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六版 《社会医学》 总结重点
最新社会医学重点笔记[1]
社会医学(绪论)1、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2、社会医学研究对象为: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3、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是:保护人群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社会医学研究的人群是:社区全体居民。
5、社会卫生策略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政策。
6、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卫生状态;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卫生服务状态;制定疾病治疗计划。
(医学模式与健康观)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问题观察、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
2、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
3、目前谈到的医学模式转变是指: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4、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模式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阶段。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从)治疗→预防;技术→社会;院内→院外;生理→心理(服务)6、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正确的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7、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分为四大类:生物、环境、行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如:心脑血管病以行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为主,意外死亡以环境因素为主,传染病以卫生服务为主。
8、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表现在:能过具有良好心理状态和社会活动能力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9、心理健康包括三个方面: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
10、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三个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扮演与身份相适应的角色;遵守社会规范。
11、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凸显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对保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认识深化;医学科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提高。
(社会因素与健康)1、社会环境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它包括:一系列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
2、社会因素影响人类健康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起作用。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干预来改善健康状况的学科。
这篇文章将对社会医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社会医学的概念与背景社会医学是综合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主要关注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健康产生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社会医学揭示了贫困、教育水平、就业状况、膳食结构、社会支持等因素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社会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 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层级中的地位,包括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等。
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各类疾病,并且寿命较短。
2. 社会支持与健康: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心理和实质性支持。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减轻个体在面对健康问题或生活压力时的负担,对身心健康具有正面影响。
3. 社会不平等与健康: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资源、机会和权力的不均分配。
研究显示,社会不平等加剧了各类健康指标的差距,增加了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患病和死亡的风险。
4. 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个体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吸烟和饮酒等。
研究发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和提前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5. 社会环境与健康: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等因素。
研究发现,恶劣的社会环境与各类健康问题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精神压力和免疫系统失调等。
三、社会医学的应用与挑战1. 社会医学在公共卫生政策中的应用:社会医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政府层面的干预措施,促进社会公平和健康发展。
2. 社会医学研究的不足与挑战:社会医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尚存在数据收集手段不足、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个体等问题。
四、社会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社会医学与其他健康相关学科的合作:社会医学需要与人口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学科密切合作,形成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模式。
(完整版)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社会医学第一章概论1.掌握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研究对象: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2)研究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2.熟悉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性质: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课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性的观点(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6)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的模式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6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的概念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社会医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社会医学最终版没有之一第一章绪论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探讨从社会医学策略和措施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科学。
知识基础:医学科学、社会科学;2. 研究对象: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与人群的生老病死有关的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改善社会卫生状况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订综合性卫生政策、策略与措施。
3. 研究内容:(1)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的健康状况;(2)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3)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4. 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3)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4)开展特殊人群及社会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5. 教学目的:1.建立起整体医学观念和大卫生观念;2.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3.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4.掌握社会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测量法、文献法第二章医学模式1.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也称医学观。
