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导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目标:1. 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短语;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4.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导入:1. 谈论一下秋天的景象和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感觉。
2. 引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首古诗。
主体:1. 讲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他生活在唐代晚期的贞元年间,这个时候正值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困苦。
作者在贬官回家后,过着贫困的生活,与父亲住在一个破旧的茅屋里。
作者运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景象,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2. 学习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讨论它们的意义。
- 茅:指茅草,作者住的房屋用茅草覆盖。
- 秋风:象征着寂寥凄凉,也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 冷热:形容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贫困。
- 惊闻:意思是在极深的寂静中被突然的声响吓醒。
- 窶然:指窘迫,非常困苦。
- 咨嗟:叹息,表示对生活的不满和感慨。
- 未甞:意为没有尝到过,形容生活非常困苦。
- 赤壁:指红色的石壁,蕴含了诗人的祖国之情。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 通过诗中茅屋破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困苦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抒发了他崇高的抱负和不屈的精神。
- 诗歌以秋风和离愁为引子,通过茅屋的形而上的境界来抒发个人的积极情绪。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 对比现实生活与诗中的景象,分析作者的感情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如:诗人为何用“霜风”、“雨雪”来喻解茅屋的气候环境?)。
- 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谈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展示:可以请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延伸: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描述秋天中自己家茅屋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的情感和家庭成员的重要性。
延伸: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描写茅屋的外貌和内部情况:茅屋的结构如何?有没有窗户?摆放的家具是什么样的?- 描述茅屋周围的环境:是否有院子?种植了哪些植物?有没有果树或者花草?- 家人在茅屋中的生活: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有没有一起做饭、聊天、游戏的时光?- 家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如何?是否有常常给彼此带来温暖和欢乐的时刻?- 茅屋给你带来的感受:茅屋虽然简陋,但你是否感到家的温馨和安全?是否有特别美好的回忆和经历?通过这次写作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体会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诵读中熟悉诗文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品味诗歌意境。
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诵读、背诵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1.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挂罥.()布衾.()沉塘坳.()突兀.()俄顷.()丧.乱()大庇.()见.此屋()二、自主学习找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思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品味赏析请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交流提示: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四、延伸(2分钟)如果你是国家主席、省长、市长、村长,你准备如何为百姓谋福利?五、诗歌朗读、背诵六、小结(1分钟)七、作业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
4、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自学检测)2’杜甫,字_____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后人称之为“________”,他写的诗被人誉为“_________”。
杜甫诗的风格是_________。
我们曾经学过的杜甫诗:三、初读感知10’1、结合课下的注释,自由朗读课文4’★要求:(1)读准字音(2)揣摩感情基调(3)把握节奏(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要求节奏读得分明,读出延长音。
)2、听范读3、指名朗诵诗歌4、齐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四、再读明意10’★小组内合作结合课下注释,查阅资料,译读课文,疏通大意。
8’(注意重点字、词、句。
)★自学检测:(释词译句)2’长_______ 俄顷________ 漠漠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 安得________ 庇_________ 突兀________特别注意: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读悟情7’★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诗人特定遭遇下的特殊的心境。
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诗联读优秀导学案
二诗联读:《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目标导学1.联读二诗,通过诗句还原历史画面。
2.反复诵读,悟诗圣之“圣”。
二、活动导学一:重现历史之画面请同学们联读二诗,采用寻读法找出两首诗中有助于我们还原历史画面的关键信息。
以“从‘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中通过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当时____________”句式来说说你读到的历史画面。
(示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从“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中通过“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两个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歌舞升平、名流骚客聚集的热闹场景;又从“寻常”和“几度”两个词中可见杜甫早年多次与那些王公贵族出入名流场所,听大歌星李龟年唱歌,好不潇洒快乐!而今故人重逢,物是人非。
大唐如那落花般由盛转衰了!令人感慨!)答:三、活动导学二:悟诗圣之“圣心”1.情景式诵读一:听《石壕吏》“老妇”之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之诉任务:请同学们在两首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并任选两句进行诵读,再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何种“苦”?填空再诵读:“老妇”之苦“诗人”之诉我的生活真苦啊!你看……我的生活真苦啊!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生活真苦啊!你看……我的生活真苦啊!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后再填空: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之苦;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之苦;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之苦;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之苦;2.情景式诵读二:叹“百姓战乱”之苦“诗人境遇”之苦任务:请同学们在两首诗中的不同位置加上“唉”“啊”“呀”等叹词并在小组内诵一诵,感受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
例:啊……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啊……自经丧乱/少睡眠唉……,长夜沾湿/何由彻!啊……自经丧乱/少睡眠,啊呀……长夜沾湿/何由彻!填空:通过叹读法,我感受到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通过叹读法,我感受到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通过叹读法,我感受到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3.情景式诵读三:悟“诗圣”之圣任务:同学们!诗人被世人美封为“诗圣”,请大家结合二诗所学内容和助读资料来回答。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问题导读课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明确目标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学汇报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杜甫(712-770),字,自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是的一种。
