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口腔粘膜病

合集下载

口腔黏膜病-课件

口腔黏膜病-课件
原先发作的位置或附近。
病损过程:
以多个成簇水疱开始。 前驱期:轻微的疲乏不适,很快在将要发生复发损害部 位出现刺激、灼痛、痒、张力增加等症状。 水疱期:约在数小时内,出现水疱,周围有轻度的红斑, 疱可持续24小时。
17
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糜烂期:24小时后,疱破裂、糜烂、结痂。 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愈合后不留瘢痕可有
6
口腔单纯性疱疹
Herpes Simplex Virus
7Leabharlann 腔单纯性疱疹30%-90%人有抗HSV抗体 儿童、成人均可发病 皮肤、眼、会阴部、及中枢神经可受累 分为原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 有自限性,可复发
8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HSV)
HSV-1型,主要引起口腔、面部,腰以上皮肤 的感染,占90%以上。 HSV-2型,主要引起腰以下,皮肤及生殖器的 感染,占10%。
复发性感染:
多见于成人。 全身反应轻,自限性。 口唇,成簇小水疱,破溃,结痂。
21
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
22
治疗
1.全身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2.局部治疗
抗病毒软膏,抗生素糊剂、漱口液等
3.物理疗法
氦氖激光
4.对症支持疗法 5.中医药治疗
23
预防和预后
患者要休息隔离,避免与其他人接触,对 体内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尚缺少预防其复 发的方法。
13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2)水疱期: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唇和口周皮肤皆可
出现针头大小、成簇的小水疱,疱壁薄、透明。
(3)糜烂期:水疱破溃后可引起大面积糜烂,上覆黄
色假膜。
(4)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
14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口腔粘膜病(完整版)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粘膜病PPT课件

口腔粘膜病PPT课件
• 临床表现:男性多见,颊粘膜最好 发,临床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
• 病理变化特征 • 过度角化 • 基底膜完整 • 固有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 上皮异常增生 • 主要掌握定义、临床表现、病理变化
• 溃疡 • 假膜 •斑 • 嗜碱性变性
一、过度角化
过度角化(角化亢进)
过度正角化 均质红染
过度不全角化 有固缩的细胞核
过角化临床表现为白色斑块
一、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
1. 概念 角化层的过度增厚
2. 临床表现 乳白色/灰白色
3. 组织学分类 过度正角化 过度不全角化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第十三章
细胞溶解破坏,基底膜不清
• 液化 • 水肿严重、细胞溶解、基底膜不清


1. 概念 粘膜/皮肤内液体积聚
2. 分类 根据大小
大疱:>5mm 小疱:1~3mm-疱疹
水疱:疱液-清亮 根据疱液性质 血疱:疱液-血性
脓疱:疱液-粘稠脓液
疱的组织学分类
第十三章
疱的部位模式图
溃疡型
– 均质型: – 均一白色,

– 非均质型:红白 间杂、高低不平
– 疣状型:不规则 尖头/钝头突起
• 颗粒型:圆形、红 色/白色、稍突起 的颗粒
• 溃疡型:溃疡形成
四、病理变化
1. 上皮厚度 均质型:上皮均匀增生
– 非均质型:
– 上皮局部增生、 局部萎缩
2. 表层 过度正角化 过度不全角化
• 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 • 核消失、粒层明显
• 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 • 核未消失、粒层不明显
第十三章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定义:大的水疱性病损,直径5mm以上。 典型的大疱见于天疱疮或类天疱疮;有时也 见于典型的疱性疾病,如多形性红斑,疱疹 性口炎。
(六)脓疱(pustule)
定义:也是一种疱性病损,其内由脓性物 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除脓性口炎外,较少见。
(七)溃疡(ulcer)
定义: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因其表层坏死脱落团快,迫使其表面上皮向外 突起,形成表浅损害,其大小不等,一般直
径5mm∼2cm,形状不定,颜色从粉红至深紫 色,如纤维瘤或痣。
(十)肿瘤
定义:一种突起自黏膜向外突起的实体性 生长物,其大小、形状、颜色不等。
真性肿瘤:良性、恶性 瘤样病变:肉芽肿、囊肿等
(十一)萎缩(atrophy)
定义:可呈现发红的病变,表面所覆盖的上皮 变薄,结缔组织内丰富的血管分布清楚 可见,病变部位略呈凹陷,其特有的一 些上皮结构消失,被一薄层上皮所取代。 如舌乳头萎缩
(十二)皲裂(rhagades)
定义: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由炎性浸润使 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成。
如核黄素缺乏——口角皲裂 皲裂线仅限于上皮内——愈合后不留瘢痕 深达粘膜下层——出血、灼痛,愈后留瘢痕
(十五)坏死和坏疽
坏死(necrosis):体内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gangrene):较大范围的坏死,又受腐物寄
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
口腔黏膜常见病
口腔黏膜病 一、疱疹性口炎 herpetic stomatitis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临床表现 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primary herpetic stomatitis
(二)丘疹(papule)
定义: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至 5mm直径不等。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 圆形, 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13章 口腔粘膜病 课件

