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名由来
安徽历史沿革
安徽历史沿革“安徽省”是公元1667年时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安徽是中国建省较晚的一个省。
说起“安徽省”就不能不提及“江南省”,“江南省”设于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省府驻地江宁(即今南京)。
清江南省的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
“江南省”的所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
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
清初时,每年仅江南一省上缴的赋税额就占了全国所收赋税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则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民间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由于清朝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统一,东南有朱氏南明,西南又有吴氏等三藩势力,再加上满清皇室内部派系矛盾尖锐,争斗不断,而作为清廷主要的财源和人材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至关重要了。
因此,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分而治之,一来以便更强有力的管理,二来以防再有其它势力利用富硕的江南省作大作强而危及朝廷。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
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取“江宁”和“苏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建“江苏省”;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布政使司”由苏州迁至江宁,江宁正式成为江苏省会;“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迁至安庆,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会。
从1760年开始,除太平天国时期,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安徽省府曾短暂迁往庐州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之后,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协商后决定安徽省会仍复迁安庆为宜),到抗日战争时期,安庆沦陷于侵华日军,安庆一直为安徽省府驻地。
江南省虽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但安徽和江苏在清朝仍是全国富硕的省份之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安徽每年所上缴的赋税额一直可排在全国前十位,而在当时安徽经济发展重心的沿长江一线及江南的徽州地区,除了芜湖米市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外,还诞生了一支商团劲旅——徽商,它们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等地区,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
第一章安徽地理起源与沿革
1第一章 安徽省地理起源“安徽”作为区域名称,始于清朝顺治年间,源自安庆与徽州两府地名。
清康熙元年(1662年)设安徽巡抚,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5府及广德直隶州。
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安徽省。
其区域范围经反复变动。
正确认识安徽省地理环境与资源的关系,科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 安徽省地理位置从纬向看,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从经向看则位于中部,属中国东部的内陆省份,四周分别与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和江西为邻,如图1-1所示。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具有过渡性特征。
图1-1 安徽地理位置和交通图一、经纬度位置及其意义安徽省的经纬度位置114°54′E~119°39′E和29°23′N~34°39′N之间。
32°N纬线经过安徽省中部合肥—南京一线,30°N纬线经过皖南绩溪—东至—宿松一线。
34°N纬线经过淮北—亳州一线。
116°E和118°E经线自北向南分别穿过安徽省西部和东部。
安徽省最东端在苏浙皖三省交界附近的广德县新杭镇横山。
最西端在临泉县庙岔镇,与河南新蔡县相连。
东西经度相差4°45′。
最南端在休宁县南部岭南镇,是赣浙皖三省交界之地。
最北端在安徽砀山县北部的刘暗楼镇,是苏鲁皖三省交界之地。
南北纬相差5°16′。
地球上中纬度地理环境的纬向变化明显。
安徽南北跨纬度虽然不大,但南北地理环境差异较大。
一方面是气候的过渡性明显,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
自然景观也具有过渡性特色。
地带性土壤由南部的红壤过渡到北部的棕壤,江淮之间为具有过渡特色的黄棕壤。
地带性植被由南部的常绿阔叶林过渡到北部的落叶阔叶林。
另一方面是南北地貌的差异。
两种差异迭加的结果,形成了皖南与皖北在经济水平、文化景观和民情风俗等诸方面的显著差异。
南方的农业生产具有水田农业特色,而北方是以种植冬小麦、棉花为主的旱地农业。
安徽省市县名称由来
安徽十六座城市的名字由来合肥“合肥”之名始见史书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合肥”一名的由来,指来自埠湖的施水至合肥后,与逍遥津、金斗河、南淝河渚水相继汇合。
南朝宋置南豫州,于旧合肥县地置汝阴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
从此,合肥之名就固定下来未再改过。
芜湖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地名是“鸠兹”,春秋时期的《左传》上有所记载。
鸠兹城多湖塘沼泽地区,湖沼草丛,鸠鸟云集,因此得名。
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设县,易名芜湖。
在鸠兹附近有一大湖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
蚌埠蚌埠,最早见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凤阳县志》,记载:“长淮卫至蚌埠二十公里内,土人取蚌得珠”。
蚌埠“古称采珠之地”,又有“真珠滩之说”。
淮南“淮南”之名最早出现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
