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与汉先民的思想观念

汉字与汉先民的思想观念

有一些男女共有的缺点,也用“女”旁。如:
媮 有一个义项为苟且,字同“偷”。清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需部》:“媮,字亦作偷。” 《汉书·元帝纪》。“媮合苟从,未肯极言,联甚 闵焉。”颜师古注:“媮,与偷同。”
婪 《说文》:“婪,贪也。从女,林声。杜林说: 卜者党相诈验为婪。读若潭。”
嬾 同“懒”。《说文·女部》:“嬾,懈也,怠 也,一曰卧也。从女,赖声。”段玉裁注:“俗作 懒。”《玉篇·女部》:“嬾,懈惰也。”

《说文》:“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 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段玉裁注:“后 之言後也,开创之君在先,继体之君在後也。析言之如是, 浑言之则不别矣。”《尔雅·释诂上》:“后,君也。”
甲骨文“后”字即“毓”字,象妇女产子形。王国维《殷 卜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后字皆从女,或从母、从子, 象产子之形。”
三、重男轻女
人类社会多是由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的, 我们的汉字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从《说文解字》 的“女”部字看来,《说文》“女”部共有 238字(不含新附字),有人统计其中表示歧 视的意义的约60多个,占25%强。大凡人类 共通的奸淫嫉妒、懒惰贪婪、谄媚、善于诋毁、 甚至丑陋惭愧等统统从女,歧视与贬抑女性的 文化心理弥漫着整个男权社会。(参高海英 《〈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扬州大学 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意义为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改称皇帝。 《尔雅·释诂》:“王,君也。”戴侗《六书故·疑》: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 王。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汉有天下,因秦制称帝, 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
《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 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 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扒,古 文王。”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古之造文 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而 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 非王者孰能当是。”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好地保护和诠释了中华文化。

我仅从汉文字所体现的祭祀文化来品味汉字的魅力。

据文献记载,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居五礼之首。

有些已经消失,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

“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

“示”是“神”的本字。

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示部中有六十三个字,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

一、从汉字看祭祀对象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神,从示,申声。

本天上之电。

(因为神字本申,如天上雷电弯曲。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

祭天为禅。

?o,从示,氏声,地神也。

地?o,提出万物者也。

天神曰灵,地神曰?o。

“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二、从汉字看祭祀用品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

”肉食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极为珍贵,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牺牲”从字形上看都从牛,那么可以看出牛肯定是祭祀用品之一了,再看“祥”字,《说文解字》“羊,详也。

”羊在古代象征善良正义,所以常用羊来祭祀。

后来“牺牲”也用来指祭祀常用的指马、牛、羊等牲畜。

在古代还有一种祭品就是人。

原始部落战争中战俘常被杀掉祭神。

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孟”,《说文》:“长也。

从子皿声。

”本义是长子,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双字与古代祭祀文化人类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威力无比的自然力量。

这神奇的力量,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特别是我们的先民们,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面对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自然之力,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由心生畏惧,进而顶礼膜拜,于是自然之神随之产生。

天神地祗,雷公风伯,草木山川I,皆有神在。

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以求趋吉避凶,人们对极尽虔敬之心,经常奉上供品,举行仪式,表达对神的诚意。

这便是早期的祭祀。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对古人的祭祀活动有着形象的描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说文解字》:“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这就是说,“祭”就是手里拿着肉祭祀神灵的意思。

“祭”字的甲骨文字形作!)II,左边像肉(即楷书“祭”字左上角的部件),右边像手(即楷书“祭”字右上角的部件),下面的点像血滴,点的多少不一,表示刚刚宰杀的牺牲,还在滴血,就拿来祭祀,这说明当时还保持着血食的习惯。

