75卷(600多部)音乐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曲、27首钢琴协奏曲及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小品。
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最重要的领域是歌剧。
他曾公开表示过他最喜爱歌剧。
从11岁起,他就开始了歌剧的创作,真正代表他在歌剧创作改革上高度成就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瑛》和《魔笛》。
而这些,也正是在维也纳他生活最因苦的时期创作的。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首次在维也纳公演。
1791年,莫扎特写下了最后一部重要的歌剧——德语歌剧脚本《魔笛》。
《魔笛》把莫扎特内心的信仰、纯洁的感情都融进了雄浑壮丽的乐句中。
他运用了许多朴实、活泼的德国民歌曲调,使这部作品至今还在莱茵河畔、多瑙河之滨回响。
现在的萨尔茨堡有一座小凉亭,它被称为“魔笛凉亭”。
据说,莫扎特就是在这座小凉亭里完成这部歌剧的。
在《魔笛》中,莫扎特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安排了不同的曲调,把人物刻划得丰富多彩。
他还通过一些新奇的配器方法,创造了许多奇特效果。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卓别林:喜剧的代名词
生平简介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1977年12月25日卒于瑞士沃韦河畔科西部。
1913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被启斯东电影公司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看中。
1913年末,卓别林与启斯东公司签了为期一年的合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电影生涯。
每周拍摄一部只有一本的喜剧片。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足登大皮靴、手持条竹手杖、走路像鸭子的小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在启斯东喜剧片《阵雨之间》中出现,成为独树一帜的卓别林喜剧电影的主要形象。
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他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其中重要的有《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
这些影片标志着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和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的成长过程。
1972年,卓别林接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因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
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爵士封号。
历史业绩最初卓别林是在塞纳特手下拍摄一些“启斯东喜剧”,在这些实践中他迅速的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对电影表演、剪辑和结构了如指掌。
在早期影片里就已经出现了经典的流浪汉造型:过分小的背心和过分肥大的裤子,大皮靴、‘八字步、圆顶礼帽和一根手杖,卓别林不断改进他的流浪汉的形象和内在品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在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以后,卓别林立即超越了塞纳特银幕世界的简单和愚蠢,试图围绕着更为严肃的社会主题来构成他的影片,例如对温暖舒适的期望、对爱情和温情的渴求,或个人品格与社会习俗之问的冲突。
当然在启斯东,卓别林一直都是一个粗鲁、勇敢、兴高采烈的流浪汉形象,但他的内在气质已经使他脱颖而出。
一年以后卓别林转到爱赛耐公司,拍摄了15部短片。
这段时间卓别林人气直升,甚至超过了格里菲斯,他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也有更好的条件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主题和风格。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雨果:浪漫主义的先驱
生平简介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
维克多的母亲索菲·雨果,接受的是自由教育,她少年时代最早的朋友就是书籍,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
母亲的这一爱好对维克多的一生也深有影响。
维克多的父亲为拿破仑·波拿巴服务,总是东征西讨。
雨果小时候,曾随母亲到过意大利的热那亚和罗马、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地去看望这位身穿军服、腰挎马刀、威风凛凛、名声显赫的父亲。
奇妙多彩的异国风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809年,母亲把维克多和哥哥欧仁送进了巴黎的一家私塾,他们在这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
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
在学习和游戏中,维克多的想像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不久,传来了父亲在西班牙升为将军的消息。
1811年春,他们到达了马德里。
父亲把他们兄弟俩送进了马德里贵族学校。
雨果兄弟首先被安排在低年级班上就读,由于他们勤奋好学,于是,由低年级跳到上个年级,后又进了“修辞班”。
他们说一口流利的拉丁语,使同班的那些西班牙贵族子女们忌妒不已。
1812年,雨果的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雨果与哥哥欧仁便又随母亲回到了巴黎。
他们不再去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
不久,父亲和大哥回到了巴黎。
他对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极为不满,于是强行将他们送进学校,大哥阿贝尔到中学念书,雨果兄弟被送进高底埃和德高特寄宿学校。
父亲希望他们在这里准备功课投考综合工科学校。