夏商时期,淮南属“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游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时得名“淮南”。
之后淮南的名称历经反复。
马鞍山原属当涂县地,《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涂县:“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
”1906年起,南山、向山等地相继发现铁矿,矿石集中在马鞍山江岸装船外运。
1954年置马鞍山镇,属当涂县。
1956年由马鞍山矿区和采石镇设马鞍山市。
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淮北淮北,1971年更为现名,以前称作“濉溪”。
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1950年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县城设在濉溪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28《凤阳府山川考》:濉溪口“汴水入睢之口”。
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铜陵《明一统志》中记载:铜官山“在铜陵县南一十里,又名利国山,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铁烹铜。
旧尝于此置铜官场。
”铜陵因铜官山而得名。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
1958年,撤销县建制,并入铜官山市,改名铜陵市;1972年,恢复铜陵市建制至今。
安庆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安徽近现代史
•
•
••Biblioteka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安徽是中国文物大省之一。已发现的地 上地下文物古迹有17000多处。黟县的西递、宏村因保存有完整的古民 居,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亳州、寿县和黟县被批准为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亳州是三国曹操和华佗的故乡,素有"酒乡药都"之称。寿县 为战国末期楚国都城,是中国历史上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现保存有全 国惟一完好的古城墙;歙县人文荟萃,有大量的石坊、祠堂、明清民居 等"古代建筑三绝"。全省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县龙潭洞猿人遗 址、潜山县薛家岗古文化遗址、南陵县和铜陵县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 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寿县安丰塘、黄山市徽州区潜口村明 代民居建筑群、歙县许国石坊和棠樾石牌坊群、亳州市花戏楼、绩溪县 龙川胡氏宗祠、宣城市宣州区广教寺双塔、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 肥东县瑶岗村渡江战役前委旧址等15处。另有200处省级和1000多处 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程长庚(1811-1880) 名闻檄,字玉山,安庆潜山程家井人。自幼随父习艺 弹腔,复入科班,师从名优,后入四大徽班之三庆班, 任班主及当家先生达三十余年,举为精忠庙首,统管 京都菊部,享衔六品。史家誉为剧神、京剧鼻祖;伶 界尊为大老板、优人大成至圣先生
• •
1946年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把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1948年到 1949年,安徽北部地区是国共内战期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一度以长江为界分为皖北和皖南2 个行政公署(省级)。1952年又重新合并。省界有小幅的调整:徽州的 婺源县划归江西,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 县和砀山县划给了安徽。 在安徽历史上,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层出不穷, 群星灿烂,较为著名的有老子、庄子、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华 佗、包拯、梅尧臣、方以智、戴震、方苞、程大位、程长庚、邓石如、 黄宾虹、陈独秀、胡适、陶行之、冯玉祥、王稼祥、邓稼先等。 在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还有桐城学派、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 商,以及劳动人民创造的文房四宝(宣纸、徽墨、宣笔、歙砚 ) 、 徽 州四雕(砖、石、竹、木)、芜湖铁画,阜阳剪纸等丰富和发展了祖国 的科学、文化、艺术宝库。
安徽区域地理
安徽地图安徽,简称“皖”,为中国内陆省份,地理上属于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中部经济区;兼跨长江、淮河,是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
距东海约300公里,属近海内陆地区。
省会合肥市,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安庆曾为省会。
别名:皖行政区类别:省所属地区:中国下辖地区:17地级市,5县级市,56县政府驻地:合肥地理位置:华东腹地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人口:6740.8万(2008年末)方言:北方官话、吴语、徽语气候条件: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著名景点: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西递,宏村,凤阳明皇陵,太极洞省树:黄山松(迎客松)省花:黄山杜鹃省鸟:灰喜鹊著名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以长江为界,形成了皖南皖北两大地域。
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全省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
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省名由来安徽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3]、徽州[4]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历史背景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
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气候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
