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证明地球在自转》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地球自转是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的运动,这一运动导致了地球上昼夜更替、地理经纬度的存在等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观点,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地球自转的存在,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证明地球确实在自转。
二、设计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观点及其重要性。
2.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证明地球在自转。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设计内容:1.实验材料准备:- 手电筒- 地球仪- 时钟- 笔记本和笔2.实验步骤:(1)在一个较为阴郁的房间里,将手电筒竖直放置在桌子上,并打开。
(2)在手电筒的光线下,将地球仪放置在距离手电筒一定距离的位置,并使地球仪的北极朝向手电筒的光线。
(3)观察地球仪的旋转,记录下旋转的时间和方向。
(4)重复以上步骤屡次,记录下每次的旋转时间和方向。
3.数据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旋转时间和方向的变化来证明地球在自转。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地球在自转,并可以进一步讨论地球自转对地球上其他现象的影响。
四、作业要求:1.学生需要完成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的报告,包括实验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2.报告需要清晰、准确地展示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结果。
3.学生可以借助教室讲解、教科书和互联网资源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五、评判标准:1.报告内容完备,实验步骤清晰明了。
2.数据记录准确,数据分析合理。
3.结论正确,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
六、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讨地球自转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对天气、季节和地球引力等的影响。
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自转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2024年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七年级科学第二册《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悬导入法。
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地球仪(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自主思考,回答(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实验,自主思考,回答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手电筒及地球仪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自主思考,回答。
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
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
初中地理地球自转课堂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演示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现象。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的特点:周期为一天,速度约为每小时1670公里。
3.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交替。
2. 讲解地方时的概念: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时间段,产生地方时差。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会有差异吗?四、课堂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使用地球仪进行演示,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
2. 学生汇报演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绘制一幅地球自转示意图,标注出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的现象。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短文,简要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和实践,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课堂讲解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课堂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讲解中,对于地方时的讲解较为简单,今后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证明地球在自转》反思性说课稿
《证明地球在自转》反思性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证明地球在自转》。
当我抽到这课后,我觉得我摊上大事了,因为地球在自转,这个概念太抽象了;一节课,4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无法用实验做出明显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五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比较薄弱。
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傅科摆原理,怎样让学生从摆的摆动方向不变性推理认识到地球在自转,我觉得真的太难了。
当昨天我的老同事朱发玉老师上这课时,所有听课的老师都非常用心的听课,有的老师甚至忍不住走到学生中间,仔细琢磨学生的实验材料,看学生怎么实验,看老师怎么在课堂上突破难点,我想,应该是平时大家都觉得这课难上,都想找到突破口,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
这课虽然难上,但是我并没有放弃,想了很多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
首先是在“摆”教具的准备上。
最开始我是用学校的铁架台来做“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转动底盘的时候,摆锤很容易撞到铁架台上,影响实验效果;而且,转动过程中,摆的重心也跟着转动了,这是不科学,不规范的。
所以我想到了用我们这里常见的竹子扎成三角形的支架来做摆的支架,解决了摆撞到支架的问题,而且转动底盘时,摆的重心一直没有变,“摆摆动的方向不变”现象非常的明显。
只是有时学生做实验时,缺乏规范性,稍用力一拉,摆幅过大的时候,三角型支架由于自重较轻,会随着摆锤的摆动而出现轻微的晃动。
为了规范实验,我再次对实验的器材进行了改进,做成了底部是圆形,上面是两根支架,中间一根横梁的钢筋支架,学生实验时,观察视野开阔,支架稳定性好,现象明显,科学规范。
在今天上课时,我们看到,学生用这种装置来做实验,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在突破难点“理解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自转”时,我经过反复的思索和试教,发现突破这一难点的瓶颈是学生的思维: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建立和思维转换能力。
为此,在开课前,我精心准备了几个小游戏我对教材的研读:地球的运动,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
《地球的自转》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观点和原理;2.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及相关知识;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自转观点和原理;2.地球自转的影响;3.地球自转的实验和观察方法。
三、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观点和原理;2.地球自转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的实验和观察方法。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球仪、时钟、灯泡等教学实验器械;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进修用品。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自转的,激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的兴趣;2.讲解:介绍地球的自转观点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3.实验:利用地球仪和灯泡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影响;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进学生思考;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七、教室作业:1.观察家中的时钟,记录不同时间时钟指针的位置,思考这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干系;2.绘制地球自转的示意图,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3.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结,包括地球自转的影响和意义。
八、评判方式:1.教室表现:包括听课态度、回答问题能力等;2.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完成质量、准确性等。
九、延伸拓展:1.观察星空,了解地球自转对星空的影响;2.进修地球自转的历史发展和钻研方法。
十、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对地球自转的观点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进修情况,不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
