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要点及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认知疗法要点及案例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训练和指导改变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认知,从而达到改善和矫正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便促进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例如:两个儿童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径自走过去了。
对此,其中一名儿童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没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到了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名儿童可能想:“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
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样他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继续干自己的事;而后者则可能觉得不安,而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
一、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RET 是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于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所形成的。
认知疗法即是使来访者改变非理性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生活哲学,则可以促使来访者的情绪好转。
核心:改变认知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常见的非理性思维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绝对性要求和信念。
①人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许;②一个人就应该在各方面都能力十足;③犯了错误,就一切都完了,应该受到惩罚;④任何事情都要按自己意愿发展,否则就太糟了;⑤情绪是由于外部事件决定的,自己无法控制;⑥总是担心灾祸降临;⑦逃避困难和责任比正视它们要容易得多;⑧人要依靠他人,尤其要依靠强者;⑨过去事件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⑩任何问题都应有一个圆满的正确答案;⑾一个人应对别人的问题关注和负责。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概念化案例
问题概述:
小明一直都是个安静并好学的孩子,但最近他开始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无助和无望,且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给他的学习和家庭关系带来了影响。
认知疗法分析:
小明内在的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是引起焦虑和抑郁的关键因素。
他的想法包括:“我总是失败”,“我做不了好事”,“我没有朋友”,“我无法改变我的处境”,“我是个无用的人”。
这些思想导致了他的消极情绪和有害的行为。
目标: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解决小明的问题及达成以下目标:
1. 帮助小明了解负面自我评价和思维习惯对他的健康和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2. 培养小明更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小明的自尊心和信心。
干预策略:
1.认知习惯改变:帮助小明记录和分析缺陷思考,并给予积极的替代想法;
例如:当他觉得自己失败时,可以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了”;
2.心理教育:通过阐述压力的成因和管理方法,增加小明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处理
策略;
3.行为疗法:帮助小明减少消极行为和增加积极行为,例如参加体育课程、和同龄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预计结果:
通过对小明的认知行为干预,他会变得更积极、自信和乐观。
他将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培养新技能,从而更专注于学习和与家人和朋友间的交往。
心理学课的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学课的认知行为疗法教案: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学课上的应用导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通过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和改善心理状态。
本节课将介绍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认知行为疗法。
一、认知行为疗法概述1.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旨在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通过调整思维模式来改变情绪和行为。
2.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思维与情绪的关系: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 三元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将问题分为触发事件、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通过改变认知来影响情感和行为。
- 错误思维方式:认知行为疗法指出了一些常见的错误思维方式,如过度推理、情绪化思维等。
3. 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领域- 心理障碍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 工作和学习压力管理。
- 自我管理和性格塑造。
二、案例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在实际中的应用1. 案例一:抑郁症治疗- 案例背景描述:某学生因学业压力过大导致抑郁,情绪低落,消极思维严重,并出现进食不规律和睡眠障碍等问题。
-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通过认知重构和行为调整来帮助学生改善情绪和行为。
包括自我评价的调整、积极行动措施等。
- 预期效果:学生情绪逐渐恢复,思维变得积极乐观,行为逐步规律。
2. 案例二:社交焦虑症治疗- 案例背景描述:某学生在社交场合中非常紧张,害怕他人的评价和拒绝,常常回避社交活动。
-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通过认知重构和暴露治疗来帮助学生克服社交焦虑,包括修改对他人评价的错误认知和逐渐面对社交场合。
- 预期效果:学生社交能力逐渐提高,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和担忧减少。
三、小组讨论:认知行为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小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和不足,并讨论哪些情况下适合应用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下面是十个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以展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效果。
