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1)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直接原因: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中心:北京大学。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2)李大钊猛烈抨击尊孔复古逆流和君主专制思想。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认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

(2)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进步性(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1.图示法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内在联系2.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对传统文化持全面批判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否定。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专题总结高中历史是我国中学教育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历史知识不仅是考试的内容,也是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史的重要工具。

其中必修二专题涵盖了诸多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等,其知识点繁多、明细复杂,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掌握和总结,下面将进行必修二专题的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必修二专题中的重点,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时间段。

其中,周朝、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等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都需要我们了解。

1.周朝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起点,其思想文化、科技发展、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特色。

周朝的成立是在商朝衰落后,周武王率领的周军依靠“革命”的力量,推翻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的封建制度。

2.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伟大的王朝,它的统治者秦始皇在位期间改革开明、统一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制度和法律,创造了以兵戈征服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性事件。

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战争的第一次,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3.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王朝之一,其在文化、科技、政治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这时期的汉武帝更是推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如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推广汉字、取消私学、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开拓外交等。

此外,汉朝的文化和艺术等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成就,如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文物都是汉朝的遗产。

4.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盛世的时代之一,其在文化、科技、军事、地理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惊人的成就。

唐朝的繁荣和兴盛不仅体现在民间文化艺术方面,也体现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

在这个时代,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国际贸易更是达到了巅峰。

5.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被称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与前面的唐朝不同,宋朝在快速发展市民经济的同时,也在进行全面的文化建设。

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美苏争锋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1课美苏争锋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1课美苏争锋[学习目标]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制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4)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思维点拨雅尔塔体制的含义是对1945~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

2.过程(1)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2)表现判断正误(1)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

( )答案√(2)“铁幕演说”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 )答案×解析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 )答案×解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问题思考1.下列漫画旨在说明什么问题?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答案反映了美国马歇尔计划打着援助西欧旗号行控制欧洲之实。

2.“今天希腊这个国家的生存,受到共产党恐怖活动的威胁……而美国必须给予援助。

”这里的“援助”指什么?答案援助指杜鲁门主义。

易错提醒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深化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①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③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最新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pdf

最新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标准解读.pdf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 (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 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 提出。
• 3、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 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 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遵循这个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能和睦 相处,违背这个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对抗。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 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 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序 成就
历史意义
与苏等到10多国建 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新中国得到了

国际承认
2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巩固中苏友谊,保障中国国防安全,维护世
条约
界和平
3 1953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
原则
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有利形势:
⑴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⑵社会主义阵营 (壮大)
⑶亚非拉大批国家(独立)
2、不利形势: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3、最大特点: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4、国家利益:捍卫主权、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 是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 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 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 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独立自主。
必修一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 一、课程标准 • 二、专题线索 • 三、知识梳理 • 四、教学方法 • 五、学科前沿

四、课程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四、课程内容——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必修课程
【内容要求】
本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本课程共有24个专题,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

它们构成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序列。

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的历史都完整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但是这个发展总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意义。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3课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3课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

第预习新知夯实基础一、棉纺织业的技术创新1.代表成就⑴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

⑵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3)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

(4) 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提高了纱的产量和质量。

(5) 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

2.意义: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英国的棉纺织业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判断正误】⑴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J )(2) 1785年卡特莱特研制出水力织布机,解决了机器大工业的动力问题。

(X )二、“万能的原动机”1.蒸汽机的发明(1)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2)过程①巴本发明带有活塞的实验型汽缸。

②1705年,纽可门蒸汽机问世。

③1782年,画拉设计出双向汽缸的蒸汽机。

④瓦特设计出连杆曲柄传动装置,使蒸汽机提供的动力运动形式从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旋转运动。

⑶意义①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万能的原动机” o②它是人类继发明用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③工二大量出现,历史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一蒸汽时代。

④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

【问题思考】材料“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

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

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思考“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提示 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 .交通工具的改进1803年:美国人富尔顿制成汽船。

(1) 1814年:英国人史宣逊研制成蒸汽机车,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3 .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诞生⑴标志:1794年,英国人莫兹利发明移动刀架,1797年制成车床,使刀具的制作实现了机械化。

(2)意义:19世纪初,新工业部门一一机械加工制造业诞生,近代工业生产体系最终确立。

新版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

新版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

新版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历史学科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版高一历史教材的引入,学生需掌握的知识点也有所调整和更新。

本文将介绍新版高一历史必修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

一、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在学习历史的初期阶段,学生需要了解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这包括古代河流流域文明(如黄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兴起、古代各大洲文明的发展和交流等。

学生需要对古代文明的特点、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深入了解。

二、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学生需要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知识点,如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思想文化的繁荣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的改革、孔子的思想等。

三、亚洲古代文明与国际交往除了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学生还需学习亚洲古代文明与国际交往的知识。

这包括了解印度的古代文明和佛教的传播,了解西亚的古代文明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中亚、东南亚和西亚等地区的古代文明和与中国的交往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发展脉络以及互相之间的影响与交流。

