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 声现象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 声现象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305a5b10a6f524cdbf8518.png)
初三物理总复习一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乐音与噪声1、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
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三、超声与次声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2、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1)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2)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3)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四、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解1: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340(t+2)=5200t 解得t=0.14s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0.14s=727.6m课堂练习: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哪一个是无效的:( )a.赶快将门窗关紧;b用棉花塞住耳朵;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86741d0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8.png)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cfd9217375a417876f8f03.png)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6.知道声的利用.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二、(2010年—2013年)本章吉林省中考题试题分析试题略三、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例1]如图所示是探究时常用的装置.(1)图中所示的实验说明;(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3)本实验物理研究方法是(转换法)[例2]抽气时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说明什么?[例3]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4]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例5]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信号,求(1)海洋深度是多少?(2)这种方法能不能测月地距离?为什么?解答略控制噪声(三大途径)防止噪声产生(在生源处减弱)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课后反思按照近几年吉林省中考物理试题分析,本章在中考中的比例不大,分值2分,题型以填空题为主,属于简单题。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2f65c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1.png)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掌握声音的计算和应用;3. 提高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音的计算4. 声音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传播的例子,如电话通话、广播等。
二、声音的特性1. 引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2. 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材料和结构决定。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音调、响度和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声音的计算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测量距离、检测物质是否存在缺陷等,让学生了解声音计算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声音的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电话、广播、声纳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能量,应用于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和应用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如音叉、闹钟等,用于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声音的现象 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的现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fe59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3.png)
初中物理声音的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音实验。
4. 能够运用声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
2. 声音三要素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振动介质(如绳子、空气等)、音叉、听诊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声音现象的图片,如雷声、音乐会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 提问:你们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20分钟)1. 声音的产生:a.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演示实验:用鼓、锣等声源产生声音,观察振动介质(如绳子、空气等)的振动。
c.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声源的振动情况。
2. 声音的传播:a. 讲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b. 演示实验:将声源(如音叉)放在玻璃瓶中,观察声音在空气和玻璃瓶中的传播。
c. 学生实验:用听诊器观察声音在空气和固体(如桌子)中的传播。
3. 声音的三要素:a.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b. 演示实验: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调,观察音调的变化。
c. 学生实验:用不同声源演示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三、巩固(10分钟)1. 提问:声音的三个要素有什么区别?如何改变?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声音实验的结论。
四、拓展(10分钟)1.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声呐、B超等。
2.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现象值得关注?如何解释?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要素。
2. 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要素。
中考物理第一轮考点专题复习教案 声现象
![中考物理第一轮考点专题复习教案 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98d0c9f2e3f5727a4e9628b.png)
声现象 [中考目标聚焦]课表解读考点盘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3)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2)声音的三要素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3)噪声噪声通常是指那1.近年来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怎样防治噪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乐音的特征等内容上,其中噪声污染、超声波及次声波是新课标考试的热点,值得关注.2.在今后的中考中,考试的题目仍然会以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的题目为主.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会集中体现在如何减弱(控制)、防治“噪声污染”等方面. ;4.创新试题有所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人类进步的加速器,近两年来中考特别注重这一点,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进行创新,这样不但考查物理知识,同时向同学们传递了创新的方法,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片,因此我们说因碎纸片在振动而推知鼓面在振动. 这种将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现象表现出来,这种转换思想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知识网络梳理][课前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巩固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 。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24e12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a.png)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daf176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9.png)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
[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
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教学流程设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多媒体展示图片。
思考: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乒乓球有什么作用?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拓展:还有那些实验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展示图片并做演示实验:将敲击的音叉放入水盆。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6211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f.png)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a0e94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9.png)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现象的探究。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器、扬声器、麦克风、音叉、水槽、玻璃罩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演示实验:振动器产生声音。
2. 学生实验:使用扬声器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何关系?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演示实验:音叉在水中传播声音。
2. 学生实验:使用玻璃罩,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讨论:声音的传播与介质有何关系?四、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5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分。