13章 口腔粘膜病 课件
2
(二)病因 白斑的发病与局部的长期刺激有关。 1.吸烟:80-90% 2.咀嚼槟榔、局部的机械性刺激 (三)临床表现 1.部位:口腔各部位粘膜,以颊、舌粘膜最 为多见。有粗涩感。 2.性别:男>女,男:女=13.5:1
3
1.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类 ( 1 )均质型:病损为白色,表面平坦、 起皱、呈细纹状或乳石状
11
2.上皮疣状增生:见于疣状白斑
(1)过度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生 (2)上皮下CT内可有慢性炎C浸润
12





13





14




15
3、白斑伴有上皮异常增生:上皮异常
Hale Waihona Puke 增生是指上皮整体的紊乱,其特征 为C的不典型增生,丧失正常C成 熟及分层过程,但较原位癌轻微。
当白斑癌变时,其上皮表层的 角化呈现为过度不全角化层,过度 不全角化病损通常较过度正角化病 损的上皮要厚。
48
盘 状 红 斑 狼 疮
49
慢 性 盘 状 红 斑 狼 疮
50
红 斑 狼 疮 ( 空 泡 性 变 )
51
慢 性 盘 状 红 斑 狼 疮
52
慢 性 盘 状 红 斑 狼 疮
53
白 色 水 肿 (
leukoedema

54
口 腔 粘 膜 下 纤 维 化
55
多 形 渗 出 性 红 斑
56
多 形 渗 出 性 红 斑
27
(二)临床表现 (1)年龄、性别、患病率:40-49岁女性, 患病率为0.5%左右 ( 2 )部位:多见于颊、舌、唇及芽龈等粘 膜,病变常为对称性分布 ( 3 )G : ①在粘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条纹,条 纹之间的粘膜发红 条纹 可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驱症状而突然发病。
30
手-足-口病
• 常有1~3天的持续低烧,口腔和咽喉部疼 痛,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特征。皮疹多在 第2天出现,呈离心性分布,多见于手指、 足趾背面及指甲周围,也可见于手掌、足 底、会阴及臀部。开始时为玫红色斑丘疹, 1天后形成半透明的小水疱,如不破溃感染, 常在2~4天吸收干燥,呈深褐色薄痂,脱 落后无瘢痕。
28
手-足-口病
•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
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 泡疹液而感染;
托幼单位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3岁 以下的幼儿是主要罹患者;
夏秋季最易流行。手-足-口病已纳入丙 类传染病管理。
29
手-足-口病
• (二)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3~4天,多数无前
23
(三)治疗
• 2.局部治疗 (1)口腔黏膜用药对原发性单纯疱疹
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龈口炎是不可缺少 的,常使用的制剂有溶液、糊剂、散剂及 含片。 • 0.1%~0.2%葡萄糖酸氯已定氯己定溶液、 复方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漱口, 皆有消毒杀菌作用。
24
带状疱疹
• 二、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
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
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
快,易发生死亡。
32
口腔念珠菌病
四、口腔念珠菌病 1.念珠菌性口炎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 任何年龄的人,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感 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但以 新生儿最多见,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发生 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33
口腔念珠菌病
•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河北医大口腔组织病理学习题及答案13口腔黏膜病

