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_马静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抑郁症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精神疾病。
针对这种疾病,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证实中医治疗抑郁症具有很大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诊断抑郁症的方法中医诊断抑郁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
临床上,对于患有轻度或中度抑郁症的患者,中医的辨证论治应该是首选方法。
对于重度抑郁症,应该采用综合医学的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通过针刺激活经络,调节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放松身体和心理,改变情绪。
针灸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草药治疗传统中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取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有很好的改善症状的作用,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达到疗效。
同时,中药治疗的副作用相对较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3、按摩治疗用手掌和指尖对患者的身体穴位进行按摩,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从而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按摩治疗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医治疗抑郁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近5年来与中医治疗抑郁症相关的研究进展:一项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帮助改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该研究还发现,通过引起脑部的活动,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研究表明,中药的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缓解抑郁症的发作。
该研究还表明,传统中药的治疗方法在中度抑郁症患者中更为有效。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方法的优点在于作用温和、无副作用、能够维持长期的食疗效果。
同时,对于中度和重度抑郁症患者,中医治疗方法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 概述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治疗抑郁症方面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中医药治疗
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2.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常
用的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汤、复方黄连素等,针灸疗法主要采用足三
里穴、百会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 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一些研
究表明,中药治疗在改善抑郁症状、缓解抑郁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
疗效。
针灸疗法则被认为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抑郁症状。
4.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已取得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存在许多
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重点关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的疗
效评估、治疗机制的探究以及中医药治疗与常规治疗的结合应用等方面。
5. 结论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强调了中医药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式的重要性。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抑郁症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并促进中医药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自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度时期内出现的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如潮热、盗汗、烦躁、心慌、皮肤感觉异常等,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到目前为止,西医治疗主要是依赖激素,虽然疗效肯定,但长期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阴道出血、乳房胀痛已经恐癌的远期忧虑,都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和耐受性。
中医药有其独特优势,植物雌激素和中药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关键词】中医药;围绝经综合征;研究进展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而出现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1]。
临床上见烘热盗汗、月经紊乱、精神状态的变化及心血管与生殖泌尿系统病变、骨质疏松等,是困扰围绝经期妇女的主要病症。
虽然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疗效肯定,但是其阴道出血、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及中远期致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副作用不能排除[2]。
国际上已对HRT的长期使用提出质疑,植物雌激素和中药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1 中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中医学无此病名,历代医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的诸类证候,依其临床表现的侧重不同,将其归属于“绝经前后诸证”[3]、“心悸”、“失眠”、“眩晕”、“头痛”、“脏躁”、“水肿”、“崩漏”、“月经过多”、“郁证” [4] 等。
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少,天癸渐竭,月经将断而至绝经,生殖能力降低而至消失,这是妇女正常的生理变化,但由于素体差异及生活环境、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生理过渡,使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从而出现一系列的证候。
中医学认为肾、天癸、冲任二脉与妇女的月经和生殖有密切关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医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下面将介绍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两个方面。
针对药物治疗,有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在改善抑郁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某些中药复方制剂如复方气血安神片、复方小柴胡片等可以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中药还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大脑中5-HT的含量,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
一项针对抑郁症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还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改善抑郁症状。
一些研究关注于中医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
中医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被认为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项研究表明,中医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可以显著减少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还可以减轻一些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近5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医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和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量小、研究质量不高等。
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验证中医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并探索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机制。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国内外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国内外研究进展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的日常饮食也随之提高,但是,内分泌问题人就是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
围绝经期综合征正是内分泌方面的症状,它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发生变化,而导致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引起了该病的发生。
在该病的发生期同时还伴有一系列的心理疾病,这样会对围绝经期患者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标签:中医药;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1 引言目前医学上将围绝经期定义为,女性从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发展到老年期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以前,大家会成这个时期为更年期,而现在我们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这样的词汇。
