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3)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声音的特征;(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声音的应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噪声污染;(3)认识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动态过程;(2)声音特征的相互关系;(3)声音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发学生思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产生的条件;(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3. 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波的传播特点;(2)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4. 声音的接收:(1)教师介绍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2)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声音如何被耳朵接收。

5. 声音的特征:(1)教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学生通过实验或听觉练习,体验并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声音相关知识;2.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和影响;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声音与科技的关系。

六、声音与科技1. 教学内容:(1)了解声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2)学习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处理,如音频文件压缩、回声消除等;(3)掌握声音技术在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接收4. 声速5. 声音的强弱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声音的强弱。

2. 难点:声速的计算,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的相关现象。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讲解声速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声速的测量方法。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声音接收的因素。

5. 声音的强弱: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讲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声波的应用:讲解声波在医学、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

2. 噪声污染:介绍噪声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

3. 声学仪器:介绍常见的声学仪器及其原理,如麦克风、扬声器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声音的强弱等基本问题。

2. 讨论:分组讨论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测量单位,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声源2. 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力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的测量: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及测量。

2. 难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通话,引出声现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音的特性。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声音的传播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举例说明。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声音特性和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并探讨原因。

2.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听力测试等。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学生特征分析
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高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的重要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复习提问
教学难点
是音调与音响的区别
是如何确定噪声
结合实际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 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
5、【10泰州】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C)真空不能传声。
(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⒉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真空(B)木头(C)空气(D)水
⒊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海水、铁管、空气(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D)空气、海水、铁管
⒎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分析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探讨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第二章:声音的特征2.1 音调解释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感受音调的变化。

分析常见乐器的音调特征。

2.2 响度讲解响度与振动幅度和距离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响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声音的反射与折射3.1 声音的反射解释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反射声音。

分析回声的产生和应用。

3.2 声音的折射讲解声音在介质界面时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折射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折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音的吸收与衰减4.1 声音的吸收解释声音在介质中被吸收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吸收声音的过程。

分析吸音材料的应用。

4.2 声音的衰减讲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现象。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衰减声音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衰减在实际环境中的影响。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声音与信息传递讲解声音在通信、广播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声音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和限制。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信息传递的未来发展。

5.2 声音与音乐艺术解释声音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作用。

探讨不同乐器声音的特点和音乐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声音运用。

第六章:声波的特性与测量6.1 声波的特性讲解声波的基本特性,包括振幅、周期、频率等。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声波特性的测量方法。

分析声波特性对声音特征的影响。

6.2 声波的测量解释声级计等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声级计进行声波测量。

引导学生思考声波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3)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声音的特征;(3)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1)声音传播的动态过程;(2)声音特征的数学表达及其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征,引发对声学知识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振动产生声音;(2)展示实验,观察物体振动时的声音;(3)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介质传递声音;(2)展示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中的传播;(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声音的接收:(1)讲解人耳接收声音的原理;(2)展示实验,观察人耳对不同频率、响度的声音的反应;(3)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声音接收的局限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声音特征的掌握情况;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 音调: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练习: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调变化,理解音阶的形成。

2. 响度: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初中物理声学现象介绍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现象介绍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现象介绍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 理解声音的利用和噪声控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 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 声音的利用和噪声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速的概念。

2. 音调和音色的区分。

3. 噪声控制的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声音(如音乐、动物叫声等),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到过这些声音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实验: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触摸扬声器感受振动。

3.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振动对声音有什么影响?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演示实验:将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飞溅,说明声音通过水传播。

3. 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有什么不同?声速的概念是什么?四、声音的接收(5分钟)1. 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传导和骨传导两种方式。

2. 演示实验:让学生用手指轻轻敲击耳朵,感受声音的传播。

3. 提问:声音是如何被人耳接收的?五、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演示实验:用尺子振动不同频率的音调,让学生听辨。

3. 提问:音调和响度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它们?六、声音的利用和噪声控制(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利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等。

2. 讲解噪声对人的影响和噪声控制的重要性。

3. 演示实验:用气球模拟噪声控制,让学生体验降噪效果。

4. 提问: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进行噪声控制?七、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包括声波进入耳道、振动鼓膜、传到听觉神经等。

4.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5. 声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波的传播特性。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声波演示仪、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播放声波清洗钟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入声现象的学习。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掌拍打桌面,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需要什么条件?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通过示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波演示仪上的波形,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4. 探究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被耳朵接收的?5. 学习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体验不同特性的声音,培养学生的音感。

6. 声的应用:介绍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声学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现象的探究。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器、扬声器、麦克风、音叉、水槽、玻璃罩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演示实验:振动器产生声音。

2. 学生实验:使用扬声器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何关系?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演示实验:音叉在水中传播声音。

