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合集下载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1、古诗两⾸之《村居》 教学⽬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些什么?清朝诗⼈⾼⿍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睹了⼉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留下了⼀⾸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板题,⽣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范读课⽂、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

三、⾃读课⽂、⾃学⽣字 1.利⽤拼⾳⾃读古诗,边圈画⽣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组合作,交流识字⽅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

(2)“烟”韵母是前⿐韵母。

(3)“童”可以⽤熟字相加的⽅法认记(⽴+⾥)。

(4)“散”是平⾆⾳;偏旁是反⽂旁,不是折⽂旁。

(5)“忙”书空;扩词;⽤“急忙”说话。

3.⾃读古诗,然后谈⼀谈你最喜欢这⾸诗的哪⼀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演⽰课件或出⽰图⽚,帮助学⽣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乐听xx同学朗诵这⾸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img src="/uploadfile/2020/0425/20200425084406409.jpg" alt=""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3.依据诗意,开展公道想像,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依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包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1.揭露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登鹳雀楼》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请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醒自学,师巡查指点。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诵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火伴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轮番读生字词,交换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尽更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当真诵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小组轮番诵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相互纠正过错。

(三)质疑拓展1.指名学生诵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诵读指点。

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点:(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诱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匡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暗地里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飞跃而来,又波澜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对鹳雀楼的印象。

引出古诗《登鹳雀楼》。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识字教学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读音。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让学生书空。

例如,“楼”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娄”;“依”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衣”。

用生字组词,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例如,“楼”可以组成“楼房”“高楼”“楼梯”等;“依”可以组成“依靠”“依然”“依依不舍”等。

4.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引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等词语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5.朗读指导,体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6.书写指导出示“楼、依”等6个字,让学生认读。

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和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和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重点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

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柳”识记与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1、在假期里,爸爸妈妈带你们去过哪些名胜古迹?风景如何?2、今天跟老师去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好吗?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要求:把字音读准,庐、紫、川。

2、指名学生分行读诗句,注意正音。

3、学习生字“庐、瀑、炉、疑”,重点正音“瀑”。

(学生很容易读成“破”)说说在读这4个字时,你发现了什么?如:“庐、炉”读音相同、偏旁不同,“庐、瀑、炉”的韵母相同,“疑”是整体认读音节。

给生字扩词。

4、齐读古诗。

三、朗读感悟1、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什么地方有疑问?小组内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随学生回答相机点拨和引导)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理解“香炉”。

可以让学生说说见过香炉没有,在这里指什么?“紫烟”在这里其实是什么?为什么云雾会是紫色的?抓住“生”字进行朗读指导。

遥看瀑布挂前川:理解“遥”“挂”,为什么瀑布会挂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遥”字让学生明白这句话写的是远景,抓住“挂”字进行朗读指导。

飞流直下三千尺:理解“飞”,说明什么?“三千尺”又说明什么?(课件演示:瀑布的壮观)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说什么?(学生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疑是银河落九天:理解“疑”,“落九天”说明什么?朗读指导。

3、简介你还知道什么?简介诗人“李白”。

四、美读成诵1、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悟。

2、教师配乐范读。

3、个人展示读。

4、挑战读:学生站起来说自己要挑战谁?跟他赛读。

5、跟同桌互读。

6、齐背古诗。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欣赏了西湖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诗人简介)(4)理解诗题。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①学习“晓”。

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①正音。

“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

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阅读要素训练】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1)品荷之多。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古诗二首》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诗中流露出诗人难掩的喜悦之情。

两首诗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柳”,“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向,因其吐青早而成为春天新生的象征。

在这两首诗中,以柳来写春景,春意,呈现出一派轻柔旖旎,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二、教学目标1.认识“莺、咏”等11个生字,会写“童、碧”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三、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谜语导入1.猜谜引入: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来?(出示谜语)对,是风筝。

