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老的水利工程
安丰塘的简介
安丰塘的旅游发展前景及其建议
安丰塘的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安丰塘的 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 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 重要的意义
安丰塘的旅游发展建议包括提高旅游服 务质量、加强旅游宣传推广等
•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保护水源的纯净度 •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安丰塘的自然环境质量
03
安丰塘的文化遗产及其价值
安丰塘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特色
安丰塘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遗址、历 史建筑等
• 这些遗址和建筑见证了安丰塘的历史 变迁和文化传承 • 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史和安徽历史文化 具有重要的价值
DOCS SMART CREATE
安丰塘简介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安丰塘的历史背景及地理位置
安丰塘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性
安丰塘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 -是当时为了灌溉农田
而修建的一座水利工程
安丰塘在宋代和明代进 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
造
安丰塘在清代和民国时 期继续发挥其水利功能
安丰塘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和历史价值
• 是安徽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 • 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优秀传统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
安丰塘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安丰塘的文化 价值主要体现 在历史价值、 科技价值和艺
术价值
01
• 反映了古代水利建设的技术 水平和管理经验 • 对于研究古代水利史和安徽 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 引入了水闸、堰坝等先进技术 • 使得安丰塘的水利功能更加完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走进徵州古城
走进徵州古城走进徵州古城从旅游卫视中看到介绍安徽歙县古城的节目,让我又惊喜又羞愧,喜的是喜欢游玩古文化景观的我,又可以享受千年古城穿越一回,愧的是坐高铁只要一小时“家门口”的徽州古城旅游景点竟然被我遗漏掉了!只能说明我的地理知识浅薄。
第二天一早,想走就走,说是补课或补过都可以。
安徽歙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为徽州府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其它三个古城我都去过了,歙县古城真的有那么好吗?当我带着期待走进古城,我信服了!歙县古城,让人真有穿越历史的感觉。
值得一游!从徽州府景区出来,问当地游客附近有什么景点好玩,一热情的老者告诉我,渔梁古街和古河坝可以去看看,但到那儿的游人不多,老者的话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人少才能看到真实的老街和古坝的原貌。
我在微州府景区大门口坐2路公交车,十来分钟便来到了渔梁古街。
当我走进古街,我被这儿原始、寂静的古街震撼了,古街没有被商业化,街边没有什么商店,也就没有各式各样的招牌广告和烦人的导购员,没有喧嚣的游人!这里几条细长的古街小巷,是那样古朴、本真、原汁原味。
独自漫步在寂静的古街,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儿真是千年古街,眼前的一切是那样一个陌生,却又感觉是那样眼熟,古街很小,从街头走到街尾花不了多少时间,把几条细长的古街都走一遍,也不过半个多小时。
喜欢寂静,有古城古镇古村落情绪的人,到这来,肯定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渔梁古河坝更是国内难得一见的景观!水从古坝上流过,每时每刻都是新的,但水坝已在此坚守了千年,我站在古坝上,感到人与古坝相比是多么渺小,世界上又有谁能有古坝这种不离不弃千年守望的精神呢!太白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片,古今名人楹联佳名。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古代篇-安徽历史
古代篇1、先秦时期的安徽经济P91995年在肥东的大城墩、五河县的壕城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亳州钓鱼台遗址均发现了炭化的麦粒,说明远古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就很发达。
安丰塘——我国最古老的一项水利工程,原名芍陂(今寿县境内)。
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为300年后的都江堰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商代青铜器两次铸造多块组合成型,以阜南青铜龙虎尊为代表。
1959年舒城县龙舒公社春秋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有着极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安徽境内最著名的城市寿春(寿县)是楚国都城,发现商业免税的通行证“鄂君启金节”。
战国中期的吴起变法,增强了楚国国力,加速了这个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2、名相管仲P11管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在齐国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外交政策,使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还是经济学家,主张加强资源管理,按土地好坏收税,鼓励发展盐铁业,统一铸造和管理货币,调节物价;注意选拔人才。
他与鲍叔牙真诚的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
孔子赞他“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3、增加老子和庄子P12老子(今涡阳人)春秋末年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著《道德经》。
