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发酵工程PPT
合集下载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五.发酵工程面临的现实问题
1.理论相对滞后;
2.对霉菌和放线菌的研究相对较少; 3.对细菌和酵母菌的研究跟不上发展
六.发酵工程发展的关键技术
1.基于组学技术的高通量菌种改造和帅选平台; 2.基于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代谢途径分析与优化; 3.基于实时代谢流分析、代谢途径模型和智控工程 的集约型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技术; 4.基于发酵液及产品特性的高收率、低成本、高质 量和环境友好想集成型提取精制技术; 5.基于源头防治与过程监控的资源节约与废物资源 化清洁生产技术。
实例:谷氨酸发酵
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 1.菌种选育: 自然分离、人工诱变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2.培养基的配制: 五种因子 物质种类、比例、适宜的PH
3.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4.扩大培养和接种: 无菌条件
5.发酵过程:控制各种条件生产发酵产品 (通入无菌空气并不断搅拌) 6.分离提取产物 菌体:用过滤、沉淀等方法 代谢产物:用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
从自然界分离的菌种 诱变育种 基因工程 生产用菌种 扩大培养 接种 细胞工程 原 料 灭菌
发酵罐 发酵条件控制
分离 提纯
培养基配置
微生物菌体
代谢产物
产
品
四.发酵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
1.微生物能够积累最大目的产物的条件是什 么; 2.底物最多被微生物转化为产物的条件是什 么; 3.微生物最快速度发酵生产目的产物的条件 是什么
发酵工程的应用
在医药工业方面:生产药品和基因工程药品
在食品工业方面:生产传统发酵产品、食品 添加剂、单细胞蛋白(菌体)等
八. 发酵工程发展前景
微生物发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微生物制造是有发 展的特点和投资的热点,发展方向比较广,不过在 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资金瓶颈一直困扰着企业。 微生物发酵与人民的吃穿息息相关,同时与国家的 节能减排大政方针密切联系,与国家的循环经济是 分不开的。发酵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 展,从传统的发酵工业到现代发酵工业,再到微生 物工程,它不仅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柱,而 且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使它如虎添翼。
发酵工程原理PPT课件

发酵工程原理 与技术应用
.
1
发酵工程
一、微生物发酵工程
微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来进行物质 转化的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是将化学工程 有关理论和单元操作应用于微生物的工业发 绪 酵生产,进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新的特点的一 论 门学科。
.
2
发酵工程
生物学
绪
论
发酵工程
工程学
化学
.
3
发酵工程
1.是应用微生物为工业规模生产服务的一门 工程技术,是直接建立在微生物学基础上的, 随微生物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是与化 学工业相结合的一个新发展。 绪 论
目前,发酵工程的全部基本参数:如温度、pH 值等均能自动记录并能自动控制。
.
8
发酵工程
6.微生物酶反应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反应结 合工程技术的建立;
混合法(可先发酵后合成,亦可颠倒) 大规模生产 :维生素C、激素、核酸; 新
绪 的抗生素; 某些氨基酸
论
.
9
发酵工程
三、微生物工业的特点及范围
微生物工业(发酵工业):利用微生物具有 的化学活性进行物质转换,从事各种发酵产 品生产的工业。 绪 论
①从糖分解产生简单化合物→复杂物质的生
物合成;
绪 论
②发酵方法代替化学合成方法较多;
③向大型发酵发展(常用20~120吨发酵罐, 最大500~1000吨)
④人工诱变菌种和代谢控制,新产品、新用
途层出不穷;
⑤开辟新原料;
⑥环境友好型生产;
.
15
发酵工程
七、《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从微生物工程范畴出发来阐明厌氧性 发酵与好气性发酵过程及产品提纯的工艺原 理; 绪 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微生物工业中 论 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
.
1
发酵工程
一、微生物发酵工程
微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来进行物质 转化的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是将化学工程 有关理论和单元操作应用于微生物的工业发 绪 酵生产,进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新的特点的一 论 门学科。
.
2
发酵工程
生物学
绪
论
发酵工程
工程学
化学
.