但是,对于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的描述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更年期”这个词表达不够准确,而且表意也比较模糊。
所以在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更年期”这一次用“围绝经期”加以替换表述,并与此同时,也更换了对这一阶段的定义,使其能够更准确、更有效的表达这一时期的具体含义。
本文通过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研究,现综述如下。
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2.1 神经内分泌对绝经女性的影响由于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会使得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下降,同时,如果患者的内分泌失调则会使得女性产生雌激素的量逐渐减少,进而造成围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功能发生变化,最终对患者的心理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针对这一方面,部分专家做了相应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心理状况以及自主神经的相应症状的变化都与内源性阿片肽类代谢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而且,围绝经期综合征时患者并发高热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体内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促黄体激素等激素密不可分。
2.2 免疫功能对其造成的影响由于年龄的不断增大,女性会发生相应的衰老变化,尤其是围绝经期的妇女,而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女性的免疫功能以及调节功能的变化。
中医心理疗法在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疗法在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摘要】围绝经期抑郁症是围绝经期常见的心理问题,治疗需求日益凸显。
中医心理疗法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为基本理论,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调理患者心理状态,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从理论基础、具体应用方法、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研究、优势和局限性等方面综述了中医心理疗法在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展望未来,中医心理疗法有望成为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方法,建议患者及时寻求中医心理疗法帮助,同时也应进一步完善中医心理疗法的技术和疗效评估,促进其在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心理疗法,治疗,理论基础,应用方法,药物治疗,疗效研究,优势,局限性,前景展望,建议,发展方向1. 引言1.1 概述围绝经期抑郁症病情及治疗需求围绝经期抑郁症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发病率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眠、焦虑、易激动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在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中,女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影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抑郁情绪。
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需求迫切,早期干预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在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的中医心理疗法注重整体观念和个性化治疗,通过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心理疗法的特点是温和安全,适合长期治疗和预防复发,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和认可。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医心理疗法在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和疗效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1.2 中医心理疗法介绍中医心理疗法是一种结合中医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和行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中,中医心理疗法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恢复。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抑郁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传统的中医治疗抑郁症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下面就近五年来关于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些介绍。
在中药方面,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证实了中药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一些具有抗抑郁作用的中药成分被发现,如黄芪、当归、白术等,这些中药成分被证实可以对抗抑郁症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某些中药的药效机制与调节抑郁相关的神经递质有关,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表明中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着潜在的作用机制。
这为开发新的抗抑郁中药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在中医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传统中医认为情志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心理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一些研究表明,中医的心理治疗方法,如心理疏导、情志调摄等,对抑郁症患者有一定的心理疗效,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康复速度。
近年来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被引入到中医治疗抑郁症中。
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些研究人员开始运用这些技术研究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他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患者进行脑神经网络成像研究,发现了一些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中医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医医生开始尝试综合运用多种中医治疗手段来治疗抑郁症。
将针灸、中药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医治疗模式。
一些研究显示,这种综合治疗模式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近五年来,在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疗效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证据的进一步确认等。
中医药在抗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抗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传统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抗抑郁症的治疗中不断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医药在抗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成果。
一、中医药理论基础及抗抑郁作用机制中医药理论认为,抑郁症是由情绪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基本原则是调整情绪、平衡阴阳、和谐脏腑功能。
中医药具有温和而综合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在抗抑郁作用机制方面,中医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如补充缺乏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来缓解抑郁症状。
同时,中医药还可以减少脑内的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反应,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
二、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与西医药物常常结合使用,共同治疗抑郁症。
中药常用于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整体气血状况,而西药则用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一种常用的中药是丹参,它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脑部代谢。
临床研究表明,丹参与常规药物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症状,并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另外,针灸也是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常见方法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循环和神经功能,从而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在抗抑郁症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并且几乎没有副作用。
三、中医药在抗抑郁症研究中的挑战及前景尽管中医药在抗抑郁症治疗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药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在临床实践中,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等问题也需要探讨。
