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古代祭祀文化

合集下载

古代祭祀和礼仪文化

古代祭祀和礼仪文化

古代祭祀和礼仪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是指对神灵、祖先、英烈等的尊崇和纪念,礼仪文化则是指人们行为、言语、仪态等方面的规范和守则。

这两种文化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生存、传统等方面的追求和感悟。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背景、形式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尚书》记载,早在夏商之时就有向天祭祀的规矩。

周朝时期,祭祀规模和礼仪制度更加完备,封建制度中的祭祀体系逐渐形成。

明清时期,祭祀礼仪进一步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二、形式特点1、祭祀:祭祀有很多形式,包括祝福祭、灵魂超渡、升天祭、祈福祭等。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需按照一定的次序、仪式和程序来进行祭祀。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春神、雨神、土地神、祖先等。

不同的地方和人群所祭祀的对象和仪式也是不同的。

2、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一种行为上的规范和守则。

礼仪制度涉及到人们在社交、娱乐、信仰等方面的各个方面,例如结婚、葬礼、宴会、贺年等。

这些礼仪制度以一套固定的礼仪程序和仪态表现出来,表达着对他人的尊重和礼遇。

三、文化内涵1、祭祀:祭祀主要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祖先、英烈等的一份尊崇。

祭祀是人们心灵的一种寄托,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追求。

它展现了人类对生命、生存等重要价值的探寻和感悟。

2、礼仪文化:礼仪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尊重、谦虚、坚持、信仰等方面。

礼仪文化刻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人与人间、人与自然间、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关系。

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四、现代意义祭祀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文化的规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礼仪文化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让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在社会道德教育中,祭祀和礼仪文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这些精神文化的传承,可以传达人们的良好品行和道德追求,塑造出更加优秀精神文明的现代社会。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较长,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包括独具特色的甲骨文、金文、隶书等,其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甲骨文的演变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汉字记录,它的形态较为原始,笔画简单,便于记忆。

甲骨文的填写对象是龟甲和兽骨,主要是记录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卜辞等。

它的结构多是长方形的,上面刻有线形符号,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美。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诞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

二、金文的演变金文是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所出现的一种汉字书法,与甲骨文不同,它的书写对象是青铜器。

金文笔画整齐,经过漫长的时期之后形成了一种规整的书法体系。

它的书法特点是笔画直短,有力度,气势雄浑,主要用于刻制贵族墓葬上的铭文。

金文的出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三、秦汉隶书的演变隶书是秦汉时期所出现的一种书法形式,它充分吸收和融合了金文、篆书等前人的成果,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

隶书的笔画要求精细,其穿透力强,有着豁然开朗的感觉。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法风格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中央集权制度。

四、古代汉字的文化意义古代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代表性和意义。

第一,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系都是通过汉字的文字表达体现出来的。

第二,汉字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造福于后世。

汉字的演变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历程。

第三,汉字的形态美和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总之,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具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间传统浓厚,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艺术价值。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祭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

古人通过祭祀祖先和天地神明,寻求精神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保障。

在西周时期,祭祀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形成了“尚、宗、庙、社”的祭祀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发展了各自的祭祀思想和祭祀仪式,使祭祀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二、祭祀文化的内涵和形式祭祀文化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精神信仰和礼仪规范的高度重视。

在祭祀思想上,古人一般认为人死后依然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需要人们的供奉和祭祀,使其得到安宁和护佑。

因此,祭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超自然信仰,人们会通过祭祀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保护。

在祭祀仪式的形式上,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形式多样,包括尊神、祭祀、祀天、祭祖、祭神、祭土等等,其中一些仪式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至今仍有保留。

而除了宗教上的祭祀仪式,许多传统文化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也都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环节。

三、祭祀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祭祀文化涵盖了宗教和民俗两个方面,它不仅是审美和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中国古代人们信仰体系和文化形态的重要标志,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厚重历史。

祭祀文化所蕴含的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

此外,祭祀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祭祀可以表达对祖先和长辈的敬意和回报,促进家族间的和睦,也为后代树立了家族荣誉感和责任心。

在社会层面上,它也通过祭祀仪式和物品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尊重的信仰,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四、祭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需要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来保留和弘扬祭祀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作者:院继恒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汉字是表意文字,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凝练概括。

汉字从发明到现在,从甲骨文到楷书,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一起延续,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汉字历史文化活化石汉字来源于生活,基于生产的需要而创造。

中华民族创造汉字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自身的思维特点,字和思维相融合,字和生活相关联,字可以是所代表含义的直观体现。

