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代善知识难逢

合集下载

十圆满颂词

十圆满颂词

十圆满颂词获得暇满人身,除了“八有暇”之外,还要具足十圆满。

十圆满,分为五种自圆满和五种他圆满。

自圆满,是自身需要具备的内在条件;他圆满,是外部提供的外在条件。

这些都是修行的资本,是属于我们福报的一部分。

因为能够拥有这些条件,我们才能闻思修佛法。

暇满人身之十圆满是指:一、已得人身,所依圆满:若投生于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恶道,于巨大的烦恼与痛苦中时时受煎熬,无暇亦无福报和智慧闻思修佛法;天道众生长久沉溺于安乐,不思出离与修行;阿修罗道众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暇修行。

六道之中,人道是修行最具缘具福之地。

二、诸根具足,根德圆满:获得人身之后,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缺失,就无法圆满地闻思修佛法。

如眼不能看佛经、耳不能听善知识讲经说法、鼻不辨气味、嘴不能交流佛法,身不能修持佛法,智障人士无意识和智力闻思修佛法,就算修行的外境都圆满,但却不能圆满实修。

三、生在中土,环境圆满这里的“中土”,泛指有佛法教化之地,佛法僧三宝具足,与无佛边地相对。

中国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到金刚乘的密法都保存完整,只要你想学,无论是何种根器之人,都有机会遇到佛法,这就是中土。

四、业未颠倒,意乐圆满这指的是所从事的世间法如理如法。

如果获得人身却行持十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贪、嗔、痴,所从事的工作皆为造作恶业,如屠夫、娼妓、强盗、猎户、渔夫等,即为行颠倒业。

现在很多人愚昧缺乏善根,对造作十不善业乐此不疲,如喜爱钓鱼、捕猎、杀生、吸毒、嫖娼、赌博等,却标榜是特立独行有性格有文化,都属此类。

五无间业,是最严重的业际颠倒,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四个清净僧为一个僧团,哪怕在四个及以上清净僧中,挑拨诽谤,造成离间,都造下极其严重的五无间业。

所以,护念好自己的身口意,是让我们不颠倒业际的保护伞,大家一定要谨慎小心。

五、信仰佛法,信心圆满只有以虔诚心求法,才是对正信的圆满,才能生出正知正念,才能走上究竟圆满的解脱之路。

二〇〇四年戒七体会报告----释亲藏比丘

二〇〇四年戒七体会报告----释亲藏比丘
好。在一个晚上诵菩萨戒时,声音也特别大。不知什么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在诵戒了,说有人要给佛照相,佛放着亮光,我带着一个草帽好像站在佛的边上。境界过后,我还端着戒本。自己宿业深重,能得到佛菩萨慈光加被,感动得哭了起来。在梵网菩萨戒本后面的偈颂中说 “一者十方佛,悯念常守护。”只要我们发心学戒,发心诵戒,佛菩萨自然就会护持。这是真实不虚的。
(编者按:释亲藏比丘, 上妙下祥法师在本溪茅蓬闭关时即跟随发心出家,护持师父闭关。现为海城大悲寺后堂兼知客。此戒七体会写于二〇〇四年五月)

二〇〇四年戒七体会报告----释亲藏比丘
师父慈悲、大众师慈悲:
今天大家能聚在一起,谈戒七体会报告总结,来互相交流,以促进下次戒七的圆满。这是很值得学习的。我本人很惭愧,没有修行,写得如有不足之处,希望大众师父们慈悲,予以指正。
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我庆幸自己今生能闻到佛法,能随师父出家。父母给予我们色身,师父给予了我法身。在末法时代,我能跟着师父,去行持正法,我觉得真是三生有幸。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我没有什么所求的,只要我能随在师父身边我就知足了,剩下的只有报恩了。如果没有师父,我很可能不在这世上存在了。师父救了我。师父的恩情我终身都报不了,终身都报不完。要想走此路,须问过来人。
到大悲寺以来,打这样的戒七已经是第四个了。每次打七以后,感受都有所不同。在第一次打戒七的时候,我是在有病的状态下打着点滴打的七。由于我业障深重,此次没有师父,我可能再不会在这个世上生存了。此次戒七起七前两天的晚上,大家在一起诵咒时,一只蚱蜢(一种有毒的虫子)叮在了我的脖子上,很长的嘴扎了进去。我没有敢碰,怕伤它性命。一直等到它吸足血飞走,大家也诵完咒了,但是我感觉不行了。身体发痒,喉咙喘息困难,迷迷糊糊的被师兄弟们扶到屋里。喘息一阵比一阵紧,心里明白,但是说话已经说不出来了。师父来以后,给大夫去电话询问用药,正好有备用药,马上扎上了点滴。如果当时没有药,上医院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我想,我就是死了,变成鬼我也跟着师父。这次是师父救了我,我很感激,我尽未来际随从师父。打戒七以后,我的病也好了,心里也觉得非常清净。