此外,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往往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显现,这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然而,中医药在抗抑郁症治疗领域的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随着对中医药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对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中药配方。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多样且积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综合调理,强调平衡身体的阴阳和五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近5年来中医治疗抑郁症的一些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能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减轻焦虑等。
近年来,一些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显示,中草药可作为抑郁症的有效辅助治疗方法。
白芍、当归、柴胡等中草药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一些中药复方也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逐渐增多。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针灸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承认、足三里等针灸穴位被发现对缓解抑郁症状有效。
针灸还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脑功能,对抑郁症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心理疗法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中医心理疗法强调平衡心身,通过调节情绪、改变心态、提升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近年来,中医心理疗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疗效。
传统的中医心理疗法如“抚心”、“活络通神”等被发现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
中医药的辅助作用也得到了重视。
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中医药和西医药物相结合,能够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显示,中医药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联合应用在治疗抑郁症中有较好的疗效。
近5年来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积极。
中医药、针灸、中医心理疗法等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得到认可,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疗效。
未来,中医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入,进一步加强与现代医学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_0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在围绝经期出现的一系列性激素减少引起的症状。
如洪热汗出、烦燥易怒、潮热面红、心悸失眠、腰脊酸痛、情绪不宁等。
古代医籍对本病的描述多散见于“年老血崩”、“脏燥”、“百合病”、“不寐”等病症中,近年来中医专病研究则将期称之为“绝经前后诸症”。
西医激素替代疗法存在很多弊端,而中医药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优势,日益显现。
现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相关综述。
1中医药与激素替代疗法的对比现状尽管结合雌激素的开发以及雌孕激素周期应用越来越被医生及患者接受,理由是雌孕激素联合治疗不再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但2002年7月WHI报告用雌、孕激素连续联合治疗5~20年,其妇女心脏病、中风、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了29%、41%和26%。
应用激素替代治疗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静脉血栓、冠脉疾患方面[1]。
2003年美国妇女健康倡议活动(Woman’S Health Initiative,WHI)研究单一的雌激素的HRT并不能改变更年期女性的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且HRT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更高的风险。
而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并且针刺及中药口服均能降低FSH、LH水平,升高雌激素水平,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笔者通过维普资讯中检索出的60篇文献中,进行FSH、LH、E2等性腺激素测定及血脂血糖治疗前后变化的观察方面仅占4篇。
因此高质量的随机观察对照研究较少[2]。
2中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
主要涉及肾为先天之本,肾阴阳失衡而导致本病。
肾阴阳失调涉及其它脏腑,如《灵枢·天年第五十四》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始卧”。
这里主要论述了心肝脾等脏气与年龄的关系。
中医妇科学[3]分为三型,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认为,抑郁症
是因为情志不舒所致,而情志是与脏腑相连,因此中医治疗抑郁症注重调整情绪的同时,
也需要对相关脏腑进行治疗。
以下是近5年中医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
传统中药治疗抑郁症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症状和
生理症状,不过需因人而异,根据个人症状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方。
最近的研究表明,
复方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一中药治疗,因为抑郁症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单一药物
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健康保健方法,它通过特定的呼吸和自我按摩等方法,改善人
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最近的研究表明,气功可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疲劳、失眠等,且毒副作用低。
不过需要注意,气功的效果依赖于操作人的技巧和患者的
自我控制能力,操作不当可能引发一定的风险。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疗法可以对抑郁症进行有效治疗,但是需要因人而异,选择针对
性较强的中医疗法。
此外,我们需要多方面的进行研究,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抑
郁症患者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帮助。
中医药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功能。
虽然西医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些患者中,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疗效不佳的问题。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医药对抑郁症治疗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对抑郁症的理论基础抑郁症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郁证”范畴,与肝郁、脾虚、心气不足等相关。
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包括调理心气、疏肝理气、扶正固脾等原则。
二、中医药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抑郁症的常用方剂包括柴胡桂枝汤、逍遥散等。
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对睡眠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作为中医药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抑郁症的治疗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调节抑郁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睡眠问题。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达到调理气血、舒缓肌肉的目的。
研究表明,推拿按摩可以缓解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促进睡眠质量的提高。
三、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1. 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许多研究人员从中草药中提取活性成分,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验证其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
例如,黄芪、当归、川芎等中药活性成分被证实对抑郁症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2. 中药与西药结合治疗:一些研究者尝试将中医药与西医药物治疗相结合,以增强疗效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降低抑郁症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3. 中医药对特殊人群的研究:一些研究者关注中医药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的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对特殊人群的疗效良好,并且副作用较小。
总结:中医药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中西医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进展
须有胰 岛素的存在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胰岛素抵抗 的 221苯 乙双胍 :有 严重 的乳 酸酸 中毒 的不 良反 非胰岛素依赖 性糖尿病 ,对肥胖型患者效果较好 。本 .. 类作用特点为降血糖 的同时 ,对代谢综合 征的其他 内 22 .. 甲双胍 :是 目前 临床应 用最多 的双胍类 容如高血压 、脂肪代谢紊乱等也产生有利 的影响 。 2二
生活方式 ,从 而改变对社会 因素 的认知 ,增强社会支 持系统 的功能( 尤其注 意和谐夫妻关 系) ,以促 进 围 等
4 治 疗
4 1 心 理疗 法 .