1. 案例一:抑郁症李某因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抑郁症。
通过CBT,他学会了认识到自己负面的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和消极预期。
他通过替换这些负面思维为积极的、更现实的想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最终,他恢复了心理健康。
2. 案例二:焦虑症张某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经常担心各种可能的危险和不安全感。
CBT帮助她了解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并教给她如何通过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来减轻焦虑。
她学会了放松技巧和正面自我对话,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3. 案例三:强迫症王某有强迫症,经常陷入反复的洗手和检查行为。
CBT帮助他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他的强迫思维和恐惧的结果。
通过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并学习适当的思维重塑技巧,他成功地减少了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4. 案例四:恐慌症王某患有恐慌症,经常出现突然的恐慌发作。
CBT教给她如何通过深呼吸和身体放松技巧来缓解恐慌症状,并帮助她面对她的恐惧触发因素。
她逐渐恢复了对日常活动的信心,并摆脱了恐慌症的困扰。
5. 案例五:社交恐惧症李某因社交恐惧症而避开社交场合,导致他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受到影响。
CBT帮助他了解到他的担心和负面自我评价是过度的,并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和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恐惧。
他逐渐恢复了社交能力,并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6. 案例六:睡眠障碍张某长期遭受失眠的困扰。
CBT帮助她识别和改变她的不健康睡眠习惯和负面的睡眠信念。
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制定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和学习放松技巧,她最终恢复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7. 案例七:饮食障碍李某患有进食障碍,经常以控制饮食来应对自己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尹童20120403006一.概述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
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
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
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
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
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
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
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
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
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篇一:认知疗法案例】摘要:本文是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研究报告。
咨询过程主要运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针对来访者的具体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指导,最终帮助来访者顺利解决问题。
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其中相关技术的使用,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概述(一)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结构,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其主要代有a.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a.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本研究报告主要依据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分析治疗。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史认知行为疗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逐渐兴起,七十年代趋向成熟并引起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在医疗中的应用促使了认知疗法的兴起,认知行为疗法正是从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的结合中产生的。
20世纪50年代,a.埃里斯(albert ellis)在美国创立合理情绪治疗(ret),因为它也采用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被称之为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后融合发展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
从1955年起a.埃里斯开始发表有关合理情绪治疗的文章,1962年他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及方法,出版了《心理治疗中的理性与情绪》一书,至此合理情绪疗法正式登上了心理治疗的舞台。
20世纪60年代初期,a.t.贝克(aaron t.beck)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治疗法作为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抑郁症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
后成功地将这种疗法适用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病性障碍和人群。
a.t.贝克等在1979年提出认知行为治疗(cbt),主张矫正行为应与矫正认知相结合。
j.贝克(judith beck)是a.t.贝克的女儿,她继承并发展了其父倡用的认知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题库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题库前言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个体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达到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的目的。
认知行为疗法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等心理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题目,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认知行为疗法。