由于雨果兄弟看书比较多,所以对文学和戏剧比较感兴趣。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维克多和欧仁向同学们提议,在学校里组织一个具有血肉之躯演员的真正剧团,于是演戏的热潮很快就波及了全校。
他们自己编写剧本,内容都是有关战争的。
由于这些演出活动,丰富了雨果的生活,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历史业绩1821年,维克多的第一部诗集《颂诗与杂咏》出版了。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书的封面上,维克多真是喜不自禁。
后来,这本书传进了杜依勒王宫,国王很喜欢它,决定褒奖这位年轻的保皇党诗人,赐给他1000法郎的年俸。
青少年必读的10本好书
青少年必读的10本好书英国作家约翰沃德斯特拉特普林在他的著作《少年时代》中曾说过:“书本就像是一条条通往世界的桥梁。
”青少年期是任何一位孩子发展潜能及成长的重要时期,少年儿童们面对着各种社会压力,学习成绩却不断被考验,生活节奏也日渐忙碌,而阅读能赋予他们温暖,宽容,成长,使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因此,建议青少年必读的10本书均是经典的作品,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和认知社会,以获得最佳发展。
首先,推荐的首本好书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小说《双城记》,这是一部融入宏大历史背景的社会小说,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爱情、友情和善恶的命题,主人公卡拉瓦乔一路走来,负隅顽抗,最终以破釜沉舟的毅力实现自我救赎,获得自由而幸福的结局,可以鼓舞青少年对苦难的勇气,同时也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爱情、友情和责任感。
其次,再推荐一本著名作家吉檀迦利的《印度教的故事》,它从神话传说中展现出宇宙观、世道观、人生观等,充满了重要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无论是描写中、描写外,它都能教导青少年认识自我,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习更丰富的宗教知识,还能使他们深入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再者,推荐一本经典小说《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
这是一部叙事性的长篇小说,以雄辩的语言展现了宗教、政治、社会分层之间的巨大冲突和矛盾,通过对普通百姓的批判情绪和英雄主义的深刻描写,使少年儿童认识到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推荐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以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教育为背景,通过反映一对男女之间爱情和婚姻,发掘出一系列人性的情感和思想,让青少年在了解社会习俗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人性的深刻,学会懂得接受他人,心存感恩,并且平等相处。
另外,还推荐塞林格的奇幻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一个真实而又现实的故事,让少年走进一个梦境,丰富自己的想象力,让孩子深入思考自我发现,体会生命的奇妙,探索人性的本质,学习更多青春期的陷阱,这也是一部鼓舞人心的奇幻之作。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改良主义者
生平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询是清朝的道台。
他从5岁起就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苦读儒家经典。
12岁时,他的母亲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不幸暴病身亡。
13岁时,他随去甘肃赴任的父亲到了西北。
随后,他为了“旷观天下名山万迭”,开始漫游祖国各地,使他对在列强和清政府的压迫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切的了解,并开始转向一心寻求报国报民的道路。
他潜心钻研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吸取其中反对专制主义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进步思想。
1894年的中日战争促使他同清政府决裂。
1895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谭嗣同审时度势,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救国谋略,即:中国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行选举、设议会等治国的办法,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当他得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宣传改良思想,就特意赶到北京,打算与他共同探讨救国良策。
结果因康有为南下未能见之,但却见到了梁启超。
他们会面后,谈得很投机,彼此思想相通,更加坚定了他的变法信念。
从此,他开始了大力提倡变法,成为当时最活跃的改良派人物之一。
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
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历史业绩1897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
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
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
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
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求学时代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他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
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
