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一)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掌握声波的特征和声音的响度、音调以及音色等概念。
3.能够利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质。
教学重点:1.声波的特征和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概念。
2.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质。
教学难点:1.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的理解。
2.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或黑板、粉笔。
2.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长型透明玻璃管、贮水瓶、水、吹管。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0分钟)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我们是如何相互交流的等。
2.简要介绍声波和声音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发声器官产生声音(15分钟)1.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重点是人类的发声器官。
2.请学生观察口腔和喉咙的示意图,了解声音的产生并分析原理。
3.引导学生口齿清晰地说出声音,并感受声带的振动。
Step 3 声波和声音的特征(15分钟)1.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波的特征,主要包括频率、振幅和波长。
2.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分别对应声波特征的不同方面。
3.针对每个概念,用简明的语言解释和示例。
Step 4 实验验证声音需要媒质传播(30分钟)1.安排一个小组实验。
学生自行组织成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声音需要媒质传播。
2.实验步骤:a.准备长型透明玻璃管、贮水瓶、水、吹管等材料。
b.将吹管放入水中,保持水平,不要碰到管底,嘴对准管口。
c.轻轻在吹管上吹气,观察现象。
3.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Step 5 总结和讨论(10分钟)1.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总结声音的特征和声波的传播特点。
3.讨论实验结果,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声音的传播机制。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媒质?声音的特征有哪些?2.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例如观察音响、调查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等。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声现象 国赛一等奖教学设计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知识梳理】1. 声音的产生:由物体而发生,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以的形式传播,而且是一种波,它具有。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声音在金属中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它在空气中的要。
4.声音的三个特征:5.令人厌烦的噪声(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是指通常是指 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 的。
噪声是指 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 的。
(2)噪声的来源和分类:阅读课本P16页回答问题。
(3)噪声的级别和危害:人们用 (符号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4)噪声的控制:减小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有: ;; 。
(在图中指出说明是哪一种。
)6.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阅读图并回答问题音调表示声音的 ,是由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
响度表示声音的 ,是由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音色不同,声波的 也不同。
把频率范围在 Hz至 Hz之间的声波叫做可听声。
频率高于 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 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超声波的应用利用超声波的、、等特点制成。
成像。
超声波测定器超声波器超声波器利用超声波的特点粉碎结(3)次声波及其危害:次声波的特点是,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危害,强大的次声波还会对等造成破坏。
【例题分析】1.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物质空气氧气铝铁铅物质的密度(kg/m3)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330 316 5100 5000 1300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2.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节奏不同3.声音以形式传播,声音靠来传播,而且声音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填“相同”或“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填“能”或“不能”)传声。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5.学生情感态度:学生对环境保护、噪声污染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本章节学习,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其传播条件,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声音的特征:分别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以钢琴、吉他等乐器为例,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不同特征的变化。并通过图表、音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波的基本性质,如频率、振幅、波长等概念。
2.学习声音的传播条件,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理解声音传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
3.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运用这些特征对声音进行描述和区分。
4.学习声音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了解这些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声学现象的解释: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如为什么雷声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声音?