案例一:抑郁症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最近感到情绪低落,常常无缘无故地哭泣,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
医生给他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并建议进行认知行为疗法。
以下是几个问题,请回答:1.小明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情绪状态的?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情绪低落有哪些常见的认知误区?案例二:社交恐惧症小红是一名30岁的白领,她非常害怕参加人群聚会,总是担心别人的评价和嘲笑。
这导致她避免社交活动,进而影响了自己的社交生活。
医生建议她尝试认知行为疗法来克服社交恐惧症。
请回答以下问题:1.小红担心别人评价和嘲笑她的原因是什么?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应该如何帮助小红改变她的认知?案例三:强迫症小华是一名22岁的学生,他经常反复地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总是担心自己没有锁好门。
这种强迫行为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医生建议他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以下是几个问题,请回答:1.小华为什么会产生反复检查门窗的强迫行为?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应该如何帮助小华减少强迫行为?案例四:恐慌症小李是一名27岁的职场白领,他经常感到突然的恐惧和心慌,并出现伴随恶心、头晕等症状。
这种情况让他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医生建议他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以下是几个问题,请回答:1.小李感到突然恐惧和心慌的原因是什么?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应该如何帮助小李减少恐慌发作的频率?案例五:焦虑症小王是一名35岁的家庭主妇,她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和担心,且无法控制这些情绪。
这种焦虑情绪影响了她的生活和与家人的关系。
医生建议她进行认知行为疗法,以下是几个问题,请回答:1.小王感到紧张、不安和担心的原因是什么?2.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应该如何帮助小王管理她的焦虑情绪?结语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个体改变认知和行为,可以显著减轻和消除心理问题。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一位职场女性因工作压力大而感到焦虑和失眠,情绪低落。
她寻求心理咨询,咨询师使用认知疗法来帮助她改变负性思维和改善情绪。
在咨询初期,咨询师与女性建立了信任关系,了解了她目前的困扰和问题。
通过评估,咨询师发现她思维中存在许多消极和不合理的观念,如认为自己必须在工作中完美无缺,否则就是失败;认为他人的批评是对自己的否定等。
这些负性思维引发了她的焦虑和低落情绪。
咨询师选择了认知疗法中的认知重构技术来帮助她改变这些消极观念。
他首先帮助她意识到这些负性观念对她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压力增加、情绪低落等。
然后,咨询师与她一起分析这些观念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通过对话,咨询师帮助她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信念,比如追求完美是她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习惯。
咨询师指导她审视这些信念是否符合现实,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和痛苦。
实际上,她并不需要完美,只要努力尽力去做就可以了。
咨询师还帮助她认识到,他人的批评并不一定就是否定自己,可能只是一种建议或反馈。
在意识到这些负性观念的不合理性后,咨询师帮助她制定了一些替代性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例如,她可以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完美,只要尽力就可以了。
”或者,“他人的批评只是一种反馈,我可以从中学到更好的方法。
”这样的积极思维可以帮助她改变消极情绪和焦虑。
咨询师还教给她一些放松技巧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身体放松等。
通过这些技巧,她可以在工作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在几个月的咨询过程中,她逐渐接受了这些积极思维,并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
她不再追求完美,而是专注于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她学会了接受他人的批评,并将其作为改进的机会。
她的焦虑减少了,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
她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得到了同事和上司的肯定。
通过认知疗法的帮助,这位职场女性改变了负性思维,提高了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她不再让压力和消极情绪困扰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提高生活质量。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咱就说认知行为疗法,那可真是太神奇啦!给你们讲个例子哈,有个叫小李的年轻人,他特别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
每次一想到要在众人面前发言,他就紧张得不行,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仿佛有只小鹿在心里乱撞。
那这可咋整呢?
心理医生就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他呀!首先呢,医生让小李仔细想想,自己为啥这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是担心说错话被人笑话,还是有啥其他的原因。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小李能看清自己内心的恐惧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然后呢,医生引导小李改变他的想法。
医生说:“你想想啊,就算说错了话又能咋样呢?难道大家会因为这一次就永远不理你了吗?”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小李的心结。
接着,他们开始进行实际的练习。
医生鼓励小李从小的场合开始,比如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主动发言,慢慢地增加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次数。
这不就跟学走路似的,得一步一步来嘛!
在这个过程中,小李也会有反复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刚站起来要说话就紧张得差点说不下去。
但是他马上想起了医生说的话,就对自己说:“别怕,没啥大不了的!”嘿,你猜怎么着,他真的就顺利地把话说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了。
他高兴得不得了,到处跟人说认知行为疗法有多管用。
咱想想,要是没有认知行为疗法,小李可能还一直陷在害怕里出不来呢!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厉害之处呀!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打破那些困住我们的思维牢笼,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
所以说呀,认知行为疗法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尝试啦!。