四、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中世纪欧洲学生需要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与中世纪欧洲的知识。

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政治、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入手,了解它们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与发展。

同时,学生还需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体制、宗教改革、资本主义萌芽等基本内容,以及欧洲的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近代史与现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影响、近代国际关系的重要事件和动态,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和历史事件。

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把握,也对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与问题有重要意义。

六、历史思维与历史方法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良好的历史思维和运用历史方法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专题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理念与结构专题三: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探究必修课程《历史Ⅰ》内容标准解读必修课程《历史Ⅱ》内容标准解读历史必修(Ⅲ)若干问题探究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一)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学习要点: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吸收国内外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解决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提高现代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

[材料1]对江苏省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的问卷调查(略)[材料2]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外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略)(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是什么学习要点:总体思路:要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年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有利于学分管理的实行。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

[材料]如何理解标准内容研制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略)(三)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有哪些主要特点学习要点:1、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历史变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本文将对每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概述。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在这部分,学生将学习到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基本知识点。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到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这些内容将帮助学生理解早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部分: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本章节重点介绍了希腊和罗马文明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艺术成就等。

学生将了解到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以及罗马法对西方法律体系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在这一部分,课程将探讨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教会的影响力以及城市的发展。

学生将学习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构成、教皇与君主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中世纪城市经济的兴起。

第四部分: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这一章节将重点讲述中国的秦汉统一、三国鼎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

通过对这些历史时期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民族关系的发展以及文化科技的进步。

第五部分:亚洲其他文明与交流本章节将介绍亚洲其他重要文明,如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的历史发展。

同时,也将探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第六部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学生将学习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艺术与科学的革新,以及宗教改革对欧洲宗教、政治格局的重塑。

第七部分:近现代世界的形成这一部分将涵盖从工业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历史。

学生将了解到工业革命如何推动社会经济的变革、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八部分:中国近现代史的变革与发展本章节将重点讲述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等重要事件。

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高一的必修课程《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学生将学习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该课程内容。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组织形式。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其他各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进和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农业经济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章:世界古代文明的交往与发展该章节重点介绍了古代世界各个文明之间的交往与发展。

学生将学习到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等知识点。

通过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各个文明的独特之处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第四章:亚欧古代国家的兴亡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亚欧古代国家的兴亡过程。

学生将学习到印度、波斯、希腊、罗马等古代国家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国家的兴衰,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兴亡与历史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包括对外战争、外交关系、边疆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对外扩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中国与邻近国家的交往与影响。

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历史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第六章: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本章节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思想文化及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对于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高一必修二的历史知识点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外交关系、科技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

高中历史教材分析篇一:高中历史政治史教材分析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必修·1》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历史必修1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5.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专题一、专题四、专题六、专题七主要介绍了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一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专题四属于中国近代史,专题六、七属于中国现代史或当代史。

专题二、三、五、八介绍了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一属于世界古代史,专题三为世界近代史。

专题五、八为世界现代史。

历史必修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政治领域的发展,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政治制度发展中的作用的刻画,反映出政治制度的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在政治文明史教学中要着重传达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人类历史发展中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从专制到民主,国际社会则是从无序走向一定程度的有序(对话协商机制、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机制,多种国际组织的建立及国际条约协定等)。

在政治文明史教学内容中药反映时代政治的多元性和不同国家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用大文明史观建构历史,“厚今薄古,贴近时代”是其一贯体现。

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的政治素养。

就全书而言,人教版教材全书均由前言、目录、正文、附录等部分组成, 人教版还有“ 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注重历史与英语互相渗透) 和“历史学习推荐网站”( 向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来源) ,其次还附有“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人教版的是政治领域中外大事对照, 以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为主, 中外分列, 并附经济、文化领域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 以资对照, 试图提供一个在各层面之间以及中国与外国之间横向的互动中纵向发展的脉络,将中外史事置于人类文明进程大背景下, 同时纵向展现社会的各横切面。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专题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理念与结构专题三: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探究必修课程《历史Ⅰ》内容标准解读必修课程《历史Ⅱ》内容标准解读历史必修(Ⅲ)若干问题探究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一)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学习要点: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吸收国内外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解决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提高现代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

[材料1]对江苏省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的问卷调查(略)[材料2]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外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略)(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是什么学习要点:总体思路:要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年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有利于学分管理的实行。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

[材料]如何理解标准内容研制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略)(三)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有哪些主要特点学习要点:1、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高中新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3 宋明理学

高中新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3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知识点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①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知识点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理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点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学说(1)理气论①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①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境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2.朱熹对理学的发展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其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3.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课知识点总结在高一历史必修一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每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课,历史的研究方法。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历史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的资料、历史的研究对象、历史的研究内容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课,人类社会的起源。