河北医大口腔组织病理学习题及答案13口腔黏膜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一、名词解释1、过度角化2、角化不良3、糜烂4、糜烂5、假膜6、斑7、.白斑8、天疱疮细胞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可用于鉴别白色水肿与白斑,除了()A、白色水肿质地柔软B、白色水肿边界不清C、白色水肿表面光滑D、白色水肿无上皮角化2、以下哪项不是扁平苔藓的病理表现()?A、胶原纤维变性B、基底细胞液化变性C、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D、出现胶样小体3、扁平苔藓的病理特点为()A、固有层散在淋巴细胞浸润B、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C、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D、结缔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并形成滤泡4、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特点为()A、固有层散在淋巴细胞浸润B、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C、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D、结缔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并形成滤泡5、原位癌的病变范围是()A、癌细胞累及上皮浅1/3B、癌细胞累及上皮浅2/3C、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D、癌细胞突破基底膜6、原位癌区别于早期浸润癌的病理判断标准是()A、上皮层轮廓完整B、上皮层表面有角化C、上皮基底膜完好D、上皮基底细胞完好7、女,50岁,近口角处颊黏膜白色斑块近1年,不能擦去。

组织学见上皮增生,内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散在微脓肿,角化层有垂直于上皮的PAS阳性菌丝,结缔组织内慢性炎细胞浸润。

最可能的病理诊断是()A、白斑B、红斑C、口腔结核性炎D、念珠菌病8、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是()。

A、感染性疾病B、变态反应性疾病C、结缔组织病D、粘膜的特异性慢性炎症三、多项选择题1、天疱疮的病理表现?()A、棘层松解。

B、具有天疱疮细胞。

C、上皮内疱的形成。

D、乳头表面有单层的基底细胞。

E、上皮下疱的形成2、良性黏膜类天疱疮的病理特点?()A、形成上皮基底层下疱。

B、上皮全层剥脱,结缔组织表面光滑。

C、形成上皮下疱D、无棘层松解E、棘层松解3、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表现?()A、上皮表面角化层剥脱形成角质栓塞。

B、基底细胞可发生液化变性。

C、胶原纤维变性、断裂水肿。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软组织中的疾病。

主要为局部性病变,也有一些是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口腔黏膜病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些是常见病。

本章主要叙述黏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同时也列举一些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理以及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黏膜病的病理与免疫病理,作为认识黏膜病的基础。

但是对黏膜病的诊治不仅需要病理与临床密切结合,还需要局部与全身结合。

所以,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才能不断加深对口腔黏膜病的认识、了解。

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和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iosis)两种。

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图13-1)。

(二)角化不良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图13-1)。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一为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型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棘层增生(acanthosis)为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棘层的肥厚可由于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所致。

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四)上皮异常增生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和细胞非典型增生是两个词,为WHO(1978、1996)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研究中心提出: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唇肿、面瘫、裂纹舌三联症。 出现两项主症即可诊断为不全型梅-罗综合 征。 三大症状俱全诊断为完全型。
50
临床表现
唇肿、裂舌、面瘫可先后出现,相隔时间 一般较长。 临床上多见前两者,而面瘫症状少见。 裂舌同沟纹舌,常可伴地图舌。
51
面瘫开始有间歇性,继而成永久性,累及 一侧或双侧,部分或全部面神经支配区域 有麻痹症状。
粗糙感木涩感烧灼感遇辛辣热等刺激时有疼痛感遇辛辣热等刺激时有疼痛感1515治治局部处理局部处理全身治疗全身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调整全身情况调整全身情况局部处理局部处理全身治疗全身治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调整全身情况调整全身情况1616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病理检查诊断依据诊断依据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病理检查1717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鉴别诊断鉴别诊断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白斑白斑口腔红斑口腔红斑粘膜天疱疮类天疱疮剥脱性龈炎粘膜天疱疮类天疱疮剥脱性龈炎苔藓样反应苔藓样反应多形性红斑多形性红斑盘状红斑狼疮盘状红斑狼疮白斑白斑口腔红斑口腔红斑粘膜天疱疮类天疱疮剥脱性龈炎粘膜天疱疮类天疱疮剥脱性龈炎苔藓样反应苔藓样反应多形性红斑多形性红斑1818第三节第三节天天疱疱疮第三节第三节天天疱疱疮严重
慢性光化性唇炎 盘状红斑狼疮 扁平苔藓 多形性红斑 糖尿病 念珠菌感染
32
治疗
去除刺激因素,改变咬唇、舔唇等不良习 惯,减少风吹、寒冷的刺激。 干燥脱屑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抗生素或激素 软膏。 皲裂渗出结痂时,应先湿敷,待痂皮脱落, 皲裂基本愈合后用软膏类药物。
33
二、 腺性唇炎
是以唇腺增生肥大,下唇肿胀或偶见上下 唇间同时肿胀为主要特征的唇炎。
97
4、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念珠菌病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

