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课教育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声现象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作为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相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复习备考的紧张时期,对于声现象知识也有一定的遗忘和理解的偏差,因此本节课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及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同时学生上复习课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兴趣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复习中运用多种手段,尽量避免枯燥乏味。
三、课程标准具体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3.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音乐欣赏 + 知识回顾
活动一:让物体发声
活动二:声音的传播
练习五:
活动六:噪声的
防治
练习四:
四、教学资源
音叉、刻度尺、竖笛、铃鼓、响板、沙锤、乒乓球、多媒体课件、达标检
测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练习一:
活动三:探究声音的不同特
性
练习二:
活动五:声的利
用
练习三:
活动四: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对话
八、板书设计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介质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频率
2.响度——振幅
3.音色——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四、噪声的防治
1.防止噪声产生
2.防止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声现象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掌握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讨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态度,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的深入理解,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图示与解释。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装置、教学PPT。
2. 教学材料:教材、试纸、录音机、频率计。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
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
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讲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着重介绍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等概念。
3. 实验探究(15分钟)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实验项目:一个是用两个相同的音源同时发出声音,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另一个是将狭缝遮住一部分,观察声音的衍射现象。学生可以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4. 讲解和总结(15分钟)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对声音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进行讲解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并给出相关的图示和解释。
5. 达标训练(15分钟)
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声现象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声音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
2.复习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3.复习声音的传播特点,包括声音的传播介质、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4.复习声音的利用和保护,包括声音在通信、娱乐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保护听力健康。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引入声音的概念,以提醒学生对声音有初步的了解。
2.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可以传播吗?我们如何感受到声音?
3.教师进行简要解释,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第二步:复习声音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随机抽取几位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问题,并进行简要解释。
2.引入声音的传播问题,让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提问:我们如何感受到声音?声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4.让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第三步:复习声音的特性(20分钟)
1.提醒学生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色。
2.引入音调的概念,让学生分辨不同音调的声音。
3.进行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4.引入音量的概念,让学生分辨不同音量的声音。
5.进行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模仿发出不同音量的声音。
6.提问:是否所有声音都有相同的音色?声音的音色可以改变吗?
7.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第四步:复习声音的传播特点(30分钟)
1.提醒学生声音需要传播介质才能传播,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示进
行说明。
2.引入声音传播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
度差异。
3.进行相应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测量声音传播速度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选择编号B、C的
两种规格的琴弦来进行实验.小明的选择对
吗?为什么?
(2)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
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2中①的位置所
缺数据是.
4,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在上面一段视频中,吹啤酒瓶产生声音的原因是振
动。下图中,吹啤酒瓶时音调从左至右的变化是逐渐。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音调高低与空气柱长短的关系
知识应用1,(2011黄冈)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
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声音的特性
2,(2011荆门)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强烈地震造成
了大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
B. 地震时会产生地震波,这种地震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 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受灾人员通过呼喊和敲击方式求救主要是利用声音可以传
递信息
学生分析并作答
主要考察声音的产生、
传播、利用。
3,(2011广东)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
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
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A.①②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学生分析并作答主要考察噪声的控制
4,观看视频回答问题,人站在内墙下说话,声音能沿着圆形围
墙内壁传播,耳贴墙壁能分辨出自己说话的回声,问:回音壁
的周长至少为多少?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共5篇)
第一篇: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声现象复习过程中,以实验和生活实例为主线,通过再现实验,体验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逐步掌握声现象各个方面知识点。[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学习内容。本章内容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声现象相关实验,充分利用小组学习,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营造和谐的讨论、交流环境,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仪器材料] 大小不同的音叉乒乓球直尺鼓水盆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
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
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
(完整版)《声现象》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课》教学设计
文山市古木镇中心学校蔡伶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复习过程,初步认识到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
2。经历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关系的复习过程,初步认识到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
实践中去的品质。
二、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的知识网络
四、过程与方法
(一)展示并让学生齐读考试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能从具体事例中区分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特性。
3。知道噪声产生的原因与危害,会判断减弱噪声的途径.