汉字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楔形文字并称为世界三大文字,后两种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只能在博物馆一览真容,只有汉字顽强生存下来,并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字是适应汉语特点的文字系统。

历史悠久的汉字,保存了我们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形音义之间本来存在一定的理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汉字的构造我们常常可以阅读古代有关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信息,成为一种可直接“研磨”的“活化石”文字。

著名学者于丹认为:“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易﹒贲﹒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天道自然,人文是社会人伦。

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来掌握耕作渔猎之时序;又必须了解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让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其辞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意思是,有头脑的人治理天下,会先用文德教化天下,再用武力征服,如果仅仅动用武力征服天下的,国民会信服。

先用文德感化,但是却也改变不了,就可以诛罚他。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祭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

一、祭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祭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最早的形态就是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是对祖先和神灵的一种古老而庄严的表达方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先民祭祀牛头马面到后来的祭祀天地神,祭祀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代的宗教到现代的文化,祭祀文化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二、祭祀文化的表现形式祭祀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通行的形式应该是祭祀仪式,这种仪式有其独特的仪轨,进行祭祀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祭祀物品也是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物品包括祭祀用具和祭祀禁忌物品。

如无酒不成席、鼎、金银等器具都是祭祀仪式的重要品种。

祭祀禁忌物品主要是一些不能用于祭祀的物品,如刚变的衣服、当日的食物等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和仪轨,尊重祭祀文化。

三、祭祀文化的现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远离了古代的祭祀文化,但是在某些方面,祭祀文化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祭祀文化意味着尊重传统,对过去的敬重和热爱。

它也象征着对祖先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

尊重祭祀文化能够保持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使得我们的文明可以得以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祭祀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祭祀文化让我们了解到祖先和神灵给我们带来的丰硕果实和祝福,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传统和历史,懂得感恩。

很多祭祀文化的传承已经消失,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脉搏。

这种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导言: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与敬畏,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祭祀文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也对艺术、建筑、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祭祀的起源、形式和意义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祭祀的起源人类的祭祀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在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就已经形成。

它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祭奠。

中国的神灵崇拜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界的祭祀,如太阳、月亮、山川等。

而对祖先的祭祀则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祭祀的起源与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不可分割。

太阳、月亮和其他自然现象被视为具有神圣力量的存在,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自然界的保佑和平衡。

同时,祭祀也是对祖先的致敬,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且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

因此,祭祀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社会仪式。

二、祭祀的形式和意义中国古代的祭祀形式多种多样,如宗庙祭祀、祭天祭地、祭祀祖先等,每一种形式都具有具体的意义和程序。

宗庙祭祀是封建社会中宗教仪式的重要形式,通过对神灵的祭祀来表达对神圣力量的崇敬。

而祭天祭地是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此外,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普遍和重要的祭祀形式,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家族的敬意,并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

祭祀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团结的纽带。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强调了亲情和家族的纽带,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其次,祭祀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秩序。

在祭祀活动中,官员、贵族和百姓的地位和礼节有所不同,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最后,祭祀文化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的传承。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将家族的传统、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代代相传,弘扬家族的美德和社会的正能量。

三、祭祀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对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

汉字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祭祀与占卜杨泽林(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收稿日期:2005-11-05作者简介:杨泽林(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

摘要:祭祀关联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元素。

文章简要分析了一些与中国古代社会祭祀以及占卜有关的汉字。

从语言的角度初步探求中国传统的文化与习俗。

关键词:汉字;祭祀;占卜中图分类号:H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951(2006)01-0020-03卡西尔说:“神秘不是人们创造出来体现什么超现实的精神的,而是人类生活的必需,是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集体活动中要严格遵循巫术,他们为取悦神或祈福避祸,就要与神进行交流,因而他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就是祭祀、占卜等与神进行交流沟通工作。

《左传》就曾记载:“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在这个特定的原始的巫术思维时代(即所谓的“万物有灵”的时代),由于人们经常举行祭祀和占卜活动,所以就逐渐产生了专门掌管祭祀和占卜的人。

他们成为原始群体和神之间的媒介与沟通者,为了把祭祀和占卜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些符号来进行记录。

这样,就逐步创制出了与之有关的原始文字。

今天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就是出于祭祀与占卜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文字因此也被称为“卜辞”。

因而很多汉字无论是从其构形还是其所表达的语义来看,都与中国古代的祭祀、占卜活动有关。

殷商时代,人们出于对自然及鬼神的崇拜,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始出现占卜、巫术等活动。

