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合集下载

排痰护理技术

排痰护理技术
11
排痰技术的分类
◆叩击(percussion)
12
叩背排痰
➢ 协助患者体位舒适、支撑点安稳妥当 ➢ 暴露背部 ➢ 五指并拢微弯曲、手背隆起呈环杯状 ➢ 沿后背肺底依次向上至肩下(从下向上,从外到
内) ➢ 每次叩击与上次的叩击重叠1/3(同法另一侧) ➢ 力度适宜,引起患者轻咳 ➢ 整理衣服及床单位 ➢ 协助患者恢复舒适体位
13
叩背排痰注意事项
➢ 协助患者体位舒适、支撑点安稳妥当 ➢ 暴露背部 ➢ 五指并拢微弯曲、手背隆起呈环杯状 ➢ 沿后背肺底依次向上至肩下(从下向上,从外
到内) ➢ 每次叩击与上次的叩击重叠1/3(同法另一侧) ➢ 力度适宜,引起患者轻咳 ➢ 整理衣服及床单位 ➢ 协助患者恢复舒适体位体位排痰.mp4
的分类
2
排痰技术的定义
➢排痰技术又称为气道分泌物去除技术(secretion removal techniques), 具有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 出、维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反复感染的作用。 ➢排痰技术主要包括体位引流、叩击、振动等方法。
3
排痰技术的分类
14
叩背排痰注意事项
➢ 叩击的力度要适宜;如果痰液黏稠不宜咳出, 可雾化吸入、蒸汽吸入等方法以助咳痰
➢ 叩击排痰的禁忌症:骨折部位或骨质疏松部 位、肿瘤部位、肺栓塞、有出血倾向、心绞 痛、胸壁疼痛等体位排痰.mp4
15
➢有效咳嗽训练(effective cough training) ➢辅助咳嗽技术(assisted cough techniques) ➢体位引流(postural drainage) ➢叩击(percussion) ➢振动(vibration)
4
排痰技术的分类
◆有效咳嗽训练(effective cough training) ➢将患者安置于舒适和放松的位置,指导患者在咳嗽前先缓 慢深吸气,吸气后稍屏气片刻,快速打开声门,用力收腹 将气体迅速排出,引起咳嗽。 ➢咳嗽训练可在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或餐前半小时进行。

内科护理之体位引流

内科护理之体位引流

目的
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 预防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液排出 不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
对于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意识 不清的患者尤其适用。
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后、创伤 或昏迷等,体位引流也可作为辅
根据需要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引流袋的清洁和卫生。
记录引流液的变化
对引流液的变化进行记录,以便于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和治疗。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1
02
03
预防感染
在体位引流过程中,严格 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引流 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预防 感染的发生。
观察皮肤情况
注意观察引流部位的皮肤 情况,如出现皮肤红肿、 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2
告知患者体位引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积极配合,
提高引流效果。
关注患者的感受
在体位引流过程中,关注患者的感受,及时了解患者的不适 和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引流液的观察与处理
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出血、脓性分泌物等。
定期更换引流袋
助治疗手段。
02
体位引流的方法
头低足高位
总结词
适用于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 等,有助于痰液的排出。
详细描述
患者头部放低,脚部抬高,使痰 液由于重力作用向低处流动,便 于咳出或引流。
右侧卧位
总结词
适用于肺炎、左心衰等,有助于改善 呼吸和减轻心脏负担。
详细描述
患者向右侧卧,保持半卧位姿势,以 减轻肺部淤血和心脏负担,改善呼吸 功能。

辅助排痰技术Microsoft PowerPoint 97-2003 演示文稿

辅助排痰技术Microsoft PowerPoint 97-2003 演示文稿

1.有效咳嗽排痰法
咳嗽分为主动咳嗽和刺激性咳嗽,有效咳 嗽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反射性防卫动作, 但咳嗽并非都是有效的,有的咳嗽达不到真 正排痰的目的,所以要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 咳嗽训练。
方法:患者取舒适坐位,嘱病人深呼吸数次后, 缓慢深吸气后屏气2-3秒,然后张口连续咳嗽 2-3声,咳嗽时腹肌用力,腹壁内缩,配合身 体前倾。然后再缓慢深吸气,重复以上动作 2-3次,将痰排出。痰较多时,休息一段时间 后再重复上述动作。
辅助排痰技术
呼吸道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 危害人类健康,痰液的潴留对机体带来危害, 并促进呼吸道内微生物繁殖、滋生,导致疾 病恶化,加重感染。同时痰液较多、粘稠时, 会阻塞支气管,引起缺氧甚至肺不张。老年 人、胸部手术后、长期卧床者等人群,如果 痰量较多时,合理的促排痰,及时清除呼吸 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疾病早日 恢复。
排痰也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排痰方法,如肺 大泡的患者避免用力咳嗽、叩背排痰法以防 肺大泡破裂;近期大咯血病人严禁体位引流, 以防窒息,同时积极控制感染,对于长期卧 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早日下地活动,以利 位引流排痰法
体位引流是通过摆放适当的体位,通过重力 作用,使受累肺段、肺叶内支气管尽可能垂 直于地面,促使气道内分泌物引流,配合有 效咳嗽将痰液排出。
方法:体位的配合原则是病变肺部处于高位, 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
3.叩背排痰法 是通过叩击背部,促进附着在气管、支
气管、肺内的分泌物松动以利其排出。
方法:
1.协助患者坐位或侧卧位。 2.操作者五指并拢呈弓形,用中等以患者能 承受为宜的力量、腕关节用力,以40-50次/ 分的频率、由下至上、由外至内叩击背部。 勿在脊柱、骨突部位进行。
3.每次10-15分钟。

