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聚奎中学-熊炯《再别康桥》翻转课堂-任务单

合集下载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必备】《再别康桥》教案3篇

【必备】《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1、诵读课文。

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

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

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精华】《再别康桥》教案3篇

【精华】《再别康桥》教案3篇

《再别康桥》教案【精华】《再别康桥》教案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再别康桥》教案篇1再别康桥的语言清新,音韵和谐,神思飘逸,令人神往;离情别绪,离而不伤,别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课文教学内容选择(一)从课标对诗歌的要求看,还有以下教学内容1、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从单元目标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2、学习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论世;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3、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4、运用联想和想像,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三)从课后练习看,有以下教学内容1、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音乐性、韵律感,积累经典名篇2、整体感知诗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和结构美,重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3、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4、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学主张。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诗歌风格2、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集合五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教案、活动单

再别康桥教案、活动单

课题: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诵读诗歌,能体会出诗歌的情感;2、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3、教学生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难点】1、揣摩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体会诗歌的情感;2、初步学习欣赏诗歌的简单方法。

【教时划分】一教时【教学过程】一、亲近作品(4’)1、听《再别康桥》配乐诗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朗诵,不报题目和作者)(问:听了这段朗诵,你觉得美不美?能不能简单地说说美在哪里?)2、你知道这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吗?你对他了解多少?(问:你了解作者徐志摩吗?题目中的“别”是什么意思?康桥是哪里?为什么是再别?)明确: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

1923年加入新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

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志摩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写作背景介绍: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

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勃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途中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他就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尝这道堪称徐志摩诗作绝唱的佳肴。

二、诵读欣赏(16’)1、请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注意相关字词的发音,并择要在小黑板板书。

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箫(shēng xiāo)沉淀(diàn)2、请学生朗读,其余学生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徐志摩的生平背景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 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1.2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离别,珍惜眼前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再别康桥》诗歌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2. 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学生朗读、背诵和创作练习。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和转化。

2. 诗歌情感的细腻把握和传达。

3.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徐志摩的生平背景、诗歌创作背景及诗歌内容。

3.2 互动式教学:分组讨论、问答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再别康桥》中的典型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朗读与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5 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介徐志摩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4.2 朗读诗歌:全班学生齐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3 讲解诗歌:详细解读诗歌内容、意象、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4.4 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讨论离别主题。

4.5 问答环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的疑惑。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问答环节的积极性。

5.2 诗歌理解与分析: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5.3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效果。

5.4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作品欣赏:推荐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如《翡冷翠的一夜》、《翡冷翠的一周》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风格。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1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1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1知识能力目标: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

重点与难点: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有关知识链接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推荐】《再别康桥》教案四篇

【推荐】《再别康桥》教案四篇

【推荐】《再别康桥》教案四篇【推荐】《再别康桥》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案设计说明】《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

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

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10篇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10篇

《再别康桥》教案有关《再别康桥》教案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在这个环节中介绍作者:(略)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抒情诗。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

它是一个“切入点”。

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

“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

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

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

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

“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

作者写“金柳”是“新娘”。

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

谁能说说作者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历史。

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

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完整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再别康桥》。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时的哀愁。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再别康桥》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3)诗歌主题思想、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深入理解。

(2)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再别康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诗歌。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

(2)教师点评,总结课堂内容。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首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3. 背诵《再别康桥》,加强诗歌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徐志摩其他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朗读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诗歌素养。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2-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2-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全诗。

1.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1.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把握诗人的离别之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诗歌教学的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升文学素养。

3.2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增强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全诗。

1.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把握诗人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诗歌,如《离骚》、《长恨歌》等,引导学生思考离别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表现。

1.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离别?离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2.1让学生自主阅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象,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合作探讨3.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4.1讲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介绍诗人徐志摩及其诗歌特点。

4.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如“金柳”、“夕阳”、“河畔的金柳”等。

4.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把握诗人的离别之情。

5.诗歌鉴赏5.1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享。

6.实践活动6.1让学生模仿《再别康桥》的格式,创作一首离别诗。

6.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7.课堂小结7.2提醒学生关注离别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表现,培养同理心。

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再别康桥》全诗。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享。

3.深入思考离别这一主题在诗歌中的表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024年)《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选)

生互相学习和交流。同时,教师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
进一步提高。
24
06 评价方式与标准 改革探索
2024/3/26
25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反思及改进方向提
2024/3/26
01
传统考试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知识 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 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02
改进方向:降低客观题比例,增 加主观题和开放性试题,鼓励学 生发表个人见解和创意。
2024/3/26
7
教材特点与重点难点
2024/3/26
文学性与艺术性
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诗歌 展现了极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情感与象征
诗中充满了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同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 “金柳”、“新娘”等。
8
教材特点与重点难点
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通过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作 者对康桥的深情厚意。
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背景等元 素,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 地理解诗歌。
2024/3/26
教学内容优化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对 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突 出重点、难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朗诵、 讨论、比较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11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精 选)
2024/3/26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6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材分析与处理 • 学情分析与对策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课堂氛围营造与师生互动设计 • 评价方式与标准改革探索 • 作业布置与课外拓展延伸
2

2024年《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带目录)

2024年《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带目录)

