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后一课
6《最后一课》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 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 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 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1.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
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 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2.本篇课文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 出相对应的句子,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立体。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 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 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 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1.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 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 止和表情的?
1.找出文中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 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 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 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 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最后一课》新课标教案
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 力,能够理解文本中的基本情 节和人物形象。
语言知识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词汇和语法 知识,能够运用基本的语言技 能进行阅读和表达。
学生可能存在问题
01
02
03
情感理解
由于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 异,学生可能对文本中表 达的情感和价值观理解不 够深入。
文学鉴赏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 力有限,难以深入体会文 本中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 值。
反馈与指导
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具 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 进和提高。
期末考试命题思路及题型分析
命题思路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结 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
命题思路。
题型选择
根据教学内容和考试要 求,选择合适的题型, 如选择题、填空题、简
答题等。
难易程度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水平,合理设置试题的
针对困难学生
针对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辅导策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 学习动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制定
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提出问 题。
互动性
学生之间是否有良好的互动,是否能够合作解决 问题。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知识与技能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学习本文运用肖像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领会小说所表 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内容、语言及人物形象的塑 造。
03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责编:高菲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hǎo 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 21.糊涂..(qiǎngpò)..(hútu) 22.钥匙..(yàoshi) 23.强迫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最后一课课件 刘洁
有较强的
自制力。
想逃学的念头。
3、“又出什么事了、一切坏消息” 对敌人痛恨。
4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 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 生的小院子。
有强烈的爱国 心。
走进人物---小弗郎士
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 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 法语课。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 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愤的情绪,一 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问题探讨
4、下面几段心理描写分别表现了小弗郎士 怎样的思想感情?
2、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 述能力。 3、大致掌握小说的结构
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gěng
zhuàn
wǔ
duó wǎn
gēbo
chéng chà
zhòu
qídǎo
xuān
sù
ào
yàoshi
hǎo sǒu
正音、辨形、组词:
多音多义字
形近字
┌( yān) 咽喉 ┌侮 ( wŭ ) 侮辱
咽├( yàn) 细嚼慢咽├诲 ( huì) 教诲
最后一课
都德
走进作者
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龚古尔学 院院士。他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 《回忆录》多卷。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 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 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 《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 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 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 课》和《柏林之围》成为爱国主义名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
《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5篇)《最后一课》教案1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一. 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短篇小说的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qídǎo) ----------( gěng) 住钥匙()气氛()合作探究一、导入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最后一课》ppt课件(62页)分析
体裁:小说
是叙事性文学的一种,它是以塑造 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 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 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 长篇,短篇,中篇和微型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和情节。
人物:小说的中心
自然环境
环境 社会环境
开端
情节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 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总结:
贪玩不爱学习 怕老师 幼稚不懂事
热爱法语; 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
爱国情感。
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 沉痛心情的感染。
堂上练习
分析下列人 物语言,感 受人物内心 活动。
以小弗郎士所 上课前
开端
见所闻为线索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
发展 高潮结局
课文情节
1、上学路上。(1-6)
序幕 2、上课前。(7—10)
开端 3、上课时。(11—23)
发展 4、下课后。(24—29)
高潮和结局
问题二: 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5、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 国的热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 象高大了。小弗郎士感到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 位法语老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 情?
部编版《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为什么称韩麦尔先生先生为 “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马上就要失去讲授法语的 权利,阿尔萨斯人马上就要失去国土, 他内心惨痛,令人同情。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 “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 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 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 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 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 民族的共同心声……
今天上课的气氛和平时上课 有什么不同?
对比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学
校 不
气氛
平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
街上也能听到。
肃气氛。
常 学生 的
上课前,开课桌, 关课桌,捂着耳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
现
朵大声背书啦……
象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 桌子上紧敲,“静一点,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 的作用。
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 重要作用。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呢(试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 神态、动作来分析) ?