体位引流的护理

体位引流的护理

实验5 体位引流的护理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痰液淤积,避免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情恢复。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病人,以及痰液较多的病人。

头外伤、胸部创伤、咯血、严重心、脑、肺疾患病人,病情不稳定者,不宜使用头低位引流。

三、实验主要设备和材料口腔护理设备、痰缸、消毒痰液药物、抬高床头(床尾)的物品等。

四、操作步骤(一)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护理1.环境本病有大量脓臭痰,影响食欲及休息,故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注意保暖。

2.促进痰液排出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经常活动或变换体位,以利于痰液咳出。

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给予口服化痰药或雾化吸入,协助进行体位引流。

3.病情观察准确记录24h排痰量。

细致观察痰的颜色、性质、气味及静置后是否分层。

4.用药护理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抗生素、祛痰剂和支气管舒张剂。

告知病人用药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围手术防误吸护理对口腔和胸腹手术的病例,要认真细致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注意麻醉的深度,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加强术后呼吸道护理,湿化、稀释分泌物,鼓励病人咳嗽,保持呼吸道的引流通畅,从而有效地预防吸入性感染。

6.休息、饮食本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和能量消耗。

当毒血症状消退后,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修复。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加强营养,改善机体情况,提高免疫能力。

鼓励病人多喝开水,以保证水及电解质平衡。

提醒病人进餐前清洁口腔,以免口臭影响食欲。

7.对症护理作好口腔护理,减轻口臭;对高热者作好降温处理;对情绪低落的病人,予以心理指导,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8.肺脓肿健康指导(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应重视口腔护理,积极治疗龋齿、牙周炎、扁桃体炎等口腔慢性感染病灶,避免污染分泌物误吸入下呼吸道。

饭前、饭后、睡前、睡后、体位引流前后都要漱口、刷牙。

多饮水、忌辛辣、戒烟酒。

保持环境整洁、舒适,避免尘埃与烟雾的刺激,维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体位引流方法

体位引流方法
37
中叶 中内段5
38
5叶组成的肺部右侧和左侧胸腔2 - 3,每 进一步分为段。体位引流和胸部叩击的目标 是帮助每个裂片较大的肺部呼吸道漏黏液, 因此它可以更容易咳出。
图中包括在这个画面,描绘出一系列的体 位引流位置,帮助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部 的每个段。这是最有效的,体位引流应附有 胸部理疗,其中包括胸部叩击和震动,深呼 吸和咳嗽。
4
体位引流
• 是指对分泌物的重力引流,应配合使用一 些胸部手法治疗。如拍背、振颤等,多能 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治疗者可参照X线胸 片跟踪肺内分泌物的方法,并通过血气分 析监测肺内分泌物清除效果,提供氧合的 客观数据。
5
(一)治疗目的
• 1.达到最佳的引流效果。 2.提高氧含水平。 3.改善呼吸肌力和效力产生咳嗽反射。
臀向上高于胸 臀高于胸 向左25-35度 右高于左 臀高于胸
臀高于胸 偏左
臀高于胸 向左25-35度 右高于左
臀高于胸 右高பைடு நூலகம்左
向左25-3258度
左上叶 左下叶
1尖段
2后段 3前段 4中外段 5中内段
6背段 7前基底段
8内基底段 9外基底段
10后基底段
体位 坐位 坐位
坐位 平卧位 平卧位 右侧位75度 俯卧位 俯卧位 仰卧位
50
还有什么方法和设备可帮助进一步 清除呼吸道黏液?
● 稀化肺部分泌物——在医生的准许下每 天喝至少2000ml水 ●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在进行支气管引流 前5-10分钟,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法 ● 充分膨胀肺 ● 稀释性祛痰药 乙酰半胱氨酸
盐酸氨溴索片
51
52
振动排痰机
53
23
左和右肺下叶的后侧部

体位引流及排痰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技术【定义与目的】1、定义体位引流就是指人体肺部分泌物的重力引流,配合使用一些胸部手法治疗,如拍背、震颤等,获得临床排痰效果的方法。

治疗者可参照X线胸片跟踪肺内分泌物的方法,并通过血气分析检测肺内分泌物清除效果,提供氧合的客观数据。

2、目的利用重力原理,改变患者的体位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利于改善肺通气,提高通气血流比值,防止或减轻肺部感染,维护呼吸道通畅,减少反复感染,改善患者肺功能。

【应用范围】1、身体虚弱、高度疲劳、麻痹或有术后并发症而不能咳出肺内分泌物者。

2、慢性气道阻塞、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及急性肺脓肿。

3、长期不能清除肺内分泌物,如支气管扩张、囊性纤维化患者。

【禁忌症】1、年迈及一般情况虚弱、无法耐受所需的体位、无力排出分泌物。

2、抗凝治疗。

3、胸廓或脊柱骨折、近期大咯血与严重骨质疏松、急性心肌梗死。

4、颅内高压、严重高血压病、生命体征不稳定。

【操作准备】1、环境:空气清洁,安静。

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2、患者准备: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愿意配合。

3、训练者必要时戴口罩。

4、用物准备:病床与治疗床、枕头。

5、训练前的体格检查与功能评估。

【操作流程】1、体位引流⑴排痰前讲解体位引流的目的、方法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很好地配合,让患者全身放松,自然呼吸。