安徽各地地名的由来解析
安徽各地地名的由来,作为安徽人你知道么?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
人有名字,咱们的家乡也有名字,他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快和星报君一起涨姿势!安徽简称皖。
在我国东南,长江下游。
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所安庆府(今安庆市)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首字命名。
清置安徽省。
简称皖,本是安庆府的别称,系春秋时皖国和两汉皖县故址而得名。
合肥市:在安徽省中部。
汉置合肥县。
应劭曰:夏水出城文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
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据《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
案《尔雅》:“归异出同为肥。
”谓所出同所归异也,肥水出县西南,紫蓬山、施水在县东,夏肥水亦名西肥河,在风台县西北。
1949年设市。
长丰县:在合肥市北。
1964年置长丰县,因此县大部分原系寿县东部地区,历史上曾是寿县的长丰乡,故名。
肥东县:在合肥市东部。
1949年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
因在合肥之东,故名。
肥西县:在合肥市西南。
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
庐江县:在合肥市南。
隋置庐江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庐江盖因旧郡而名。
”巢湖市:在合肥市东南。
唐置巢县。
因古巢国为名。
1983年改为巢湖市,因巢湖得名。
淮南市:在安徽省中北部。
1951年设淮南市。
因在淮河南岸,故名。
凤台县:在安徽西北部,清雍正11年(1733年)设县。
据《凤台县志》:“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风台。
”据《清一统志》:凤凰台“在寿州城南门之左,相传尝有凤凰至,因名”淮北市:在安徽北部,1971年改濉溪市为淮北市。
因地处淮河北,与淮南相对,故名。
濉溪县:在安徽北部。
1950年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芜湖市、县:在合肥东南。
汉初置芜湖县。
1949年设芜湖市。
据《太平寰宇记》:芜湖:“在芜湖侧,以其地卑,蓄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
安徽的由来
古代本没有安徽行政区域。
在康熙三年,江南省因人口增多,税收不好管理,当时清朝中堂鳌拜大臣和索尼大臣就会议将江南省东西一劈两半,东边新省叫江苏省(江宁/苏州简称),西边新省叫安徽省(安庆/徽州简称),因江苏省靠大海无法扩展,故分地时地域面积就继承大些,安徽面积就小些,为弥补安徽省份行政面积,就从河南把最穷的阜阳地区划归安徽,将湖北的穷地方六安划给安徽,山东的穷县汤山划给安徽,这样安徽就变成一个新省,省会定在文化名城安庆,里面再带个江南大省当时缴税大户--徽州,以及把中国四大米市的芜湖都给安徽。
同时埋下安徽人日后不齐心祸根,......。
本来省会在安庆,安徽人的高层文化经济和政治头脑还行,当时安徽经济在中华民国排在十二/十三位徘徊。
可到1949年,GCD没有渡江前,把省会迁到合肥,安徽就开始败落,一步一步变成现在“讨饭省”而闻名中国,现已是世界地球村的知名品牌。
其根本原因:GCD的意识是流氓无产者意识,安徽淮河流域民众正符合现中国主流意识,故安徽解放后的所谓大佬级匪匪们一直不安经济发展趋势走,因无法与别的省份拼经济,又要顾及自己省会的门面和土匪山大王意识,只好劫安徽省内四周地方经济。
更麻烦的是安徽主流官员都是本地江淮小痞子土匪文化,只顾眼前,哪有未来。
我的家乡——美丽安徽_小学生
我的家乡——美丽安徽有一个美丽而又充满神圣的地方,它非常纯洁,善良,它用心哺育着几千万人民。
他就是我的家乡——美丽的安徽。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我的家乡居住在偏北地区,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我家乡的名字还有来历呢,我的家乡也就是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徽州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我的家乡还有好多美丽的风景线,比如我们的首都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它居住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着称于世。
八达岭长城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十口金镢露着袢,十口金锅露着沿,百样草药到处见。
”这是流传在八达岭上的歌谣。
怎么回事呢?有一段故事传说。
秦始皇修长城时候,征集了全国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
北方人还好说,特别是南方人来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饱,劳动又重,死的人就多了。
阎王小鬼把死在长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庙里注销户口。
城隍爷打开户口簿,挨个一查,说;“这些人都不到死的岁数,不能注销。
”小鬼回禀阎王,阎王来找城隍说理,说他们已经死了,填了长城馅,为什么不给注销户口?城隍说:“他们寿数未尽,根本就不该把魂拘来。
”俩人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没办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
玉皇大帝听了俩人争执的理由,官司一时不好断,就让他俩先回去,然后让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调查。
安徽的名字源于桐城
安徽之名源于桐城余双红声明:本文属于余双红原创作品,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众所周知,安徽的名字源于安庆(今安庆市)、徽州(今歙县)两府首字合成。
安徽于清朝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安庆、徽州各取一个首字,简称“安徽”。
安徽地名由此出,并以安庆为省会。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皆为安徽省省会所在地和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因安庆地区境内有座皖山(今潜山,即天柱山),又有皖河绕流其间,春秋时期安庆地区曾有过一个古皖国,以今潜山县为首都,潜山即皖山,安徽简称“皖”即出于此,因此,人们常说安庆为安徽之源。
那么安庆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安庆的名字源于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县梅城)各取第二字合成。