2. 学生实验:使用玻璃罩,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讨论:声音的传播与介质有何关系?四、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5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分。

2. 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器材,体验和观察不同特征的声音。

3. 讨论:如何区分和理解音调、响度、音色?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2. 提问:你们认为声现象在日常生活有哪些应用?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声现象的创意实验或研究项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探究、学习和总结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回声和反射现象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和减小耳机、麦克风等设备的原理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音阶和音律的概念5. 声现象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噪声控制和防治声波在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2. 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回声和反射现象的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3. 演示:进行实验演示,如振动实验、声速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声音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组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声学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前沿动态。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等领域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5. 声音与生活噪声控制与环境保护声波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

3.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讨论,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

4. 了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探讨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

5. 研究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与分析,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

6. 声音与生活: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意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声现象的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利用实验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声音概念。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2.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3. 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尺子)等3. 生活实例素材教案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实验:鼓声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展示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展示实验:不同频率的声音。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展示实验:不同振幅的声音。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展示实验:不同波形的声音。

三、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声学在通讯、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生活实例:电话通讯、音响设备、隔音措施等。

四、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关键点。

2. 强调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练习题,提高学生对声学的应用能力。

六、声音的反射和折射1. 声音的反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展示实验: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区分它们。

3.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利用和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声音的三个特征,声音的利用。

2. 教学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回声和混响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设备。

2. 教学素材:声音实验视频,声音案例图片,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声音实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引导学生理解音叉、弦等振动体产生声音的原理。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4.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声音的频率和响度对听觉的影响。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这三个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6. 声音的利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设备等,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技术的发展。

7.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9.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回声与混响1. 回声:解释回声是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通过实验或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回声的形成。

2. 混响:讲解混响是多个声源产生的声音在空间中相互反射、干涉形成的复杂声音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混响与回声的区别。

3. 回声和混响的利用:介绍回声和混响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厅的音响效果调整,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的实际意义。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2)掌握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关系;(3)学会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决定因素;(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听力,关注声音环境;(3)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2)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关系;(3)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定量分析;(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决定因素;(3)声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如声源、接收器、测量工具等);(3)教学挂图和实例图片。

2. 学具:(1)笔记本;(2)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3)实验报告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2)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和被接收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2)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3)总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3. 研究音调、响度和音色:(1)对比分析不同乐器、不同发声体的音调、响度和音色;(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3)总结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决定因素。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现象的基本原理;(2)强调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2. 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2)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观察生活中的声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六、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和被接收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5分钟):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总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觉范围及超声波、次声波。

4. 声速: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5. 音调:频率决定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6. 响度:振幅决定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7.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关系。

2. 难点:声速、音调、响度和音色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声现象的奥秘。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与声现象相关的实例。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

2. 讲解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演示实验,如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4. 讲解声音的传播,介质的种类和传播条件。

5. 讲解声速的概念及其与介质、温度的关系。

6.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关系。

7. 进行案例分析,如音箱、耳机等设备的工作原理。

8. 课堂互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9.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10.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超声波的应用:如医疗、工业检测等领域。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耳朵与听觉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的应用:噪声与音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声音的特性。

2. 难点: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速的计算,噪声的控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采用讨论法,分析声音的特性及其应用。

4. 利用案例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波的概念。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波的传播过程。

4. 讨论: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不同声音。

5. 案例分析:分析噪声控制和音乐制作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知识的掌握。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声音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理解。

4. 组织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声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声音在地球大气层外的传播:探讨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的原因,引入宇宙通信技术。

2. 超声波和次声波:介绍超声波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次声波在自然界中的现象。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课本中有关声学的章节。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麦克风、扬声器、噪声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复习课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及考点分析: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及声音的利用。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三、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1、声音的产生: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

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

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5、噪声: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

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

6、声的利用: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回声定位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

四、课堂训练题目精选本章知识点填空1、声音是由发生体的___而产生的,物体的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靠___来传播,真空不能传声的原因是它不能形成___;可见,声音传播时是以___的形式传播的。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一般而言,声音的速度大小关系是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m/s。

声音在到达人耳的过程中,经历了振动,然后这种振动经过的传导,最后到达人脑的中枢才形成声音的。

人的颌骨、头骨也可传声。

这叫做传导。

有时,医院会利用超声波来给病人去除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又如,人们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也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从而把灰尘振掉。

3、回声是由于声音碰到障碍物后而___回来的声音;人的耳要听到回声,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要达到__s,也即障碍物离原声的距离至少要达到__m。

所谓的“回声定位”就是利用了声音的原理,这方面的应用有。

4、“土电话”在“打电话”时,发声者发声后,声音通过土电话的细棉线的___而达到对方的耳中。

5、音调是指声音的___,也即通常讲的“调子高低”问题,或声音的“尖不尖”问题;它是由物体振动的来决定的。

超声波是其超出了Hz的声音,次声波则是振动频率20Hz的声音。

6、响度是指声音的,也即通常讲的“嗓门大或小”问题。

它是由物体振动的___来决定的。

7、减弱噪声的方法: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8、小明是个乐器迷,爱玩弄各种乐器。