通 过卫 生宣 教 ,给 患者创 造 一个 良好 的生 活环 期 妇 女实施 护理 干预 后 ,其抑 郁 、焦虑 症状 明显 减 境 ,普及和提高患者对 围绝经期生理知识 的认识 ,使 轻 。说明护理 干预可疏 泄其负性情绪 。神经 内分泌系 患者认识到 围绝经期是一个正常 的生理 阶段 ,纠正患 统 与免疫 之间有 双向信 息传递机制 ,神经 内分泌系统 者对 围绝经期综合征 的错误看法 和社会偏见 ,帮助患 免 疫网络 ( E — 有 明显 增龄变化 ,当绝 经期 妇女 者提高对疾病 的认知度 ,从而使患者走 出误 区 ;给予 N IN) 雌激素水平下 降至一定 程度 时 ,可致 中枢神经系统神 患者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把抑郁症 的危 害告知患者 的 经 递质 如 肾上腺 素 ( E)、多 巴胺 ( A )、5 N D 一羟 亲人及朋友 ,争取他们 的关心 、理解和帮助 ,使患者 色 胺 ( - T)、 阿 片 肽 ( O 5H E P)等 的 活 性 发 生 改 从 各种矛盾 中解脱 出来 ,避免产生各种情绪 障碍 。让 变 ,进而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异 常 ,植 物神经系 患者学会 自我调节和控制 ,保持乐观情绪 ,避免过度 统功能紊乱伴精神心理 障碍 ,是 围绝 经期妇 女发病 的 疲 劳 ,防止情绪激动 ,规律 的安排生活 、工作 ,合理 主要诱 因。 的饮食 ,进行适 当的锻炼 ,保证充足 的睡眠 ,正确对 2 临 床 症 状 待各种生活事件 ,帮助患者建立 和保持稳定 的心态和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是本病 常 见 的致 病原 因 , 病 位 主要 在 肝 、 、 。忧 其 心 脾 思导致 气 机郁结 。 由气 机郁 结而致 血瘀 , 脉 阻滞 , 经 阳
疗 研 究进展 综述 如下 。
1 病 因 及 病 机
中医学 古 医籍 对 本 病 无 专 篇 记 载 , 散 见 于 “ 多 郁 证 ” “ 合病 ” “ 躁 ” 、百 、脏 等病 证 中 。妇 女一 生经 、 、 、 孕 产 乳 对肝血 、 肾阴 的损耗 较多 , 阴血 相对 偏 虚 , 《 如 灵枢 ・ 五音 五味 》 :妇人 之 生 , 余 于气 , 足 于血 , 云 “ 有 不 以其 数 脱血 也 。 妇女 在绝 经 前 后 , ” 肾气 渐 衰 , 癸 渐 竭 , 任 天 冲 二脉 虚衰 , 阳失 去平 衡 , 腑 气 血 不 相 协 调 , 而 围 阴 脏 因 绕 绝经 前后 出现 诸 多的证 候 。情志 内 伤是本 病 的常见 致 病原 因 ; 该症 的病 理 特 点 以 虚证 为多 , 、 、 、 故 心 肝 脾
等诸 多 因 针 灸 治疗 . 王卫 红 等L 在 针刺 加走 罐治疗 更 年期抑 郁症 的研 7 究 中将患 者 随 机 分 为 2组 : 疗 组 3 治 5例 , 风 府 、 取 内
病、 自罪 、 想 、 眠 、 体 不 适 和 I 神 经 紊 乱 等 症 妄 失 躯 h主 状 。近几 年 , 绝 经 期 女 性 抑 郁 症 发 病 率 呈 增 长 趋 围 势 , 因此 围绝 经期 抑 郁 症 的研 究 越来 越 引 起 人 们 的 关 注 。中医 药疗 法 治 疗 围绝 经 期 抑 郁 症 因其 疗 效 显 著 , 副作 用少 而得 到广 泛应 用 , 将 近几 年 中医药 治 毒 现
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治疗进展
围 绝 经 期 抑 郁 症的 病 位 主 要 在心肝 脾肾,而忧 虑导 致 气 机 郁 滞,病 久 成 瘀 阻 络,阳 气 衰 弱,气 郁 更 甚,最 终 导 致了疾 病 的 发 生。所以 本 病 病 机 的 关 键 在于 气 机郁 滞,而肾虚 则 是 该 病 发 生的基 础。围绝 经 期 期间,妇 女肾 气一直 处于减 退状 态,天癸没 有 充分的肾 气以致 逐 渐 衰竭,冲 任二 脉 虚 衰,阴阳失衡,脏 腑 功 能也随 之 降 低,此 乃 该 病 之 本,同时也是 导 致气 郁的因素,情志 内伤又导 致 肝 气 不舒,气 机 不畅,不能 正常 宣 泄,日久 则 可心血 瘀 阻,相应的躯体 症状 就会随 之而来,此 乃病之 标,同时也是 气 郁最 终 导 致 发 病的因素。夏桂 成认 为[1]:该 病的发 生机制主 要是 心肾以及子宫器官的功 能 紊 乱,肾 为根 本,心肝发 病,若肾阴衰 虚,肾水 不足,不能 制约心火,水火失调,使心火偏亢,火亢于上, 势 必造 成 心主神明的功能 发 生 异常,导 致 疾 病的发 生。薛爱 娇[2] 则 认 为:忧虑 过 度 往 往 造 成 脾气损伤,气 血 生化 之 源缺 乏,心脾 损伤,心血亏虚,心主 神明失养,郁久 成 疾,则为脏 躁 症,肝 脾 瘀 滞,湿 聚 成 痰,可出现 痰 阻气 滞,因而 痰 湿内停,滞久 产 热,心主 神明受到热邪 扰 乱,精神活 动的异常随 之出现。综上 所 述,本病 的发 生 主 要 与肾虚 肝 郁、阴阳失调 所 致心、肝、脾、肾 等 多脏 腑 功 能 异常、痰 瘀 气滞以及 精神心理因素的强 烈 刺 激 等 诸 多因素 有关。
CHIALTH INDUSTRY
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中医治疗进展
汤艳娟 大庆市龙南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赵珂【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1(17)14【摘要】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perimenopausal depression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typical disease of biology-psychology-society model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In this article, these clinical research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ies in Chinese herb, acupuncture, integrativ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 combined with psychotherapy from 2005 to 2011 were summari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these treatments with invigorating kidney and soothing liver,tranquilization, regulating vital energy and relieving qi depression have high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is article supplies the evidence for clinical using to deal with this disease. Meanwhile, some issues are still haven't been solved.%近年来,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攀升,已经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典型代表疾病.