外貌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 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
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 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 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 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 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 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 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课文《最后一课》原文
课文《最后一课》原文《最后一课》记录了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因为普法战争法国失败而被迫关闭的事情。
整篇文章中,都德并没有去广泛地谈自己的祖国如何之好,沦落敌国如何之痛。
他只是从细微处入手,借助了小弗朗士的视角,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以一个孩子的心去感受丧失祖国的哀伤。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最后一课》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过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024年中考历史最后一课(考前指导)课件
总之,中考历史学科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并能够进行分析和应用。通过合理 的备考计划和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在历史科目上取得好成绩。
复习技巧
5.多做题:历史学科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知识。学生可以多做历年中考历史试题, 提高对于题型和考点的理解,同时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6.积累历史例子和事例:历史学科有时会要求学生运用历史例子和具体事例进行解答。 学生可以积累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例子和事例,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
7.注意历史名词和概念的准确理解:历史学科有很多专业名词和概念,学生需要准确理 解并掌握。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来加深对这些名词和概念的理解。
答题技巧
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材料型试题。关注设问关键词“指出”“归纳”“概括”,在没有表述“根据所学知 识”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材料,逐句分析,明确答案。3
2、分析题干主旨。研读题干,找出题干关键信息,确定题干主旨,以题干主旨为依据筛 选选项。
3、分析材料关键词。将材料中的关键词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快速分析出与题 干材料相关的史实。
8.了解当代历史:历史学科不仅仅只考古代历史,还会考察一些当代历史事件。学生要 了解一些当代重大历史事件,例如二战、冷战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进和变化。
复习技巧
9.注意历史观点的辩证:历史学科有时会出现一些历史观点的争议和辩证。学生要学会持自己的观点。
7. 考前冲刺:距离中考还有一段时间时,可以进行集中复习,再次温习重点、难点内容。 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保持身心状态良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文原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最后一课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背景介绍【资料宝藏】1.有关普法战争普法战争,1870—1871年,以法国为一方与以普鲁士及北德意志联邦和德国南部其他邦为另一方之间发生的战争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普鲁士力图统一德国并将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竭力削弱法国及其在欧洲的影响法国则力图根本挫败普鲁士,使它无法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从而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制止革命运动的发展,防止第二帝国发生政治危机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军队是西欧兵力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早在1868—1869年之交的冬季,普军参谋总长毛奇(老毛奇)将军就已拟定战争计划,计划规定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尔后将其残部逼至比利时边界,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两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仅33—34万人法军步兵装备有沙斯波式击针枪,有效射程为1500米(比德国德雷泽式击针枪射程远0.5倍),还装备有25管“米特拉约兹”炮(射速每分钟达250发,射程为1500米)但法军青铜线膛炮为前装填,而且射程也远不及德国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猝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国军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猝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如动员和集结部队的时限规定不当,认为德意志同盟将解体的估计与现实不符,等等鉴于普军在数量、炮兵装备和战斗训练方面均占优势,法军力图抢在敌人之前实行动员和展开,先发制人发动进攻法军指挥部打算对巴伐利亚普法尔茨实施主要突击,分割北德意志联邦和南德诸邦的军队,从而促使南德诸邦不站到普鲁士一边参战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普法双方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的外交冲突1870年7月2日,西班牙政府提议普鲁土国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霍亨索伦—西马林根亲王继承虚悬已久的王位拿破仑三世由于俾斯麦挑衅,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对普鲁土来说,这场战争开始时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的战争,因为普鲁士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