三无漏学——戒定慧

三无漏学——戒定慧
《楞严大义》之“三无漏学——戒定慧”
2014-12-28 安福利生弘法部 天圣山安福寺
一、佛法是心地法门
前面我们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二十五圆通——真修行路。见道以后,所有的修行都是围绕道而展开;没有见道之前,我们修行就是要按照佛陀的开示,从皈依、发心、持戒、修定、开智慧,这五个要素来展开。佛法一定是心地法门,我们的心与佛法不相应的时候,谈不上修行。通常有人会感叹现在是末法时代。所谓末法时代,就是众生根基陋劣,环境不利于修行。共业所感的这个世界是多诸烦恼痛苦,别业所感的个人体弱多病,称为末法。实际上,心中有正法的时候,就是正法时代;心中有像法的时候,就是像法时代;心中只有末法的时候,也就是末法时代。
有些人修行,给别人看起来既庄严又勤劳,还很精进、很谦卑,自己内心也觉得自己在修行,大家也觉得这个人德行很好,但实际上他的内心还是没有安住于不生不灭的状态,或者他也在努力地按照佛法去做,表现出修行的样子,这也是像法,并不是正法。
有些人学了一些教法以后,嘴巴能够说空,心里却常是有。“口便说空,行在有中”,这就是祖师大德说的“鼠唧鸟空”。老鼠叫起来,也会“唧唧唧”地叫,但是老鼠并不知道什么是即;有一种鸟叫的声音,也是“空空空”的,声音很响,但是这个鸟也不知道什么是空。学习了心性的这个法门,我们都知道“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有些人知道了这个即以后,一天到晚就说“即”。让他打坐,他说,“不打坐即是打坐,打坐即是不打坐”;让他持咒,他说,“不持咒即是持咒,持咒即是不持咒”。这话是有道理的,但那个心不一定有道理。心里呢,一大堆烦恼。别人都能看得出来,不要说是善知识了,就是同行的,甚至比他差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比他不懂教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个人被强烈的我执、我慢和习气困住了,并不是安详洒脱的样子。所以古大德说,这种学习了教法,嘴巴会说却不能做的,叫“鼠唧鸟空”。跟老鼠、跟鸟一样,只会说不会做,这种情况就是末法时代。

应与智者交

应与智者交

应与智者交“应与智者交”:亲近有智慧的圣贤,依止善知识。

所谓“智者”,就是了知因果轮回和般若空性的人。

《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

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

”我们学习佛法,不论出家在家,都要看佛经。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怎样才能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呢?善知识犹如一条路、是我们和法之间的桥梁,顺着他的指引,才能真正体悟佛法,到达涅槃的彼岸。

善知识能够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引导我们,理解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让我们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明白人生的真相。

《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

”善知识有什么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具德善知识,我们如果按以上标准寻找,能否找到呢?很难。

在末法时代,因为众生共业的关系,具量的善知识不是没有,但是示现的相却不一定圆满。

那我们如何去寻找善知识呢?正确的方法:一、大家都公认的善知识。

比如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等。

二、由大家都公认的善知识介绍的老师,可以说是善知识。

三、是由你依止且深受教益的善知识介绍的另外一位老师。

寻找善知识错误的心态和做法:第一:找明星。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

”第二:盲目拜师。

跑很多地方,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恶业。

第三:观善知识的过失。

观过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对自己伤害极大,也最危险。

如佛陀身边的善星比丘。

大善知识示现在世间,就看你有没有善根发现,有没有条件随学。

如何辨别和选择善知识

如何辨别和选择善知识

如何辨别与选择善知识一、为什么我们需要依止善知识?世人学任何一门技术都要拜师。

尤其在过去,不管是学医、学武,还是学什么手艺,都要拜师,然后跟在老师身边,由老师手把手地教你,若干年之后才能出师。

成佛之路对于一般的学佛者而言是很陌生的,是一条没有经历过的心路历程,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会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有一个向导作指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法修行比世间任何技术的难度更大,不是靠自己随便学一学就能上路的。

善知识能够引导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往前走,使我们不会迷路,这是很重要的。

否则一个人走,哪怕你手里拿着地图,也不能保证不迷路,也不能保证能一直有信心走下去。

如果是一个有修行经验的过来人,那么你遇到他,跟着修,信心就容易生起来了,就不会迷路了。

所以说地图只能告诉我们大概的轮廓,但是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在地图上面是看不清楚的,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就需要有经验的人来引导。

我们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学习佛法,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否则大藏经那么多、那么厚,如果自学的话,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入门的。

佛法博大精深,修行的用心又如此微妙,我们不要把佛法当作世间知识,觉得自己都能看得懂,不过如此。

什么叫懂?真正懂多少?如果这个法义的内涵是一百分,又懂得几分?懂三五分也是懂,懂十分也是懂,懂二十分也是懂,懂五十分也是懂,懂八十分也是懂。

自己读,能懂到什么程度?能理解其中的全部内涵吗?《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

”表面上的文字意思,我们可能看得懂,但是文字所指的修行内涵,却不一定能夠体会到,甚至有时连文字的意思都会理解错。

就像我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同一部论典比如《金刚经》、《六祖坛经》等,感受都不一样。

早年读,跟后来读不一样;前两年读,和现在读又不一样。

我们内心的体会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印证,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必须通过对善知识的请益来得到解决。

而在善知识的摄受教诲、耳提面命之下,很快就能将佛法的要义领纳在心中。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

明代四大高僧之憨山德清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

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

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

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

人物生平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德清禅师幼时即怀出尘之志。

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

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

”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应。

他的婶母听了,倍感伤痛,哭道:“天耶!那里去也?”母亲回答道:“汝叔死矣!”德清禅师很迷惑,便道:“死向什么处去?”母亲不能回答。

不久,另一位婶母生了一子,德清禅师随母亲前往探望。

见初生婴儿如此模样,德清禅师便问母亲:“此儿从何处得入婶母腹中耶?”母亲拍了他一掌,说道:“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从此以后,生死去来之疑问,便常常萦绕于德清禅师之心中[1]。

九岁时,他已能念诵《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二岁时,从南京报恩寺西林永宁禅师出家。