2. 医学模式种类: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论→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为什么会发生):(1)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改变;(2)人类健康需求普遍提高;(3)医学科学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4)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4.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和思考,并且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5.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医学和社会的影响: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对医学教育的影响;对预防医学的影响;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健康观的影响;对卫生服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个扩大”: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社会医学 期末复习 重点总结 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2.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群或群体3.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根据这个定义,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2)健康需求的提高; 3)医学社会化;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 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
医生要认识到,心理、行为、社会因素是当今致病的主因,大力宣传健康行为、预防疾病。
)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1.社会阶层: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社会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社会医学第一章概论社会医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她的知识基础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医学科学,也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另一方面是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和管理科学。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 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2 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3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德国卫生学家弗兰克在《全国医学监督体制》中提出用医学监督计划使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个人和公众健康的主张。
新世纪卫生策略: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的:增加期望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改进卫生公平;使全体人民能利用可持续卫生系统和服务。
第二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科学的医学观,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是指导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
医学模式的特点:1社会性2普遍性3广泛性4渐进性希波克拉底在《人与自然》一书中提到“四体液”学说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培根把医学的任务分为三个方面:保持健康、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提倡研究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
笛卡尔和拉美特利《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机械论医学模式的缺点:认为甚至连思想活动也是机械的,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总体,对人的观察具有片面性机械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物医学模式的缺点:1单因单果的线性医学模式2强调生物对健康的作用3重视部分忽视整体4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重视疾病,忽视病人5难以理解有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健康问题现代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1确立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位置2更加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3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4建立以人为本的医疗体系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3生物遗传因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的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底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社会医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社会医学就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得一门科学,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得研究方法及成就,就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得一门交叉学科。
社会因素1.政治2.经济:决定性因素3.法律4.教育5.社会保障6.环境保护7.行为生活方式8.卫生服务社会医学得研究内容:1。
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就是人群健康状况对象:群体方法:社会调查目得:开展社会“诊断”•寻找主要得社会卫生问题•发现重点保护得人群及重点防治对象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得因素,特别就是社会因素方法:现况调查、回顾性调查及前瞻性调查目得:研究各种因素特别就是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得影响,对现有得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订社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针对存在得卫生问题及产生问题得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得综合性社会性策略与措施,即提出社会医学得“处方”。
•研究与保护人群健康相适应得政治、经济、法律与文化教育等方面得策略与措施。
三次卫生革命:第一次卫生革命•目标: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与营养不良性疾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主要通过制订综合性卫生措施与环境卫生工程措施,研究有效疫苗与生物制品制备,推行广泛免疫接种计划,消毒、杀虫及灭鼠计划,使得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
第二次卫生革命•目标: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主要就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糖尿病与精神病等。
•社会卫生策略:通过综合卫生措施,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倡三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加强疾病监测,特别就是控制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得危险因素,改善生态与生活环境,提倡建立健康得行为生活方式,控制吸烟、酗酒、吸毒,提倡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通过各种健康促进及健康教育措施,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得发病率与死亡率。
第三次卫生革命•目标: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社会卫生策略:总结第一、二次卫生革命得经验与教训,发展社会医学,使卫生事业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得客观需要,必须转变健康旧观念,树立健康新观念,树立大卫生观念,加强社会卫生措施,大力防治“文明病"、“社会病”,推行自我保健,家庭保健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可能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将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社会医学得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得健康观与现代医学模式,保护与增进人群得身心健康,提高人群得生活质量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3.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4.开展特殊人群与特种疾病预防保健,促进人群健康第二章医学模式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医学模式就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得总体概括,不同得医学模式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得特征、水平、趋向与目标。