在此总结2005 ~2011年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联合心理治疗等领域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认为以补肾舒肝,宁心安神、理气解郁为治则的治疗方法有良好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页数】3页(P2182-2184)【作者】赵珂【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妇科,天津,3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2【相关文献】1.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Meta分析 [J], 任路;孙艳;黄珤美2.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研究 [J], 胡佳;颜延凤3.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J], 俞鑫佳;徐福4.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石崯力;王旭5.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J], 赵珂;金季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的中医研究进展
毕婷婷;于红娟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2(20)12
【摘要】围绝经期焦虑抑郁为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的常见疾病。
目前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的西药治疗有激素替代治疗、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苯二氮卓类等方法,但具有不良反应大、停药后复发等风险,中医对围绝经期焦虑抑郁的认识以肾虚为本,与心肝密切相关,治疗上可予中药口服、针灸、穴位埋线等多种方法,具有疗效稳定、不良作用小等优势,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4页(P205-206)
【作者】毕婷婷;于红娟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妇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中医调护干预对围绝经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2.围绝经期焦虑抑郁情绪的中医治疗及护理干预
3.“治未病”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4.中医非药物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5.围绝经期焦虑症的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五脏及肠道菌群论治围绝经期抑郁的发病机理
从五脏及肠道菌群论治围绝经期抑郁的发病机理
张林凤;马静
【期刊名称】《中医学》
【年(卷),期】2023(12)1
【摘要】围绝经期抑郁是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的一种情志病,病因不一,病机复杂。
围绝经期是女性一生中必经的特殊时期,大多医家认为抑郁症多与“气机郁滞“有关,然而围绝经期女性五脏功能失调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情志乃五脏精气所化生,围绝经期天癸渐竭,肾气不足,五脏渐亏,脑失所充,情志失司,发为抑郁。
同时探讨了从肝脾论治肠道菌群与围绝经期抑郁的关系。
【总页数】7页(P177-183)
【作者】张林凤;马静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
【相关文献】
1.从肠道菌群探讨肥胖从脾论治的机理
2.从肠道菌群探讨多种疾病从脾论治的机理
3.围绝经期抑郁大鼠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研究
4.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支气管哮喘从脾论治作用机理
5.围绝经期女性超重、胰岛素抵抗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单位:1.300074天津市安定医院 2.250014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马 静1 卢庆华2【摘要】 抑郁症是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而传统中医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本文对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围绝经期 抑郁症 中医【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7201(2008)-06-0475-02 围绝经期指女性最后一次月经周期以前和之后阶段生殖功能由旺盛状态向老年衰萎过渡的时期。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发生在女性围绝经期间的一种精神疾患,多发生在绝经前后的45~55岁之间,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行为降低为主要症状,常伴有焦虑、疑病、自罪、妄想、失眠、躯体不适和自主神经紊乱等症状。
近几年,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发病率呈增长趋势[1],因此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医药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因其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而得到广泛应用,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及病机中医学古医籍对本病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等病证中。
妇女一生经、孕、产、乳对肝血、肾阴的损耗较多,阴血相对偏虚,如《灵枢・五音五味》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二脉虚衰,阴阳失去平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因而围绕绝经前后出现诸多的证候。
情志内伤是本病的常见致病原因;故该症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心、肝、脾、肾受累为主;在脏腑亏虚、气血失和的基础上,加上情志刺激的因素而发病,临床常表现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2]。
