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中国传统科技文化

合集下载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道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通选核心)道教文化

道教的第二 个思想来源 是战国秦汉 之际的黄老 之学 。
谶纬神学和 阴阳五行学 说也是道教 思想的第三 个来源 。
原始巫术和宗教是道教的第四个来源。 神仙传说和方士方术也是道教的来源之一。
由于道教的形成是建立在广泛 吸收原始宗教、谶纬神学、阴阳五 行学说,以及道家和儒家的部分思 想内容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道教 的神学思想体系十分庞杂。经过长 期的酝酿,至东汉末年形成了以神 仙信仰为核心、以长生久视为人生 目的的道教,其形成的标志就是由 张角、张道陵分别创立的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
太平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 《太平经》中崇尚均平的思想被该道所 借用,宣称“苍天(刘汉皇朝)已死, 黄天(农民理想的政权)当立”,以 “中黄太一”为至尊天神,通过为人治 病等方式宣传教义。“太平道”重视民 间疾苦,为动荡不安的民众提供了精神 支持,所以民众乐于信从。在太平道创 立后的10余年间,发展信徒数达10万, 遍及青、徐、幽等8州,后发动了声势 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皆着黄巾为 标帜”,故称“黄巾军”。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的传播也湮没无闻。
道教十分的重视心性的修养,其主要方法 是修持守一法。
“一”就是生成宇宙和万物的“大道”, “守一”要求人们摆脱外物引诱和情欲纷 扰,心性纯一,使自己的德性与自然相契, 从而到达合于自然的“真人”道德境界。 所以道教伦理以纯真、本然、宁静、无为、 合乎自然为善,以智巧、文饰、追求欲望 满足等为恶。
内丹修炼术集静功服气导引辟谷房中等诸种养生说主张按照逆宇宙生成的方向进行修炼所谓归三为二归二为一归一于虚无即通过长期修炼可以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最终达到炼神还虚此即成仙得道的境界
第八章 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中国长达 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 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则带 有鲜明的民间宗教的色彩。与世界上其他宗 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由教主所创立的宗教, 而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 道等,由众多民间教团组织融合而成。道教 的成熟与佛教的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 乎同步地在中国发展,最终形成儒、道、佛 三者鼎足而立的局面。道与佛的区别之一为 前者本土,后者外来,道教始终植根于中国 社会。道与儒的区别之一为前者在野,后者 在朝,道教不似儒学具有鲜明的官方政治色 彩。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 科技文化、民俗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影响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1],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

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2]。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

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本文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指出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

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技制约推动影响1.概述1.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一切。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世代相传相继。

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广义的文化是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

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1.2科学技术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科学技术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它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祭礼的由来》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浙江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第27讲

(浙江选考)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第27讲

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点一宋明理学一、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b)1.背景(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过程(1)唐代中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儒学复兴和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①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

②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3.影响(1)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2)理学孕育而生。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时代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备注北宋理学程颐程颢(1)确定理学最高范畴“天理”(世界本原)。

(2)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孔颜之乐)理学的开创者南宋朱熹主要主张(1)理气关系论:①理比气(物质)更根本,理先于气。

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万物之理终归为一(即太极)(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①主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②儒家干预理学集大成者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4)编写《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之成为理学(儒学)经典南宋心学陆九渊(1)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这一核心命题,所谓“本心体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批评朱熹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3)主张扫除人心的“物欲”和“意见”心学的开创者明代王守仁(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所谓“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心学的集大成者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整合课件
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 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复习对策] 一、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
1.唯物史观角度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 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庄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 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火药 唐代: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三、古代农耕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五大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本专题文化和科技均属于高频考点,在古代史选择题中占到一半(3到4题)。强调
对书本知识的精读和细读,注意对思想文化概念理解的同时要求注意时空的把握。
同时要求强化对具体细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牛皮,促进了
欧洲文化的发展 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
印刷 隋唐:雕版印刷术 术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战国:司南
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
会的进步
指南

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 13世纪传入西欧 航海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 洲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
二、传统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20年浙江选考专题冲刺

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解读本专题属于高考高频考查专题。

从命题角度来看,注重考查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主要的思想家及其主张,如百家争鸣的特点、先秦时期儒家倡导的施政为民思想、汉代儒学地位的上升、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及其价值等;对于科举制,既可单一考查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及现实意义,又可综合考查儒学发展的思想价值。

从学科素养角度来看,注重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从考查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

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发展的脉络,注意各种思想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需要适当阅读一些经典原文或思想史资料,也需要理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对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本专题在高考中属于高频专题。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含四大发明及其影响、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古代文学形式以及代表作、代表人物。

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多以作品的特点或影响考查相关人物或科技文化发展的概况,如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外传、古代军事著作对火药和指南鱼的记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代表人物等。