古时候人们把风筝称为“纸鸢”,请跟着老师来读读这个词语。

2.引出诗题:春天来了,天气暖洋洋的,如果这个时候能到田野里去放风筝,那真是一件开心的事啊!古时候,有一位诗人居住在农村,他在田野里散步的时候,看到了非常美丽的春色,还看到了一群正在放风筝的孩子,于是他便写了一首诗,诗题就是《村居》。

板书诗题:村居,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揭示课文题目,为接下来的解诗题做好了铺垫。

二、理解诗题学生朗读诗题,并说说“村居”的意思。

村:农村。

居:居住。

村居:在农村居住。

三、了解作者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著有《拙吾诗稿》。

四、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初读古诗。

(1)教师提出要求:自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教师提醒:听范读,注意听准字音,对比出自己哪几个字读得不准确。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老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把古诗读准确。

2.学习字词。

(1)学习会认字。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教案课题古诗二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1.认识“诗、村、童、碧、妆、绿、丝、剪”8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研究目标(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理解古诗内容;②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知识目标重点1.识字、写字。

2.让学生感受古诗文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1.让学生提前预课文。

2.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领悟诗句文字的意境和韵味。

学法问题研究、探究研究教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1.猜谜语一只XXX轻轻飘,顺着风儿上九宵,一心向着云外飘,可惜绳子拴住腰。

谜底:(风筝)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篇描写放风筝得古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古诗二首》。

教师活动第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谜语导入吸引兴趣。

师生互动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寄义。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及重点诗句。

读课题《村居》让学生明白要学的内容是什么。

讲授新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读课文,出示请求:让学生认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2.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3.注意读书姿势要端正。

4.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插入音频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XXX。

5.认读生字:(1)诗、村、童。

组词:诗(诗画)(诗人)村(村落)(山村)童(童年)(童话)同学之间交流互相发问识记生字。

本课生字。

让学生简略(2)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形近字中识记生字。

(3)读音对对猜,让学生认读字音。

莺(yīn yīng)飞拂堤(tīdī)XXX(liǚliǔ)醉(zuìsuì)春烟散(sàn zàn)学趁(chèng chèn)东风纸鸢(yuān yuāg)(二)交换汇报:1.XXX说说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描写了了解课文讲解的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15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审美创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课前解析】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

两位作者都着意于对色彩的描绘,并用对仗工整的诗句勾画出美好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关注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而作。

作者以满湖的荷花荷叶为写作对象,先发感叹,再写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在听闻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诗人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无限生动的春景图。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五个上下结构,三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整体识记。

其中“莲”是上下结构,要重点强调,“含”和“岭”可比较识记,有点和无点,要提醒学生细心分辨清楚。

【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教学难点】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晓、慈、毕、竟、映”5个生字,会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下来。

3.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教师导入新课。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你们知道杭州这个著名的景点吗?教师打开西湖的知识窗,引导学生欣赏。

小学二年级语文《 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两首美好积累1.看拼音写词语。

Xīhūqióngkŭhéhuādōngwú juéjù bāohάn xīlĭng liάnyè( 西湖)(穷苦)(荷花) (东吴) (绝句)(包含)(西岭)(莲叶)2.理解词语。

晓:早上。

四时:其他季节。

毕竟:到底。

泊:停泊。

3.根据意思写诗句。

(1)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2)窗外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4.照样子,写词语。

例:(碧绿的)荷叶()的荷花()的柳树()的积雪()的蓝天5.背诵课文。

美好课堂第一课时美好目标:1.认识《绝句》中的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重点)2.正确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背诵古诗。

(重点)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难点)美好开课出示荷花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那么在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眼里又是怎样的景色呢?这节课我们学习15《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任务一:请大家读一遍题目,想一想“晓”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早上,早上从净慈寺出门去送别好朋友林子方。

任务二:认真读一遍作者“杨万里”的简介。

杨万里,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其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美好识字任务一:自由读古诗,然后圈出生字词,再和同桌你指我认。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2.和同桌你指我认(生字)。