相传东晋诗人、地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之语,为后来安庆别名“宜城”种下了因缘。
安庆之地是过江的渡口所在,也因此在唐朝以前被称为“宜城渡”。
但只是一个渡口,并没有建城。
安庆城始建于南宋时期的战乱时期。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发生战争,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
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
为什么不取“同安”、“德庆”首字而各取第二字,有寓意“平安吉庆”意。
在古代,长江是天然的护城河,安庆濒临长江,易守难攻。
因为重要的军事地位,因此才兴盛起来。
从此以后,安庆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各地简称的由来
各地简称的由来各地简称的由来一、上海(沪):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二、重庆市(渝):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
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三、河北省(冀):说起河北省的简称,这里包含着一段史话。
在中国古代的夏朝(公元前2070至前1600年),有一位治水的英雄叫“禹”,人们尊崇他,称他为“大禹”,又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开国君王,又称他为“夏禹”。
在大禹的时代,洪水泛滥,他治理洪水以后,曾以山川大势,划全国为“九州”(这里的“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
“九州”中头一个就是冀州。
河北这块土地是古冀州的组成部分,以后不少朝代都在这里设过冀州,所以河北就简称为“冀”。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至前221年),七个强大的诸侯国争夺霸业,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就主要的地理区域说,中北部即今保定、北京一带为燕国之区,中南部即今石家庄、邢台、邯郸一带为赵国之域,所以后世就以“燕赵”作为河北省的代称。
中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辽(公元907至1125年)把北京作为陪都,此后,金(公元1115至1234年)、元(公元1271至1368年)、明(公元1368至1644年)、清(公元1644至1911)四个朝代都先后建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把北京作为首都。
古时把国都附近的地方称为“畿辅”,因为河北省位于北京首都的周围,所以河北大地又有“畿辅之地”或“京畿”的美名。
现在,河北省依然作为首都北京的屏护,也常常被称为“畿辅之地”或“京畿”。
值得一提的是,“冀”这个河北省的简称,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如前所述,河北省简称“冀”是由古冀州而来。
安徽铜陵地名的由来
安徽铜陵地名的由来
安徽铜陵地名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汉朝时期,因铜官山产铜,在此设立铜官,专管采铜铸钱,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铜官镇,后改称铜陵县。
南唐时期,以“铜官山”的“铜”字与“定陵县”的“陵”字,合创“铜陵县”一名。
铜陵市以县为名,缘于铜官山产铜。
据《铜陵地方志》记载,因山中产铜,汉朝时就在此设铜官,专管采铜铸钱,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铜官镇,先称义安县,后改称铜陵县。
因铜官山多铜而利国,改封铜官山为利国山,以后历代在此采矿、冶炼,尤以唐代为盛。
唐朝李白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中描述当年的冶炼场面是:铜井炎炉高欠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
而后,山名也由利国山改为铜官山。
确立“铜陵县”名号时为南唐李璟保大九年(公元951年)。
当时为五代十国天下长期战乱时期。
南唐中主李璟是一个因词文而著称的皇帝,他在位时曾恢复过科举考试,主政的朝臣为韩熙载、冯延巳等一干文化名臣。
李璟保大九年(公元951年)拆南陵恢复各县建制时,离并定陵等县入南陵的公元589年不过只有三百来年,新县名在文化人主持下命名,当然应“以故国旧域名”为先。
然而新县以“定陵”为名又显然不妥。
因为早在唐天宝元年设置青阳县时,作为定陵县治的定陵乡已划入了青阳县。
于是,才华横溢的朝臣们取“铜官山”的“铜”字与“定陵县”的“陵”字,合创“铜陵县”一名。
以上是关于安徽铜陵地名由来的几种说法,仅供参考。
地名是一种文化传承,不同的人对地名的由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安徽之源——安庆
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古城、百年省会
安庆由公元1260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近800年历史,自清乾隆二十 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安庆是安徽省承宣布 政使司和安徽最早的省会所在之地。
文化之邦、戏剧之乡
安庆是中国国粹京剧的发
源地之一,中国五大剧种 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和传 承地。清乾隆年间,发源 于皖鄂交界处的采茶调传 至安庆地区,后与本地方 言相结合,经严凤英等老 一辈艺术家的继承与发扬, 逐渐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剧 种——黄梅戏。成长于安 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人才:张廷玉(清)、大/小乔、杨振宁、朱光潜、方苞、陈独秀、程 长庚 、黄镇、邓稼先 。。。
戏剧之乡——安庆,欢迎您!
安徽之源——安庆
安庆二千多年前为春秋古皖 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 于此,安徽省的名称是由 “安庆府”与“徽州府”各 取一字而来。
上水宜城、人文安庆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 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 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 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 安吉庆”意。
依山傍水,广纳天下
安庆地区历史悠久。安庆建府之时,正是国家处于社会大动荡、人口 大流动之际。中原文化的南移,吴、楚文化的交融,刺激着地域文化 的发展。到了明清,境内的文学艺术逐步繁荣,并一度呈现出鼎盛局 面。
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桐城文派:散文的勃兴,发端于明,昌盛于清。以方苞、戴名世、刘 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文派”,兴盛了200多年 孔雀东南飞 ——中国最早叙事诗,乐府双璧之一 二祖禅寺 、三祖禅寺、迎江禅寺——全国重点寺庙 振风塔 ——中国南方最高砖石古塔、万里长江第一塔