社会医学总结学习资料
社会医学总结学习资料社会医学总结第⼀章概论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及其规律,制订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群的⾝⼼健康和社会活动能⼒,提⾼⽣命质量。
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题](1)研究社会卫⽣状况,主要是⼈群健康状况(2)研究影响⼈群健康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3)研究社会卫⽣策略和措施3.社会医学的性质:社会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属社会学范畴,是社会学的⼀个分⽀。
4.三次卫⽣⾰命5.社会医学基本任务[⼤题](1)倡导积极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2)改善社会卫⽣状况,提⾼⼈群健康⽔平(3)制订社会卫⽣策略和措施(4)开展健康弱势⼈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6.第⼀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盖林7.⼤卫⽣观[⼤题:什么是/如何解释/举例说明]什么是:卫⽣事业本质上是⼀种“⼈⼈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群的健康⽔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动和参与,这也被称为"⼤卫⽣观"。
如何解释:“⼤卫⽣观”强调卫⽣系统由封闭转为开放,必须与其他部门协作,动员全社会参与,使卫⽣⼯作转为社会发展的⼀个组成部分,卫⽣部门单枪匹马搞卫⽣的时代⼀去不复返了。
举例:2003年⾮典号召各个部门参与;慢性病防控:⼴电部门、媒体宣传健康知识,商务部门销售健康⾷品,体育部门提倡全民运动、开放更多场所。
8.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社会属性的⼈群或群体第⼆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 medical model:属于⾃然辩证法领域,即⼈们按照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和⽅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类的健康、疾病和死亡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2.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是⼀种⾝体、⼼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3.医学模式的演变[选择:某种状态是什么模式/⼤题:优缺点](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缺点:忽略了⾃然病因,更看不到社会病因。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的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凑是,保护和增进人群得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ppt)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疾病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成就,是社会学与生物医学间的交缘学科2、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3、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4、三次卫生革命的主要内容:第一次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
第三次以提高生命质量、催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5、1848年法国医生盖林首次提出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和法医学等构成一门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6、疾病防治中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P11,需自己总结)7、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2、医学模式的演变:(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古代,是在医学起源时期形成的对医学的一种总体认知方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公元前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是应用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式;(3)机械论医学模式:14~16世纪文艺复兴阶段,以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否定唯心主义的生命观和医学观,把医学引向实验医学时代,对医学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4)生物医学模式: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是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精品】社会医学笔记 社会医学重点
【精品】社会医学笔记社会医学重点
社会医学是一门综合性思想方法学科,主要研究人口健康、医疗保
健系统、社会生活环境和卫生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现代公共卫
生学的一部分,社会医学在医学研究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社会医学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与健康
社会医学研究人口健康和疾病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环境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例如,社会隔离、歧视、贫穷、战争等都会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2. 医疗保健系统
社会医学研究医疗保健系统的建设、功能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医
疗保健系统是个体、家庭和社区获得医疗服务的途径,它需要公平、高质量和经济有效的运作。
3. 健康服务利用与卫生行为
社会医学研究人们对健康服务的利用情况和卫生行为,包括预防、
保健和治疗等方面的行为。
适当的健康行为可以预防、控制和治疗
疾病,提高生命质量。
4. 卫生政策和规划
社会医学研究卫生政策和规划,包括公共卫生措施、医疗保险、药
品管理、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和卫生监督等方面。
卫生政策和规划
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保障公众健康和实现健康目标的重要手段。
总之,社会医学在探索和解决人口健康、医疗保健、卫生政策和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医学实践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卫生政策:是指卫生发展战略与策略、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
【社会阶层:是指由财富、权利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家庭或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群体。
【卫生费用:广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保护人群健康、直接或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以货币来计算;狭义是指在一定时期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
【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间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相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增长年龄:个体去除危险因素后通过查表或计算得到的年龄值,又称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评价年龄:指个体存在危险因素时,通过查表和计算得到的年龄值。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社会保障、环境、行为生活方式以及卫生保健。
【亚健康: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现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医学社会化:是指医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众要承担更多的卫生健康责任,把卫生事业当做社会的公共事业而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情。
【社会医学: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她研究社会因素、个体和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会医学》重点、难点、考点汇总
《社会医学》重点、难点、考点汇总采用讲述、PBL教学模式、启发式、案例结合等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共同来探讨,通过实例及一些图表来讲解重点和难点。
在实践课上着重学习探讨重点难点内容,通过情景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巩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习效果。
使其真正了解社会医学学科的学习内容和社会意义。
为其今后能在公共卫生领域顺利开展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考点涵盖社会医学学科的重点内容,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学习质量。