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多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即古代科技、艺术与文学成就的历史阶段特征。

复习本专题内容应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民族文化观和世界文化观。

复习过程中还应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阶段特征古代科技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古代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构成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中国画、京剧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均有突出成就,涌现出许多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5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问题思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高考历史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40讲宋明理学教案

高考历史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40讲宋明理学教案

第40讲宋明理学1.背景(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唐朝:奉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易错易混】“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2.内容代表哲学观认识论程朱理学二程(1)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程朱理学朱熹(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2)强调“”“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陆王心学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的命题提出“”和“知行合一”的学说【构图解史】宋明理学3.地位(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思索】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含义(1)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是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考点一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主要特点(1)儒学思想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具有思辨性。

传统的儒学思想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编码:000007000007000007课程性质:公共课课程性质:公共课学分:学分:2.0 2.0计划学时:计划学时:32 32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适用专业:高职各专业1.前言.前言 1.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中华传统文化》是我院各高职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是一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传承中国民族精神,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程。

的课程。

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本课程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

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发挥文化传承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信心、自豪感,引领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通过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知识。

该课程开设于第一学期,为后续课程《沟通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实用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

1.2设计思路设计思路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旨,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围绕“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成为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技术技能型人才。

1.2.1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设置的依据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姓名:***专业:财务管理年级:2012级财务管理5班纲要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5.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6.中国传统文学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8.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9.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10.相关古迹和古代遗物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锁创造出来的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后世集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优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括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玩呗深刻的道德理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经世致用的传统史学,嘉惠世界的科技之艺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基本精神;生存环境;发展;科技。

绪论文化有多种定义,按照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过的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文化的结构有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表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国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括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一、发展历程1.古代时期(公元前5000年-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逐渐奠定,包括了古代先民们的宗教、哲学、文字、礼制、音乐、绘画等方面。

这些元素对后来的文化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的兴起与鼎盛(公元前汉代-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流派,几乎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了孝道、仁爱、格物致知等,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与融合(公元前汉代-现代)佛教和道教作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开启了对宇宙本质的思考,对中国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则发展成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

4.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现代)明清时期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迎来科技文化的繁荣,哲学与科学的融合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特征1.人本主义2.天人合一3.礼仪文化4.倫理与道德5.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推崇是与众不同的。

文人雅士是文化精英的代表,他们以文学、艺术和哲学作为表达自己才华的途径,追求内心的清雅、淡泊,崇尚自然与真理。

文人雅士精神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自身价值观与审美追求。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追求,并且为中国民族的精神传承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文明起源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云南元谋县。

(长江流域)北京人: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黄河流域)河姆渡人:距今约六千多年;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半坡人: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市半坡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华夏之祖:帝、黄帝:距今四五千年,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皇帝称“人文初祖”一、夏、商、西周夏(约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政治:禅让制、太康失国、少康中兴、成汤灭夏商(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政治:武王伐纣、盘庚迁都至殷、伯夷、叔齐。

文化:青铜文化:后母戊鼎、甲骨文、金鼎文西周(前11世纪一前771年)政治:分封制、成康之治、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经济:井田制二、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政治:“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管仲革新、伍子胥鞭尸、晋楚城濮之战科技:初税亩、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司南、《春秋》首次记载哈雷彗星、《黄帝内经》成书战国,最早中医著作。

三、秦(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6年)政治:陈胜、吴广起义、焚书坑儒、楚汉相争、郡县制、经济文化: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四、汉: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西汉:文景之治、七国之乱、、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张骞通西域(长安一河西走廊一西亚一欧洲;丝绸之路)、苏武牧羊、昭君出塞、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东汉:班超通西域、党锢之祸、黄巾起义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道教:东汉时期兴起贾谊:《吊屈原赋》、《过秦论》;刘安:《淮南子》许慎:《说文解字》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科技:天文:张衡:发明水运浑天仪与地动仪、解释月食成因数学:西汉的《周髀算经》、东汉《九章算术》医学: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华佗(麻醉散、五禽戏);《神农本草经》(药物学)、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政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八王之乱、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元嘉之治、北魏孝文帝改革经济:均田制。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发展与积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的封建性、专制性、宗法性和保守性也制约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创新。

另一方面,它又对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本文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重点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指出了传统文化也面临着挑战。

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唤着新的科学、新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产生和发展起着有益的导向作用,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势必在未来的时代取得成功。

关键词:传统文化科技制约推动影响1.概述1.1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人民创造的一切。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世代相传相继。

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广义的文化是指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形成较稳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精神的表现,称为民族魂或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

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1.2科学技术科技是科学技术的简称。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科学技术不是孤立和封闭的,它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课件(17张PPT)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课件(17张PPT)

