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北京厂甸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京西古镇蓝靛厂

京西古镇蓝靛厂

京西古镇蓝靛厂作者:兰若水来源:《中关村》2020年第02期“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就遮满了天。

在其位的这个明阿公,细听我来言呐。

此事哎出在了京西蓝靛厂啊,蓝靛厂火器营儿,有一个松老三……” 这首流传许久却又鲜有人知的京西小曲儿《探·清水河》,经过郭德纲、张云雷这对师徒的精心编排与精彩演绎,自2018年起便红透了各大平台,成为如今的“流行IP”。

京西蓝靛厂也成了张云雷粉丝的打卡圣地。

大运河从昆明湖向东南的一段,古时叫清水河。

清水河上,火器营桥、长春桥都是非常重要的节点。

特别是火器营桥,周围不仅有火器营、老营房、蓝靛厂等富有历史特色的地名,还有很多动人的传说。

《探·清水河》的故事,就是传说之一。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小曲小调非常盛行,有人把发生在蓝靛厂清水河边这个类似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编成了曲儿传唱。

曲儿里的清水河,就是现在的昆玉河(上世纪60年代更名),河水清澈、碧波荡漾,已缓缓流淌近千年。

自古就是人们玩赏游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乍一听这段曲儿,还以为蓝靛厂是风花雪月浪漫地呢!往上倒腾几百年,蓝靛厂就是一处闹哄哄的市井,火器营是制造枪炮的兵营。

居住在火器营村满族聚居区的松老三一家,靠种大烟、开烟馆为生。

坐落于南长河西岸的蓝靛厂,东至京密引水渠,西为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

历史上因生产蓝靛而得名。

据说最早是在南门外商业买卖中有一个开染布作坊的,专以染兰色、靛青色为主,店主经营有方,价格公道质量又好,远近十里八村都到这里来染布,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故而慢慢就成了这条商业街的代名词。

明永乐年间,这里地洼水清,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山蓝和菘蓝草,草出后,将其叶子铺在板上,渍之以水,使起酵发热,待至干燥,上下搅和,又渍水发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则成暗青黑色,谓之蓝靛。

故也称靛园厂或打靛厂,成为专职给皇家生产染料的地方。

《宛署杂记》曾记载:当年“蓝靛厂靛户三名,每名银四两”。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九)蓝靛厂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九)蓝靛厂

老北京的故事(五〇九)蓝靛厂原来的北京城西北有一座古镇蓝靛厂,那蓝靛厂就在海淀区西部。

东至京密引水渠,西为昆明湖南路,南依远大路,北跨蓝靛厂路,历史上因生产蓝靛而得名。

明永乐年间,这里地洼水清,宫内派力役在此种植大片的蓼蓝、山蓝和菘蓝草,草出后,将其叶子铺在板上,渍之以水,使起酵发热,待至干燥,上下搅和,又渍水发酵,如是多次,至酵全息,则成暗青黑色,谓之蓝靛。

该地因加工蓝草制作颜料,故称靛园厂、打靛厂和蓝靛厂。

当年“蓝靛厂靛户三名,每名银四两”(见《宛署杂记》)。

万历三十六年(1608),在此建护国洪慈宫,后改广仁宫,即西顶娘娘庙。

“城西蓝靛厂碧霞元君庙地低,年年男女抱土袋往祀,名进士”(见《燕都杂咏注》)。

清代,这里不再种蓝草和造办染草,但这里古刹庄严,营房林立,铺面毗连,久经不衰,正像震钧在《天咫偶闻》中所描写的“蓝靛厂,火器营驻此,街衢富庶,不下一大县”。

划靛厂的老字号如“德源成”、“德源兴”的酱菜,“月盛斋”的糕点,“永利斋”满汉饽饽铺,“仁昌”绒线铺,“德丰聚”的木工房和西门当铺,这些店铺直到五十年代还很红火。

蓝靛厂是明清时期,出产青蓝色染料的基地。

明朝叫“内织染局”、清朝改称“织染局”,织染局外署辖蓝靛厂。

“织染局”属于皇宫大内,是宫廷官署,由宦官掌控。

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就用缎匹”。

织染局只是管理机关,其下属单位有建在朝阳门外的生产场所“外厂”跟建在城西北的颜料基地“蓝靛厂”。

蓝靛厂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且不说北有乾隆时代的火器营,在街的西侧就有老营房,顾名思义想来也是有年头了,据说这个象小镇一样的村落历史比火器营还要早上百年,那是清王朝进关时随龙驾到北京的满八旗兵家属的一个居住地,解放初期这里一排排的房屋院落前后间距相等,中间是宽敞的街道,两边是胡同,整体建筑整齐划一错落有序,只是民房经久失修已经破落不堪了,在老营房的东南有一座关帝庙,其庙宇还算齐整,里面的关羽、周沧以及赤兔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供桌上的香炉里满是香灰和残香,想必这个庙曾经多次被人修缮过并且时常有人来这里祈祷祭拜。

北京地名来历

北京地名来历

八王坟据有关资料记载,八王坟就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也是北京比较有名的一处清代王爷坟。

老居民也回忆说,从祖辈上流传下来就知道这里是英亲王阿济格的坟地。

既然英亲王阿济格在努尔哈赤的众多皇子中排位第十二,为什么会对他死后的墓地称为“八王坟”呢?这是因为阿济格在清朝初期开国诸王的排序中列为“八王”,所以对于他去世后所葬的墓地,民间老百姓一直俗称“八王坟”,并作为地名称谓一直延续几百年至今。