春秋古国——皖国,安徽简称“皖”来自这里,正史中无迹可循
春秋古国——皖国,安徽简称“皖”来自这里,正史中无迹可循东夷集团首领皋陶后裔在江淮流域建有许多偃姓之国,之前就讲过桐国、群舒、英国、六国等,今天要说的皖国也出自偃姓皋陶之后。
古皖国是安徽省境内最重要的上古方国之一,安徽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那么皖国的地理位置在哪?据唐代《通典》、宋代《太平寰宇记》载:“舒州,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
”古舒州,即今天安徽安庆、潜山方远一带。
潜山市西北部有潜山,也叫天柱山、皖山,其境内还有皖河穿境而过,皖河得名于古皖国,为长江支流。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皖国当在此一带,据说潜山市是当年古皖国的政治权力中枢之地,西周时被王室册封为伯爵国,其中某代国君因为政绩出色被百姓尊称为皖公,故皖山也叫皖公山。
皖公山被后世文人墨客反复呤诵,比如大诗人李白在《江上望皖公山》中有“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宴皖公山,巉(chán)绝称人意”的赞美。
皖公是个传说般的人物,名不见经传的古皖国之所以地位如此特殊跟这位神秘的皖公有着极大的关联。
天柱山(皖山)“皖”字不见甲骨金文,据说“皖”字是讹化而来,本字是“晥”,意为“明亮”。
“晥”字带“日”带“元”,而“元”跟远古部落的祭祀活动有关,也有“第一”的意思。
照字面理解,意为“第一缕日光”,即“晨光”,因此有说法认为早期皖地族人是个崇拜“晨光”的部族,但无论如何解释,“皖”字毕竟是个后起字,目前尚未找到甲骨文原型。
何光岳《管国的来源和迁徙》中认为,管国之“管”初作“莞”,与“皖”同音,两则皆为偃姓皋陶之后,“莞”有“美好”之意,皖与管、莞之间可能有所渊源。
由此联想到安庆之“安”,甲骨文为“大屋之下一个跪坐人者象形”,“安”与“完”之间可能会有某种联系,“美好”即为“安定”,安庆地名当来自古皖国。
我们都知道,安徽省名是由安庆和徽州合并而来,那么安庆对于安徽有多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皖皖国虽然是安徽省重要方国,但史书对皖国的记载极少,煌煌《左传》只字不提。
安徽省简称的来历
安徽省简称的来历来源:今日头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元朝实行的行省制是现代省级行政区的开端,行省的全称“行中书省”。
目前来看,对于中国的所有省份,都存在一个或者两个简称。
对于各个省的简称,通常浓缩了悠久的历史底蕴。
就河南省来说,简称“豫”,这来源于豫州,豫州是大禹治水划分的古九州之一。
就山东来说,鲁和齐的简称对应着两千多年前的鲁国和齐国。
而提到历史文化大省安徽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徽商或者徽州。
那么,为什么安徽省简称“皖”,而不是“徽”?一、首先,对于安徽省的来源。
早在清朝初期,将明朝的南直隶地区改为江南省。
在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包含了今天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区的江南省,可以说是最繁华的地区。
公元1667年,康熙皇帝将江南省划分为安徽、江苏两个省。
对于当时的安徽省,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等地区。
而安徽省名称的来源,就源自于安庆、徽州二府的第一个字。
所以,在安徽省的历史上,徽州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但是,对于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下辖着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在这六个县中,尽管大部分都属于今安徽省,不过,其中的婺源县则是江西省上饶市下辖的县。
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古代的徽州府,并不完全属于现在的安徽地区。
至于人们经常提到的徽商,一般指明清这一历史阶段,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
进一步来说,不是所有安徽籍商人都是徽商,比如皖商就是指古徽州府之外的安徽各地区商人。
三、那么,安徽省为什么简称“皖”呢?对此,在笔者看来,相对于“徽”,“皖”背后的历史内涵和指代,几乎都是属于今安徽地区的。
具体来说,早在春秋时期,今安庆地区就出现了古皖国。
当时的皖国,都城就在今天安庆市下面的潜山县。
因为这个历史缘由,通往潜山火车站的路,目前还叫皖国路,而潜山县非常出名的天柱山,在古代历史上也有皖山的说法。
同时,就皖河来说,历史上主要指皖水、潜水、长河三大支流组成的河流。
安徽为什么叫安徽,安徽古时候叫什么,安徽历史的由来
安徽为什么叫安徽,安徽古时候叫什么,安徽历史的由来安徽省,简称皖,省会合肥市,位于我国华东地区,东边是江苏省、浙江省,西边是河南省、湖北省,南边是江西省,北边是山东省。
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365.9万人。
在原始社会末期,安徽境内的淮北、江淮地区为淮夷方国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国的领地,江南地区则为吴越文化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的方国、封国为北方大国和南方的吴、越、楚等北上的大国所兼并。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战国时曾为楚国后期的首都。
秦朝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
两汉时期,安徽地区分属扬、豫、徐三州。
三国时期,安徽境内分别为魏、吴国所设扬州及魏国徐、豫4个州分领。
两晋时期,安徽地区仍分属扬、豫、徐三州。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先后占领,东晋收复淮北地区后,仍分属扬、豫、徐三州。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
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
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朝时期,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
唐朝时期,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
北宋时期,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
宋金对峙时期,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元朝时期,安徽地区分属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
明朝时期,安徽属南京管辖,分为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以及滁、和、泗、广德四州。
安徽省为什么简称“皖”,而不是“徽”呢?