口腔黏膜病学单纯疱疹组织病理:由于上皮细胞发生气球样变和网状液化而在上皮内形成疱。

气球状细胞的胞核内有病毒包涵体(嗜伊红性病毒小体),常位于水疱底部。

上皮下方结缔组织中有水肿、血管扩张、炎症细胞浸润。

早期水疱基底部细胞涂片(巴氏染色),毛玻璃样核,多核合包体、核内包涵体。

临床表现: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①前驱期:常有接触疱疹病损患者史;潜伏期4-6天,后有发热、头痛、疲乏不适、全身肌肉疼痛、咽喉肿痛等急性症状;下颌下和颈上淋巴结肿大,触痛;患儿流涎、拒食、烦躁不安;1-2天后,口轻黏膜广泛性充血水肿、附着龈和龈缘也常出现急性炎症。

②水疱期:口腔黏膜可发生成簇小水疱,邻近乳磨牙(成人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较明显;水疱壁薄,透明,不久溃破,形成浅表溃疡。

③糜烂期:水疱溃破后引起大面积糜烂,可造成继发性感染,上覆黄色假膜(唇和口周皮肤也有类似病损),后形成痂壳。

④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病程约7-10天。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①损害总是以起疱开始,常为成簇的疱。

②常复发于原先发作过得位置或邻近发作过的位置。

治疗原则:①全身抗病毒治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②局部治疗(口腔黏膜局部用药:洗必泰;物理疗法:复发感染可用氦氖激光治疗)。

③对症和支持治疗。

④中医中药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组织病理:增厚的不全角化上皮,其中有念珠菌菌丝侵入。

病损常在棘细胞层上方,接近上皮表面,棘层常有增生,固有层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念珠菌性口炎)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①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长期使用激素、HIV 感染者、免疫缺陷者、婴幼儿及衰弱者,但以新生儿最多见;②新生儿鹅口疮多发生于出生后2-8天,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黏膜充血,有散在雪白小斑点,后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可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及咽部;早期充血明显,陈旧病损充血减退,斑片呈淡黄色,斑片用力可擦去。

③成人患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易复发,可发生于口腔黏膜任何部位,为乳白色绒状假膜不易剥离(自觉症状: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

口腔医学导论——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口腔医学导论——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结构与特点
口腔粘膜的结构与皮肤相似,但是没有 皮脂腺及皮肤附属结构
角化型口腔 粘膜
为疏松结缔 组织,内含 神经、血管、 淋巴管和脂
肪组织
上皮层
固有层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白斑、红斑和黑斑
粘膜下层
角化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白斑、红斑和黑斑
上皮层
屏障保护功能
口腔黏膜病
授课教师:陈欢
概念
粘膜是口腔、鼻腔、肠道、阴 道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湿润 衬里。
口腔粘膜是指口腔内的湿润衬 里,被覆在口腔内的表面。包括 牙龈、颊粘膜、舌粘膜、口底粘 膜及软硬腭粘膜。
口腔黏膜病指发生在口腔粘膜 及软组织上的类型各异、种类众 多的疾病的总称。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白斑、红斑和黑斑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白斑、红斑和黑斑
免疫因素
病因
细胞免疫异常或体液免疫异常
遗传因素
系统性疾病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发现RUA与胃溃 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密切相关。 女性月经紊乱期、糖尿病患者,口内RUA的发病率会增 高;
感染因素 溃疡表面分离出L链球菌
环境因素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白斑、红斑和黑斑
分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白斑、红斑和黑斑
结节