庄子(今蒙城人)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删减名医华佗P12东汉的华佗(今亳州人),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创立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5、“文房四宝”P34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
隋唐时,宣州、歙州、池州等地兴起文房四宝手工业。
宣纸产于宣州泾县,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誉,歙州“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
徽墨,产于歙州。
唐末奚超父子迁此制佳墨使歙州制墨产业兴起,宋徽宗时改称徽州“徽墨”自此定名宣笔,产于宣州泾县。
魏、晋、唐、宋贡品。
王羲之、柳公权为求宣笔作“求笔帖”歙砚产于唐代的歙州。
6、宋代书院的兴盛P41(新)两宋时,安徽书院多集中在皖南及沿江一带。
中国古代人工给排水的经典——黄山宏村水系
中国古代人工给排水的经典——黄山宏村水系从古至今,给排水系统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得以传承和发展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结果。
去年五一期间有幸参加了朋友组织的宏村游,春暖花开,万山青翠,“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
宏村不仅有粉墙黛瓦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更因其清泉绕湖,水渠穿巷的动态景致被世人称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水系设计于宋绍兴年间,当时聚居此地的汪氏家族为脱离火灾之苦在扩建改造的同时构建了一条长达千米贯通全村的人工水系网络,游走在那八百年不断的宏村叮咚水声之间,万般舒畅。
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一般很难有大的水面出现,水系当时的设计者正是巧妙的利用自然的地形,从上游引水进村,村里既有涓涓细流的水圳,又有像一弯明月般的月沼,水流最
近千米长的水圳蜿蜒曲折的在村中穿墙过院,犹如一条条纽带将一座座古
民居联系在一起。
水系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村落的消防用水,还为居民的生
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这便是古代宏村人工给排水系统与设施为今天
黄山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虽然在人们不断改造自然,改善生活的进程中,给排水设施的材料和
设计不断得到改进,出现在生活工作区域和休闲娱乐设施的给排水系统也日益完善……但那份清新自然的感觉至今回味无穷
黄山天迈管业有限公司综合办
人力资源专员-张虔。
渔梁坝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 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 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 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 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 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 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 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 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 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 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林 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此桥 长140米,高14米,宽10米,在歙县城的三座古桥中最高、 最宽,因桥的上游即为徽商行舟的码头,所以桥孔建得 比一般桥要高大得多,以便行舟过帆
游徽州古城说明文600字
游徽州古城说明文600字游徽州古城一、徽州古城,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歙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这里曾是古代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徽文化的发祥地。
走进徽州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大的城墙。
城墙用灰色的砖石砌成,坚固而雄伟。
城墙上的雉堞和楼阁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沿着城墙走过去,可以看到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瓮城,这是为了防御敌人而设的。
进入城内,首先看到的是一条条古色古香的街道。
街道两旁的房屋都是传统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翘起,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这些房屋的门窗都是精雕细琢的木工艺术品,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如龙、凤、鸟、兽等。
在徽州古城里,还有许多古老的祠堂和庙宇。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城中心的许国石坊,这座石坊是明朝万历年间为了纪念许国公而建的。
石坊四面八角,每个角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石雕,如龙、凤、狮子等。
这些石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徽州石雕艺术的珍品。
除了建筑之外,徽州古城还有许多美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徽州酥饼和徽州臭豆腐。
徽州酥饼是一种以梅干菜为馅的烤饼,外皮酥脆,内馅鲜美,是徽州人常吃的美食。
而徽州臭豆腐则是一种独特的发酵豆制品,味道奇特,却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在徽州古城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徽文化氛围。
这里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徽剧、徽墨制作技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徽州古城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品尝到地道的徽州美食,感受到浓厚的徽文化氛围。