安徽省为什么简称“皖”,而不是“徽”呢?对于中国三十多个省份,都存在至少一个简称。
而且,各个省的简称,往往都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缘由。
比如山东省简称“鲁”,就跟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存在直接关系;山西省简称“晋”,则是指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
而对于安徽省来说,不管是徽州府,还是徽商,在中国历史上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底蕴。
但是,安徽省为什么简称“皖”,而不是“徽”呢?一首先,就安徽省的建省来说。
清朝在消灭南明后,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
对于清朝的江南省,主要包含今天的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地区。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辖安庆府、徽州府、庐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
同时,安徽省的名称,就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
由此,对于安徽省的历史,徽州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不过,就古徽州府来说,辖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其中,婺源县属于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也即古徽州府并不完全属于今天的安徽地区。
同时,目前,大家常说的徽商,主要就是指明清时期安徽省江南地区徽州府辖地经商的商人。
值得注意的是,徽商不是指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安徽各地区商人,通常被称为“皖商”。
此外,在笔者看来,安徽省简称的“皖”,尤其“皖”相关的历史底蕴,则是完完全全属于安徽省的。
三对于安徽省的简称“皖”,来自于古皖国。
相对于徽州府,皖国的历史更为悠久,皖国在春秋之前就已经出现,今潜山县为主以及周边一部的所在地,都城就是现今潜山县。
通往潜山火车站的路,目前还叫皖国路。
同时,潜山县的天柱山古称皖山,现在还有皖河。
皖河由皖水、潜水、长河三大支流组成,一般以长河为正源。
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是,在安徽省建省后,省会长期在安庆地区。
而不管是古皖国,还是皖河、皖山等,基本上都处在安庆地区。
四最后,对于安徽省来说,安庆曾经长期是政治、文化中心,对于一个省的简称来说,省会显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文浅谈安徽省各县命名由来
一文浅谈安徽省各县命名由来迎客松凡是人类居住或者活动的区域,绝大部分都有其名称,而这就是地名。
某个地方之所以命名为某地,一般来说,都是有讲究的,或者说都是有说法的。
安徽省目前为止,共有54个县(变动)。
这54个县,大体命名规则可归为四大类。
黄山第一类,依据地理特征来命名。
而依据地理特征,主要是依据境内或附近有某山或者某水而得名,或者依据矿产资源而得名。
01因山得名皖南五县:当涂,青阳,南陵,祁门,黟县。
皖中和皖北七县:砀山、霍山、含山、潜山、岳西、凤阳、凤台。
当涂:县名来自今天的淮北,属于侨置之县。
大禹会诸侯于涂山,以涂山为邑名。
青阳:在青山之阳而得名。
至于是哪座青山,无考。
南陵:晋朝置南陵戌,戌下临江渚,南倚山岭,因山在南而得名。
祁门:祁门县城东北有一座山叫祁山,西南还有一处阊门,取两字得祁门。
黟县:有黑色石头山,县城在山的南面,故名。
砀山梨花砀山:县城东南七十里处,有一山名砀山。
霍山:县南五里处,有一山名霍山。
霍邱:皖南大别山延伸至此形成丘陵。
原来是丘,后因避讳改为邱。
含山:县西二十里有含山。
潜山:县西北二十里有山,名潜山。
岳西:潜山县天柱峰的西面,天柱山古称南岳,故名岳西。
凤阳: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山之阳,称凤阳。
凤台:县北有凤凰山。
02因水得名皖南有五县,分别是泾县、郎溪、歙县、绩溪、石台。
皖中和皖北有八县,分别是颍上、涡阳、临泉、泗县、五河、太湖、望江、枞阳。
泾县:境内有泾水(青弋江),出芜湖,因水立名。
郎溪:县境内有一条郎溪(郎川河),原有郎姓人居住河畔。
歙县:“南有歙浦,因而为名”,浦即浦口的意思,众多河流汇聚为新安江的地方。
绩溪:县内山中溪水交织流淌。
绩溪县北有两条溪水相距不到一里,它们或离或合并流就像麻线一样,故名。
石台:原名石埭。
在县城约一百三十里的地方,有两块大石头横亘江中,像堰一样,因而得名。
石台牯牛降颍上:境内有颍水。
涡阳:涡水经过涡阳的南面。
所谓山之阳,水之北,谓阳。
临泉:城关沈丘集在泉河之南。
安徽省简称“皖”,“皖”的本义是什么?
安徽省简称“皖”,“皖”的本义是什么?安徽建省后取“安庆”(政治、文化中心,皖文化代表)和“徽州”(经济中心,徽派文化发源地,今黄山地区及婺源县、宣城绩溪县,徽商祖籍地)二地首字,安取自安庆,徽取自徽州。
后乾隆以安庆简称“皖”为省名。
皖的本义是什么呢?要理解皖必先理解白和完的本义。
完(宛)是由家的省形“宀”和元会意而成的字。
“宀”表示家;元(圆)表示头首。
引申对犯法的老、少宽大处理:保全其首,居家思过。
古代年末满十岁或年过七十者违法犯罪,以罪当邢者从宽处理,不伤害其身体,不剃其发,令其居家闭门思过。
借“宛”声表示覆审其过,顺其王法。
所以,完的本义为当刑者保全其首,令其回家闭门思过。
引申1.齐全,如完整、完美;2.尽,没有了,如用完了、买完了;3.做成,如完成任务;4.交纳,如完税。
白(掰)是由日变形“曰”和撇的变形撇点“㇀”会意而成的字。
日表示太阳;撇点“”表示向下向内,这里指示太阳开始向下运动。
所以,白表示太阳中午开始下降的时刻是一天最明亮的时刻。