⑵采用触诊、叩诊、听诊器听诊等方法判断患者肺部哪一段痰液需要引流。

⑶将患者置于正确的体位排痰姿势,并且尽可能让患者舒适放松,应随时观察患者面色及表情。

病变部位摆放于高处,以利于痰液从高处向低处引流。

⑷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姿势行体位引流。

如病变在下叶、舌叶或者中叶者,取头低足高略向健侧卧位;如病变位于上叶,则采取坐位或其她适当姿势,以利于引流。

⑸引流过程中,可结合手法叩击等技巧,如有需要,应鼓励患者做深度、急剧地咳嗽。

⑹若引流5-10min仍未咳出分泌物,则进行下一个体位姿势,总时间不超过30-45min,一般上、下午各一次。

卧床病人有效排痰操作方法

卧床病人有效排痰操作方法

卧床病人有效排痰操作方法卧床病人需要有效地排痰,以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促进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排痰操作方法。

1. 借助呼吸器支持痰液排出:如果病人使用呼吸器辅助呼吸,可以利用呼吸器的正压功能,配合病人的呼吸来排痰。

正压可以帮助推动痰液从肺部向气道末梢移动,然后通过咳嗽或吸气吐出痰液。

2. 咳嗽和深呼吸操:教导病人进行咳嗽和深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排痰。

咳嗽是身体自然清除呼吸道中痰液的一种方式,通过咳嗽可以将痰液从肺部上移至气道,然后通过咳嗽吐出。

深呼吸则可以帮助扩张肺部,并改善呼吸道通畅性,促进痰液的排出。

3. 蛙位体位:蛙位体位是指将病人的上体部抬高至30到45度的倾斜角度,促使痰液流向下呼吸道,增加痰液排除效果。

可以通过枕头垫高或床头升高等方式实现。

这种体位不适用于心肺功能不稳定的病人,需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谨慎使用。

4. 气道清洁:保持气道的清洁对于卧床病人有效排痰至关重要。

可经常使用盐水漱口或含漱口液来进行口腔护理,以减少口腔和咽喉部分的细菌滋生。

同时,清洁鼻腔也能帮助排除鼻涕中的痰液,可用温盐水清洗鼻孔。

5. 痰液稀释剂和痰液引导:病人如有难以咳嗽排出痰液或痰液粘稠的情况,可以使用痰液稀释剂,如盐水或酸性溶液,将痰液稀释,使其更容易排出。

也可以使用痰液引导器,通过把痰液引导器放入气管或支气管内,帮助病人排痰液。

6. 背部拍打和震颤:卧床病人可以请护理人员进行背部的轻拍和震颤,这可以增加痰液从肺部移动到气道的速度。

同时可结合体位引流,即在背部拍打后,将病人的体位做相应调整,以帮助痰液更容易流向气道,增加排除的机会。

7. 使用吸痰设备:一些卧床病人可能需要使用吸痰设备,如吸痰机来排痰。

吸痰机通过负压帮助抽出气道内的痰液,促进呼吸道通畅。

使用吸痰机需要注意操作方法和卫生条件,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在进行以上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病人的精力和意识状态:病人需要有一定的精力和清醒程度才能有效地参与痰液排出操作。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体位引流疗法是根据肺部病灶位置,置患者于相应的引流体位,使病灶肺叶置于高位,再配合病变部位对应的胸背部进行叩击,使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再借助重力的作用将痰液从病灶部位经各级支气管排出体外。

一、体位引流㈠引流前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查看病情记录、生命体征、意识、吞咽反射、咳嗽排痰能力、呼吸道通畅情况、用药、进食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体位引流。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嘱患者多饮水,利于痰液稀释易咳出.㈡选择合适的体位根据患者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变所在的肺叶或段,根据病变或可能病变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如病变部位在肺叶右上叶尖段,可采用半坐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后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45°;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内基底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右前胸距床面30°-60°,将床脚抬高;如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前基底段,可采用仰卧位,右臀部垫高或将床脚垫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间后段,可采用端坐位,上身略向前、向右倾斜;病变部位在肺叶左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上叶上舌段、下舌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45°,右侧垫高或将床尾抬高;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采用膝胸位或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侧基底段,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腰部垫高,或将床脚抬高.㈢引流方法进行3次/d引流,选择患者早餐前、午餐前、晚上睡前。

根据影像结果确认痰液积存的位置,确定引流的体位。

引流10—15min/次,早、晚各1次/d ,连续7d.引流时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是否有紫绀,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二、叩背排痰的治疗及护理㈠严格掌握禁忌证及禁忌部位出血部位、气胸、胸壁疾病、肺部血栓、肺出血及咯血、肺部肿瘤、肺结核、肺脓肿、凝血机制异常、房颤、室颤、急性心梗及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典型病例】病例一:患者xxx,男性, 45岁,发热,咳大量脓痰,入院诊断“右下肺脓肿”,遵医嘱给予体位引流。

病例二:患者xxx,女性,54岁,反复咳嗽,咳大量脓臭痰,痰中带血,入院诊断“支气管扩张”,遵医嘱给予体位引流。

【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相关知识】(一)概念体位引流是一项辅助患者痰液排出的护理技术,它是根据患者肺部病变部位,将其安置于适当的体位,从而利用重力作用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流入气管、支气管排出体外。

(二)目的1.有助于排除不同肺叶部位的积痰。

2.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3.改善呼吸肌力和效力产生咳嗽反射。

(三)适应证1.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有大量痰液而排痰不畅者。

2.用力呼气受限(如COPD、肺纤维化)而无力排出分泌物的患者急性感染时。

(四)禁忌证1.呼吸功能不全、有明显呼吸困难和发绀者。

2.近1~2周内有大咳血、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肺动脉栓塞者。

3.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年老体弱不能耐受者。

4.患有活动性肺结核、胸肋骨骨折、气胸者。

(五)注意事项1.操作前向患者解释引流目的,监测生命体征和肺部听诊情况,行X线胸片检查,明确病变部位。

2.引流宜在餐前1小时进行,避免引流诱发呕吐。

3.引流的体位不宜刻板进行,应采用病人能够接受而又易于排痰的体位。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无力咳嗽时辅以背部叩击等措施,提高引流效果。