当时,无极明信禅师正在报恩寺三藏殿讲经。

永宁禅师于是携德清禅师前往礼谒。

赵吉贞大洲居士当时亦在座下听经,一见憨山禅师,便抚而问之曰:“汝爱做官?要做佛?”德清禅师道:“要作佛。

”赵吉贞居士赞叹道:“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

”从此以后,西林禅师便请人教德清禅师学习《法华经》和《四书》等内外典籍,以及为诗作文之法。

在寺中听习《法华经》及一些儒典。

十九岁时,他前往栖霞寺从云谷法会披剃,参礼云谷法会禅师。

云谷禅师令他阅读《传灯录》和《高僧传》。

当他读至《中峰广录》这一部分时,德清禅师忽然心生欢喜,决志参禅。

于是他便请求永宁禅师为他剃度,并焚弃俗书,专究生死大事。

德清禅师虽用功精勤,惜乎未得其要,终无所入。

于是他便改持阿弥陀佛圣号,昼夜不断。

一天晚上,德清禅师梦见阿弥陀佛现于空中,醒后心大欢喜,自信此生修行必可成办。

不久,德清禅师又从无极明信禅师听习《华严玄谈》,得悟法界圆融之旨,因自号澄印,以示对清凉澄观大师的仰慕。

28不受不贪分

28不受不贪分

金刚经管窥录(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

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

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

不应贪著。

是故说不受福德。

坡译:“须菩提,如果有菩萨以装满恒河沙一样多的世界之七宝来布施,而另有人知道一切事物本无自性,从而成就无生法忍,后面这位菩萨所得功德胜过前者。

为什么呢,因为菩萨都不受福德。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呢?”“须菩提,菩萨对所做的福德,不应该贪图执着,所以说不受福德。

”这一分对“离一切相,为一切善”作了详细说明。

真行菩萨道者,四相皆离,随缘而不攀缘,有为善之行,无为善之心,怎么会有“我功德好多啊、我好厉害啊”之类的执着四相之凡心呢?说得明白果决一点,一着四相,圣即转凡,开除佛门,连阿那含都不是呢。

所以我们看一位弘法者是否真是善知识,一定要注意这一根本特点,凡是狂傲逼人不可一世的,定非善类。

高叫“我的法天下第一者”,必是魔子。

今日属于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恶知识的数量不知比善知识多了多少倍!!且善知识因为“无我”而大隐于市确实不易寻找,恶知识却因为我执发狂而往往高叫“我好厉害啊,天下第一呢,都来皈依我罢!”故能骗走大量学佛人掉坑落井陷于恶道。

所以更显得本经之特别特别重要。

坡主以为虽然《楞严经》被公认是制魔的照妖镜屠魔刀,但《金刚经》之护法杀魔作用亦不居其下呢!!!所以我们弘扬提倡学佛人受持本经,的确事关今日佛法大局和众生慧命!!!!!这里的当下典型事例,可到般若论坛搜索“老四”这个词自己取来研究。

--------------------------------------------------------[习题:]1.为什么得成于忍的功德胜过沙界七宝布施的功德?坡答:此问题前面已经问过答过。

一滴狮乳可敌万斛驴乳。

2.何谓三种忍?坡答:抄星云师文字:忍有三种,一是生忍,又名「众生忍」。

佛教五戒之一“不妄语戒”

佛教五戒之一“不妄语戒”

佛教五戒之一“不妄语戒”现代社会上有个说法,叫;网络世界无秘密;,这句话点出了这个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

网络犹如双面刃,其无与伦比的传播力及影响力,凸出了一个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人人可以是新闻台,人人拥有发言权。

在这个资讯网络时代,任何团体和个人,都被置于这张网络之中,如何与之打交道,这是一个回避不掉的问题。

不要说是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似是而非的消息,即便是正常的交流,也会产生一些不解甚至偏见。

从佛法的角度来谈,这也是末法时代的诸多特征之一,是我们需要正确面对的。

佛门广大,众生平等。

无论是何种情况,作为佛门人士,是不应该,也不会产生瞋怨之心的。

反而要以此机缘,反省我们在哪一方面做的还不好。

五戒之一;不妄语戒;妄语是对别人说虚妄不实的话语。

说妄语的人往往对人隐瞒事实真相,欺骗别人上当受骗,或者令人处于对某件事的误解之中。

佛教认为,一个佛教徒,必须对人诚实守信,这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前提。

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

佛教讲,我们造业的方式有三种:身、口、意。

口业占了我们造业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持不妄语戒是多么的重要。

不妄语戒其实是要求我们净化语言,以免口造恶业。

佛教中虽然对造假没有明确提及,但在佛教教义和道德思想中,时刻告诫人们要讲真话,讲诚信,不造假。

既是佛弟子,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则应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心口一致。

让人信服,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

中国古人说:;言而有信,童叟无欺。

;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教的妄语戒除了有其特定的意义外,更重视以诚实为人的道理。

学佛法当光明正大,佛门无秘密!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晦山戒显《禅门锻炼说》谨严付授第十三

晦山戒显《禅门锻炼说》谨严付授第十三

晦山戒显《禅门锻炼说》谨严付授第十三谨严付授第十三锻炼之说,既毕陈于前矣。

然欲善始善终,则流传宜慎。

何故?苟有佛性,则皆受锻炼。

既受锻炼,则人可省发。

然人人可以省发,而不必人人可付授也。

昔人云:上根利智方可参禅。

余尝斥其言为非是。

盖炉鞴所以镕钝铁,良医所以疗病人。

不明锻炼,虽上根利智皆成废器,况下此者乎?善能锻炼,虽钝铁病人亦成良材,况上此者乎?有心皆可以作佛,有性皆可以悟道,只在善知识爬罗抉剔,刮垢磨光。

垢尽明现,如磨镜喻。

今不咎锻炼之无方,而概谓中下机器,绝参学分,此万古不破之惑而余切齿者也。

然谓一经省发,尽可付授。

此又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学家而至堪付授,必其道眼可以绳宗祖,行德可以范人天,学识可以迪后进,爪牙可以擒衲子,然后命之以出世,责之以为人。