“血”字甲骨文字形作W,正像祭祀时将血盛在器皿中的样子。

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

”古人自己吃生肉,饮鲜血,也拿生肉鲜来祭祀神灵。

久而久之,“血食”也便成了祭祀的代称。

我们经常在古书中看到“社稷不血食”的说法,意思就是社稷之神得不到祭祀,象征着国家的灭亡。

这种杀生血食的祭祀习俗,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记载,直到今天,中国部分地区还有以“血食”祭祀鬼神的做法。

当然,对于“祭”字中的点到底代表着什么,还有些不同的看法。

如有人认为,点代表的不是血,而是碎肉末。

古代祭祀的时候,为了方便神灵的享用,人们事先要另外准备一些切碎的肉末,撒在大块的肉上,祭祀时祭祀者左手提着肉块或盛肉的器具,右手抓取上面的肉末慢慢抛撒,好让神灵前来享用。

随着祭祀的进程,肉末越来越少,就好像神在一点一点地享用一样。

这有点儿类似于现在殡葬时撒纸钱的仪式,左手持斗,右手从中抓取纸钱撒向空中,口中不停地祷告让亡灵前来拾取。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杨泽林(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收稿日期:2005-11-05作者简介:杨泽林(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

摘要:祭祀关联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

文章简要分析了一些与中国古代社会祭祀以及占卜有关的汉字。

从语言的角度初步探求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习俗。

关键词:汉字;祭祀;占卜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51(2006)01-0020-03卡西尔说:“神秘不是人们创造出来体现什么超现实的精神的,而是人类生活的必需,是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集体活动中要严格遵循巫术,他们为取悦神或祈福避祸,就要与神进行交流,因而他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就是祭祀、占卜等与神进行交流沟通工作。

《左传》就曾记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在这个特定的原始的巫术思维时代(即所谓的“万物有灵”的时代),由于人们经常举行祭祀和占卜活动,所以就逐渐产生了专门掌管祭祀和占卜的人。

他们成为原始群体和神之间的媒介与沟通者,为了把祭祀和占卜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符号来进行记录。

这样,就逐步创制出了与之有关的原始文字。

今天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就是出于祭祀与占卜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文字因此也被称为“卜辞”。

因而很多汉字无论是从其构形还是其所表达的语义来看,都与中国古代的祭祀、占卜活动有关。

殷商时代,人们出于对自然及鬼神的崇拜,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始出现占卜、巫术等活动。

到了商代,这些活动风行一时,周王朝时更有所发展。

殷商时期,人们会为生活中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进行占卜,包括祭祀、天气、收成、战争、田猎、灾祸以至于自己的奴隶是否会逃亡等等,人们以卜占疑,来为自己的行为作决定。

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对这些活动都曾有过记载。

《周礼》:“春官太卜之属。

”《礼记》:“卜人定龟,史定墨,君定体。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

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

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

[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

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

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

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

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

”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

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

《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

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

”。

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

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

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两个主要分支。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大约距今三千多年。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大约距今两千多年。

这两种文字记录了古代中国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成为现代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

一、甲骨文和古代中国社会甲骨文的主要载体是龟甲和兽骨,在当时的社会中,龟甲和兽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祭祀用品,它们被用于预测吉凶、祈求神灵保佑等。

因此,甲骨文也是一种神秘的文字,它记录了当时的祭祀情况、社会风俗等。

通过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代时期的社会形态、等级制度、贸易、农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在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封建等级制度的存在。

它们具体体现在某些社会阶层(如诸侯、贵族)的名字和尊称上,例如“太伯”、“伯父”、“大繇”等。

此外,甲骨文中也能看出当时商代的经济、贸易面貌。

在“商代经济”的层面上,商代经济以农业、手工业和贸易为主。

经过甲骨文字的破解,我们发现当时已经有了年度、季度、月份的时间单位,同时也能看出贡赋制度、人民皆税等内容,说明当时已有全国性的重新整顿和统一收税等措施。

其他如礼仪等方面也能从甲骨文中找到一些线索。

二、金文和古代中国文化金文即商代的青铜器铭文。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青铜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青铜器被视为祭祀、礼仪、政治和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