初中地理教案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地球自转的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动画或视频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等。
3. 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三、课堂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地球仪。
2. 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并观察昼夜交替和地方时的变化。
3. 学生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与地球自转相关的问题。
2. 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时间差异、旅行等。
教学延伸:1. 地球自转与地球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应用,如航空、航海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动画、视频和地球仪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课堂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练习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
初中科学地球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地球自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的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球自转的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二、探究地球自转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
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讲解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即24小时。
三、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0分钟)1. 讲解昼夜交替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未被照亮的一半为黑夜。
2. 讲解时间差异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因此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时间。
四、实验探究(10分钟)1. 布置实验:让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光源(如手电筒)。
2. 实验步骤:(1)将地球仪放在桌子上,模拟地球的自转。
(2)打开光源,照亮地球仪的一部分。
(3)观察并记录地球仪上被照亮和未被照亮的部分,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
(4)讨论并解释时间差异的现象。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地球自转现象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3课《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的论据: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
2.地球上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向现象,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这些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但这些现象,学生是较难观察到的。
课本选取了“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实证。
傅科摆摆动以后,除受重力外,没有受到其他力的作用,由于惯性,摆摆动方向是不变的。
当观察者推动静止的摆锤沿子午线作南北方向的摆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会看到摆动方向与子午线方向发生了偏转,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实验要求较高,教师可以简化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来认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借助实验来验证地球的自转,理解“傅科摆”何以证明地球的自转。
本课通过观察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来理解傅科摆原理,从而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材安排了四项主要活动:第一,旧知回顾。
第二,摆的特点研究。
通过实验,观察摆摆动起来的特点,知道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第三,验证地球自转。
通过实验,对比地球转动,地球不动时摆摆动的特点,从而得出地球转动时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转。
第四,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分析和排除。
最后引导学生收集更多证明地球自转的资料。
【教学目标】1、知道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2、制作一个简易的“傅科”摆,知道“傅科”摆摆动后,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摆的特点,形成科学概念1.出示摆:同学们,这是一个单摆,在上个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摆的知识了,相信大家对它已经很熟悉熟悉了(此时师将摆摆动起来),谁能描述一下现在钩码的摆动方向?(左右)2.猜测:如果将摆的整个装置转动90度,它的摆动方向会发生变化吗?(没有)转动180度、270度、360度呢?3.师直接告知:大家的想法跟一百多年前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的结论是一致的(说明我们……的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也就是在摆动过程中,摆的摆动方向不会随着底盘的转动而发生改变,即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024年小学科学精品课件《证明地球在自转》
2024年小学科学精品课件《证明地球在自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地球自转的内容。
具体章节为第五章“地球的运动”,其中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详细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自转的方向、自转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地球自转有关的地理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解释。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手电筒、计时器、课件。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画纸、笔、剪刀、胶水、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地球仪,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影子。
提问:为什么影子会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地球自转。
各组汇报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评价。
5. 动手实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报告。
答案:根据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阐述地球自转的原理和证据。
2.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对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观察和思考。
优质教案上城陈滔《证明地球在自转》
优质教案上城陈滔《证明地球在自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地球科学》教材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二节“地球自转”。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自转的证据、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球自转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 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并能够分析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3. 认识到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天文望远镜(可选)。
2.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发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提出问题:“地球为什么会有自转现象?”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a. 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b. 特征:自转速度、轴倾角等。
c. 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风向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并展示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解答地球自转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地球自转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自转的定义、特征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 地球自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地球自转的相关习题。
2. 答案:详细解答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气候、生物钟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
3. 例题讲解:地球自转相关习题的解答。
马莹 证明地球在自转
自主探究
学生实验,感知底座不动时,摆的 摆动方向有什么变化?