5.体位引流的时间可以每次5~10分钟逐渐延长至15~30分钟,每2~3次。

6.头部外伤、胸部创伤和患者状况不稳定者,不宜采用头低位进行引流。

7.观察患者反应,如有面色苍白、发绀、心悸、呼吸困难、出汗、体力不支及咯血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停止引流,并协助医生处理。

8.每日痰量少于30ml时,可考虑停止体位引流。

脓液较多且身体衰弱者进行体位引流时,应提高警惕,以防大量脓痰突然排出,造成窒息。

9.进行体位引流前,可遵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祛痰药,以减少支气管痉孪、支气管壁水肿和痰液的黏稠度。

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

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

促进有效排痰的方法包括深呼吸、有效咳嗽、胸部叩击、体位引流和机械吸痰等一组胸部物理治疗措施。

(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深呼吸是指胸腹式呼吸联合进行,以排出肺内残气及其代谢产物、增加有效通气的一种呼吸方式。

有效咳嗽是在咳嗽时通过加大呼气压力,增强呼气流速以提高咳嗽的效率,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能够配合的病人。

实施的注意事项是:①首先应指导病人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病人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

也可让病人取俯卧屈膝位,借助膈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咳出痰液。

②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咳出。

③减轻咳嗽时的疼痛:对胸痛不敢咳嗽的病人,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因咳嗽加重疼痛,如胸部有伤口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可避免咳嗽时胸廓扩展牵拉伤口而引起疼痛。

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30 分钟后进行有效咳嗽。

(2)气道湿化:适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

气道湿化包括湿化治疗和雾化治疗两种方法,湿化治疗法是通过湿化器装置,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小液滴,以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之到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的目的。

雾化治疗又称气溶液吸入疗法,是应用特制的气溶液装置水分和药物形成气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颗粒,使之吸入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内,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目的。

雾化吸入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湿化稀释气道分泌物的作用。

注意事项:①防止窒息:干结的分泌物湿化后膨胀易阻塞支气管,治疗后要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以及时排出痰夜,尤其是体弱、无力咳嗽者。

②避免湿化过度:过度湿化可引起黏膜水肿和气道狭窄,使气道阻力增加,甚至诱发支气管痉挛,也可引起水中毒、肺水肿(对心肾功能不全病人应注意)。

有效排痰技术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有效排痰技术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有效排痰技术操作流程一、用物准备手消毒液、枕头2个、痰盂、听诊器、水杯2个(一个盛冷开水、吸管、漱口用,1个接漱口水)、治疗巾、纸巾、医嘱单、护理记录单、震荡排痰仪.二、操作要点衣帽整洁、指甲已修剪、已完成规范洗手。

操作者准备好后立正,向评委报告:报告评委,**号做有效排痰技术操作准备完毕,请指示!评委说:开始!1、核对医嘱无误,用物准备齐全.推车至床尾,核对床尾卡。

2、推车至床旁,评估操作环境(环境清洁、光线充足、适合操作)。

问候病人,自我解释,核对病人身份(腕带)。

讲明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

解释操作目的(通过刚才对您肺部及咳嗽能力等评估,您的痰液较多,需要为您扣背等帮助排痰,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3、关闭门窗或屏风遮挡,调节室温。

4、规范洗手、戴口罩.5、叩击或振颤法(1)在餐前30mim或餐后2小时进行。

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说:我来协助您取右侧卧位):松开被套,胸前及双膝置枕头,上身稍向前倾.(2)将治疗巾垫于患者下颌处。

(3)叩击法:将五指并拢呈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背部从第十肋间隙,胸部从第六肋间隙至肩部),快速有节奏的叩击胸背部。

(4 )注意避开乳房、心前区和骨突(脊椎、胸骨、肩胛骨)部位。

力度适宜,每次叩击时间以5~15分,每分钟120~180次.(5)振颤法:双手交叉重叠,按在胸壁部,配合患者呼气时自下而上振颤,振动加压。

(6)振动排痰仪:根据患者病情、年龄选择适当的振动频率和时间,振动时由慢到快,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7)注意保护患者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禁做叩击,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适的选择叩击及振颤方式、频率和时间.6、体位引流(1)餐前1—2或餐后2小时进行。

(2)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

(3)引流顺序:先上叶、后下叶;若有二个以上炎症部位,应引流痰液较多的部位。

(4)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并发症,立即停止引流,及时处理。

内科常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内科常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内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目录一、体位引流 (3)二、气雾剂使用 (4)三、振动排痰机使用 (6)四、结核菌素(PPD)试验 (7)五、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护理配合 (9)六、经口气管插管护理配合 (10)七、张力性气胸紧急排气法护理配合 (13)八、胸腔穿刺术护理配合 (15)九、中心静脉压测定 (17)十、心包穿刺护理配合 (19)十一、三腔两囊管注药 (21)十二、纤维胃镜检查护理配合 (23)十三、结肠镜检查护理配合 (25)十四、腹膜透析换液(Y型路管) (26)十五、腹膜透析换液 (28)十六、骨髓穿刺配合 (30)十七、胰岛素笔使用 (31)十八、胰岛素泵使用 (33)十九、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35)二十、新期的明试验 (35)二十一、腰椎穿刺护理配合 (37)二十二、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配合 (39)二十三、血液透析 (41)二十四、血浆置换护理配合 (43)二十五、血浆吸附护理配合 (45)二十六、中草药煎制 (46)二十七、化疗药物外渗处置 (48)二十八、间歇性压力泵使用 (50)一、体位引流【目的】协助患者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物准备】护理车上备软枕3个、听诊器、痰杯、毛巾、水杯、纸巾,另备可调控床、屏风。