4.总结反馈: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5.作业设计:布置富有创意的实践性作业,如制作简易乐器、开展噪声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噪声污染的危害,自觉为创建宁静环境贡献力量。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听觉的形成过程。
4.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实际应用:介绍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
难点: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声音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声音实验,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讲解声音的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听觉的形成过程。
5. 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理解这三个特性。
6. 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运用声音的基本特性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其应用能力。
声现象 教案
声现象教案教案标题: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3. 掌握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质等基本特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区分和表达。
教学重点:1. 声音的定义和产生。
2. 声音的传播特点。
3. 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质。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2. 声音音调、响度和音质的区分和表达。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实验材料:实验音叉、空心木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们描述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所了解的声音例子。
2. 引出声音的定义和产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的定义和产生方式,并进行解释。
2. 引导学生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并具有传播的特性。
三、实验展示(15分钟)1. 利用音叉等实验材料,进行简单的音调、响度和音质的实验展示。
2. 引导学生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与概念进行对比和总结。
四、深化学习(15分钟)1.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金属等)中的传播特点,并填写相应表格。
2. 通过多媒体材料展示和讨论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差异和原因。
五、知识运用(10分钟)1. 分组游戏:由教师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质的声音,学生们根据听到的声音特性进行答题或游戏,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2. 小组展示:学生们准备自编小节目,包括声音创作和音频表演,展示不同声音特性的应用。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们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总结。
2. 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拓展活动:1. 学生们自行设计并进行声音相关主题的实验,如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声音的遮蔽。
2. 学生们收集不同音乐曲风和声音效果的音频材料,进行欣赏和分析,了解音乐创作中的声音变化和特性。
备注:此教案为初级阶段的声音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全章教学设计前言在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中,第一章《声现象》是学生们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章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以及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依据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大纲,设计一套全章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懂得声音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一些现象;3.理解声音的强度和音调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比较它们;4.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1 声音的产生1.1.1 声音的定义和特点 -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对声音进行定义和特点的总结; - 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能够传播到人耳并产生听觉感受。
1.1.2 声音的产生实验 -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声音产生实验,例如用橡皮球拍打空气,用各种乐器演奏等; -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原理。
1.2 声音的传播1.2.1 声音的传播方式 - 通过图示和实验,向学生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为机械波;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差异。
1.2.2 声音传播速度 - 通过实验和计算,让学生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 引导学生发现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并且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1.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3.1 声音的强度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强度,并引导学生探索强度与声波振幅和距离的关系; -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强度单位分贝(dB),并能够应用分贝进行声音的比较。
1.3.2 声音的音调 -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测量声音的音调,并引导学生探索音调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 通过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让学生了解高音和低音的声音特点。
1.4 声音的应用1.4.1 声音在通信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电话、广播和电视等通信工具中的应用; - 让学生了解信号的传输、接收和转换原理,以及声音在通信中的重要性。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
新教材《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声音2. 声音的传播声波的传播特性空气、液体、固体的传声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与传递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响度:振幅与声音强度的关系音色:波形与声音质地的关系5. 声学应用声音的利用:如电话、音响设备声波的控制:如隔音、消音技术声波检测:如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学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音叉、尺子、气球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的动画演示。
3. 案例资料:如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噪声控制技术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知识的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声学应用的理解。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认知。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分。
3. 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 声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和介质的性质。
2. 音调和响度的数学表示方法。
3. 高级声学现象,如回声定位、声波的干涉和衍射。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2. 第二课时:声音的传播3. 第三课时:声音的接收4. 第四课时:音调、响度和音色(上)5. 第五课时:音调、响度和音色(下)6. 第六课时:声学应用7. 第七课时:声学实验操作与分析8. 第八课时:声学案例分析9. 第九课时:综合练习与复习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通过作业和练习收集学生对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和传播特性;•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和量度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与声音相关的问题;•培养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和性质•声音的量度方法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导入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了解程度,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为新的知识做铺垫。
第二步:声音产生与传播(25分钟)1.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方式;2.给学生示范不同方式的声音产生并观察;3.分组小实验:要求学生准备好小石子,分别扔入水面、沙堆和墙壁,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4.学生小组分享实验观察结果;5.教师扩展:讲解声音传播的一些实际应用,如声呐、超声波等。
第三步:声音的特性和性质(40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声音的特性,如音调、音量、音色等;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的影响;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声音的频率和音调之间的关系实验;4.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
第四步:声音的量度方法(30分钟)1.介绍声音的量度方法,如噪声级、声强等;2.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量度方法的实际应用;3.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一个声音的量度实验;4.学生小组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估。
第五步:小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接受教师的评价和指导。