如印传印,印文克肖而法门允赖矣。

即末法时代,全杖难得,异器难求,亦必久久同住,熟知心行。

纵不能超宗异目,亦不至方底圆盖,必有几种擅长,稍近绳墨者而后可。

即不能为长老而为静主,亦必道眼明、人品正、具佛祖刚骨,而狷介自守,不犯人苗稼者而后然。

断非庸陋愚劣,险(讠+皮)邪僻之辈,所宜插足者也。

然而法门至今日,流弊不可胜言矣。

每见主法者,徒守死法而不苦身锻炼,则求人省发实难。

因省发者难求,而又惧断绝,见一知半解者,不得不急急付授。

此其故有二:一者只贵根本,不重纲宗,无擒拿移换人手脚,则一橛头禅,苟口角滑利者,皆得偷关而过,而下半截深细锻炼竟置之不问矣,此笼统门头所以易于付授也;二者长老虽欲择器,竹篦下既不能出人,而又不甘心寂寞,明知外来生人,一知半解,无当于数,而其势不容留难,稍一简择,则其人必掉首而去矣。

此不知锻炼,所以至于泛滥也!以余言之,易得者省发而顾难之如龟毛、如兔角;应难者付授而顾易之如起法名,如纳戒子,岂不大颠倒哉!诚欲望曹溪正脉源深而流长,列祖慧命真传而正授,则于法嗣之行也,宜嘱而又嘱,令慎而更慎,共坚其壁垒,峻其堤防,无令影响音闻者,一传再传,渐至溃围而乱正,则法门不至败坏矣!然则有前辈尊宿谨守关钥,至死而不付一人者如何?曰:此必善知识感愤时风,矫枉过正,万不得已而然,而亦非中道也。

虚云和尚戒淫法语

虚云和尚戒淫法语

虚云和尚戒淫法语虚云和尚戒淫法语作者:虚云老和尚文章来源:摘自《虚云和尚方便开示》○ 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瞋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禅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

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馀五根都能不被尘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甚麽眉毛长、牙齿短、张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

○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围,随心自在,处处真如。

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作得主。

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

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

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

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

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

”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

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了。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 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

”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

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

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后来觉得在女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

师父说法

师父说法

【音乐4:37】
各位两条腿﹐酸胀麻痛﹐不要把自己逼那么苦。能忍则忍﹐忍到个时候﹐也不要太过分的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一个礼拜之内我要成佛﹐你发疯了,着魔了。实在忍不下﹐就双盘变单盘﹐单盘变散盘﹐疼得太厉害了,来个菩萨坐﹐都好。再不行﹐长伸两脚卧。两腿一伸﹐不太雅观就是了。要给自己呀﹐宽松一点。当然你这个修行要成功,要成就的﹐这种意志力都要超人的。如果有高血压﹐小心一点,不要太勉强。如果你太勉强﹐高血压急剧上升﹐那不得了。
【音乐25:14】
我们轻轻的几句话﹐文字上可以稍微﹐状况可以稍微的自我修正一下。比如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我们行深行不了﹐我们来个行浅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做不到那样的气派﹐照见五蕴渐空﹐渐得度一切苦厄﹐一步一步的﹐一步一步转化。我们一般基本上不是那个上根利智的。所以﹐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业力那么粗重﹐尤其是报身很难转化﹐不是那么简单的。单单自己的身心问题就一大堆﹐修为已经感到够惭愧了﹐想到这么艰难﹐所以对人,对一切﹐一个心性宽厚的﹐自然做到严于律己﹐对自己是要严的。对别人是要宽的﹐宽厚、宽松的﹐宽以待人﹐这就对了。这才是一个真正修学佛法的一个心胸、气量、气度。我们一般人恰恰相反﹐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很马虎。所以严于律己﹐对自己非常严厉﹐对自己要求不敢放松﹐把自己的毛病看得很清楚﹐相对的看一切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老鸦一般黑﹐既然来到娑婆世界﹐业力就差不多﹐不敢自吹自擂。这是我们修学菩萨道的一个心情。对别人是宽厚宽松的。这个不但是修养﹐乃至一个人的心性﹐一个人的智慧﹐给别人很大空间﹐也就是给自己很大空间﹐眼睛看到别人的问题﹐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那是修学佛法什么样的,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
称赞如来,称赞过去如来﹐简单。称赞现在的一些善知识,你把他当作现在佛﹐也还可以﹐但也不一定做得到。如果你见地、心量是歪的、偏的﹐你的口业就一定是不清净的。那么对未来佛﹐他明明有很多的问题、颠倒﹐你怎么赞叹﹖以这个鼓励代替责备。鼓励﹐鼓励在菩萨四摄法里叫做爱语(菩萨四摄法﹕爱语﹐布施﹐利行﹐同事)。多说鼓励的话﹐赞美的话﹐不是把人讲得一文不值。你的知见有问题了﹐你内心充满了嗔恨心﹐那是无明,你的凡夫境界。到佛菩萨境界﹐对人一向都是尊重的、恭敬的,对人讲出来的话都是鼓励的。就是打棒子﹐也是一种真实语﹐也是从你的智慧中流露出来。从智慧中﹐从慈悲心里头流露出来。这样﹐我们的口业才会清净﹐态度才会谦卑。我们普贤十大愿等于十面镜子一样。尤其是佛法在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心﹐一分佛法。你如果没有恭敬心﹐充满了轻慢心﹐充满了贡高我慢﹐那你跟大道太遥远了。普贤十大愿第一个大愿你就过不了关了﹐后面的更不用谈了。没有恭敬心﹐那当然什么话都讲得出来了,心不平﹐气不和。礼敬诸佛做到了﹐这样的修养做到了﹐后面的很轻易的过关了。礼敬诸佛有这么重要。这就是说佛法在恭敬中求,没有恭敬心﹐就没有佛法。恭敬心对治我们的慢心﹐五毒里头的慢心;一有恭敬心﹐你的嗔恨心就起不来了﹐也是对治嗔恨心;一有恭敬心﹐你少些颠倒﹐可以对治我们的痴心;一有恭敬心﹐疑心也化解了。站在生命中的制高点﹐整个都看清楚了。所以礼敬诸佛涵盖面非常广﹐我们的恭敬心为什么生不起来?为什么口业不清净?总觉得﹐我对你错。所以永远在人我是非里头打滚。如果是一个修行人到位了﹐觉照力很强﹐自己的念头不对马上已经看到了﹐不让自己的念头有一丝一毫的恶念、邪念﹐这样的修行人﹐处处反省﹐反省自己,语言上不敢有任何闪失。看到一些圣贤﹐啊,太伟大了。嘴巴里讲出来的话﹐充满了赞叹。对一些不太如理如法的﹐唉﹐本来就不容易呀﹐修行太不容易了。不是多生累劫广修六度万行﹐真是难啊,所以不忍心给他太重的压力,以这鼓励代替责备﹐给他充满了希望。那当然了﹐充满了﹐众生都喜欢听好话。菩萨四摄法﹐为什么第一个爱语呀?爱语就是说鼓励的话。一听着舒服﹐哎呀﹐总算有人了解我啦﹐一下子他把心掏出来,你就很容易跟他打成一片了。爱语是为利行﹐对他有帮助的﹐一点不会做假。为什么能够讲到他的心上去呀﹖同事﹐以他的立场为立场﹐以他的需要为需要。哎呀,讲到我心里头去啦﹐感激得痛哭流涕。这样人际关系才会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原来是很多矛盾﹑原来是很对立的﹐透过你的智慧﹐你的慈悲心﹐总算跟人家……讲到他的心地上去﹐这太重要了。菩萨四摄法﹐布施﹐不管财施﹑法施、无畏布施﹐一个人﹐肯出钱出力的﹐基本上他障碍会比较少。一个人小气小量﹐小气巴啦的﹐坑吝的不得了﹐这个人他的心胸不会大﹐他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净土修法与生活