游徽州古城二、徽州古城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一进入徽州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高大的城墙。
城墙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坚实牢固,见证了徽州古城的繁荣与辉煌。
沿着城墙走,可以看到城内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留着古代徽州的特点和韵味。
在城内,有一条石板路,叫做“斗山街”。
这条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青砖黑瓦,木制门窗,古色古香。
徽州古城六大景点介绍
徽州古城六大景点介绍以下是关于徽州古城六大景点的介绍:1. 许国石坊,那可是徽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啊!就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样让人惊叹!你看它那宏伟的规模、精美的雕刻,简直让人移不开眼。
每次站在它面前,我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当年许国是多么了不起才能有这样的牌坊啊,你难道不想去好好感受一下吗?例子:哇,就像站在巨人脚下一样震撼!2. 斗山街,那可是古色古香的一条老街哟!走在那青石板路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两边的古建筑就像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低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里宁静而美好,不是吗?就跟咱梦里出现过的场景似的。
例子:嘿,感觉自己就像个古人在漫步。
3. 陶行知纪念馆,这可是纪念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地方呀!一进去就能感受到那浓厚的文化氛围。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多少人啊,我们能有今天的教育环境,陶行知可是功不可没啊。
你不想去了解一下这位伟人的生平事迹吗?例子:哎呀,真的让人敬佩不已!4. 徽园,哇,那里面可热闹了!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和表演,真像一个欢乐的大舞台。
在那里能看到徽州文化的丰富多彩,精彩得很嘞!就像一个超级大派对一样吸引着大家。
例子:哇塞,简直是目不暇接啊!5. 南谯楼,它屹立在那里,庄严而又神秘。
那古老的城墙,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站在楼上,俯瞰着整个古城,那种感觉,啧啧,真是太棒了!你能想象得到有多震撼吗?例子:哇哦,真的太震撼啦!6. 渔梁坝,这可是了不起的水利工程啊!就像一条巨龙卧在那里。
河水从上面奔腾而过,溅起阵阵水花,多壮观啊!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可小觑,你不觉得很厉害吗?例子:哇,简直太神奇了呀!我觉得这六大景点每一个都值得大家去细细品味,去探寻那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底蕴,真的会让人收获满满啊!。
芍陂水利工程--千年水脉塘中之冠
芍陂体现了古代高超的水利工程科技水平。
芍陂是陂塘蓄水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主要由引水渠、陂堤、灌溉口门、泄洪闸坝、灌溉渠道等组成。
其选址科学、布局合理、设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区域洼地和水系条件,用最小的工程量实现了最大的蓄水和灌溉效益。
芍陂灌区有较为完整的灌溉渠道,渠系分干、支、斗、农、毛5级,覆盖整个灌区,各级渠道进水、节制、退水闸等配套工程完善,渠道大都灌排两用,农田缺水时可从陂引水送至田间,农田水涝时可通过渠系排出。
芍陂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
公元前2世纪,芍陂已设有专门的陂官管理。
公元1世纪,芍陂的管理由都水官负责,当时的水利专家王景治理芍陂,曾经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立碑示禁。
公元3世纪,已存在固定的岁修制度。
19世纪,形成了完善的官民共治管理制度,制定的《新议条约》,更是成为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
今天,芍陂延续了传统的管理机制,基本保留着19世纪工程格局和运行方式。
自芍陂建成以来,2600余年起伏跌宕,几经兴废。
新中国成立后,芍陂被列入淠史杭灌区建设总体规划,成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
自1950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投劳,对芍陂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引、蓄、灌、排功能完备,古塘获得新生,灌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得到根本保证。
2015年,芍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检测题(含答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检测题一、单选题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作为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坝体原地有一个近五米的落差,后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大坝,每块石头重达吨余,石头与石头之间都是石榫结构。
下图左图为当今渔梁坝景观图,右图为石榫结构“燕尾锁扣”。
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渔梁坝用大石头垒筑且采用石榫结构,主要是为了()A.稳固堤坝B.加大流速C.截流行船D.泄洪阻咸2.“徽商之源”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当地()A.水运的改善B.便利的灌溉C.丰富的物产D.从商的观念农田水分盈亏量指年降水量与农田作物用水量之差,农田作物用水量受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土地性质等影响。
图Ⅰ为我国部分地区农田水分盈亏量分布图,图Ⅱ为图Ⅰ中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完成下面各题。
3.下列四地中农作物生长最缺水的是( )A.①B.②C.③D.④4.与图中东部地区农田水分由盈转亏的分界线最接近的是(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B.400 mm年降水量线C.水稻种植最北界线D.1月0℃等温线兰州高原夏菜具有很高的质量安全水平,在国家农业部进行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一直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夏菜外调基地之一,热销全国多个城市,其中兰州市榆中县是我国重要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莱花、娃娃菜等产品大量供应上海、广州等地。