认知疗法(情绪ABC理论案例)
ABC理论自我分析案例毕业季到来,大家都处于各种压力综合的高压状态,因此情绪都比较浮躁,遇事都不够冷静。
有一天A老师找我帮他整理了一些发票,我非常认真细致地完成了,老师说我很较真。
后来选导师的时候我抽签抽到A老师,可是我把名额让出去了。
后来该老师和其他同学说“XXX啊,别再给我提她了,较真的很。
”以至于我再也不敢去见这位老师。
后来导师选定了,是大三的时候某专业课的一个男老师B。
当年上课时他的穿着打扮比较中性化,言谈举止有点女性化,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X娘娘”。
有一次我们没完成作业,他当着班上同学发了火,一副很讽刺的表情,很讽刺的哼哼了几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尖酸刻薄的印象。
前段时间“X娘娘”让我们几个同学帮他校对一些文字,我又非常认真的把每一个细小语病都揪出来,并注明错误原因。
其中一处标注“严重语病问题”,写过之后我就后悔了。
开会时老师看了我一眼,回去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好像老师当时是白了我一眼,一定是不满我昨天的话。
再联想,以前A老师认为我太较真了,这次“X娘娘”被我说严重语病肯定会认为我较真的,肯定会和同学们说:“不要再给我提XXX了!”我都可以想象他的那种哼哼的语气,肯定恨死我了。
以后毕业论文有问题需要请教,他一定会用鼻子哼哼回答。
最后肯定也不会让我论文通过了。
我最后肯定比不了业了。
真是越想越恐怖,都不敢再去开会了,翻来覆去一晚都睡不着,做事更是毛焦火辣的。
情绪ABC理论分析A:诱发事件。
我给老师B批注“严重语病问题”,老师B开会时看了我一眼。
B: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过分概括的评价: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喜欢较真的学生;认为老师B对所有的事都会出言讽刺。
糟糕至极的结果:认为只要有一点不和老师心意就会被老师讨厌,只要被老师讨厌就毕不了业、前途无望了。
C: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内心恐惧,不敢去开会,晚上失眠,做事毛焦火辣。
认知疗法改变B——不合理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小明是一名25岁的大学生,他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感到压力很大,经常焦虑和沮丧。
他的学业压力很大,经常要熬夜复习,但成绩却不如人意,这让他感到很失落。
他还有社交恐惧症,经常觉得自己在人群中格格不入,无法放松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会谈中,小明逐渐了解到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
治疗师通过与他一起分析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负面思维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在治疗的过程中,小明学会了如何通过正面的自我对话来改变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比如将“我做不好”改为“我会尽力去做”。
同时,他还学会了一些放松技巧和社交技巧,帮助他更好地面对学业和社交压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逐渐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他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开始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而且在社交场合中也变得更加自信。
他的社交恐惧症得到了缓解,他能够更加放松地与同学交流和交往。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问题方面的应用效果。
它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但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
总之,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健康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引导他们改变这些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重拾自信,重建健康的生活状态。
认知疗法案例
认知疗法案例认知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认知疗法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一,焦虑症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王是一位25岁的年轻人,最近因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焦虑不安。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分担心失败和他人的评价,导致了焦虑情绪的产生。
治疗师通过与小王的交谈,帮助他逐步改变了对待失败和他人评价的认知方式,让他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并且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王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工作和生活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案例二,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李是一位40岁的家庭主妇,最近因家庭矛盾和工作压力,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抑郁症状。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她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分负面的思维模式,总是把事情往最坏的方向想,导致了自己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治疗师通过与小李的交谈,帮助她逐步改变了对待问题的认知方式,让她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情,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李的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案例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认知疗法。
小张是一位退伍军人,因为战争创伤导致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接受认知疗法治疗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分回避和恐惧的情绪,导致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持续存在。
治疗师通过与小张的交谈,帮助他逐步改变了对待恐惧的认知方式,让他学会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创伤经历,并且学会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张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到了明显缓解,重新融入了社会生活。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认知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中的有效应用。
通过帮助患者改变其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认知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