3
发酵工程
1.是应用微生物为工业规模生产服务的一门 工程技术,是直接建立在微生物学基础上的, 随微生物工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是与化 学工业相结合的一个新发展。 绪 论
目前,发酵工程的全部基本参数:如温度、pH 值等均能自动记录并能自动控制。
.
8
发酵工程
6.微生物酶反应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反应结 合工程技术的建立;
混合法(可先发酵后合成,亦可颠倒) 大规模生产 :维生素C、激素、核酸; 新
绪 的抗生素; 某些氨基酸
论
.
9
发酵工程
三、微生物工业的特点及范围
微生物工业(发酵工业):利用微生物具有 的化学活性进行物质转换,从事各种发酵产 品生产的工业。 绪 论
①从糖分解产生简单化合物→复杂物质的生
物合成;
绪 论
②发酵方法代替化学合成方法较多;
③向大型发酵发展(常用20~120吨发酵罐, 最大500~1000吨)
④人工诱变菌种和代谢控制,新产品、新用
途层出不穷;
⑤开辟新原料;
⑥环境友好型生产;
.
15
发酵工程
七、《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从微生物工程范畴出发来阐明厌氧性 发酵与好气性发酵过程及产品提纯的工艺原 理; 绪 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微生物工业中 论 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
微生物发酵工程课件第13章 空气除菌

或 LogN2/N1 = - K` L 式中:N2——过滤后空气中的微粒浓度,个/m3。
上式称为对数穿透定律,它表示进入滤层的微粒数与穿透滤层的微粒数之比的对数是滤层厚度的 函数。N2/N1称为微粒通过介质的穿透率,以P表示,则介质层过滤效率η可用 1-P 表示。
所以上式 InN2/N1 = - K L可写成: In P = - KL
公式对气流速度等于或小于临界速度时计算得的单纤维截留效率还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3)扩散捕集作用
直径很小的微粒在很慢的气流中能产生一种不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扩散。在很慢的气流速度和较小 的纤维间隙中,扩散作用大大增加了微粒与纤维的接触机会,从而被捕集。
设微粒扩散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x,则离纤维2x处气流中的微粒都可能因扩散运动与纤维接触,滞留在纤 维上,这就增加了纤维的捕集效率。扩散捕集效率的计算可用拦截捕集的经验公式计算,但其中微粒的直径 应以扩散距离代入计算,故得下式:
实践证明,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主要与微粒的大小、过滤介质的种类和规格(纤维直径)、介质 的填充密度、介质层厚度以及气流速度等因素有关。
1) 对数穿透定律
研究过滤规律,排除复杂因素,假定: (1)滤器中过滤介质每一纤维空气流态不因其它邻近纤维存在而受影响; (2)空气中的微粒与纤维表面接触后即被吸附,不再被气流带走; (3)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与空气中微粒的浓度有关; (4)空气中的微粒在滤层中递减均匀,即每一纤维薄层除去同样百分率的菌体。
用静电除菌净化空气有如下优点: a. 阻力小,约1.01325×104Pa; b.染菌率低,平均低于10-15%; c. 除水、除油的效果好; d. 耗电少。 缺点:设备庞大,需要采用高压电技术,且一次性投资较大; 对发酵工业来说,其捕集率尚嫌不够,需要采取其它措施。
上式称为对数穿透定律,它表示进入滤层的微粒数与穿透滤层的微粒数之比的对数是滤层厚度的 函数。N2/N1称为微粒通过介质的穿透率,以P表示,则介质层过滤效率η可用 1-P 表示。
所以上式 InN2/N1 = - K L可写成: In P = - KL
公式对气流速度等于或小于临界速度时计算得的单纤维截留效率还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3)扩散捕集作用
直径很小的微粒在很慢的气流中能产生一种不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扩散。在很慢的气流速度和较小 的纤维间隙中,扩散作用大大增加了微粒与纤维的接触机会,从而被捕集。
设微粒扩散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x,则离纤维2x处气流中的微粒都可能因扩散运动与纤维接触,滞留在纤 维上,这就增加了纤维的捕集效率。扩散捕集效率的计算可用拦截捕集的经验公式计算,但其中微粒的直径 应以扩散距离代入计算,故得下式:
实践证明,空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主要与微粒的大小、过滤介质的种类和规格(纤维直径)、介质 的填充密度、介质层厚度以及气流速度等因素有关。
1) 对数穿透定律
研究过滤规律,排除复杂因素,假定: (1)滤器中过滤介质每一纤维空气流态不因其它邻近纤维存在而受影响; (2)空气中的微粒与纤维表面接触后即被吸附,不再被气流带走; (3)过滤器的过滤效率与空气中微粒的浓度有关; (4)空气中的微粒在滤层中递减均匀,即每一纤维薄层除去同样百分率的菌体。
