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声现象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现象知识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声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声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声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小故事。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单元复习声现象
复习声现象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知道声音的三大特性,理解声音的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乐音和噪声,知道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重点难点重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难点:乐音和噪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知识结构】(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4.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5.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二)、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
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声现象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复习并巩固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的理解;2.复习并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3.复习并理解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包括声音的反射和回声的应用、噪声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如何正确保护听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如何准确辨认和描述声音的特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复习:–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声音的特性复习:–音调:音调高低由声源振动的快慢决定;–音量:音量大小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音色: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3.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复习:–反射和回声的应用:声纳、声波测距等;–噪声对健康的危害: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影响人体健康;–声音的保护:正确使用耳机、避免长时间听音量过大的声音。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声音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对声音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示例,让学生分析声音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实验探究法:设计适当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巩固和拓展对声音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步骤二:核心知识点讲解(15分钟)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声音的特性。
3.声音的利用和保护。
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选择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描述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
步骤四:实验活动(20分钟)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声音特性和应用的理解。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基本知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3.能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复习教学的内容是《第一章:声现象》。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导入(10分钟)1.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向学生介绍声音的特点和不同的声音种类。
2.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方式,如声源与物体的振动运动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概念复习(10分钟)1.复习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是一种振动传播的波动现象。
2.复习声音的传播介质,如空气和固体等。
3.复习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步骤三:声音特性复习(20分钟)1.复习声音的频率和振幅这两个与声音特性有关的概念。
2.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复习声音的高低音、响度和音调等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与声源振动特点的关系。
步骤四:常见声音现象复习(30分钟)1.复习声音的反射现象,如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反射的特点等。
2.复习声音的吸收现象,如声音被吸收的材料和场所等。
3.复习声音的干扰现象,如噪声和共振等现象。
步骤五:实验探究(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等。
2.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对声音现象进行解释和总结。
3.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步骤六:复习总结(10分钟)1.针对本次复习内容,进行问题回顾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实验操作情况。
2.随堂测试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讲解、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声音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一、引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了解声现象对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复习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声音的知识。
二、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定义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3. 解释声音的频率和振幅是如何影响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4. 理解声音的反射、吸收和折射现象。
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提供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的介绍。
2. 示范实验: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声音的现象。
3. 讨论问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a. 振动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使用简单的实验设备,如弹簧与绳子等,示范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b. 声音的源头:声音可以通过人类声带的振动产生,也可以通过乐器或其他振动体产生。
2. 声音的传播a.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粒子振动传播的。
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b. 传播的速度和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也不同。
3. 声音的特性a. 频率和音调: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速率,影响声音的音调。
通过演示不同频率的声波,展示频率对音调的影响。
b. 振幅和音量:振幅是指声音振动的幅度,影响声音的音量。
使用示波器等设备,展示振幅对音量的影响。
4. 声音的反射、吸收和折射a. 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后会反射回来,产生回声。
通过实验,在不同表面上观察声音反射现象。
b. 吸收:声音在遇到某些材料时会被吸收,减弱声音的强度。
展示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吸收能力。
c. 折射:声音在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五、参考资源1. 教材:根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选择教材章节。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停!6、提问:谁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用一个“动词”概括使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动作方式,是什么?7、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动词”。
8、交流:通过敲、打、拍、吹、摩擦等动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发出声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体运动产生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追问:现在你认为物体必需怎样才能发出声音?2、学生交流讨论3、谈话:(出示试验器材)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大家预备了几样试验器材。
认真看看都有些什么?这些物体不动时,它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分别让它们发出声音呢?4、学生观察试验器材并思考,由学生介绍试验材料,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
讲解试验方法并出示试验记录表5、老师随机指导,完善并讲解正确的试验操作方法。
6.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
因此,要留意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和总结:一个物体发声时,它的运动轨迹有什么变化?7、讲解试验记录单并举例示范。
举例:摸着喉咙,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感受。
我们可以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喉咙在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活动二:通过探究不同物体发声的运动,归纳声音产生的缘由我的验证过程8.ppt出示试验要求:看,发声物体有什么现象产生?摸,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发声物体,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运动。
画,画出发声物体发声时的运动轨迹。
说,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9.试验:按要求进行下面5个发声试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并跟着它发声时的运动轨迹来画图,完成记录单。
10、小组汇报,老师适时作出引导,使学生留意观察发声物体运动轨迹的变化。
11、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对于“物体必需怎样才能发出声音?”你有什么想法?12、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运动)13、小结:物体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来回往复运动,我们称之为振动。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篇一:初中物理声现象总教案】初中物理声现象总复习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介质: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3、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4、声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遇到障碍物能反射或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5、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6、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7、声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8、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9、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10、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11、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12、人感知声音的途径:发声体振动听觉神经传递信号1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到方式叫做骨传导。
14、双耳效应辨别声源方向三方面因素:(1)感受强度不同(2)感受到的时间不同(3)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不同15、音调:人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16、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简称,赫。
符号,hz。
17、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18、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 — 20000hz。
19、超声波: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20、次声波: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21、响度:人耳的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
22、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理静止位置的最大距离。
23、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24、银色:也叫音品,是听觉感觉到的声音的特色。
