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期末文言文学习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并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课文复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劝学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词类活用(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 其曲.中规(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輮.使之然也 / 不能十步..(5)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善假于.物也3.之⑴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2.省略句(1)鞣( )以( ) 为轮(2)假(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善假于物也(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二、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指金属的刀类B.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动词,游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问渊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5周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强化文化传承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概括和分析文本的核心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运用所学知识,对未知文言文作品进行有效解读,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教案、学案、课后作业等相关教学材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准备《出师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诸葛亮的历史背景介绍,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
-收集并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图解,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搜集与《出师表》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三国时期地图、诸葛亮画像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
-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在作业评价中,除了指出学生的错误外,还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积极正面的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鼓励学生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普遍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板书设计:
- ①文言文词汇:列出重点词汇,解释其含义,便于学生记忆。
- ②文言文句式结构:图解常见句式结构,突出语法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 ③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各种修辞手法,突出其在《出师表》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板书设计中,注重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方便学生整理笔记,固记忆。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
高中语文教案(文言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能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细节。
(3)能够分析和欣赏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翻译和解读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文言文基础知识(1)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3)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2. 第二章:文言文阅读与理解(1)阅读和理解《庄子·逍遥游》一文,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通过翻译和解读《史记·孔子世家》中的一段记载,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3. 第三章:文言文修辞手法欣赏(1)介绍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借代等。
(2)分析和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诗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第四章:文言文写作技巧(1)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技巧,如开头、结尾、转折等。
(2)进行文言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5. 第五章:文言文与文化传承(1)了解文言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通过阅读和研究不同的文言文作品,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传授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技巧。
2. 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言文文章,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翻译法:学生通过翻译和解读文言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写作法: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一)教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一)教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必修(一)文言文单元(一)教学案(苏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内容:《劝学》、《师说》2、掌握积累“劝、绝、假、望、闻、师、传”等实词和“于、而、之、其、那么、焉”等虚词3、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4、背诵《劝学》、《师说》5、建立作文素材库--课内外素材超级链接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劝、绝、假、望、闻、师、传”等实词和“于、而、之、其、那么、焉”等虚词。
2、掌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背诵《劝学》、《师说》教学方法:知识梳理、讲练结合教学过程:知识梳理一、字音木直中()绳槁暴()参省()跬()步句读()郯()子老聃()以贻()之锲()而不舍李蟠()跂()而望矣二、实词积累1、通假字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木直中绳,以为轮(2)虽有槁暴(3)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或师焉,或不焉2、一词多义解释下面句子中多义词的词义。
(1)劝①劝学②果行,国人皆劝③劝君更尽一杯酒(2)绝①突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4)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③先达德隆望尊④适冬之望日前后(5)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博闻强志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④初闻涕泪满衣裳⑤以勇气闻于诸侯⑥扫后更闻香(6)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不耻相师④或师焉,或不焉⑤吾从而师之⑥齐师败绩(7)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舍相如广成传舍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⑤朔气传金柝3、词类活用找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作动词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吾师道也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3)形容词用作名词①其曲中规(4)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③而耻学于师④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4、古今异义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金就砺那么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假舆马者 (4)蚓无爪牙之利(5)古之学者必有师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8)吾从而师之(9)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三、虚词归纳解释下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耻学于师⑤不拘于时⑥其皆出于此乎(2)而①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3)之①择师而教之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⑦蚓无爪牙之利⑧君将哀而生之乎(4)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余嘉其能行古道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那么①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②三人行,那么必有我师③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6)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或师焉,或不焉③且焉置土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四、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5)不拘于时,学于余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五、名句名篇(1)故木受绳那么直,,,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导学案
3、坐次
(1)坐席在古代礼仪中,坐次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说,“宾主位,东西面,君臣位,南北面”,意思是,室中和堂(朝堂)上的坐次是各不相同的,室中是“宾主位,东西面”,堂中是“君臣位,南北面”,所以又有“南面称孤,北面称臣”的说法。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山东:指崤山以东。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江左:即长江以东。
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7、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补充:
3.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补充:
4.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补充: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5、成语典故
①鸿门宴。原意是指项羽和刘邦在灭秦进入函谷关以后,项羽在鸿门为刘邦设下的一次暗藏杀机的酒宴。后来,人们就用“鸿门宴”作为“敌对双方隐藏杀机的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也泛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②秋毫无犯。原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此成语现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一学案1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1 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B.⎩⎪⎨⎪⎧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友麋鹿 扣舷而.歌之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寄蜉蝣于.天地4.“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荆轲刺秦王》学案(4)(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4)(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班级姓名小组第号【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文言知识。