净土修法与生活

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有智慧的人来说你对社会创造了什么,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什么?学佛的根本是不离开,佛说世间法,法界和世间是同等一如的。我们要尊重我们的亲人,让我们的心更加和谐的去关爱众生,让我们的自性更加完美,提升境界、圆融真实的快乐。奉献自己的大爱心,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亲人创造财富、为子女创造光明。像老师,老师的光明就是一盏明灯,把我们的子女抚养成真正的“仁”,这个仁是仁德的仁,仁上仁方修正菩提,仁上仁才能成就正果。
我们今生要向大菩萨们学习:从宽入清净、行为舍放开、开启智慧生福禄。也就是我们生活和谐幸福了,那么人与人对待亲人,我们说: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我们怎样做才是更加如法、如修、如正见?感恩父母的心要真真实实,因为父母的爱如同诸佛菩萨的大爱。我们不明了诸佛菩萨的大爱,也就不明了父母的真爱。父母对子女的爱,奉献了人生最宝贵的一切生活而仅为子女而奉献。如果知道父母的大爱心、真爱心,我们要珍惜和感恩。
我们知道今生的福报,今生的福报大与小不论是顺境和逆境,在佛的世界和胸怀当下,同体正觉时,他是圆融一样的快乐。这是舍得烦恼、放下无明、今有为正、正在自性。让心缘起缘灭,无论想象和追逐,如梦如幻的的思想,把我们这个思想换现真实、修正自净。体悟我们生活中每个小节都是快乐的、每个细节都能够观无常,这样大家在生活中就能自如自在的欢喜奉行。与诸佛一样,以善为本究竟乐,以善种福福禄生,财源增长,自性福德,宽广无边量自大;所谓这个量就是让我们的胸怀,我们的胸怀就是要怀有大智、要包罗万象、包罗众生之苦音。你如果体会这个法界的真实意义,明了佛在为我们说出来的世间生活的真理,这就是修为。让我们的修为正见,让我们的思想不偏离。
我们每个同修都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是无上咒、是十方诸佛菩萨同念一咒的根本,想想看:这个咒的力量是不可说!无论众生在生活中,遇到了种种示现的逆境,大家要真诚心念佛,因为你真诚心念佛之后就知道了我们无量劫的因业现前。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2024年德育工作计划一年级的2024年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一、目标与任务1. 目标:通过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习惯,全面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

2. 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水平。

二、重点工作1. 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机制a. 设立班级纪律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班级规章制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b. 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组织领导能力,发挥其在班级内的积极作用。

c.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三方合力。

2. 开展品德教育课程a. 开设品德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

b. 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3. 组织道德活动与实践a. 定期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劳动实践、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b. 发起道德主题活动,如讲座、展览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升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水平。

4. 健全德育考核评价体系a. 设立德育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学生的德育发展目标。

b. 建立德育考核档案,全面记录学生的德育成长情况。

c. 定期进行德育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保障措施1. 培训师资力量a. 组织德育教师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提高其德育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b. 鼓励德育教师参与教研和学科交流活动,促进共同成长与进步。

2. 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a. 在学校校园内设置德育宣传展示牌,展示学生的优秀德育成果。

b. 开展德育成果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德育成果和经验。

3. 加强家校合作a. 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德育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b. 建立家校联络帮扶机制,及时沟通和解决学生在德育方面的问题。