【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指导内容】1.向患者讲解体位引流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引流宜在早饭前及晚间睡眠前进行,每次“10~15”分钟。

3.指导患者每次引流后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注意事项】1.体质虚弱、严重心功能不全、大咯血者慎用。

2.引流过程中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发绀、胸闷、呼吸困难、心悸、大汗时,应停止引流,卧床休息。

3.如痰液粘稠不易排出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或用祛痰药后再行引流。

4.备好吸引装置,必要时吸痰。

【相关知识】1.体位引流原理使病变肺叶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使该段支气管内的痰液借助重力作用,顺体位由气管排出。

对病变广泛者,可轮流采取不同体位进行引流。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一、体位引流的目的体位引流是通过改变患者的体位,利用重力与肺力等因素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痰液积聚引起感染和呼吸功能下降。

其目的主要有:1.清理呼吸道:通过变换体位,改变重力方向,促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移动和排出,清除呼吸道的痰液,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2.改善肺通气:适当的体位变换可以改善肺通气,增加吸气和呼气的力量,增强肺活量和肺顺应性,从而改善呼吸功能。

3.防止并发症:通过体位引流,可以预防并减少肺不张、肺部感染、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体位引流的常用体位及操作技术1.仰卧位引流:适用于大部分患者,特别是行床旁吸痰或气管插管的患者。

(1)操作步骤:①调整床垫高度,使患者头部稍偏向一侧,改变重力方向,促进痰液向外移动。

②患者保持自然呼吸,不扶枕头,保持头部平直,避免压迫颈部和胸部,以免影响呼吸。

③定时检查口唇和口腔,若有痰液堵塞,及时清除或采用吸痰器吸除。

2.半卧位引流:适用于需保持上肢或下肢功能的患者。

①将床垫垫高,保持患者舒适,头部稍偏向一侧,臀部抬高。

②患者保持自然呼吸,不要过度抬高。

③定时检查口唇和口腔,若有痰液堵塞,及时清除或采用吸痰器吸除。

3.俯卧位引流:适用于大量痰液积聚在背部、肺底、后侧肺叶的患者。

(1)操作步骤:①将床垫的一侧折叠起来,使患者的躯干抬高,头部略偏向一侧。

上下肢位置相对稍低。

②患者保持自然呼吸,减轻压力感。

③定时检查口唇和口腔,若有痰液堵塞,及时清除或采用吸痰器吸除。

三、排痰的操作技术排痰是通过吸引或自行咳嗽等方法将痰液从呼吸道排出。

下面介绍常用的排痰技术。

1.自主咳嗽:患者通过自主咳嗽方式将痰液排出。

(1)操作步骤:①提醒患者进行深呼吸,将气体吸入肺部。

②口头教育患者正确的咳嗽姿势和方法。

③提醒患者按病情不同,每隔2-3小时或更频繁咳嗽一次,以将痰液排除体外。

2.吸痰:适用于痰液稠厚,自主咳嗽难以排除的患者。

①充分让患者了解吸痰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体位引流疗法是根据肺部病灶位置,置患者于相应的引流体位,使病灶肺叶置于高位,再配合病变部位对应的胸背部进行叩击,使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再借助重力的作用将痰液从病灶部位经各级支气管排出体外。

一、体位引流㈠引流前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查看病情记录、生命体征、意识、吞咽反射、咳嗽排痰能力、呼吸道通畅情况、用药、进食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体位引流。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嘱患者多饮水,利于痰液稀释易咳出。

㈡选择合适的体位根据患者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变所在的肺叶或段,根据病变或可能病变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如病变部位在肺叶右上叶尖段,可采用半坐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后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45°;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内基底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右前胸距床面30°-60°,将床脚抬高;如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前基底段,可采用仰卧位,右臀部垫高或将床脚垫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间后段,可采用端坐位,上身略向前、向右倾斜;病变部位在肺叶左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上叶上舌段、下舌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45°,右侧垫高或将床尾抬高;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采用膝胸位或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侧基底段,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腰部垫高,或将床脚抬高。

㈢引流方法进行3次/d引流,选择患者早餐前、午餐前、晚上睡前。

根据影像结果确认痰液积存的位置,确定引流的体位。

引流10-15min/次,早、晚各1次/d ,连续7d。

引流时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是否有紫绀,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二、叩背排痰的治疗及护理㈠严格掌握禁忌证及禁忌部位出血部位、气胸、胸壁疾病、肺部血栓、肺出血及咯血、肺部肿瘤、肺结核、肺脓肿、凝血机制异常、房颤、室颤、急性心梗及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体位引流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和气流动力学原理,将分泌物从呼吸道的下部引流到上部,通过咳嗽或其他手段排出体外的操作技术。

排痰操作技术是通过刺激患者咳嗽或其他手段,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上呼吸道排出体外的操作技术。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一、体位引流原理及操作技术1.原理体位引流是利用改变体位来利用重力和气流动力学的原理,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下呼吸道引流到上呼吸道,以便于咳嗽或其他手段将其排出体外。