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在中学毕业试卷上,他说明了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的伟大抱负,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
1835年10月,他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在大学,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
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
1841年,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同宗教誓不两立的无神论者。
同年4月15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2年,马克思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
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
1843年4月1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
1843年秋,马克思与妻子燕妮·冯·威斯特华伦迁居巴黎。
次年,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
1845年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
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
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家
生平简介亚尔德·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市(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
从1802年开始,到1804年的两年间,小叔本华跟随父母一起前往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兜了很大一圈。
这两年的旅行对叔本华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当时欧洲大陆正值连年战乱,政局动荡,经济凋蔽,民不聊生。
叔本华把这些内容都如实记在他当时的日记里,从那时开始,他那极端悲观的性格就已经显露端倪。
1807年5月,叔本华经营父亲遗留下的生意,由于母亲釜底抽薪,叔本华破产了。
1809年9月,叔本华考入哥廷根大学。
在这个崭新的天地里,叔本华忘掉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阅读了历史、矿物学、物理学、植物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地质学、法学方面的书。
1811年,他进柏林大学深造。
1813年,他撰写完成博士论文《论因果性的四重根》。
正是这篇博士论文奠立了他的哲学体系的认识论基础,并且使他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头衔。
开始了他学术领域研究的新的阶段。
历史业绩1815年,叔本华创作出艺术理论专著《论视觉和颜色》。
1816年夏季以后,叔本华全力撰写他的哲学杰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他把自己思想的精华全部注入此书。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许多方面都令人惊奇。
除了非同寻常的语言明快,风格优美之外,在不到500页的书中论及了哲学的四个分支——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的主要问题。
在这部著作中,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经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同时,吸取了古印度佛教“涅槃”的提法,熔炼出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提出,意志是我们所存在的宇宙的本质。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不过是变为客观而又具体的东西的意志。
叔本华在强调意志的同时,极力贬低理性。
他认为,理性只是意志的外壳和工具,它应该服从神秘的、不可知的意志。
叔本华声称物体的引力和排斥力、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本能和人的欲望都是生活意志的表现。
叔本华还说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持续的缺乏和需求,这就是痛苦。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
溺爱中成长的少年1844年10月15日,尼采生于吕琛地区的勒肯镇(现在德国撒克森州境内),出身于宗教家庭,其祖先七代都是牧师。
他的父亲名叫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教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
尼采是他们的长子,尼采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的弟弟在两岁时就夭折了。
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由于尼采的父亲曾执教过四位公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
尼采5岁时,父亲不幸坠车震伤,患脑软化症,不久便去世了。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
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10岁时他就读于南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
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哲学家和爱国者费希特。
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
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
从事教育活动1867年尼采应征入伍,后因受伤而退役,1869年2月,尼采被聘为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系副教授。