重点:社会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医学模式的概念、演变的规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社会健康决定因素模型的内容包;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衡量标准;健康的内涵和衡量标准;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和流动与健康的关系;社会制度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文化的概念、构成和特点;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与特点;人格、认知、心理压力的概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健康行为的概念;行为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健康行为的生物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观点;健康社会因素决定论;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与治理;我国健康管理与治理的形势;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与步骤;问卷设计的步骤;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内容和方法;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的基本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概念、分类;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主要内容;伤残调整生命的概念和应用;社会卫生状况概念;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全球社会卫生状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我国初级保健的最低标准与实际步骤;社区的概念及其要素;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内容和特点;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影响因素;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健康特征;残疾的预防和康复;流动人口保健;社会病的特点、产生根源及防治方法;慢性病筛查、监测的主要内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三级预防和管理。
社会医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和措施,保护和增进个体及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疾病和死亡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2.医学的社会化:指医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国家、社会和群众需要承担更多的卫生保健责任,要把卫生事业当做全社会的公共事业而不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情。
3.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根据这个定义,健康可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
4.医学模式的五个阶段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3)机械论的医学模式?4)生物医学模式5)现代医学模式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2)健康需求的提高;3)医学社会化;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6.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影响人类健康及疾病的主要因素/健康危险因素的分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四大类12小类1)环境因素:社会、自然、心理;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职业危险因素、生活危险因素、消费形式;3)生物遗传因素:成熟老化、遗传、综合内因;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预防、治疗、康复;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培养医护人员由单纯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同情心、责任感、人际交往、技术训练。
社会医学自己总结重点
绪论社会医学:是研究众多社会因素与个人及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为制订社会卫生事业战略方针政策及规划和社会卫生保障措施等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保护和增进人们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性质,特点是什么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常见疾病的社会诊治。
性质:社会医学是医学和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是医学和社会学的边缘学科特点:以人和人群为社会存在的整体来研究;立足于诸多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双向作用研究作用规律;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既认为保护和增进健康具有共同规律性,又承认不同的时期区域和人群及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民俗国情等有着不同的社会医学问题。
社会诊断:是指在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时,分析和评估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即对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医学的诊断。
社会病因学分析:指研究各种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对人群的影响,以及导致人群患病和死亡的各种危险因素。
社会处方:指针对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社会因素采取相应的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及加强社会卫生管理来保护和增进人群健康,包括卫生发展战略和策略,目标与指标,政策和措施等。
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答: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2、弘扬正确的医学模式;3、改发现社会卫生问题;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常见病的社会防治;6、促进人群健康;7、加强社会医学教育。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指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科学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与疾病作斗争和处理医学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对健康和疾病观察与处理方法的宏观概括,其核心是医学观。
医学模式的特点:产生的社会性,存在的普遍性,作用的广泛性,发展的动态性。
生物医学模式:a、健康要维持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
这种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称为“生态学模式”。
社会医学各章节重点
社会医学各章节重点第一节绪论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和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社会科学和生物医学之间的交叉或边缘学科。
2、WHO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3、社会医学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和人群健康状况②探讨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③制定社会卫生策略。
4、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①倡导积极的健康观。
②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④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⑤注重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
5、社会医学的创立和发展①社会医学的萌芽时期(1760-1840年)a、古代“整体的人”的思想b、18世纪的产业革命②社会医学的创立时期(1840-1880年)盖林:提出社会医学的概念③社会医学的发展时期(1880年至今)罗蒂杨:提出健康、疾病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6、几个主要观点:(1)希波克拉底①注意到人的生活环境与健康的关系②知道什么样的人患病,比知道这个人患的是什么病更重要③医师医治的不仅是疾病,更重要的是病人(2)古罗马医师盖伦: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3)意大利人拉马兹尼:探讨职业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4)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概念,把医学监督、公共卫生、法医学等构成一个整体的学科,统称为“社会医学”。
第二节医学模式与健康观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理论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核心是科学的医学观。