2.操作技术(1)更换患者体位:如将患者从卧位转为坐位或半坐位,使头部稍微前倾,患者的上呼吸道位于下呼吸道之上,利于分泌物的引流。

(2)深呼吸: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通过肺的扩张和收缩,增加气流在呼吸道的流动速度,促进引流。

(3)咳嗽:通过刺激咳嗽反射,使分泌物从下呼吸道排出体外。

可以采用咳嗽刺激手法,如按压胸骨或背部、刮痰等,以及药物刺激方法,如给予咳嗽刺激性药物等。

1.原理排痰操作技术是通过刺激患者咳嗽反射或其他手段,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上呼吸道排出体外,以便于清除呼吸道积液、分泌物或异物。

2.操作技术(1)咳嗽:通过刺激咳嗽反射,使分泌物从上呼吸道排出体外。

可以采用咳嗽刺激手法,如按压胸骨或背部、刮痰等,以及药物刺激方法,如给予咳嗽刺激性药物等。

(2)吸痰:对于无力咳嗽或不能自主咳嗽的患者,可以通过吸痰器或气囊吸痰等手段,将分泌物从上呼吸道吸出。

吸痰操作要注意正确使用吸痰器或气囊,避免伤害呼吸道,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3)干痰涂抹:对于难以吸痰或无效吸痰的患者,可以通过干痰涂抹的方法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从上呼吸道排出。

可以使用纱布、医用棉签等物品,小心翼翼地将分泌物涂抹在纱布或棉签上,从口腔或鼻腔处轻轻抽出。

(4)气道吸引:对于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可以通过气道吸引的方法,将分泌物或异物从上呼吸道吸出。

气道吸引要注意使用适当的吸引器具和方法,避免伤害呼吸道,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呼吸功能训练-有效咳嗽-体位引流操作

呼吸功能训练-有效咳嗽-体位引流操作

呼吸功能训练一、呼吸功能训练技术【定义和目的】1.定义:呼吸功能训练是指保证呼吸道通畅、提高呼吸肌功能、促进排痰和痰液引流、改善肺和支气管组织血液代谢、加强气体交换效率的训练方法。

常用技术是:缩唇呼吸和胸-腹肌呼吸动作的配合以减慢呼吸频率和改善呼吸肌的协调。

呼吸功能训练技术包括:缩唇呼吸、前倾体位和控制性腹式呼吸。

2.目的:1)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来改善呼吸功能,尽可能恢复有效的腹式呼吸。

2)增加呼吸肌的随意运动,提高呼吸容量,改善氧气吸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3)通过主动训练改善胸廓的顺应性,提高患者心肺功能和体力活动能力。

【应用范围】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2.慢性限制性肺疾病,包括胸膜炎后、胸部手术后。

3.慢性肺实质疾病,如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尘肺)等。

4.哮喘及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伴呼吸功能障碍者。

【禁忌症】1.临床病情不稳定、感染尚未被控制的患者。

2.呼吸衰竭的患者。

3.如患者训练时可导致病情恶化等不良情况也不宜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操作准备】1.按规定着装,洗手、戴口罩。

2.环境:空气清洁、安静;时间安排在两餐之间。

3.评估患者,制定具体训练计划。

4.用物:简易呼吸训练器。

【操作流程】【操作要点】 1.缩唇呼吸训练法1)体位:取端坐位,双手扶膝。

2)口唇缩成“吹口哨”状。

吸气时让气体从鼻孔进入,每次吸气后不要急于呼出,宜稍屏气片刻再行缩唇呼气;呼气时缩拢口唇呈吹哨样,使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型徐徐将肺内气体轻轻吹出,每次呼气持续4~6s 。

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每天练习3~4次,每次15~30min 。

2.腹式呼吸训练方法指强调膈肌呼吸为主的方法,以改善异常呼吸模式,提高膈肌的收缩能力和收缩效率,使患者的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

可运用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

1)体位: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前倾依靠位);也可采用前倾站位。

让患者正常呼吸,尽量放松身体。

2)先闭口用鼻深吸气,此时腹部隆起,使膈肌尽量下移,吸气至不能再吸时稍屏息2~3s (熟练后可适当逐渐延长至5~10s ),然后缩唇缓慢呼气,腹部尽量回收,缓缓吹气达4~6s 。

医学知识之有效排痰

医学知识之有效排痰

有效排痰有效排痰(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咳痰能力、影响咳痰的因素、合作能力。

2.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气味,与体位卧位的关系。

3.评估肺部呼吸音情况。

(二)操作要点。

1.有效咳嗽。

(1)协助患者取正确体位,上身微向前倾。

(2)缓慢深呼吸数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数秒、然后进行2~3声短促有力的咳嗽,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循环做2~3次,休息或正常呼吸几分钟后可再重新开始。

2.叩击或振颤法。

(1)在餐前30min或餐后2h进行。

(2)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

(3)避开乳房、心脏和骨突(脊椎、胸骨、肩胛骨)部位。

(4)叩击法:叩击时五指并拢成空杯状,利用腕力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快速有节奏地叩击胸背部。

(5)振颤法:双手交叉重叠,按在胸壁部,配合患者呼气时自下而上振颤、振动加压。

(6)振动排痰仪:根据患者病情、年龄选择适当的振动的频率和时间,振动时由慢到快,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3.体位引流。

(1)餐前1~2h或餐后2h进行。

(2)根据患者病灶部位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合适的体位。

(3)引流顺序:先上叶,后下叶;若有二个以上炎性部位,应引流痰液较多的部位。

(4)引流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并发症时,立即停止引流,及时处理。

(5)辅以有效咳嗽或胸部叩击或振颤,及时有效清除痰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操作过程中配合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胸、腹部伤口,合并气胸、肋骨骨折时禁做叩击。