但是,2016年出现“史上最严重”菜价暴跌,地头价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菜农损失惨重。
与此相对的是,最终消费者却没有明显感觉到夏菜价格的下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2016年兰州高原夏菜陷入销售困境的可能原因有①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②收获期集中上市③品质变差④种植规模扩大过快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榆中县菜农将蔬菜依山势阶梯状种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坡上,主要目的是A.利用水分的垂直差异B.利用地势便于排水C.培育出新的蔬菜品种D.延长市场供应时间7.避免兰州高原夏菜再次陷入滞销困境的有效途径有①完善蔬菜市场营销战略,拓宽流通渠道,增加流通环节②提高蔬菜加工转化能力,扩大蔬菜用量③摸准市场信息,开展订单经销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蔬菜品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地处河套平原,其葵花籽出油率高于其他地区。
芍陂----中国水利瑰宝
芍陂----中国水利瑰宝李友生、叶旭芍陂(今名安丰塘),坐落在安徽省寿县境内,位于寿县城南60多华里处,是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比都江堰还早三百多年。
据史书记载,芍陂为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591年)楚令尹孙叔敖所建,距今约2600年。
芍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几经兴废,由古塘初制时号称灌田万顷,总库容1.71亿立方米,到1949年蓄水量仅1700多万立方米。
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兴建后,安丰塘蓄水量约为1亿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63万亩,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
1988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芍陂的建设背景与工程原貌1、地理位置及修建原因今寿县一带地方,是春秋时楚国之地,也是楚国主要农业地区之一,对楚国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有很大关系。
从地形上看,大别山由鄂豫交界处入安徽省境,为都岗岭、天柱山、潜山,一直延长到合肥市的北面。
这些山脉弧形分布于淮河的西、南、东三面,故地势较高,山谷北坡的水流经寿县等地入淮,所以未兴修芍陂前,这一地区应是旱、涝频繁,灾害严重。
2、芍陂修建和规模为减轻旱、涝灾害,孙叔敖带领楚国人民,选择低洼湖沼的地方,将淮南丘陵“西至六安龙穴山,东自濠州(今凤阳)横石山,东南自龙池山”(《嘉靖重修一统志》)流来的水汇集起来,建成周围两三百里的原始人工水库----芍陂。
据宋代欧阳忞说:它“径百里,灌万顷”。
约相当于今寿县的淠河和瓦埠湖之间,南起贤姑墩,北至安丰铺和老庙集一带地方。
3、芍陂水源及工程原貌芍陂水源据考证一是山溪来水,二是子午沟引水(即今之淠河干渠下游段)。
山溪来水主要把东面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南面六安龙穴山流下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
由于溪水受降雨影响较大,加之上游拦蓄,远不满足芍陂蓄水的要求。
从淠河开挖子午沟到芍陂引淠水,这应是孙叔敖的一大贡献。
从此芍陂水源有了保证,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
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
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
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
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
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
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
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
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
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
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
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
孙浩《歙县·徽州古城》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歙县·徽州古城孙洁公元2012年正月初三午时,我驻足于黄山市歙县徽州府衙前的广场,背倚古徽州府,面对二十四根柱子的南谯楼,左畔是阳和门与延伸开去的中和街,右侧是厚重古朴的古城墙及瓮城,说不清是激动、感慨、兴奋还是欣慰。
眼前,徽府鼓声,练江波影,千军万马的咆哮,千古即逝的豪情,电光火石般地冲击着我的思绪,围而合之,浓而不化……徽州山奇,水奇,奇甲天下。
徽州古城,背靠问政山。
这是一座翠竹葱郁、秀逸挺拔的山,静默而温情。
历史的天空并非乏善可陈,岁月如流,造化之手挥去了近乎一切,凝留下一个个典故传说:唐朝光化年间聂道士隐形,刺史陶雅深所推重,常访以为政之要而得名;还流传着许真人得道斩妖龙、斩尾龙清明祭母的故事;“玉皇贬竹”和“孟宗哭笋”的神话传说更是对问政贡笋的美誉。
古城之外,有一条江绕城而过,玉带般丰盈平缓,江的名字,叫练江!练江又名徽溪、西溪,或练溪。
《徽州府志》引《大清一统志》载:“环绕郡城扬之、布射、富资、丰乐四水,分派合流,直泻如练,而抵于城南,平衍停蓄,竟川含绿,是名西溪”,其水波光鲜亮,潋滟微蓝,如诗所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江之上原有古桥三座,自上而下依次为万年桥、太平桥、紫阳桥,如今又添新桥几座,便于通行。
练江的精华段,有飞檐凌空古色古香的太白楼,有绿意流淌俊秀异常的披云峰,有晨风暮霞中声声悠长的古长庆寺塔铃钟声。
千百年来,练江与远近青山相随,与高天云月相对,与徽州古城相伴,时而静静流淌,时而调皮欢唱,江如其名,钟灵毓秀,留下了许多佳话传说:李白问津处的碑石,碎月滩的月亮,太白楼的纵酒豪情……古诗吟得美:千寻练带新安水,万仞花屏问政山。
渔梁坝,是徽州版的都江堰。