4。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知道声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二)教师进行考情分析
1.高频考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音在生产、
生活中的应用等。
2。本讲在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中,常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为1—3分。(三)展示《声现象》知识框架:
(四)进行考点梳理
考点1声现象的实验探究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得出结论: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现象总结复习教学教学教案
精心整理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学生能回忆并说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3.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增强环保意识。
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叫音调,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振动的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响度是表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发声体的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就;响度还跟人到发声体的有关,距离发声体,人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性。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个音符,我们可以区分开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不同
乐器的和不同,使发出声音的不同。控制噪声可以从、和三个方面着手。
2.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B.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噪声减小
C.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_________ 。?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
(4)如图7所示的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表明。
2.某人观察到某一工厂的锅炉汽笛出水后4s才听到汽笛发出的声音,当汽笛喷气发声时,这个人距离锅炉多远?
在本环节中以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纵横联系,对问题的深度理解。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内容
1.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包括声波进入耳道、振动鼓膜、传到听觉神经等。
4. 声音的特性: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5. 声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声波清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声波的传播特性。
四、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声波演示仪、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播放声波清洗钟表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引入声现象的学习。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掌拍打桌面,感受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需要什么条件?
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通过示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波演示仪上的波形,加深对声音传播的理解。
4. 探究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声音是如何被耳朵接收的?
初中物理_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现象》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作为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物理现象,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相联系,重视用物理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复习备考的紧张时期,对于声现象知识也有一定的遗忘和理解的偏差,因此本节课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及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同时学生上复习课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兴趣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复习中运用多种手段,尽量避免枯燥乏味。
三、课程标准具体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
3.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
音叉、刻度尺、竖笛、铃鼓、响板、沙锤、乒乓球、多媒体课件、达标检测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活动六:噪声的
防治
活动五:声的利
用
练习二:
活动四: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对话
活动三:探究声音的不同特
性
练习一:
活动一:让物体发声
活动二:声音的传播
音乐欣赏+ 知识回顾
练习四:
练习三:
练习五:
八、板书设计
因此本节课的复习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及知识的应用与迁移,让学生去讨论、去总结、去回忆、去应用、去实践,给学生更为开放的空间。同时学生上复习课无论学习动机还是学习兴趣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复习中运用多种手段,尽量避免枯燥乏味。
《声现象复习》效果分析
声现象复习课说课稿
《声现象》复习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一章声现象,课型为复习课。我将从说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后反思三方面进行阐释和说明:
一、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分析:
1、复习内容及地位:
这是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一轮《声现象》的复习课,主要复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声音的特性、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这一单元教材内容在中考中的试题考查的重点是密切联系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情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热点是在现代技术中声的利用及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增强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本单元知识在中考中难度不大。根据对复习内容的分析、考点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了如下预习目标及重难点:
2、预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知道声音的三特性;(3)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4)能够把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象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联系起来;(5)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知识归纳及解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思和探究意识,提高其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3、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
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于重点,可通过专题的高密度强化训练,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相关重点的解题方法,效果较好。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通过视频及图片、文字及讲解多方位训练,引导学生对难点加以突破。
依据复习内容,分类设计了如下三个复习专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题、“声音的特性”专题、“噪声的控制与声的利用”专题,通过专题,可帮助学生把握复习的重点,提高复习效率。
声现象教学设计
中考物理复习教学设计