2.根据患者体型、营养状况、耐受能力,合理选择叩击方式、时间和频率。

3.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第四节-排痰技术讲解学习

第四节-排痰技术讲解学习
• 脑血管破裂、栓塞或血管瘤病史者,最好用多次哈气来排除分 泌物,避免用力咳嗽,避免搬动危重病人各种导管。
7
二、辅助咳嗽训练法:
– 腹部推挤辅助法 – 肋膈辅助咳嗽法 – 被动咳嗽训练:以中指指腹推压患者环状软骨下缘,刺激患者产
生咳嗽反射
8
-辅助咳嗽训练法
• 辅助咳嗽训练法:
– 腹部推挤辅助法
• 患者平卧位,治疗师手掌交叠,掌根置于剑突下方。患者先深吸气,然后在 指令下咳嗽,咳嗽同时治疗师向内、向上推挤腹部。也可采用坐式,治疗师 位于患者身后。
– 肋膈辅助咳嗽法
• 患者平卧,治疗师双手呈蝶状置于患者两肋,拇指指向剑突,另四指与肋骨 平行。在患者深呼气末,治疗师快速向下向内按压,并要求患者深吸气。在 吸气末,嘱患者屏气、用力咳嗽,同时治疗师快速施加手部力量,增加咳嗽 终末的气流。
– 被动咳嗽训练:以中指指腹推压患者环状软骨下缘,刺激患者产生咳嗽 反射
– 腹式呼吸:刚开始1~2 分钟/次,逐渐增加至每次10~15 分钟,每日训 练两次
– 深呼吸训练: – 局部呼吸训练:右下肺 – 抗阻呼吸器增强吸气肌力量:
• 开始练习3~5 分钟,一天3~5 次,以后增加至10~15分钟
– 上肢辅助呼吸肌群力量训练:如肩关节前屈、外展到90度保持数分钟; 扩胸动作等
咳嗽驱动压; • 关闭声门,进一步增强气道中的压力; • 腹肌及胸部辅助呼吸肌收缩,增加腹内压来增加胸内压
,使呼气时产生高速气流; • 声门开放,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
6
排痰训练
-主动咳嗽训练法
• 主动咳嗽训练法: – 哈气:患者双手置于腹部且在呼气时做3次哈气以感觉腹肌的收缩 ; – “K”音:练习发“K”的声音以感觉声带绷紧,声门关闭及腹肌收缩; – 将这些动作结合,指导患者做深而放松的吸气,接着做急剧的咳 嗽 • 深吸气-短暂屏住呼吸-关闭声门-增加腹内压-声门突然打 开,形成由肺内冲出的高速气流,促使分泌物移动,随咳嗽排 出体外。

手法辅助咳痰和体位排痰ppt课件

手法辅助咳痰和体位排痰ppt课件
11 评估引流效果并作记录
机械吸痰
指导有效咳嗽
诱发咳嗽训练
湿化气道
胸部叩击的方法
• 拍背幅度:以手掌根部离开胸壁3~5 cm, 手指尖部离开胸壁5—10cm
为宜。
• 时间频率:持续3~5 min,频率要快, 2~3分钟,频率为150~180 次/分。
• 以上拍背动作完成后,让患者进行有效咳 嗽,咳嗽前嘱其深吸气后用力将痰液咳出。 若患者咳嗽反应弱,护士则可在其吸气终 末,用手指稍用力按压其环状软骨下缘与 胸骨交界处,刺激气管引起咳嗽
体位引流体位
7 如果上述方法不能使患者自动咳嗽,则指导患者 做几次深呼吸,并在呼气时给予振动,这可诱发 咳嗽。
8 如果患者体位引流5~10分钟仍未咳出分泌物,则 进行下一个体位姿势。治疗时被松动的分泌物, 可能需要30~60分钟才能咳出。
9 每次引流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避免患者疲劳。
10 引流治疗结束后让患者缓慢坐起并休息一会。防 止出现低血压的征兆。告诉患者,即使引流时没 有咳出分泌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咳出一些 分泌物。
手法辅助咳痰和体位排 痰
排痰的目的
影响排痰效果的因素
促进有效排痰
咳嗽
有效咳嗽有助于病人气道远端分泌物的排除 和呼吸道通畅。坐位和立位时的咳嗽可产生 较高的胸内压和气流速度,其效果更好。无 效咳嗽可使病人疲倦、胸痛、呼吸困难及支 气管痉挛加重。因此,教会病人有效咳嗽至 关重要。咳嗽训练的常用方法包括有效咳嗽 技术和有力呼气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位引流及排痰操作技术
体位引流疗法是根据肺部病灶位置,置患者于相应的引流体位,使病灶肺叶置于高位,再配合病变部位对应的胸背部进行叩击,使气管及支气管内的痰液松动、脱落,再借助重力的作用将痰液从病灶部位经各级支气管排出体外。

一、体位引流
㈠引流前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查看病情记录、生命体征、意识、吞咽反射、咳嗽排痰能力、呼吸道通畅情况、用药、进食等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体位引流。