希望这些案例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认知疗法,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
认知疗法作业、案例分析
《认知疗法》课程作业技术简介技术1:评估情绪的程度以及对想法的相信程度内容:对同一事件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情绪和信念。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情绪有多强烈以及我们对某一信念的相信程度有多大。
因此,让来访者对情绪的程度和对信念的相信程度从0~100%进行评分,0%指完全没有这种情绪或完全不相信自己的想法,100%指这种情绪最强烈或完全相信自己的想法。
使用时机:个体过于难过、焦虑或愤怒时,难以识别自己的思维或体察到自己的情感。
此外,治疗中的变化常常是渐变的,来访者有必要通过量化来觉察。
使用目的:教来访者如何区别自身情绪的不同程度,觉察其情绪或情感在治疗中的变化,总结出自己所取得的良好进步。
技术2:追踪某一特定信念的变化内容:即使在当前环境中我们的信念仍然可以在强度和可信程度上发生变化,咨询师可对来访者提问:“你有没有较少相信这个想法的时候?当你较少地相信这个负性想法的时候发生什么了?如果你的想法完全正确,那么你怎样才能相信它在某一特定时期变得不那么可信了呢?”使用时机:来访者往往认为他们的信念是固定且永远不会变化的,因此咨询师应直接评估信念的真实性,在评估情绪的程度以及对想法的相信程度之后使用。
使用目的:使来访者认识到某一特定信念随时间和情景的可变性,有利于远离这个信念。
技术3:垂直下降内容:为了挖掘负性想法背后的潜在信念,咨询师持续询问有关想法或事件的问题:“为什么那对你是一个问题?那会发生什么?如果你的想法是真的,那它为什么还困扰你呢?那会使你想到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那将对你意味着什么?”使用时机:来访者被表层的情绪和想法所困扰,掩盖了其真实的信念,因而需要进行深层挖掘和剖析。
使用目的:挖掘来访者最底层的信念,以验证负性想法的真实性,有助于削弱这一想法。
技术4:成本—效益分析内容:对来访者的拖延、回避或潜在假设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是有用的。
咨询师指导来访者检查持有某一特定信念的结果——既包括正性的,也包括负性的。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以认知和行为为重点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认知行为疗法成功的案例。
小明是一个30岁的白领,他因为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焦虑和抑郁。
他的情绪波动大,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感到沮丧和愤怒,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到了和家人的关系。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挣扎后,小明决定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在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中,小明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行为是由于他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要求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
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对他人的要求也很苛刻,导致他经常陷入自责和焦虑之中。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小明开始学习如何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首先,小明学会了如何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负面思维。
他发现自己经常陷入“一切都要完美”的思维陷阱中,导致他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他开始使用“认知日志”来记录自己负面情绪的触发条件、具体的负面想法和情绪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辨自己的负面思维,并开始尝试用更积极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其次,小明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负面思维。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尝试用“认知重建”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每当他发现自己陷入负面思维时,他会尝试用更客观和合理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并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新想法。
通过不断的练习,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减少了自责和焦虑的情绪反应。
最后,小明学会了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他开始尝试一些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比如运动、冥想和艺术创作等。
他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更好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需求,从而改善了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
通过这些努力,小明逐渐摆脱了焦虑和抑郁的困扰,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认知行为疗法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认知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疗法——阿德勒学派实例本文原系心理治疗本科课程中阿德勒派的实例,堪称教学案例典范。
哈罗德·莫萨克教授是一名技巧娴熟的阿德勒派治疗师,他把自己的工作拿给公众去审视,并敢于承担这样做所带来的风险,莫萨克教授以几次相对来讲并不算多的治疗使得一名陷入困境的青年男子获得了崭新的内省力及相应的行为改变。
比较而言,莫萨克教授的风格更为直接,治疗时限颇为明确,而且他的治疗也很有启发意义。
这个案例属于认知治疗,重点放在对咨客的价值观、信仰及生活态度的探讨上。
莫萨克和马内奇以他们出色的工作展示了个体心理治疗的精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建的一整套心理学及心理治疗理论与时下的临床心理咨询实践联系甚密。
阿德勒把他的体系命名为“个体心理学”,这来自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为“不可再分”,它突出了阿德勒心理学派的整体观点。
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意识与潜意识、心灵与躯体、追求与逃避都属于主观感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一个统一的理性体系。
在阿德勒派心理学中,个体被视为总在不断地朝向其主观既定的目标迈进,虽然个体的生活目标必定会受限于遗传与环境,但经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目标是个体根据自身特定的知觉(apperception)做出的选择的结果。
这些特定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世界的知觉形成了一整套自身和谐(self-consistent)的认知方式和态度,这种认知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朝向既定目标的迈进具有组织和指导的作用,阿德勒派称之为“生活方式”(style of life)。
对每个具体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所做出的选择不同,其生活目标也因人而异,尽管如此,但总的来说,这个目标总是使得个体的主观感受由自卑向优越、完美、富有竞争力或是完整转变,从对处境的一种卑微之感转向一种强有力之感。