25、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银色也就不同。
26、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声现象的复习教案
声现象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知识梳理:1.声音产生的条件: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3.声音传播的速度:(1)在空气中340m/s(2)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3)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例: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2.小华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后,总结出以下四点,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A.声音是靠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C.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小于340m/sD.声具有能量4.声音的传播的形式:声波。
声音的传播的实质:声能。
5.声音的反射—回声:(1)回声的产生: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叫回声。
(2)原声和回声的区分: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够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否则,回声将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例:1.夜深人静时,一个人在小巷行走,总觉得有脚步声跟着自己,为什么呢?(3)回声的利用:海洋的深度、测速。
6.乐音的三要素:(1)响度(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且与是否集中向一个方向传播有关。
(例:喇叭的形状、热水瓶爆炸响声)(2)音调(声音的高低或粗细):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例:带着蜂蜜的蜜蜂)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人嘴能说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和材料。
例:1.新年联欢会上,小王在演出前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程度,他是在调()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2.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A.音调低,响度大;B.音调低,响度小;C.音调高,响度大 D.音调高,响度小。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声现象 复习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声现象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加深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声的基本特征。
2.声的传播速度。
3.声音的产生和接收。
三、教学重点1.复习声的基本特征、传播速度等概念。
2.复习声音的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3.加深对声现象的实际应用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声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声的基本特征1.提问:声是怎么产生的?声有哪些基本特征?2.学生回答:声是物体振动传播产生的,声的基本特征有响度、音调、音速和音色。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确认和补充,确保学生对声的基本特征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复习声的传播速度1.提问: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差异吗?为什么?2.学生回答: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因为不同介质中的分子密度和弹性模量不同。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确认并引导他们思考分子密度和弹性模量对声传播速度的影响。
第三步:复习声音的产生和接收1.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怎么被人耳接收?2.学生回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经过空气中的传播,最终被人耳接收。
声音的产生和接收分别通过发声体和耳朵完成。
3.教师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引导,解释发声体和耳朵的原理和作用。
第四步:实验操作1.实验1:测量声的传播速度。
•要求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对。
2.实验2:观察声的传播特征。
•要求学生分组自行进行实验,观察声的传播特征,并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将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
第五步:讨论和总结1.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并就声现象的应用进行思考和交流。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堂《声现象》的复习课有着明确的思路和目的。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能够复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声音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复习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鼓、锣、木鱼等)、音响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张。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引导他们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向孩子们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即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讲解与演示:利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器材的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让他们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与讨论: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成果,引导孩子们讨论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等。
6. 拓展延伸: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故事或现象,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声音的奥秘。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理解程度。
初中物理声音专题复习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声音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及其特性。
(2)掌握声音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3)学会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运用数据分析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合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源(1)复习振动的概念及其特点。
(2)探讨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3)介绍声源的分类和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速度(1)复习介质的概念及其作用。
(2)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介绍声速的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复习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区别。
(2)探讨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
(3)运用实例分析声音特性的应用。
4. 声音的应用:回声与超声波(1)复习回声的概念及其应用。
(2)探讨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应用。
(3)介绍声音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振动、介质、音调、响度、音色等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讲解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特点。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影响声速的因素。
(3)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及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实际例子。
3.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现象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特性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橡皮筋、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2. 多媒体课件: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应用及噪声控制的动画、图片和视频。3. 教案和导学案:准备详细的教案和导学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3. 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角度认识噪声难点:1. 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2.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3. 减弱噪声的途径和采取控制噪声的措施
教学方法
1.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声音的应用和噪声的危害及控制。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现象,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现象和实验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章节
第二章 声现象
主要教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3. 声的利用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2. 理解并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3. 了解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以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 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5.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17米二、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初二物理声现象教案篇2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回顾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主要表现如下:1、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发学案课上着重把握好预习指导-导入新课—结合媒体学习新课-小结-评阅作业-章节复习-考核几个有机的环节,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在学习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
这一阶段,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
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5、大胆、稳妥探求教学改革着眼于素质教育,为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学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还结合愉快教学法、陶治情感法、强化训练法,和谐地展开双边活动,此法不仅能赐其以鱼,还赐其以网,授之以渔。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关于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有效组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
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
”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复习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设计意图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呈现与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如实验探究、定性观察、定量测量、简易实
验、小制作等
2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呈现顺序做了适当调整
3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
4关心科技发展,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3尝试根据声音的特征将各种声音进行分类。
倡导利用常见物品设计、制作简易乐器。
会用不同的方法改变乐器发出的声音。
4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培养防治声污染的环保意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5了解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3能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响度和振幅、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4噪声的防治
教具和学具
刻度尺,粗细不同的皮筋、砝码若干等
课前准备
请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主要复习回顾: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速度
4声音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会怎样。
教师引导:声音从产生到传播的
过程,我们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物理知识?