2、医学模式的演变过程: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①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②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③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索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社会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概论1.社会医学概念(P1)社会医学是从社会(de)角度研究医学和卫生问题(de)关系(de)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de)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de)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de)社会功能,提高人群(de)健康水平.2.社会医学研究内容①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②研究影响人群健康(de)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③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3.我国社会医学(de)基本任务①倡导积极(de)健康观;②推动医学模式(de)转变③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④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⑤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de)预防保健工作第二章医学模式1.医学模式(de)作用(P15)①社会医学(de)灵魂②指导原则③为健康和疾病提供理论与方法学2. 医学模式(de)转变(P16)(填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机械论(de)医学模式④生物医学模式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现代医学模式产生(de)背景(P20)①医学发展(de)社会化趋势②疾病谱和死因谱(de)改变③健康需求(de)普遍提高④医学学科(de)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1.社会因素影响健康(de)基本规律和特点(P31)①泛影响性和非特异性(作用(de)重叠性、作用及影响(de)非特异性)②恒常性与积累性③交互作用2.人口对健康及卫生工作(de)重要影响因素(P47)人口(de)规模、结构、分布、流动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1.健康相关行为(P64)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de)行为和危害健康(de)行为,可分为促进健康(de)行为和危害健康(de)行为.2. 健康行为(P64)健康状态下(de)行为模式,即理想(de)健康相关行为.第五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1. 社会医学研究方法(de)类型(P71)①调查研究②试验研究③评价研究④文献研究2.社会医学研究(de)步骤(P73)第一步选择课题陈述假设第二步制定研究方案第三步收集资料第四步整理和分析资料第五步解释结果3.现场调查常用(de)定性研究方法(P76)①观察法(非参与性观察、参与性观察)②深入访谈法(非结构式访谈)③专题小组讨论4.深入访谈法(de)步骤(P76)准备工作调查对象(de)选择设计访谈提纲访谈员选择与培训现场访谈访谈结果分析撰写报告5.专题小组讨论(de)步骤(P77)1)制订计划2)决定小组(de)数量和类型3)制订调查提纲、记录形式4)培训调查人员、进行预试验5)专题小组讨论准备工作6)进行专题小组讨论7)对专题小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6.现场定量研究又称问卷调查,属定量研究(P79)7.问卷设计(de)原则(P82)(填空)目(de)性反向性实用性8.问卷(de)一般结构(P81)一份问卷通常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资料(de)登记(编码)等.9.问卷设计(de)步骤(P82)①明确研究目(de)②建立问题库③设计问卷初稿④试用和修改⑤效度和信度检验⑥10.问卷问题和答案(de)设计(P83)(1)问题设计根据问题(de)回答方式,可将问题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1)开放式问题 (open-ended question)优点:①可用于事先不知道问题答案有几种(de)情况;②可让回答者自由发挥,得到意外(de)发现;③若问题和答案太长时用开放式提问为好.缺点:①要求回答者有较高(de)知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②需花费较多(de)时间和精力;③不善用文字表达自己(de)看法,导致回答率低;④统计处理比较困难.2)封闭式问题优点:①容易回答,节省时间②回收率较高③更能获得相对真实(de)回答④便于分析和比较缺点:①某些问题(de)答案不易列全,回答偏倚②提供了猜答和随便选答(de)机会,因此,资料有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③容易发生笔误(2)答案设计①填空式②二项选择式:是或否③多项选择式:应按顺序排列④图表式:回答者在图表上表示自己(de)意思⑤排序式答案(de)排列:①问题(de)排列:先排列容易回答(de)、无威胁性(de)问题(年龄、性别)②先排列封闭式问题③问题要按一定(de)逻辑顺序排列(问完一类再问一类)④检查信度(de)问题须分隔开来7.信度、效度及其关系①信度指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一致性(de)程度,即测量工具(de)稳定性或可靠性,通常用信度系数来评价.②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de)目标之间(de)接近程度.分为四种:表面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准则效度③关系:1)不可信(de)测量一定是无效(de).即信度不高,效度也不会高.2) 可信(de)测量,既可能是有效(de),也可能是无效(de).即信度高,不一定效度也高.3) 无效(de)测量,可能是可信(de),也可能是不可信(de). 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4) 有效(de)测量,一定是可信(de)测量.即效度高,信度一定也高.第六章生命质量评价1 生命质量QOL(WHO定义)(P89)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de)个体对与他们(de)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de)事情有关(de)生活状态(de)体验.2.生命质量(de)构成(P89)HRQOL主要包括生理和职业功能、心理状态、社会互动状况、经济状况或因素(课件)2.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P88)HRQOL 是指在疾病、意外损伤及医疗干预(de)影响下,测定与个人生活事件相联系(de)主观健康状态和个体满意度.作为一种新(de)医学评价技术,全面评价疾病及治疗对病人造成(de)生理、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de)影响.2.生命质量评价是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de)人在一定时点上(de)生命质量表现.生命质量随时间推移显示出平衡、改善和下降三种状态.3.生命质量评价内容(P91)(填空)①生理状态反映②心理状态③社会功能状态④主观判断与满意度⑤疾病症状4.现成(de)量表:首选适宜(de)外文量表第七章健康管理1.健康管理(P108)健康管理:是以不同健康状态下人们(de)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状况以及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及预测,向人们提供有针对性(de)健康咨询和指导服务,并制定相应(de)健康管理计划,协调个人、组织和社会(de)行动,针对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干预和管理(de)过程.2.健康危险因素(P111)使疾病或死亡发生(de)可能性增加(de)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增加(de)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等.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P111)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de)一种技术方法.4.慢性病自然史(de)6各阶段(P112)①无危险因素阶段②出现危险因素③致病因素出现④症状出现⑤体征出现⑥劳动力丧失5.健康危险因素(de)特点(P112)①潜伏期长:多次、反复、长期接触才发病②特异性弱:某一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有关③联合作用:存在因果关系网络④广泛存在:散在、潜在、渐进、长期6.健康危险因素(de)分类(P113)①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危险因素)②心理、行为危险因素(自创性危险因素)③生物遗传危险因素④医疗服务中(de)危险因素7.健康危险因素(de)主要评价对象:行为危险因素8.健康危险因素评价(de)步骤(P115)①收集死亡率资料②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③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④计算组合危险分数⑤计算存在死亡危险⑥计算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de)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de)年龄值称评价年龄.)⑦计算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de)预期年龄.)⑧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9.可能延长寿命数=增长年龄与评价年龄之差10.评价结果(de)四种类型(P121)①健康型②自创性危险因素型③难以改变(de)危险因素型④一般性危险因素型第八章卫生服务研究1.卫生服务研究(P)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de)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de)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de)目(de)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de)过程.2.卫生服务研究(de)内容(P141)①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de)影响②评价人群(de)医疗卫生服务需要③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④卫生系统(de)组织结构与功能⑤卫生系统(de)经济分析⑥卫生服务效果评价3.