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
2017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总结马原唯物史观是2017年考研政治命题的重点,当然,命制选择题的可能性大,还有可能命制分析题。
这一部分内容考点多而杂,考研同学想突破所有的考点有难度。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中短期突破马原唯物史观的重要法宝。
下面老师对这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学习技巧,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帮助。
一、马原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构成及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的本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二、马原唯物史观的学习技巧点拨1.线索法学习这里的线索法,指的是需要掌握唯物史观部分的标题结构,也就是框架结构。
有的同学可能不断地发出疑问问,线索法真的很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
线索法学习的确很重要。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唯物史观的选择题或分析题,你对这一部分的考点没有框架感的话,你得高分的几率就比较低。
原因很简单,因为阅卷是采点给分,你毫无目的的东写一句、西写一句,很显然没有层次感、条理感。
2.习题法学习我们经常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具体运用到马原唯物史观的学习中,不仅指的是及时复习掌握学习的考点,更重要的是不断地通过练习习题巩固考点。
我们反对漫无目的的做海量的习题,而忽视了对重要考点的掌握。
其实,我们应改变由“多而滥”向“少而精”方式的转变,这才是通过练习习题有效巩固考点的正确做法。
2016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
4
饶思中
《考研管综逻辑冲刺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考前 8 天写作大预测》
写作冲刺
掌握写作大小作文的模版,能利用模版衍生解决应试模版的能力,规范写 作
32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强化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逻辑强化
熟悉逻辑各题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熟练地运用各知识点和相关的逻辑 方法解题
16
饶思中
《考研管综逻辑强化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笔记·逻辑》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教程》
高等数学
强化课程,依据考试大纲及历真题介绍分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 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命题方向和常见的解题思想,结合强化课,帮助考生 进一步强化解题思路。
24
李擂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逻辑强化
熟悉逻辑各题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熟练地运用各知识点和相关的逻辑 方法解题
16
饶思中
《考研管综逻辑强化讲义》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逻辑》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写作》
包含服务:
1、全程 24 小时在线答疑
2、1 次择校择专业指导
3、3 次计划调整服务
4、3 次阶段性测评
5、5 次作文批改
经济类联考数学全程规划班
掌握经济类联考数学的复习方法,制定全复习规划
1
李擂
《考研经综数学导学讲义》
马原著作记忆口诀有哪些
马原著作记忆口诀有哪些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也是指导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内容繁杂,但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加深对其核心观点的理解和记忆。
一、唯物辩证法口诀矛盾普遍性一分为二真法则阶级与阶级斗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个口诀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普遍性,一分为二真法则,阶级与阶级斗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这个口诀提醒我们,在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的普遍性,事物的矛盾性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一分为二真法则指出了矛盾的二重性,事物的矛盾由相互对立的两个侧面组成,这种二重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阶级与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离不开阶级之间的斗争。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则强调了矛盾统一体中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和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口诀劳动创造世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靠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口诀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劳动创造世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靠无产阶级专政。
这个口诀提醒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需要无产阶级建立专政。
三、唯心主义批判口诀主观主义不要搞唯心只信感观世界相反否定反对主旋律感性认识识别最慢这个口诀用于批判唯心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主观主义的否定,唯心主义只相信感观世界,相反反对主旋律,感性认识是识别最慢的。
这个口诀提醒我们,主观主义是片面、主观和盲目的,不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唯心主义只相信感观世界,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社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
相反反对主旋律则强调了唯心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对立。
感性认识是识别最慢的,要求我们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来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理论课程,但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所以也是不少同学门对其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于是,本文就来一篇较为详细的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范畴: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矛盾即存在于事物中的对立面和斗争。
对立统一强调对立方面不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
质量互变指随着内因外因的变化,一事物的质缘会发生变化。
否定之否定强调矛盾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新的事物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
(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四选一。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世界的本原。
人们的思想反映着物质世界,但思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人的思想是物质的反映。
否定了心灵,肯定物质,肯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合乎规律的,并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经济基础的发展会促使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
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4.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历史上从来不存在过毫无阶级斗争的社会。
阶级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是抵制社会退步和反动的力量。
5.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6. 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社会化,按需分配已经成为分配的原则。
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马原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摘要,期望对大家学习该门课程时有所帮助。
当然,这些知识点并不是马原的全部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一个开始,我们仍应钻研、探究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重要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重要考点来源:文都图书唯物史观是每年考研哲学必考考点,学姐总结归纳了之前考研中经常考察的唯物史观六大考点,希望对备考考研的同学们有帮助。
六大考点如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样,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过是放到了社会的角度言说而已:社会存在就是全部的客观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而社会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对于由人构成的社会,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构成社会存在的三个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中,只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是实践客体的一部分,人口则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但人口不能主观决定社会的发展,理由很简单,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决定,条件和手段是主体不得不顾及的限定。
所以,生产方式而不是人决定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主体与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就是劳动工具,工具表现生产力水平,同时区分开诸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劳动者主体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在随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性质,归根到底是因为劳动者没有掌握生产资料。
此外,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我国分配制度中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最大的不同也是实质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生产资料拥有不平等,而后者在生产资料的拥有问题上是平等的。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关系虽然决定社会其余一切关系,但它本身并不是全部的社会关系。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唯物主义世界观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相互关系2. 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3.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二、历史唯物主义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4.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三、辩证唯物主义1. 对立统一规律2. 质量互变规律3. 异同结合规律4. 运动规律四、哲学方法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展和深化4.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五、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认识的来源和发展2. 认识的能动性和客观性3.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系4.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六、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2. 意识形态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3. 阶级斗争对意识形态的影响4. 科学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七、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1. 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3.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八、价值和价值规律1. 价值是商品的经济衡量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作用3. 价值规律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九、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1. 劳动价值论是价值规律的理论基础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影响3. 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2.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十一、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3.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规律十二、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1. 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 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和透视性以上是马克思主义马原理的知识点总结框架,涵盖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价值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