英亲王阿济格生于1605年,于1651年被顺治帝赐死。

他与当朝摄政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为同母胞兄,并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

曾随皇太极攻入长城,占领了遵化等河北重地,并率大军直逼北京城。

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

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又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

随后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满、蒙、汉大军三万余人,自山西入陕,追击李自成大顺军至湖广,于次年俘杀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明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

英亲王阿济格后来也曾因“出师贻误战机、谎报军情”之罪被降为郡王,但又复亲王爵。

从授贝勒,到晋多罗武英郡王、封和硕英亲王、授命为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可谓杀敌英勇、战绩显赫,为大清朝初期平定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他却是一个缺少智慧,性格粗暴的人。

在摄政王多尔衮病重时,阿济格因参与密谋欲承袭摄政王位之事泄露而遭到了幽禁。

阿济格的家人和手下都受到牵连获罪,不少人被处死、抄家或是鞭责、革职,并由此兴起一场大狱之灾。

阿济格最后被顺治皇帝赐死。

这也是阿济格头脑简单,性格暴虐,待人狂妄所致,故后人评价英亲王阿济格“剽悍少谋”。

由于阿济格后人在民国时期就开始拆除、变卖八王坟的地面建筑,还有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酿酒厂的开发,估计从那以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八王坟的踪迹。

致使五十年代就在这里居住的老居民们也无缘一睹八王坟“真容”。

这也可能就是八王坟至今“片瓦未存”的原因。

北京工业发展史

北京工业发展史

北京工业发展史:从起步到现代化的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其工业发展历程经历了由起步、快速发展到转型升级的过程。

在这七十年的发展中,北京工业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下,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工业化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性转变。

## 起步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工业基础薄弱,以轻工业为主。

然而,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推动下,北京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重工业体系。

这一时期,汽车制造业在北京得到了初步发展,例如BJ212越野车等车型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交通工具。

此外,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也有了雏形。

## 改革开放与快速扩张(1979-1990)改革开放后,北京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企业活力得到释放,外商投资逐渐增加。

这一时期的北京工业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特点。

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始崭露头角,为北京工业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 结构调整与升级(1991-2010)进入21世纪,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环境压力,北京开始对工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

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高精尖”产业结构。

在此过程中,北京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

##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至今)近年来,北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的工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

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崛起,汇聚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使得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总的来说,北京工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史。

在各个发展阶段,北京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应对挑战,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展望未来,北京将继续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老北京的故事(八八一)王恭厂

老北京的故事(八八一)王恭厂

⽼北京的故事(⼋⼋⼀)王恭⼚⽼北京的故事(⼋⼋⼀)王恭⼚王恭⼚在北京内城的西南,这是⼀个现在已经没有了的地⽅,为什么要说它?因为这⾥在历史上曾经发⽣了⼀件⼤、爆、炸的重⼤事件。

明熹宗天启六年五⽉初六⽇巳时 (1626年5⽉30⽇上午9时),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部王恭⼚⽕药库发⽣了⼀次离奇的⼤、爆、炸事件。

这次爆、炸、范围半径⼤约⼀⾥半,⾯积达到三千三百七⼗五亩。

王恭⼚所在位置⼤约今西城区新⽂化街以南、长椿街以北、闹市⼝南街以东、民族宫南街以西的永宁胡同与光彩胡同⼀带。

关于⼤、爆、炸的情况,在《明史》、《明季北略》、《明实录·熹宗实录》、《国榷》、宦官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北京史地著作《帝京景物略》、《宸垣识略》、《畿辅通志》,《雪卢焚余稿》、《两朝从信录》、《绥寇纪略》、《天府⼴记》等都有记载,尤其是根据当时属于官⽅的、相当于现在政府新闻公报性质的邸报底本,佚名抄撰《天变邸抄》对王恭⼚灾变记述极为详细。

这是最早记述王恭⼚灾变的著述,有很⾼的史料价值,流传于明朝天启末年。

其影响之⼤就连明代佚名⼩说《梼杌闲评》第四⼗回中也把这⼀事件写进了⼩说的情节之中。

王恭⼚是皇家的兵、⼯⼚,⼜称⽕、药局。

是专门做⽕、药的地⽅。

正因为是兵、⼯⼚,⼜是做⽕、药的⼯⼚。

所以明代把它安排在城内,⽽不把它布置在城外。

⼜怕它万⼀爆、炸影响皇宫的安全,才把它安排在城旮旯的地⽅,距皇宫⼤约有六⾥。

这⼤概是当时皇家认定的安全距离吧。

王恭⼚的设置年代,⼤约可以和北京城的设置等同。

明永乐⼗⼋年(1420)年,它⾪属于⼯部,⼚内有监⼚太监⼀⼈,⼯匠三⼗余⼈,还有⼀些临时招募来的帮⼯。

⽇产⽕药约四千⽄,常贮备量约为⼀百万⽄。

专供京营禁兵之⽤,如果没有战争,⽕、药销耗量少,贮备量则会更多⼀些。

估计贮存也有四⼗万到六⼗万⽄。

明朝天启六年五⽉初六⽇,王恭⼚发⽣了⼀场奇特的灾害,瞬⽬间,天地震响,烟云遮⽇,⽕光冲天,塌屋数万间,死伤上万⼈,动、摇了皇室的统、治,加速了天启皇、帝的倒台。

厂甸庙会百年沧桑浓浓年味

厂甸庙会百年沧桑浓浓年味

130JAN 2019百年沧桑厂甸庙会浓浓年味Chang Dian厂甸是老北京春节庙会的举办地之一,过春节逛厂甸是北京人的一大乐趣。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