2. 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器材,体验和观察不同特征的声音。
3. 讨论:如何区分和理解音调、响度、音色?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2. 提问:你们认为声现象在日常生活有哪些应用?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声现象的创意实验或研究项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探究、学习和总结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2535aa482fb4daa48d4b0d.png)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学具准备】音叉、发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导入语:(展示图片)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歌声美妙动听……声现象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就来复习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结合网络结构图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聚焦: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探究一:利用音叉、鼓、乒乓球、烧杯、水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
说明。
实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声现象的复习教案
![声现象的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43a31fc5da50e2524d7f12.png)
声现象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知识梳理:1.声音产生的条件: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3.声音传播的速度:(1)在空气中340m/s(2)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3)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例: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2.小华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后,总结出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340m/sD.声具有能量4.声音的传播的形式:声波。
声音的传播的实质:声能。
5.声音的反射—回声:(1)回声的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
(2)原声和回声的区分: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够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否则,回声将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例:1.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小巷行走,总觉得有脚步声跟着自己,为什么呢?(3)回声的利用:海洋的深度、测速。
6.乐音的三要素:(1)响度(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且与是否集中向一个方向传播有关。
(例:喇叭的形状、热水瓶爆炸响声)(2)音调(声音的高低或粗细):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例:带着蜂蜜的蜜蜂)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人嘴能说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和材料。
例:1.新年联欢会上,小王在演出前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程度,他是在调()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2.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A.音调低,响度大;B.音调低,响度小;C.音调高,响度大 D.音调高,响度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声现象 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声现象 复习课](https://img.taocdn.com/s3/m/0e3aa1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9.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加深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的基本特征。
2.声的传播速度。
3.声音的产生和接收。
三、教学重点1.复习声的基本特征、传播速度等概念。
2.复习声音的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3.加深对声现象的实际应用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声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声的基本特征1.提问:声是怎么产生的?声有哪些基本特征?2.学生回答:声是物体振动传播产生的,声的基本特征有响度、音调、音速和音色。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确认和补充,确保学生对声的基本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复习声的传播速度1.提问: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差异吗?为什么?2.学生回答: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因为不同介质中的分子密度和弹性模量不同。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确认并引导他们思考分子密度和弹性模量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
第三步:复习声音的产生和接收1.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怎么被人耳接收?2.学生回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经过空气中的传播,最终被人耳接收。
声音的产生和接收分别通过发声体和耳朵完成。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引导,解释发声体和耳朵的原理和作用。
第四步:实验操作1.实验1:测量声的传播速度。
•要求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对。
2.实验2:观察声的传播特征。
•要求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实验,观察声的传播特征,并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1.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并就声现象的应用进行思考和交流。
《声现象》复习说课稿
![《声现象》复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1664f2776c66137ee0619b8.png)
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一、第一章《声现象》组内决定由我上复习课。
接到任务以后:1首先按自己的思路给出基本复习思路。
然而觉得没有什么新意。
原因是:声现象内容简单,学生不太重视,提不起学生的复习的激情。
2于是,请教毛老师,毛老师说:前一年卓老师上这节课,卓老师几乎什么都没讲,学生都会。
是呀,声现象在中考中只占2-3分的题,确实内容非常简单。
3上网查阅大量资料(10个课件,12个学案)。
没有哪一个资料是我特别看重的。
二、于是我迷惑了,我不知该怎么复习这第一节课了.1.内容简单,我如何让学生非常有兴趣的复习好这一章呢?2.作为复习课,我该给学生强调些什么呢?三、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1.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作为第一轮复习,一定要抓住课本。
将课本吃透,才是目的。
2、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四、具体操作方法1.将学案发给学生提前做。
学生发现:内容感觉很熟悉,但是好像又忘了。
从而告诉学生一定要将课本带来,第一轮复习要紧扣课本,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点。
2、探究性实验贯穿初中物理的始终,既然声现象内容简单,所以可以将探究性实验能力的的培养作为复习本章的重点。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且内容融入题中,是学生觉得复习有兴趣。
五、上课组内全体老师听课六、评课张校长,黄组长,于组长等老师都做了点评。
七、反思自我感觉良好,点评也很亲切。
所以确定“合适的复习目标”是“上好复习课的关键”。
声现象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查漏补缺,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与声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析。
(3)进一步夯实与声相关的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归纳、分析、总结的思维能力。
【加强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上面三图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图1 图2 图3 图4 图52图1图2图3说明什么?_____3如图2所示,小明同学邀请他的同学帮忙,一起完成了几个声学的小实验:(1)图a中小明用细绳将衣架悬挂在空中,请他的同伴用笔敲击衣架后,听到了响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_____ 。
初中物理声音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音专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64026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8.png)
教案:初中物理——声音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及其特性。
(2)掌握声音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3)学会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运用数据分析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合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源(1)复习振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探讨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3)介绍声源的分类和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速度(1)复习介质的概念及其作用。
(2)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介绍声速的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复习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区别。
(2)探讨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
(3)运用实例分析声音特性的应用。
4. 声音的应用:回声与超声波(1)复习回声的概念及其应用。
(2)探讨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3)介绍声音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振动、介质、音调、响度、音色等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特点。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3)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实际例子。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现象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特性的理解程度。