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嘱患者多饮水,利于痰液稀释易咳出.
㈡选择合适的体位
根据患者影像检查资料,确定病变所在的肺叶或段,根据病变或可能病变所在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引流,如病变部位在肺叶右上叶尖段,可采用半坐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后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中叶外侧段、内侧段,可采用仰卧位,右侧后背垫高45°;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内基底段,可采用左斜俯卧位,右前胸距床面30°-60°,将床脚抬高;如病变部位在肺部右下叶前基底段,可采用仰卧位,右臀部垫高或将床脚垫高;病变部位在肺部左上叶间后段,可采用端坐位,上身略向前、向右倾斜;病变部位在肺叶左上叶前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30°;病变部位在肺部上叶上舌段、下舌段,可采用仰卧位,左侧后背垫高45°,右侧垫高或将床尾抬高;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背段、后基底段,可采用膝胸位或俯卧位;病变部位在肺部两侧下叶侧基底段,可采用健侧卧位,健侧腰部垫高,或将床脚抬高.
㈢引流方法
进行3次/d引流,选择患者早餐前、午餐前、晚上睡前。

根据影像结果确认痰液积存的位置,确定引流的体位。

引流10—15min/次,早、晚各1次/d ,连续7d.引流时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是否有紫绀,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二、叩背排痰的治疗及护理
㈠严格掌握禁忌证及禁忌部位
出血部位、气胸、胸壁疾病、肺部血栓、肺出血及咯血、肺部肿瘤、肺结核、肺脓肿、凝血机制异常、房颤、室颤、急性心梗及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

㈡操作方法
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根据病变位置,选择适当的体位并配合振动排痰。

患者取侧卧位或是坐位,护理人员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保持屈曲,腕关节用力并且有节奏的叩击患者胸背部,从肺底部慢慢向上拍背,每一肺叶叩击1—3min,指导患者深呼吸,将附着于肺泡周围和支气管壁的痰液慢慢松动脱落,叩击时间15—20min为宜,2-3次/d,餐前进行。

并鼓励患者咳嗽,叩击的力量、频率以使痰液顺利排出和患者能承受为宜,胸壁有伤口,咳嗽时用双手掌夹住胸壁,减少振动引起的伤口疼痛,随患者咳嗽运动适度叩拍胸廓。

听诊双肺呼吸音,如呼吸音减弱表示肺泡塌陷或换气不足,让患者稍作休息,吸氧后再次咳嗽。

㈢注意事项
1。

操作时间的选择
可选择清晨起床时、饭前、饭后2h后及睡前施行。

2。

操作中的观察
操作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频率、节律、有无咳嗽、胸闷、憋气等,注意关心患者,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

3。

操作后的护理
治疗后鼓励患者咳嗽,记录痰的色、性质、量。

三、振动排痰机的治疗及护理
㈠振动排痰机的治疗原理
通过快速振动胸壁,使粘膜纤毛之间相互作用得到改善,以此改善纤毛活动,提高粘液传输率,加快排痰.
㈡振动排痰机排痰的优点
传统的叩背排痰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力度不均匀,太轻达不到效果,太重患者承受不起,排痰效果不佳;由于体力消耗相对比较大,时间一长护理人员动作吃力,我们国家经常使用G5振动排痰机进行操作,治疗力度稳定,不需要受到操作人员的经验、情绪以及疲劳限制。

㈢振动排痰机的工作模式
1. 振动
大部分使用在大气道痰液排出,能够使紧张肌肉得到松弛,加快局部体液循环.
2。

叩击
大部分使用在小气道痰液排出,针对感染面积比较小以及手术之后伤口疼痛,不能耐受振动的患者.
3. 振动和叩击相结合
大多数患者均采取此种工作模式。

㈣适应证
1。

痰量每天多于30ml,或痰量中等但其他方法不能排出痰液者。

2. 分泌物或细胞直流引起的大块性肺不张,结构异常而引起分泌物聚集,长期无法排出(如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
3。

由于用力呼气受限而无力排出分泌物的患者急性感染时(如COPD)。

4. 咳嗽无力(如老年或恶性质患者、神经肌肉疾病、术后或创伤性疼痛、气管切开术患者)。

㈤操作方法及护理
1. 操作方法
操作者先检查仪器的性能,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对叩击敏感的程度,选取最佳治疗头、治疗时间及治疗频率,一手握叩击手柄,一手按紧叩击头,使叩击头紧贴患者背部皮肤,从外向内、自下向上,缓慢匀速的移动叩击头,感染部位可适当延长叩击时间,叩击时避开胃和心脏部位,持续10—15min/次。

2。

操作后的护理
治疗结束,鼓励患者咳嗽,必要时配合使用雾化吸入治疗及体位引流,促进痰液排出,观察记录排出痰液的颜色、量、性质、气味,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3. 效果评价
痰量减少,24h<5ml;肺部罗音减少;胸片改善,提示治疗有效,
四、总结
排痰是气道护理中最基本、最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而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和定向引流原理,使干酪坏死物及炎症分泌物按照体位选择的方向(如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排出。

但痰是非牛顿液体,其流变学特性(如黏弹性)直接影响痰液的排出,排痰法的机制是气流震动和咳嗽的动作使肺泡内或细支气管内的干酪坏死物及炎症分泌物松动、脱落。

将体位引流和排痰联合起来,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月佳,罗桂平,江秀田,等。

改良式叩背结合体位引流用于毛细支气管炎气道阻塞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7):1015-1017
2. 邱志丽.氨溴索雾化结合体位引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分析[J]。

医学信息,2016,29(9):331
3. 彭昭葵,玉春润,宁春凤,等.辅助排痰预防ICU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护理研究[J]。

医学信息,2016,29(15):38—39
4。

周晓彬.机械辅助排痰结合体位引流对老年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排痰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8(22):73—74
5. 陈玉梅,伍笑霞,汤春梅。

体位引流联合叩背排痰法在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球囊扩张术后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6):955—9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