金文所体现的则是当时社会的一种高度文化现象。

金文是用青铜器身上的文通或文字描刻而成的。

金文的题材主要有注重顺序、身分和职责的君臣之词、以人质为礼仪的相互间的约定、用于祭祀的铭文等等。

金文的内容涉及到一些重要的价值观念,例如贵族的权利、礼仪、安危、荣耻、忠孝等,这些都是古代文化重要的方面。

在金文中,还能找到一些独特的文字和文化现象。

例如“彘”、“艸”、“欠龍”等字在现代汉字中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古文中却充满了生命力。

另外,金文也提供了很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技术、艺术成就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看古代的祭祀用猪

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看古代的祭祀用猪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3No.2 Apr.2021第23卷第2期2021年4月[语言学研究】DOI:10.14168/j.issn.1672-8572.2021.02.10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看古代的祭祀用猪龙世行①(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说文解字》"豕”部字的编排极具逻揖性和条理性,当中的内容既和古代社会小农经济模式有关,也与当时的祭祀沽动相关,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社会生产生沽的独特认识和理解及猪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从《说文解字》"豕”部字的编排特点和分类,以及我国古代社会的祭祀用猪两个部分展开论述,从祭祀用猪的要求、选择和过程三方面具体分析祭祀用猪的礼仪制度。

这体现了祭祀沽动在古代中国的重大影响,也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识以及由#匕衍生的祭祀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豕”部字;祭祀;猪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志码:A“豕”即我们今天所谓的“猪”,这一称谓的变化经过了漫长的历时演变。

“先秦时期’豕'是'猪'范畴的基本范畴词,而’彘'大约要到战国中晚期才进入此范畴。

……最晚到三国时代'猪’已经成为本语义范畴的基本范畴词。

”⑴而“豕”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笔画愈发规整,虽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大部分的猪的形象,但“豕”即“猪”的本义却一宜保留了下来。

甲骨文之“豕”为“寸”(《甲骨文合集》20723),以宜立侧面之形示意,上像豕头,中像腹部、两脚,下像尾。

金文“劣”(《殷周金文集成》2548)以线条表现仍可看出上像豕头,左像脚,中像身,右像尾。

战国文字“芳”(荆门包山2号墓竹简265)上像头脚,下像尾,然而形体却走样了许多。

隶书和楷书分别作“彖:(孔穌碑)、“豕”(封龙山碑),隶书失形甚多,楷书沿隶书而定体,也就不易了解其原形To以上诸字都根据具体的实象造字,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论文-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

论文-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

“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摘要:祭祀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向我们传递着文化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部首、字形、字义等因素的分析,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本文试从汉字“示〞部出发,对一些能够反映出祭祀文化的典型汉字进行分析,探索汉字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示〞部汉字祭祀文化引言在生产力和认识水平都相对低下的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在思想上无主宰,见自然之力如此之强大,就心生鬼神思想,并长期为鬼神思想所统治,所以,在古代社会,上至君王高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神灵有着无尽的崇拜,由此开展,祭天祀祖也成了古代人民平日重要的盛事。

祭祀,是人类在具有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之后形成的原始信仰活动。

作为礼乐制度之一,祭祀同样是历代君王稳固政权、团结民众的重要手段,历来被摆在重要位置。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其反映了上古社会“政治〞二字的实际内容:“祀〞可使氏族内部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因而排在“戎〞之前。

?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五礼是指吉、凶、军、宾、嘉,其中吉礼为祭祀的典礼,冠于五礼之首。

[1]祭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现象,不仅表达在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典章制度中,还反映在传统语言文字上,以“示〞部字最为典型。

从“示〞部字出发,并分析其典型的祭祀文化。

一、从神灵崇拜看祭祀观念从<说文>示部汉字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示部字根本上都与神和祖有关。