材料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同志号召学习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目的。(2分) 目的: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分)
【文学篇】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史记》 (3)鲁迅先生评价《史记》具有哪两个方面的价值?(2分) 史学和文学。(2分)
【感悟篇】 (4)进入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 产?(2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 为今用、兼容并蓄,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符合题意, 言之有理即可)(2分)
医学 华佗 东汉末年
“麻沸散”和“五禽戏”
汉武帝时期 所著《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 史学 司马迁
(西汉) 通史
2.宗教
宗教 人物
道教
张角、张 陵
创立时 间
诞生地
教义(或 派别)
东汉末 年
中国
太平道、 五斗米道
佛教
乔达摩·悉 达多(释 迦牟尼)
公元前6 世纪
古印度
众生平等
传播
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农学家:贾思勰
所写的《 齐民要术 》一书,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述表格。(5分)
【艺术篇】
(2)图一中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 写出它的名称。汉字书写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图二中书法 作品的作者是谁?图三反映了哪个王朝的雕塑艺术水平?(3分) 名称:甲骨文。作者:王羲之。王朝:秦朝。(3分)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件

中秋节
又称“团圆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秋夕 祭月,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包 括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
2024/3/26
18
重阳节、冬至节等节日起源及习俗介绍
重阳节
又称“登高节”,起源于秋游去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包括登高、 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冬至节
又称“冬节”,起源于汉代,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 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习俗包括吃饺子、喝汤圆、祭祖等。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PPT课 件
2024/3/26
1
2024/3/26
• 引言 •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与庆祝活动 •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世界影响 •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园林艺术特色 • 总结与展望: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
2
01
引言
2024/3/26
位于福建省南部山区,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 筑形式,以其厚重的土墙和圆形的外观而闻 名于世。
2024/3/26
26
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及代表作品解读
2024/3/26
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通过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将自 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 空间。
指南针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大大提高 了航海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推动
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化进程。
21
天文历法成就概述
2024/3/26
天文观测
01
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和记录,如浑天仪、
简仪等。
历法制定
02
中国历法以农历为基础,根据天文观测数据制定,如夏历、太

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科技3)

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科技3)

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科技3)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非常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其中古代科技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中国人民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科技成就。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中国的重要科技方面,带领读者一起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绚烂的科技之路。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的劳动工具和农业技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即造纸术。

造纸术的发明不仅使书写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容易和广泛,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农具如耒耜、犁、田犁等,使得农民们在农田开垦和种植作物方面更加高效。

其次,中国古代的工艺制造技术也非常发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造技术举世闻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瓷器的制作。

中国瓷器的质量和工艺水平一直被世界各地所称赞,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除了陶瓷制造,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工艺制造技术,如造银器、造锦绣、篆刻等等。

这些工艺制造技术的发展不仅展示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另外,中国古代在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也有着较高的科技成就。

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帝国之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非常先进。

中国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园林都以精美绝伦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古代宫殿建筑,如紫禁城和颐和园等。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非常精细,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都城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划一,许多建筑物具有高度的功能性和美学价值。