本课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

我们了解到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以及这些社会形态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第三课,古代东方社会。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社会的发展,包括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古代埃及等古代东方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四课,古希腊罗马文明。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包括希腊城邦、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等古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在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这些文明的兴衰和影响。

第五课,中世纪欧洲。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包括封建制度、教会的影响、十字军东征等中世纪欧洲的特点和事件。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第六课,文艺复兴。

本课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包括文艺复兴的起源、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欧文艺复兴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文艺复兴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以及文艺复兴运动在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七课,大航海时代。

在这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包括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新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建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出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一书于2013年9月问世。

该书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以高中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教科书为基础,依据有关学术著作,精心选择与高中课程有关联的内容,全面、深入地剖析了必修课程专题的内涵及其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求真、求实为原则,注重陈述史实细节及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介绍了学术前沿的观点;每节课后提出的教学设计建议渗透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理念,对教师教学创新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

阅读过该书稿的教师有如下评价:
我一直都有一个看法,制约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一个瓶颈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这本书结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对教学内容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学术背景,介绍了史学研究的成果,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建议,为教师提高学术素养打开了一道便捷之门,为进一步深入钻研历史和教学问题找到了循序渐进的路径。

无论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晓峰
这不是一部令人望而生厌的历史课程专著,亦非高深莫测的历史专业著述。

它是一部在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一部有新意和深意,有视野和联想的精品之作;是一部引路入境、掘井及泉、柳暗花明的智慧之作。

因为,它连通了历史课程与历史教材之间的沟壑;连接了历史问题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裂痕;连贯了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之间的落差。

世江先生精准扑捉到了历史课程中相关问题的关键点,切入了教师知识结构中的生长点,把握了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点。

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精心解读;点到为止、画龙点睛的企划建议;博约有度、便于检索的书目推荐,必将对我们这些经年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灵感。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
本书保持着任教授作文的一贯风格,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身,既有对课标、课程和教材的透彻理解,又有对史学研究成果的准确把握,在把史学
成果的学术价值转变成历史教育价值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是一部含金量高的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指导用书。

本书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对提升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将会产生长时段的、持续的积极影响。

——江西省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周明学这是一部从历史学科逻辑和高中生历史学习心理逻辑相结合的现代课程论视角,深入研究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内容的力作。

作者秉持历史课程的公民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坚守历史课程内容“求真、求实和创新”的底线,以课标的“内容标准”要求为依据,以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倾向和思维能力为基础,以现行高中多版本教科书内容为参照,以当代史学研究重大成果为牵引,以课程内容选择研究为主线,以教学设计建议为辅线,逻辑清晰而又主次分明,语言平实、简洁、准确而不故弄高深,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全书处处体现了作者“课程内容选择是教师教学创新的起点”这一著述宗旨。

——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范红军
从课程的视野而不是局限于教科书的范畴来理解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深入人心。

课程意味着学科资源、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

本书帮助你从宏观的层面来理解课程内容;它提供了新颖的历史认识思路,帮助你从独特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历经岁月沉淀的人文感言,帮助你从大教育的境界来审视历史教学。

这是任世江教授潜心钻研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心血之作。

既总结了他十年的研究成果,也为新一轮的改革开启了一扇窗户。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牧航中学历史教师统一配发的《教师教学用书》,是出版社组织各种人员为教科书配套而编写的,水准难免参差不齐。

这本书则是由一人独自完成的。

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它运用课程论和人文教育理念,解析课程内容的重点
和难点,介绍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推荐了学术著作书目,还有充满睿智的教学建议。

历史教师要更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很有必要读这本书。

我相信,细细品读这本书并用于教学实践,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转变为一个学习型教师、科研型教师。

我相信,这本书将有助于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将引领教师去深度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真相,追求历史教学的至臻至美境界。

——江苏省正高级中学教师、南通市历史教研员陈康衡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部融生动细节、真知灼见和教学思路于一炉的案头必备之书;如果您期盼拥有一册原创性、学术性、可读性兼具的历史教学参考用书;如果您想成为受学生尊重、喜欢的历史教师,我诚恳地推荐:就是这本,有容貌、有灵魂,内容丰富,耐人寻味。

——浙江省正高级、特级中学教师、嘉兴市历史教研员戴加平这本书体现了任世江先生“求真、求实”的一贯治学风格,解决了一线教师困惑的问题,即课程内容标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该书结构是先提出主张并条分缕析,接着对有关教材选材进行点评,在一般水平之上再精选教学资料,同时还提供教学设计建议和阅读书目。

通过这一本书教师可以了解到有关高中教学内容的学术研究状态。

这是一本教师备课难得的重要参考书。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历史教研员魏恤民
该书作者任世江曾长期担任《历史教学》杂志主编,熟悉中学历史教学,主张以研究课程内容为核心提升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解决“教什么”,然后促进“怎么教”的方法问题;认为历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必须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基本点;曾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聘请参加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现为天津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

全书37万字,25个印张,16开本,定价39.00元。

本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包销。

购买此书请发函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