3.师提出易读错的字音:“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任务二:说词、认词。

1.给每个生字口头组2个词语。

2.认读词语。

(形式:集体、开火车、分组、分男女同学等)任务三:按提示认准字形。

1.在这五个生字中,用“——”划出形声字。

晓、慈、毕、竟、映2.记字的方法有很多哦,如:①加一加;②减一减;③换一换;④编字谜;⑤编顺口溜;⑥联系图片或事物识记;⑦联系生活识记。

《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要求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重点)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重点)教学课时两课时。

1. 认识“晓、慈”等5个生字,会写“湖、莲”等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课件。

一、激趣导入,简介作者1.教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

(出示课件1)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比作美女。

但无论是谁,都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写出无数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古诗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意图:通过西湖美景的图片以及老师的描述,引发学生对美景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杨万里传世诗作达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二、自读古诗,识字解词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难写的字和不懂的词等。

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出示课件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教师提示:“慈”的读音是cí,“映”的韵母是ing。

(2)指导朗读:前两句诗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第三句诗语调要略带激昂,第四句诗要重读“别样”。

(3)学生反复读诗,读熟后尝试背诵古诗。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联系熟字识记:竟—境。

(2)偏旁归类识记:“晓”和“映”都是日字旁。

(3)组词识记:知晓、慈祥、毕业、竟然、反映。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出示课件4)湖:注意三部分的占位,“月”的竖撇和“古”有穿插关系。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课件或黑板。

2.学生准备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静夜思》1.教师出示《静夜思》的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观察诗句。

2.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教师示范朗读诗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

4.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6.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学习《春晓》1.教师出示《春晓》的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观察诗句。

2.教师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教师示范朗读诗句,引导学生模仿朗读。

4.学生自主练习朗读,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6.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朗读展示,给予表扬和鼓励。

四、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课件或黑板,让学生自主朗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4.教师出示生僻字和词语的课件或黑板,让学生认读和书写。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生僻字和词语的理解。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诗句或诗歌,让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六、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春晓》,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二首《村居》《咏柳》教案1.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莺、拂、堤” 等 11 个生字,会写“诗、村、童”等 8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能够理解的大意。

3. 体会的语言美以及画面美,能够借助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感受春天大好,理解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文化积累。

教学难点:理解大意,感悟的美好意境,体会春天大好。

教学准备:多课件;搜集高鼎、贺知章的资料;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村居课时目标:1. 会读“莺、拂、堤” 等 5 个生字,会写“诗、村、童” 3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村居》。

3. 理解大意,感受春天的景物之美以及孩子们放风筝的有趣画面,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课件播放一组春天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图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生:我看到地上的小草已经变绿了,看上去就像是铺了一块绿色的大地毯。

生:小河边柳树开始发芽了,好像是美丽的姑娘在对着河水梳长头发呢!生:我还看到燕子在天空中快乐地飞翔。

师:孩子们,你们不仅看得仔细,还说得生动形象,从你们的描述中,老师感受到了美好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接下来,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春天的大自然,看看古代诗人们眼中的春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

2.板书诗题:古诗二首,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书空课题,注意生字“诗” 的正确书写及朗读(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其中右边的三笔横画之间要做到等距,且第二笔横画要长于另外两笔。

同时引导他们在课后田字格内将“诗” 字进行描红并临写两遍。

3.过渡引入: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村居》,它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

课件出示,指导学生读准诗题中“村” 的读音(平舌音“cūn” ) 。

二、自主探究,感悟诗意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试着读出的停顿与节奏。

2.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1) 抽取中的生字卡片“莺、拂、堤” 等,指名学生朗读生字,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进行朗读纠正,注意提醒读准“莺” 是后鼻音,“堤” 读“dī”。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课文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课文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
1.了解中国古诗的韵律和结构;
2.能够感受古诗的婉约和含蓄;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学习两首古诗:
1.李白《将进酒》
2.杜甫《登高》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老师出示李白的《将进酒》古诗,用音乐的方式播放一遍,带领学生听诵古诗,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语感。