24
25 5 . 实验教学目标 6 . 实验教学内容
7 . 实验教学过程
8 . 实验效果评价
观察描述
自主探究
让摆按一定方向摆动起来,教师指导学 生观察并描述摆的摆动方向。
学生实验,感知底座不动时,摆的 摆动方向有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可以转动的底座,利用改 进后的实验装置,学生再次观察探究: 缓慢而平稳地将底座转动90度、180度、 360度时,摆的摆动方向有什么变化?
4 产生影响。
所以,实验时容易造成视觉偏差,导致
5
实验数据的不准确。
7
1 . 使用教材
2 . 实验器材
3 . 实验改进要点
4 . 实验原理
我 的 创 新
8
9
3 实验创新要点
Part
10
1 . 使用教材
底 座 的 改 进
2 . 实验器材
3 . 实验创新要点
4 . 实验原理
教材
教材中的底座为铁架台的金属底座,需 要再用圆盘做转盘。
实验室
实验室配备的器材,底座是一块金属板, 也需要再用圆盘做转盘。
我的创新
我改进的底座是将木板直接连接空心万 向转盘,这样使得材料更具有整体感和稳定 性,操作起来也更加的灵活、方便。
11
1 . 使用教材
摆架
的改进
2 . 实验器材
3 . 实验创新要点
4 . 实验原理
教材
教材中的摆架为铁架台的支架,具有随意性, 虽然取材容易但是却不够科学严谨。
7 . 实验教学过程
8 . 实验效果评价
根据教育部2017年《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标准》及本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以下四个维度的实验教学目标: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②“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②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
②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重点摆的特点。
教学难点傅科摆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课前准备小组准备:木架、圆盘、摆、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课件、傅科摆模拟用具、纸圆盘、球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
也有人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停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
直到16世纪,“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
今天,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证明的。
1851年,法国有个年轻的人叫傅科,他偶然间找到了一个方法。
二、新授(一)认识摆的特点:1.谈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但是人们对他的观点表示怀疑,因为没有人能看见地球在自转。
现在,我们能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看见地球的自转,但是古代人们是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2.演示:(出示一个单摆)摆的方向能保持不变,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
(1)用铁架台做支架,挂上一个摆。
(2)将铁架台放到一个圆盘上,先让摆摆动起来,然后慢慢转动圆盘,看摆的方向改变了吗?播放的手机典型的导学成果。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摆具有摆动的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6.思考: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象?(摆的方向偏移)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地球自转)(二)认识“傅科摆”:1.阅读教科书,认识傅科摆。
《地球自转》教案13篇
《地球自转》教案13篇《地球自转》教案1一、内容与说明1、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1课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
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地球的自转教案(地球概论)
度有季节变化。
太阳每日赤经差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黄赤交角
同样的黄经差造成不同的赤经差;第二赤道坐标系与黄道坐标系有共同原点(春分点),因基圈不同,黄经不同于赤经;
冬夏二至(黄赤二道平行)赤经差最大,视太阳日最长;
春秋二分(二道交角最大)赤经差最小,视太阳日最短。
赤经差变化的次要原因是椭圆轨道
一地球的自转及证明:傅科摆
二地轴和极移
三地轴进动
特征:
原因:
表现:
四地球自转周期
五真太阳日与平太阳日
视太阳日长度变化原因:黄赤交角(主要)
椭圆轨道(次要)
教学
环节
教 学主要 内 容
教学手段
时间
分配
课堂
导入
毛主席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那这句诗句指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师生
探讨
3min
●什么是极移和进动?一地的经度和纬度因极移而发生变化,但不会因进动而发生变化,为什么?