法国设置的阻挠德国实现彻底统一的障碍然而,普鲁士的侵略计划却为这场战争后来变成掠夺战争创造了前提法军编成莱茵军团(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集结在阿尔萨斯和洛林8月1日前,德军(威廉一世任总司令,而实际上总司令是毛奇)集结于莱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至8月6日德军人数已达到约50万,火炮1584门法军没有采取果敢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8月4日,德军先头部队在维森堡附近击溃法军杜埃将军的师8月6日,德军在韦尔特附近重创麦克马洪元帅的第1军,在什皮赫尔恩附近重创弗罗萨尔将军的第2军8月16、18两日,法军经摩泽尔河左岸维永维尔—马尔斯拉图尔和圣普里瓦格拉韦洛特两次会战后,撤向梅斯,在此遭到德军7个军和3个骑兵师(16万人)的围困8月22日,麦克马洪的新编夏龙集团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奉政府之命由兰斯出发前往梅斯,为被围于该地的法军解围德军第3集团军和新编马斯河集团军,迎战麦克马洪,将法军围于色当地域夏龙集团军遭到痛击之后,于9月2日投降随军督战的拿破仑三世也作了俘虏(参见色当战役)色当惨败加速了拿破仑三世帝国的崩溃1870年9月4日,法国宣布成立共和国特罗胥将军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国防政府”)上台执政实现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业已消除,德国南部诸邦于1870年11月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普鲁土统治集团和军国主义集团力图将战争继续下去,以期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获取巨额赔款对法国来说,普法战争到第二阶段已转变为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要求实行普遍武装“国防政府”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并已着手同俾斯麦举行秘密谈判,此时慑于人民的压力,虽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强巴黎的防务德军向法国首都推进时如入无人之境,9月19日即将巴黎团团围困9月23日,德军占领图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全靠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才得以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国民自卫军、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他要塞守军在内共约100万人),这给普军指挥部带来了极大困难所有德军被牵制在各要塞,继续围攻梅斯和巴黎集结于图勒和布尔歇两地的法卢瓦尔集团军准备前去为巴黎解围此时,法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巴赞元帅却同敌人进行秘密谈判,这一叛变行为对共和制法国是个打击结果,法国最精锐的一个集团军(1.7万人)在被围梅斯72天后,于10月27日不战而降恩格斯指出:“……这是战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页)德军将由此而腾出的两个集团军压向法国卢瓦尔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均被德军主力部队所击败由于巴赞叛变,法国政府又无意组织防御和同敌人进行秘密停战谈判,人民饥困交加,巴黎劳动群众遂于10月31日举行起义,但遭到镇压,11月7日,卢瓦尔集团军发起进攻,11月9日,在库尔姆附近击溃敌巴伐利亚第2军,占领奥尔良,但12月4日遭到德军反击,被迫退出奥尔良1871年1月,法北方集团军在圣康坦附近失利,东方集团军又在贝尔福附近遭到失败法国战事每况愈下,处境艰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军使用502门重炮对巴黎实施轰击巴黎守军被困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气球(先后有65个气球载164人飞出巴黎)和信鸽与各野战集团军保持联系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举行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了德军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在国民议会批准和约草案之前,德国人获得了将军队开进巴黎的权利,这些军队到3月3日和约批准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参见巴黎公社起义),这个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1871),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点评:普法战争主要结果是,德国实现普鲁土统治下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虽是历史上一次进步事件,但它不是通过革命的,民主的途径,而是通过反动的、自上而下的“铁血政策”(俾斯麦语)而取得的除本国国土外,德意志帝国还将波兰和法国部分领土并入自己版图,一个侵略成性的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开始主宰德意志帝国欧洲中心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法兰克福和约》的条款十分苛刻,从而使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愈加深化,并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的一个原因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军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于对方完成动员和战略展开,从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军队指挥亦有变化毛奇不是靠下达集中统一的命令指挥各集团军,而是给各集团军司令官下达个别训令,各集团军司令官则依据训令和本区具体情况机断行事军队可在宽大正面作战,并可实施包围敌军两翼的机动大量军队在宽大正面上协同作战的做法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现代战役的特点普法战争期间,新式作战兵器和较完善的武器装备(德军的火炮和法军的沙斯波式击针枪)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步兵战斗队形继续得到完善,散兵线队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火力的加强大大增强了军队防御的稳定性,给敌方突破防线增加了困难,并提高了战术机动的作用普法战争后,许多国家都实行普遍征兵制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说家,是“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爱蒙特·龚古尔)3.文章链接(1) 《四世同堂》片断(老舍)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这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2) 最后一课(郑振铎)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3.小说解读赏析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撰稿:王欢欢审稿: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hǎo 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 21.糊涂..(qiǎngpò)..(yàoshi) 23.强迫..(hútu) 22.钥匙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2011 浙江衢州)选出下列作品、人物、性格特点搭配正确的一项()A.《西游记》红孩儿神通广大、爱憎分明B.《故乡》闰土(少年)勇敢机智、见多识广C.《最后一课》若瑟夫天真幼稚、热爱祖国D.《格列佛游记》阿廖沙懂事能干、憧憬未来解析:该题考查文学常识搭配,B项正确。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