2、研读文本,理清课文发展脉络,能完整的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3、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现象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2、难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好。
本文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的内容一.回顾旧知识复习前三节课的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二.基础知识感知定义:国别体()编年体()通史()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shì侍奉饰演对峙有恃无恐B.yè 谒见碣石葛麻殚精竭虑C.rú 蠕动儒雅糯米相濡以沫D.j ù 箕踞据有倨傲目光如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唐宗宋祖略输文采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比诸侯之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词类活用使使以闻大王 ( )群臣怪之( )又前为歌曰( )例2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解释错的是()A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B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C箕踞以骂曰(动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D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4.古今异义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将军岂有意乎()可以解燕国之患()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小组讨论、问题探究问题1:阅读全文,疏通文意,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问题2:结合全文分析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小组讨论问题预设1.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提问展示问题预设1.口头展示:基础知识感知和1题,例1,例2,例32.边板展示:2,3,4,三题课堂训练问题预设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
人教版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教案(2课时)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稍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略微〕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 不辞劳累〔推托〕
5、文言句式a.推断句b.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合作探究
个人主页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
三、教师引导复习: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 动词使动用法。
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4、一词多义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授课人
课题
必修一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
2、识记必背名言警句。
重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
备课人
李星
难点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别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内文言文学案
高三年级语文练案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挖空训练(一)一、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古为今用。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教学设想)1、本文采用诵读法,以读代讲。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设计)一、导入《三国志·魏志》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说:“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朗读,是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方法。
”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唯有反复的朗读才能品出文章的真意。
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利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言文的前五段,来学习研究文言文阅读的“四步法”。
二、具体设计1、初读课文:⑴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屏幕:樊於wū期、揕zhèn等9个难读字。
⑵提问朗读,停顿准确屏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等3个难读句。
⑶齐听录音,提高朗读的准确性。
2、解读课文:⑴无声默读,标记课文中的难词难句。
⑵理解词义,把握句式。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高兴地。
2、见陵:被陵辱。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通过刚才对前五段的初读,纠正了读音,读准了句读,弄清了当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和特殊句式,下面进入阅读的第三步——品读。
3、品读课文:⑴感知内容:同学们齐读第一、二段,并思考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①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背景秦国破赵②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二人相见后商量的结果是怎样的?开端丹荆会谈③同学们齐读本文的第三、四、五段,思考:二人会谈结束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发展樊柯会面④下面大家快速默读前五段,然后合上书试着复述课文前五段的内容。
⑵品味语言①同学们再次品读文章第三段,体会两个不同的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然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别的文言语句,解释事实上词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二、学习中的重难点: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正确评价理解人物形象。
三、课前预习:1、温故而知新:《战国策》是体史书。
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不管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爱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差不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2、夯实基础: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仰天太息流涕B、持千金之资币物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 戮没(lù) 谬误(miù) B。
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
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铁杵(wǔ) 拊心(fǔ)D、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4、解释加点的实词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非有诏不得上 ( 能够)②诚能得樊将军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得到 )③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 果真,假如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的确,确实)⑤顾计不知所出耳 ( 只是、只是)⑥终已不顾/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看 )⑦因此荆轲遂就车而去 ( 靠近),( 登上, 离开 )⑧轲自知事不就 ( 成功)⑩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词,被 )①使使以闻大王 ( 派遣使者) ② 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③至燕南界/至易水上到,到达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⑤愿足下更虑之改变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⑦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⑧血濡缕浸湿、沾湿⑨比诸侯之列并、列⑩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⑾被八创动词,遭受;名词,伤。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必修一(文言文)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14、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5、胜 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必修一 文言文
【学法引导】
目标导航
备考指导
1.识记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7、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8、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9、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教案
2.于
(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共5则)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共5则)第一篇: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课型类别】复习课。
【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3.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2.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
【教学方法】1.自行复习课文;2.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3.订正练习中的错误;4.以再练习形式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烛之武退秦师》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失其所与,不知.3.无能为也已.4.秦伯说.(二)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多义词 1.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2.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越国以鄙远.3.既东封郑.4.与郑人盟.5.既东封郑.6.越国以鄙远.(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是寡人之过也。
【布置作业】自读《荆轲刺秦王》并完成复习练习。
【板书设计】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荆轲刺秦王》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荆轲刺秦王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秦王还柱而走.5.卒起不意.(二)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4.持千金之资币物.5.愿大王少假借之..6.秦王还柱而走.7.诸郎中执兵..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9.断其左股.10.左右既前,斩荆轲..(三)多义词。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4.13赤壁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13《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自己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学习难点】1、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习过程】一、课前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