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串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唯物史观。
本文将通过六大知识点来串联考研政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即唯物史观。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立场和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知识点二:马克思关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唯一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所决定的,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表达。
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进步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产生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规律和路径。
知识点四:唯物史观的价值观和实践观唯物史观注重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逐步实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物史观还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倡导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坚守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信仰,并注重实践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知识点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其具体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唯物史观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
这一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反映在社会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通过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来保持经济基础的稳定。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三、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基于雇佣劳动,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内部矛盾,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无产阶级作为最具革命性的社会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组织和斗争,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建设道路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的新型社会制度,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马原课知识点总结
马原课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辩证法、物质与运动、物质与意识、否定之否定等内容。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方法,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转化、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
物质与运动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和基本概念。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和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优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否定之否定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唯物史观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内容。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条件。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武器。
三、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等。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包括政治、法律、教育等。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哲学、宗教、文化等。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表现。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处的地位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是由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而产生的。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的记忆口诀。
这些口诀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些内容。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口诀:
1. 世界观:唯物辩证论,宇宙中一切都是发展。
2.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社会制度。
3. 辩证法:否定之否定,永恒变化是真。
4. 唯心论:心灵决定物质,主观能动性很重要。
5. 实践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 联系论: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才能存在。
7. 内因外因:内因是发展的动力,但外因决定内因。
8. 基础上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9. 是非普遍:事物的矛盾普遍存在,普遍转化。
10.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历史的驱动力。
这些口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调整和拓展,帮助记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马原的原理知识
马原的原理知识
1.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 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4. 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6.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7.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些原理知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和把握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即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2.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全面发展,包括对立统一、斗争和转化的规律。
3. 革命观点: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实现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历史的发展规律:强调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2. 社会形态变革: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
3. 阶级斗争:认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阶级斗争,强调无产阶
级革命的意义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理想社会制度,主要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消除私有制。
2.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追求公平和正义。
3. 国家与政权: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
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的知识框架,对于理解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
马原简答记忆口诀【马原概述】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三大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原记忆口诀详解】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与斗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
- 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4.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其灭亡,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基础上,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全面发展。
【马原记忆口诀实战应用】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可以结合记忆口诀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通过“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的口诀来理解唯物论;通过“矛盾统一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的口诀来理解辩证法等。
【总结与建议】掌握马原记忆口诀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为基础,经过多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丰富发展而形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下面,我将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变革的过程。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关键。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4. 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关注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活所需的部分,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问题。
它包括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6.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群众实现自由、平等、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是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7.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国家权力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
8.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
党的领导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9.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要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归纳
..
;..