《最后一课》有关资料【作者简介(陈占元)】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
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
1904年与莫拉斯认识。
1908年与莫拉斯合编保王派的《法兰西行动》报,发表了无数激烈的极右派言论。
1920年一度当选为议会议员。
曾以诋毁法国政府罪入狱,越狱流亡到比利时。
两年后获赦回到巴黎。
都德年轻时认识很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后来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回忆录》多卷。
他拥护君主政体,拥护极右的政治主张,但他的友谊和文艺观点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场所影响,他与极端排犹的德吕蒙和犹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与右派文学评论家马西斯友善,但是为马西斯所猛烈攻击的个人主义的作家纪德辩护;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关于普法战争(郭华榕)】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
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
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
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
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
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
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
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
最后一课背景介绍
【资料宝藏】1.有关普法战争普法战争,1870—1871年,以法国为一方与以普鲁士及北德意志联邦和德国南部其他邦为另一方之间发生的战争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普鲁士力图统一德国并将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竭力削弱法国及其在欧洲的影响法国则力图根本挫败普鲁士,使它无法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从而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制止革命运动的发展,防止第二帝国发生政治危机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军队是西欧兵力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早在1868—1869年之交的冬季,普军参谋总长毛奇(老毛奇)将军就已拟定战争计划,计划规定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尔后将其残部逼至比利时边界,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两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仅33—34万人法军步兵装备有沙斯波式击针枪,有效射程为1500米(比德国德雷泽式击针枪射程远0.5倍),还装备有25管“米特拉约兹”炮(射速每分钟达250发,射程为1500米)但法军青铜线膛炮为前装填,而且射程也远不及德国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猝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国军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猝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如动员和集结部队的时限规定不当,认为德意志同盟将解体的估计与现实不符,等等鉴于普军在数量、炮兵装备和战斗训练方面均占优势,法军力图抢在敌人之前实行动员和展开,先发制人发动进攻法军指挥部打算对巴伐利亚普法尔茨实施主要突击,分割北德意志联邦和南德诸邦的军队,从而促使南德诸邦不站到普鲁士一边参战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普法双方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的外交冲突1870年7月2日,西班牙政府提议普鲁土国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霍亨索伦—西马林根亲王继承虚悬已久的王位拿破仑三世由于俾斯麦挑衅,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对普鲁土来说,这场战争开始时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的战争,因为普鲁士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法国设置的阻挠德国实现彻底统一的障碍然而,普鲁士的侵略计划却为这场战争后来变成掠夺战争创造了前提法军编成莱茵军团(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集结在阿尔萨斯和洛林8月1日前,德军(威廉一世任总司令,而实际上总司令是毛奇)集结于莱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至8月6日德军人数已达到约50万,火炮1584门法军没有采取果敢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8月4日,德军先头部队在维森堡附近击溃法军杜埃将军的师8月6日,德军在韦尔特附近重创麦克马洪元帅的第1军,在什皮赫尔恩附近重创弗罗萨尔将军的第2军8月16、18两日,法军经摩泽尔河左岸维永维尔—马尔斯拉图尔和圣普里瓦格拉韦洛特两次会战后,撤向梅斯,在此遭到德军7个军和3个骑兵师(16万人)的围困8月22日,麦克马洪的新编夏龙集团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奉政府之命由兰斯出发前往梅斯,为被围于该地的法军解围德军第3集团军和新编马斯河集团军,迎战麦克马洪,将法军围于色当地域夏龙集团军遭到痛击之后,于9月2日投降随军督战的拿破仑三世也作了俘虏(参见色当战役)