Step 2:学习《将进酒》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将进酒》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七绝:诗句四个字,四句一组;
–抑扬格:一上一下,两个字押韵。

2.老师播放唐代乐曲《将进酒》,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婉约和含蓄。

Step 3:学习《登高》
1.老师出示杜甫的《登高》古诗,让学生读一遍,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七绝:诗句四个字,四句一组;
–抑扬格:一上一下,两个字押韵。

2.老师播放大自然风景画面,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Step 4:反思
1.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于这两首古诗的理解以及感受进行反思。

2.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韵律和结构特点来创作自己的古诗。

3.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诗的韵律和结构,通过听诵和朗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感。

同时通过反思,学生对于这些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国古诗。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五四制)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五四制)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学设计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学会珍惜和感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创作实践,激发创新:
(1)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2)组织创作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情感教育,培养人文素养:
(1)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朗读练习: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课堂检测:教师设计一些关于古诗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创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诗句,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
(2)教育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树立和谐共生的观念。
7.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1)推荐与古诗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古诗朗诵、书法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图中黄鹂鸣叫、翠柳依依,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描绘的景色。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5.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取一位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作品,下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6.课后反思: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真实、有创意,体现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古诗二首《绝句》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教案-古诗二首《绝句》部编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绝句》。我发现,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们对春天的美好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诗词创作中来。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在讲解《春晓》和《村居》这两首诗时,我使用了图片和情景模拟,希望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句的意境。这种方法似乎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春天美景的向往。但我感到,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实际体验和情感引导,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绝句的基本形式、韵律特点和它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创作诗词。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如果对绝句的学习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生字词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生字词,如“晓”、“莺”、“拂”、“堤”等,并理解其在诗句中的用法。
2.教学难点
-诗句意境的体会: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句背后的深层意境,如《春晓》中“夜来风雨声”所隐含的自然变化与诗人情感。教师需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或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
-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小学生普遍缺乏对古诗词韵律的感知,不知道如何断句和抑扬顿挫地朗作的尝试:仿写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难点在于如何运用所学的诗词元素进行创造性表达。教师应提供框架或提示,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创作。
-生字词的运用:学生可能在单独记忆生字词时没有问题,但在具体语境中运用时会出现混淆。教师需设计练习,如填空、造句等,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并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诗词朗读技巧的掌握,同时针对生字词的运用和诗词创作的难点,采取分层教学、小组合作、个别指导等多样化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docx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docx

《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材分析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 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

诗人在 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六月的西湖风光与其它季节是不同的,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优美秀丽的画面:翠 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粉红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 更显得格外艳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 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学过的方法诵读古诗。

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A下册 £1J【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走近古诗1. 出示荷花图,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自己看到的荷花时的感受。

2. 八百多年前,诗人杨万里用一首诗将这样的画面写了下来,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诵读。

揭示课题,指名读诗题。

3.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解释诗题:晓,是早晨的意思。

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

林子方,是诗人的朋友。

4. 谁能连起來说说题忖的意思?5. 齐读诗题。

二、初读引领,感知古诗1. 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儿遍。

2. 指名读诗。

齐读。

3.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4. 学生反馈,简介古诗大意。

相机板书:西湖六月风光、莲叶、荷花。

三、品读赏析,感悟古诗1. 哪一句话描写了西湖的荷叶与荷花呢?2. 出示第二句。

3. 静静地欣赏荷叶荷花的美。

自由轻声读读,看看美在哪里?4. 品读赏析。

(1)体会“绿”。

从那个词读出了这种美?“无穷碧”会是怎样的?指名说。

指导朗读。

(2)体会“多”从这一行里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从哪里体会出来的?“接天”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能读出来吗?分组读,齐读。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五篇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五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整理的二班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班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体会思念家乡以及赞美梅花品行的情感,知道梅花自古以来是清高、英勇的象征。