个体的努力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有用的(useful)与无用的(useless)。
在阿德勒派看来,“有用的”是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采取与他人平等、互助的态度;而“无用的”则是指个体的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他人采取排斥的、非合作的态度。
cbt强迫思维案例
cbt强迫思维案例CBT(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在CBT中,强迫思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指的是个体反复出现不受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导致焦虑和困扰。
下面列举了10个CBT强迫思维的案例。
1. 洗手恐惧症:一个人反复洗手,认为只有反复洗手才能消除对细菌的恐惧,但这种行为会导致他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2. 检查强迫症:一个人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担心如果不检查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这种不断的检查行为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社交生活。
3. 计数强迫症:一个人不断重复计数,认为只有达到特定的数字才能感到安心,这种强迫思维让他无法专注于其他事情。
4. 清洁强迫症:一个人对清洁过度敏感,反复清洗物品和环境,害怕被细菌或污垢感染,这种强迫行为让他无法放松和享受生活。
5. 性强迫症:一个人对性行为有强迫性的需求,反复追求性交或观看色情内容,这种强迫行为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6. 完美主义强迫症:一个人追求完美,反复检查和修正自己的工作和外貌,这种强迫思维让他过分焦虑和不满足。
7. 反复思考强迫症:一个人反复思考一件事情,无法停止思考,这种强迫性思维让他无法专注于其他任务或活动。
8. 负罪强迫症:一个人经常感到内疚和自责,反复想起过去的错误和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强迫思维使他无法释怀和接受自己。
9. 担心强迫症:一个人过分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反复想象和计划应对方案,这种强迫性思维让他难以放松和享受当前的生活。
10. 重复强迫症:一个人不断重复某个动作或语言,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这种强迫行为让他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以上是10个CBT强迫思维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展示了个体在不同领域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这些案例的目的是表明CBT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这些负面思维模式,并恢复他们的日常功能。
通过CBT的干预,个体可以学会应对和管理强迫思维,以达到更好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案例
认知疗法的临床应用案例
以下是认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案例:
1. 抑郁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自我评价,重建积极和现实的观点。
例如,通过教导患者如何辨识和挑战消极的自动思维,以及重新评估负面事件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从而减轻抑郁症症状。
2. 焦虑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认识到他们的担忧和恐惧是不合理的或过度的,并教导他们如何挑战这些思维模式。
患者通过学习如何应对负面思维,并学习放松技巧和应对策略来控制焦虑症症状。
3. 社交恐惧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社交恐惧症患者改变对社交场景的负面自我评价,并教导他们如何应对社交焦虑。
患者通过认知重建和角色扮演练习等技巧,逐渐克服对社交场景的恐惧,提高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4. 强迫症: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强迫症患者认识到他们的强迫想法和行为是不合理和无效的,并教导他们如何改变这些思维模式。
通过挑战强迫思维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并学习逐渐暴露于强迫触发物而不进行强迫行为,患者可以减轻强迫症状。
5.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理解和处理创伤事件的后果,并教导他们如何重建正常的思维模式。
患者通过挑战负面思维,重新评估创伤事件的意义,并学习应对创伤回忆和焦虑的技巧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这些是认知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案例,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个案。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定制。
认知行为疗法逃避现实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逃避现实案例
1、某学校高一男生贺某,主要心理障碍表现为:不敢与人对视,发作时,有紧张焦虑的自主神经症状和反复的回避行为。
经过综合分析,确定了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都与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直接有关。
是在求助者早年形成的自卑、怕人批评、怕遭拒绝和不敢讲话等不良经验的基础上,个体过于追求完美、内向的性格,采用逃避的应对方式,加之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下,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2、杜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独生子。
身高大约1.70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母亲曾是小学老师,后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
存在交往障碍,不敢与他人交谈,害怕集体活动,更愿意独处,对此感到十分苦恼、且情绪低落。
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一直无法摆脱胆怯希望借助帮助尽快解脱。
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
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
情感时而高涨时而低落。
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
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内向。
辩证认知疗法处理辍学的心理案例
以下是一个运用辩证认知疗法处理辍学心理的案例: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因为在学校长期受到同学的欺负,并且成绩也不好,对学习产生了极度的厌恶情绪,最终选择辍学。
辍学后,他变得沉默寡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未来感到非常迷茫和绝望。
辩证认知疗法过程1. 识别不合理认知- 治疗师首先与小明沟通,发现他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认知。