4.给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课前每小组派代表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同组间可以纠错补充。
组内派1名同学展讲。
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完成情况。
合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划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号.()(2)三重茅...()(3)公然小组合作,大号在黑板作交流展示提升()(4)俄顷..()(5)墨.()(6)衾.()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上完成知识梳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导入谁认识杜甫?(了解逗大家乐用词当斟酌)生介绍作者,师补充(幻灯片)学过他的哪些诗?齐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又一写实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走进他的茅屋,倾听他的心声。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三、解题为:被歌:(幻灯片)四、学课文(一)读:(1)自读——指名读——正音(幻灯片)(2)自读——齐读师:应用什么速度和语气读,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吧。
(幻灯片)刚才读得是否有点快?应稍慢些、读得沉重些吧?(3)自读——齐读师:领会了诗的意思,领会了作者写每一句时的心情,读得会更好。
结合注释译课文,并给每小节拟个题目(幻灯片)生:译课文师:敲打重点字词(幻灯片)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忧国忧民师:板书:自己忧国忧民天下寒士(4)自读——小组读师:朗读方法点拨(幻灯片)朗读节奏(幻灯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么读:琢磨诗人此时的心情,用什么方法能读出此时的心声?可以从节奏、重音、拖音上考虑,可辅以表情、动作,然后各小组展示,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第1节:焦急、痛苦缓慢降调第2节:愤怒、无奈第3节:愁苦绵绵适中升调第4节:忧国忧民面对现实愤懑,决心改变现实,甚至舍己为人。
生:自读——小组读——展示(二)赏师:杜甫有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里就有很精彩的词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生:怒,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风的猛烈,像秋风故意作对似的卷起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的诗人怎不焦急。
卷:写出风之大,表明茅草的动态,用“吹”就表达不出。
老:不是年龄老,而是心老,经历了许多艰辛,心力交瘁。
我现已49岁,有时也有这种感觉,但和你们在一起就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心情好了。
长夜:既指时间,又指动荡不安的社会自:世态炎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铁:颜色——长时间不拆洗、脏,侧面写穷飞、洒、挂、飘、沉——茅草翻飞的情景,一举一动牵着作者视线,更牵着作者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20200916071046)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安新县安州中学李永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朗读训练。
【自主学习,独立进行】1、作者简介(五个方面,概括梳理)2、写作背景(结合资料,简要概括)3、读准字音三重茅()挂罥()长林梢()沉塘坳()俄顷()布衾()丧乱()何由彻()广厦()庇()突兀()见此屋()4、读懂大意,积累词语(将积累的词语写在下面,并解释,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提升】1、理清结构(根据示例,把结构图补充完整)秋风破屋——“八月秋高……沉塘坳”——“”——“”——“”2、质疑问难(提出疑问,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3、品读赏析(选出自己喜欢的或感触很深的诗句,反复朗读,试着写几句赏析性的句子,赏析角度自选,如炼字、写景、抒情等)(1)(2)(3)4、作者情感(根据自己的品读理解,结合资料,概括作品表达的作者情感)【拓展延伸,创新改编】假如你是一位导演,打算拍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请你进行合理的想象,设计一些情节,组内排演出来。
(小组合作,课下完成)【课下检测,我能完成】得分批阅人1、字音字形2、解词3、填空诗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诗中以“,”坦露了诗人“忘我为人”的阔大胸襟和恤民情怀。
4、背诵并默写【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诗歌的内容;2.过程与方法:学习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在此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
【学习难点】理解最后一段的抒情语言,感受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文,自学质疑。
1.查阅资料,走近作者,走进作品:(1)杜甫(712—770):字,河南巩县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杜甫善于把握重大的政治题材,对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也善于捕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借以抒写内心比较复杂的思想感受,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属于者。
(2)歌,的诗,古代的一种体裁。
查阅资料,了解并简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背景。
2.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风怒号挂罥沉塘坳倚杖布衾大庇三重茅飘转见此屋俄顷丧乱突兀3.反复朗读,理解词义。
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借助注释,试译句子。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6.在自学过程中的疑惑或发现:。
二、互动探究,交流展示。
1.组内互动探究并展示:阅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翻译全文,并分小组进行“讲故事接力赛”。
2.组际互动探究并展示:(1)本诗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寓情于客观描写中。
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朗读、品味1——3自然段关键字、词、句来感悟。
)(2)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理想与愿望?(朗读、品味第4自然段语句)诗人的思想可贵在哪里?(联系全文思考)(3)我的问题我做主:三、迁移运用,快乐积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要深入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他身处困境仍心系天下的高尚品质。
其次,我们要掌握诗歌中生动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体会杜甫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茅屋被秋风摧毁的凄凉景象。
此外,我们还要学习杜甫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坚定的精神,以此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最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
2.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
二、选择题1.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老无力”照应,表现了诗人年老体衰的无奈。
B. 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C. 诗中的“见”通“现”,意为出现,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中的“见”意思相同。
D. 这首诗是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抱茅者的愤慨与无奈。
C. 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D. 诗人通过描写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体现了其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
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 诗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三、全诗译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传世之作,全诗译文如下: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
(1)现在,请大家听听历代先贤们对他的赞颂-—链接材料四:
(2)同学们,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最想对杜甫说一句什么呢?