据史料记载,厂甸庙会以“文市”著称,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春节期间京城各阶层男女老幼争相光顾的场所。

1918年被正式认定为唯一官设春节庙会的集市,这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都要举办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北京风采 1文·图 /程奥冰131JAN 2019在老北京,春节庙会最有名的有两家,那便是厂甸和白云观,被称之为“上林盛举”。

厂甸就是现在的琉璃为因庙会而鼎盛起来的厂甸,是清乾隆年间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厂甸和北京普通百姓过年结下了不解之缘。

旧时的厂甸庙会在平常的日子里,琉璃厂是很安静的。

但每年春节期间,就会以庙会的形式在此设立临时市场,厂甸便立刻喧嚣热闹起来。

厂甸庙会的全盛时期,是从开辟了新华门(今和平门)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

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厂甸庙会就是那个时期的情形。

当时的厂甸庙会是以海王村公园为中心,北至和平门,南至虎坊桥,东西延伸到琉璃厂大街以内。

街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货摊。

“雅人好古,俗人好货”,雅俗共赏。

玩具和食品、古籍和字画、珠宝和古玩这三类最多,是厂甸庙会与其他庙会的不同之处。

那时的南新华街搭满了画棚,里面挂满各种字画,或是仿作的旧画,或是应时的年画。

海王村公园设有茶社,有各种小吃,游人可以在此品茶休息。

庙会集中了全市民间玩具的精华,风车、风筝、空竹、气球、扑扑灯、纸燕、纸蝴蝶以及土、木、金、竹、皮各种原料制作的上百种玩具,多是平时难以见到的,别有风趣。

2米多长的大糖葫芦和几十个连在一起的大风车被当作厂甸庙会的象征。

从厂甸归来的游人手举一串大糖葫芦或者一个大风车,作为送给孩子的春节礼物带回家去。

大风车,用高粱秆扎制而成,彩色风轮随风旋转,带动下面的小鼓哗哗作响。

糖葫芦有大小之分。

春节您好!京城的文化庙会

春节您好!京城的文化庙会

春节您好!京城的文化庙会多彩的文化画卷老北京的厂甸庙会是有庙的庙会,但却不以庙来为庙会命名,这在老北京的传统庙会中是很稀有的现象。

厂甸是很小的一条短街,却因庙会而成了大名,过去北京著名的八大庙会,厂甸庙会占其一,中国四大庙会,也没把它落下,与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成都的青羊宫庙会齐名。

1963年的那次庙会,规模达到了750多个货摊,游人400多万人次。

范围,北到了和平门,南到了梁家园,东到延寿寺街,西到南北柳巷。

老北京人提起庙会,言必厂甸,它就是北京庙会的形象代言似的。

寻访厂甸不瞒您说,厂甸作为地名,一直困惑着我。

依庙会的规模,它怎么也得是街道那个级别的,至少有条大街支撑。

可打从我少年时在那一带逛,看到过厚厚的高高的城墙,穿越过宽宽的和平门城门洞,琉璃厂来来回回多少趟,就是不知哪儿是厂甸。

这次是跟它较上劲了,非找到它不可!从和平门步行过来,那一带所有的街道牌、胡同牌全盯着,一个不放过。

还真盯出了结果,它被我找到了,但找到后是更深的困惑。

它太短,太小了。

贴中国书店的东侧胡同就是,胡同南口在琉璃厂街,胡同里说有十几户人家算不错的了,那得包括在杂院里住的,一两家卖宣纸、裱字画的店铺就占去了胡同的少一半,中国书店面南新华街的一侧,都没有口能进去,它还不如这个书店长。

我不甘心,过琉璃厂街进与它相对的那个胡同口,往里走,再也见不到厂甸的门牌子,换名了。

为何庙会用如此短,如此小的厂甸命名呢?解疑,只能走进历史了。

厂甸之名因烧琉璃而起。

北京的琉璃烧造,自元代就有了。

元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山西榆次县小赵村的赵氏琉璃窑被迁到了南城城墙之外的一个只有两姓人家居住的荒僻之地,为皇宫建窑生产琉璃瓦件,并设官员管理。

有了窑,有了衙署,有了窑工,也就有了家眷,小村渐渐变大村。

小村的名字在辽代叫海王村,金代叫海王庄。

元代以后,因琉璃窑和琉璃的生产而有了琉璃厂的称谓,为村人和窑厂服务的店铺也应运而生。

到明代嘉靖年,北京建外罗城,海王村被圈进了城内。

厂甸:中断过37年的庙会

厂甸:中断过37年的庙会

厂甸:中断过37年的庙会
金鉴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05(054)002
【摘要】逛厂甸是老北京人过春节时最大的乐趣。

老厂甸在我童年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金鉴
【作者单位】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0
【相关文献】
1.刘少奇同志视察厂甸庙会 [J], 高巍
2.旧京厂甸庙会 [J], 崔金生
3.变迁中的庙会文化与乡土重建——以川南林村天心庙会为例 [J], 王亚军
4.变迁中的庙会文化与乡土重建——以川南林村天心庙会为例 [J], 王亚军
5.1947年的厂甸庙会(北平春节) [J], 张祖道(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琉璃厂书肆沿革

琉璃厂书肆沿革

琉璃厂书肆沿革琉璃厂位于北京市和平门外,又称为“厂甸”,是海内外著名的古文化街。

在这条蜚声中外的文化街上,集中了一批经营古旧书刊、文房四宝、碑帖字画、珍宝古玩等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店铺。