?说文解字? “示〞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凡示之属皆从示。

〞[2]许慎依据小篆字形“〞对“示〞进行解释。

他认为:上面的两横代表天,下垂的三笔分别代表日月星,上天用日月星所形成的不同天象,映射人间的祸福,提示人们遵照行事。

人们那么通过天象观察自然的变化了解神的旨意。

中国汉字的构造规律以及包含的文化内涵

中国汉字的构造规律以及包含的文化内涵

中国汉字的构造规律以及包含的文化内涵汉字结构是中国传统生产生活的具象化人类在原始社会是没有文字符号的,汉字是为了记录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而发明的。

从汉字的结构可以反映出中国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首先,汉字结构记录了传统生活方式。

比如“灌溉”这两个字记录了人们用水浇田的过程。

“灌”指的是浇水,“灌”的偏旁是三点水,就是浇水的意思;“溉”也指的是往田地里注水,《集韵·换韵》中指出:“灌,溉也。

”引申为注入、流进,所以“灌溉”两个字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人们的生产活动。

第二,汉字结构记录了许多传统的自然事物,比如“田”,就是对传统耕地的记录,“田”是一个象形字,“田”字的字形像是在一大片垄亩上画出三横三纵的九个方格,形成了无数的井田,就演变成了“田”字。

还有其他如“日”“月”“雨”等字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自然现象创造的象形文字。

第三,汉字结构反映了古代的生活习俗,比如“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祭祀的一种习俗。

“祭”本意是手拿酒肉祭祀神灵,后来慢慢演变成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和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汉字结构具有很强的象形意蕴和美学内涵首先,汉字的结构不同于英语的结构,它具有很强的象形意蕴。

英文中的大多单词都是看到单词就会读出它的发音,但是很难理解该单词的意思。

比如“pile”,看到单词就能很容易地读出来,但是它具体是什么意思,光看单词就很难理解。

汉字和英文恰好相反,汉字大多都是象形字,当我们看到汉字的时候不一定知道它的正确发音,但是通过汉字的结构可以大体猜出它的意思。

比如“燚[yì]”,这是一个生僻字,很多人看到不会读,但看到四个火一定能猜到是火势特别剧烈的意思,体现了汉字结构强大的形象意蕴。

其次,汉字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汉字在讲求实用的基础上,讲求文字的艺术美。

汉字的字形讲求对称、书写美观、整体和谐。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汉字的书法艺术。

汉字的书法艺术丰富多彩,有楷体、行书、草书等各种字体,还由此涌现出很多书法大家,将汉字结构的美学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于祭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祭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祭字的研究报告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汉字“祭”展开研究,对其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深入解析。

同时,考察了“祭”字在历史、文化、演变以及语法方面的相关内容。

研究发现,祭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祭字也成为连接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精神纽带。

本文旨在对祭字进行系统的探究,以期对其深度理解。

引言祭,是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祭文化虽然逐渐式微,但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文化仍然受到许多人的关注和传承。

而“祭”字,则是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通过考察祭字的语义特征和语用特征,并结合其历史、文化、演变以及语法方面的研究,探究祭字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独特地位。

祭字的语义特征祭字,是由“示”和“礻”组成的汉字,其中,“示”部分表示“向上升”,“礻”部分则表示“祭祀”。

综合起来,祭字的语义本义是“向上升的祭品”。

在古代,祭是人们通过向神祗供奉祭品,以期得到神祗的庇护和保佑。

祭品一般由食品、饮料、文物等物品组成,代表着人们的敬意和尊重。

而这种敬意和尊重,也成为祭文化的核心所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祭这一传统文化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战争中,人们常常举行纪念战争中死难者的祭典;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举行家庭祭祀。

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祭典,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人们对于历史传统、生命尊重的重视,这也是祭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

祭字的语用特征祭词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而其社会功能也是非常广泛的。

在古代,祭词一般由辞赋、诗歌等文学形式组成,通常具有讴歌美德、表达感恩之情等功能。

例如《周颂》中的《大明》:“大明命羲和,文以载礼;遐迩彝伦,殷所翼戴。

肃雍和鸣,远方贡献。

大帝承明,柔嘉维翰。

” 这样的祭文,既传递了人们对于神明的敬意,也体现了公众对于正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强烈渴求。