比如小明认为“我在学校被欺负,就说明我是个没用的人,不值得被尊重”“我学习成绩不好,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我辍学了,我的人生就彻底毁了”。
这些绝对化和片面的认知导致他情绪低落,对自己失去信心。
2. 挑战不合理认知(辩证思考)- 对于“我在学校被欺负,就说明我是个没用的人,不值得被尊重”这一认知,治疗师引导小明进行辩证思考。
治疗师问小明:“被欺负一定是因为自己没用吗?有没有可能是欺负你的人本身存在问题呢?”并且和小明一起分析,在学校被欺负可能是因为那些欺负人的同学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不是小明自身的原因。
同时,治疗师指出小明其实有很多优点,比如他很善良,从来没有主动伤害过别人。
- 针对“我学习成绩不好,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认知,治疗师向小明列举了许多成功人士的例子,这些人在学生时代成绩也不好,但他们在其他领域(如艺术、体育、商业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治疗师帮助小明认识到,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未来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不好可能只是说明他不适合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或者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对于“我辍学了,我的人生就彻底毁了”的想法,治疗师和小明一起探讨辍学后的各种可能性。
治疗师指出,虽然辍学是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希望。
小明可以选择参加职业培训,学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比如汽车维修、美容美发等。
社会上有很多途径可以让辍学者重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3. 重建合理认知和积极行为模式- 通过多次的沟通和引导,小明开始重建自己的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疗法(CognitiveTherapy)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训练和指导改变来访者适应不良的认知,从而达到改善和矫正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便促进个体对社会的适应。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
例如:两个儿童一起走在路上,迎面碰到一个认识他俩的人,但对方没与他们打招呼,径自走过去了。
对此,其中一名儿童是这样想的:“他可能正在想事情,没注意到我们;就算是看到了我们而没理我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名儿童可能想:“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不想理我。
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样他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就会不同,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继续干自己的事;而后者则可能觉得不安,而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
一、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 )RET 是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认为情绪障碍是由于非理性信念、绝对性思考和错误评价所形成的。
认知疗法即是使来访者改变非理性信念,代之以理性的生活哲学,则可以促使来访者的情绪好转。
核心:改变认知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
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
常见的非理性思维对自己、对他人和对周围环境事物的绝对性要求和信念。
①人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和赞许;②一个人就应该在各方面都能力十足;③犯了错误,就一切都完了,应该受到惩罚;④任何事情都要按自己意愿发展,否则就太糟了;⑤情绪是由于外部事件决定的,自己无法控制;⑥总是担心灾祸降临;⑦逃避困难和责任比正视它们要容易得多;⑧人要依靠他人,尤其要依靠强者;⑨过去事件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⑩任何问题都应有一个圆满的正确答案;⑾一个人应对别人的问题关注和负责。
非理性思维(信念)的特征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个体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常与必须、应该、绝对、肯定等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成功”“他应该对我好”。
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以偏概全,以一当十,对自己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要么一无是处,一无所值是废物、无能者,要么是完美的、没有缺陷的。
糟糕至极(awflizing):将挫折与困难扩大化,一件不幸的事发生就是一场灾难,认为世界到了末日。
ABC理论(理论核心)A:刺激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个体的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C: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ABCDE理论(治疗理论)D:与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包括审视(Detecting)、界定(Defining)、分辨(Discriminating)、争辩(Debating);E:新的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效果(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
认知治疗每日记录示范日期情境情绪自动想法合理回答(1)说明引起不愉快情绪的事件;(1)说明悲伤、焦虑等(1)记下情绪之前产生的自动想法;(1)写下对自动想法的合理回答;(2)说明引起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回忆(2)评定情绪程度(1-100)(2)评定对自动想法相信程度(0%-100%)(2)评定对合理回答的相信程度(0%-100%)1/11作文只得了75分焦虑80“我是语文课代表,这次只得75分,太丢脸了”90%一次失败不要紧;下次努力写出好文章95%3/11他打电话说因为工作忙,不能来看我悲伤90“他不喜欢我了,再没有人喜欢我了”他曾对我说过,有一段时间工作会很忙,等几天他会来看我的;即使他不喜欢我,也不等于“没有人再喜欢我”7/11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了悲伤95“我怎么总做不好事情,我太无能了”90%偶然的失误难以避免,不能由此认定“什么事都做不好”95%二、合理情绪疗法工作程序1、心理诊断阶段,明确求助者的ABC①识别非理性信念,弄清非理性信念与情绪困扰的关系;②确立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负责的意识,促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③改变不合理思维,放弃非理性信念;④学习合理信念,并内化为新的自我语言。
2. 领悟阶段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1)使他们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其行为结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2)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 修通阶段(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产婆术式:苏格拉底的辩论方法。