学生总结:1发声体在振动举例各种昆虫动物的发声和风水等自然界的一些声音。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的问题需要和原声间隔0.1s才能区别本节内容为识记1要求学生能正确区分各种声音的发声体。
2了解声音的传播实际是传播了振动传播了能量
巩固练习1家家把耳朵贴在一根长为200m的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一下钢管,家家能听到几次响声。
有水的钢管理论上能听到3 声,分别是钢管、水、空气传声。
由于人的听觉分辨率是0.1s所以要计算三次的
声音是否相差0.1s以上。
本题可以听到3声。
有的同学会错误的认为有回声。
回声是在原地听到,而本题的条件是在另一端。
2生活中的乐器
回顾乐音的特征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教师引导:
谁能告诉我,怎么区别一个乐器,比如小提琴发声时有什么特征?拉得轻重,会有声音响度的变化;拉出不同的音符会有音调的变化;用不同的琴弦,会有不同的音色变化。
学生归纳:1音调:声音的高低。
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1s振动的次数。
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
振幅: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3音色。
声音的特色。
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本节内容为理解要
求学生能够用手边的器材如刻度尺做一些小实验验证以上结论。
注意在实验中影响结果因素较多时应控制变量。
巩固练习指导学生探究活动:
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可以发出声音,其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介绍:
玄乐器:发声体琴玄音调高低与琴玄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
一般越细越短越紧音调越高。
管乐器:发声体空气柱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体积有关。
空气柱体积越小音调越高学生猜想:
1、皮筋的长度
2、皮筋拉得松紧程度
学生同座位两人合作实验:
实验结论:一根绷紧的橡皮筋,拨动时发出声音音调与皮筋长度有关,长度越短,音调越高;与皮筋拉紧长度有关,拉得越紧,音调越高
例:向水瓶中冲开水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情况是什么情况
学生:空气柱变小,音调变高;振幅变小,响度变小。
注意讨论实验中应该控制的因素
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探究程序全,结论易于得出,可以对知识、探究能力两方面训练。
回顾噪声:
令人厌恶的噪声
两种分类方法:1物理学角度2环保角度(重点)噪声的控制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总结:1影响人的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2声音的等级。
知道50dB 70dB 90dB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3噪声的控制: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学生练习:
手枪上的消音器是在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手捂住耳朵,是在
处减弱噪声的;教师外噪声大,同学们关好门窗后继续听棵,知识在中减弱噪声的。
本节内容为识记。
要求能和生活中的现象紧密结合,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复习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频率。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超声波与次声波的不同?
我们复习了有关声音的物理知识,请同学们归纳出这部分知识结构学生总结: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大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超声波的特点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能量集中能成像等。
应用有B超雷达等。
频率小于
20Hz的是次声波。
次声波传得远,可以绕过障碍物。
地震海啸等能够引发次声波。
交流学生写的知识结构图。
本节内容为识记。
提示学生超声波也是声音。
速度为340m/s与光的电磁波加以区别。
了解超声波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资源
苏科版8(上)教材、教学参考书、中考指导书、物理学习指导
教学评析
本节课复习注意这部分知识的全面性,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有知识的重温和探究活动,题目选择精当,教学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