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de)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de)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de)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de)差距而提出(de)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de)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de)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de)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de)自身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de)卫生服务量.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de)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de)结果.4,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之间(de)联系卫生需求是由需要转化而来(de),如果卫生需要都能转化为需求,需求就有可能通过对卫生服务(de)实际利用得到满足.5.反映人群健康状况(de)指标(选择或填空)疾病指标、死亡及其构成指标、残疾指标、营养与生长发育指标、心理指标、社会指标及由这些指标派生出来(de)指数6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服务需要量(de)三项指标(P146)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7.疾病频率指标及其算法(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l00%或1000‰(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患慢性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l000‰(3)健康者占总人口百分比:即每百调查人口中健康者所占(de)百分比.8.卫生服务利用(de)测量与分析(de)指标(1)门诊服务利用①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内就诊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②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就诊人(次)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③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内患者末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2)住院服务利用①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次)数/调查人数×100%或1000‰②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次)数③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l00%9.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de)因素(P152)①人口数量及其年龄性别构成②社会经济因素③文化教育④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⑤医疗保健制度⑥气候地理条件⑦行为心理⑧婚姻与家庭10.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包括哪些(P157)卫生服务计划评价,实施过程和进展评价,以及结果评价.第九章社会卫生状况与卫生策略1.社会卫生状况(P162)社会卫生状况指人群(de)健康,以及影响人群健康(de)社会因素(de)状况.2. 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P165)(1)人群健康状况指标1)单一型指标①粗出生率②粗死亡率③年龄别死亡率:④婴儿死亡率:某年不满1周岁婴儿死亡数/同年活产婴儿总数⑤平均期望寿命:假设有同时出生(de)一代人,按照一定(de)死亡概率去死亡,直至全部死亡为止,计算平均每个人存活多长时间.⑥死因别构成比:某地某一时期内因某一种或某一类原因死亡(de)人口数占总死亡人数(de)百分比.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即为死因顺位(死因谱)⑦孕产妇死亡率:每出生10万名活产婴儿死亡(de)孕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怀孕期间、分娩以及分娩后(de)42天内(de)死)⑧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de)人数/同期活产婴儿总数100%(活产婴儿:怀孕满28周,出生后有过生命迹象,即有过呼吸、心跳、随意肌运动、脐带波动四项指征之一者.)2)复合型指标:两个或以上(de)指标组成(de)新指标.(2)健康影响因素指标(两大类)包括人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指标及卫生保健指标3.卫生政策(P170)卫生政策指由政府或权威机构以社会健康为根本利益依据,制定并实施(de)关于卫生事业发展(de)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de)总称.4.卫生政策(de)特点(P170)①利益和价值取向②目标取向③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④功能多样性⑤过程及阶段性世纪面临(de)主要健康问题(P179)①健康状况存在着普遍(de)不公平性②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重要改变③健康问题(de)复杂性:旧(de)未去,新(de)又来6.全球卫生策略“21世纪人人健康“(de)三个总体目标(P180)①提高平均期望寿命(de)同时提高生活质量;②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de)公平程度;③卫生系统可持续发展.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de)实施策略(P180)①与贫困做斗争②在所有(de)环境中促进健康③部门间(de)协调、协商和互利④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规划8.初级卫生保健(P181)是一种基本(de)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de)方式和技术,是社区(de)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de)、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de)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觉精神能够负担得起(de).9. 初级卫生保健(de)基本原则(P181)①合理布局:注意乡村和城郊②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地区卫生决策③预防为主:卫生保健重点是预防和促进健康④适宜技术:方法和物资能被接受和适用⑤综合途径:卫生服务与营养、教育、住房等综合考虑10. 初级卫生保健(de)基本要素(P181)①主要卫生问题(de)预防和控制方法(de)健康教育;②改善食品量供应和合理营养;③供应足够(de)安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④开展包括计划生育在内(de)妇幼保健工作;⑤主要传染病(de)预防接种;⑥预防和控制地方病;⑦常见病和外伤(de)合理治疗;⑧提供基本药物.第十章社区卫生服务1.社区(de)5个要素(P204)人口.地域、生活服务设施、特有(de)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de)认同、一定(de)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2.社区卫生服务(P204)是社区建设(de)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de)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de);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为一体(de)、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de)基层卫生服务.3.社区卫生服务(de)特点(P205)①以健康为中心②以人群为对象③以家庭为单位④提供综合服务4. 社区卫生服务(de)内容①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③社区预防④社区康复⑤社区保健⑥社区计划生育服务5. 社区卫生服务(de)意义①有利于卫生事业适应社会需求②有利于优化配置卫生资源③有利于抑制医药费用(de)不合理增长④有利于加强预防为主战略⑤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de)目标⑥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⑦是转变医学模式(de)最佳途径第十四章慢性病(de)社会医学防治1.慢性病(de)概念(P282)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de)特征(de)疾病可视为慢性病:①患病时间长期;②病后留下功能障碍;③疾病(de)原因常引起不可逆(de)病理变化;④因病情不同需要不同(de)医疗处置;⑤因病情差异需要不同(de)康复训练.2.三级预防(de)内容(P282)①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de)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de)根本措施.一级预防(de)双向策略即全人群策略和高危策略(主要手段: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②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亦称发病前期(de)预防,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de)发展而采取(de)措施,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de)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de)目(de).措施: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③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在疾病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疾病(de)危害而采取(de)措施,其目(de)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一般由住院治疗(对症治疗)和社区家庭康复(康复治疗)二个阶段组成.3. 筛查概念(P288)应用简便快速(de)测试、体格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从外表健康(de)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de)可疑病人或健康缺陷者及高危个体(de)一项预防措施.4.筛查(de)原则(P289)①拟筛检疾病应是危害当地人群(de)重大公共卫生问题②拟采用(de)筛检方法和技术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具有较高(de)灵敏度、特异性,易为群众接受;③有较高(de)筛检效益和临床使用价值;④拟筛检出(de)疾病病史明确、具有较长(de)可识别(de)潜伏期⑤选择高危人群为重点进行筛查5.周期性健康检查概念(P292)运用格式化(de)健康检查表格,由医务工作者针对就诊者(de)不同年龄、性别、存在(de)主要卫生问题或健康危险因素等进行(de)个体化(de)健康检查.6.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de)内容(P298)①支持或解释②告诫或建议③处方④转诊⑤实验室和医疗专用设备检查⑥随访⑦预防7.高血压(de)自我管理①定期测量血压②戒烟③减肥④规律(de)体育锻炼⑤合理膳食⑥紧张(de)调节⑦按医嘱服药。