师生
探讨
3min
302-3地球自转周期
恒星日: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时间,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有细微差别),23小时56分
恒星日是同恒星时(春分点的时角)相联系的;
天文学以春分点定义恒星日;
太阳日:太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采用多媒体PPT课件进行教学。PPT课件中结合图片、视频等内容,简明快捷地将知识点说清讲透,表现力强。同时,针对大一新生的特点,课堂上会采用探究式、讨论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学生真正体会吸收知识。
板书设计
第六节地球的自转
2.教学内容分析:
⑴知识点:①地球的自转及证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3《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一. 教材分析《证明地球在自转》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地球自转的存在。
教科书通过提供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这一抽象的概念,还需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地球自转的存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地球自转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太阳灯、地球自转演示仪等。
2.学具:观察日记本、画笔、彩泥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太阳灯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自转演示仪,呈现地球自转的现象。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的存在。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地球仪进行实验,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知识回答。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地球自转的原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有什么意义?”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发表自己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画笔和彩泥制作一个地球自转的模型,明天上课分享。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
(封面)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证明地球在自转》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学内容】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主要探究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认识到地球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实验了解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傅科摆”,傅科摆会与地面的刻度盘会发生“偏移”。
3.用收集到的证据来解释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
4.认识到地球自转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能通过实验证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摆的实验研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
2.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传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证明的。
2.认识到地球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教学重难点】学生设计方案证明地球在自转。
【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教学准备】学生:单摆一个、支架一个、圆盘一个。
“傅科摆”影像资料,。
教师:课件、展台、电脑、投影机,其余与学生材料相同。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否在运动呢?(生:自转、公转)的确,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自转,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设备观察到地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
而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那他们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
二、认识摆的特点1.出示单摆明确起摆要求,并进行前后摆动,问:谁能描述一下现在摆锤的摆动方向?师:这是一个摆,(板书:摆)它是由一条摆绳和一个摆锤组成的,古人就是通过摆发现地球在自转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对摆进行研究。
谁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将摆锤南北方向摆动起来?(请一名学生起摆)(口述起摆要求)拉紧摆绳,提起摆锤,靠近铁杆,与铁杆保持一定的距离,然后自然松手。
初中 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
初中地球的自转备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地球仪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自转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树立学生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轴和纬线。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3)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4)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自转,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师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周期是多长?(3)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24小时)。
3. 合作交流(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4. 地球仪操作(1)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分布。
(2)学生操作地球仪,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解释一下昼夜交替的原因吗?(4)学生回答: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阳光照亮的半球为黑夜。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问:地球自转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2)学生回答:地球自转使我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现象,方便我们安排生产、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
摆的特点:保持摆动方向不变。
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
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学习内容
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回顾
各小组汇报预测情况及理由
明确实验要求
小组进行实验活动,教师及时巡回指导。组内总结实验发现,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汇报交流
自主小结
认真观看视频资料
结合资料思考这三个问题
4.现在我们来交流各小组的预测情况及预测理由。
5.小组实验,探究摆的特点。
(1)同学们是否想对自己的预测进行实验验证呢?
(2)在实验操作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说后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3)请各小组同学们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后,小组内交流实验发现(摆的特点)。
《摆的特点》实验记录单
二、探究发现(10—12分钟)
(一)探究摆的特点:
1、出示摆:这是一个摆,(板书:摆)它是由一条摆绳和一个摆锤组成的。
2、古人就是通过摆发现地球在自转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对摆进行研究。谁愿意上来帮助老师将摆锤南北方向摆动起来?
现在我们观察到摆是南北来回摆的,将铁架台放到圆底盘上,先在底盘上按摆锤预计摆动的方向做上方向标记线,再让摆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摆锤的摆动方向。如果老师将摆的整个装置转动90度,摆锤的摆动方向会发生变化吗?转动180度呢?转360度呢?(学生猜测)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龙泉小学责任教师:
课题
证明地球在自转
重点
难点
学习水平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识记
理解
运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②“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摆的实验探究,了解摆的特点,并借此理解“傅科摆”的原理。②通过提供的有关“傅科摆”的资料,理解人类是如何直接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二)认识傅科摆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1、引入:早在一百多年前,法国有一个叫傅科的科学家也在研究摆的性质,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惊奇的现象,什么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播放傅科摆的视频资料。
3、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抽屉里的资料,结合资料思考这三个问题。
傅科摆是一个特殊的摆,和我们的摆相比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四)寻找其它证据证明地球在自转
(1)过渡: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傅科摆是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除此之个,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呢?