1869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额外教授。
1872年,他发表了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
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这又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
后来陆续创作了:《不合时宜的思考》、《希腊悲剧哲学》的片断、《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华》、《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华格纳在拜罗伊特》、《人性的,太人性的》、《曙光》、《查拉图拉如是说一为一切人而不是为一人的书》、《善恶的彼岸》、《反基督教》和《权力意志》等。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
生平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3月26日诞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即今高尔基市)。
他的父亲在高尔基3岁时,就因霍乱去世了。
父亲死后,外祖母把高尔基母子接到自己的家里。
外祖母阿库林娜·伊凡诺芙娜很关心与爱护高尔基,成为他童年时代的惟一的保护人。
6岁的时候,外祖父开始教他识字。
不久,母亲也来亲手教育他了。
她首先教会高尔基阅读普通书籍的本领,之后便叫他背诵诗歌,而且背诵数量日益增多。
1877—1878年间的整个冬季,高尔基曾在库那文诺初级学校读书,这是当时一所典型的给城市穷人预备的“教区”学校,是社会上最落后最低级的学校。
可是高尔基连这样的学校也没能上完。
因为外祖父破产了。
为了帮助外祖母,高尔基干起了拣破烂的营生。
1879年夏末,母亲去世了,外祖父家里几乎靠着求乞度日,于是外祖父对他说:“你又不是一颗勋章,挂在我的脖子上,这儿没有你的位置,你谋生去吧。
”起初,高尔基在鞋店和绘图师家里当学徒,由于不能忍受那里非人的待遇,就逃了出去。
做了伏尔加河一艘轮船上洗盘子的小伙计。
16岁那年,高尔基的心中成熟了一个毫不动摇的决定,他竭力想去读书,想进大学。
于是他来到喀山,但高尔基马上转变了进大学的念头。
因为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大学”。
1891年,经过长途跋涉,高尔基来到了高加索的第比利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对他有决定性影响的人,这就是卡柳日内。
在他的鼓励下,高尔基于1892年9月,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这是高尔基文学生涯的开始。
历史业绩1901年2月,高尔基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集会,并发表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3月初,他参加了彼得堡喀山大教堂附近的学生示威游行,目睹了沙皇宪警对学生的血腥镇压。
他立即在一些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联名写的《控诉政府抗议书》上签了名。
回来后,他根据自己在彼得堡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副标题是《幻想曲》。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严复:救国挽危的教育家
生平简介严复(1853~1921年),原名宗光,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
他出生在一个乡村儒医的家庭,14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洋务派办的福州船政学堂。
1877年3月又被清政府选派去英国,先后在朴茨茅斯和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
在留学期间,他学完了高等数学、化学、物理、海军战术、海战公法及枪炮营垒等课程。
同时通过耳闻目染,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
1879年6月,严复学成回国,被福州船政学堂聘为教习(教师),在后学堂(英文班)讲课。
光绪六年(1880年),28岁的严复被聘为北洋水师学堂的总教习(教务长),9年后升为会办(副校长),不久又升为总办(校长)。
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从教达20多年。
在这期间,先后发生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入侵中国。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要求变法维新的活动逐渐从宣传呼吁发展成为实际的政治行动。
严复激于爱国热情和正义感,积极参加了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运动,提出了许多救国图强的思想谋略。
历史业绩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4篇政治论文,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提出了采用西方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等一系列改良主张,以救国挽危。
据此,严复提出了3条具体方策。
第一,鼓民力,即禁鸦片与缠足。
第二,开民智,即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提倡西方文化。
第三,新民德,即创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1898年4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著)正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复在翻译此书时,附加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按语,有的按语超过原文。
他指出人类社会和生物界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但人可以与天争胜,生死存亡只在于自己的努力。
这种理论观点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起到了传播维新思想的重要作用。
1897年,严复又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贝多芬:创造音乐奇迹的人
生平简介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