色当惨败加速了拿破仑三世帝国的崩溃1870年9月4日,法国宣布成立共和国特罗胥将军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国防政府”)上台执政实现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业已消除,德国南部诸邦于1870年11月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普鲁土统治集团和军国主义集团力图将战争继续下去,以期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获取巨额赔款对法国来说,普法战争到第二阶段已转变为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要求实行普遍武装“国防政府”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并已着手同俾斯麦举行秘密谈判,此时慑于人民的压力,虽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强巴黎的防务德军向法国首都推进时如入无人之境,9月19日即将巴黎团团围困9月23日,德军占领图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全靠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才得以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国民自卫军、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他要塞守军在内共约100万人),这给普军指挥部带来了极大困难所有德军被牵制在各要塞,继续围攻梅斯和巴黎集结于图勒和布尔歇两地的法卢瓦尔集团军准备前去为巴黎解围此时,法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巴赞元帅却同敌人进行秘密谈判,这一叛变行为对共和制法国是个打击结果,法国最精锐的一个集团军(1.7万人)在被围梅斯72天后,于10月27日不战而降恩格斯指出:“……这是战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页)德军将由此而腾出的两个集团军压向法国卢瓦尔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均被德军主力部队所击败由于巴赞叛变,法国政府又无意组织防御和同敌人进行秘密停战谈判,人民饥困交加,巴黎劳动群众遂于10月31日举行起义,但遭到镇压,11月7日,卢瓦尔集团军发起进攻,11月9日,在库尔姆附近击溃敌巴伐利亚第2军,占领奥尔良,但12月4日遭到德军反击,被迫退出奥尔良1871年1月,法北方集团军在圣康坦附近失利,东方集团军又在贝尔福附近遭到失败法国战事每况愈下,处境艰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军使用502门重炮对巴黎实施轰击巴黎守军被困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气球(先后有65个气球载164人飞出巴黎)和信鸽与各野战集团军保持联系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举行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了德军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在国民议会批准和约草案之前,德国人获得了将军队开进巴黎的权利,这些军队到3月3日和约批准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参见巴黎公社起义),这个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1871),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点评:普法战争主要结果是,德国实现普鲁土统治下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虽是历史上一次进步事件,但它不是通过革命的,民主的途径,而是通过反动的、自上而下的“铁血政策”(俾斯麦语)而取得的除本国国土外,德意志帝国还将波兰和法国部分领土并入自己版图,一个侵略成性的普鲁士容克地主阶级开始主宰德意志帝国欧洲中心出现了一个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法兰克福和约》的条款十分苛刻,从而使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愈加深化,并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的一个原因普法战争的经验表明,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于建立庞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并使其预先做好周密的战争准备具有重大意义,总参谋部在准备和实施作战方面作用极大,编制动员计划和铁路运输计划以及在军事上使用电报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德军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于对方完成动员和战略展开,从而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军队指挥亦有变化毛奇不是靠下达集中统一的命令指挥各集团军,而是给各集团军司令官下达个别训令,各集团军司令官则依据训令和本区具体情况机断行事军队可在宽大正面作战,并可实施包围敌军两翼的机动大量军队在宽大正面上协同作战的做法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现代战役的特点普法战争期间,新式作战兵器和较完善的武器装备(德军的火炮和法军的沙斯波式击针枪)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步兵战斗队形继续得到完善,散兵线队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火力的加强大大增强了军队防御的稳定性,给敌方突破防线增加了困难,并提高了战术机动的作用普法战争后,许多国家都实行普遍征兵制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国南部普鲁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亲是个商人,母亲对于文学有特殊的爱好,酷爱读书,不善于料理生活都德自幼聪颖过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练习写诗,而且注意观察生活在里昂中学读书时,他经常到书店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扩大了知识视野1855年,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自谋生路他15岁就到阿雷小学校任自习辅导员两年之后,由于哥哥的帮助,到了巴黎,在贫困的境遇中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860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秘书这使他有机会观察巴黎社会各种各样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于诗情画意的普鲁旺斯旅行,从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汲取创作营养25岁时,他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结为《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一些剧本和诗作他善于用简洁的笔触描绘复杂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风格、嘲讽现实的眼光和亲切动人的艺术力量为不少读者所喜爱“他的创作,真实与诗情,欢笑与泪痕,怒焰与悲苦,交流并泻,构成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独特风格”阿尔封斯·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一个很有特色的小说家,是“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之一(其他四位是福楼拜、屠格涅夫、左拉、爱蒙特·龚古尔)3.