4. 指导学生发展个性特长a.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兴趣班或社团活动。

b. 通过兴趣特长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感伤《心灯录》

感伤《心灯录》

感伤《⼼灯录》我为什么反复推荐《⼼灯录》,这是有因缘的。

《⼼灯录》问世后即因泄尽天机⽽成为禁书,后⼜被众多⼤师诋毁,⾄今读到的⼈很少,喜欢他的更是少之⼜少。

在我没看《⼼灯录》以前,早就听说这本书如何如何好,后来终于耐不住佛友的推荐,草草地看了⼀遍,看完之后,觉得也没什么,不过就是说⼼就是佛嘛,我早就知道了,从这⼀点,⼤家就不难看出我当时的我慢!不仅如此,我还在QQ上问他:“《⼼灯录》扔掉了没有?”⼤家别以为这是玩笑话,我是在试探他是不是还着在书上、着在法上,因为⼀个⼈不管修得多⾼,只要还抱着⼀点东西不舍,就还不究竟,佛说“法尚应舍”啊。

他的回答是:“没有,正准备送给你呢。

”这句话也很平常,我当时没有理解,后来才悟到,他这正是不取也不舍,同时暗⽰我:《⼼灯录》对我有⼤作⽤。

但我当时没多想,真想说:“我厕所⾥还有两本。

”这话虽然狂,但还不到毁谤《⼼灯录》的地步,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着相。

不过还是觉得那话太过分,于是改为:“我刚送⼈。

”交流就此结束。

这⾥,我要提醒佛友们,佛法很多时候就是点你⼀下,你要没悟到,就错过了。

这⼀次,我就错过了。

两年后,我突然⼼⾎来潮,想再看看《⼼灯录》,刚看了⼀卷,就⾼兴得跳起来,怎么这么好!怎么以前就让这些好东西从眼⽪底下溜过去了!这就是所谓的时机因缘。

⼀切皆有因缘。

因缘这东西是⾮常有意思的,钱财也好,情缘也好,法缘也好,该不该得?什么时候得?都有⼀定的定数。

⽐如阿难,⼀直跟着佛祖,直到佛祖涅盘他也没有开悟,难道啊难就真的不明⽩?不是,是差了那么⼀丁点,需要⼤枷叶点⼀下,因为禅宗⼆祖的位置是他的。

所以,我这⾥奉劝佛友们,如果看《⼼灯录》或者某些⼤乘经典看不懂,不要着急,⼀旦输⼊到了你的阿赖耶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芽的。

反之,如果你因为不懂⽽毁谤佛经,就会造⽆量业,为什么呢?因为未来的⽣⽣世世不都不会去相应正法!为什么现在的学佛⼈⼏乎全是外道,曾经种下了不⼲净的种⼦啊!《⼼灯录》不仅说理透彻,详细的修法也在⾥⾯,这才是真正的⽆上密啊!我⼀直纳闷,为什么到这个末法时代会出这种书?连佛祖、六祖都不说的秘密,却在这本不经意的书中泄尽?原来,末法时代已经少有善知识存在,流传于世⾯的基本都是邪法,然⽽,末法众⽣中毕竟还有少数有根基的修⾏⼈,如果找不到善知识,岂不把他们毁了!所以,这本书就出来了。

道次第第17课心得

道次第第17课心得

You don't have that many viewers, don't be so tired.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道次第第17课心得道次第第17课心得1做为弟子当如何侍奉师长?《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此事无须广为阐说,原则就是——法师喜欢的我们就做,不喜欢的就不做。

作为弟子,应该努力按照上师的意愿依教奉行。

因为弟子修行成就如何,正是取决于事师的如法程度。

金刚持曾经说过:知道这个道理就懂得该如何行事了,凡师长喜欢的都要努力去做。

总之,师长悦意之事可以做,否则就不要去做。

那么,哪些是使师长悦意的事情呢?主要有三项,分别是内外财供(内财和外财的供养)、身口给侍(亲自侍奉师长)、如教修行(按照师长的教导行事)。

此处,引《大乘庄严经论》作进一步论证:作为弟子,应当以财物供养师长,并亲自为师长效力,按照善知识教诲如法修行,这都是依止善知识应该做的。

1)内外财供,《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弟子在师长身边,应以欢喜心修习供养,对自己的身体都毫不吝惜地奉献给师长,何况身外的财物?此处,再引《事师法五十颂》说明内外财供的重要:对于传法上师,不论白天黑夜都应礼拜、供养。

供养上师就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

2)身口给侍,也就是亲自服侍师长的生活起居,主要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两个方面。

行为方面包括擦洗、按摩、护理等,以实际行动亲近上师;语言方面,通过忆念上师的功德,称扬赞叹,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因为内外财供及身口给侍主要是为了端正学法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为依教奉行服务的。

(※)3)加行依止法的第三点为如教修行,即不违背师长教诲,这也是最殊胜的供养。

在加行依止法的三个修学项目中,这是最主要的。

《本生经》说,报答师恩德的最佳供养,是依法修行。

依止师长的方法,其中意乐依止主要在观念上进行调整,加行依止则是在行为上进行修正。

四、依止的胜利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殊胜论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3、常遇善知识:恭敬、侍奉善知识并如法修行,能和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将使我们在未来生生世世有缘值遇善知识;4、不堕恶趣: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可能一生便解脱生死。

【答疑】末法时代如何则师?有什么标准或条件?

【答疑】末法时代如何则师?有什么标准或条件?