突起于 口腔粘膜的实体病损。结缔组织
团块迫使表面向上突起,而形成的浅表损伤。
口腔粘膜病的诊断与治疗------白斑、红斑和黑斑


起,
粘膜内贮存液体而形成疱。呈圆形突
表面为半球形。扪诊有波动感。直径大于1cm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溃疡型:表面溃疡形成
9. 上皮异常增生-癌前病变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一、定义 (1978年,WHO)
• 白色斑块、不能
擦掉、临床/病理
上不能诊断为其
它疾病
二、病因
1. 局部长期慢性刺激
– 吸烟:DMBA等
– 咀嚼槟榔
– 机械刺激: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
– 感染:霉菌、HIV
2. 全身因素
– 非均质型: 上皮局部增生、 局部萎缩
2. 表层
– 过度正角化 – 过度不全角化
3. 粒层
– 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增厚
4. 棘细胞层:增生 5. 上皮钉突:伸长、增粗 6. 基底膜:完整、清晰
7. 固有层、粘膜下层: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
8. 溃疡型:表面溃疡形成
9. 上皮异常增生-癌前病变
第十三章 口腔粘膜病
(Diseases of Oral Mucous)
• 概述
• 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
• 口腔粘膜病病理
3. 口腔粘膜病与其它疾病的关系
– 单独发生 – 与皮肤病并发 – 全身疾病的口腔表征
第一节 口腔粘膜病 基本病理变化
• 过度角化
• 角化不良
• 棘层增生
• 上皮异常增生
•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 棘层松解 • 疱 • 糜烂
七、糜烂 (Erosion)
1. 概念:
上皮浅层破坏
2. 病变表现:
红色、平、刺激疼 痛、愈后无瘢痕
八、溃疡 (Ulcer)
1. 概念
– 上皮全层破坏
2. 病变表现
– 良性溃疡:红、黄、凹、痛
– 结核性溃疡:边缘隆起、不规则、潜掘性
癌性溃疡:经久不愈、菜花状、 基底硬、浸润
3. 根据破坏程度分类
灰白/乳白色
斑块、界清、
粗糙感
4. 临床分型
均质型白斑
非均质型白斑 疣状型 颗粒型 溃疡型
– 均质型: 均一白色,平
– 非均质型:红白 间杂、高低不平
• 疣状型:不规则 尖头/钝头突起
• 颗粒型:圆形、红 色/白色、稍突起 的颗粒
• 溃疡型:溃疡形成
四、病理变化
1. 上皮厚度
– 均质型:上皮均匀增生
4. 棘层松解 5.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和液化
– 主要掌握成因
6. 疱
– 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积聚,组织学上 将疱分为棘层内疱和基底下疱 – 主要掌握疱的成因,棘层内疱和基底 下疱的区别
7. 糜烂
– 上皮浅层的破坏
– 主要掌握概念
8. 溃疡
– 上皮全层的破坏,可分为浅溃疡和深溃疡 – 主要掌握概念,浅溃疡和深溃疡的区别
– 维生素缺乏 • Vit C 缺乏-上皮结构破坏 • Vit B12 缺乏-改变上皮的氧化过程
三、临床表现
1. 年龄和性别:男性、中老年 2. 好发部位及癌变率
– 好发部位:颊、舌、齿槽、唇、口底
– 癌变率:平均4~5%,口底、舌腹- 高度危险区
第十三章 黏膜白斑临床表现
均质性白斑
溃疡性白斑
3. 病变表现:
– 轻度
– 中度
– 重度
第十三章 红斑
临床表现:红色斑块,范围固定
组织学:上皮异常增生或原位癌
病理变化
• 上皮增生 • 过度角化 • 基底膜完整
• 固有层少量炎症
小结本次课要点
一、基本病理变化
1. 过度角化
– 角化层的过度增厚,分为过度正角化和 过度不全角化,过度正角化胞核消失、 粒层明显,过度不全角化胞核浓缩、粒 层不明显
• 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
– 核消失、粒层明显
• 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
– 核未消失、粒层不明显
第十三章
角化异常模式图
二、角化不良
1.概念
• 棘细胞层、基底层内个别/一群细胞的角化 -错角化
第十三章 角化不良(错角化)
良性角化不良:不伴上皮细胞异形
细胞溶解破坏,基底膜不清
• 液化
– 水肿严重、细胞溶解、基底膜不清晰