4. 教学资源•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和实验材料•小石子、水面、沙堆、墙壁等实验材料5.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方式;•学生之间小组合作实验,互相分享和讨论实验结果;•教师对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科普小报告,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量度方法,字数不少于800字。
7.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思考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性。
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教案我设计的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课《声音的世界》,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游戏,让幼儿能够体验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活动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声音为起点,引导他们探索声音的奥秘,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性,能够辨别不同的声音。
4. 提升幼儿的观察、思考、动手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并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扬声器、各种乐器、气球、塑料杯、水、泡沫板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操作材料包(每个孩子一份)。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如音乐、动物叫声等,让孩子们感受到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索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拍桌子、拍气球,观察声音的产生,引导他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孩子们分组实验,将塑料杯放在扬声器上,放入水中,观察声音的传播,引导他们发现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
4. 声音的特性:让孩子们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观察和描述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等。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活动难点:让幼儿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声音,并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课后,我会反思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让家长们也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共同发现声音的奥秘。
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声音,让他们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声现象实验。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声源(如铃铛、尺子)、扬声器、麦克风、声音传感器、介质(如空气、水)、计时器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声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声源的振动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摇动铃铛,观察铃铛的振动。
3. 记录振动的情况。
实验现象: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观察声音的传播实验步骤:1. 将扬声器连接到声音传感器上。
2. 播放音乐,观察声音传感器上的波动。
3. 改变扬声器与声音传感器的距离,观察波动的变化。
实验现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引起传感器的波动。
实验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空气是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三、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15分钟)1. 实验三:观察音调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尺子,将其伸出桌外,振动尺子。
2. 改变尺子的振动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3. 记录音调的变化。
实验现象: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实验结论: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2. 实验四:观察响度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铃铛,将其悬挂在支架上。
2. 轻轻敲击铃铛,观察声音的响度。
3. 改变敲击力度,观察响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敲击力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实验结论:响度与振动的幅度有关。
3. 实验五:观察音色的变化实验步骤:1. 准备两个不同的声源,如铃铛和小铃铛。
2. 分别播放两个声源的声音,观察音色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回顾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主要表现如下:1、利用课堂教学,打好学生基本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前发学案课上着重把握好预习指导-导入新课—结合媒体学习新课-小结-评阅作业-章节复习-考核几个有机的环节,结合实验精讲概念、定理、定律,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物理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在学习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2、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遵循物理教学规律和物理学科的特点,以实验启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启发积极思维,提示物理现象的本质。
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研究学生,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学生素质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
这一阶段,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
4、重视德育渗透,培养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
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5、大胆、稳妥探求教学改革着眼于素质教育,为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本学期努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还结合愉快教学法、陶治情感法、强化训练法,和谐地展开双边活动,此法不仅能赐其以鱼,还赐其以网,授之以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a.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c.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a.分析声音在通信、音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探讨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在理解其物理原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关于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有效组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
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
”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一)教学设计
Sound phenomenon (1) teaching design
声现象(一)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
难点回声测距离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学生橡皮筋
一引入新课我们有两只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听
老师讲课,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
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1)演示课本图3-1,引导学生观察音叉发生时叉股在振动。
(2)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3)随堂学生实验:做课本图3-1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小结:归纳以上实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声
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指出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
声也是由于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课本图3-2实验问:右边音叉的振动通过什么传给了
左边的音叉?-(空气)
(2)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3)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
晰的敲击声,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小结:声音能靠任何气体、液
体、固体物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而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学生对比表中的一些声速并找出空气中
15摄氏度的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观
察音叉振动观察橡皮筋振动感觉喉头振动归纳观察左边乒乓球思
考回想实验查表,并比较
教学过程设计
四.回声
(1)回声: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讲述为什么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又不能。
原声与回声要
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
(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
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已知:
v=340m/s ; t=1.5s求:S解:s=vt1=340m/s×1/2×1.5s=255m答:略
五.小结计算练习学生解题
三.思考与作业 P43-3
四板书
第四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发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传播
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三.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