而在现代,祭文的使用也十分普遍。

例如在悼念死者时,人们经常会用祭文表达自己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字从遇见你鼎字的含义和演变

字从遇见你鼎字的含义和演变

字从遇见你鼎字的含义和演变鼎字是汉字中的一个非常古老且具有丰富内涵的字。

它是由鼎(鼎盛)和丁(安定)两个字合并而成的,这两个字分别代表着事物的盛衰,因此鼎字的含义也随之产生了演变。

在古代,鼎是一种用于烹饪和祭祀的三足大锅,它是古代中华文明中重要的象征,代表着食物和人们的物质生活。

鼎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它是古代贵族和统治者的象征之一,也代表着权力、地位和富贵。

鼎字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最早的形态是三个足形状的点排列在一起,表示三足鼎。

甲骨文中的鼎形状较为简单,没有明确的复杂构造和细节。

到了金文时期,鼎的形态变得更加复杂,有了更多的细节和装饰,如鼎的腿部会有螺纹装饰,使整个鼎看起来更加精致。

这时的鼎字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成熟和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鼎字的意义也从简单的烹饪器具演变为更加深远的象征。

在象形文字演变为会意文字的过程中,鼎字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鼎盛(盛衰)的意义与丁(安定)相结合,鼎的象征意义扩展到事物的盛衰和国家的安定之中。

到了现代汉字,鼎字的含义已经趋向于抽象化。

鼎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于表示事物或国家的繁荣、盛衰和安定。

鼎字的象征意义也进一步扩大,不仅仅代表着物质方面的富贵,还包括了一种精神的富足和安定。

在当代汉语中,人们常常使用“鼎盛”一词来形容某个事物或组织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和成功。

除了这些基本含义外,鼎字在中国文化中还具有很多其他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宫廷中,形状像鼎的地方被称为“宝鼎”,代表着皇权和神圣。

同时,鼎也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重要道具,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供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和鼎相关的艺术品和装饰品,如鼎饰、鼎纹瓷器等,这些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总的来说,鼎字的含义和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

鼎字作为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汉字,凝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和社会发展的向往,代表着人们追求和平稳定的愿望。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鼎字的使用频率有所减少,但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词汇,仍然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象征意义。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刘 闯(吉林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摘要: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示”部甲骨文数量较多,“示”部大多与祭祀有关,由此可见商周时期中国祭祀文化的兴盛。

本文以“示”部甲骨文的字形、字意以及引申含义为例进行分析,论述“示”部甲骨文与商周祭祀文化的关系,同时阐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示”部甲骨文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示”部;甲骨文;祭祀文化;大学语文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如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大高校教育者的参与。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祭祀文化的复杂性,基础教育阶段涉及较少。

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可以在文学、文化通识课程里进行适当的教授。

本文试通过分析“示”部甲骨文的字形、字意及其引申义,让大学语文学习者大致了解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激发大学语文学习者传承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31人文艺境Arts and Humanities一、示部甲骨文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关联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又叫契文、卜辞或殷墟文字。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部分甲骨文的字形反映了中国祭祀文化的特点和内容,此后各朝各代的祭祀文化,或多或少都受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祭祀文化的影响。

示部字一般和祭祀有关,这和“示”的关系密不可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示”的解释是:“示,天垂象。

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二古文上字。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面的两横代表天,下垂的笔画代表日月星,上天用天象反应人间的祸福,人们根据天象行事。

按照许慎所说,示上面横代表“天”,竖代表上天向地上人间显露的迹象。

汉字里的秘密

汉字里的秘密

汉字里的秘密汉字里蕴藏了很多文化,下面就从字形、字音和字义三方面,来探讨隐藏在汉字中、被我们忽视的秘密。

1,从汉字的字形中看中国文化从字形上看,汉字在书写形式上是平面方块体文字。

从字体构造上看,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而笔画在构字时,并非一个笔画接一个笔画呈线性展开,而是在一个二维平面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多向展开的。