到了商代,这些活动风行一时,周王朝时更有所发展。

殷商时期,人们会为生活中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进行占卜,包括祭祀、天气、收成、战争、田猎、灾祸以至于自己的奴隶是否会逃亡等等,人们以卜占疑,来为自己的行为作决定。

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对这些活动都曾有过记载。

《周礼》:“春官太卜之属。

”《礼记》:“卜人定龟,史定墨,君定体。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示部的祭祀文化内涵[摘要]: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古老的字书之一,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历代的研究者对此都在不断的分析其各样的含义。

祭祀是中国流传至今还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活动。

本文拟从《说文解字·示部》为基础,讨论祭祀文化。

[关键字]:《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说文解字》博大精深,涵盖广泛。

它将三代到汉朝的的各类文化融合到一本书中,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大荟萃。

而祭祀也是从先民时代到现代社会,从未出现个断裂,甚至在专制的阶级社会中还越演越烈。

二者的结合为这样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笔者拟从三方面来展开讨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字的产生发展、示部字的简单分类、示部字的祭祀含义。

(一):文字的产生发展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个民族哪个区域都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文字的起源一直都众说纷纭,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仓颉造字”说。

郑玄在《周易传》中说“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

”古代的中国,在没有文字的时候都是“结绳记事”的,郑玄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遇见大事情就结一个大的绳结,事情小就结小的绳结。

这是最古老的纪事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只能满足简单的事件,遇见复杂的事件就失去了作用。

《周易》中也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就无形的表明了文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

在《说文解字》的序言中也说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垂丽天之象。

”。

在此可以看出文字是源于图画的,还可以看出文字的产生有一点的宗教祭祀因素。

中国的文化产生因素中就有一个是宗教,文字与之的关系紧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示部字的简单分类许慎著《说文解字》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其所收录的九千余字就分别在这些部首当中。

在示部当中共有六十三个实际的字,它们共同反映了我国丰富的祭祀文化与内容,从其语义来看,这些字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祭祀内容不方面。

论文-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

论文-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

“示〞部与祭祀文化考据摘要:祭祀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向我们传递着文化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部首、字形、字义等因素的分析,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本文试从汉字“示〞部出发,对一些能够反映出祭祀文化的典型汉字进行分析,探索汉字与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示〞部汉字祭祀文化引言在生产力和认识水平都相对低下的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在思想上无主宰,见自然之力如此之强大,就心生鬼神思想,并长期为鬼神思想所统治,所以,在古代社会,上至君王高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神灵有着无尽的崇拜,由此开展,祭天祀祖也成了古代人民平日重要的盛事。

祭祀,是人类在具有较为系统的神灵观念之后形成的原始信仰活动。

作为礼乐制度之一,祭祀同样是历代君王稳固政权、团结民众的重要手段,历来被摆在重要位置。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其反映了上古社会“政治〞二字的实际内容:“祀〞可使氏族内部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因而排在“戎〞之前。

?礼记·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五礼是指吉、凶、军、宾、嘉,其中吉礼为祭祀的典礼,冠于五礼之首。

[1]祭祀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现象,不仅表达在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典章制度中,还反映在传统语言文字上,以“示〞部字最为典型。

从“示〞部字出发,并分析其典型的祭祀文化。

一、从神灵崇拜看祭祀观念从<说文>示部汉字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示部字根本上都与神和祖有关。

?说文解字? “示〞天垂象,见凶吉,所以示人也。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凡示之属皆从示。

〞[2]许慎依据小篆字形“〞对“示〞进行解释。

他认为:上面的两横代表天,下垂的三笔分别代表日月星,上天用日月星所形成的不同天象,映射人间的祸福,提示人们遵照行事。

人们那么通过天象观察自然的变化了解神的旨意。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与语文学习—以“示”部甲骨文为例刘 闯(吉林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摘要: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示”部甲骨文数量较多,“示”部大多与祭祀有关,由此可见商周时期中国祭祀文化的兴盛。

本文以“示”部甲骨文的字形、字意以及引申含义为例进行分析,论述“示”部甲骨文与商周祭祀文化的关系,同时阐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示”部甲骨文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示”部;甲骨文;祭祀文化;大学语文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

”由此可以看出,如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大高校教育者的参与。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祭祀文化的复杂性,基础教育阶段涉及较少。

但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可以在文学、文化通识课程里进行适当的教授。

本文试通过分析“示”部甲骨文的字形、字意及其引申义,让大学语文学习者大致了解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激发大学语文学习者传承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31人文艺境Arts and Humanities一、示部甲骨文与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关联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又叫契文、卜辞或殷墟文字。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部分甲骨文的字形反映了中国祭祀文化的特点和内容,此后各朝各代的祭祀文化,或多或少都受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祭祀文化的影响。