他从小就展露出音乐天才,他的处女作发表于1783年。
青年时的贝多芬在维也纳被引见给莫扎特,他们的相处是短暂的。
1792年,贝多芬又回到维也纳从师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海地(莫扎特在此前1年去世)。
此后,贝多芬一直生活在艺术之都维也纳,直至去世。
作为钢琴家,贝多芬精湛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鉴赏能力,使每个人都惊叹不已。
他首先是以成功的钢琴演奏家和优秀的教师闻名。
不久,他又成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20多岁时,他的作品就被广泛接受,并受到出版商的欢迎。
然而不到30岁,贝多芬就出现了耳聋的早期征兆。
年轻的作曲家无疑深受日益加重的病情困扰。
他一度甚至打算自杀。
1802年至1815年,是贝多芬艺术生涯的中期。
在这段时间内,他的耳聋一直在加重。
他开始远离社交活动。
日益严重的耳疾,使别人误以为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
他曾有过几次浪漫史,但都以不幸的结局告终。
他终身未娶。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不断问世,后来他越来越不关心当时听众的喜好,不然的话,他会一直受到公众的欢迎。
贝多芬不到50岁,就完全失去了听觉。
他的作品数量大大减少,而且很难理解。
现在看来,他主要是为他自己和未来的理想主义听众作曲。
据说他曾对一位评论家说:“这些作品不是为你们而是为后代而写的。
”命运最残酷的玩笑,是使历史上许多天才的作曲家都受到过听力障碍的折磨。
贝多芬以其超人的毅力克服耳聋的困扰,创作出了更加辉煌的作品。
1827年,他在维也纳与世长辞,享年57岁。
历史业绩贝多芬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无比瑰丽的音乐艺术之宝。
他把海顿所奠立、莫扎特所完善的古典派音乐,继续推进一步,使它登峰造极。
他开浪漫派先河,以充满激情、力量和庄严的风格,给音乐界以巨大的影响。
在贝多芬的音乐里,跳动着时代的脉膊,激荡着革命的轰响,充满着豪迈的气魄。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9部交响曲,被后人称为“永恒的九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新约全书”;还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一二百部作品。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圣西门:社会主义空想家
生平简介圣西门于1760年10月17日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封建大贵族家庭。
圣西门的父亲是位伯爵,属于查理大帝的后裔。
圣西门的母亲生了9个孩子:6个男孩和3个女儿,圣西门是长子。
1777年,圣西门就在他的亲戚德·圣西门侯爵指挥的步兵团里弄到了一个少尉的职位。
1776年7月4日,北美洲大陆会议宣布了反抗英国统治的13块美洲殖民地的独立。
然而,美国人明白,依靠自己的力量,未必能战胜强大的对手。
后来,美国和法国结成同盟。
法国派部队参加了美国独立战争。
直到1783年,英法美签定和约后,圣西门才获得自由。
回国后,他被晋升为上校,任麦茨要塞的警备司令。
1793年,法国大革命失败,圣西门被关进监狱。
1794年获释。
圣西门出狱后,利用自己原有的财产,进行了许多种社会企业化“试验”。
他在法国比西镇创办纺织厂,在巴黎创办公共马车公司,他还创办了信托公司和烟酒商行等企业。
后又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
把他一系列的空想付诸于实践。
历史业绩1796年,圣西门开始为普及社会科学中的一般科学知识做了大量物质准备。
他首先在巴黎创办起一个研究社会问题的沙龙。
并且热情地邀请了当时法国许多有名的学者,如普瓦松、拉格郎日、卡巴尼斯、拉马克、居维叶等人,来沙龙演讲、座谈。
这些人在沙龙交流思想、探讨社会问题,并且拟定关于造福人类的行动计划,使科学探讨直接跟社会需求挂上了钩。
1802年秋,圣西门正式投入写作。
他在日内瓦撰写了自己的处女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
在这篇著作中,圣西门宣传了空想社会主义,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阐述上,他反对卢梭的人类的“黄金时代”是原始氏族社会的说法,论证了历史是一个统一的、进步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他尖锐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罪恶和灾难的“是非颠倒的世界”。
他认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教育、道德和科学的进步,社会是随着人类理性的进步而发展的。
他认为法国革命是阶级斗争,不仅是贵族和市民等级之间的斗争,而且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列夫·托尔斯泰:艺术之神
生平简介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国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村。
托尔斯泰自小父母双亡,跟着姑妈一起生活,读完了小学、中学后,于1844年,托尔斯泰考取了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他本想能在大学的课程中寻觅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
但是,1845年,才学完了一年东方语文系课程的托尔斯泰,便带着对语文课程的失望,转入了本大学法律系。
在法律系,托尔斯泰对民法硕士梅叶尔先生的课程很感兴趣。
梅叶尔先生是俄国当时著名的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民法教学中极力鼓吹民主主义思想,并号召青年要具有独立思考的求索精神。
梅叶尔先生的鼓动对长期渴求真理的托尔斯泰震动相当大。
在法学系学习的短暂时间里,托尔斯泰拟定了一个庞大的学习计划。
他拼命读书,不仅读有关法学理论的著作,而且还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广泛阅读文学和有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
这一时期,俄国别林斯基、果戈理,以及德国诗人歌德的作品,法国思想家卢梭、盂德斯鸠等人的作品,都对作家的思想成长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1851年,托尔斯泰奔赴高加索,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这期间,托尔斯泰开始创作《昨天的故事》这篇小说。