最后,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如医药学、数学和天文学等。

在医药学方面,中国古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创造出许多有效的中药。

在数学方面,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发明了许多数学原理和算法,如《九章算术》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早的指南针常被用作看风水的定向仪器。北宋天文学家、星占学家杨维 德在《茔原总录》中记载,指南针须在正南偏东17.5度取向,这是世界上最早 的有关磁偏角的记录,而欧洲关于磁针的记录要晚很多年。北宋以前,航海要 靠日月星辰来判断方位,遇到阴雨天气,就难辨东西,指南针的发明无疑促进 了航海业的发展。中国是最早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国家。12世纪以后,指南 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功不 可没。指南针还被广泛地用于军事、生产和日常生活。马克思曾把指南针在欧 洲的运用,称作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公元2世纪,东汉的宦官蔡伦对造纸原料和工艺进行重大革新。范晔著《后汉 书·蔡伦传》中记载蔡伦是东汉和帝时代的宦官,他利用担任尚方令的机会,于公元 105年,将一批新型纸张献给了朝廷。。114年,蔡伦因此被封为龙亭侯,他创制的 纸也被称为“蔡侯纸”。蔡伦虽不是造纸鼻祖,但在中国造纸术上的地位却是不可替 代的。之后,造纸原料进一步拓宽。其中唐朝利用竹子制造的竹纸,标志着我国造 纸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 成功,反映出我国古代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后来造纸设备得到了进 一步改进,加工技术也有新的提高,树皮、嫩竹、桑皮、藤皮﹑檀皮﹑麦秆﹑稻杆 等都可用于造纸。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杀青卷》,总结性地叙述了竹纸和皮纸 的制作工艺,并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公元4世 纪,造纸术首先传入日本、朝鲜,8世纪传入印度、波斯,后经阿拉伯传至北非和欧 洲,取代了用于书写的欧洲羊皮、印度树叶和埃及纸草,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直到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发明用机器造纸,中国在世界造纸业的龙头地位才随之改 变
中国科技文化
古代四大发明 多姿多彩的科学技术成就 传统医学
中国科 技文化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造纸术
纸出现以前,古人最早是利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记事,称为甲骨文”和“金 文”,后来改用竹片、木片或丝帛,称为“简牍”和“帛书”。但这些书写材料,或太笨 重,或过于昂贵,而且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至迟在公元前二世纪时的西汉初年,纸 已在中国问世。当时人们发明了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这种纸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 制成,比较粗糙,不适于书写,仅可做包装之用。
指南针
司南由青铜地盘与磁勺组成。地 盘内圆外方,中心圆面下凹;圆外 盘面分层次铸有10天干、十二地支、 四卦,标示24个方位。磁勺是用天 然磁体磨成,置于地盘中心圆内, 勺头为N,勺尾为S,静止时,因地 磁作用,勺尾指向南方。
指南鱼 指南龟
火药
炼丹引爆图
火药的发明应当归功于中国古代的炼丹家 和炼丹活动。火药,顾名思义,其本意当是起 火之药。火药的基本成分是硫磺﹑硝石(硝酸 钾)和炭三种。炼丹家在炼药时发现硝石、 硫磺、木炭混合后容易起火猛烈燃烧,从而发 明了火药。起初,火药是入药的,可以杀虫、 辟湿气、治疮癣和瘟疫。
印刷术
印刷术没有发明以前,传播文字是十分艰苦的事,所有的书籍都只能靠手抄。 由于古代文字形体不统一,书写工具也几经变化,因此辗转传抄的时候,脱文误字 的情况时常发生。于是学者们便发明了摹拓的方法,这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印刷 术。初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顾名思义就是在整块的木板上刻字 然后进行印刷,采用这种方法一次就可印出几百、几千部书。雕版印刷术在唐时传 入朝鲜、日本、波斯,后又传至埃及,元时传到欧洲。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 公元1041——1048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这种活字排印方法和现代的铅 印排字原理基本相同,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毕昇之后,元代农学家王祯不 仅成功地创造出木活字,还发明转轮排字架,进一步提高了排字效率和印刷质量。 大约在14世纪,木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朝鲜人又推陈出新,把木活字改进 为铜活字,并在公元1436年铸成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公元1456年,德国人谷腾 堡首先用活字印刷《圣经》,活字印刷术由此很快从德国传到意大利、瑞士、捷克、 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英国和葡萄牙等国。
印刷术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作坊
雕刻木板
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 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 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 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指南针
指南针是指示方位的仪器。战国时已有用天然磁石矿琢磨成的指南针,称为 “司南”。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3世纪的《韩非子·有度》。“司南”本身沉重, 摩擦系数高,转动不灵,且易失磁。东汉张衡在写《东京赋》时,第一次把“司 南”改称为“指南”。唐末五代时,人们开始用人工方法使铁器磁化。直到19世纪 电磁铁出现以前,几乎所有的指南针都是采用这种人工磁化法制成的。北宋初 年由曾公亮主编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和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分 别介绍了指南鱼和指南针。指南鱼是用薄铁叶裁成鱼形,然后用地磁场磁化法 使其带有磁性。在行军需要的时候,把它浮在水面,铁叶鱼就能指南。但是这 种磁化法所获得的磁性比较弱,使用价值比较小。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摩擦钢 针制得的人工磁石。把这种钢针放在碗边上甚至手上,它都可以自由转动,最 后转向南方。
用火药做武器最早的确实记载,见于宋初 曾公亮等编写的《武经总要》。书中写道: “放火药箭,则加桦皮羽,以火药五贯镞后, 燔而发之。”该书还记载了三种火药的配方。 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据说是士兵 出身的唐福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支“火药火箭”, 同时还制成了火球等多种爆炸性火器。北宋末 年还创造了“霹雳炮”、“轰天雷”等。1126年, 金人围攻开封时,李纲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 的。到了南宋时出现了管状火器。高宗绍兴期 间,约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 。南宋理 宗宝庆元年(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创制 了“突火枪” 。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 演变而发展起来的。最迟在元代,管状火器已 改进为用铜(或铁)铸成的管式大炮(当时 称为“火铳”)。明代在火器方面突出的发展是, 发朝了多种“多发火箭” 。另外,在明代类似 地雷、水雷和炸弹这些火药武器,都已经创造 出来并用于战争。这些武器在当时世界上都 是遥遥领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