示部字一般和祭祀有关,这和“示”的关系密不可分。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示”的解释是:“示,天垂象。

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从二,二古文上字。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面的两横代表天,下垂的笔画代表日月星,上天用天象反应人间的祸福,人们根据天象行事。

按照许慎所说,示上面横代表“天”,竖代表上天向地上人间显露的迹象。

姓氏与中国古代祭祀习俗的研究

姓氏与中国古代祭祀习俗的研究

姓氏与中国古代祭祀习俗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姓氏是人们身份和家族的象征,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祭祀习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姓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本文通过对姓氏与中国古代祭祀习俗的研究,探讨了这种联系的深层次含义。

一、古代姓氏的起源和演变古代中国的姓氏来源多样,主要包括宗族姓氏、地域姓氏以及以职业、爵位等为姓氏来源的方式。

例如,以宗族命名的姓氏如姬、妫、羿等,代表了最早的宗族制度;以地域为姓氏来源的如京、楚、秦等,反映了当时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以职业、爵位等为姓氏源头的如司马、公孙、上官等,则代表了社会地位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也在不断演变。

在中国古代,一些大姓逐渐形成,如姬、姚、姜等,这些姓氏与祭祀习俗有密切的联系,成为当地重要祭祀的对象。

人们希望通过祭祀祖先,祈求家族的繁荣和福祉。

二、姓氏与祭祀习俗的关系1. 祭祀宗族祖先中国古代讲究“三纲五常”,强调家族的观念。

宗族祭祀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也是家族精神传承和弘扬的方式之一。

姓氏往往与宗族祭祀深深相连,成为祭祀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祭祀姓氏所代表的祖先,人们能够加深对家族的认同感,体现出家族凝聚力和传承精神。

2. 象征家族文化每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姓氏作为人们的身份标识,具有传承家族文化的功能。

在祭祀习俗中,姓氏往往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家训、家风等紧密相连。

通过祭祀姓氏所代表的祖先,人们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家族的文化精神。

3. 祈求福祉与祖德祭祀习俗中最根本的目的是祈福求祥、祈求家族繁荣。

姓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载体,常常成为祭祀中寄托祖德、祈求福祉的重要对象。

人们通过祭祀姓氏所代表的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并寄托全家人的美好祝愿。

三、姓氏与祭祀习俗的现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重视姓氏与宗族,但是祭祀习俗仍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姓氏与祭祀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现代社会中注重家族价值观的传承。

谈汉字中蕴含的农耕文化与祭祀观念

谈汉字中蕴含的农耕文化与祭祀观念

《 文解 字 》 “ , 物 也 , 为 大物 。” 天 地 之 数 起 于 牵牛 , 说 :物 万 牛 “ 故从 牛 , 声 。 ”说 文 解 字 注 》 “ 为物 之 大 者 , 物 从 牛 , 勿 《 :牛 故 与半 同 意 。 “ 先 生 《 象 》 : 人 以斗 、 牛 为 纪 首 , 日 星纪 。 ”戴 原 日 周 牵 命 自 周而上 , 日月之 行 不 起 于 斗 、 牛 也 。 牵 按 : 说 物 从 牛 之 故 , 广 许 又
料 ,对 于 提 高 生 产 力 水 平 、促 进 社 会 发 展 起 到 了 极 大 的推 动 作 用 。 这 种 特 殊 的 社 会 背 景 反 映 在 汉 字 中 就 是 大 量 从 “ ” 从 牛 、 “ ”从 “ ” 的 出 现 。下 面 就 以 东 汉 许 慎 《 文 解 字 》 一 些 马 、 羊 字 说 中 “ ” 字 为例 来 说 明 问题 。 牛 部
《 文 解 字 》 “ , 母 也 , 牛 匕声 。” 说 :牝 畜 从 《 文 解 字 》 “ , 岁 牛 , 牛 参 声 。” 说 :糁 三 从
《 文 解 字 》 “ , 岁 牛 , 牛 四声 。” 说 :桕 四 从
《 文 解 字 》 “ , 黑 杂 毛 牛 , 牛 龙 声 。” 说 :栊 白 从 《 文 解 字 》 “ ,牛 完全 也 , 引 申 为 凡 畜 之 称 ) 说 :牲 ( ,从 牛 生
其 中很 多字在现 代汉语 中已不 再使 微 的 区分 而感 到奇 怪 。实 际 上 , 恰 恰 反 映 了 畜 这 牧 业在 古 代 的发 达 , 是 由 于 牲 畜在 古 人 的 日常 生 活 、 作 、 正 耕 军 事 等 方 面 重 要 的作 用 ,才 促 使 人 们 对 牲 畜 的 细微 差 别 做 出 细 致