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烤木使其弯曲(劝学)
2、虽有槁暴通又,(劝学)
3、则知明而行无过已通智,智慧(劝学)
4、君子生非异也通,资质,禀赋(劝学)
5、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劝学)
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句末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
7、焉用亡郑以陪邻通倍,增益(烛之武退秦师)
8、共其乏困通供,提供,供给(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餍之有通厌满足(烛之武退秦师)
10、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捉拿(赤壁之战)
11、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赤壁之战)
12、卿能办之者诚决通请,拜托(赤壁之战)
13、助画方略通划谋划,策划(赤壁之战)
14、顷之,烟炎张天通焰,火焰通涨弥漫(赤壁之战)
15、雷鼓大震通擂,敲击(赤壁之战)
1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赤壁之战)
17、山川相繆通缭,环绕(赤壁之战)
18、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通擒,捕捉(赤壁之战)
19、钿头云篦击节碎通鎞,钗,古代妇女的头饰(琵琶行)
20、距关,毋内诸侯通拒,把守;通纳,接纳(鸿门宴)
21、张良出,要项伯通邀,邀请
2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教授
2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忘(鸿门宴)
2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早点(鸿门宴)
25、会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嫌怨
26、员径八尺通圆,方圆(张衡传)
27、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酒器(张衡传)
二,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通晓句读,不明白疑惑)(师说)
2、复驾言兮焉求?(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归去来兮辞)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安要去哪里呢?(归去来兮辞)
4、夫晋,何餍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烛之武退秦师)
5、卿欲何言?(你想说什么?)(赤壁之战)
6、欲安所归乎?(要回到哪里呢?)(赤壁之战)
7、豫州今欲何至? (刘备如今要去哪里?)(赤壁之战)
8、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奏出这样的悲音呢?)(赤壁赋)
9、而今安在哉?(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10、而又何羡乎?(我们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11、未之有也(没有过这种情况)(张衡传)
12、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拿什么东西)(鸿门宴)
13、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14、为之奈何?(怎样对待这件事?)(鸿门宴)
15、客何为者?(来客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劝学)
2、与备会于当阳长坂(同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会面)(赤壁之战)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向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
4、亮见权于柴桑(诸葛亮在柴桑会见了孙权)(赤壁之战)
5、豫州虽败于长坂(刘备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赤壁之战)
6、裹以帷幕(用帷幕包裹起来)(赤壁之战)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何况我和你在江中心的小洲上捕鱼砍柴)(赤壁之战)
8、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张衡传)
9、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用篆书文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起来)(张衡传)
10、验之以事(用事实来检验)(张衡传)
11、得复见将军于此(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鸿门宴)
12、良曰:“长于臣”(张良说:“比我大”)(鸿门宴)
(三)被动句
1.不拘于时,学于余(不受时俗的约束,向我求教)(师说)
2.遂见用于小邑(于是我被任命到小县城做官)(归去来兮辞)
3.既自以心为形役(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归去来兮辞)
4.恐为操所光(恐怕被曹操抢了光)?(赤壁之战)
5、行将为人所并(快要被别人吞并了)(赤壁之战)
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多将士,来受别人的控制)
7、曹军破,必北还(曹操的军队被打败一定撤回北方)(赤壁之战)
8、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瘦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赤壁之战)
9、词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这儿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赤壁赋)
10、若属皆且为所掳(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赤壁赋)
(四)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况且将军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百姓)
3、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亦不下万人(现在归队的士兵以及关羽率领的水兵还有一万人)
4、荆州之民附操者(荆州归附曹操的百姓)
5、人马烧溺死者众(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五、判断句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3、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
4、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
6、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赤壁赋)
8、固一世之雄也。
(赤壁赋)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
10、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三、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輮以为轮使动,使弯曲(《劝学》)
2、眄庭柯以怡颜使动,使…..高兴
3、若不阙秦使动,使……亏损,削弱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5、必蹶上将军使动,使……受挫
6、可烧而走之使动,使……逃跑
7、诸人持汉甚失孤望使动,使….失望
8、操悉浮以沿江使动使……漂浮
乘犊车,从吏卒使动,使…….跟从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使……跟从
10、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使….起舞,使….哭泣
11、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使……活下来
12、拔剑撞而破之使动,使….破碎
(二)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意动,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意动,以…….为耻
3、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快乐
4、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快乐
5、既东封郑意动,以…….为边界
6、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7、英雄乐业意动,以…….为乐
8、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9、邓騭奇其才意动,以…….为惊奇
(三)名词作状语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2、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聚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4、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日
5、当敛裳宵逝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9、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10、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里
11、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陆两方面
12、东望夏口,西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1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1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的礼节
1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连夜
16、常以身翼避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1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18、与樊哙、夏侯婴等报告四人持盾步走名词作状语徒步(四)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作动词游水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划船
4、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5、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6、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7、恐为操所先名词作动词占先
8、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名词作动词施加刑法
先破咸阳者王之名词作动词称王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籍吏民,封府库名词作动词登记
(五)形容词作名词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2、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携幼入室形容词作名词小孩
4、幼稚盈室形容词作名词小孩
5、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物资等
6、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形容词作名词以礼相待
7、与苍梧太守有旧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
8、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作名词都指坏人
9、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10、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处
(六)形容词作动词
1、邻之厚,君子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
2、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露出白色
3、亲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
交好
(七)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八)动词作名词
1、生生所资动词作名词生活
2、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四、一词多义
(一)为
1、使子婴为相担任
2、为击破沛公军替
3、皆且为所虏被
4、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5、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呈现
6、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7、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8、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谋划
9、窃为大王不足取也人为
10、圣人之所以为圣成为
11、既自以心为形役被
12、恐为操所先被
13、今为军计替
14、为孙权长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