水的旋窝,河床的冲击、昼夜交替、炮弹运动方向的偏离、探井测量法等等
(2)交流资料,拓展认识。
(3)交流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生:地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光,太阳照射到的一面是白天,照射不到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自不停地西向东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
(生:67米的摆长(20层楼高),27千克的铅球组成的摆。)
傅科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
摆在一段时间内沿着顺时针方向发生了偏转他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生: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师总结:傅科摆摆动平面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反过来说傅科摆的这种变化就有力的证明了地球在自转,故后人用他的姓名为这个摆命名。(板书:傅科摆)
三、归纳构建(13—15分钟)
1、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种种解释,现在我们排除哪些?保留哪些?为什么?
2、在小组交流: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说一说。
3、引导小结:排除:地球不动的说法。
保留:地球自转的说法。
四、实践应用(6—8分钟)
过渡:你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来完成下面练习吗?
一、填空:
举手回答
自学课本资料
了解北京天文馆内的傅科摆
交手小结
思考独立完成
思考解释现象
课后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查阅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回顾“日心说”中地球自转的观点,引出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的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期望,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亲历摆的实验过程,从而真正认识摆的特点,同时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媒体
单摆一个,支架一个,有关“傅科摆”的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铺垫设疑(3—5分钟)
创设情境:1、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了解了“日心说”,它是谁提出的?它的核心观点又是什么?
2.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否在运动呢?
的确,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过程中也在不停的自转,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设备观察到地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而在古代,人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地球自转的,那他们是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证明地球在自转》(板题)
4、介绍北京天文馆内的傅科摆。
师:我国北京天文馆内也有一个傅科摆,让我们通过相关资料来认识它。
5、教师小结:
通过视频我们发现傅科摆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与当地的纬度有关。在北京纬度为40度的地区,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37个小时多,纬度越低,傅科摆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越长,如临安的纬度约是北纬30度,所以在临安当地傅科摆的摆动平面转动一周需要的时间约是51个小时多。
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回顾自己观察到的地球自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有效的课后探究,是学生拓展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以体现课标理念: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
后记
1、.摆的特点是()。
2、法国一位物理学家名叫傅科,他用摆的实验证明了( )。
3、( )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已被世界所公认。
4、地球自转产生了( )。
二、我来回答:
1、.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其他的现象也能证明地球在自转,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阅读课文P92页资料库中《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突出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内容与前后几课有着很强的联系。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摆的特点”研究、理解“傅科摆”原理,搜集和分析更多地球自转的证据,最后对昼夜现象进行解释这一系列科学研究过程。教材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后得出“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从而理解“傅科摆”能够证明地球在自转。当然,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里,还有很多能证明地球自转的现象和实验,如:①重力加速度法 ②深井测量法 ③炮弹法 ④吹塑纸条法 ⑤昼夜交替模拟法等。本课也为后面几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小组小组长:实验教师:年月日
底盘转动情况
预测摆动方向
实际摆动方向
未转动时
前后来回
前后来回
缓慢平稳转动90度后
缓慢平稳转动180度后
缓慢平稳转动360度后
我们的发现是
(4)让各个小组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发现,全班交流。
(5)教师简单小结:大家通过实验发现摆在摆动过程中,摆的摆动方向基本不会随着摆架的转动而发生明显地改变,我们也可以说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板书: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通过对傅科摆的认识,体验前人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的。
通过了解其他证明地球自转方法的,使学生知道了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面。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关于地球运动的多种解释,这些解释的正确性需要证据的支持。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确建立一种证据,即地球在自转,这时就非常有必要应用这一证据对学生所形成的解释进行修正,从而接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
△
△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懂得地球自转是需要实证的。②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实验,仍可以证实。
△
△
突破重点
难点设想
小学科学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本节课我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寻摆的特点,让他们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新问题,从而揭秘地球自转的秘密,又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傅科摆是可模拟的实验,教会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追寻科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