1. 概念
– 粘膜/皮肤内液体积聚
2. 分类
大疱:>5mm – 根据大小 小疱:1~3mm-疱疹
水疱:疱液-清亮 – 根据疱液性质 血疱:疱液-血性 脓疱:疱液-粘稠脓液
第十三章 疱的组织学分类
疱的部位模式图
第十章 疱的组织学
⑵ 基底细胞增生, 复层样变 ⑷ 钉突滴状增大
⑹ 核分裂象增多及出 现异常核分裂象 ⑻ 细胞异型性 ⑽ 核仁增大 ⑿ 棘层出现单个或 一群细胞角化
NEXT
3. 具体表现
• 上皮层次紊乱 • 上皮钉突呈水滴状
• 基底层细胞极性消失
• 出现一层以上的基底层样细胞
• 细胞多形性 • 细胞核浓染 • 细胞核增大、 核浆比增加 • 核仁增大
– 主要掌握过度角化的概念,过度正角化 和过度不全角化的区别
2. 角化不良
– 角化层以外的上皮层出现角化,分为 良性错角化和恶性错角化,恶性错角 化细胞有异形 – 主要掌握角化不良的概念,良性错角 化和恶性错角化的区别
3.上皮异常增生
– 是上皮总的改变,可分为轻、中、重度, 如整个上皮癌变,未突破基底膜,称为 原位癌 – 主要掌握上皮异常增生的十二点表现, 原位癌的概念
恶性角化不良:伴有上皮细胞异形增生
上皮钉中出现角化团
2. 分类
– 良性错角化:
高度增生的上皮 钉突内,细胞无 异形性
– 恶性错角化:异常增生的上皮内,细胞有异形
三、上皮异常增生
第十三章
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学
上皮轻度
上皮重度 异常增生
异常增生
⑴ 基底细胞极性 消失紊乱
⑶ 核浆比增加 ⑸ 上皮层次紊乱 ⑺ 上皮浅1/2出现 有丝分裂 ⑼ 核浓染 ⑾ 细胞间粘聚力减低
二、口腔粘膜病病理 -白斑
• 定义:WHO • 病因:主要为局部因素,吸烟是最 常见的病因 • 临床表现:男性多见,颊粘膜最好 发,临床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
• 病理变化特征
– 过度角化 – 基底膜完整 – 固有层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 上皮异常增生
• 主要掌握定义、临床表现、病理变化
• 定义 • 病因 • 临床表现 • 病理变化
– 均质型: 均一白色,平
– 非均质型:红白 间杂、高低不平
• 疣状型:不规则 尖头/钝头突起
• 颗粒型:圆形、红 色/白色、稍突起 的颗粒
• 溃疡型:溃疡形成
第十三章
黏膜白斑组织病理
上皮过度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生,基底层完整
第十三章
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
• 有丝分裂增加 • 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
• 细胞粘着力下降 • 错角化
4. 分度
• 根据上述异常在上皮内出现的深度
– 上皮轻度异常增生:上皮下1/3
– 上皮中度异常增生:上皮中下2/3
– 上皮重度异常增生: >上皮中下2/3
5. 原位癌(In Situ Carcinoma)
• 概念:细胞恶变局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完整
– 浅溃疡:上皮层、愈后无瘢痕
– 深溃疡:粘膜下层、愈后有瘢痕
第二节 口腔粘膜病病理
• 癌前病变
– 已发生形态学改变的、与相应的 正常组织相比更易癌变的组织 – 临床分类:白斑、红斑、与倒吸烟
有关的腭部角化症
– 组织学分类:上皮异常增生、原位
癌、日光性角化病
白斑 (Leukoplakia , LK)
• 溃疡 • 假膜 • 斑 • 嗜碱性变性
一、过度角化
过度角化(角化亢进)
过度正角化 均质红染
过度不全角化 有固缩的细胞核
过角化临床表现为白色斑块
一、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
1. 概念
• 角化层的过度增厚
2. 临床表现
• 乳白色/灰白色
3. 组织学分类 过度正角化 过度不全角化
棘层松解
1. 成因
棘细胞间张力原纤维、粘合质破坏
细胞间联系松散
细胞解离 裂隙形成
2. 表现
– 棘细胞联系松散,细胞解离
五、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和液化
(Vaculation &Liquefaction of Basal Cell)
•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
– 细胞水肿、胞浆空泡状
第十三章 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上皮内疱 疱位于上皮层内,棘层松解引起
上皮下疱 疱位于基层下方,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引起
– 根据组织学表现
• 棘层内疱
– 位置:棘层内
– 成因:棘层松解 – 特点:浅,壁薄, 易破
• 基底下疱
– 位置:基底层下方 – 成因:基底层细胞 液化变性 – 特点:深,壁厚, 不易破
第十三章 糜烂与溃疡
糜烂:上皮浅层破坏 溃疡:上皮全层破坏缺损
白斑癌变
四、病理变化
1. 上皮厚度
– 均质型:上皮均匀增生
– 非均质型: 上皮局部增生、 局部萎缩
2. 表层
– 过度正角化 – 过度不全角化
3. 粒层
– 过度正角化:粒层明显、增厚
4. 棘细胞层:增生 5. 上皮钉突:伸长、增粗 6. 基底膜:完整、清晰
7. 固有层、粘膜下层: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