示字部与中国祭祀文化——第四组《汉字学导论 (2)

示字部与中国祭祀文化——第四组《汉字学导论 (2)
一方面,人们祭祀的直接指向是获得幸福安康 , 因此,《说 文》示部中关于赐福吉祥的词汇就占示部词汇总数的 17%。因为 人们对幸福渴求的强烈 , 所以对幸福的要求也多种多样、各有 侧重,这种心理也反映在人们造词的数量和侧重点上。 另一方面 , 驱祸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人们心理上不希望祸 害增多 , 所以对祸害的期待大大减少 , 表现在造词的时候就刻 意回避。因此 , 示部关于祸害的词只有以下几个 : 祸 , 害也 , 神不 福也 ; 祲(jìn),不详之气 ; 祟(suì),神祸也 ; 禁 , 吉凶之忌 , 只占示部词汇总数的 0. 08% 。表示人们祭祀目的词汇数量的 一多一少 , 明显地体现着人们的心理及认知机制,希望赐福、
电 影 中 以 祷 告 治 病 的 场 景

2. 祈(qí ),《说文》:‚求福也。从示斤声‛, 向上天或神明求福。《尔雅》:‚祈,叫也。‛郭璞 ( pú)注:‚祈,祭者叫呼而请事也。‛《诗经 · 小 雅· 甫(fǔ)田》:‚以祈甘雨。‛也就是向天祈祷降喜 雨的意思。
祈 祷 的 小 女 孩

3. 祷,《说文》:‚告事求福也 ,从示寿 声。‛向神祝告求福。《论语·述而》:‚子疾病, 子路请祷。‛ 用言语求告的方式来求福、祈年、化灾、远疾等, 这种祭祀方式在古代是十分常见的。这一祭祀方式还 往往与其他祭祀方式并用,贯穿其他方式之中。
《甲骨文字典》 对‚示‛的解释
二:‚示‛字的第二个释义 一:像以木表或石柱为神主 为:‚对先祖的称谓。‛占 之形,其上或其左右之点为 (zhān)卜中,示为天神、 地祇(qí)、先公、先王之 增饰符号。 通称。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说文解字》 ‚示‛字部的分类

• • • • • ຫໍສະໝຸດ • •祠 (cí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从示司声。‛(段玉裁

汉字的史实与民俗文化

汉字的史实与民俗文化

汉字的史实与民俗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符号。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汉字出现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当时人们使用的是一种象形文字,通过图画来表达事物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更加抽象和符号化的文字系统,其中包含了许多象形、指事、会意等不同的字形结构。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与古代的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在古代,人们通过汉字记录和传承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

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例如,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用特定的汉字来记录祭祀的过程和仪式,这些文字成为了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的民俗文化中,汉字也被广泛运用于书法、绘画和医学等领域。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字则是书法艺术的基础。

通过书写汉字,人们可以展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汉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古代的绘画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汉字的运用,通过描绘和书写,艺术家们将汉字与图画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此外,汉字在医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的医学家通过观察和研究汉字的形态和结构,发现了许多与人体生理和疾病相关的规律。

例如,古代医学家根据汉字的形状和含义,将一些草药与人体的特定部位相对应,从而发展出了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和穴位治疗方法。

汉字的史实与民俗文化也反映在许多节日和习俗中。

例如,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贴对联和春联,这些对联和春联中的文字往往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挂起五彩缤纷的艾草和挂件,其中的汉字寓意着驱邪和祈福。

这些节日和习俗中的汉字不仅仅是装饰和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汉字的历史与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示部字族探讨祭祀礼仪文化

从示部字族探讨祭祀礼仪文化

从示部字族探讨祭祀礼仪文化作者:李建国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04期摘要:《说文解字》中录有示部汉字67个,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 本文从示部汉字与祭祀活动的联系、祭祀目的、祭祀对象、祭祀方式与祭品处理几个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加深对中华祭祀礼仪文化渊源的了解和认识。

Abstract: "Origin of Chinese Characters" recorded 67 Chinese "shi" radical characters, which meaning contact with the sacrifice and etiquette. The contact of Chinese "shi" radical characters and sacrifice activities, sacrifice object, purpose and sacrifice way and sacrifice processing were discussed, for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origin of sacrifice culture.关键词:探讨;示部汉字;祭祀文化Key words: explore; Chinese "shi" radical characters; sacrifice culture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321-030引言汉文字中,有许多与祭祀相关的汉字。