它位于太平桥与紫阳桥之间,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古徽州最知名的水利工程,青石垒砌,坚石钉插,兼有防洪、灌溉、行舟、放筏的功能。
早在唐宋,人们就曹在此垒石为坝,现存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芍陂----中国水利瑰宝
芍陂----中国⽔利瑰宝芍陂----中国⽔利瑰宝李友⽣、叶旭芍陂(今名安丰塘),坐落在安徽省寿县境内,位于寿县城南60多华⾥处,是我国最早的蓄⽔灌溉⼯程,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利⼯程,⽐都江堰还早三百多年。
据史书记载,芍陂为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591年)楚令尹孙叔敖所建,距今约2600年。
芍陂在漫长的历史岁⽉中,⼏经兴废,由古塘初制时号称灌⽥万顷,总库容1.71亿⽴⽅⽶,到1949年蓄⽔量仅1700多万⽴⽅⽶。
淠史杭综合利⽤⼯程兴建后,安丰塘蓄⽔量约为1亿⽴⽅⽶,灌溉农⽥⾯积63万亩,成为淠史杭灌区⼀座中型反调节⽔库。
1988年列⼊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芍陂的建设背景与⼯程原貌1、地理位置及修建原因今寿县⼀带地⽅,是春秋时楚国之地,也是楚国主要农业地区之⼀,对楚国的富强和⼈民⽣活有很⼤关系。
从地形上看,⼤别⼭由鄂豫交界处⼊安徽省境,为都岗岭、天柱⼭、潜⼭,⼀直延长到合肥市的北⾯。
这些⼭脉弧形分布于淮河的西、南、东三⾯,故地势较⾼,⼭⾕北坡的⽔流经寿县等地⼊淮,所以未兴修芍陂前,这⼀地区应是旱、涝频繁,灾害严重。
2、芍陂修建和规模为减轻旱、涝灾害,孙叔敖带领楚国⼈民,选择低洼湖沼的地⽅,将淮南丘陵“西⾄六安龙⽳⼭,东⾃濠州(今凤阳)横⽯⼭,东南⾃龙池⼭”(《嘉靖重修⼀统志》)流来的⽔汇集起来,建成周围两三百⾥的原始⼈⼯⽔库----芍陂。
据宋代欧阳忞说:它“径百⾥,灌万顷”。
约相当于今寿县的淠河和⽡埠湖之间,南起贤姑墩,北⾄安丰铺和⽼庙集⼀带地⽅。
3、芍陂⽔源及⼯程原貌芍陂⽔源据考证⼀是⼭溪来⽔,⼆是⼦午沟引⽔(即今之淠河⼲渠下游段)。
⼭溪来⽔主要把东⾯积⽯⼭、东南⾯龙池⼭和西南⾯六安龙⽳⼭流下的溪⽔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
由于溪⽔受降⾬影响较⼤,加之上游拦蓄,远不满⾜芍陂蓄⽔的要求。
从淠河开挖⼦午沟到芍陂引淠⽔,这应是孙叔敖的⼀⼤贡献。
从此芍陂⽔源有了保证,达到灌⽥万顷的规模。
徽州古村落简介一
徽州古村落简介一北岸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又名“北溪”,因居溪水之北而得名。
该村始建于宋代,约1000年历史,桥廊祠堂多建于明代。
北岸村“风雨廊桥”“吴氏宗祠”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私塾“兰桂山房”、钱庄“大夫第”亦在本村。
渔梁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渔梁村因建于隋代水利工程之“渔梁坝”而得名。
该村始建于唐代,约1250年历史,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渔梁村“渔梁坝”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著名的“紫阳书院”亦在本村。
棠樾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村名源自《诗经·甘棠》篇周贤吕台伯的故事。
该村始建于唐宋,已逾千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棠樾牌坊群建于明代、清代,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最大的私家园林“鲍家花园”亦在本村。
棠樾牌坊群和鲍家花园属国家5A 级景区。
瞻淇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村名源自《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该村始建于唐代,约1300年历史,现存主要为明清古建筑。
瞻淇“三雕”既石雕、砖雕、木雕,为徽州一绝。
阳产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村寨依山朝阳而筑,又因土语称坡陡为“产”,故名“阳产”。
该村始建于宋代,为国家传统村落。
阳产村居徽州大山深处,但全村为土楼建筑群,与徽派建筑风格迥异,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隔绝。
许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始建于东汉。
现存元代、明代、清代以及民国古建筑100多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许村古建筑群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潭(绵潭、漳潭、沦潭)位于黄山市歙县。
“潭”意为较深的水域,三个村子因居新安江畔故名。
三潭是中国枇杷的主产区,为国家传统村落。
村内有“中国樟王”之称的千年古樟,以及拥有国家重点文物的红妆馆,三潭是国家4A级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的核心景区。
卖花渔村位于黄山市歙县。
因村形似鱼,村民千百年来靠卖花为生,又村人皆洪姓,因而鱼字添三点水,取义如鱼得水,故名卖花渔村。
该村始建于唐代,村人种花、卖花已逾千年历史,为国家传统村落。
(完整版)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芍陂刊沟引漳十二渠龙首渠都江堰郑白渠灵渠金堤会通河汴渠鸿沟瓠子堵口鸿隙陂浮山堰赤山湖破冈渎松花坝通惠河练湖鉴湖宁夏古灌渠永济渠相思埭它山堰戾陵堰上海港水利史料Ho m e P a g e芍陂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
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
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始见《汉书.地理志》,西汉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
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景修芍陂稻田。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等文物。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
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
发展到隋代,经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
这36水口仍可起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作用。
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
清代芍陂水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关于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三国、南北朝时曾多次受到战争波及,唐宋以来,则多为地主土豪占垦和盗决。