借“掰”声表示太阳最亮的时刻为上午和下午的分界点,故白可引申为清楚,如明白、表白、辩白等。
变形为“曰”,曰表示说,撇点表示向内,说清内因,说话要说到实质的问题,才清楚明白。
皖(完)是由白和完会意而成的字。
白引申提供光的日、月、星;完表示圆满、完美。
总体会意表示山如天柱,上通霄汉,若可揽月摘星,天柱山也。
皖的本义指“天柱山”,因山名而得地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皖山激励历代皖人奋发向上。
皖人敢为天下先,英雄辈出,俊杰云蒸霞蔚。
汉置皖县,今安徽简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地名由来安徽省(Anhui Sheng)简称皖。
在我国东南,长江下游。
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所安庆府(今安庆市)和所辖徽州府(今歙县)首字命名。
清置安徽省。
简称皖,本是安庆府的别称,系春秋时皖国和两汉皖县故址而得名。
1合肥市(Hefei Shi)位于东经117.3°,北纬31. 8°,在安徽省中部。
汉置合肥县。
应劭曰:夏水出城文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
郦道元云:按水派别无合注之理,“盖夏水暴长,施合于肥,故曰合肥。
”据《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
案《尔雅》:“归异出同为肥。
”谓所出同所归异也,肥水出县西南,紫蓬山、施水在县东,夏肥水亦名西肥河,在风台县西北。
1949年设市。
长丰县(Changfeng Xian)位于东经117.1°,北纬32.4°,在安徽省合肥市北。
1964年置长丰县,因此县大部分原系寿县东部地区,历史上曾是寿县的长丰乡,故名。
肥东县(Feidong Xian)位于东经117.4°,北纬31.8°,在安徽省合肥市东部。
1949年以原合肥县东部地区置肥东县。
因在合肥之东,故名。
肥西县(Feixi Xian)位于东经117.1°,北纬31.6°,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
1948年析合肥县地置肥西县,因位于合肥之西而得名。
2淮南市(Huainan Shi)位于东经116.9°,北纬32.6°,在安徽省中北部。
1951年设淮南市。
因在淮河南岸,故名。
凤台县(Fengtai Xian)位于东经116.7°,北纬32.6°,在安徽省西北部。
清雍正11年(1733年)设县。
据《风台县志》:“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风台。
”据《清一统志》:凤凰台“在寿州城南门之左,相传尝有凤凰至,因名。
”3准北市(Huaibei Shi)位于东经116.7°,北纬33.9°,在安徽省北部。
1971年改濉溪市为淮北市。
因地处淮河北,与淮南相对,故名。
濉溪县(Suixi Xian)位于东经116.7°,北纬33.9°,在安徽省北缘。
1950年置濉溪县,以濉溪而得名。
4芜湖市、县(WuhuShi、Xian)位于东经118.3°,北纬31.3°,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
汉初置芜湖县。
1949年设芜湖市。
据《太平寰宇记》:芜湖:“在芜湖侧,以其地卑,蓄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因此名县。
”南陵县(Nanling Xian)位于东经118.3°,北纬30.9°,在安徽省东南。
晋置南陵戍,南朝梁置南陵县。
南陵,本汉县名,在关中,属京兆尹。
东晋侨置于江南,隋统一后,沿用侨置县名。
繁昌县(Fanchang Xian)位于东经118.2°,北纬31.0°,在合肥市东南。
东晋侨置繁昌县于此。
县因繁阳亭而得名。
5铜陵市、县(Tongling Shi、Xian)位于东经117.8°,北纬30.9°,在安徽省中南部。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置铜陵县。
因铜官山为名。
1956年设铜官山市,1958年改铜陵市。
说因县境有山产铜,故名铜陵。
6蚌埠市(Bengbu Shi)位于东经117.3°,北纬32.9°,在安徽省合肥市北。
1947年设蚌埠市。
据李诚《安徽省各县市名称考释》:“《尚书·禹贡》‘淮夷□珠’□系蚌的别名,此蚌出珠,淮夷贡之。
相传古时曾采蚌取珠于蚌埠。
船舶聚集之处曰埠头,亦曰步头,蚌埠旧属凤阳县,称蚌埠集,亦曰蚌步集。
”市因蚌埠集而得名。
怀远县(Huaiyuan Xian)位于东经117.1°,北纬32.9°,在安徽省合肥市北。
宋置怀远军及荆山县。
据《名胜志》:宋置怀远军,取宋理宗赵昀“荆山为城,义在怀远”一语为军名。
元置县。
固镇县(Guzhen Xian)位于东经117.3°,北纬33.3°,在安徽省北部。
北魏太和中置固镇。
金称西固镇。
1964年设县。
以县治所在地固镇为名。
五河县(Wuhe Xian)位于东经117.8°,北纬33.1°,在安徽省东北边缘。
宋置县。
以淮、浍、漴、潼、沱五河在此汇流而得名。
7马鞍山市(Ma'anshan shi)位于东经118.4°,北纬31.7°,在安徽省东缘。
1956年设市,因西侧沿江有马鞍山,故名。
当涂县(Dangtu Xian)位于东经118.4°,北纬31.5°,在安徽省东部,长江南岸。
本汉县,属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涂山。
据《元和郡县志》:“以涂山为邑,故以名焉。
”晋成帝时,以江北当涂流民纷纷渡江南下,乃于江南侨立当涂县。
隋移今治,沿用侨置县名。
8黄山市(Huangshan shi)位于东经118.1°,北纬30.2°,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
唐天宝年间设太平县。
1983年改黄山市,因在黄山之北,故名。
1987年屯溪市并入,市府迁驻屯溪。
据《方舆胜览》:黄山“在太平县南三十里。
旧经:黄帝栖真之地。
”休宁县(Xiuning Xian)位于东经118.1°,北纬29.7°,在安徽省合肥市南。