其中,经营历朝各代古旧书刊的书肆在这条街道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从某种意义上讲,琉璃厂文化街形成的主要标志就是大量书肆的出现。

辽代时,琉璃厂为南京城外的燕下乡海王村。

金代,其紧靠中都城的东城墙。

元、明时期,这里是烧制琉璃瓦的主要窑区,故得名“琉璃厂”。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修建北京外罗城,琉璃厂被围在外罗城内,开始出现一些街道。

清康熙年间,琉璃厂逐渐繁荣起来,特别是前门外的大栅栏等地区成为北京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带动了琉璃厂街道集市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书肆。

至乾隆时期,随着慈仁寺集市的衰落,书肆逐渐东移,集中到琉璃厂一带,并快速发展。

当时,一方面由于清朝实行“满汉分城居驻”的政策,汉族官员以及文人学士多居住于琉璃厂一带;另一方面,在琉璃厂附近,集中许多会馆,各地举子进京赶考、官员到京述职或候补,多住于此地,客观上刺激了琉璃厂地区的书肆发展。

据李文藻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记载,当时的琉璃厂已经有书肆三十余家。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开“四库馆”编修《四库全书》,琉璃厂书肆的发展得到极大地促进。

翁方纲曾记述,参加编撰《四库全书》的编修官们“……午后归宿,各以所校阅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琉璃厂书肆访之。

是时,江浙书贾奔辏辇下。

书坊以五柳居、文粹堂为最。

”“四库馆”的开设,成为琉璃厂书肆繁荣的重要契机,琉璃厂的书肆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很多书肆从小小的书摊或书铺发展成为十分讲究的大店,在陈设上格外讲究,经营上也形成一定的规模。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人记述琉璃厂的聚瀛堂“特潇洒,书籍又富,广庭起簟棚,随景开阖,置椅三四张,床桌笔砚,楚楚略备,月季花数盆烂开。

余卸笠据椅而坐,随意抽出看之,其乐也。

”这里记述的聚瀛堂仅仅是乾隆时期琉璃厂众多书肆中的一家。

北京琉璃厂

北京琉璃厂

北京琉璃厂琉璃厂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门外,是北京一条着名的文化街,它起源起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较多,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这里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很多。

大多数外国人来京旅游都要到这里。

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现在北京的和平门外,西至宣武区的南北柳巷,东至宣武区的延寿寺街,全长约800米。

实际上从历史上远在辽代,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

后来,到了元朝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

自明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

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变为城区,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现在的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清初顺治年间,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

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附近,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

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

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清初,在原琉璃厂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现在的师大附中的前身。

在原厂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1927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

从此,琉璃厂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琉璃厂有许多着名老店,如槐荫山房、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

而琉璃厂最着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着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

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

逛庙会在北京有悠久历史,可说是这个六朝古都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一。

以往,老北京春节期间开放的有厂甸、白云观、大钟寺等几大庙会,其中尤以厂甸庙会最负盛名。

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衰于民国,复苏于新中国成立后,消失于“文革”初期。

历时400多年,经历过由祭祀而灯市,转而书市渐成贸易集市的演变过程,以雅俗相济、商娱相融而著称于世。

它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一样,成为中国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基础广泛、影响深远和特色鲜明的地区标志性庙会。

庙会也称庙市,最初叫“社祭”。

它源于宗教活动。

旧时,有庙宇就有佛事,有佛事就有香客云集,必然招来做生意的商贩,庙会自然形成。

庙会一般都以庙宇的名称命名,厂甸庙会也是如此。

原来,明代时期琉璃厂周围有火神庙、吕祖庙、土地庙。

因这3座庙宇相距很近,而且都是在农历正月佛事兴盛,人群和商贩摊位连在了一起,人们将其统称为“厂甸庙会”。

厂甸原是北京南城南新华街路东一条小胡同。

辽代为野旷人稀的村落。

元代政府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厂厂甸。

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

据乾隆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光绪年的《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

”1918年,经北平市政当局正式认定,这里成为京都唯一的官设春节庙会集市。

本世纪前半叶,北京虽战火不断,政局不稳,人惶惶,但厂甸庙会并未受到影响。

据粗略统计,1931年的厂甸庙会有摊商近千户;1945年,厂甸庙会虽属“残灯末庙”的冷落时期,但仍有游人20万之多,占当时京城人口的五分之一。

1963年,北京市政府重开1960年因自然灾害而中断一时的厂甸庙会,结果全城轰动,货摊从和平门护城河桥头一直摆到虎坊桥十字路口,席棚布帐鳞次栉比,商摊货贩比肩靠背,游人接踵喧声震耳,花灯彩旗遮天蔽日,客流量超过400万人次。

琉璃厂的历史和今天

琉璃厂的历史和今天

琉璃厂的历史和今天--北京琉璃厂的部分文字资料琉璃厂西起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全长800米。

辽金名为海王村,元、明时这里开设官窑烧制修建皇宫用的琉璃瓦件,故称为"琉璃厂"。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了集古玩精粹的著名文化街。

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琉璃厂"的名字保留至今。

是一处著名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清朝,汉族的官员大多居住在琉璃厂以西的宣武门外,各地赶考举子居住的会馆也都在附近。

他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大,因此,琉璃厂也就成为了当时京城最大的书市。

乾隆时期修《四库全书》,各地书贾更是纷纷在此设摊、建店,出售大量藏书,促进了琉璃厂文化街的发展。

到光绪二年(1876)时,书店发展到270多家。

民国初年,经营文化商品的店铺及其作坊近200家,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一条文化街。