赵永厚[3]认为情志内伤是本病常见的致病原因,其病位主要在肝、心、脾。
忧思导致气机郁结。
由气机郁结而致血瘀,经脉阻滞,阳气不行,寒滞经脉,气郁更甚,发为本病。
彭海燕等[4]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气机郁滞。
更年期后,肾气逐渐衰退,脏腑功能随之降低,为病之本,亦为因病致郁的因素。
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继而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为病之标,亦为因郁致病的因素。
薛静燕[5]认为思虑劳神过度,往往损伤脾气,导致气血生化乏源;郁伤心脾,心血亏虚,脏阴不足,则神明失于濡养,郁久伤神,可出现脏躁证;肝郁脾虚,水湿失于运化,湿聚成痰,产生气滞痰阻的病变;痰湿上扰头目,神明被阻,或痰湿内停,蕴久化热,热邪扰动心神,就会出现精神活动的异常。
周胜红[6]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肾虚肝郁、阴阳失调所致心、肝、脾等多脏腑功能失调以及痰瘀气滞、社会因素的强烈刺激等诸多因素有关。
2 治疗方法2.1 针灸治疗王卫红等[7]在针刺加走罐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研究中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取风府、内关、心俞、大陵、大椎、太冲等穴针刺,起针后背部膀胱经走罐,以皮肤潮红或起丹痧点,局部感到发热时,结束治疗。
10次为l 疗程;对照组30例,口服更年康片,2次/d ,每次3片,20d 为1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
2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丁丽等[8]采用补肾调肝、健脾宁心针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中,针刺组39例取肾俞、肝俞、脾俞、心俞、百会、神门、三阴交、太冲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39例予百优解20mg/d 口服,结果显示针刺和抗抑郁剂治疗对抑郁和绝经期症状的改善均有疗效,针刺对绝经期症状的改善效果尤佳。
孙月华[9]针刺神庭、百会、印堂、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痊愈8例,显进5例,进步5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85.7%。
郭雅明等[10]电针配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中,治疗组55例采用电针配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用阿米替林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64.0%),治疗组有效率90.91%也高于对照组(78.00%)。
2.2 中药治疗谢珍[11]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研究中,治疗组57例予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对照组56例予通脑宁心胶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49%,对照组为83.9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白小林等[12]采用该院制剂静心更年片治疗更年期抑郁症患者50例,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
邹蕴珏[13]采用菖蒲郁金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35例,结果总有效率82%。
王蓓[14]采用温经行滞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中,治疗组60例予温经行滞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倍美力片治疗,治疗组治愈率90%,对照组治愈率60%,有显著性差异,温经行滞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抑郁症有效,而574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第21卷第6期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8,Vol 21,No.6且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熊辉等[1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32例,根据中医辩证将患者分为肝郁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肝郁肾虚型于月经结束后按先后顺序连续服药,先服六味地黄丸后服逍遥丸治疗,脾肾阳虚型服用复方扶芳藤合剂或归脾丸治疗,所有患者均合并戊酸雌二醇、百优解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刘茹[16]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中,治疗组30例应用血府逐瘀胶囊合并小剂量抗抑郁剂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服用西酞普兰治疗,结果提示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疗效,治疗第2周末和第4周末HAMD评分,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中西医结合组较西药组起效快。
冯秋霞等[17]选择尼尔雌醇为对照,设对照组20例,治疗组32例在上述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滋水清肝饮,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5.0%,治疗组总有效率90.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4 心理治疗中医自古重视心理治疗。
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华岫云按》说:“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灵枢・师传》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唐代王冰注释《素问・移精变气论》云:“是以移精变气,无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矣”。
即不用药物不用针石,而祝说病由,以改变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病的目的,类似于今天的精神疗法[18]。