这是汉字从外观上或视觉上所体现出的最明显的特点,它不同于英语之类的音素文字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

方块汉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稳重、踏实的性情。

古代中国人在造字的方式上承袭了传统建筑中“天圆地方”的思想。

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像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

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纵观自然界,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就像圆圆的日月一般。

凡是方形的物体,都具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就像静静的大地一样。

方形的汉字静止稳定。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的是一种平定、安然、稳定的生活态度,稳中求胜。

02.富贵有余(剪纸)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上看,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通常,音素文字记录语言,一般是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横向展开,一个词里的所有字母一个挨着一个连着写,词与词之间留有空隙,以显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这种书写规则叫做分词连写。

如英语的“苹果”写作“apple”,“红苹果”写作“red apple”。

可见,在英语的书面语中区别词是很容易的。

而汉字记录汉语是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词与词之间在书面语中没有分界,因而汉字记录汉语没有分词连写的规则。

一个个方形的汉字就像一个个有棱有角的中国人。

从个体上来看,一个汉字就代表一个性情稳定、各司其能的中国人。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中国人眼里,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大,也不能完成集体的工作。

许多有能力的人在一起各自发挥自己的强项才能为集体添砖加瓦,作出更大的贡献。

示字部与中国祭祀文化——第四组《汉字学导论 (2)

示字部与中国祭祀文化——第四组《汉字学导论 (2)
一方面,人们祭祀的直接指向是获得幸福安康 , 因此,《说 文》示部中关于赐福吉祥的词汇就占示部词汇总数的 17%。因为 人们对幸福渴求的强烈 , 所以对幸福的要求也多种多样、各有 侧重,这种心理也反映在人们造词的数量和侧重点上。 另一方面 , 驱祸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心理上不希望祸 害增多 , 所以对祸害的期待大大减少 , 表现在造词的时候就刻 意回避。因此 , 示部关于祸害的词只有以下几个 : 祸 , 害也 , 神不 福也 ; 祲(jìn),不详之气 ; 祟(suì),神祸也 ; 禁 , 吉凶之忌 , 只占示部词汇总数的 0. 08% 。表示人们祭祀目的词汇数量的 一多一少 , 明显地体现着人们的心理及认知机制,希望赐福、
电 影 中 以 祷 告 治 病 的 场 景

2. 祈(qí ),《说文》:‚求福也。从示斤声‛, 向上天或神明求福。《尔雅》:‚祈,叫也。‛郭璞 ( pú)注:‚祈,祭者叫呼而请事也。‛《诗经 · 小 雅· 甫(fǔ)田》:‚以祈甘雨。‛也就是向天祈祷降喜 雨的意思。
祈 祷 的 小 女 孩

3. 祷,《说文》:‚告事求福也 ,从示寿 声。‛向神祝告求福。《论语·述而》:‚子疾病, 子路请祷。‛ 用言语求告的方式来求福、祈年、化灾、远疾等, 这种祭祀方式在古代是十分常见的。这一祭祀方式还 往往与其他祭祀方式并用,贯穿其他方式之中。
《甲骨文字典》 对‚示‛的解释
二:‚示‛字的第二个释义 一:像以木表或石柱为神主 为:‚对先祖的称谓。‛占 之形,其上或其左右之点为 (zhān)卜中,示为天神、 地祇(qí)、先公、先王之 增饰符号。 通称。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说文解字》 ‚示‛字部的分类

• • • • • ຫໍສະໝຸດ • •祠 (cí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段玉裁