用静电除菌净化空气有如下优点: a. 阻力小,约1.01325×104Pa; b.染菌率低,平均低于10-15%; c. 除水、除油的效果好; d. 耗电少。 缺点:设备庞大,需要采用高压电技术,且一次性投资较大; 对发酵工业来说,其捕集率尚嫌不够,需要采取其它措施。
微生物发酵工程概述-课件 (一)

微生物发酵工程概述-课件 (一)
微生物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有机物进行代谢转化,以获得有用产物的一种技术。
微生物发酵工程又被称为微生物工艺学,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学、农业等领域。
微生物发酵工程的主要过程包括培养微生物、加入发酵基质、维持发
酵条件、采集发酵产物等。
发酵基质通常是含有碳源、氮源、矿物质
等营养成分的液体或固体,通过调节基质中各成分的比例和浓度,可
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种类和量。
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食品行业中,例如酿造啤酒、葡
萄酒、酸奶等,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获取大量的发酵产品;在医药领域,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可以大规模合成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
抗肿瘤药物等;在化工行业,则可以生产酒精、有机酸、氨基酸、酶
制剂等。
微生物发酵工程的兴起始于20世纪初。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生命
科学、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发展,微生物发酵工程也得
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应用。
在微生物种类、发酵工艺、发酵
产物种类和质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进展。
总之,微生物发酵工程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在工业、农业、
医药、环保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各种新兴科
学技术的不断涌现,微生物发酵工程也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创
造更多的价值。
发酵工程 ppt课件

4.1 主要发酵类型
微生物菌体发酵
以获得具有某种用途的菌体为目的。 例如:①酵母的生产。
②生物防治。 鳞翅目、双翅目害虫 苏云金杆菌、蜡样芽胞杆菌、 侧孢芽孢杆菌 松毛虫——白僵菌、绿僵菌
问题草莓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日前一则关于草莓的报道让不 少消费者感到担心 —— 报道说,记者随机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 批发市场、美廉美超市、昌平采摘园以及路边的草莓摊购买了 8 份草莓样品,送到北京农学院检测,结果都检出了乙草胺成分, 它被列为 b - 2 类致癌物。但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业内人士都觉 得不可思议,理论上,乙草胺不应该出现在草莓里。
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 制备微生物菌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路易斯· 巴斯德(Louis Pasteur)
近代微生物奠基人 巴氏消毒法
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
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
力,病菌可以被改造成防病的疫苗。
连续发酵的优缺点
优点
能维持基质浓度 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 便于自动控制 菌种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较大 要求严格的无菌条件
缺点
4.3.1.3 补料分批发酵
又称半连续发酵,是介于分批发酵和连续发 酵之间的一种发酵技术,是指在微生物分批 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补加一定物 料的培养技术。
进作用,也有可能有抑制作用。
4.3.2.4 CO2 对发酵的影响
CO2对菌体具有抑制作用,当排气中CO2的浓度 高于4%时,微生物的糖代谢和呼吸速率下降。 例如,发酵液中CO2的浓度达到1.6×10-1mol,就 会严重抑制酵母的生长;当进气口CO2的含量占混 合气体的80%时,酵母活力与对照相比降低20%。
发酵工程 ppt课件

100%
酵母菌
单细胞真菌,具有真核细胞结构 ,有产孢子繁殖和水生、好气性 生长及醇发酵和糖发酵等类型。
80%
霉菌