【答疑】末法时代如何则师?有什么标准或条件?弟⼦问:末法时代如何则师?有什么标准或条件?真觉上师答:当我们具⾜可以学习佛法的⼈⾝时,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教导和激励仍是起不了作⽤的。

因为众⽣⼀向对许多恶⾏都习惯了。

这种培养深厚的恶习⽓之⼒量是极为巨⼤的,使我们难以趋向菩提道,所以我们⼀定要依⽌善知识才⾏。

所以,选择⼀位好的师⽗尤其重要。

事实上,并不存在末法时代如何择师,择师的标准⼀直以来未曾变过。

只不过每个时期都有⾃⼰的时代特点,在这种时代特点前,基本准则不变,⽅法可以稍作调整,所以我们就应按《⼤⽇经》讲的,以善巧⽅便为究竟。

师⽗细分有很多种,如起初接引我们接触、学习佛法的引导师⽗,传授戒律的受戒师、讲解经论的师⽗、传授密法传承的师⽗、灌顶的师⽗、忏悔对象师⽗、得其他传承的师⽗等等。

所有这些,整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种是依⽌的师⽗,⼀种是受法的师⽗。

依⽌的师⽗,必须具备次第的教法,从基础教育弟⼦。

受法的师⽗,则为⾃⼰因缘所致,需要某⼀种特殊的禅法或本尊等⽽拜的师⽗。

受法的师⽗由于不是长期依⽌教授,所以具备的条件只要其受持戒律,有所修证,具慈悲⼼,有此法的传承等就可以担任。

⽽依⽌师,则要具备受法师同等的条件,更要具备次第教法和善巧⽅便的接引⼿段。

再伟⼤的上师,也只能如接⽣婆⼀样,在适当的时候帮助产妇,⽽永远不能代替产妇⽣孩⼦。

所以懂得次第教法的依⽌师⽗,还要能让徒弟把佛法学的灵活运⽤,能在因缘聚会的时候以善巧⽅便的⼿段令其有所开悟。

我在此提出过三句⼝号,⽆论是作为师⽗的,还是当徒弟的,都应该如此修学,既是:正知正见、循序渐进(次第佛法)、学以致⽤(⽣活佛法)。

按经论的准绳,师⽗有⼏种共同条件,如⼋种条件者,《菩萨地论》云:“菩萨善知识若具⼋相是为圆满。

何者为⼋?”(⼀)多闻⼤乘经典,(⼆)持守菩萨戒律,(三)具⾜修⾏证悟,(四)悲⼼济众,(五)⽆有畏惧,(六)忍耐谦和,(七)⼼离悔戚,(⼋)善于⾔辞。

四种条件者,《庄严经论》云:“多闻离诸疑,能持诸善法,⼆门说真如,是为菩萨相,为圆满法师。

西游记的真实意义--------妙湛吉祥3月30日

西游记的真实意义--------妙湛吉祥3月30日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西游记的真实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西游记虽然大家都很熟悉。

但大多数人还只是当做一个故事来看。

西游记。

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东升西落。

太阳下山忙碌一天的人们就开始休息了。

那我们无量劫下来所生的妄想造作是不是也要休息呢?西者,日落西山。

为休息。

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说东方,就是让们安静躁动的心。

唐僧是一个人的本心,也就是自性。

而孙悟空是心念。

因为心猿意马表示心无片刻安息,总是妄想躁动。

所以用猴子来代表心。

又因一切法都是心生心灭和心悟。

所以猴子叫悟空。

猪八戒代表的是贪嗔痴。

取名八戒是要守戒律对治贪嗔痴。

还有八戒又叫悟能,是能悟道理能行道理的意思。

沙和尚代表定。

因沙和尚出世在流沙河。

流沙河的水最急最猛。

但沙和尚可以稳坐河底。

故菩萨为其取名沙悟净。

这三个徒弟,孙悟空代表慧。

猪八戒代表戒。

沙悟净代表定。

三个徒弟在一起就是戒定慧。

唐僧取经路上所遇的一切磨难,都是这三个徒弟一路降妖捉怪。

白龙马代表白净法。

即是无相法。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

一个人修行的路上所遇的一切障碍和境界,就是唐僧取经一路上所遇的种种磨难。

人修行的路上要用戒定慧来对治贪嗔痴。

因所有的烦恼和障碍都因为贪嗔痴所生无数的念头而有。

所以唐僧取经的路上也要用戒定慧去对治诸多烦恼障碍。

当他过了这么多的磨难时,也就是他放下自己的所有念头时。

修行者要知道,众生不在外而在自己的本心。

那就是自己因为贪嗔痴所生的诸多妄想烦恼。

万缘放下时,即是众生度尽时。

最后唐僧师徒来到西天如来处,就是见性。

前面所受一切磨难都是明理。

明白一切烦恼都因自心而起。

所以此心不生,烦恼也便没有。

当唐僧师徒来到如来处,也就是见性。

第一次取经不要什么人事。

也就是不要钱。

他们拿着经回来经过通天河。

如来这时让菩萨再加一难。

派虚空藏菩萨驾下大鹏尊者前来将真经洒落河中。

唐僧师徒才发现经文是无字的。

他们师徒又返回重新取经。

因为唐僧师徒虽然已经明心见性。

但还仍然不知道真经是无字。

真经永恒的在大自然当中。

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

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

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当今邪师的十九种典型表现依止善知识乃修行之必须,但行者不能盲目随便依止。

若错误地依止了毫无修行证量的邪师,反而堕落更快。

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此在决定依止之前,一定要小心抉择观察避免被邪师所骗。

邪师多是打着佛陀正法的旗号,现与正法相似的形象,其言语行为极具迷惑性,对经论了解不多的初学佛者最易上当。

那么,邪师通常有哪些表现呢?一、喜好浮夸有一类邪师常让弟子编写资料,将自己吹嘘成“法王”、“活佛”、“金刚上师”、“大伏藏师”、“大禅师”等,逢人便发,如世间推销做广告一般。

与人相处,不论对方根基如何,千篇一律总会将话题引到自己是某某大师转世,某某活佛与自己关系如何密切,某某社会名流是自己弟子等方面。

真正的法王、活佛、伏藏师等决不会以此为标榜,反而会故意隐瞒自己的功德,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会障碍修行。

例如藏地大德、宁玛派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却经常自称“老狗”、“疯狗”,以隐藏行迹证量。