1980年,国家对古老陈旧的六里长街进行了大规模的翻扩建,于1984年竣工。

建成59幢古朴典雅,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店铺,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融图书、玉石、陶瓷、雕刻、铜器、字画、文房四宝为一体的高品位文化艺术品集散地和古都风貌游览区。

琉璃厂街上的许多店铺,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也对中国的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开设于咸丰年间的来薰阁是古书善本经营的老店。

现藏北京图书馆的《忠义水浒传》(100卷28册,施耐庵撰,罗本篡修,李贽评阅,明万历刻,清康熙五年石渠阁重修本),就是此店捐赠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厢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刻本,也是此店搜购到的。

中国书店是全国成立最早的集收购、发行、出版为一体的国营古籍专业书店。

除坐收、上门收购古旧书刊外,还到全国城乡开展古旧书刊收购工作。

其中5000余部罕见孤本、珍善本,收入国家级图书馆永世收藏。

有300余年历史的荣宝斋,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创办,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

其木刻水印知名于世,成为独家的"乱真艺术",齐白石也曾对荣宝斋印制的自己的作品难辩真伪。

我记忆中的厂甸

我记忆中的厂甸

北京纪事54文◎ 尹世昌 图◎ 乐乐我记忆中的厂甸平日的琉璃厂我自幼生长在东琉璃厂东口延寿寺街三眼井胡同里。

20世纪30年代,我在位于东琉璃厂西口的南沙土园小学读书,上下学必经东琉璃厂。

那时,街两侧全是鳞次栉比的文玩坐商,多以“斋”“阁”“堂”等为字号,其匾额也出自名人之手。

店堂古朴典雅、整洁干净,身穿长袍马褂、戴着小帽头、抽着水烟袋的掌门人端坐在店里吞云吐雾,一旁学徒工垂手待立。

店内陈列古玩玉器、珠宝钻石、金石碑帖、陶瓷器皿、文房四宝等,还兼有拓裱、修补、刻印业务。

彼时这条街很安静,车少,行人也不多,很难见顾客盈门,正契合古玩行“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之说。

当年,北京的胡同一向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遇上雨天,我和同学都会贴着店铺房檐走,有时也会好奇地扒着窗户朝店里瞧——虽然看不懂那些“奇形怪状”的物件,但总感觉它们相当珍贵和值钱。

在那时我们的眼里,琉璃厂东街有些让人“望而生畏”。

西琉璃厂的路面要比东琉璃厂略宽一些,南北铺面多是经营孤本、善本及中外文古旧书和杂志的老店,故有“书肆”之称。

早年间,路南一座有“1922年”标志的“商务印书馆”小楼,在一片平房中独占鳌头,非常醒目。

当时的商务印书馆不仅提供本版图书,也兼售各种教学用的试验仪器及文具等。

我的第一支自来水笔,就是父亲陪同我在那里买的。

距商务印书馆不远处,还有“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会文堂”等,以出售本版新书为主。

在安安静静的门市部里翻书、找书,不仅方便自如,更是一大乐趣。

除了这些书店外,这条街上的荣宝斋、戴月轩、一得阁三大老字号,皆以纸墨笔砚、木版水印、装裱工艺闻名于世。

西琉璃厂以其书肆之多、藏书之丰被誉为“书画清香一条街”,可以说是名不虚传、恰如其分。

琉璃厂地区真正的标志性建筑,要数始建于1917年的“海王村公园”——距今已逾百年。

现东琉璃厂西口路北的中国书店所在地,即是原海王村公园南门。

原公园坐北朝南,北至原电话局,东邻吕祖祠庙,面积不大却小巧玲珑。

忆厂甸儿

忆厂甸儿

龙源期刊网 忆厂甸儿作者:韩少华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20期大凡是老北京人,该不会不记得厂甸儿吧。

那是个传统的大集市,清代《帝京岁时记胜》里,就有“每于新正月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的话。

逛厂甸儿,曾是北京人过年的一件大事儿。

一出和平门,顶打眼的是路旁的两溜儿暖棚。

里头静雅得很,展销着国画、书法、挑山、横披、册页。

棚角儿还摆着红木高几,碧桃、蜡梅、迎春、水仙,悄悄地散着清香,顺南新华街往前,路两边儿就是卖吃食和玩意儿的了。

论吃食,从铜钱儿大的豆渣儿糕,到五尺长的大糖葫芦儿;从顶着胭脂点儿的江米艾窝窝,到香油和面、层层起酥的荤素油酥火烧;乃至灌肠、豆汁儿、粳米粥、八宝儿饭、煎春卷儿、炸松肉、串成佛珠状的大山里红,举凡北京风味儿小吃、干鲜特产,全有。

玩儿的呢,那贴着金字红签儿,抖起来音响激越的单双空竹,由一个个彩纸风轮儿带动小锤儿、敲着一面面小鼓儿的各式风车儿,已经够人眼花的了;而那些大小“沙燕儿”,拖着彩绸尾巴的“龙睛”,活眼珠儿、活关节儿的“蜈蚣”,则展现了京派风筝的多姿多彩。

面对这些别具风格的爱物儿,无论童叟,谁不神往呢?至于“面人儿汤”当场献艺,在半个核桃壳儿里捏的《十八罗汉斗悟空》,“葡萄常”亮出的绝活——那颤着枝儿、甩着蔓儿、挂着白霜儿的“玫瑰香”“马奶子”,就更为人们所惊叹了。