先给对方提出关于某一事物的定义,然后层层追问,使对方陷入矛盾,这样讨论下去,可能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
这个定义能表现这个事物的普遍性和本质的东西,是人人会同意的。
苏格拉底自己称这个方法为“产婆术”,是将人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
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归纳的论证”。
(产婆术式的辩论的基本思路、基本形式、基本辩论过程)黄金规则:要“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换句话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别人。
有一次,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学生讨论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问这位青年:“人人都说要作有道德的人,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做人要忠诚老实,不能欺骗人,这是大家都公认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人,那么在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方的将领为了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欺骗和迷惑敌人,这种欺骗是不是道德的呢?”那位青年回答道:“对敌人进行欺骗当然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是不道德的了。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我军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士气低落。
我军将领为了鼓舞士气,组织突围,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大家努力突围出去。
结果士气大振,突围成功。
你能说将军欺骗自己的士兵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回答说:“那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战争情况是一种特殊的情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欺骗。
”苏格拉底接着问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儿子生病了,父亲拿来药儿子又不愿意吃。
于是,父亲就欺骗儿子说,这不是药,是一种好吃的东西,儿子吃了药病就好了。
你说这种欺骗是不道德的吗?”那位青年只好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是道德的,那么什么才是道德呢?”那位青年回答说:“你把我弄糊涂了,以前我还知道什么是道德,我现在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了。
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才是道德呢?”苏格拉底笑着回答道:“其实,道德就是道德本身。
”苏格拉底的意思是,道德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道德概念。
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
它通过双方的辩论,一问一答,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从而否定自己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以求得一般的概念,这种方法当时叫做“辩证法”,(2)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就是帮助求助者停止这种传播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三步: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在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
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
这常常是通过改变求助者对自己情绪体验的不正确认识来进行的。
最后,停止想象。
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
对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积极转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钱铭怡,l990)。
(3) 家庭作业认知性的家庭作业(cognitive home work)也是合理情绪疗法常用的方法。
它实际上是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辩论在一次治疗结束后的延伸,即让求助者自己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RET自助表(RET 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ational Self —Analysis,简称RSA)。
RET自助表是先让求助者写出事件A和结果C;然后从表中列出的十几种常见不合理信念中找出符合自己情况的B,或写出表中未列出的其他不合理信念;要求求助者对B逐一进行分析,并找出可以代替那些B的合理信念,填在相应的栏目中;最后一项,求助者要填写出他所得到的新的情绪和行为。
完成RET自助表实际上就是一个求助者自己进行ABCDE工作的过程。
合理自我分析(RSA)和RET自助表基本上类似,也是要求求助者以报告的形式写出ABCDE 各项,只不过它不象RET自助表那样有严格规范的步骤,但报告的重点要以D即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为主。
下面举一个RSA报告的例子:事件A:失恋,女友离开自己和别人好。
情结C:抑郁和(对女友)怨恨。
信念B:我那么爱她,可是她却不再爱我,做出这样的事,真是太不公平,太让我伤心了。
驳斥D:①我有理由要求她必须爱我吗?难道仅仅是因为我曾爱过她?②我爱她那是我自愿的,她并没有强迫我这样做,那我有什么理由强迫她?难道这对她公平吗?③她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定有她的原因,我有什么权力要求她必须按我的意愿做事?④如果我爱过谁,就要她一定要一直爱我,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这种绝对化的要求真是太不合理了。
新观念E:①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力,她可以去选择别人,我也可以有新的选择。
②要象希望别人如何对我那样去对待别人。
而不是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我怎样。
③虽然互相爱慕、相守一生是件好事,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看各人的缘份了。
④感情上始终如一是值得赞赏的,但人的感情也会变化,不能要求事情必须按自己希望的那样始终不变地发展下去。
(4)其他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虽然是一种高度的认知取向的治疗方法,但却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整合。
因此在合理情绪疗法中也会经常见到一些情绪与行为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方法有自我管理程序,这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要求求助者运用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法来改变其不适应的行为方式。
另一种方法被称为“停留于此”(stay-in-there),即鼓励求助者呆在某个不希望的情境中,以对抗逃避行为和糟糕至极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