1852年《童年》这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出版,标志着他正式走上文学之路。
历史业绩托尔斯泰创作的《袭击》发表以后,又先后创作了另外两篇表现高加索部队生活的短篇小说:《弹子房记分员》和《伐林》。
与此同时,作家继续创作中篇小说《童年》的续篇《少年》,并尝试创作表现高加索生活的中篇小说《哥萨克》。
1856年,他在相当短的时间里便创作并发表了短篇小说《暴风雪》、中篇小说《青年》,以及《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作品。
《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历时6年,托尔斯泰从1863年动手,直到1869年秋,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才宣告完成。
小说问世后,在俄国,书刚刚出版不久便被销售一空。
而后,小说又被迅速译成外文,畅销西欧各国。
《战争与和平》的问世,很快给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发表以后,引起了全欧洲文坛的震动,人们从安娜这一艺术形象塑造的成功,看到了作家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又向前跨越了一步。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年—1931年)美国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为开辟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途径而名垂史册。
不平凡的童年生活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一个荷兰移民家庭。
爱迪生小的时候,他的启蒙老师只知道挥舞着教鞭,把知识往孩子的脑子里硬灌,根本不讲求方法。
后来,爱迪生因教师所说的“智力有缺陷”被赶出了学校,他的母亲只好亲自承担起教育儿子读书的责任,但她的教育方式却和学校完全不同:每当繁星漫天的夜晚,她就领着儿子爬上嘹望台,有时讲述罗马帝国兴亡的故事;有时朗诵《鲁宾逊漂流记》等古典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文学艺术的熏陶,爱迪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很大提高,为他以后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奠定了基础。
爱迪生的家庭很穷,12岁的时候,他在列车上获得售报的工作。
那时的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图书馆看书。
他还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驱报》,并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被列车长打了一耳光并被扔出车外,这一行为导致了爱迪生的一只耳朵失聪。
爱迪生在他23岁时就做出了他的首项发明——电子投票计录器,但这样的仪器因没有销路而没有给爱迪生带来经济上的改观。
但是,在他发明了记录器以后不久,爱迪生又发明了一种改进股票行情的自动收录器,并以此换取4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闪光的成就随后的爱迪生又做出了一系列其它发明,很快他就名利双收。
也许在他的一生中最有创造性的发明是留声机,1877年他获得该项发明的专利权。
但是对世界来说更重要的是1879年他发明了一种实用的白炽灯泡。
爱迪生建立了第一家输电公司,把电力送到私人家中,为一种巨大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爱迪生对电影、照像机和放映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对电话(他的碳精送话器显著地提高了可听性)、电报和打字机均做了重要的改进。
在他的其它发明中有留声机、油印机和蓄电池。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巴甫洛夫:诺贝尔生理学奖第一人
生平简介1849年9月14日,巴甫洛夫生于俄国中部的梁赞镇。
他的父亲是一个穷教区的牧师,收入微薄,家境艰难。
为维持这个多子女的家庭生活,父亲除公务外,还从事田间劳动,母亲除料理家务外,也时常外出为富裕人家当佣人。
在这个生活窘迫的家庭里,巴甫洛夫自幼受到父母良好品德的熏陶。
父亲为人正直,性格开朗。
尽管家庭经济拮据,他也经常挤出一些钱来,买些书报杂志,勤于读书。
巴甫洛夫在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就是他的父亲。
巴甫洛夫在成为著名科学家后,还经常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自己的父亲来。
由于自幼经常帮助父母劳动,这使他养成了爱好劳动的习惯,这种习惯同样使巴甫洛夫终生受益,他之所以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保持了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与他的这种爱好劳动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1807年,巴甫洛夫中学尚未毕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彼得堡大学生理学部,开始了大学生活。
1875年,巴甫洛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彼得堡大学并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齐昂教授早已注意到这位才华出众的青年学生,在巴甫洛夫毕业后,齐昂教授即聘请他到自己主持的外科医学院生理教研室任助教。
巴甫洛夫愉快地接受了聘书,同时,继续在外科医学院三年级学习,以扩展他的知识领域。
1876年,巴甫洛夫转入外科医学院兽医部生理实验室任实验员,开始进行血液循环生理学的研究工作。
1877年,巴甫洛夫自费去德国进修一年。
回国后,接受了俄国著名医学家彼·鲍特金教授的邀请,在他的诊所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工作。
1936年2月27日,这位伟大的生理学家因患肺炎停止了呼吸。
历史业绩1883年,巴甫洛夫在积累了关于心脏离心神经研究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写出了《论心脏的离心神经》这一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1884年,他任彼得堡大学生理学讲师,在1884~1886年间,他先后去了德国和奥地利的数个地方,在一些著名的实验室里进行考察和研究工作。