《声现象》章末复习教案
![《声现象》章末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e233fbf12d2af90342e617.png)
《声现象》章末复习教案
技能迁移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
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 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小组订正
答案展示
学生通过
小组讨论
回答问
题:
综合训练1、测量船为了测量海洋的深度,采用了超声探测技术。
测量船
发出的超声波在某海域的传播速度是1200m/s,6秒后收到返
回信号,求该海域的深度。
2、小明住的楼房附近正在建筑一座新的高楼,汽车声、人声日
夜不停,十分嘈杂。
小明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噪声对他的
影响
3、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
能够传播声音。
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
分析与结论。
要求设计的实验其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
4、( l )实验器材:
( 2 )实验步骤:
( 3 )实验分析与结论:
通过实验,让学
生能用学到的知
识解决实际中的
问题
作业1.大剧场的四周总是修得凸凹不平,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大剧场的墙壁
2.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三个有关合理场景。
甲乙丁
丙
抽气。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00e7d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3.png)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区分它们。
3.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和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利用。
2. 教学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回声和混响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设备。
2. 教学素材:声音实验视频,声音案例图片,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声音实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引导学生理解音叉、弦等振动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对听觉的影响。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这三个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6.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设备等,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技术的发展。
7.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回声与混响1. 回声:解释回声是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回声的形成。
2. 混响:讲解混响是多个声源产生的声音在空间中相互反射、干涉形成的复杂声音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混响与回声的区别。
3. 回声和混响的利用:介绍回声和混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调整,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实际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高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的重要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复习提问
教学难点
是音调与音响的区别
是如何确定噪声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 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
5、【10泰州】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C)真空不能传声。
(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⒉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真空(B)木头(C)空气(D)水
⒊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海水、铁管、空气(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D)空气、海水、铁管
⒎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学生练习】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发声体的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_______中不能传声。
二、选择题
⒈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例题分析
例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________中不能传声
例题2: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在水中比在钢铁中传播得快
(D)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要小
例题3:声音是由发声的________而产生的,声音要靠________传播,________不能传声,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时,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要听到回声,障碍物距发声体最近距离应该为_____________。
复习提问
自助练习
学生回答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了解性常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培养能力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 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超声波、次声波以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4、【10梅州】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C.“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D)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每秒20次到2万次
⒍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
(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综合创新】
1、小明住的楼房附近正在建筑一座新的高楼,汽车声、人声日夜不停,十分嘈杂。小明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噪声对他的影响?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四)复习过程
学习本章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要知道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做媒介传播出去,这些做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要知道声音在空气中15℃时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还要知道回声现象。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对于利用回声测距的原理,也要有所了解。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章节(课题)名称
声现象复习(二)
学时
1
总课时
14
三维目标
知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技能
复习目标: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超声波、次声波以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5、乐音的三要素
6、声音在不同介质 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7、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教学反思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10菏泽】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 其人”---------发声体不同,
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
传播很远
例题4:对离你10米远的高墙减话,被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到达你耳需要的时间是_______米,此时你________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因而回声和原声___________。
【动脑动手】
一、填空题
⒈小提琴发出悦耳的声音时,琴弦在__________。
⒉在月球上,宇航员面对面也要靠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______。
⒋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炮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
⒌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在振动时偏离 原来位置的距离叫做振幅
4、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5、乐音的三要素
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7、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过程
方法
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中国古代声学的产生是与乐器的制造密切相关的。石制的磬、陶制的钟、芦管编排的苇龠、土制的埙等等,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在乐律方面,半音是在商代产生的,七律音阶是在周初出现的。所以,后来由传教士把中国人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介绍到欧洲时,欧洲人音乐家、小提琴家、声学家都惊动一时,他们简直把朱载堉当做“神”来看待。
(三)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⒊声音能够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传播。________不能传声。
⒋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秒以上,人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⒌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
⒍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___ 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_____。
点击中考
1、【10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 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2、【10绵阳】.将耳朵贴 在 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教师运用这些历史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宣扬创新精神。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 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