汉字与古代避讳

汉字与古代避讳

五、总结
五、总结
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通过探讨汉字的形态和含义,我们 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死亡观念、墓地风水、祭祀仪式和孝道观念。这些信息 为我们研究古代丧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 汉字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含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 文化信息。古代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汉字中留 下了深刻的印记。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汉字与古代丧葬文化之间的,揭示汉字在古 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一、汉字与死亡观念
在古代,人们对于死亡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观念。汉字中的“死”字,便形象 地表达了人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在甲骨文中,“死”字被描绘为一个人躺在地下, 形象地表现了人死后安息的状态。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认 知,即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同时也是安息和宁静的开始。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一、汉字中的婚姻象征
在汉字中,有许多与婚姻相关的字,如“婚”、“嫁”、“娶”等。这些字 在形态上与婚姻的仪式和过程密切相关。例如,“婚”字,由“女”和“昏”两 部分组成,表示女性在黄昏时分出嫁的婚礼仪式。这表明,古代婚姻文化中,婚 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女性由此进入男方家庭生活。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组成,表示迎接女方进入男方家庭。这些汉字都反映了古代婚姻习俗中的重 要仪式和象征物。
四、汉字中的婚姻习俗
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研 究汉字中的婚姻文化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婚姻文化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 会现象。这些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示部字族探讨祭祀礼仪文化

从示部字族探讨祭祀礼仪文化

从示部字族探讨祭祀礼仪文化作者:李建国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04期摘要:《说文解字》中录有示部汉字67个,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本文从示部汉字与祭祀活动的联系、祭祀目的、祭祀对象、祭祀方式与祭品处理几个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加深对中华祭祀礼仪文化渊源的了解和认识。

Abstract: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corded 67 Chinese "shi" radical characters, which meaning contact with the sacrifice and etiquette. The contact of Chinese "shi" radical characters and sacrifice activities, sacrifice object, purpose and sacrifice way and sacrifice processing were discussed, for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origin of sacrifice culture.关键词:探讨;示部汉字;祭祀文化Key words: explore; Chinese "shi" radical characters; sacrifice culture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321-030引言汉文字中,有许多与祭祀相关的汉字。

本文就《说文解字》徐铉本[1]中的“示”部字族来探讨中国的祭祀文化。

《说文》“示”部字共有63个,另新附4个。

这67个汉字多与祭祀、礼仪有关,集中展现了人类对天地神灵及人鬼的崇拜与敬奉。

这种对神的敬畏心理在行动上则表现为祭祀和礼仪。

浅析汉字中蕴含的农耕文化

浅析汉字中蕴含的农耕文化

浅析汉字中蕴含的农耕文化【摘要】汉字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在汉字中,可以找到许多与农耕活动相关的象征和意义。

农耕工具如犁、耒等成为汉字中的象征,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

而谷、稻、麦等农作物,则代表着丰收和生活富裕的愿望。

季节词汇如春、夏、秋、冬则与农耕活动密切相关,体现了农民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农耕祭祀文化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表达了对土地与粮食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汉字中蕴含着一系列传统农耕价值观念,如勤劳、敬畏自然等。

农耕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农耕文化也给个人生活带来启示,让人们珍惜劳动成果,感恩大地,追求和谐与共融。

【关键词】汉字、农耕文化、农耕工具、农作物、季节、祭祀文化、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影响、传承、发展、个人生活、启示。

1. 引言1.1 汉字的起源与农耕文化汉字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起源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在古代,农耕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也是人们生活的基础。

汉字中的很多字形和义项都与农耕文化相关。

汉字中的一些象形字就是从古代的农耕工具演变而来的。

比如“犁”字,它的形状就像是一个牛拉的犁头,象征着耕作。

而“蓬”字则是草木繁茂的样子,代表着农田的丰收。

这些字形的变化反映了古代农耕工具的形态和使用方式,也展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风貌。

除了农耕工具,汉字中还有很多与农作物相关的象征。

比如“稻”字,它的上半部分是“禾”,下半部分是“隶”,表示着种植和管束。

这个字形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稻谷的种植和管理的重视,也反映了稻米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农耕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这种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研究汉字中蕴含的农耕文化对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文化,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很好地保护和诠释了中华文化。