本文就《说文解字》徐铉本[1]中的“示”部字族来探讨中国的祭祀文化。

《说文》“示”部字共有63个,另新附4个。

这67个汉字多与祭祀、礼仪有关,集中展现了人类对天地神灵及人鬼的崇拜与敬奉。

这种对神的敬畏心理在行动上则表现为祭祀和礼仪。

最新 黄帝祭祀与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精品

最新 黄帝祭祀与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精品

黄帝祭祀与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一、祭祀黄帝的形式、内容及礼仪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黄帝陵庙,是中华儿女众望所归的祭拜之处。

每逢清明佳节、九九重阳节,黄陵圣地人山人海,以最隆重的仪式祭奠开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轩辕黄帝,表达炎黄子孙对老祖宗的一片赤诚之心。

炎黄子孙祭祀黄帝的传统习俗,主要分公祭、民祭和遥祭三类形式。

官方祭祀自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祭奠后一直延续下来,之后历代统治者或领导者,每年清明节都要躬身或派官员到黄帝陵祭奠,这就是公祭。

自春秋战国后公祭黄帝陵成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等级的大型公共活动,随之相关的祭祀礼仪也逐步隆重,其在史书中屡见不鲜:东汉时,“先立秋十八日,郊黄帝,是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白官皆衣黄,至立秋,迎气于黄郊,乐奏黄钟之宫,歌《帝临》,冕而执干戚,舞《云翘》、《育命》,所以养时训也。

”北魏时,“明元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

”唐时“,武德、贞观之制……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帝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

”明代洪武三年“,谴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凡三十有六。

各制衮冕,函香币,谴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谴之。

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具祭物,陵寝发者掩之,坏者完之,庙敝者葺之,无庙者设坛以祭,仍令有司禁樵采,岁时祭祀,牲用太牢。

”清代顺治初,“建都城西阜成门内……届日,大臣一人祭正殿,殿祀伏义,神农、黄帝、少昊,……凡廿一帝,祀以太牢。

”如今,清明节被国务院定为公祭日,每逢这天,海内外华夏儿女,从四面八方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陵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一偿敬祖感恩之情。

祭祀轩辕黄帝陵的活动,民间百姓也从未间断。

相传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黄帝逸仙之日,每年的这一天,黄帝陵附近及邻县的民众,都纷纷拥上桥山,举办规模宏大的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

他们不拘形式,不论贫富,用自己最虔诚的礼节祭祀先祖。

民祭的主要仪式有致辞、奏乐、鸣放礼炮、敬献花篮、敬拜上香、颂读祭文、进行舞龙武术等表演。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这段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祭祀文化不断地进化与发展。

从最初的原始宗教到后来的官方礼制,再到后来的民间信仰,祭祀文化历经沧桑,不断地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寄托和信仰支撑。

1、古代祭祀文化的创始祭祀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最早的祭祀活动始于中华民族的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疾病、死亡等问题时,会通过进行祭祀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庇护。

这种祭祀活动往往是由部落长老或巫师来主持,通过祭祀神灵,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官方祭祀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中,祭祀活动都是广泛存在的,尤其在官方领域中,祭祀活动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被视为一项国家大事,因此在官方祭祀中,会有极为严谨的礼仪、程序、规定等等,这些也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官方礼制”。

而在官方祭祀文化中,尤其是皇家祭祀活动中,更是有着非常高的规格要求。

在古代,皇帝要定期举行“大祭天地”、“大祭祖先”等至高无上的祭祀活动,以维护帝王权威和国家稳定。

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与祖先、自然、社会成果等多个方面紧密相连,既具有信仰意义,又有社会管理、系统规定、文化价值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和作用。

3、民间信仰的生成除了官方祭祀文化之外,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民间的祭祀文化,这些祭祀文化往往是由人民自发形成的。

在民间信仰中,祭祀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许多问题或疾病无法完全通过科学手段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通过祭祀来寻求与神灵沟通,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民间信仰的世界中,人们的信仰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崇拜神灵、祖先,还有许多特定的神灵仙神、山神、水神等等。

在这些信仰之中,往往需要进行特定的祭祀活动,来缓解或解决问题。

这些民间信仰中的祭祀活动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4、祭祀文化的当代现状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虽然官方礼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被重视,但是中国的祭祀文化仍然存在,这些祭祀活动往往在民间信仰中得到了保护和延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字与古代祭祀文化人类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威力无比的自然力量。