以芍陂陂区为例,到明代,被占塘面约长50里,变塘为田达56967亩多。
芍陂设置减水闸,明成化十九年(1483)始见记载。
系因地主土豪占陂为田,蓄水面积缩小,雨季汛涨时,地主为避免私田被淹,便盗决陂堤泄水,涸出塘底,续行占垦。
为防止盗决和占垦,故设置减水闸进行控制。
清乾隆二年(1737)始在众兴集以南,建筑滚水石坝。
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
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返回目录邗沟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淮扬运河、里运河。
徽州渔梁古坝观后感
徽州渔梁古坝观后感去了徽州的渔梁古坝,就像走进了一幅活着的历史画卷,那感觉老奇妙了。
刚到古坝,我就被它那独特的构造给吸引住了。
这古坝就像个超级低调的水利大师,稳稳地横跨在江上。
坝体是用那种大块大块的石头垒起来的,这些石头看起来笨笨重重的,可组合在一起就特别有力量,就像一群憨厚的大汉紧紧抱成一团,抵挡着江水多年的冲击。
我当时就想啊,以前的人可真厉害,没有啥高科技的工具,全靠一双手和智慧,就弄出这么结实又实用的大坝。
站在坝上往远处看,江水在坝下形成了一道道白色的水纹,像是古坝的裙摆,还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就像古坝在哼着小曲儿呢。
江水很清澈,能看到水里的石头和小鱼。
那些小鱼啊,在水里游得可欢快了,仿佛它们知道这古坝是保护它们家园的大功臣。
古坝周围的建筑也特别有韵味。
那些老房子,白墙黑瓦的,和古坝相依相偎。
房子的墙面上有着岁月斑驳的痕迹,就像一位位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
走在古街上,脚下的石板路坑坑洼洼的,感觉像是在和历史对话。
我就琢磨着,以前这里肯定特别热闹,来来往往的商人、渔民,大家都在这古坝周围讨生活。
这里的氛围特别宁静,和城市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城市里,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像被抽打的陀螺。
而在渔梁古坝这儿,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
我就坐在坝边的石头上,啥也不想,就看着江水发呆,那种感觉特别放松,就像给心灵做了一次按摩。
而且啊,这古坝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缩影。
从这小小的古坝,能看到徽州人在水利工程上的聪明才智,也能感受到他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像是传承徽州文化的小使者。
总的来说,渔梁古坝就像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宝藏。
它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就那么朴朴素素地存在着,但却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这次来这儿,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之旅,让我对古代徽州人的生活和智慧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趟真没白来!。
古代篇-安徽历史
古代篇1、先秦时期的安徽经济P91995年在肥东的大城墩、五河县的壕城镇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亳州钓鱼台遗址均发现了炭化的麦粒,说明远古时期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就很发达。
安丰塘——我国最古老的一项水利工程,原名芍陂(今寿县境内)。
春秋时期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为300年后的都江堰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商代青铜器两次铸造多块组合成型,以阜南青铜龙虎尊为代表。
1959年舒城县龙舒公社春秋墓葬出土的纺织品有着极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安徽境内最著名的城市寿春(寿县)是楚国都城,发现商业免税的通行证“鄂君启金节”。
战国中期的吴起变法,增强了楚国国力,加速了这个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2、名相管仲P11管仲,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人,著名的政治改革家。
在齐国为相时,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攘夷”外交政策,使齐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还是经济学家,主张加强资源管理,按土地好坏收税,鼓励发展盐铁业,统一铸造和管理货币,调节物价;注意选拔人才。
他与鲍叔牙真诚的友谊被称为“管鲍之交”。
孔子赞他“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
3、增加老子和庄子P12老子(今涡阳人)春秋末年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著《道德经》。
庄子(今蒙城人)战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观点,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删减名医华佗P12东汉的华佗(今亳州人),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创立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5、“文房四宝”P34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
隋唐时,宣州、歙州、池州等地兴起文房四宝手工业。
宣纸产于宣州泾县,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之誉,歙州“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
徽墨,产于歙州。
唐末奚超父子迁此制佳墨使歙州制墨产业兴起,宋徽宗时改称徽州“徽墨”自此定名宣笔,产于宣州泾县。
魏、晋、唐、宋贡品。
王羲之、柳公权为求宣笔作“求笔帖”歙砚产于唐代的歙州。
6、宋代书院的兴盛P41(新)两宋时,安徽书院多集中在皖南及沿江一带。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
黄山市(古徽州)导游资料(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生存繁衍。
古老的歙县在秦代就有县的建置,隋以后一千三百多年均为郡州府治,为黄山、新安间的首邑。
北宋宣和三年改称徽州,元、明、清三朝沿用。
唐代歙县即文风昌盛,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