从十字路口往右,进西琉璃厂。

荣宝斋的水印笺纸,德古斋的金石拓片,吸引着学者文人。

往左呢,进东琉璃厂。

信远斋的酸梅糕,戴月轩的狼毫笔,久已驰名了;而路北那座火神庙,则是个珠宝古玩市场。

几进院落,都平地搭起两丈来高的蓝布罩棚,虽在白昼,却如夜市。

明灯下,那些紫檀架、玻璃柜,宝气珠光,土花铜绿,夺目极了。

说到那棚幕,似也另有妙用。

除了借着大瓦数的电灯,显示其珠宝的光华、古玩的文采之外,或许还有助于遮美玉的瑕纹,掩珍玩的残迹,甚至鱼目混珠,也都自得其便吧,难怪清人咏厂甸的打油诗里头,就有“古董般般的是新”的句子。

逛庙会

逛庙会

逛庙会作者:暂无来源:《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20年第12期王开岭若问老北京人:农历新年的头等大事是啥?回答恐怕是惊人的一致:过大年,逛庙会!北京寺多,庙会也多。

作为春节盛事的琉璃厂厂甸庙会,与金陵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的庙会并称中国四大庙会。

厂甸,本是城南一条小胡同(现西城区南新华街路东),元明时期曾在此设官窑烧琉璃瓦,便有了“琉璃厂”这个称呼,窑前的空地就被称作“厂甸”。

厂甸附近有3座庙,都在正月开庙办市,百姓顺便赶集购货,时间久了,这一带的摊点儿便连成了片,便有了厂甸庙会这个称呼。

据我的经验,庙会最诱惑孩子的是“耍货”,就是玩具。

招摇过市的冰糖葫芦、猎猎作响的大风车、嗡嗡嘤嘤的抖空竹,乃老北京著名的“老三样”。

其余更是琳琅满目:琉璃喇叭、扑扑登儿、风葫芦、江米人、吹糖人、小鬃人、彩面塑、花脸、胡子、泥鸟登枝、鸡啄米、转花筒、竹节蛇、纸蝴蝶、布老虎、玻璃瓜果、彩绘蛋壳、蜡鸭子、袖箭、弹弓、竹木刀枪、手推蝴蝶车、秸秆或砖料做的楼台殿阁、各式花炮、灯笼、风筝……“耍货”令小孩儿痴迷,也让大人沉醉。

正月的厂甸,是老北京的童话。

在这儿,每个人都成了孩子,每个孩子都领到了朝思暮想的玩具。

庙会小吃更是繁多,甜咸荤素麻,烙烤蒸炒煮:艾窝窝、炸三角、豌豆黄、煎灌肠、炸酱面、羊霜霜、焦圈、薄脆、凉糕、扒糕、年糕、枣糕、八宝茶、杏仁茶、老豆汁、炒肝、爆肚……连这条街上的空气,都成了免费大餐,让人徘徊流连。

旧厂甸最有名的,还数东西琉璃厂街的书店,荣宝斋、一得阁、戴月轩、博古斋、宏宝堂……使得它在京城庙会中有“文市”之誉。

鲁迅在京13年,每年庙会都不曾落下。

徐悲鸿、老舍、齐白石、张大千、胡适、郑振铎、张伯驹、朱自清……都在琉璃厂的书店间,留下了身影。

老北京另有谚语:大年三十熬一宿,正月初一扭一扭。

这“扭”,说的便是赴庙会看戏耍。

由于北倚前门大栅栏、南衔天桥场子(皆为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厂甸便引了大批江湖把式和艺人来凑趣。

海淀残留的历史印记

海淀残留的历史印记

海淀残留的历史印记历史说,请叫我海甸先。

先有两段美文,缅怀一下海淀的美景。

北京古水道示意图其一:5千年前的永定河出门头沟三家店沿北京湾流经海淀山前地区转向东北,其冲击扇形成这一区域西北低洼东南高突的地貌。

永定河改道后,水系透过西山岩缝在低洼处管涌渗出,形成了波光鳞鳞的海淀。

那永不停息的泉水在永定河故道东侧汇合成一条清澈的万泉河流向东北。

而东南高突地带因雨水常年冲刷形成了一条东西偏北的旱河,旱地里盛产麦子、玉米和高粱(人们喜欢把灌溉良田的旱河叫高粱河)。

老照片六郎庄的稻田高粱河与万泉河交汇点是农业聚落的黄金宝地,这块位于海淀镇西北角上的宝地就是海淀镇的起源地。

公元2001年,还能在古镇的起源地看到具有500年历史的庙宇“观音阁”。

老照片观音阁(现已无存)其二:海甸,大镇也。

自康熙以后,御驾岁岁幸园,而此地益富。

王公大臣亦均有园,翰林有澄怀园,六部司员各赁寺院。

清晨趋朝者,云集德胜、西直二门外,车马络驿。

公事毕,或食公厨,或就食肆。

其肆多临河,举网得鱼,付之酒家,致足乐也。

再有一段今文,感慨一下今天的中关村西区高楼大厦。

“繁荣时期的海淀镇,曾经建有几十座花园、宅院,与那些自然构成的街道、胡同一起,形成了这座北京西郊著名的古镇。

但在历史的发展中,在一次次大规模的开发中,这座古镇已经面目全非了。

那些还尚存一息,偶现于现代化高楼大厦缝隙的历史遗迹,更让那些曾在此生活过的人们产生更多的追思,只是由于历史上多方原因,造成这座近乎于完美的园林一度被毁弃而凋敝、荒芜,再兴后几经努力也难以再现昔日的景象。