这神奇的力量,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特别是我们的先民们,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以及对自然界认识的缺乏,面对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自然之力,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抵御能力,由心生畏惧,进而顶礼膜拜,于是自然之神随之产生。

天神地祗,雷公风伯,草木山川I,皆有神在。

为了获得神的福佑,以求趋吉避凶,人们对极尽虔敬之心,经常奉上供品,举行仪式,表达对神的诚意。

这便是早期的祭祀。

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对古人的祭祀活动有着形象的描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说文解字》:“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这就是说,“祭”就是手里拿着肉祭祀神灵的意思。

“祭”字的甲骨文字形作!)II,左边像肉(即楷书“祭”字左上角的部件),右边像手(即楷书“祭”字右上角的部件),下面的点像血滴,点的多少不一,表示刚刚宰杀的牺牲,还在滴血,就拿来祭祀,这说明当时还保持着血食的习惯。

“血”字甲骨文字形作W,正像祭祀时将血盛在器皿中的样子。

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

”古人自己吃生肉,饮鲜血,也拿生肉鲜来祭祀神灵。

久而久之,“血食”也便成了祭祀的代称。

我们经常在古书
中看到“社稷不血食”的说法,意思就是社稷之神得不到祭祀,象征着国家的灭亡。

这种杀生血食的祭祀习俗,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记载,直到今天,中国部分地区还有以“血食”祭祀鬼神的做法。

当然,对于“祭”字中的点到底代表着什么,还有些不同的看法。

如有人认为,点代表的不是血,而是碎肉末。

古代祭祀的时候,为了方便神灵的享用,人们事先要另外准备一些切碎的肉末,撒在大块的肉上,祭祀时祭祀者左手提着肉块或盛肉的器具,右手抓取上面的肉末慢慢抛撒,好让神灵前来享用。

随着祭祀的进程,肉末越来越少,就好像神在一点一点地享用一样。

这有点儿类似于现在殡葬时撒纸钱的仪式,左手持斗,右手从中抓取纸钱撒向空中,口中不停地祷告让亡灵前来拾取。

《仪礼》说:“右手执肺,左手执本⋯⋯绝末以祭。

”这里的“本”应该是大块的祭品或盛祭品的器皿,“肺”应该是切碎的肺末,可以抓取,“绝末”就是把肉末一点一点地撒出去。

从《仪礼》的这一记述来看,把“祭”字中的点解释作肉末,似乎也有一定的根据。

还有人认为,“祭”左边的不是肉,而是盛酒器,手持酒器将酒倒出,以这种方式进行祭祀,点就代表从器皿里淌出的酒滴。

不过,这种说法目前还找不出更多的证据。

.I_“祭”字甲骨文还可写作飘、.》,
字形中除了手、肉、血滴之外,下面增加了彳或.1.,所增加的娜年1月‘且第疆肋I 59【中国表奸字里乾坤I丈f i互车部分就是“示”字。

其实,多数与祭祀或神灵有关的字,会带上这样一个偏旁。

《说文解字》:“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三垂,日月星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许慎对“示”字的解释,依据的是其小篆字形不。

他认为,上面的两横是“上”字,“上”代表天,下垂的三笔分别代表日月星,上天用日月星所形成的不同天象,映射人间的祸福,提示人们遵照行事;人们则通过天象观察自然的变化,了解神的旨意。

这种根据小篆字形所得出的解释,无法与“示”的甲骨文字形相切合。

“示”在甲骨文中有多种写法,按照叶玉森《说契》的说法,“I乃最初之文。

上从一,象天;从l,意谓恍惚有神自天而下,乃以I为象征。

变作l,下从一,象地,谓神自天下地也。

又变作.r、T,上从二,乃从一之讹。

⋯⋯更变作可。

、I彳、,与小篆合。

li许(慎)三垂日月星之说所由来亦即近儒汉族崇拜三光之说所由推演。

实则初民崇拜大自然,惟觉有神白天下降而已。

‘示’本繁变之字,许君及近儒之说,并不免附会。

”叶玉森批评了许慎的说解,但他自己的解释也同样有附会之嫌,把其中的“I”解释作仿佛有神自天而降,
确实显得过于玄虚。

将T解释为神主的说法也很流行。

神主大致相当于现在所供奉的神灵或祖先的牌位,古时候的神主多为一根竖立的木头,或万方数据字里乾坤l者将几根秸秆捆在一起,外面涂上泥,以此作为神的依附,供人们祭祀供奉。

但这种说法很难解释神主上面所加的一横究竟是什么含义,变成两横又是什么含义,酒或者血为什么能从神主上流淌下来,这些都还是疑问。

相比较而言,我们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即T像祭坛,像祭坛上摆放有祭,彳:T·、下则像酒或品,一r、:l。