《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带目录)《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再别康桥》的文学价值。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阅读法,将《再别康桥》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再别康桥》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1)诗歌意境的把握。

(2)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3)创意写作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4.分析诗歌表现手法(1)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5.比较阅读(1)将《再别康桥》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

(2)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6.创意写作(1)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的离别情感。

(2)分享学生的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7.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作。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欣赏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爱情,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3.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再别康桥》诗歌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再别康桥》诗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4. 深层含义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如对康桥的情感、对人生的思考等。

(2)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悟。

5. 创造性思维培养:(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对康桥的情感和思考。

(2)学生进行诗歌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拓展。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2

2024年《再别康桥》教案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诗篇;(2)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3)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珍惜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朗读与赏析;(3)诗歌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再别康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思考题目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2)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诗人的创作手法。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揭示诗歌的艺术魅力;(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仿写一首小诗,运用学到的写作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再别康桥》;2. 分析徐志摩的诗歌风格,写一篇短文;3. 写一首以“离别”为主题的现代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康桥的图片和相关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浪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理解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和谐共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怀。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诗歌的结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学习效果。

4.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相关诗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1)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徐志摩的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金柳”、“波光”、“星辉”等。

(2)讨论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识别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表现力的贡献。

5. 结构分析(1)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如首尾呼应、对称排列等。

2024版《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整理)

2024版《再别康桥》优秀教案设计(整理)
热情和兴趣。
2024/1/26
准确性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课 程中的知识点,以及正确运用所 学知识。
创造性
学生是否能够在作品展示等环节 中,展现出独特的思考和创意, 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合作精神
学生是否能够在小组合作等活动 中,积极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
任务。
22
提供反馈和改进建议
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 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领悟诗歌的意象美,掌握用意象 分析法来理解诗歌。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建 筑美,绘画美,领悟诗的思想感
情与内涵。
2024/1/26
4
过程与方法目标
2024/1/26
诵读法
01
引导学生领悟诗情美。
联想鉴赏法
0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探究式学习法
0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024/1/26
24
教材及参考书目
2024/1/26
《再别康桥》原文及注释
提供详细的原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内涵。
相关诗歌选读
选取与《再别康桥》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供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 拓展学习。
文学史及文化背景资料
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文化 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024/1/26
0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 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03
04
教师讲解诗歌中的意象 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17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 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 感受和见解。
巩固练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H的:1.通过诵读,了解诗屮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3.通过教帅激趣,使学生对诗歌更加有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以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方法:以诵读为主;抓住一•些关键内容探讨,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歌之美。

教学手段:学生朗诵,教师范读,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课前预设程序一、作者简介(课前布置预习,课堂上不再介绍)二、朗读1.全体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帅指导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诵。

三、探讨本诗的结构。

四、探讨本诗的内容。

1 •诗歌的一些特点。

2.探讨诗屮常用的修辞手法。

3.学会抓住一些关键词语领悟诗意。

4.通过诗屮的内容巧妙串进诗人的经历,同吋激发学生对名校的向往之情。

五、体味感情。

六、教帅市范朗读诵。

授课实录授课人:蒋永清授课时间:2009.9.7授课班级:普洱一屮高一219班听课人员:语文纽长、高-•语文教师(上课起立后)宣布本节课学习的课题。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一、全体学生朗读课文W:读得比较整齐,不过没有充分体情感,主要是还没有领焙诗人的情感, 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11 * -W:同学们读了一遍之后,再看看课文的注释,从屮可以大略看出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生:别离。

W:对,是告别,告别剑桥大学。

师:再别康桥,说明已经告别过一次,现在是再一次告别剑桥。

(释题后,让学生课后去探究作者是如何到桥的,并让学生体会自己开母校的感受。

)二、教师指导朗读帅: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生:感伤。

是的,不过是淡淡的。

同学们要融情入景,朗诵吋还应该怎样把握这首诗的节奏?生:慢,轻。

师:对,缓慢,轻盈。

(板书)感情基调是:轻盈、舒缓、悠扬三、学生朗诵师:哪位同学來抒一抒一情?一男生(上台):朗诵。

(掌声)教师正音:篙,音gdo。

(释义)师:这位同学朗诵时对情感的体味如何呢?生(儿人一起发言):感情没有把握好,读得快了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单:学习微课视频,思考、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1欣赏资料包中的朗诵音频,并在提供的三首音乐中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来作为课堂朗读的配乐吧。

并想想,你为什么会选中这首音乐呢?
2除了押韵以外,想想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的还有什么特色呢?
3你能发现《再别康桥》在章节结构上的特色吗?
4找出诗歌中的那些美好意象,感受其中的意境。

5拓展阅读“离别诗”,并且感悟体会其中的情感。

作业单: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找找这首诗和《再别康桥》之间的异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班:分别
任务单:学习微课视频,思考、讨论完成以下任务
1欣赏资料包中的朗诵音频,并在提供的三首音乐中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来作为课堂朗读的配乐吧。

并想想,你为什么会选中这首音乐呢?
2除了押韵以外,想想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的还有什么特色呢?
3你能发现《再别康桥》在章节结构上的特色吗?
4找出诗歌中的那些美好意象,感受其中的意境。

5拓展阅读“离别诗”,并且感悟体会其中的情感。

作业单: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找找这首诗和《再别康桥》之间的异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班:分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