张从正根据“五行相胜”之法,巧妙地运用心理作用以达到“以情胜情”的治疗目的。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因而治疗时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错误的观念,这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所帮助[19]。
3 中医疗法的现代研究现代医学认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病理基础是卵巢功能减退。
Birkhauser[20]提出绝经前后抑郁发生率增高是由于雌激素的缺乏提高了抑郁的易感性。
李大金等[21]探索以补肾为主的中药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发现补肾药可使血浆雌二醇水平明显上升。
周胜红[6]的研究主要从单胺类物质的角度探讨了针刺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作用机理。
由研究结果可知针刺治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机制在于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良性的、整体的综合调节,纠正内分泌紊乱,改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和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功能状态,促使机体内分泌环境重达相对平衡的状态。
同时,通过针刺对机体全身功能的调节,提高单胺类物质在体内的含量,从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4 小结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方法灵活,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并且可以整体调节机体,作用途径多,作用靶点广,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但也存在不足:(1)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2)中医治疗的机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3)由于该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及家庭、工作、社会环境因素等,是21世纪医学发展新模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一个典型代表。
所以在治疗上如采取中西医及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配合使用,能否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有待今后研究。
参考文献1 冯永林,王政科,刘兰花,等.更年期女性抑郁主观感受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2001,27(3):131~1322 石玲,魏绍斌,孙海燕.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6):23193 赵永厚.调经解郁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性抑郁症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6):344 彭海燕,章永红.二仙舒郁汤治疗更年期抑郁症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3):25365 薛静燕.围绝经期抑郁症中医治法辨析[J].河北中医, 2003,2(11):823-8246 周胜红.针刺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DA、N E、5-HIA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5):317-3217 王卫红,伊方红.针刺加走罐治疗更年期忧郁症3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5):88 丁丽,刘波.补肾调肝健脾宁心针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5):1066-10679 孙月华.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21例[J].河北中医, 2007,25(2):14810 郭雅明,刘翠峰.电针配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更年期抑郁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5,20(2):32-3311 谢珍.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更年期抑郁症57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l0):26-2712 白小林,杨健,杨国春,等.静心更年片治疗更年期抑郁症50例[J].陕西中医,2007,28(7):815-81713 邹蕴珏.菖蒲郁金汤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35例[J].中医研究,2007,20(1):36-3714 王蓓.温经行滞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抑郁症[J].中医药学报,2007,35(3):50-5115 熊辉,张倩平,关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6,7(11):128-12916 刘茹.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2007,26(8):512-51317 冯秋霞,姜大珍,金季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40-1441 18 马欢,李德新.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筒释[J].中医药学刊,2005,23(5):862-86419 金季玲,赵珂.滋水清肝饮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5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16-1720 Birkhauser M.Depression,menopause and esregen:is therea correlation[J]?Maturitas,2002,(Suppl1):3-821 李大金.中药复方对更年期综合征妇女生殖内分泌一免疫功能的调节[J].上海免疫杂志,1995,15(5):257-259(收稿日期:2008-08-18)674精神医学杂志2008年第21卷第6期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8,Vol21,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