2、学会本课生字5个,词语4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预备:课文录音、歌曲磁带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教学《静夜思》,学会诗中3个生字,理解“疑”“举”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该诗。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思念家乡的情感。

过程:一、揭题。

播放《十五的月亮》的歌曲。

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二、自由读。

自学3个生字。

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同学试解。

3、连起来说说诗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情感。

六、作业。

其次课时目标: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读背全诗。

3、体会梅花的风格,学习梅花不怕困难的精神。

过程: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自同学字,读通诗句。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 句。

正确朗读这两句诗。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试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学习3、4两句话。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

范读。

自读。

沟通争论,朗读品尝。

五、作业。

二班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1、熟悉“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1、小伴侣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2、古代的人啊,跟小伴侣一样也特别喜爱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日老师就和小伴侣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五、作业布置(课件出示16)
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板书设计
草长莺飞二月
天,
拂提杨柳/醉春烟。

村居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

堤(tí dī ) 莺(yīnɡ yīn) 拂(fúfu) 醉(zìu zuì) 柳(liǔ niǔ)
2.选一选。

(1)“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纸鸢”的意思是( )
A.蝴蝶
B.燕子
C.风筝
(2)“东风”指的是()
A.春风
B.东边刮来的风
C. 吹向东边的风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主要描绘了早春二月乡村田野的迷人景色和散学儿童竞放风筝的欢快情景。

诗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诗情淳厚、意境悠远、寓情于景。

第一句写“春之景”:通过“春草初长、黄莺飞鸣、杨柳拂堤”三种典型事物为我们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图。

第二句则写“童之乐”:通过放学归来的儿童,迎着春风放飞风筝,尽情地、快乐地享受春天的美好。

这首诗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与赞美。

诵读此诗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
自然的美好情愫。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咏柳,就是歌咏柳树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写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的喜悦、欢快的心情。

【作者介绍】
高鼎(1851-1861),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

著有《拙吾诗稿》。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

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

后还乡为道士。

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

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

工书法,尤擅草隶。

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风筝:亦称“纸鸢”、“鹞子”。

民间玩具。

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薄纸系以长线(绳),玩时利用风力升入空中。

造型有兽、鸟、虫、鱼等。

现有以塑料代替纸竹的。

相传为汉初韩信所作。

初名“纸鸢”,五代时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故名。

柳树:杨柳科,柳属植物的泛称。

落叶乔木或灌木。

枝条柔韧。

叶常狭长。

花雌雄异株,柔荑花序,苞片全缘,无花被,有腺体,雄蕊往往只有一或两个,花柱常一,具两枚两裂的柱头,或柱头极短。

种子具毛。

约有520种,中国有257种122变种。

常见的如垂柳、旱柳、杞柳等。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把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补充完整。

莺.飞 y 拂.堤 f 儿童. t 杨柳. iǔ
化妆. zh 垂.下 ch 剪.刀 j 裁.衣 c
二、根据拼音写词语。

ɡǔ shī shān cūn bì lǜ yì sī jiǎn
dāo
三、填一填。

咏柳
一树高,
绦。

四、阅读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1.“春烟”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2.诗歌用一个“____”字,一个“___”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3.诗歌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不超过30个字。

4.诗歌通过“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情景,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五、小练笔。

春天到了,你看到垂柳拂面的样子,会想到什么呢?请用一句生动的话来试着写一写吧:
春天到了,我来到河边,垂柳好像。


一、īnɡúónɡl uānɡuíiǎn ái
二、古诗山村碧绿一丝剪刀
三、妆成绿丝剪刀
四、1.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2.拂醉
3.在江南二月的自然风光里,儿童们放学归来,高高兴兴地放着风筝
4.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春天的勃勃生机。

五、示例:姑娘的秀发,轻轻地拂动着水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