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内容归纳
①研究视角:
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
②理论依据:
唯物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
③理论创新:
第一个科学过程:综合
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
第二个科学过程:独创
辩证唯物论视野: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唯物辩证法视野: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社会模型:
社会框架:人类社会的大厦有三层楼,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实践价值:1、推动历史的不是思想动机,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合规律性)
2、不是少数英雄创造历史,而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合目的性)
3、不存在千年王国,社会文明必将在更高的层面上复归(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体系。
2020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讲解
2020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讲解政治中马原的知识点比较杂,提前了解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下面小编整理了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的相关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2020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知识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样,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过是放到了社会的角度言说而已:社会存在就是全部的客观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而社会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对于由人构成的社会,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构成社会存在的三个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中,只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是实践客体的一部分,人口则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但人口不能主观决定社会的发展,理由很简单,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决定,条件和手段是主体不得不顾及的限定。
所以,生产方式而不是人决定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主体与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就是劳动工具,工具表现生产力水平,同时区分开诸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劳动者主体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在随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性质,归根到底是因为劳动者没有掌握生产资料。
此外,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我国分配制度中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最大的不同也是实质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生产资料拥有不平等,而后者在生产资料的拥有问题上是平等的。
2020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讲解
2020考研政治马原唯物史观六大知识点讲解考研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深化的过程,是能力与细节之间的较量。
政治在考研中是相对于其他科目性价比最高的科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最少,而且产出的分数较多,相对来说较容易。
但是在考研中最容易拿分也最容易失分,因此拉不开差距,所以要提早知识点。
马原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在复习过程中可按照“二三四五五”的框架来进行复习,分别是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个方法、五对范畴、五个思维。
两大特征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一部分我们要掌握联系的内涵、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和发展的内涵、过程、新事物与旧事物。
三大规律则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多也是比较难的,首先我们要了解规律的定义、特点、人与规律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矛盾分析法,包括矛盾的内涵、属性、精髓、不平衡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我们则需要掌握质、量、度和量变质变的关系;而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们要从认识肯定和否定到学会辩证否定再到掌握否定之否定。
五对范畴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这五个部分。
在学习辩证法的时候我们需要具有五个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其中辩证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法: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和具体;理论和发展过程的结合——逻辑和历史。
明确辩证法的逻辑框架,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分类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与技巧应用。
以上是中公考研小编整理的“2020考研政治马原复习技巧:辩证法框架梳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预祝大家都能考上理想的院校!更多考研政治马原部分备考资料尽在中公考研政治马原频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考点1、哲学的含义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整个世界——哲学局部世界——具体科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基本内容及意义:A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存在与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哲学的基本派别与历史形态(1)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A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理念、绝对精神、天命观、理气说B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感知、意志、心(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五行说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基本粒子原子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看作世界的本原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即物质和意识。
一元论不一定正确,但二元论是错误的。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物质不是实物5、物质与运动(1)关系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与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2)静止与运动的关系A区别: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联系: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动中有静6、物质运动的时空属性(1)时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
B特点: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A含义: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特点:三维性(3)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A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B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4)爱因斯坦的相对性体现了时间空间的相对性7、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是错误的8、意识(1)意识的本质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4)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条件前提——遵守客观规律、途径——参与实践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与手段二、辩证法1、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大点一、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是由阶级斗争所决定的。
尼古拉·布哈林曾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个观点毕竟是简单易懂,一诏破千愚”。
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的历史进程上的一大飞越,它使历史的科学性大大加强,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可以预见的。
人们在实践中探索,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可以指导社会的发展和改革,而无需盲目地按照偶然的、非必然的方式行事。
马克思曾指出:“社会的规律法则无从掩盖。
”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为人们认识社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指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社会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思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因此,俄国革命家列宁在分析俄国社会矛盾时,认为“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源泉”,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性,为社会的变革提出了理论依据。
4、历史唯物主义的提出,还引起了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
它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们的观念是由物质领域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引起的。
这就反驳了那种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唯心主义观点,促使人们正视社会的实际情况,去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变革。
5、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的规定性和意识的规定性。
马克思曾指出:“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也就是说,社会的变革要靠人们的行动去推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准确把握社会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推进社会的发展。
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辩证法1、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研政治的第一门课,它是全部政治课的基础,马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研政治的复习。
在大纲解析中,马原的内容从2010年调整以来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纵观八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在导论性的第一章中,介绍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常识: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创举--唯物史观(哲学部分)与剩余价值学说(政治经济学部分)。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就是共产主义,而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无非就是佐证这一结论的论据,哲学从一般规律的角度论证,政治经济学则从更为具体的"旧事物"即资本主义的角度论证。