另外,善知识即使为令弟子生起信心而透露自身功德,也是随缘而说,且是在弟子已经依止后,而非在初见时。

二、不具传承传承是指自己的上师,每一代皆依正法修持,而对心性究竟明了。

有一类邪师缺乏基本的佛学素养,根本不知实修要得成就,必须依止有传承的善知识,依传承知识世代相传的修法行持。

他们为标新立异诓惑世人,便自称是某新宗派的创始人,或是某新修法的发明者、持有者。

大善知识皆依佛陀,传承祖师教法行持,决不会另立一宗,另发明一法。

现有宗派的形成,并非宗派创始人刻意为之,而是随历史演变,后人加给他这一支的称呼,并追溯他为祖师的。

每一位宗派的创始者在住世弘法时,决不会到处宣扬“我是某某派祖师”、“我有某某新大法”的。

三、卖弄神通有一类邪师见地不明,不知皈依、出离心、菩提心、般若智慧是正法核心内容,修行之着眼处,反而以世间禅定引发神通为高明,终日只会吹嘘自己有种种特异功能,能见他人所不能见,能闻他人不能闻,能知他人不能知,言辞语调得意之态,仿佛乡下神汉巫婆一般。

孝亲尊师之演义——《述而集》系列随笔之十二

孝亲尊师之演义——《述而集》系列随笔之十二

孝亲尊师之演义——《述而集》系列随笔之十二李树明撰辛卯年佛诞日,亦称华严会等,余等学人数位,宴坐老潍县东盛园林。

不酒素餐,以此纪念圣诞。

众位方家以年长为由,力推余作佛子致辞。

余乃一无知凡夫,邪知邪见充满,迷惑颠倒,怕是玷污了清净圣门,有心立雪却也姗姗来迟,因此至今无缘作皈依受戒之形式。

故此不敢以佛弟子自称,又何敢弄白衣说法之举?然,顾忌诸位脸面,便举棍自棒自喝,发露忏悔。

有好学者,将余之忏悔记录在案。

依其意,发其辞,拙其笔,得成于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之际。

禅宗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净土印祖言:“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

”又说:“看一切人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示修持方法》,李净通居士编)故而文中恶言污秽,乃余之昔日形状,丝毫不及他人。

常惭愧人有心修道久矣,故此顶礼三拜明白人玉成。

——撰者题记一古今中外一切宗教,无不是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的、重要的、崇高的景行行止形式教化民众的,此乃宗教之所以称之为宗教而存在的唯一理由。

其学习过程,是边学边落实的实践活动。

如此活动,当是以幸福并快乐为目的。

因此,作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而集其大成,构建了千秋事业的至圣先师孔子,于《论语》中开口即作如是教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圣人杏坛设教,开门即一语中的也!是语道出了一部《论语》,整个儒学,《四库全书》,乃至自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所有真实学问,甚至是华夏内外、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学习过程中,应该取得的真实利益,即学习过程是收获人生幸福的快乐过程,是“人生的最高艺术享受”(著名一代哲学大家方东美教授语)。

因此,学习者生命存在形式当为愉悦状态。

其最低限度,理应确保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

非此,无足道哉。

学儒也好,学道、学佛也好,乃至学天主、学基督、学穆罕默德,学习任何圣贤也好,倘若学习者过了若干年而未获得如是真实利益,则非为真学习者也!应当马上回过头来检讨自己,修正“身语意三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末法时代善知识难逢,明师难遇,到处是外表光鲜,言行不一的邪师,到处是以盲引盲,招徒蓄众的邪魔,学佛人如果不能明辨正邪,有所定见,就容易人云亦云,沾染魔见,走火入魔,陷自己于万劫不复的地步,这一点大家千万不可轻忽。

其实,末法时代学佛最安全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以古为师”,以志节高超,名耀千古的历代祖师大德为师,以祖师大德的珍贵开示作为我们修行的座右铭。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要时时保持觉察、觉照,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及时地把错误的想法转成正确的想法,如此,才能清净三业,圆满福慧。

修习忍辱,借假修真,以达究竟。

初修习“忍辱”时,因要与自己的习气背道而驰,心中一定会有百般的难受,能够勉强自己忍下来,这就是“伏忍”;忍了一次,二次……久而久之,就能驾驭自己的习气、烦恼,对逆境、顺境都能甘心甘受,这就是达到“柔顺忍”的境界;若自己能够进一步保持不动的心,不落入是非善恶的相对境界,契悟到诸法实相,这念心安住在不生不灭,就是成就“无生法忍”;更进一步契入佛果,达到究竟寂灭的境界,就是“寂灭忍”。

在皈依的方式上,首应发大誓愿,然后精进修行。

大誓愿即四弘誓愿,是依观察四谛的真实,怜愍一切,起大悲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观察世间诸苦的逼迫,欲令一切众生出离苦海,即“未度苦谛,令度苦谛”。

烦恼无尽誓愿断:观察诸苦都由烦恼所招感,欲令一切众生永断烦恼,同获解脱,即“未解集谛,令解集谛”。

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了自行化他,应遍学一切法门,即“未安道谛,令安道谛”。

佛道无上誓愿成:自行化他的究竟在于证得涅盘安乐的境界,即“未证灭谛,令证灭谛”。

此发四弘誓愿,又名发菩提心,若此愿心不发,则道业将不坚固,容易退失疑悔。

依此大愿心的驱使,沉浸于“法”的喜悦中,精进修行五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
菩提树下,了了觉知。

故名佛陀。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法”就是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在佛法中,经常说“报四重恩”:其一,感念佛陀摄受我以正法之恩;其二,感念父母生养抚育我之恩;其三,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其四、感念施主供养滋润我色身之恩。

我们感念众生旷劫供我所需之恩,感念自然界,太阳供我光明与热能,空气供我呼吸,花草树木供我赏悦。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

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的赠予。

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总有健康的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