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多细胞的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水
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良好的溶剂,能维持酶活性 ,参与代谢反应。
无机盐
参与细胞构成和代谢反应,对 细胞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 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发酵技术生产面包、啤酒 、酸奶等食品。
医药工业
生产抗生素、疫苗、干扰素等 生物药物。
化学工业
生产燃料、化学品、塑料等物 质。
环境治理
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废气, 实现环境保护和治理。
02
发酵工程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的种类与特性
80%
细菌
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 旋菌等,根据对人类的关系可分 为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益生菌 。
细胞分离
通过离心、过滤等技术将菌体从发酵液中分离出 来。
产物纯化
通过一系列的分离纯化技术,如蒸馏、结晶、色 谱等,将产物纯化至所需的规格和纯度。
04
发酵工程的应用实例
酒精发酵Βιβλιοθήκη 010203
酒精发酵简介
酒精发酵是一种通过酵母 菌将糖类物质转化为乙醇 的过程,广泛应用于酒精 饮料、化工等领域。
酒精发酵工艺流程
提高产物的产量与质量
代谢工程
通过代谢工程手段,对微生物的代谢途径进行优化,提高目标产 物的产量和纯度。
过程控制
采用先进的传感器和在线监测技术,实时监测发酵过程,实现精 准控制,提高产物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与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技术
采用新型发酵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发酵工程原理》课件

04
发酵工程应用实例
酒精发酵
酒精发酵简介
酒精发酵原理
酒精发酵是一种通过酵母菌将糖类物质转 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的过程,广泛应用于 酒精饮料、生物能源等领域。
酒精发酵主要基于酵母菌的厌氧代谢,通 过糖酵解途径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和二氧 化碳。
酒精发酵工艺
酒精发酵的应用
酒精发酵工艺包括原料选择、糖化、发酵 、蒸馏和精馏等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严格 的操作要求。
生物农药的应用
生物农药广泛应用于农业、林 业等领域,可有效防治病虫害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05
发酵工程的前景与挑战
新型生物反应器的研发与应用
总结词
新型生物反应器是发酵工程的重要发 展方向,能够提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 量。
详细描述
新型生物反应器采用先进的材料和设 计,优化了发酵过程中的氧气和营养 物质传递,减少了染菌风险,提高了 产物浓度和收率。
发酵工程通过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过程,生产出包括食品、饮料、饲料、医 药品、化学品和农业用化学品等在内的各种有用物质。它具有高度洁净的生产环 境,能够实现高效转化和大规模生产,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酵工程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发酵工程经历了自然发酵、纯培养技术、通气发酵、 酶工程和基因工程等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高度 综合性的生物工程技术。
02
微生物发酵过程
微生物发酵的类型
厌氧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厌氧菌进行发酵,产生 乙醇、乳酸等。
兼性厌氧发酵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发酵,产生酒 精、酵母等。
好氧发酵
在有氧条件下,利用好氧菌进行发酵,产生 丙酮、丁醇等。
混合发酵
同时利用多种微生物进行发酵,产生多种代 谢产物。
发酵工程六PPT课件

.
24
二、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手段
(一)生物合成途径的遗传控制
代谢调节控制育种通过特定突变型的选育,达到改变代谢 通路、降低支路代谢总产物的产生或切断代谢途径及提高 细胞膜的透性,使代谢流向目的产物积累方向进行。
1、代谢缺陷型菌株
2、利用抗代谢类似物的突变积累氨基酸
3、产物降解酶缺失突变株
4、细胞膜组分的缺失突变
.