从一般规律角度的论证,即是说社会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就全部体现在第四章唯物史观的内容当中。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一样,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不过是放到了社会的角度言说而已:社会存在就是全部的客观世界,由三部分构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而社会意识也就是人的意识。
"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实践,对于由人构成的社会,其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构成社会存在的三个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中,只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是实践客体的一部分,人口则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但人口不能主观决定社会的发展,理由很简单,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程度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决定,条件和手段是主体不得不顾及的限定。
所以,生产方式而不是人决定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主体与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就是劳动工具,工具表现生产力水平,同时区分开诸如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等不同的社会经济时代;劳动资料是生产资料的一部分,劳动者主体是否拥有生产资料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在随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性质,归根到底是因为劳动者没有掌握生产资料。
此外,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我国分配制度中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动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最大的不同也是实质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生产资料拥有不平等,而后者在生产资料的拥有问题上是平等的。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关系虽然决定社会其余一切关系,但它本身并不是全部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分为物质的和思想的两个层面,只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才是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的外延比社会关系小,社会关系包含生产关系,这也是2001年文科多选题17题一个题支所考察的考点。
社会意识分别有三种完整的区分:①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②社会心理及风俗习惯与社会意识形式;③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作为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在这三个区分中,需要厘清的是后两个区分。
社会心理及风俗习惯是自发形成的,而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系统性的。
在第三个区分中的"意识形式"并非第二个区分的"社会意识形式",后者是一个专有名词。
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首先必定是系统性的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因而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都是上层建筑。
自然科学既非社会心理及风俗习惯,亦非上层建筑,而只是社会意识形式。
总结来说,社会心理及风俗习惯肯定不是上层建筑,属于作为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中,只有具有阶级性的才是上层建筑,其余的也属于作为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我们称之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并非上层建筑的全部,而只是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另一部分是包括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是说,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决定,但是这种决定并非泾渭分明、当下发生的。
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意识内部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这都是其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统一于生产方式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力量,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考研中对应的就是2014考研的大热门--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4月海南调研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生产力高度的提法与生产力的内涵是一致的。
事实上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
因此对应实践的三要素,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作为媒介的劳动资料、作为客体的劳动对象以及作为主体的劳动者。
毋庸置疑,劳动者是三个基本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现代社会劳动者能力大幅提高,原因仍然在于标志能力水平的劳动工具--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客观的物质利益关系,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
就比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这是客观的,无产者必定被雇佣,这是客观无疑的,他们选择被谁雇佣是他们唯一的自由。
狭义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的客观依据。
因此,分析社会的根源都要着重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文中所提及的雇佣关系根源是所有制正是这一点的体现,在政治经济学中,我们也会学习到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也是落实到了所有制上,既然商品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其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和社会性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两重性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尤其是当生产力被生产关系束缚时,这种反作用尤为突出。
反作用的好坏归根到底还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所以作用好坏全在于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与上一对社会基本矛盾密切相关的是另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并不是别的东西,就是生产关系,实质就是所有制。
如此看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就是平等的,所以,要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便是理所当然。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即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是精神文明的体现,但政治法律制度则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整个上层建筑中,观念上层建筑先有,但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地位,上层建筑的变革,最先是从国家政权和政法制度等政治上层建筑开始,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缓慢一些。
在这对矛盾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也是考验常考的疑难考点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在理解反作用之前,有两点需要明确:①上层建筑总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②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应经济基础,而在于它所服务的对象的好坏,即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状况,反作用就是正面的,反之亦然。
对比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的反作用,不难看出,两个反作用的实质是一致的--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既可能引起社会的量变,也可能引起社会的质变。
社会的质变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社会形态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生产力不判定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划分,所有制决定了生产关系,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会极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经济基础是社会形态的"骨骼",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的"血肉",是经济基础思想的和政治的表现形态。
社会形态不是抽象、纯粹的,而是具体的。
这种具体在空间上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特点,在时间上表现为社会形态会有旧社会的残余与新社会的萌芽。
社会形态是会变化的,这种变化作为一个与自然界相似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展开,旧社会的灭亡、新社会的萌生,都有其历史性、过程性和相对稳定性。
因此,即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是历史必然,但这种取代并非在当下立刻发生。
社会形态更替总是在五种社会形态内部的更替,而且同一社会形态有共同本质;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五种社会形态中的更替会出现跳跃,与此同时,即便是同一社会形态,也有自身的民族特点。
实现什么程度的跳跃,取决于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
5.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事实上,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只涉及三个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这一根本动力系统中,生产力无疑是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着阶级的存亡,在生产力有所发展却又发展不足的阶段,生产资料关系占有不同,就必定会出现物质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
拥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占有无产者的劳动最终造成社会不公、两极分化,就会出现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的作用既体现在社会形态的质变,也体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改革与改良中。
革命就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要实现新旧制度的转换;而改革,则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深化改革,因为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因此改革改的不是制度,而是要实现体制的根本性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认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但是,改革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生活、思维,科学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
然而,科学技术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动力。
对待科技带来的两重作用,我们需要认识到一点,科技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人类的运用,也正是在这一运用过程中,才出现了科技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实践的主体不是任何个人,因为在任何实践活动中都集中体现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在存在的意义上,每个人都独一无二;但在存在的方式上,实践体现的社会关系无处不在。
这就使得每一个个人通过社会形成了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经过历时筛选的,推动历史向前的,就是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他们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一定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