东汉末置休阳县。
晋改海宁县。
隋改休宁县。
休宁,乃合休阳、海宁为名。
歙县(She Xian)位于东经118.4°,北纬29.8°,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
秦置歙县。
据《旧唐书·地理志》:“县南有歙浦,因为名。
”《新安志》:“或曰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
因境内高山环抱,峰峦起伏,河流纵横,萦回曲折,故以为名。
祁门县(Qimen Xian)位于东经117.7°,北纬29.8°,在安徽省合肥市南。
唐永泰二年(766年)置祁门县。
据《续文献通考》:唐永泰初,方清伪置阊门县,后因其垒置县,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
”黟县(Yi Xian)位于东经117.9°,北纬29. 9°,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南。
秦置黟县。
据《水经注》:“浙江又北历黟山。
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
”据《清史稿》:“县以黟山名,即今黄山也。
”9安庆市(Anqing shi)位于东经117.0°,北纬30.5°,在安徽省西南部。
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置安庆军。
庆元元年(1195年)置安庆府。
1949年设安庆市。
因安庆军为名。
桐城县(Tongcheng Xian)位于东经116.9°,北纬31.0°,在安徽省合肥市南。
春秋时为桐国。
唐置桐城县。
据《太干寰宇记》:桐城县“取桐乡为名。
”1996年设市。
宿松县(Susong Xian)位于东经116.1°,北纬30.1°,在安徽省西南。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宿松县。
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
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逐改为宿松县。
”一说“宿,旧也;谓系旧日的松兹。
”枞阳县(Zongyang Xian)位于东经117.2°,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南,地处长江北岸。
汉置枞阳县。
因古枞阳镇为名。
太湖县(Taihu Xian)位于东经116.2°,北纬30.4°,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
南朝宋置太湖左县。
齐改太湖县。
据《太平寰宇记》:太湖县在“龙山太湖水之侧,因为县名。
”怀宁县(Huaining Xian)位于东经116.6°,北纬30.3°,在安徽省合肥市南,长江北岸。
晋置怀宁县。
据《资治通鉴》注:“盖以怀宁蛮左名也”。
另据《名胜志》:“晋安帝以永嘉荒乱之后立县,以怀宁兹土也。
”岳西县(Yuexi Xian)位于东经116.3°,北纬30.8°,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
因县在潜岳之西,故名。
望江县(Wangjiang Xian)位于东经116.6°,北纬30.1°,在安徽省西南。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望江县。
因县临长江,故名。
潜山县(Qianshan Xian)位于东经116.5°,北纬30.6°,在安徽省合肥市西南。
元至治三年(13 23年)置潜山县。
因潜山在县西北,故名。
10宿州市(Suzhou shi)位于东经116.9°,北纬33.6°,在安徽省北部。
唐置宿州。
据《史记》:“殇公秋立,封孙文子林父于宿。
”据《元和郡县志》:宿州“取古宿国为名”。
1979年设市。
宿县(Su Xian)位于东经116.9°,北纬33.6°,在安徽省北部。
1912年设县。
因宿州得名。
州因古国为名。
萧县(Xiao Xian)位于东经116.9°,北纬34.1°,在安徽省合肥市北。
春秋时为萧国地。
秦置萧县。
以古萧国为名。
泗县(Si Xian)位于东经117.8°,北纬33.4°,在安徽省东北部。
北周设泗州。
因洒水得名。
1912年改泗县。
砀山县(Dangshan Xian)位于经116.3°,北纬34.4°,在安徽省北端。
秦置砀县,隋置砀山县。
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砀山,山在东,出文石。
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也。
”灵壁县(Lingbi Xian)位于东经117.5°,北纬33.5°,在安徽省合肥市北。
宋元祐元二年(93 8年)以零璧镇置零壁县。
据《名胜志》:“以县产磐石,珍之如壁,故名。
”宋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灵壁县。
11滁州市(Chuzhou Shi)位于东经118.3°,北纬32.3°,在安徽省东部。
隋开皇初置滁州。
因滁水为名。
1912年改县,1989年设市。
明光市(Mingguang Shi)位于东经117.9°,北纬32.7°,在安徽省东北部。
1932年置嘉山县。
以境内有嘉山,故名。
1994年改设明光市,寓意吉祥。
来安县(Lai'an Xian)位于东经118.4°,北纬32.4°,在安徽省东北。
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 8年)改来安县.据《太平寰宇记》:“来安水在县东三里,源出马岑山,东流至来安村为名。
”定远县(Dingyuan Xian)位于东经117.6°,北纬32.5°,在安徽省合肥市东北。
南朝梁置定远县。
据《太平寰宇记》:“梁天监三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
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