30
生物素是丙酮酸羧化酶的辅酶,生物素在低于亚适浓度之
前有,利例增于加谷1:生氨谷物酸氨素的酸有合棒利成杆于;菌丙(酮生酸物的素羧缺化陷产型生)草生酰产乙谷酸氨,酸进而
生物素是催化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初始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 辅酶,该酶催化乙酰辅酶A羧化生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再 经一系列转化合成脂肪酸,而脂肪酸又是构成细胞膜磷脂 的主P要EP成分,因P此y生r 物素可间A接cC地o影A 响细胞膜的透性。
真核微生物细胞里,各种酶系被细胞器隔离分布,使
其代谢活动只能在特定的部位上进行,如与呼吸产能有 关的酶系集中于线粒体内膜上,DNA合成的某些酶位于 细胞核里。
.
5
(二)代谢流向的调控
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通过控制各代谢途径中某个酶促反应的速 率来控制代谢物的流向,从而保持机体代谢的平衡。
1、由一个关键酶控制的可逆反应
第六章 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
第一节 发酵工程微生物的基本代谢及产物代谢 第二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机制 第三节 糖代谢产物的发酵机制 第四节 氨基酸和核苷酸发酵机制 第五节 抗生素发酵机制 第六节 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
1
本章要求
掌握初级与次级代谢的产物 掌握微生物代谢调节的方式 掌握酶活性被抑制的方式 了解发酵产物的发酵机制及发酵动力学抑制来自抑制D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热身
8 A C 9 A C 10 A C 11 A B C D ( A ) 石墨 B 牛油 石油 D NaHCO3 D 下列哪项不可以作为异养型微生物的碳源( ) 氨基酸 B RNA 甲烷 D 二氧化碳 ( ) A HNO3 B 谷氨酸 核酸 D 牛肉膏 ,淘汰杂菌和放菌,常在培养基中加入( 较多的氮源物质 较多的碳源物质 青霉素类药物 高浓度的食盐
C
)
课前热身
B ) 12 ( A 初级代谢产物 B 次级代谢产物 C 代谢中间产物 D 代谢废物 13 ,在什么时期适当补充营养物质,及时排出老的培养 C 基,使本时期延长,可以提高产量( ) A 调整期 B 对数期 C 稳定期 D 衰亡期 14 ( D ) A 为菌体提供碳源 B 为菌体提供氮源 C 使培养基保持水分 D 使培养基凝固
要点、疑点、难点
6 微生物的生长
课前热身
一、选择题 1 ( D ) A 硝化细菌 B 根霉 C 烟草花叶病毒 D 单细胞绿藻 B 2 ( A 分裂生殖 B 孢子生殖 C 营养生殖 D 有性生殖 3 A 核酸B 衣壳 C 囊膜D 刺突 D 4 ( A 自我分裂 B 孢子生殖 C 营养生殖 D 寄主的代谢
要点、疑点、难点
按照物理性质分 种 类 培养基分类
是否有凝固剂 是 是 否
用
途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分离、鉴定 观察运动、保藏菌种 工业生产
按化学成分分
种 类 化学成分 不明确 明确 用 途
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工业生产 微生物分类、鉴定
要点、疑点、难点
培养基分类 种类 制备方法 按培养基的用途分 原 理 用 途 举 例
要点、疑点、难点
4 微生物代谢产物 内容 生长繁殖是否必 需 不 同 点 产生阶段 初级代谢产物 是 一直产生 次级代谢产物 否 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 生
种的特异性
分布 例
否
细胞内
是
细胞内或细胞外
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抗生素、毒素、激素、 多糖、脂类等 色素等
相同点
均在微生物细胞的调节下,有步骤的产生
基培养基中加 依据某些微生物 选择培 入某种化学物 对某些物质的抗 养基 质 性而设计
从众多微生 加入青霉素分 物中分离所 离得到酵母菌 需的微生物 和霉菌