文章链接(1) 《四世同堂》片断(老舍)铃声,对于一个做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这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讲台大家的眼失望的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坎,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2) 最后一课(郑振铎)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按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3.小说解读赏析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历史最后一课 PPT
‹#›
(5)几个重要的技巧
(1)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时间信息。 (2)设问要求必须细心研读,符合史实但偏 离设问要求的选项坚决不选。 (3)将材料所述内容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考量。 (4)长材料注意运用“主+谓+宾”简化材料 来理解。 (5)几个选项都可以,选择概括更本质、更 全面的选项。 (6)注意程度词语辨析,过犹不及。
么。
‹#›
答题规范五个注意 1、注意对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如,“原因:①… …” 2、注意简洁。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 标明 3、注意全面。答案要求完整和层次分明 4、注意用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 尽量使 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 不能表 述过于口头语、不能滥用文学性修饰语。
‹#›
‹#›
一、考前:
你还可以做什么? 1、充满自信,减少对历史畏惧心理,历史考试, 其实不需要记忆那么多!
2、记忆整理教材的单元题目、章节题目,并一 一标注时间段。 3、再重新看错题、易错题,重点是对材料的审 题和整体把握 4、把教材上不熟悉的图片和小字信息过一 遍。
‹#›
二、考中 1、用好发卷后的 5分钟
治地位 • 有利于社会经பைடு நூலகம்(农业,商业,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 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 • 某某体制改革或者调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
适合本国国情道路。
思想文化方面(文化,教育,科技等)
‹#›
• 顺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 商品经济,工业化),是历史的进步;
• 冲击传统思想,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 • 有利于某某思想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 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或有利于新式人才观发展 • 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 有利于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比如西学东渐) • 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 • 有利于社会转型;
八年级历史下册最后一课原文
八年级历史下册最后一课原文马关条约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马关。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
彼此较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善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 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拆线以南地方。
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
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
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
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
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
第一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3、历史选择题作答
思维心理层面: (1)避免主观臆断,注重理性分析。就是说, 克服“想当然”的思维习惯,重逻辑推理;严 谨细腻,耐心细心,沉着冷静。 (2)似曾相识,尤须谨慎。就是说,遇到会做 的题,或遇到平常做过的类似的题,不要大意, 你依然需要仔细地将题目与选项完整地读完, 然后将该题的分数稳稳的拿住。低中档题不失 误,就是高分。
(5)几个重要的技巧
5
(1)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时间信息。 (2)设问要求必须细心研读,符合史实但偏离设 问要求的选项坚决不选。 (3)将材料所述内容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考量。 (4)长材料注意运用“主+谓+宾”简化材料来理 解。 (5)几个选项都可以,选择概括更本质、更全面 的选项。 (6)注意程度词语辨析,过犹不及。
政治民主方面(选官,社会制度调整等)
• 顺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商品经济,工业化),是历史的 进步 • 有利于推动本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或推动政治民主化发 展进程; •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 • 有利于壮大某某阶层的力量或提高某某阶层的政治地位 • 有利于社会经济(农业,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 • 某某体制改革或者调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 国情道路。 •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等
1
一、考前:
你还可以做什么?