回国后,继续进行他的创造性研究。
1888年,他发现了支配胰腺的分泌神经,但这个发现直到20年后才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巴尔扎克:最勤奋的作家
生平简介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出生在卢瓦尔河畔的小城图尔市的一个富裕外省资产者家庭。
殷实富足的家庭并没给小巴尔扎克带来温暖和幸福。
他出生不久,便被送到图尔近郊,由一个宪兵的妻子抚养,几乎被家人遗忘。
1807年,巴尔扎克进入旺多姆市的教会学校里寄读,在这里,他度过了6年监狱般的痛苦生活。
这些外省的教会学校,保留着中世纪的教育方式。
学校制度古板而严格,教师冷漠而残酷,学习单调乏味。
这对于一个7、8岁的儿童,无疑是残酷的。
生性敏感活泼好动的巴尔扎克,感觉简直是度日如年。
入学时那红扑扑的脸蛋儿,到离校时已变成了小猴脸儿,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小巴尔扎克备尝了人生的苦酒,在作家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重的创伤。
幼小的巴尔扎克并没有在恶劣的环境中枯萎。
他强忍着教师的斥骂和鞭笞,敷衍着课堂上令人生厌的学业,在书籍的海洋里找到了无穷的乐趣。
一位好心的馆员,使他有幸把各类书刊带去尽情翻阅。
于是,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神学……凡是可以借到的书,他都不放过。
实在借不到书时,他甚至能捧着字典,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巴尔扎克从这些“杂书”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书中描写的英雄和阐述的哲理在他心中掀起阵阵波澜。
同学们见他离群索居,少言寡语,终日读呀、写呀,于是谐趣地给他封了个“诗人”的雅号。
1812年,这位饱受家庭和学校压抑的年仅12岁的孩子,终于遏止不住内心的抑郁和对宗教教育的愤懑,提笔写了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灵与肉》,吐出了他渴望自由的心声,惊动了整个校园。
1816年,巴尔扎克结束了中学的学习,人大学法律系学习并旁听文学课,1819年夏天,巴尔扎克开始了他的作家生涯。
历史业绩1827年,巴尔扎克来到富热尔,为了写一部舒昂党人叛乱的小说,他来到当年的战场,访问当事人,作了大量的笔记。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劳动,终于在1829年完成了历史小说《舒昂党人》。
这部小说第一次用巴尔扎克这个真名发表,巴尔扎克也因此获得文学上的声誉,标志着他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安徒生:一代童话大师
生平简介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于1805年4月2日诞生在丹麦富恩岛一个鞋匠的家里。
家庭的贫困,使安徒生从童年起就饱尝了人间的苦难。
他渴望读书,可是家里没有钱,只好整天被困在做鞋的台子旁。
一天,他的父亲汉斯·安徒生对他说:“克里斯蒂安,你长大以后,要有毅力,有志气,穷不可怕,要排除万难,直奔一个目标:念书!既然我自己没有这个机会,你就在这条路上向前奔吧……”安徒生牢记父亲的话,决心认真读书。
父亲在工作台上挂了一个小书架,上面摆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书和丹麦著名剧作家荷尔堡的喜剧剧本,还有歌谱和两三本不成套的言情小说,这是母亲玛丽亚喜欢的小说。
安徒生虽然还看不懂,但他喜欢听书里的那些故事。
这些故事,在安徒生的童年生活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11岁时,安徒生进了慈善学校。
老师认为教这些穷人的孩子工整地书写和认字,简直是白费功夫,因而他只教圣经。
安徒生认真听着,老师讲的,他几乎字字句句都印在脑子里,因此回到家里用不着复习,把时间用来读小说和演木偶戏。
靠朋友的帮助,安徒生有好几次来到剧场的后台,异常激动地观赏了当时著名的歌剧《多瑙河的少女》。
回到家里,他没完没了地把他所看到的一切重演出来,既扮演勇敢的武士,又扮演美丽的人鱼公主,连整个乐队也只是他自己。
由于他的勤奋好学,终于在1828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深造。
安徒生在哥本哈根大学读书期间,专心致志地写完了早就构思好了的《阿马格岛漫游记》:经过了一番波折,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这样一来,他既是大学生,又是作家。
他决定把自己的作品搬上皇家剧院。
他想尝试写一些优美雅致、趣味横生而又有生活气息的歌舞喜剧。
1824年4月25日,皇家剧院首演《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观众的喝彩,坚定了安徒生终身从事文学事业的决心。
历史业绩1831年春,安徒生作了一次德国之行。
创作了新作《旅行剪影》。
在这部书里,他把幻想凝聚于现实生活的形象上,使奇妙的虚构服从于人世的目的,童话与普通的日常生活糅合在一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巨匠。
1850年8月5日,莫泊桑生于法国诺曼底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莫泊桑的舅舅是个文学家,母亲也热爱文学,他们都是福楼拜的朋友,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评论,颇有见解。
莫泊桑出生后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经常闹矛盾而分居了。
莫泊桑跟着母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逐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幼年的莫泊桑,聪明活泼,母亲很喜欢他,他在母亲的教导下阅读写诗。
那时的莫泊桑像一匹淘气的小马,蹦蹦跳跳,无拘无束。
之后莫泊桑和母亲住在海边的一个别墅里,他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一块干活。
这一切,使他了解了农村生活。
到了13岁,他像小马被戴上了笼头,进了一家修道院念书。
对于所学的课程他一点也不感兴趣,他留恋着海滨、田野、猎人、农夫,不时地把他的感受写成诗歌。
有一天,别人借给他一些莎士比亚的剧本,他颇有兴趣地读了起来。
后来,他进了卢昂中学。
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位老师,名叫路易·布耶,是一位诗人。
路易·布耶看到莫泊桑经常写诗歌,就把他写的诗,拿去翻阅。
布耶从他那幼稚的诗作里,觉察到莫泊桑的写作才能,因此就孜孜不倦地引导他、启发他,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使他的诗作有了很大的进步。