我仅从汉文字所体现的祭祀文化来品味汉字的魅力。

据文献记载,祭祀是所有礼仪中最重要的,居五礼之首。

有些已经消失,但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古代的礼仪形态。

“祭祀”都是“示”作偏旁的字。

“示”是“神”的本字。

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

《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示部中有六十三个字,反映了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

一、从汉字看祭祀对象
中国古代宇宙观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地、人,《礼记?礼运》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神,从示,申声。

本天上之电。

(因为神字本申,如天
上雷电弯曲。

)天神,引出万物者也,是世间万物生长变化的主宰。

祭天为禅。

?o,从示,氏声,地神也。

地?o,提出万物者也。

天神曰灵,地神曰?o。

“祖”的本义应该是祖先神灵所依附的神主,在仰韶文化中通常以陶罐或陶罐偶像的形式出现。

二、从汉字看祭祀用品
祭,《说文》释为“祭祀也,从示,手持肉。

”肉食在古代的社会生活中极为珍贵,肉食成为献给神灵的主要祭品。

古代用于祭祀的动物叫“牺牲”,“牺牲”从字形上看都从牛,那么可以看出牛肯定是祭祀用品之一了,再看“祥”字,《说文解字》“羊,详也。

”羊在古代象征善良正义,所以常用羊来祭祀。

后来“牺牲”也用来指祭祀常用的指马、牛、羊等牲畜。

在古代还有一种祭品就是人。

原始部落战争中战俘常被杀掉祭神。

一些汉字也反映了古代的人祭习俗,比如:“孟”,《说文》:“长也。

从子皿声。

”本义是长子,从汉字形体上看是器皿中放着孩子,体现了古代杀首子的习俗。

还有像“伐”,甲骨文字形是,从人从戈,是个会意字。

好像用戈刺入人的脖颈砍头,本义是砍杀。

《说文》:“伐,击也。

”砍掉奴隶的头进行祭祀的习俗商代便已有之。

三、从汉字看祭祀场所
祭祀场所,一般有以下几种。

平地,是最简单的祭祀场所,也是最原始的。

古人认为,祭祀场所应该最简单质朴,不封土作坛,只需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古人称之为“??”。

《礼记?礼器》称:“至敬不坛,扫地而祭。

”《礼记?祭法》说:“除地为??”。

坛,是常见的祭祀场所。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

因祭祀对象不同,形状不同。

祭天用圆坛,祭地用方坛,。

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

秦汉封禅礼,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还有一种是平坑,在地上挖平坑作为祭祀场所,古人称“坎”。

《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

《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坛与坎是相对的,坛高起为阳,坎下陷为阴。

宫庙,室也。

《说文解字》“宫,从宀,?p省?。

凡?m 之?俳源?m。

”在坛或??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

《说文》“庙,尊先祖也。

”“宗,尊祖庙也。

”其本义就是祖庙。

“宗”从宀从示,是一个会意字。

从字形上看,“宀”是房子的侧视简图,里面是先祖的牌位“示”。

古人经常祭拜的神主“示”最初并无固定场所,后来由于经常祭祀的需要,就把“示”搬到人工建筑中来陈列供奉,宗庙成为古人
祭祀祖先神灵的专门场所。

四、从汉字看祭祀活动
祭祀时,总有一些愿望和想法希望达成,通过什么样的动作或语言表达呢?看下面的汉字:“舞”很早进入人们的生活,从“舞”的古字形中,可以看到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动作,舞用来祭天祭地祭祖先。

“巫”也和“舞”紧密相联,古文字的“巫”是两块垂直相交的玉,表示巫师持玉事神。

又如“《说文解字》,祝,祭主??~者。

从示从人口。

”“祝”以“示”为偏旁,突出口,即为祭祀者对祖神说话。

祭祀文化起源很早,是文化的活化石,文字与文化互相验证,水乳交融,虽然所举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探讨。

(作者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