1、充满自信,减少对历史畏惧心理,历史考试,其实 不需要记忆那么多! 2、记忆整理教材的单元题目、章节题目,并一一标注 时间段。 3、再重新看错题、易错题,重点是对材料的审题和整 体把握 4、把教材上不熟悉的图片和小字信息过一遍。
2
二、考中
1、用好发卷后的 5分钟
2、时间分配与控制
11
思想文化方面(文化,教育,科技等)
12
• 顺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一,商品 经济,工业化),是历史的进步; • 冲击传统思想,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 • 有利于某某思想在社会得到广泛传播; • 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或有利于新式人才观发展 • 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 有利于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比如西学东渐) • 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 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 • 有利于社会转型; • 有利于近代化……
8
历史主观题常用的经典学科语言:
1. 民族问题或者中央与地方关系 (政治经济思想角度)
• • • • • • •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 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 有利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归属感; 有利于该地区封建化(仅限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 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开发);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6
7
把握两个审题艺术: 1、注意分值,,看分答题。 2、对题目设问,要有明确的回应。问什么答什么。 答题规范五个注意 1、注意对解答的问题应有简短的提示。 如,“原因:①… …” 2、注意简洁。条理清楚,用①、②、③等序号标明 3、注意全面。答案要求完整和层次分明 4、注意用语。答案用语要求使用学科的语言,尽量使 用课本语言,尤其要注意课本中结论性语言,不能表 述过于口头语、不能滥用文学性修饰语。 5、注意书写。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 域作答。
4、材料解析题作答
材料题有两大优势,我们从不不畏惧。 一是有材料支持,提供有关信息; 二是设问分散、清楚明确。 充分提取材料信息,按3个步骤解答: 1、审阅试题提问,明确提问要求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理解材料 3、把握材料本源,紧扣题意作答。
如遇图表,应从中分析观察(注意时代背 景)得出什么信息,要透出这些图表分析比较、 提炼出分别反映哪些历史现象、本质。
四、高频考点:
13
古代史: 1、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2、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政策变化 3、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征等。 4、世界古代史在教材中比重单薄,但每年高考 几乎都涉及,其中高频考点有古希腊的民主政 治、罗马法及主要思想家等。
世界近代史:
1、欧美主要国家的民主制度 2、新航路开辟 3、工业革命的进程及影响 4、西方民主思想等。
高频考点集中在九个方面出题:
16
中外现代化问题 民族关系和国家的分裂统一问题 古代经济(小农经济;商业) 科技思想文化(工业革命、思想家及其主 张)问题 制度创新问题 国共关系问题 列强侵华问题 世界市场形成发展问题(全球化) 大国关系(美、日、英、德、苏俄)问题
五、高考热点:(显性考查;隐性考查)
14
中国近代史:
1、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及影响 2、各阶段的主流思想 3、洋务运动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全民族的抗战等。
世界现代史: 1、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经济全 球化和 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 2、苏俄政治经济的特点 3、现代文学艺术等。
15Biblioteka 中国现代史: 1、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成就 2、新时期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等。
4
(3)遇到难题,条分缕析。读完题干后不知所 云,摸不着方向,是为难题。冷静下来,不轻 易放弃,重读一遍:抠时间,抠字眼,抓主旨, 抓设问。还是搞不定,果断放弃,猜个答案。 不要沉溺或深陷难题中无法自拔。再次强调, 决定分数高低的关键不是那几个难题,而是那 些低中档题。做好低中档题,最大限度得到自 己应得分数,才是考试的重心之所在。 (4)胆大心细,一锤定音。找到题感,果断拍 板;做完一题,丢掉一题;不回头检查,无绝 对把握不修改答案。
9
2.社会转型或生产关系调整
抓住改革、调整的背景,性质
【经济方面】经典术语:
• • • • • • • • • • •
10
适应了某某时代的需要(商品经济,工业化)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有利于改善民生;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经济(农业,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 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或国内市场的扩大;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某某体制改革或者调整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道路。
熟记经典历史学科答题语言,有助于大家从容 答题。让阅卷老师感觉到你的功底深厚,增加你 的印象分! 历史学科标签语言例举
• 继承、批判、创新 • 近代化(或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城 市化;世俗化;制度化;全球化、多极化 • 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精耕细作;关注民生;制度变 革;多元并存;社会转型 • 可持续发展;区域性分工、区域性市场;从本国国情 出发;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长效热点: 大国崛起 科教兴国 制度创新 大国关系 环境保护 近现代化 国共两党重要的会议 民主进程 三农问题 民本与民生 国共关系
17
时政热点:
廉政建设与反腐败 二战与抗日战争 城镇化 中国梦
一带一路 和谐世界
18
周年热点