后来又是新安郡和歙州的州治所在,是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徽州盆地的河流汇集于此,由新安江流入浙江。
明清时期威震长江中下游的徽州商帮,大多从这里出发,徽商获得的大量财富,也多从这里汇入徽州六县,在青山绿水间营造起一个个聚族而居的庞大村落,留下这一片片堆金砌银的徽派建筑。
徽州地区山多林密,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都比较大,山间谷地和盆地较少,而且都很窄小,土质贫瘠,多云雾,少日照,有利于林木生长,却不适宜于粮食种植。
从12世纪以后,人口开始大幅度上升,给徽州人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力耕所出,不足以供,逼使徽州人离开土地四处谋生,食利天下,操贾经商,逐渐形成了徽州人经商的传统。
道光年间,清政府废除了两淮地区卖盐的特许权利,这种上制度的改革促成了徽商的衰落。
而紧接着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徽商的打击也非常大。
在盐业和典当业受到沉重打击后,徽商靠着经营徽茶的坚实基础支撑过一段残局。
然而,徽州商帮毕竟是以宗法的乡族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业群体,其资本又主要是在流通领域中凭借官僚政治权利积累起来的,当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时,它也就不可避免地随着宗法官僚制度的衰落而趋于解体。
现在的歙县保留了当时兴盛的遗迹和古朴的民风,为我们展现了曾经远去的繁华留下的痕迹。
(文化)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
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
新安理学:中国思想史上起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是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们的祖籍均在徽州(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
古代一些主要水利工程
古代一些主要水利工程一、芍陂芍陂,又称安丰塘,建于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据传由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
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属淮河淠河水系。
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是我国有记载可考的早期平原水库之一,但是灌溉面积缺记载。
其工程效益一直延续到现代。
解放后成为淠史杭大型灌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邗沟邗沟,今里运河。
建于公元前486年,位于江苏扬州—淮阴段,沟通长江和淮河。
邗沟是我国有记载可考的第一条人工运河,沟通江、淮两大水系,是南北大运河的最早人工河段。
三、引漳十二渠引漳十二渠,建于公元前400年,位于河北临漳。
属海河漳河水系。
古代伟大的无神论者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妇”残害人民的迷信,兴水利,除水害,引漳灌溉。
四、鸿沟建于公元前360年,位于河南荥阳。
属于黄河—淮河水系。
鸿沟沟通黄淮两大水系,西汉时又名荥阳漕渠,东汉至北宋改称卞河。
从荥阳引黄,东南流为鸿沟,航运兼灌溉。
其范围约包括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西北等地区。
五、都江堰建设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
位于四川灌县。
属长江岷江水系。
都江堰是秦代劳动人民在法家路线影响下兴修的一项灌溉、防洪、航运综合利用工程。
经历代劳动人民维修,一直发挥工程效益。
灌溉面积曾大三百多万亩。
解放后,经过当地人民的扩建维修,灌溉面积已达七百多万亩。
六、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位于陕西泾阳、白水。
属黄河泾河—洛河水系。
郑国渠在秦代法家路线影响下,建成的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三百余里的大型灌溉渠。
当时灌溉“四万余顷”,相当现在的一百一十五万余亩。
一说为二百八十万亩。
七、灵渠建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9年,位于广西兴安。
属长江、珠江、漓江水系。
灵渠是在秦代法家路线的影响下,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
八、关中漕渠建于公元前129年,位于陕西西安、潼关。
属黄河。
渭河水系。
关中漕渠在西汉法家路线影响下,由劳动人民“水工”徐伯勘测定线,以渭河为主要水源,从长安沿终南山北麓,东达黄河,长达三百余里的人工运河,沿河居民并用以灌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古老的水利工程
作者: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6年第11期
汲水灌溉堨应运而生
徽州山环水绕,山多田少,号称“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土壤瘠薄,不利耕种。
徽州河流大都在山间蜿蜒,落差较大,人工汲水费时费力。
清顺治《歙县志》卷中这样描述:“地隘斗绝,厥土驸刚而不化。
高山湍悍少潴蓄,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骤雨过,山涨暴出,其粪壤之苗又荡然空矣。
大山之所落,多垦为田,层累而上,指至十余级,不盈一亩。
”
“堨”就是徽州人民长期与大自然做斗争,于生产实践中的产物。
堨,在徽州方言中读“褐”( hè)或“辉”(huī),为吴楚方言。
“堨”相当于堰、坝,多指山区或丘陵地区在河流上人工横斜修建的一种挡水坝式的水利工程。
为汲水灌溉,当地民众利用河流之间的自然落差,在河的上游筑坝,蓄积水源,抬高水位,开挖沟渠,引导河水从沟渠中流入田地之中,省时省力。
用时关闭水闸,疏浚沟渠;不用时关闭沟渠,除去水闸,于农业生产十分的便利。
作为一种古老的水利设施,“堨”与堤、坝又略有不同。
民国《歙县志》记载:“凡叠石累土截流以缓之者曰坝;障流而止之者曰堤;决而导之,折而赴之,疏而泄之曰堨;潴而蓄之曰塘;御其冲而分杀之曰射。
”由此可见,“堤”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主要用于截流蓄水;“坝”是拦截水的建筑物或者是河工险要处巩固堤防的建筑物;“堨”则是蓄水以流,疏而导之,重在利用。
初始,堨的建设十分简单,在河流中选一处相对狭窄的处所,将松木砸入土中为经,以荆条、竹条为纬,上面再覆以沙石、杂草,就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
但当山洪暴发时,土堨往往容易被冲塌,需要经常修复,劳民伤财。
后来堨的修筑工艺改进,开采山石进行修筑,并修有泄洪口,水位可根据需要予以调节。
而且在一些财力允许的地方,开始设置专门人员负责堨的日常维护,称为“堨甲”。
据《沙溪集略》记载:本里富堨设堨甲一名,工食谷每年十八斗;隆堨设堨甲一名,工食谷每年十八斗;本里皇呈堨设堨甲一名,工食谷每年二十斗。
管理严格订有管理条例