一次,他在房间里分别弹了二胡、琵琶和笛子,但外面的同学一下子就讲出乐器的名字。

这是靠区别各乐器的来区分的。

《声现象》复习课2课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5、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6、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7、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8、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教学重点及考点分析:本章重点知识是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及声音的利用。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三、知识应用1、遇到大风的天气,郊区路旁架设的高压线会嗡翁作响,这种声音是由于___的___而产生的。

当有人敲鼓的时候,如果在鼓面上刚好有几粒沙子,则可看到沙子跳动起来,据此可知,__________。

2、、在一个玻璃钟罩里有一只电铃,通电时,可以清楚地听到电铃的声音。

但如果用抽气机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通电后,人将___(“能”、“不能”)听到声音,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在钓鱼的人总是不愿讲话,是因为_______,会把鱼吓跑的。

4、、在录音机正前面约6cm的地方点燃一只蜡烛,并且使烛焰对着扬声器的中央,当打开录音机并使录音机发出强烈的节奏,则你可观察到_________的现象。

据此,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

5、“声音的三个特性”考题集:(1)“震耳欲聋”是指___;(2)“声音刺耳”是指___;(3)“小芳的歌唱得比小红的好”,这指的是两人的声音的____的好坏;(4)收音机、电视机上的“volume”旋钮所控制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_;(5)人耳很容易区别笛子、二胡的声音,是靠辨别他们的____;(6)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变乐器的发出声音的___;(7)女高音歌唱家的“高音”是指___;(8)初中男学生的声音浑厚而沉闷,是他们的声音___小;(9)“低声细语”是指___小;(10)“这首歌音太高”是指声音的___;(11)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而女高音歌手则为他轻声伴唱。

前者指的是声音的___,后者指的是声音的___;(12)购买音响设备时,总要考虑其“保真度”,这是指保持原声的__。

6、笛子发声是管内的空气柱发生___的结果.7、当一场大雪过后,大地银装素裹,这时,你会发现,周围特别安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本章自测题一、选择题:1.手指拔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作为声源的物体是()A.手指B. 琴弦C.空气D.弦柱2.声音在下列介质中传播最快的是()A.空气B.汽油C. 钢铁D.真空3.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即使相隔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A.月球上的尘埃太多B.月球上的温度太低C.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吸收了声音D.月球上没有空气4.两人不用通信设备就能交谈的情况是()A.在月球上B.在一间漆黑的房子里C.分别站在海拔1km的山顶和山脚下D.在两架同向飞行的超音速飞机上5.擂鼓人大力擂鼓,是为了使鼓声()A.升高音调B.增大响度C.改变音色D.以上的说法都有可能6、盲人善于分辨不同人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各有( )A.独特的音调B.独特的响度C.独特的音色D.不同的声速7.在剧院的墙壁上常常涂上一层凹凸不平的材料,这是为了( )A.美化墙壁B.防止声音发生干扰C.防止声波被减弱D.无法判断8.把相同的几个杯子盛上不同的高度的清水,用筷子敲击它们,可以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其原因是( )A. 音色不同B.响度不同C.音调不同D.以上都有可能9.在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记时员为了记时准确,在记时时,应( )A.听到发令枪声的同时立即按下秒表B.看见发令枪散发出白烟时立即按下秒表C.凭自己的掌握,听到枪声或看到白烟都可D.一看到枪的白烟立即按下秒表10.下列现象是利用了回声的是( )A.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B.录音棚内用软泡沫隔音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D.雷雨天时,先听到闪电,后听到雷声11、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

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12、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琴声……我们能把这些声音分辨出来,主要是依据声音的()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1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1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C.刮风时,我们能听到树叶发出的声音,说明树叶在振动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减弱噪声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5.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___m/s;这比在水里的传播速度___.16.一切___、___和___都能传声,___不能传声.17.俗话讲的“震耳欲聋”、“声音刺耳”和“闻其声知其人”指的分别是声音的__、____和___.18、图d、e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a b c d e19.如图3所示,在试管里装入深度不同的清水,然后按A 到B的次序往各个试管口轻轻吹气,这时,各个试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___,原因是:这种声音是靠____振动而产生。

20、我国古代有诗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指____现象;“掩耳偷铃”则是在_______处减弱噪声;“曲高和寡”中的“高”是指_________.21、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3s后听到回声,该人离山崖的距离是_____米。

三、声学计算题22、利用声纳向海底发射声波并测得到收回回波所用的时间为4s,求海底的深度(海水中的声速为1450 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