3、练笔升华
提示:请自选诗歌中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再把有这个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交流活动一:展示朗读。(朗读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2、尽量读出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读出语气的起伏变化。)
2.其他小组评价.
3。全班齐读。
交流活动二:交流诗歌大意。
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在一个秋夜茅屋被秋风吹破后想到了和他一样的人,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感情。)
交流活动三:梳理诗歌的内容。
师小结:这五句诗中,诗人已不再单纯的描写“吾庐独破”的痛苦,而是在借自身痛苦折射“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此外,诗人还于大声疾呼中,投射了他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板书“忧”)这就叫“推己及人"——由自己的苦况推及“天下寒士”,突显悲悯情怀、理想胸襟,以及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这就是“诗圣”的情怀,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五句诗。
过渡:诗人除了秋夜遭受暴风的袭击,还遭遇了“群童盗茅”,你们从中又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我们来听听组理解.
预设二:品味“群童盗茅”——叹
1。请用一个字对这幅画面中作者的心情进行概括。
2.作者在“叹”什么?(自叹的内容:一是自己的苦;二是周围人的苦;三是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链接材料二: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安指安禄山。史指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安史之乱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763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当时整个中原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一定能圆满完成这份学案。
相信我能行,努力一定行!【呈现目标、明确任务:】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1、作者简介:2、明确体裁:3、了解时代背景:1、翻译第一段;2、翻译第二段;3、翻译第三段;4、翻译第四段;7、交流合作;⑴、赏析第一诗节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②;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③:“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④: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⑵、赏析第二诗节问题①: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②:群童为何抱茅?③:“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⑶、赏析第三诗节①: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②: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⑷、赏析第四诗节问题①: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②: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③: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④: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生问师答、定向释疑】提问向导: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提问,提出小组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质疑。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1、小结: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2、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_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背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 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 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 写作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 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 涵,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 美意识和人文素养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 度、表达能力等。
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回 答问题,提出疑问,参与小组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 尽量言简赅的意阐述你的观点。
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 色,包括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 尽量言简赅的意阐述你的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主题: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文本背景:安史之乱对唐帝国的影响 文本语言: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色 文本结构: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专注力和反应速度,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茅屋为被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被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净潭中学八(1)班严洪波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二、背景简介: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
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三、明确体裁: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四、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怒号 háo 挂罥 juàn 长林梢cháng 庇护bì突兀 wù布衾qīn 三重茅chóng 沉塘坳ào 飘转zhuǎn 俄顷qǐng 丧乱sāng 广厦shà见此屋xiàn五、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2、读准字音3、注意停顿4、明了大意六、阅读感悟1、感知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本诗,说说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感知内容: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翻译课文。
2)抓情节入情境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怒吼)(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落)译文: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评价等第:___________
【目标定向】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
2、体味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个体学习】
1、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在文中标出下列字的读音。
(1)怒号________(2)三重________ (3)罥__________
(4)坳_______(5)衾_______(6)飄转________
(7)丧乱______ (8)广厦______(9)庇______(10)兀 _________
2、结合文中注音,朗读课文。
要求:(1)听读。
(2)放声朗读。
(3)标注出读不通的句子(4)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默看课下注释,在课下注释中圈点勾划重点字词的意思。
查阅资料,重点明确词语的意思。
(提示:文下注释有的,圈出即可,没有的,在书旁对应位置写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5、请在诗中分别写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仿照示例,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每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愿得广厦
6、再读全诗,重点体味最后一节文字,说说本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背全诗。
【同伴互导】
1、小组内展示学习成果,各人提出自己的疑问;
2、小组内交流,讨论各人的疑问。
【教师解难】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练习检测】
1、写出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赏析。
动词: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诵并默写全诗。
2、以“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为情节的开端,以“床头屋漏夜难眠”为情节的发展,展开想像,将该诗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故事。
(可附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