历代府县对堨的管理也是很严格的,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奉府宪示禁”碑,其主要内容为加强歙县西乡鲍南堨、八官堨的管理:“如届春夏水满,不得在该石磅往来,恐防失足;亦不得在于堨内钓取鱼虾,损害石堤,侵挖堨磅;至秋冬水涸之际,近堨居民不得倾倒瓦砾,致塞水道。
倘有前弊及簰夫、地棍抽窃堨口木坝,害载水源,许各堨示印,行赴府呈禀,以凭立拿严究,断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
明清时期,徽州大的堨多由府县倡修,民众出工出力,也有富商、地方绅士捐资或私人独资修建的。
小的堨多由民间倡修,堨首、堨甲、董事和大众组成相对松散的水利管理组织,经费来源于按户摊派或堨基产业。
但遇岁修往往由董事、业主垫付。
水利维修与春祈秋报是水利管理的主要内容。
当地存在水权分配与用水额度的纠纷、农业灌溉用水与水碓等经济用水的矛盾,也存在不同灌溉系统之间的分水冲突。
堨渠大修时所订立的用水条例,成为仲裁各种水利争讼的公约。
堨务管理在清代趋于日常化、专门化和特权弱化。
民国时期,大的堨多数属于地主或宗祠管理,有专门管理组织和管理办法,属于宗祠的堨免费灌溉,兴修费用由祠款开支;众多的小堨由受益户自行管理。
有的堨订有管理条例,明确用水分配、维护、纠纷调处等相关事宜。
规模巨大引水灌田可达30000余亩
西溪南镇是徽州西南部一个小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小镇以丰乐河为依托,水利资源非常丰富。
在这座风景迷人的小镇,就藏有昌堨、条垅堨、雷堨、吕堨等四大堨坝,至今为当地民众提供生活、农业用水,也因此被当地民众称为“江南小都江堰”。
据徽州府志记载,昌堨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莘墟人吴大用、富山人余希亮两人共同率众建筑昌堨,捐出农田,集资开浚昌堨。
引丰乐河水经谷山、田干、里干、莘墟、下诧、光坼、田里至余家山,灌田4000亩。
清咸丰元年(1851年),郡守达秀令郑时辅疏浚一次,清同治八年(1869年)修复后,仅灌田2000亩。
1973年改筑混凝土硬壳坝。
条垅堨原为二堨,一名条堨,一名垅堨。
二堨均创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至清同治年间,两堨合筑一堨,始称条垅堨。
由新桥口引丰乐水经石桥至雷堨,灌田1200亩。
1953年重建为木石混合坝。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程迁率子8人兴建雷堨,时灌田1700余亩。
清咸丰末年淤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程永和倡修,历时5年竣工。
1967年重建为木桩石坝。
堨有大小,小堨蓄水灌溉数十亩,中堨灌溉数百亩,大堨可达数千亩甚至万亩。
吕堨是徽州当地最大最复杂的灌溉系统。
吕堨建于梁大通元年(527年),位于西溪南村上溪头的丰乐河上,由新安刺史吕文达倡建。
梁大通元年,吕文达同妻兄郑孟洪察看地形,带领民众开筑吕堨,渠分南、北,长计10余公里,引水灌田可达30000余亩。
据《吕堨记》记载:坝约高五丈有奇,横阔二十余丈,引水入渠。
南渠地势较高,灌田10000余亩,北渠地势较低,田则倍之,达20000余亩。
吕堨初建的引水口在石桥村的黄荆潭,后因堨坝被冲塌,其引水口改为上溪头。
有文献记载为证:“旧在琴溪下,即今石桥村是也,有潭曰黄荆,引水入……。
明洪武年间,蛟水汛溢,坝冲塌,败坏不可收拾,后之修者,或上或下,无定所焉……。
明宣成时(宣德、成化年间),移其口淤上溪头,深疏固筑,横以巨坝。
”吕堨历代均有修葺。
民国年间,堨坝被大水冲毁,却无力修复。
群众只能用竹笼装鹅卵石堆砌竹笼坝截流灌田。
因渗漏严重,灌溉面积锐减至3600亩。
半月不雨,即现旱情,群众戏称“吕堨”为“旱堨”。
新中国成立
后,1951年10月,政府组织下游村庄将竹笼坝改建为木桩石坝,同时疏浚老渠,延伸支渠,建涵洞,抗旱能力明显增强。
徽州大大小小的堨坝有许多。
据罗愿的《新安志》记载,宋代歙县有堨226座,休宁210座,婺源17座,祁门975座,绩溪117座,黟县190座。
明初,徽州六县有堨322座,清康熙年间有堨633座。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其实际数字远远大于志书所载。
如歙县,新中国成立初统计,全县有堨1278座。
1956年水利工程调查,全县有名称的堨有1963座,灌溉面积2740公顷。
影响深远村镇因堨而名
堨的修建,对保障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在《陶甓公牍》中收录了歙县汪达本于宣统元年(1909年)的一个调查报告——“歙县绅士办事之习惯”中,有这样一段话:“渔梁坝之修复,由程氏乐输;万年桥之重新,由绅商赞助;其利百世,行人赖之。
就今岁论,亢旱近四十日,山塘田禾半皆枯槁,惟吕堨、昌堨、鲍南堨工程完密,一律有秋。
此效果之尤彰明较著者也。
”歙县县令靳治荆有一首《咏隆堨》诗:“隆堨依时浚,淩家世代传。
桔槔间外舍,水泽满千田。
秧插频加粪,禾收早易钱。
先人遗此业,无用叹凶年。
”
“堨”是“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村落更是因堨而名。
堨田村坐落在丰乐河畔,是一个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名贤辈出的古村落。
堨田古称湖田。
527年,新安刺史吕文达倡建吕堨,于西溪南附近的丰乐河上拦河筑坝,开浚水渠数十里,南达岩寺,北通堨田。
湖田数千余亩水田得堨水灌溉,抗旱、排涝效能大为提高。
为纪念吕堨开创成功,故村名由湖田改为堨田。
由此推算,自湖田改名堨田以来,已有将近1500年历史。
富堨(又名联村堨),位于富资河上,因流量较大,水源丰富,故名富堨。
隋义宁二年(618年)由沙溪凌姓家族建造。
宋元以后,有汪姓者居富堨圳旁,与凌氏共同管理,凌姓疏渠,汪姓筑坝,并同买村口石山二十亩,名为堨山。
又共建雨粟庵,每岁征茶租完课。
山为凿石修筑坝圳之用,庵为首事憩息之所。
在歙县城北有一个村庄,也是当地镇政府所在地,因富堨穿村而过,村因之名为富堨村。
堨对现代水利建设也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当前,城市内涝严重,很多人寄希望于“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城中观海”问题。
对此,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海绵城市”专家俞孔坚教授说:“中国古老的民间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至今仍充满活力。
”并举例说道:“吕堨是西溪南丰乐河上的一道堰,距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它能在不破坏区域自然水系格局的前提下,仅仅将水位抬高数尺,便能有效减缓来自山区的急流,灌溉千万顷良田;这样的低堰在徽州地区有很多,它们与分布在村中和田野上的口口方塘相串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绵系统。
”然而,这些千百年来滋养中国农业文明的民间水利遗产,有些并未被好好利用,甚至遭到某些现代强势水利工程的摧毁。
作为徽州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堨坝承载着徽州的历史,折射出徽州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徽州水利史上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