社会医学重点
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有:①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的健康状况;②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③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3.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①倡导积极地健康观;②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③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④开展特殊人群及社会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⑤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4.医学模式的特点:①经验总结;②动态的发展变化;③不断进步的过程,螺旋式发展的变化5.医学模式的演变: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背景:①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变化;②人类健康需求普遍提高;③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④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7.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涵义:①揭示了医学观的动态性;②充分肯定了生物医学的价值;③确立了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地位;④立体的探索了健康概念;⑤系统阐述了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生物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行为、医疗卫生服务因素)8.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9.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①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③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④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10.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健康观的影响:①躯体健康;②精神健康;③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11.健康的社会性体现:健康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健康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健康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12.疾病的社会性:病因的社会性;疾病结果的社会性;疾病防治策略的社会性13.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包括卫生服务的需要公平、卫生服务的筹资公平、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
14. 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15.问卷的基本结构:标题、封面信、指导语、调查项目与答案、结束语、被查项目、编码16. 问卷设计的步骤:①明确研究目的;②建立问题库;③设计问卷初稿;④问卷初稿适用和修改;⑤问卷效度和信度分析17.效度和信度的关系: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无效;可信的测量不一定有效;无效的测量不一定可信;有效的测量一定可信18. 社会因素: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包括环境、人口、文明程度三方面。
社会医学重点笔记-2021年用心整理
心理
成熟老化 社会
环境因素 自然
职业危害因素
综合内因 生物遗传
健康
行为生活方式 消费形式
遗传 康复
卫生服务
治疗
预防
生活危害因素
环境健康医学模式 肯定了生物医学的含义和价值 强调了医学的社会、人文价值 健康观 新健康观 健康观的功能:评价 认识 引导 积极的健康观 疾病:病理状态,生物尺度 病患:主观感受,感觉尺度 患病:反应,行为尺度 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虽无明显疾病症状,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精神生活 心理状态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思想意识与健康
思想意识: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理性化产物,观点、信念、世界观等
主流思想意识
“反文化”思想意识
“边缘化”思想意识/ “亚文化”思想意识
多元文化思想意识
风俗与健康
风俗:特定地域、特点人群在长期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
性行为模式,一种最普遍、最广泛的行为规范
王启阳 3
特性:广泛性、地域性、约束性、稳定性
宗教与健康
宗教:人类在自然、社会压迫条件下产生的信仰体系和实践体组织和宗教规范为三大要素
宗教作用的两面性
社会关系与健康
家庭与健康
家庭: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文明时代社会组织
疾病谱改变
健康需求提高,需求多样化,心理/社会 医学社会化:社会保健功能,医学的社会化
外部交叉发展:多学科渗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 年,Engl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征
社会医学重点
1.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与卫生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措施,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充分发挥健康的社会功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1)倡导积极地健康观(2)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3)改善社会卫生状况(4)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5)注意特殊人群保健和控制社会病3. 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1)建立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学实践。
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群健康状况极医学面临着主要的卫生问题。
4)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5) 学习对高危人群和高危因素进行社会干预的手段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的方法。
2.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4、医学模式: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属于自然辨证法领域,以医学为对象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即人们按照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的健康疾病问题,决定着人们对生理、病理、心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科学观。
5、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
6、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成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象:1社会生理现象,2社会病理现象,3社会医学诊断,4社会医学处方。
特点:1学科交叉性,2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社会医学的实践性2.医学模式: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高度概括3.亚健康状态: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4.文化的基本特征:①历史性②现实性③渗透性④继承性⑤社会性。
5.文化影响健康的特征:无形性、本源性、软约束、稳定性。
教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手段。
它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家庭、社会、自我(学习)教育。
教育具有两种职能:一是按社会需要传授知识,即对人的智能规范;二是传播社会准则,即对人的行为规范。
社会制度影响人群健康的特征:1双向性、2普遍性或稳定性,3变异性,4强制性6.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1保健功能:使患者康复,恢复劳动力;延长寿命,延长劳动时间,有效地提高生产力水平;:消除病人对疾病焦虑和恐慌。
2社会功能:提供心理安慰;体验社会支持;增强社会凝聚力。