、:l:则像酒或血从祭坛上流淌下来,或者是祭品的碎末从祭坛上撒落,这样解释似乎可以与“祭”字中的点相印证。

我们还可以通变,祝”字的甲骨文字形(见图1)来观察T的形象。

祝是祭祀时负责向神祷告的人,也指祭祀时的祷告词。

其甲骨文字形正像一个人跪在地上,面向神坛向神祷告的样子。

“祝”的这些字形中,有的祭坛上没有祭品,只是跪在神坛前作祷告状;有的则像伸开双手,在祭坛上摆放祭品之形;更有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左手持盛肉的器具,右手抛撒肉末的样子(如第一行的第4、5个字形),这说明,认为“示”字中的点是肉末的说法,在字形中也可以找到根据;而第二行第1个字形中,“示”字的四点从祭坛的两侧直接下落,又确实像液
体(血或者酒)向下流淌的形象。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当时祭祀的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有的以血与肉祭,有的以酒与肉祭,有的则是“绝末以祭”,不同的造字者选取不同的方式作为字形的取像,于是便有了“示’,和“祝”等字的不同写法。

这种为同一个字选择不同取像的情况,在甲骨文中相当常见,如“牢”本指圈牲口的地方,有的圈牛,有的圈羊,有的圈马,于是“牢”字也就有了刚、\吲、㈢等不同的写法,这是因取像不同而给同一个字造出几个不同字形的典型例证。

由此看来,关于“祭”字中的点究竟代表什么,正确答案很可能不止一个。

图1中第二行的前5个“祝”字,跪着的人形上面都加上了大“口”,意在突出这个人在张着大嘴不停地祷告;最后一个字形的“口”虽然放在下面,也起着同样的作用。

祷告时所说的言辞叫祝词。

祝词有的是程式化的,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祝词是固定的;有的则针对不同的祭祀容而有不同的祝词。

在古代文献的记述中,有不少祝词是非常个性化的。

如《尚书·金滕》篇,就记录了周公为周武王的疾病而作的祝词:周灭商后的第二年,周武王生了重病,身体不适。

武王的母弟周公旦为了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武王,就把自身作为抵押,建成三座祭坛,修整祭祀的场地。

又在三坛的南方筑起一座
台子,周公面向北方立于台上,安放好璧,手拿着琏,向武王的曾祖、祖父和父亲祷告说:“你们的长孙(武王)患了重病,如果你们三位先王在天上有助祭的职责,就用我来代替他的身子吧!我仁厚孝顺,多才多艺,善于事奉鬼神。

你们的长孙比不上我的才艺,又不会事奉鬼神,(还是让我去帮你们助祭吧,别让他去了。

让他好好地活在人间吧!)而且他在天帝那里接受了任曙雪锌锶挖稿弼了葛亍基r元荔妒命,获得了整个天下,因而能够使你们的子孙在人间安宁,天下的老百姓无不敬畏他。

唉!不要丧失上帝降给的宝贵使命,我们的先王也就永远有所归依硼年1月蝴硼I 60 J中国袭师了。

现在,我来听命于大龟,你们如准许我的祈求,我就带着璧和硅去追随你们,听候你们的命令;你们如不准许我的祈求,我就将璧和硅收藏起来,再也不向你们请求了。

”于是用龟甲卜问了三次,都显示出吉兆。

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周公旦的这段祝词的确很有特色,他为了达到代替武王去死,以便让武王继续治理天下的目的,故意在先王的神坛面前夸耀自己的本领,好让先王相中他而放回武王,这种为国家社稷牺牲自我的精神,确实令人钦佩。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礼制。

当时有所谓的“五礼”之说,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吉礼就是祭
祀,被列为“五礼”之首。

《礼记·祭统》篇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左传》也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战争。

只有祭祀和战争才能称得上国家大事,可见古人对于祭祀是何等的重视。

从“礼”字的构形,我们也可以大致窥知古人将祭祀列为众礼之首的原因。

礼”字繁体字作“樘”,从示从璺,“曼”甲骨文作器,像器皿里盛满了玉。

郭沫若指出:“褴”是后来的字,此字在金文里有写作“羔”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盛两串玉器以供奉神灵,大概礼就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为对人,更扩展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制。

郭沫若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由于祭祀是众礼之源,把它置于众礼之首也就理所应当了。

周公旦向三位先王祷告时所用的璧和琏,都是当时常用的玉制的礼器,这正符合“植(羔)”字以器皿盛玉的构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