培养基中加入 鉴别培 某种试剂或化 养基 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 的某些代谢产物 伊红和美蓝培 与 培 养 基 中 特 定 鉴别不同种 养基可以鉴别 的 试 剂 或 化 学 药 类的微生物 大肠杆菌 品反应,产生明 显特征而设计
放线菌
病毒
核衣壳:包括核酸和衣壳、 增殖(在宿主细胞 有些具囊膜 中进行)
某些真菌界、原生生物界的生物也属于微生物(如:酵 母菌、变形虫等)
要点、疑点、难点
2 微生物的营养 营养物质 碳 源 主要种类 功 能
无机碳源:CO2、NaHCO3 提供微生物合成有机物的碳 等有机碳源:糖类 ( 主要是 元素,对异养生物来说,主 葡萄糖)、脂肪酸、石油等 要是提供能源物质
调节意义
联 系
既保证代谢需要,又避免细胞内 避免代谢产物积累过多 物质和能量浪费,增强适应性 同时存在,密切配合,准确控制代谢的正常进行
要点、疑点、难点
人工控制 目的
为了最大限度积累对人类有用的代谢产物
措施
(1)改变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2)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 ① . 人工控制黄色短杆菌合成赖氨酸 ② . 人工控制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
课前热身
15 A C 16 A C 17 A B C D (多选)( BD )
甲烷 B 尿素 纤维素 D N2 AD 控制大肠杆菌性状的基因存在于(多选)( 质粒 B 核糖体 细胞核 D 核区 CD (多选)( ) 结核杆菌 固氮蓝藻 噬菌体 肝炎病毒
要点、疑点、难点
5 微生物代谢调控
酶合成的调节 调节对象 调节结果 调节机制 调节效果 诱导酶(受基因和诱导物共同控制) 细胞内酶的数量多 基因水平调节 间接而缓慢
酶合成调节、酶活性调节
酶活性的调节 组成酶 ( 只受基因调控 ) 和诱导 酶的催化作用 酶的活性发生变化 代谢水平调节,通过酶与代谢 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的可逆性结 合进行调节 快速、精确
无 机氮源 :主 要是铵 盐 、 为微生物提供合成含N物质 硝酸盐,还有 N2、氨等有 的N源,如核酸、蛋白质和 机 氮源: 尿素 、牛肉 膏、 某些脂类 蛋白胨、氨基酸等 维生素、氨基酸、碱基(嘌 呤、嘧啶) 提供合成蛋白质、核酸、酶 的原料
氮 源
生长因子
水
无机盐 P、S、Mg、Fe、K、Ca、 调节渗透压构成某些化合物 Mo、Mn、Ni、Cu、I等 (物质)的成分
)
(
A
)
)
课前热身
5 ,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 B ) 质衣壳,结果增殖后的噬菌体绝大多数( A 含32P和35S B 不含32P C 含32P D 含35S,不含32P A 6 培养流感病毒应使用( ) A 在适宜温度和湿度下的活的鸡胚 B 碳源与氮源比例恰当的液体的培养基 C 富含维生素的固体培养基 D 严格无菌的鸡肉汤 (C ) 7 A 马蛔虫 B 放线菌 C 烟草花叶病毒 D 痢疾杆菌
第十三课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要点、疑点、难点
1 微生物的类群 2 微生物的营养 3 微生物培养基 4 微生物代谢产物 5 微生物代谢调控 6 微生物的生长
要点、疑点、难点
1 微生物的类群 种类 细菌 结 构 繁殖方式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二分裂(分裂生殖) 核区 基内菌丝、气生菌丝(部分 分化成孢子丝) 孢子生殖
要点、疑点、难点
3 微生物培养基 配制原则 目的明确 (1)根据所培养的微生物的种类。(如异养微生物的培养基 中至少要一种有机物质) (2)根据培养的目的。(如用于科研还是用于生产) 营养协调 (1)培养基中物质的浓度——因为:某种物质浓度高时反而 会抑制微生物生长。 ( 2 )培养基中物质的比例 —— 例如:谷氨酸的生产中: C∶N 为 4 ∶ 1 时,菌体繁殖慢,产谷氨酸少; C∶N 为 3 ∶ 1 时菌体繁殖快产谷氨酸多。 pH要适宜 真菌的最适pH为5.0~6.0,细菌的最适pH为6.5~7.5,放线 菌的为7.5~8.5,另外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会由于物质 的消耗和代谢产物的形成,改变环境中的 pH,所以一般在 培养基中加入缓冲剂。(最常用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