7.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研究3评价研究4文献研究。
8.社会医学研究的步骤:1选择课题陈述假设,2制定研究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和分析,5解释结果。
9.抽样方法:1概率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
2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
10.定性研究的特点:1关注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2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3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4很少用概率统计分11.问卷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问题设计: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答案设计:填空式、二项选择式、多项选择式、图表式、排序式。
12.生命质量评价:指具有一定生命数量的人在一定时点上的生命质量表现。
内容:1生理状态:活动受限、社会角色受限、体力适度;2心理状态:情绪反应、认知功能;3社会功能状态:社会整合、社会接触、亲密关系;4主观判断与满意度:自身健康和生活判断、满意度与幸福感。
适用范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卫生管理学。
1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种类:1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社会;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4医疗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14.评价年龄: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水平推算得出的年龄值称评价年龄。
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15.社会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的社会病理现象特点:影响的社会性产生根源的复杂、社会危害性、群防群治16.伤害防制策略和措施:HADDON模型:前、中、后三阶段;十大策略;四E干预:工程(Engineering)、经济(Economic)、强制(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17.成瘾:由于对自然或人工合成药物的重度使用所导致的一种周期性慢性着迷状态,并引起无法控制想再度使用的欲望。
类型:①物质性成瘾。
②精神性成瘾。
18.网络成瘾:过渡使用因特网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上网时间频率超过预期,控制上网失败,出现戒断症状。
19.卫生服务研究:是从卫生服务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意义:1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2控制医药费用;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
内容: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4卫生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20.卫生服务要求: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21.卫生服务需要: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到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
22.卫生服务利用: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即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23.卫生政策: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医疗卫生需要采取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
特征:①利益价值倾向。
②目标取向。
③合法性、权威性和强迫性。
④功能多样性。
⑤过程及阶段性。
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24.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
25.全球卫生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与贫困作斗争;在所有环境中促进健康;使部门卫生政策相一致;将卫生列入可持续发展计划。
26.卫生政策分析方法:①利益相关者分析: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明确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内部外部、了解程度、立场、利益、联盟、资源、领导能力等。
②政策图解法:宏观政策图解法、微观政策图解法。
③SWOT分析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 27.定量调查表提问的原则:1简单明了,2避免混淆和模糊,3避免模棱两可和可能的误解,4避免诱导和强制,问题排序:先简后难、先一般后特殊。
28.定性调查的特点:1注重事物的过程2 研究对象一般是少数特殊人3 研究者与调查者要有长期密切接触4定性研究结果不宜统计分析。
研究方法:参与性调查,深入访谈,专题小组讨论。
29.社会医学调查研究基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收集资料、分析结论。
30.社会健康状况: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的相关社会环境状况。
31.健康:没有疾病,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32.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生活在特定的地理区域,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群间具有密切的社会交往。
在国内研究中,社区通常被定义为城市中的街道或居委会、农村中的乡镇或村。
33.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中一种最基本的、普遍的服务,是由全科医生为主的卫生组织或机构所从事的一种社区定向的卫生服务。
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方法和制度。
34.社区卫生服务特点:1基层医疗保健,2人格化照顾,3综合性照顾,4持续性服务,5协调性服务,6可及性服务,7以家庭为单位,8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9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10预防为主的服务。
11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内容:1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社区医疗3社区预防4社区康复5社区保健6社区计划生育服务35.社会病: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并与个人的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
36.自杀的预防:1提高心理健康素质,2普及有关的知识,3减少自杀的机会,4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5对医务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进行培训,6控制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
37.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1健康性观念和安全性行为,2广泛宣传性病防治知识3加强对性传播性疾病的监测4对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深入的预防工作。
38.慢性病特征:1.患病时间长期;2.病后留下功能障碍;3.疾病的原因常引起不可逆的病理变化;4.因病情不同需要不同的医疗处置;5.因病情差异需要不同的康复训练。
39.三级预防:一级: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级:为了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达到阻止疾病向临床阶段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防止并发症的目的。
三级:在疾病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40.筛查:应用简便快速的测试、体格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健康缺陷者及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原则:1筛检的疾病应是危害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拟采用的筛检方法和技术应简便、易行、价格低廉,无创伤或创伤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易为群众接受3有较高的筛检效益和临床使用价值,4拟筛检出的疾病病史明确、具有较长的可识别的潜伏期。
41.卫生服务要求want:反映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资深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42.卫生服务需求demand: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出一定时期内一定价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43.卫生服务需要need: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自身健康状况,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
44.个体预防策略的优点:1医患双方都能够积极参与,2不干扰非高危人群3具有现成的组织4在有些情况下,个体预防策略成本效益好5 危险效益比高。
缺点:1把预防变成治疗2取得的效应逐渐减弱,成功是暂时的3 对控制整个人群的健康问题贡献小45.群体预防策略的优点:1群体预防策略具有根本性2 群体预防策略是强有力的3 群体预防策略具有适宜性。
缺点:1群体预防策略的可接受性问题,2 群体预防策略的可行性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