莫泊桑的舅父是一位诗人、小说家,和福楼拜是朋友。
由于舅父的关系,莫泊桑的母亲对福楼拜也很熟悉,并且十分崇拜他的才能。
母亲看到莫泊桑喜欢文学,心里很高兴,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培养儿子对文学的爱好。
凡是儿子写出的东西,她都小心地保存起来,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福楼拜的指点。
莫泊桑的老师布耶,也是福楼拜的好朋友。
他认为莫泊桑具有写作天赋,就把他介绍给福楼拜认识。
两位作家认真地倾听莫泊桑的诗作,帮他仔细分析,提出意见。
福楼拜对这个新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他非常注重培养莫泊桑写作的基本功,力求做到扎实。
福楼拜是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对事物有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
他决心倾其所有传授给莫泊桑。
福楼拜不但要求莫泊桑对事物观察仔细深刻,而且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炼。
老师的严格要求,使莫泊桑进步很快。
在福楼拜的引导下,莫泊桑认识了当时法国的一些有名作家,和侨居在法国的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等人。
屠格涅夫给他以热心的帮助,介绍他阅读普希金、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的作品。
受这些作家的影响,他决心去描写现实生活当中“可怕的神圣的真实”。
于是,他抛下诗歌开始从事小说的写作。
1870年,他卢昂中学毕业,进入大学攻读法律,同年爆发了普法战争,他应征入伍。
在这以前,他认为法国是无敌的,是不会被打败的。
可事实上,法国被打败了。
他目睹着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里难过极了。
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1871年,战争结束以后,他到了巴黎,先在海军部任职,1878年又到教育部当小职员。
在这段时间,他孜孜不倦地学习,认真进行写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187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左拉、莫泊桑等6个作家商定每人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莫泊桑所写的《羊脂球》是其中公认的最好的一篇。
中篇小说《羊脂球》是莫泊桑的第一部作品,他也因此一举成名。
由此可以看出,莫泊桑敢于向社会的上层挑战。
在他笔下,有道德的、有牺牲精神的不是那些老爷太太,却是个受人鄙视的妓女。
她为了解救被普鲁士军官扣留在小客店中的法国旅客,不得不忍受屈辱,却反而遭到那几个由于她的自我牺牲而脱险的旅客的鄙视。
究竟谁卑鄙可憎,谁值得同情,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羊脂球》发表以后,福楼拜向莫泊桑写信祝贺并鼓励他,要他再接再厉,再写出一些像《羊脂球》这样高水平的作品。
莫泊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为了寻找创作素材,从1880年起,莫泊桑到处旅行。
他去过非洲,跋涉过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他去过意大利、英国,观看过海岸、火山和城市夜景。
他深入民间体察风土人情,这些生活,使他的创作丰富起来。
从1880年到1890年的10年间,他写出了300篇短篇小说,平均1年写30篇,他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他采用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概括地描绘了19世纪后半期法国的社会面貌。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构思新颖,情节生动,题材广泛,如万花筒一样,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着法国的社会面貌。
打开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反映资产阶级世俗生活和揭露资产阶级怯懦无耻的作品,以及反映下层人民贫困痛苦和反映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作品等。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很出色。
188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一生》。
1885年,莫泊桑创作了另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漂亮朋友》(又译为《俊友》)。
小说叙述的是发生在19世纪后期的一个故事。
主人公杜洛阿是个无赖青年,他不学无术,招摇撞骗,勾引上流社会的女性。
他把女人当作向上爬的梯子,通过她们巴结上层社会的权贵人物,然后飞黄腾达。
他厚颜无耻、狡猾贪婪,善搞阴谋诡计,无恶不作。
最后,居然成为报社总编辑和大富翁的女婿,有财有势,炙手可热。
到小说的末尾,读者看到,杜洛阿在得意洋洋地举行婚礼,参加婚礼的有巴黎大主教、巴黎交际界和文艺界的代表。
看样子,世界就像是属于他的。
作者通过杜洛阿发迹的历史,说明造就他的社会,是如何腐败透顶。
揭露了资产阶级政客的卑鄙自私,资产阶级报纸的卖身投靠,直指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莫泊桑受左拉等的影响,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有不少自然主义的描述,读起来使人觉得反感。
同时也可看出受福楼拜怀疑主义的影响,作品流露出了悲观情绪和宿命论思想,散布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毒素。
莫泊桑一生勤奋。
由于用脑过度,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1884年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虽经多方治疗,仍没有任何效果。
1891年底,他精神错乱。
在极度痛苦之中,他一度想自杀。
后来病情日趋恶化,他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
1893年7月6日,这个法国19世纪的著名作家,病死在疯人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