让人在欣慰的同时还会感到隐隐作痛。

但愿海淀镇现在保存尚好的古迹会更加的完美。

”遗憾是遗憾,收集一下海淀镇的遗迹吧,算是缅怀。

缅怀一下我们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中曾经的失落。

一、巴沟及万泉庄《长安客话》、《日下旧闻考》描述的巴沟村附近地区的水乡景色,而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对万泉庄的泉流进行了整治,依泉建起泉宗庙。

285-厂甸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二百八十五)

285-厂甸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二百八十五)

285-厂甸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二百八十五)285-厂甸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二百八十五)由琉璃厂东街西口往东,路北第一条胡同就是厂甸胡同。

厂甸胡同呈倒L型,南与小沙土园北口相接,北端西折,与南新华街相连,全长约190米。

辽金时称海王村,元代在这一带开设琉璃窑厂。

明永乐时定都北京,在北京进行大规模宫殿建设,根据工程需要,在工部以下设立神木厂、大木厂、琉璃厂、黑窑厂、台基厂,合称五大厂,琉璃厂也称琉璃窑厂。

清初时,琉璃窑厂外迁至远郊,窑厂废弃,窑厂前之隙地称为厂甸。

明末清初,厂前隙地渐有集市活动。

清中叶以后,随着琉璃厂街巷的发展,一年一度的集市已具一定的规模,人们对每年去厂甸集市称为"逛厂"。

1928年后,改为每年开两次集市(公历新年、农历正月各一次)。

1949年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厂甸集市不仅未取消,其规模还比过去有所扩大。

集市上出售年画、碑帖、字画、书籍以及各种年货、儿童玩具、地方风味小吃、日用百货、珠宝翡翠古玩等。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厂甸庙会停办,1963年恢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庙会又停办,2001年恢复举行。

今日之"厂甸"早已不是窑厂前之隙地,仅为一条短巷,巷内有吕祖祠遗址,余均为居民住宅。

厂甸庙会是北京市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活动。

在旧京城的众多庙会中,惟有厂甸的庙会,不以庙为名,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这个时间段举行。

厂甸庙会规模最大、京味最浓、最闻名遐迩和脍炙人口,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

解放后厂甸庙会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依然红火热闹,后来不幸夭折,一下子偃旗息鼓37年,北京市政府于2001年恢复了厂甸庙会。

每年春节厂甸庙会地址依然以琉璃厂为中轴线,北起和平门路口,南至虎坊桥十字路口,全长1050米。

2006年5月20日,厂甸庙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庙会或称庙市,始称"社祭",源于汉族民间宗教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述北京厂甸的前世今生
厂甸原为明、清琉璃窑前一片空地。

民国六年此地建成海王村公园,过去每年正月初一到十六在这里就搭棚列肆,张灯结采,锣鼓喧天,成为一个“逛厂甸”的集市,厂甸由此热闹非凡。

厂甸的庙会始于清乾隆年间,庙会期间,海王村内的热闹自不必说,其东侧的吕祖祠也香火极盛,善男信女道士云集。

火神庙则是珠宝商贩集中地,文昌阁、土地祠又是书籍集中地,道路两边都是买卖。

解放后厂甸的庙会仍一直举行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依然红火热闹,后来不幸夭折,一下子偃旗息鼓37年。

北京市政府于2001年为迎合北京城人的怀旧情结,恢复了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与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成都青羊宫并称为中国四大庙会。

小编今天就给您说说厂甸前世今生的那些事。

解放以后,春节逛厂甸就成了北京人一大乐子。

红男绿女、人山人海,呈现一片老北京过大年的欢腾气象,这便是几十年前厂甸的写真。

据1963年的春节厂甸统计,货摊有756个,游人多达400万人次,那年逛厂甸的人相当于全市人口的3/5。

这可不是瞎编的,确实有史料为证。

2001年,厂甸庙会在消失多年之后重又成为人们春节的好去处,并成为京城唯一不收门票的开放式庙会。

2006年5月20日,厂甸庙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厂甸庙会独
具特色五十、六十年代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市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活动。

在老京城的众多庙会中,惟有厂甸的庙会,不以庙为名,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这个时间段举行,规模最大、京味最浓、最闻名遐迩和脍炙人口的。

厂甸庙会所依托的是位于北京市原宣武区南新华街一带的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三座小庙,现在这三座庙都已改作他用或被拆除了。

全盛时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整个庙会的核心是位于海王邨公园(今中国书店)。

因为临近书肆密集的琉璃厂,厂甸庙会的文化气息非常浓郁,又很多经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的摊商,这也是厂甸庙会所独具的特色。

二、庙会是风味小吃的大聚会最有厂甸特色的还是那一串串长约五尺的插着彩色小纸旗的大糖葫芦。

它新鲜、奇特,为其它城市所罕见,既是春节期间儿童们的玩具,又是可吃的食品。

这长长的糖葫芦,把美好愿望、幸福的期盼、家庭的和睦和各种祝福串在一起,它红艳、它冰莹、它圆润,它甜、它酸……。

不买一串大糖葫芦儿就不算逛厂甸。

大糖葫芦
色香味形具全的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年糕、灌肠-----,还有茶汤、面茶、油茶,不懂的还真分不清。