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的特性及其确定因素;
3、了解声的应用和噪声的防控。
教学重点:
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知道声音的特性及其确定因素。
教学难点:
声音的特性及其确定因素。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习目标
二、完成学问梳理
三、老师点拨
学问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消逝”。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须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o
3、发声及振动的关系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振动不肯定被人们看到。
②一切振动都能发声,但不肯定能被人听到。
学问点二声音的特性【乐音三要素】
响度:声音的大小一一由振幅和离声源的远近确定
音调:声音的凹凸一一由振动的频率确定
音色:声音的品质一一由发声体本身确定
学问点三声的利用
1.声能够传递信息
例如: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用B超诊断病情、利用次声波监测地震
等。
2.声能够传递能量
例如:利用次声波清洗机械、击碎结石等。
学问点四噪声的危害和限制
1、噪声和乐音
⑴物理学中,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波形无规律。发声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乐音。波形有规律
⑵从环境爱护的角度讲,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留意:乐音有时会变为噪声,但噪声恒久不会成为乐音。
2、减弱噪声的途径:⑴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⑵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⑶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单元复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3.利用单元测试训练学生答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2、在单元测试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类型:复习课
教学方法:引导复习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老师明确本期复习方法和思路以及本节教学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并进行适当板书
1、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初中物理_第二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一、【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明确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影响因素。2.知道噪声的危害,能说出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回顾本章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知识回顾】完成后组内相互交流巩固
三、【课内探究】
模块一:声音的传播
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明和小敏做了如下两步实验:
(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地敲击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过来的声音大小。
(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缝隙,然后重复上述步骤,比较声音的大小。
请你帮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下表中:
分析与论证,声音靠传播到远处。(不能传声)
【拓展1】
1、能传播声音的介质有()
A.只有气体
B.只有固体
C.只有液体
D.气体、液体、固体均可
2.把音乐芯片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在向外抽气的过程中()
A.听到音乐声越来越大
B.听到音乐声越来越小
C.听到音乐声不变
D.无法判断
模块二:声音的特性(先思考后实验操作,并明确实验注意的问题和实验方法)
用一把直尺,如何探究音调或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任选其中一个实验)
实验方法: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拓展2】
1.挑选西瓜是否成熟时,人们常常轻轻敲击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成熟,这是根据(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以上都不正确
2.人们常说的“不准高声喧哗”与“这个音太低,我唱不出来”中的高低是()
A.“高”指响度,“低”指音调
B.“高”指音调,“低”指响度
C.都指音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
声现象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3.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4.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
ppt通过三幅图让学生了解听到声音的三个环节,让学生形成三个环节:产生、传播、接收。
二、新课讲解(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1.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学生理解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音频: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区别各种声音,随后问: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引导学生从材料、频率、振幅讨论。
区别不同音叉发声的声波图形。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一。强调: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
PPT:图片宇航员在太空
学生:真空不传声,强调:书本实验:科学推理法
老师提问:传声的是什么?学生:介质
复习介质的分类和声速
知识点:以声波的形式,靠介质,传递能量和信息。真空不传声有趣的现象——回声
强调:声音去了又回来,人耳能区别回升和原生的时间为0.1s
学生做学习策略,知识梳理二。
3.声音的接收
为什么前面的老爷爷听不见声音?学生:耳朵有问题,接收不了复习:人耳接收频率:20-20000Hz
接收不了:大于20000Hz为超声,小于20Hz为次声,他们都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根本信息
年级八年级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苏科版第一章
单元〔或主题〕名称声现象
1.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章的规律构造挨次是:声音是什么---乐音的特性---噪声及其把握 --人耳听到的声音。为了突出重要学问的学习,首先以第一节探究“声音是什么”为切入口和主线,除了引导学生争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外,还介绍了声波、声能、声速等重要概念。把“不同声强级的声音对人的影响”放人第三节,结合噪声的危害加介绍。把“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放在第四节,作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参照物”。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1.通过试验,生疏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学问的一些应用。
3.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把握的方法。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构造图〕
本章的规律构造挨次是:声音是什么---乐音的特性---噪声及其把握-- 人耳听到的声音。
课时安排:
一、声音是什么
二、乐音的特性
三、噪声及其把握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综合实践活动2 课时声音的产生、传播;声波;声能;声速2 课时乐音的三要素及其特性
1 课时把握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1 课时可听声范围;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1 课时探究材料的隔声性能
第1 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声音是什么
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课型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布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格外生疏的。“声音是什么”是从学生格外生疏的现象中提出的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拓展。除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外,本节教学内容还借助类比、观看、表达等形式介绍了声音是一种波以及声音具有能量等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