京味十足的大糖葫芦看着到比吃着香。

中的、西的,土的、洋的,叫的出名的,叫不出名的,那小吃可多了去了。

到处是热气腾腾透
着新年的喜气,到处是花花绿绿看着吉祥。

京味十足的小吃新年是全民的节日,更使小朋友们早早盼望。

空竹抖的嗡嗡响、飞旋的陀螺也挺棒、嘎啦嘎啦的风车鼓着清风,五彩缤纷的风筝看的人豁亮。

还有泥人、面人、脸谱、戏出、棕人、毛猴、竹蛇羽蝶、竹木刀枪、绢花纸花、布娃娃、布老虎、中国结,特别的亮点,雄鸡报晓,鸡妈妈带着鸡宝宝。

早看花了眼,不知那个好,恨不得全都往家抱。

三、厂甸的最大特点是琉璃厂文化街
厂甸的最大特点是书,因而庙会上的书摊也就占了较大比例。

要说规模最大的还是在中国书店院内,就是老厂甸那儿。

院内摆满了书,精装的、平装的,品类繁多,而且都可以打七折。

书架前站满了人,特别是看书的老人特有琉璃厂的味道。

1927年,琉璃厂被一分为二,东琉璃厂以古玩业为主,西琉璃厂以旧书业为主。

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店铺大多是1978年以后重建的。

琉璃厂文化街主要标志就是大量书肆的出现,古玩字画铺面超过图书,这里的的书店至今还是京城较大和最集中的。

从单体上讲它与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不能同日而语,但要说文、史、哲、艺术图书那可毫不逊色。

当时名家大作。

比如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傅抱石、钱松岩、李可染、李苦禅、吴作人、黄胄等等都是耳熟能详的。

中华书局、邃雅斋则成立于民国期间。

鲁迅、郑振铎、张伯驹、朱自清、邓拓、老舍、张大
千、陈半丁等大批名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名家字画古玩店四、名胜古迹“逛”字当头逛厂甸就在一个“逛”字,它要求时间宽裕一点,精神放松一点,轻闲自由一点。

逛完厂甸的书店、古玩字画店,最好再逛一逛附近的名人故居和古迹,那会让我们觉得和古人是那么近,和历史是那么近。

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棉花胡同上七条有四川女杰秦
良玉练兵处(四川会馆)。

四川营胡同和棉花胡同就是当年秦良玉京城驻兵的地方。

人们对于这位爱国女英雄的怀念。

北京的四川营、棉花胡同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朱彝尊故居是海柏胡同的古藤书屋,他在此撰写刻印了《日下旧闻》一书,为北京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献,他从此迁出后,被在京为官的温汝适等购买改为顺德会馆,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初,在原琉璃厂遗址上修建了五城学堂、电话局和优级师范学堂(后改称北京师范大学),20年代鲁迅曾在师范大学风雨操场发表演说。

如今琉璃厂一带的地名如沙土园、西北园、东南园、八角琉璃井等名称都是历史的印记。

王士禛纪念馆在这一带住的名人有著名诗人王士禛(渔洋)的故居在西太平巷、训诂及金石学的清代大学者孙星衍住在万源夹道;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曾住香炉营头条的嘉应会馆;史学家赵翼住在椿树三条;孔尚任的故居在海柏胡同;林白水故居在棉花头条;邵飘萍故居在魏染胡同。

以及李渔、翁方纲、钱大昕、罗聘、李文藻、洪亮吉、梁梦龙等等,可
惜有的名人故居已经被拆除,使文化出现了断层。

五、京剧摇篮
余三胜余三胜与其子余紫云的故居在石头胡同61号,余三胜系汉调著名老生,进京后搭徽班演出,对京剧的形成可谓功勋着著。

他与程长庚、张二奎被并称为“老生三杰”。

到了民国时期当年秦良玉屯田的这片棉花地里云集了十数位
梨园英杰。

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棉花下三条1号住着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

棉花五条7号为著名京剧艺术家叶盛兰住所。

棉花上六条6号有著名的京剧艺术家赵桐珊。

棉花下六条11号寓居过著名鼓师赓今群。

棉花上七条1号是四川会馆,也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故宅。

棉花下七条1号曾是李少春宅院,15号住着京剧艺术家金少山,17号是中国戏法艺术家'快手刘'的宅院。

八条1号曾有京剧艺术家马福禄,6号住着评书艺术家连阔如。

九条6号是京韵大鼓艺术家刘宝全的故宅……如此多的京味艺术家聚集于此,可真是叹为观止呀,小小的棉花片竟是京城京味最浓的地方。

评书艺术家连阔如
京韵大鼓艺术家刘宝全
富连成、牛子厚、叶春善说起京剧不能忘记培养人才的牛子厚、沈家、叶春善、萧长华、苏雨卿、宋起山、唐宗成等。

科班先后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学生,20世纪最优秀的京剧艺术家几乎都出自这一科班。

叶春善故居
在海柏胡同15、17号。

萧长华故居在西草厂胡同88号。

1904年正月初一,由吉林富商牛子厚出资,叶春善运作的“喜连升”科班在西南园成立,辛亥革命后,牛氏破产,科班转给北京安定门外外馆沈家。

1912年更名“富连成”,1921年迁至虎坊桥东侧路南,科班始终在琉璃厂一带,演出也在大栅栏的广和楼、广德楼及香厂路西口的新世界舞台。

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余年,始终没离开前门、琉璃厂、椿树这一带,而且一直以琉璃厂厂甸为中心,因此,要了解京剧不能不逛琉璃厂、而逛琉璃厂不逛京剧艺术家的故居总觉得缺点什么。

这就是厂甸的魅力,几天几夜说不完,十天八天逛不全,总不免挂一漏万,总不免多少未知要探。

书是纸上的历史,实地逛一逛更能感受真实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